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听课反思_第1页
《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听课反思_第2页
《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听课反思_第3页
《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听课反思_第4页
《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听课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听课反思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听课反思全国第十一届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会第二天的下午,听省里张老师说,华中师大体育馆是江苏、浙江的两位老师讲课,12:15 我就坐车从洪山体育馆坐 724 路公交车偷偷地跑到了华中师大,40 分钟之后,我来到了华中师范大学的校园内,校园里一人粗的古树到处都是,很多学生在学习、锻炼、散步,到处都是各种各样的培训、讲座和活动的海报,运动场上到处都有打球的孩子们。我无暇多看这些熟悉又陌生的大学环境,快步地走到了体育馆。一到门口,把门的保安就看出了我的票不是这个会场的,说什么都不让进去,说我这个属于别的会场,他嘴里嘟嘟囔囔地用武汉话磨叨着,为什么有很多的老师都来到了这个会场,也不知道怎么搞的,我心里想,和我一样的老师还真不少呢。说了半天的好话,这个保安终于把我放进来。下午第一节就是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吴冬冬老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这是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校长所在的学校,我选择了最有利的位置,坐下来静静地等待着这节课。片段一:切土豆 。第一个环节是非常熟悉的切土豆,只见吴老师让学生们依次切第一刀,用手摸摸新切的面,感受面,比较和切之前有什么变化,再切一刀,观察发生了什么变化,指一下新增加边,并想一想它是怎么形成的。揭示两个面相交的线叫做棱。切第三刀,观察又有什么新变化。指一指新增加的点,并数一数它是由几条棱相交而成的。揭示三条棱相交的叫做顶点。【评析:这个环节让我有些失望,这节课我讲过,也用过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的活动可能在中国的小学数学课上已经用过无数次了,为什么没有创设出更新的方式认识面、棱和顶点呢?课后问道江苏省教研室的王林老师,他说我们想来想去再没有更好的方式了,所以就用了这样的方式。这是一个真实的回答,也是一个现实的回答,我们没有创新的时候,也许继承就是最好的一种方式了。】片段二:小小建筑师-深入探究长方体的特征。每组学生都发了不同颜色四种小棒,分别是 9厘米 4 根,6 厘米 4 根,5 厘米 3 根,4 厘米 8 根和一些接头。请小组合作拼出一个长方体。组 1 汇报:我们小组选择的是 9 厘米、6 厘米和 5 厘米的,在拼的过程中发现 5 厘米的只有三根,而长方体每组棱需要 4 根呢,所以就换成了 4 厘米的。组 2 汇报,我们小组用了 9 厘米和 4 厘米的,也拼成了一个长方体。师:比较一下看看,这两个长方体作品,你有什么发现?【评析:这个环节设计的非常巧妙,首先是让学生充分理解长方体的特征,我们一般教师的教学,只停留在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上,而这节课,教师是让学生在摆的过程中感受有 12 条棱,每 4 条一组,且相等。另外是感受长方体的一种情况,就是有两组棱相等,这样组成的面就是正方形,为三组棱相等是正方体做了铺垫。 】片段三:形成表象,内化长方体特征。师:根据刚才的拼接,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呢?现在大家看看课件上面的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呢?生:3 个面,9 条棱。师:为什么只有 3 个面和 9 条棱呢?另外的 3个面和 3 条棱,你能画出来吗?用虚线画出来.生依次画出隐藏着的 3 条棱。师:闭上眼睛想一想,可以去掉几条棱,你还能想象出这个长方体吗?最后留下几条棱了依旧可以想象出长方体呢?生:留下了 3 条。分别是长、宽、高。师:现在下面有几个面,你能分别找出它们那些是这个长方体的面吗?生依次找出了前面、左面和上面相对应的长方形。师:这个长方体再变一变,成了什么图形,它又有那些特点呢?【评析:这个是一个让学生充满猜想和思考的环节,建立起长方体模型,又去掉模型,换一种形式再建立起模型,再变成正方体,学生就在不断转化的过程中,充分感受长方体的特征,从而充分地认识长方体,在这样的基础上再认识正方体,体现了很好的认识过程和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过程,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感受是深刻的,体验是真实的,效果是明显的。