株洲跨越式发展_第1页
株洲跨越式发展_第2页
株洲跨越式发展_第3页
株洲跨越式发展_第4页
株洲跨越式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株洲实现工业跨越式发展的几点思中共株洲市委提出“保二争一、科学跨越” 的奋斗目标。株洲经济要实现跨越式发展,首先是工业经济必须实现跨越式发展;株洲经济要在全省保二争一,首先必须是工业经济保二争一。这是由工业占株洲经济的主导地位决定的,也是实现后发赶超的需要。近几年来,株洲市新型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为株洲工业跨越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条件。近几年来,纵向比较株洲市工业发展速度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但横向比较工业重镇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受产业产品结构欠优、工业发展后劲不足、主导产业不够强、县域工业规模不大、融资渠道不畅、技术含量不够高等因素制约还十分突出,亟待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来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增强工业发展后劲,走新型工业化路子,全面提升株洲工业经济竞争力,实现株洲工业跨越式发展。一、株洲市工业已经具备跨越式发展的基本条件所谓跨越式发展,就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用新思路、新机制、新方法实现经济超常规的快速发展,用较短或很短的时间实现某种质和量的飞跃,达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或阶段。株洲是国家“一五 ”、 “二五” 时期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之一,工业基础较为坚实,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株洲市工业已具备跨越式发展的一些基本条件。1、门类比较齐全,区域特色突出。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株洲工业具有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涉及 36 个工业行业中类 ,131 个行业小类,初步形成了以交通装备、有色冶金、化工原料、建材等产业为支柱,陶瓷、烟花鞭炮、生物医药、食品、高新技术等产业迅速发展的格局。到 2008 年底止,全市共有工业企业 5723 个,其中规模工业企业 1309 个,大型企业 9 户,中型企业 68 户,规模工业企业数和大中型企业数均位居全省第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等 8 大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十亿元。2、主导地位稳固,贡献较为突出。工业始终在株洲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工业占 GDP 的比重由 1978 年的 45.5%上升到 2008 年的48.3%,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 9.9 个百分点,位居全省首位。近十年来,工业对 GDP 增长的贡献率均在 50%以上,2008 年达到57.1%。2008 年,装备制造业、有色金属产业和化工产业 3 个行业的总产值为 680.15 亿元,占全市工业的 61.8%;从业人员达16.86 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的%。在 2008 年全省新型工业化考核中, 株洲市以 112.23 的总分位居全省第二;天元区和醴陵市等 4个县市区和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株洲硬质合金集团有限公司等 7 家企业荣获红旗单位和红旗企业称号。红旗企业数在全省市州中居首位。工业始终是株洲市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1978 年,工业税收占全市税收的比重为 70%,随着第三产业的较快发展,工业占全市财政收入的比重逐年有所回落,但依然高于一、三产业。2008 年,工业税收占全市财政收入的比重达 67%。财政收入中,前 50 名纳税大户中纯工业企业 38 家,纳税在 500 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 86 家。3、创新步伐加快,结构有所优化。到 2008 年,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 155 家,实现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 143.8 亿元,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为 45.9%。以新材料、先进制造业、生物医药技术、新能源及高效能源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高新产值的 94.3%。