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城镇居民收入与消费关系实证研究_第1页
陕西城镇居民收入与消费关系实证研究_第2页
陕西城镇居民收入与消费关系实证研究_第3页
陕西城镇居民收入与消费关系实证研究_第4页
陕西城镇居民收入与消费关系实证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陕西城镇居民收入与消费关系实证研究摘 要城镇居民的收入与消费问题关乎国计民生,始终是社会各界密切关注的热点。本文用陕西国家城镇住户调查数据,采用时间序列、截面数据和面板数据相结合的计量经济研究方法建立模型,量化陕西城镇居民收入与消费关系,剖析消费结构、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特征及其内在联系。研究结果表明:陕西城镇居民收入与消费之间相关程度较高,存在着长期均衡与短期波动关系,不同类别商品的消费支出弹性有所区别,不同收入阶层的居民消费行为存在明显差异,低收入阶层收入增长对消费的拉动作用相对于高收入阶层更为突出。为此建议,区分不同收入阶层,针对消费不同分类特征分别进行引导,确保提高居民收入、促进消费增长,实现宏观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关键词:城镇居民 可支配收入 消费支出 协整 面板模型一、 绪论(一) 研究背景与现实意义几百年来,关于收入与消费的经济学探讨从未停止。亚当斯密(Adam Smith) 早在 1776 年就强调了消费的重要性,指出“消费是所有生产的唯一终点和最终目的”。消费作为国家内需的重要构成部分,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消费需求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密切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党的十七大提出“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长期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结果都充分说明,收入是决定消费需求及其变动的最主要因素,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保持消费增长是社会稳定、拉动经济的关键环节。因此,研究城镇居民消费问题,尤其是研究消费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收入之间的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立足陕西,着眼全国,以 20 年陕西城镇住户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了发展较为成熟的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截面数据拟合回归、2面板数据模型等多种计量方法,针对陕西城镇居民收入与消费问题从两经济指标均衡关系、城镇居民的消费弹性、不同收入层次的消费行为多角度进行了实证研究,透彻地剖析陕西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特征,旨在寻求提高居民收入、保持消费增长、促进宏观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的对策。(二) 理论基础与成果综述关于消费与收入的经济研究由来已久,国外学者的研究较早,主要有凯恩斯(Keynes)的绝对收入假说、杜森贝利(Dusen-berry)的相对收入假说、莫迪利亚尼(Modigliani)的生命周期消费函数理论、弗里德曼(Friedman)的持久收入假说以及霍尔(Robert EHall)的随机游走消费理论。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消费理论得以继续深化和拓展,迪顿(Demon)的流动性约束消费理论、卡罗尔、克里斯托弗(Carroll,Christopher)的缓冲库存储蓄理论以及坎贝尔、曼昆(Campbell and Mankiw)的社会总体消费理论,分别从不同的侧重点对消费问题开展研究。无论早期或近期的国外消费理论,无一例外的充分肯定并强调了收入对消费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支持并验证了消费和收入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和短期波动关系的明确观点。20 世纪 80 年代起,国内学者也开始对我国居民消费与收入的关系问题进行实证研究。邹至庄(Gregory C Chow)运用 1952-1982 年的数据进行计量检验,根据实证结果验证了 Robert Hall 的理性预期假说成立;Qian 于 1988 年运用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数据,基于持久收入假说研究了中国居民收入和消费的关系。20 世纪 90 年代后,大量学者以新发展起来的消费理论为依据,对中国的情况进行了研究。秦朵(Duo Qin)在 1990 年首次运用动态计量模型对我国居民收入和消费关系的总量问题进行研究。其后浩如烟海的研究成果大致可分为如下 3类:第一类是从宏观层面上分析我国居民总体收入和消费的关系(孙凤、易丹辉,1999;孙慧均,2004;李谷成、范丽霞、冯中朝,2005;胡静,2005;曾令华、赵晓英,2006;李武,2007;杭斌,2007);第二类是从省级的层面着手,选取某一种计量方法,针对单一主题,如不同消费结构、不同收入群体等,研究省区收入和消费之间的具体关系(赵文奇,1996;韩立岩,1998;冀县卿,2003;程细玉、陈余芳,2003;李文杰,2003;王燕、郭亚帆,2005;唐功爽、3刘明芝,2006;覃思乾,2006);第三类是分别对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和消费之间的内在关系展开分析(朱慧明、韩玉启,2002;杭斌、申春兰,2004;王选选,2005;张继海、臧旭恒,2005;袁霓,2005;刘倩,2006)。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是,我国(具体研究省区)的居民收入和消费之间存在内在稳定关系,影响居民消费的主要是持久性收入。本文借鉴上述研究方法和成果,用陕西城镇住户调查数据进行收入与消费关系量化研究,是一种全新的探索和尝试。(三) 研究总体思路本文首先从陕西城镇居民收入与消费的总体特征分析入手,运用协整理论检验 1990 年至 2009 年陕西城镇居民收入与消费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利用误差修正模型对收入与消费短期动态变化进行描述,并用近 5 年(2005-2009)陕西城镇居民 1500 户分户数据分析和量化消费弹性;其次,分析陕西城镇居民不同收入阶层消费行为,运用面板模型对陕西城镇居民不同收入阶层的收入消费关系、消费结构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最后,结合两部分研究结论,对如何协调陕西城镇居民收入与消费的关系提出了建议。二、陕西城镇居民收入与消费的总体特征分析1990 年到 2009 年陕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 1369 元增长到 14129 元,年均增长 13.1%,增幅最高的年份是 1995 年,增长 34.1%,增量最大的年份是2008 年,增长 2095 元;增幅最低的年份是 1991 年,下降 0.1%,增量最小的年份是 1991 年,下降 1 元。