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导与练》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讲义:第二章第2讲 气压带和风带讲义_第1页
2020《导与练》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讲义:第二章第2讲 气压带和风带讲义_第2页
2020《导与练》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讲义:第二章第2讲 气压带和风带讲义_第3页
2020《导与练》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讲义:第二章第2讲 气压带和风带讲义_第4页
2020《导与练》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讲义:第二章第2讲 气压带和风带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2讲气压带和风带(对应学生用书第39页)考纲考点考题考情命题规律1.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2017海南卷,212016天津卷,13(2)2014全国卷,10以区域或区域的描述为背景材料,考查大气环流对区域气候的影响。2.海陆分布与季风环流2018江苏卷,22015安徽卷,272015海南卷,1以区域为背景考查海陆气压中心的形成,以及不同气压中心产生的影响。(对应学生用书第39页)项目知识札记预习自测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1.三圈环流的形成原因:高低纬间的冷热不均、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影响。2.气压带和风带移动(1)成因:太阳直射点的移动。(2)规

2、律: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偏北,冬季偏南。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低压带和高压带对天气的影响低压带:空气上升,气温降低,水汽容易凝结形成降水。高压带:空气下沉,气温升高,水汽易蒸发,不易形成降水,多晴天。(2)风对降水的影响风从较低纬度吹向较高纬度,降水多,如西风带;风从海洋吹向陆地,降水多,如马达加斯加岛东侧。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三圈环流的名称: 低纬度环流圈,中纬度环流圈,高纬度环流圈。(2)写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气压带:A赤道低气压带,C副热带高气压带,E副极地低气压带,G极地高气压带。 风带:B东北信风带,D西风带,F极地东风带。(3)7月份,图中C气压带的位置会

3、向北移动。(4)按照气流的垂直运动方向,图中多雨带有A、E,少雨带有C、G。海陆分布与季风环流1.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2.冬夏气压中心(北半球)时间气压带的变化气压中心大陆海洋1月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亚洲高压低压中心7月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亚洲低压高压中心3.季风分区及成因2.读“东亚季风形成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甲、乙两图中,表示1月季风图的是甲图,表示7月季风图是乙图。(2)M气压中心的名称是亚洲高压,它的出现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3)中与我国东部沿海夏季多雨有关的是季风。(4)处的季风称西南季风(风向),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4、。3.造成珠江三角洲与华北平原气候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A.太阳辐射B.大气环流C.海陆分布D.地形(对应学生用书第4043页)考点一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2017海南卷,2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新西兰首都惠灵顿依山坡而建,三面环山,西面朝向大海,有“风城”之称,如图示意惠灵顿的位置。分析惠灵顿常年多风的原因。思路点拨:读图可知,惠灵顿地处西风带,常年受西风控制,盛行西风,加上三面环山,西面朝向大海,喇叭形的地貌,有利于风的深入。答案:地处西风带,常年盛行偏西风,两岛之间为海峡,风速加快;依山面海,迎风。1.气压带、风带形成受地球高低纬之间的冷热不均和地

5、转偏向力影响,地球上形成了三圈环流,从而形成了全球性的气压带和风带。(1)“动力”气压带形成(2)“偏转”风带风向在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中,先依据高、低气压带的分布确定风带的原始风向,再根据所在半球确定偏转方向,从而判定风带的具体风向。(3)“分布”三圈环流位置(4)判断看图形特点气压带和风带从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近年来,高考常涉及局部图和变式图的考查,但大都离不开以下三种类型:(5)“移动”季节影响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季节变化,如下图所示:2.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的判读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作为地理示意图的一种,主要体现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及移动规律,是大气运动