而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资源型的产品的企业发展受到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逐年下降,全市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为 1.54 吨标煤,比上年下降 11.9%。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研发经费达 16.2 亿元,占 GDP 的比重达到 1.8%,居全省首位。全市拥有 7 个国家级、19 个省级技术中心,7 家国家级、2 个省级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工业经济所有制结构呈多元化格局,国有、集体、股份合作企业、股份制企业、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其他经济类型企业竞相发展。2008 年,非公经济的比重达到 52.3%,其中工业非公经济比重达62.2%。4、知名产品较多, 企业名气颇大。硬质合金、电力机车、电锌等 10多种产品产量居全国同行业前列,其中有色金属精锌产、销量居全国同行业首位,精铅产、销量居全国同行业前列,硬质合金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一,且畅销 70 多个国家和地区,电力机车占全国铁路电力机车总量的 70%。株洲市是全国最大的铅锌生产基地,亚洲最大的硬质合金生产、科研、经营和出口基地,南方最大的电力机车生产基地。化工产品水合肼、双氧水、白炭黑产能居全国首位,保险粉、液硫、普钙、钛白粉、液氯、硫酸、盐酸、烧碱等产品也居全国前列。中盐湖南株洲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湖南智成化工有限公司和株洲兴隆化工实业有限公司三大企业在全国有一定影响。株洲市生产的部分零部件产品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湘火炬是我国最大的火花塞生产基地, “火炬” 火花塞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达 40%以上。株洲齿轮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重汽、奇瑞汽车等国内骨干汽车企业变速箱配套供货商。二、株洲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面临的挑战 虽然株洲市工业起步早,基础也好,但离跨越式发展还有一定的距离。目前,还有四大问题阻碍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1、产业产品结构不够优。株洲市高能耗、高污染、资源型行业比重过大,节能降耗减排压力大。 “一五” 、 “二五”时期建设的硬质合金厂(今株洲硬质合金集团有限公司) 、三三一厂(今中国航空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株洲电厂(今株洲华银火力发电有限公司) 、冶炼厂(今株洲冶炼集团有限公司) 、化工厂(今中盐湖南株洲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株洲玻璃厂(今株洲旗滨玻璃集团有限公司)等一大批企业都是“两高一资 ”型企业。 2008 年,株洲市以有色冶炼、化工、火力发电、建材和非金属制品业等为主导的重化工业比例超过80%,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明显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实现万元工业增加值所产生的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砷、镉分别为15.81 千克、4.34 千克、1.72 克和 0.34 克,株洲市重化工型产业结构已严重制约了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株洲工业是以原材料及加工业为主,企业生产的初级产品、中间产品多,缺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终端产品。目前株洲市工业出口产品基本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陶瓷产品和有色金属初级产品上,缺乏直接面向消费者如家电、汽车、建筑装饰材料等终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这些上游产品大都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低,受市场竞争的影响较大,主要是依赖价格优势赢得市场。近年来,由于国家出口退税等政策调整,加之去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引起国际市场需求不足,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价格竞争力大大降低,出口额严重下滑。2007 年全市出口额首次出现下降,降幅为 11.2%。2008 年,规模工业出口交货值仅增长 2.8%,比 2006 年回落 48.5 个百分点。2、工业发展后劲不够足。纵观近年来株洲市的投资情况,虽然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超过 20%,但大多是节能减排和老生产线提质改选类项目,严重缺少工业扩能的大项目、好项目。全市超过 10亿的新建项目是宏元化学工业园,其 2008 年主营业务收入还不到10 亿元。