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考研动机和行为选择的调查研究_第1页
大学生考研动机和行为选择的调查研究_第2页
大学生考研动机和行为选择的调查研究_第3页
大学生考研动机和行为选择的调查研究_第4页
大学生考研动机和行为选择的调查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毕业论文(设计)题 目: 大学生考研动机和行为选择的调查研究 完 成 人: 班 级: 2011-02 学 制: 4 年 专 业: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2015-04- 15 目 录1、问题的提出 (1)(一)研究的意义 (2)(二)考研动机和行为选择的概念 (3)(三)关于大学生考研动机和行为选择的研究状况 (3)1、国外研究现状 (3)2、国内研究现状 (3)二、研究设计 (4)(一)研究工具的选择 (5)(二)被试的选取 (5)(三)施测与统计分析 (5)三、研究结果 (5)(一)大学生考研动机差异 (5)1、大学生考研动机的一般特征 (5)2、师范生和非师范生考研动机差异 (6)3、男生和女生考研动机差异 (6)4、不同年级学生考研动机差异 (7)5、城乡学生考研动机差异 (8)6、不同专业类型学生考研动机差异 (8)(二)大学生考研行为选择差异 (9)1、不同年级学生考研行为选择差异 (9)2、不同性别学生考研选择学习方式差异 (11)3、不同籍贯学生是否报辅导班选择差异 (11)四、讨论结果 (11)五、建议 (15)(一)个人方面 (16)(二)学校方面 (18)(三)家庭方面 (19)(四)社会方面 (20)六、结论 (21)参考文献 (22)Abstract (23)附录 (24)第 1 页 (共 24 页)大学生考研动机和行为选择的调查研究作 者:法富珍 指导老师:杨红摘要:本文以南阳师范学院的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关于大学生考研动机和行为选择调查表对 610 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描述了大学生考研动机和行为选择在性别、年级、籍贯、所学专业类型方面的差异及对大学生考研动机的一般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关键词:大学生;考研动机;行为选择一、 问题提出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处于转型期,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高校的招生政策和就业制度也在发生变化。国家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力度,普通高等院校的招生规模在逐年扩大,大学教育开始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度。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增多,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同时,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到来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全国报考硕士研究生的人数逐年攀升,一度出现“考研热” 。根据历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统计结果可以看出,2004-2007 年,考研人数成递增趋势,到 2008 年,下降到 120 万人报考,然而 2009 年报名人数没有继续减少,相反报考人数增加到 124.6 万人,2013 年报考硕士研究生人数突破历史新高,达到 176 万人。 (具体考录人数和考录比例详见下表) 。2004-2015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考录人数和考录比例考研年份 报名人数 录取人数 考录比例2015 164.9 万2014 172 万 57 万 3.0:12013 176 万 53.9 万 3.3:12012 165.6 万 51.7 万 3.2:12011 151.1 万 49.5 3:1第 2 页 (共 24 页)2010 140 万 46.5 万 3:12009 124.6 万 47.5 万 2.6:12008 123 万 39 万 3.0:12007 128.2 万 36.4 万 3.5:12006 127.12 万 40.28 万 3.2:12005 117.2 万 32.494 万 3.6:12004 94.5 万 33 万 2.9:1研究生教育担负着为我国培养高水平、高素质、高层次的创造性人才,意在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意义重大。与此同时,这种大规模的考研给家庭、社会、国家带来一些影响。有些大学生考研是为了获得高文聘:有些大学生考研为了重新选择喜欢的专业:有的大学生考研为了躲避就业压力等等。大学生如此热衷考研,其动机究竟是什么呢?又会做出怎样的行为选择呢?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究。