6、部分的高频考点,解读分析思路如下:(1)借图巧判气压带和风带名称结合纬度0、30、60、90,判断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如下图。结合风向判断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风向右偏为北半球,如甲、丁;风向左偏为南半球,如丙、戊;高压气流向外,如甲、丙;低压气流向内,如乙、丁、戊。(2)从两方面入手分析气压带成因热力原因,如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动力原因,如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3)据季节分析气压带和风带移动规律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北半球夏半年偏北,冬半年偏南,以此来分析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方向及其与季节的关系,例如:若副热带高气压带北移,说明此时为北半球夏季。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7、(1)气压带和风带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对于气温来说,主要考虑纬度因素,即根据其所在纬度判断热量带,从而考虑其气温状况。从赤道到两极方向,热量带由热带过渡到温带再到寒带,气温也逐渐降低。对于降水来说,主要考虑不同气压带和风带的大气运动状况(是否含有丰富的水汽或者具备降温过程),具体如下表所示:关键信息点对降水的影响典例气压带垂直运动是上升还是下沉低压盛行上升气流,降水多赤道低气压带高压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副热带高气压带风带水平运动的海陆方向风从海洋吹向陆地,降水多西风影响地区;马达加斯加岛东侧风从陆地吹向海洋,降水少信风影响的大陆,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风带水平运动的纬度方向风从低纬度吹向高纬度,降水

8、多西风带风从高纬度吹向低纬度,降水少信风带(2)不同气压带和风带控制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单一气压带和风带影响下形成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气候类型气候特征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热带沙漠气候全年炎热,干旱少雨常年受极地高气压带控制冰原气候全年严寒,降水稀少常年受西风带控制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气候类型气候特征赤道低气压带热带草原气候高温多雨为湿季信风带高温少雨为干季西风带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副热带高气压带夏季炎热干燥(2018浙江杭州模拟)下图中阴影表示某气压带。读

9、图,回答(1)(2)题:(1)地盛行风向可能为()东北风东南风西南风西北风A.B.C.D.(2)图示季节()A.江淮地区农民忙着播种小麦B.东非高原动物南迁C.北印度洋洋流自东向西流D.地中海沿岸炎热干燥解析:(1)B(2)D第(1)题,结合图示可知,图中气压带为副极地低气压带。若该气压带位于北半球,则地为北半球西风带,为西南风;若该气压带位于南半球,则地为南半球极地东风带,为东南风。第(2)题,结合图示可知,气压带相对北移,为北半球夏季,此时地中海沿岸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炎热干燥。考点二海陆分布与季风环流(2018江苏卷,2)公元399年412年,僧人法显西行求法,游历三十余国,其旅行见闻

10、佛国记是现存最早关于中国与南亚陆海交通的地理文献。下图为“法显求法路线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法显从耶婆提国乘船返回中国最适合的时间是()A.1月5月B.5月9月C.9月12月D.11月次年3月思路点拨:古代行船主要靠风力。根据图中的图例,从耶婆提国返回中国所经海域59月盛行偏南风,顺风利于行船。答案: B1.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1)南半球: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因为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2)北半球:气压带呈块状分布,因为北半球陆地面积大且海陆相间分布。1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冬季风(如下图):7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夏季风(如下图):2.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项目东亚季风南亚季

11、风季节冬季夏季冬季夏季风向西北风东南风东北风西南风源地蒙古、西伯利亚太平洋蒙古、西伯利亚(亚欧大陆内部)印度洋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性质寒冷干燥温暖湿润温暖干燥高温高湿比较冬季风强于夏季风夏季风强于冬季风分布我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我国西南地区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影响雨热同期旱涝、寒潮等灾害旱涝灾害图示法理解北半球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与季风环流(1)1月份部分地区季风环流简图此时东亚、南亚季风均是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澳大利亚西北季风则是北半球东北季风南移越过赤道左偏而形成。(2)7月份部分地区季风环流简图此时南

12、亚的西南季风是因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右偏而形成;东亚地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明显;澳大利亚西北部受东南信风影响。3.我国雨带的推移我国雨带的形成及春旱、梅雨、伏旱等天气现象的形成,要与高中所学的锋面知识紧密联系起来,用高中所学原理去理解,就会容易得多。(1)雨带的形成:夏季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登陆北上时,与陆地上的冷空气相遇,暖湿气流上升到冷空气之上,形成锋面雨带,雨带推移到哪里,哪里就进入多雨时期,其未到达或离开地区则处于少雨的干旱时期。(2)雨带的推移规律: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5月份:夏季风北进影响华南地区(南岭一带)。6月份:“副高”西伸北进,