每年新增因素(新建新投产企业产生的增加值)拉动工业增长不到 2 个百分点,远远低于省内益阳、岳阳、衡阳等地。而且大多数“一五 ”“二五”时期建设的老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设备落后、生产能力不大,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八十年代以后,株洲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越来越少,且长期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缺少象长炼、湘钢那样技改投资过100 亿元的大项目。株洲市最大的技改投资项目株洲电厂仅有 24亿,而株洲电厂 2008 年主营业务收入只有 11.1 亿元。3、行业集中度不够高。行业集中度。也叫市场集中度,是指市场上的某种行业内少数企业的生产量、销售量、资产总额等方面对某一行业的支配程度,它一般是用这几家企业的某一指标(大多数情况下用销售额指标)占该行业总量的百分比来表示。株洲市十大行业中,除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电力生产等行业集中度较高外,其他行业的集中度均偏低。行业集中度不高的主要原因是核心企业总量不够大。2008 年,全省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企业 1738 家,而株洲市仅有 91 家,仅占 5.2%;全省主营业务收入过 100 亿元的企业有 8 家,过 300 亿元的企业 3 家,而株洲市没有过 100 亿元的企业,最大的企业株洲冶炼集团有限公司也只有 83 亿元。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中最大的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只有 60 亿元,农副食品加工业中最大的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只有 29 亿元,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中最大的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只有 17 亿元,电力生产中最大的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只有 11 亿元。而且第二名与第一名相差甚远。此外,株洲市工业生产涉及的门类较广,企业分布比较分散。2008年规模工业增加值达到 50 亿元以上有 2 个;10-50 亿元的有 7 个,1-10 亿元的有 17 个,1 亿元以下的行业有 10 个。4、县域工业比重不够大。近几年来,株洲市县域工业经济发展较快,已连续五年超过城区。可是县域工业经济的比重偏小,其对全市工业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大。2008 年,县域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112.1 亿元,增长 33.5%,但其占全市规模工业的比重只有 32.5%,仅拉动全市规模工业增长 9.1 个百分点。虽然县域规模工业企业的个数多于城区,但户均规模偏小,五县市中无一家大型企业,只有21 家中型企业,且县域规模工业户均增加值只有 1389 万元,不到全市平均水平的 1/2。县域工业特色不明显。五县市中,除醴陵市烟花鞭炮和陶瓷产业比较突出外,其他四个县基本上没有叫得响的优势产业。五个县市的园区产业定位不明晰,难以形成集聚效应,缺乏产业特色。2008 年,五县市中总量最大的醴陵市陶瓷工业园规模工业增加值也只有 5.72 亿元,占全市园区规模工业的比重为3.5%。三、株洲工业与外地的比较近年来,尽管株洲市规模工业一年比一年发展快,但是与全国和全省发达地市相比,工业总量仍然偏小,发展速度仍然偏慢。1、与“一五 ” 时期建设的八城市比较。 “一五”时期,国家重点建设的八个城市分别是山西太原、山西大同、湖北武汉、四川成都、河南洛阳、内蒙古包头、甘肃兰州和陕西西安。应该说,株洲与这些城市的基础条件是相同的,都是国家“一五” 、 “二五”期间工业布点的重点城市。2000 年,株洲规模工业总量与 8 城市的差距并不大。除武汉和成都两城市总量超过 200 亿元外,其他城市总量都在 55-130 亿元之间。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各地改革步伐的加快,差距越来越大。2000 年株洲市规模工业增加值为 56.59 亿元,比武汉少 231.72 亿元;2008 年株洲市规模工业增加值 344.8 亿元,比武汉少 1043.2 亿元。除山西太同和甘肃兰州外,太原、武汉、成都、洛阳、包头、西安等 6 个城市 2008 年规模工业总量比株洲市多 236.32、1043.2、933.1、438.5、423.5 和 257.29 亿元,以上六城市中,除太原外,其他 5 城市 2008 年规模工业发展速度比株洲市快 2.1、5.8、2.5 、6.8 和 1.3 个百分点。八城市中,山西太原、湖北武汉、四川成都、甘肃兰州和陕西西安 5 个地方是省会城市,山西大同是资源型城市,包头是内蒙古最大的工业城市。因此,我们选择河南洛阳进行比较。洛阳市 2001 年实施传统产业升级改造“1648”工程,仅仅三年时间,到 2003 年,16 家重点企业实施重点项目 48 个。同时,通过贯彻“ 工业强市” 和“项目引资” 双带动战略,把环境建设作为工业发展的主推动力,实施企业首席服务官、企业事项代理服务等 10 余项制度,实现了工业的超常规发展。