同期,陕西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由 1118 元增长到 10706 元,年均增长 12.6%,增幅最高的年份是 1994 年,增长 31%,增量最大的年份是 2008 年,增长 1345 元;增幅最低的年份是 1998 年,增长 2.2%,增量最小的年份是 1998 年,增长 76 元。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性支出增量最大、增幅最高,并不一定出现在同一年份。(一)陕西城镇居民收入与消费关系的协整分析4经典计量经济理论使用传统回归分析进行估计和检验的前提是所研究的各个序列必须是平稳的时间序列,否则会产生虚假回归现象。陕西城镇居民收入与消费时间序列是否存在一个长期均衡关系,需要用协整理论提供的方法来进行检验。协整理论是描述非平稳时间序列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的一种方法。1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分析所用数据来源于 1991 年2010 年 20 年的陕西统计年鉴,选取陕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衡量全省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人均消费性支出( )反映消费水平,并对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性支出分别取对数得到 、 ,以消除异方差。首先,从样本期数据的 时间序列图(图 1)可以看出,陕西城镇居民收入与消费具有明显的时间趋势,都呈现上升态势,数据不平稳,但进一步对 、 差分后,得到 - 时间序列图(图2),可以看到两者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并且数据表现的比较平稳,可能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5图 1 1990-2009 年可支配收入-消费性支出时间序列图(取对数)图 2 可支配收入-消费性支出时间序列图(先对数后一阶差分)62 单位根检验为从理论上检验 、 以及其差分数据的平稳性,先对两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本文采用 ADF 检验,滞后结束选择 AIC 准则和 SC 准则确定。用马克威 5.0 对序列 、 及其差分序列进行检验,结果如表 1 所示:表 1 单位根检验变量 检验类型 ADF 统计量 D.W 统计量 临界值 显著水平 检验结论(C,0,2) -2.0915 2.0514 -2.6300 10% 不平稳(C,0,2) -1.4435 2.2889 -2.6300 10% 不平稳(0,0,2) -3.0128 2.1566 -3.0000 10% 不平稳(0,0,2) -0.7783 1.6081 -1.6000 10% 不平稳(0,0,2) -1.1379 2.0035 -1.6000 1% 平稳(0,0,2) -4.0205 2.0142 -2.66 1% 平稳注:(C,T, P)中,C 表示有常数项,T 表示有趋势项, P 表示使 SC、AIC 取最小值的滞后期; 、 表示分别对 、 2 阶差分。从表 1 中可以看出, 、 都有单位根,是非平稳序列;一阶差分序列 、 在 10%的显著性水平下未通过检验,序列不平稳;二阶差分序列 、 均不含单位根,为平稳序列。所以,、 均是二阶单整序列,但我们还不能对两序列进行回归分析,因为可能存在伪回归现象,应该继续进行残差分析。3 协整分析7结合残差图,并对残差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ADF 统计量为-6.3717,而 1%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为-2.66,ADF 统计量小于临界值,残差序列为平稳时间序列,所以 、 具有协整关系。图 3 残差散点图利用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得到模型如式(1):(1)拟合结果如图 4 所示:8图 4 LogCost拟合图模型的经济学解释:陕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与消费性支出的增长具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可支配收入每增长 1%,消费性支出相应增长0.93799%。4误差修正模型 陕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与消费性支出 之间存在均衡关系,但短期来看, 与 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偏离均衡关系的情况,需要进一步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来揭示两变量之间短期动态关系,误差修正模型如式(2):(2)模型的误差修正系数为-0.344102,小于 0,符合反向修正机制。9误差修正模型的经济学解释:前两期消费的短期变动对当期消费的影响都是反向的,也就是说,前两期消费支出的短期增加会引起当期消费支出的减少,以促使消费水平回到正常水平;前一期收入的短期增加会促使当期消费水平的提高,但是,前两期收入的短期增加反而会引起消费的减少。总体来看,陕西居民的消费行为比较谨慎、沿袭过去消费行为的特征明显。(二)陕西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弹性分析利用城镇住户 20052009 年 1500 户的分户数据,继续对陕西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做进一步研究。以可支配收入( )作为解释变量,分别以消费性支出( )、食品( )、衣着( )、居住(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医疗保健( )、交通和通信( )、教育文化娱乐活动( )、杂项商品和服务( )作为被解释变量,并对所选取数据取对数以消除异方差,建立一元线性截面回归模型。回归方程系数及 t值如表 2 所示:表 2 回归方程系数及 t 值2005 年 2006 年 2007 年 2008 年 2009 年消费性支出0.7665(43.7473)0.7693(48.8305)0.692462(40.9388)0.715309(49.9492)0.552365(35.2856)食品0.6201(36.4079)0.6122(38.7568)0.515385(29.4430)0.605748(40.8123)0.436418(27.4024)衣着0.9200(20.9189)0.9224(21.7941)0.930745(22.3100)0.897262(26.9015)0.646298(18.5166)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0.9200(19.0509)1.0205(22.4283)0.865315(16.8349)0.834697(21.3622)0.714988(17.8517)医疗保健0.9495(13.5434)0.8802(13.6297)0.766887(10.8731)0.839677(14.9060)0.511024(8.8289)交通和通讯1.0022(24.8175)0.9665(24.5198)0.943114(24.0561)0.878902(27.9820)0.774791(23.632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