13、雨带移动到长江流域,在江淮地区摆动一个月左右(梅雨)。7、8月份:“副高”继续西伸北进,雨带移动到华北和东北地区,这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伏旱天气(6、7、8月西南、两广地区还受西南季风影响)。9月份:夏季风南退,9月份,雨带开始南移。10月份:雨季结束。(3)夏季风与我国的旱涝灾害之间的关系正常年份:雨季到来时间适中,降水量适中,风调雨顺。异常年份:当夏季风势力偏强的年份,来得早,退得迟,雨带会迅速移动到华北和东北地区,给我国南方带来干旱灾害,北方地区则出现洪涝灾害。当夏季风势力偏弱的年份,来得迟,退得早,雨带长期滞留在南方地区,北方地区降水不足,使得南方出现洪涝灾害,北方出现干旱灾害。(4)

14、春旱、梅雨、伏旱的形成春旱:春末夏初,华北一带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夏季风没有到达(或受单一冷气流影响),降水少,又值农作物播种、生长季节,需水量大,因此形成春旱。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梅雨:6月中旬,夏季风北移,雨带移动到长江中下游地区。这时正值梅子黄熟季节,细雨连绵长达一个月之久,称为梅雨。伏旱:每年的7、8月份,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或受单一的夏季风控制),天气晴朗干燥,形成伏旱,给水稻生长带来威胁。(2018山东潍坊一模)季风指数是季风现象明显程度的量值,其大小反映一个地区季风环流的强弱程度。如图示意我国东部地区18802000年的夏季风指数(a)和冬季风指数(b)距平(距平

15、是某一系列数值中的某一个数值与平均值的差)值曲线。据此回答(1)(2)题:(1)19601970年期间,与多年平均状况相比()A.东北地区冻土厚度偏薄B.华北地区植物发芽较晚C.西北地区天山雪线偏高D.南方冻雨频次偏低(2)下列年份,我国江淮地区伏旱期不明显的是()A.1890年B.1920年C.1940年D.1960年解析:(1)B(2)A第(1)题,图示19601970年期间,冬季风指数距平值为正值,说明冬季风势力较强,则受其影响,我国华北地区春季气温低于平均值,故植物发芽较晚。同理,受冬季风影响较大的东北地区气温也较低而冻土厚度偏厚;南方冻雨频次偏高;天山雪线因气温较低而偏低。第(2)题

16、,正常年份,“副高”北移推动雨带北移,使7月份江淮地区受“副高”控制而出现伏旱天气。1890年夏季风指数距平值为负值,说明夏季风势力较弱,雨带长期滞留在南方,受其影响江淮地区夏季降水较多,伏旱不明显。(对应学生用书第43页)气温与降水的描述及成因的建模分析气温与降水特点的准确判定与描述,是气候问题的起点。气温与降水成因的分析,是气候类问题的灵魂与归宿。1.气温与降水特点的描述建模要素要素表现描述要点气温气温特征高低;变化:何时高、何时低(什么季节高,什么季节低);温差:日(昼夜)或年温差大小气温分布特征时间分布特征:何时低、何时高;空间分布特征:哪边高、哪边低降水降水特征年降水量多少;降水的季

17、节变化特点(什么季节多,什么季节少)降水分布特征时间分布特征:何时多、何时少;空间分布特征:哪边多、哪边少2.气温与降水成因的分析建模要素因素具体影响气温纬度高低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地形地势阴坡阳坡,海拔高低海陆位置距海远近,大陆性海洋性特征洋流暖流增温;寒流降温大气、天气天气、大气杂质多少、大气透明度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温差纬度低纬小,高纬大下垫面性质海洋小于陆地,沿海小于内陆,有植被的小于裸地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小于云雨少的地方降水气候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天气系统地形、地势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降水在一定高度达最大值海陆位置一般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洋流暖流增湿;寒流减湿下垫面及人类活动湖泊、河流、植被覆盖状况;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影响降水【素能点津】首先要注意抓主因所有原因中最关键的那个,选择题多考查主要、直接、根本原因等;其次要注意全面分析,在综合题中,全面才能得高分,要综合区域的纬度、地形、植被、下垫面等因素全面分析。(2015海南卷,2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死谷长约225千米,宽824千米,低于海平面的面积达1 408平方千米(下图)。该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