以往的考研动机和行为选择分析侧重从宏观层面,多角度对考研动机进行分类。本人试图从从性别,年级,籍贯所在地,所学专业类型,是否为师范类等方面对考研动机和行为选择的差异进行纵向深度剖析。(一)研究的意义从理论意义上来说,当前学术界对考研动机和行为选择的研究比较多,主要是对考研动机和行为选择影响因素,建构过程的分析,缺少从性别,年级,籍贯,所学专业类型,是否为师范类等方面对考研动机和行为选择的差异进行纵向深度剖析。本人努力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极力弥补以往研究的不足之处,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解析广大学子考研这一现象,希望能进一步扩展考研动机和行为选择的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为今后更加深入的研究奠定坚实基础。从实践意义上来说,一方面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通过考研深造学习,对自身发展和民族国家大有裨益,通过对考研群体的分析,促使其对自己动机和行为进行反思,会使自身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发展日趋完善,这一外部环境促使考研者需要对自己的选择做出更正确的判断;另一方面,由于教育资源有限,有些学生考研是混文聘或者其第 3 页 共 90 页他不合理动机,考上研不去读或者就读研究生期间不努力学习和研究,导致一些真正渴望读第 4 页 (共 24 页)研获得深造学习的大学毕业生无法获得机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面对这样的社会现象,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大学生的考研动机和行为选择。本选题就是试图探讨这一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以便有针对性的对考研者开展辅导,引导他们持有正确考研动机,做出合理的行为选择,帮助考研者实现自己的梦想,从而使社会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二)概念界定1.考研在先前的研究中,学者没有对“考研”这一名词进行统一界定。在汉英新词新语辞典中, “考研”解释为“take part in the entrance examinations for graduates schools”,百度解释为“参加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 12.动机动机一词源于拉丁文“Movere”,原意是推动或引起行动。学者们因分析角度不同,对动机的解释不同。张爱卿把动机界定为:“在自我调节的作用下,个体使自身的内在要求(如本能、需要、驱力等)与行为的外在诱因(目标、奖惩等)相协调,从而形成激发、维持行为的动力因素。 ”2一般认为,动机是指引起、维持、促进个体行为的内在力量。3.考研动机本科大学生为了获得更高层次学历和学位以提升自己学习和研究能力与素养而催生的考研渴求与冲动,它属于思想活动范畴。4.考研行为在考研动机驱使下,为了实现考研愿望而付出的一切努力。(三)关于大学生考研动机和行为选择研究状况1.国外研究现状国外研究生教育与我国存在的差异较大,关于考研国外对其研究极为有限,所以,关于国外大学生考研动机和行为选择这一问题的相关资料尚未找到。第 5 页 共 90 页2.国内研究现状第 6 页 (共 24 页)近年来,不少学者对考研问题进行深刻剖析。对大学生考研动机的研究主要采用结构式问卷调查法。有研究者对江苏省内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考研动机进行调查后,将考研动机归为内在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四个方面,还对影响考研动机转化为行为的因素进行研究,其中,学习成绩、家庭经济状况、就业机会,对学生考研影响最为明显。 3一项关于应届毕业生就业期望与考研的相关性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引发高校应届毕业生考研动机的重要因素是就业期望,就业期望对学生考研方向的选择产生影响,决定考研的动力。 4高冬东等人通过对河南青年考研动机的调查分析,认为机遇(创造机遇、抓住机遇)、自我实现(挖掘自身潜能、发挥实力、在考研中成长、拥有成就感、实现自我价值) 、保健(生活环境、收入情况、工作状况) 、环境(考研热、社会高学历要求、提干、读研费用)这些因素影响考研动机,并表明,对大学生考研的动机影响最大的是自我实现因素,环境因素对大学生考研动机影响最小 5;他人态度,父母、亲人、朋友的期望、社会对高学历毕业生的需求,及国家在考研方面一些政策的变化等外在因素,虽然会影响青年做出考研决定,但不是决定因素。研究表明大学生考研持内在动机的学生占多数。 6肖占峰,采用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对在校考研大学生进行分析,对目前大学生考研意愿现状及考研意愿影响因素作出分析。 7潘佳雁,最早对大学生考研动机进行实证研究,他将考研动机分为六个基本因素,强度顺序依次为自我实现、求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