2008 年,装备制造、能源电力、石化化工、有色冶金、材料工业等大优势产业占洛阳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 75.1%。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 23%) 、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 59.8%)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 49.7%)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 37.2%)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 43.7%)等行业增长非常快。2008 年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企业 353 家,其中超 50 亿元企业 9 家、超 100 亿元企业 5 家、超 200 亿元企业 1 家。工业投资 591.4 亿元,增长 29.3%,工业投资占城镇投资的比重达60.4%。全年实施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 1354 个,其中新开工1130 个,竣工 1106 个。2、与中部六省工业总量居第一的非省会城市比较。岳阳、宜昌、赣州、马鞍山、洛阳、临汾分别是中部六省中工业总量居第一的非省会城市,柳州是我们的近邻广西省工业总量居第一的非省会城市。与上述 7 个城市比较,2000 年,株洲规模工业增加值排第 5 位,至 2008 年,株洲规模工业已退至第 7 位。株洲工业要实现“保二争一”目标,在省内就是赶超岳阳。在中部六省中,河南洛阳的总量远远超过其他城市,是我们追赶的目标。而我们的近邻-广西柳州,这个与我们有太多类似的工业城市,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从 1999 年起,柳州实施了四轮 “创新计划”,完善工业服务体系,对企业实行“扶、让、给、奖” ,以工业项目引领培育产业集群,将原来的传统优势产业激活,形成了以汽车、机械、冶金为支柱产业,化工、制药、材料、制糖、建材等产业显著发展的现代工业体系。从 2002 年 5 月至 2003 年 8 月一年多时间里,完成了 130多家企业的改制,改制并没有使传统产业走向消亡,反而使其一一激活,传统产业不衰反兴,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 70%的汽车、机械、冶金三大支柱产业,都是国有企业。 “一汽”“ 二汽”和上汽,国内三大汽车巨头都在柳州“安营扎寨” ,这种现象放眼全国也是绝无仅有的。从 2008 年的数据来看,株洲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344.8 亿元,比柳州少 83.53 亿元;规模工业企业个数 1145 家,比柳州多 400余家。但是柳州亿元企业 157 家,有过 300 亿元的柳钢、过 200亿元的上汽通用五菱、过 100 亿元的柳工,还有过 50 亿元企业 5家。而株洲市仅 91 家过亿元企业,最大的企业株洲冶炼集团有限公司也只有 83 亿元。柳州市汽车、冶金、机械三大支柱产业 2008年实现总产值 1094.4 亿元,增长 28%。其中汽车工业完成总产值493.7 亿元,增长 29.7%;冶金工业完成总产值 422 亿元,增长24.6%;机械工业完成总产值 178.6 亿元,增长 31.9%。3、与省内“3+5”城市比较。2008 年,株洲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在全省和“3+5”城市群中均列第 3 位,比第一位长沙和第二位岳阳分别少 584.1 和 148.1 亿元。从速度上看,2008 年株洲市规模工业增长 18.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0.2 个百分点,在“3+5”城市群中排第 7 位,仅高于娄底。正是因为株洲市的发展速度偏低,导致株洲市规模工业总量在全省份额有所下降,规模工业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由 2000 年的 10.6%,下降到 2008 年的 9.6%。在“3+5”城市群中,益阳市的工业总量最小,但是近几年发展速度是最快的,其规模工业增加值从 2006 年的 65.29 亿元增加到 2008 年的127.92 亿元。2006 年-2008 年,益阳市规模工业发展速度分别达 25.9%、29.6%和 24.9%,明显高于全省平均增长速度,分别排全省第 1 位、第 2 位和第 1 位,后发赶超步伐十分明显,这是益阳市的重点产业和园区工业发展较快的结果。2008 年,益阳市九大重点产业实现增加值 109.8 亿元,拉动规模工业增长 20.6 个百分点,对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 82.8%;省级工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 2007 年的 119 家增加到 2008 年的 138 家,实现增加值 49.45 亿元,增长 24.9%。拉动规模工业增长 9.4 个百分点;产值超亿元的企业由 2007 年的 60 家增加到 82 家。 四、株洲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措施当前,全球金融危机酝酿着世界经济重新“洗牌”,发达国家与地区普遍放慢了发展的速度,甚至有的地区还出现了负增长。