想想我们教学中那些虚假的自主,无效和合作和无价值的探究,这样的活动真值得我们好好地思考,不是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不好,是我们的教师根本就设计不出有价值的数学活动,这样的课,真应该让大家好好地看看,学学,这才是真正的生本,真正的课改。 】今天获悉,吴冬冬讲课获得华师大组讲课的第一名。我觉得这更加肯定了我的观点,讲课不在于你用什么方式,什么方法,什么课件,什么环境,关键是教师心理想的是教知识呢还是渗透思想,是为了学生的今天还是为了学生的明天,评价的标准是考试呢还是学生的未来,突然想起了吴正宪老师的一句话我们要基于学生的认知起点,设计适合学生好玩的,有营养的数学活动,我觉得这样的课离我们好远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听课反思全国第十一届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会第二天的下午,听省里张老师说,华中师大体育馆是江苏、浙江的两位老师讲课,12:15 我就坐车从洪山体育馆坐 724 路公交车偷偷地跑到了华中师大,40 分钟之后,我来到了华中师范大学的校园内,校园里一人粗的古树到处都是,很多学生在学习、锻炼、散步,到处都是各种各样的培训、讲座和活动的海报,运动场上到处都有打球的孩子们。我无暇多看这些熟悉又陌生的大学环境,快步地走到了体育馆。一到门口,把门的保安就看出了我的票不是这个会场的,说什么都不让进去,说我这个属于别的会场,他嘴里嘟嘟囔囔地用武汉话磨叨着,为什么有很多的老师都来到了这个会场,也不知道怎么搞的,我心里想,和我一样的老师还真不少呢。说了半天的好话,这个保安终于把我放进来。下午第一节就是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吴冬冬老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这是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校长所在的学校,我选择了最有利的位置,坐下来静静地等待着这节课。片段一:切土豆 。第一个环节是非常熟悉的切土豆,只见吴老师让学生们依次切第一刀,用手摸摸新切的面,感受面,比较和切之前有什么变化,再切一刀,观察发生了什么变化,指一下新增加边,并想一想它是怎么形成的。揭示两个面相交的线叫做棱。切第三刀,观察又有什么新变化。指一指新增加的点,并数一数它是由几条棱相交而成的。揭示三条棱相交的叫做顶点。【评析:这个环节让我有些失望,这节课我讲过,也用过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的活动可能在中国的小学数学课上已经用过无数次了,为什么没有创设出更新的方式认识面、棱和顶点呢?课后问道江苏省教研室的王林老师,他说我们想来想去再没有更好的方式了,所以就用了这样的方式。这是一个真实的回答,也是一个现实的回答,我们没有创新的时候,也许继承就是最好的一种方式了。】片段二:小小建筑师-深入探究长方体的特征。每组学生都发了不同颜色四种小棒,分别是 9厘米 4 根,6 厘米 4 根,5 厘米 3 根,4 厘米 8 根和一些接头。请小组合作拼出一个长方体。组 1 汇报:我们小组选择的是 9 厘米、6 厘米和 5 厘米的,在拼的过程中发现 5 厘米的只有三根,而长方体每组棱需要 4 根呢,所以就换成了 4 厘米的。组 2 汇报,我们小组用了 9 厘米和 4 厘米的,也拼成了一个长方体。师:比较一下看看,这两个长方体作品,你有什么发现?【评析:这个环节设计的非常巧妙,首先是让学生充分理解长方体的特征,我们一般教师的教学,只停留在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上,而这节课,教师是让学生在摆的过程中感受有 12 条棱,每 4 条一组,且相等。另外是感受长方体的一种情况,就是有两组棱相等,这样组成的面就是正方形,为三组棱相等是正方体做了铺垫。 】片段三:形成表象,内化长方体特征。师:根据刚才的拼接,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呢?现在大家看看课件上面的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呢?生:3 个面,9 条棱。师:为什么只有 3 个面和 9 条棱呢?另外的 3个面和 3 条棱,你能画出来吗?用虚线画出来.生依次画出隐藏着的 3 条棱。师:闭上眼睛想一想,可以去掉几条棱,你还能想象出这个长方体吗?最后留下几条棱了依旧可以想象出长方体呢?生:留下了 3 条。分别是长、宽、高。师:现在下面有几个面,你能分别找出它们那些是这个长方体的面吗?生依次找出了前面、左面和上面相对应的长方形。师:这个长方体再变一变,成了什么图形,它又有那些特点呢?【评析:这个是一个让学生充满猜想和思考的环节,建立起长方体模型,又去掉模型,换一种形式再建立起模型,再变成正方体,学生就在不断转化的过程中,充分感受长方体的特征,从而充分地认识长方体,在这样的基础上再认识正方体,体现了很好的认识过程和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过程,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感受是深刻的,体验是真实的,效果是明显的。想想我们教学中那些虚假的自主,无效和合作和无价值的探究,这样的活动真值得我们好好地思考,不是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不好,是我们的教师根本就设计不出有价值的数学活动,这样的课,真应该让大家好好地看看,学学,这才是真正的生本,真正的课改。 】今天获悉,吴冬冬讲课获得华师大组讲课的第一名。我觉得这更加肯定了我的观点,讲课不在于你用什么方式,什么方法,什么课件,什么环境,关键是教师心理想的是教知识呢还是渗透思想,是为了学生的今天还是为了学生的明天,评价的标准是考试呢还是学生的未来,突然想起了吴正宪老师的一句话我们要基于学生的认知起点,设计适合学生好玩的,有营养的数学活动,我觉得这样的课离我们好远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听课反思全国第十一届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会第二天的下午,听省里张老师说,华中师大体育馆是江苏、浙江的两位老师讲课,12:15 我就坐车从洪山体育馆坐 724 路公交车偷偷地跑到了华中师大,40 分钟之后,我来到了华中师范大学的校园内,校园里一人粗的古树到处都是,很多学生在学习、锻炼、散步,到处都是各种各样的培训、讲座和活动的海报,运动场上到处都有打球的孩子们。我无暇多看这些熟悉又陌生的大学环境,快步地走到了体育馆。一到门口,把门的保安就看出了我的票不是这个会场的,说什么都不让进去,说我这个属于别的会场,他嘴里嘟嘟囔囔地用武汉话磨叨着,为什么有很多的老师都来到了这个会场,也不知道怎么搞的,我心里想,和我一样的老师还真不少呢。说了半天的好话,这个保安终于把我放进来。下午第一节就是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吴冬冬老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这是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校长所在的学校,我选择了最有利的位置,坐下来静静地等待着这节课。片段一:切土豆 。第一个环节是非常熟悉的切土豆,只见吴老师让学生们依次切第一刀,用手摸摸新切的面,感受面,比较和切之前有什么变化,再切一刀,观察发生了什么变化,指一下新增加边,并想一想它是怎么形成的。揭示两个面相交的线叫做棱。切第三刀,观察又有什么新变化。指一指新增加的点,并数一数它是由几条棱相交而成的。揭示三条棱相交的叫做顶点。【评析:这个环节让我有些失望,这节课我讲过,也用过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的活动可能在中国的小学数学课上已经用过无数次了,为什么没有创设出更新的方式认识面、棱和顶点呢?课后问道江苏省教研室的王林老师,他说我们想来想去再没有更好的方式了,所以就用了这样的方式。这是一个真实的回答,也是一个现实的回答,我们没有创新的时候,也许继承就是最好的一种方式了。】片段二:小小建筑师-深入探究长方体的特征。每组学生都发了不同颜色四种小棒,分别是 9厘米 4 根,6 厘米 4 根,5 厘米 3 根,4 厘米 8 根和一些接头。请小组合作拼出一个长方体。组 1 汇报:我们小组选择的是 9 厘米、6 厘米和 5 厘米的,在拼的过程中发现 5 厘米的只有三根,而长方体每组棱需要 4 根呢,所以就换成了 4 厘米的。组 2 汇报,我们小组用了 9 厘米和 4 厘米的,也拼成了一个长方体。师:比较一下看看,这两个长方体作品,你有什么发现?【评析:这个环节设计的非常巧妙,首先是让学生充分理解长方体的特征,我们一般教师的教学,只停留在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上,而这节课,教师是让学生在摆的过程中感受有 12 条棱,每 4 条一组,且相等。另外是感受长方体的一种情况,就是有两组棱相等,这样组成的面就是正方形,为三组棱相等是正方体做了铺垫。 】片段三:形成表象,内化长方体特征。师:根据刚才的拼接,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呢?现在大家看看课件上面的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呢?生:3 个面,9 条棱。师:为什么只有 3 个面和 9 条棱呢?另外的 3个面和 3 条棱,你能画出来吗?用虚线画出来.生依次画出隐藏着的 3 条棱。师:闭上眼睛想一想,可以去掉几条棱,你还能想象出这个长方体吗?最后留下几条棱了依旧可以想象出长方体呢?生:留下了 3 条。分别是长、宽、高。师:现在下面有几个面,你能分别找出它们那些是这个长方体的面吗?生依次找出了前面、左面和上面相对应的长方形。师:这个长方体再变一变,成了什么图形,它又有那些特点呢?【评析:这个是一个让学生充满猜想和思考的环节,建立起长方体模型,又去掉模型,换一种形式再建立起模型,再变成正方体,学生就在不断转化的过程中,充分感受长方体的特征,从而充分地认识长方体,在这样的基础上再认识正方体,体现了很好的认识过程和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过程,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感受是深刻的,体验是真实的,效果是明显的。想想我们教学中那些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