这种现象,有如赛车驶至弯道,需要放慢速度以避免危险。张春贤书记说:“技术最好的司机善于弯道超车 。现在正是株洲市运用这一效应,抢抓机遇,化危转机,实现科学跨越的最好时机。1、统一思想认识,极力营造工业氛围。工业是株洲的立市之本、发展之基和财富之源。因此,全市上下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强化工业的战略地位,坚持发展工业先于一切,发展工业重于一切,发展工业高于一切。要树立发展工业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的紧迫意识,改善过去那种一些政府部门只偏重于向企业要钱、要数、要罚、要玩的不太和谐的政企关系,致力于进一步加大对工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一方面,政府及各职能部门要树立为企业服务,为企业办实事的意识,在政府及部门与企业之间形成“急企业之所急,想企业之所想、做企业之所做”、 “我扶你做大、你助我发展” 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要积极营造发展环境,大力改进招商引资的软环境,切实改变机关作风,提高部门办事效率。在全社会形成一股为企业服务,促工业发展的氛围。再次,全市上下要加大工业的宣传力度,人人都要有干工业、兴工业的理念。大力营造全社会尊重企业家、爱护企业家、争当企业家的良好氛围。2、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产业集群。进入新世纪以来,产业集群观念已成为制定区域工业发展政策的新思维,并已在珠三角、长三角地区获得很大成功。早在 2006 年,省政府就制定了全省工业集群发展规划,株洲市虽然有基础化工、有色冶炼及深加工、肉乳加工、汽车零部件、陶瓷、轨道交通装备、服饰、电站装备等 8 个产业集群进入了省政府“十一五” 重点支持发展的 50 个产业集群,但随着形势的快速变化与工业跨越式发展的要求,上述 8 个产业集群已远远不能适应株洲市工业发展的需要。当务之急是要按照“改造提质传统产业、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注重培育新兴产业、积极谋划战略产业”的思路,重点围绕“ 四城两基地”重新组织制定 20 个以上工业集群发展规划,除已纳入全省优先发展的 8 个产业集群外,还要着重抓好生物医药、半导体器件、新材料、新能源、循环经济、节能环保、专用机械设备、通信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塑胶制品、金属制品、阀门系列产品、建安材料、烟花鞭炮、工业物流等产业集群的融合优化,尤其是要用世界的眼光、战略的思维、专业的知识,特别注重新兴产业和战略产业的培育扶持,力争占据新一轮发展的产业制高点。关键之策是培育集群龙头企业。在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5115 工程”的同时,选择集群内目前居前 3 至 5 位、成长性好、带动能力强的 100 家左右的重点企业,支持鼓励做大做强,将其培育成更具活力的行业旗舰,增强内生性增长动力,改变当前同行业企业散、小、乱的现象,提高行业集中度,带动集群内企业错位发展、互惠互利、合作共赢。重中之重是构建配套支撑体系。应建立集群内企业合作交流机制,可采取政府工业主管部门牵头、集群内龙头企业为主的形式,充分发挥企业自身的优势和能量,定期或不定期协商解决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发展问题,积极推进集群内企业之间的配套协作,一方面支持龙头企业裂变衍生和吸引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另一方面放心、放胆、放手发展中小企业,促进中小企业集群发展,提高特色产业的市内配套率。3、增强发展后劲,不遗余力助推项目建设。缺乏工业大项目、好项目是多年来久治难愈的顽症,也已成为制约株洲市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大瓶颈。为破解这一难题,政府和企业应加强沟通协调,充分调动和发挥企业的积极性。要贯彻实施积极统筹、调优存量、做大增量、稳健扩张的方针,与企业和战略投资者共同协商规划发展一批优质工业项目。要以市场为导向,强化比较优势,加大对现有企业尤其是重点企业的更新改造力度,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企业和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要加快发展壮大具有高成长性的新兴产业和企业,加快与国内外大企业的战略合作,创造新的产业优势,重点支持产业集群核心企业、龙头企业上项目促发展,突出抓好引领株洲未来发展的重点工业支撑项目。要创新招商方式,深化产业招商,象“汽车产业办” 一样靠扎实的专业知识、深厚的专业素养招引项目、协调项目进度;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重点引进关联度高、产业链长、附加值高的基地型、科技型项目,拉长产业链,形成大中小企业配套、上下游产业联动的产业集群。要实行项目“捆绑制 ”,按照“领导联系项目、部门联系企业”的原则,推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四个一” 工作制度,执行“不申报的要问责,申报没有结果的要问责,实施不力的更要问责”的“三问责 ”制度,把发展落实到项目上,把干部“ 捆绑”到项目上,把考核紧扣到项目上。总之,要通过工业项目建设 ,推进工业的循环式组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