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儿血型不合性溶血病要点.ppt_第1页
母儿血型不合性溶血病要点.ppt_第2页
母儿血型不合性溶血病要点.ppt_第3页
母儿血型不合性溶血病要点.ppt_第4页
母儿血型不合性溶血病要点.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母儿血型不合性溶血病,概述: 1938年第一次认识到胎儿血是致病的抗原,使母体发生同种免疫,产生的抗体再次通过胎盘至胎儿使胎儿发病。 1945年在新生儿溶血病中用换血治疗 1956发现阳光退黄。并发现蓝光对未结合胆红素的作用比对结合胆红素高2-3倍,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最适合人式光源。1952年采用的提早分娩的方法预防胎儿水肿和严重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此病的死亡率降低了10。,1963年对某些胎儿施行宫内输血。 1965年应用抗D球蛋白预防新生儿溶血病,使Rh溶血症的病死率降至2。,母儿血型不合性溶血病,新生儿溶血病是因母婴血型不合,母亲的血型抗体通过胎盘引起胎儿、新生儿红细胞破坏。这类溶血性疾

2、病仅发生在胎儿与早期新生儿期,是新生儿溶血性疾患中相当重要的病因。,母儿血型不合性溶血病,白种人15 黑种人5 我国汉人0.5,少数民族5以上。,母儿血型不合性溶血病,血型不合,带有Rh(+)抗原的胎儿的红细胞通过胎盘进入Rh(-)母亲的血液,产生相应的血型抗体,此抗体又经胎盘进入胎儿循环,作用于红细胞而导致溶血。有核红细胞因而过度增生,显露于胎儿血中,因而名曰胎儿红细胞增多症。,发病机制,有少数(约1)的Rh溶血病发生在第1胎,这是由于部分孕妇曾接受过Rh血型不合的输血,或另有少数Rh- 孕妇当她尚为胎儿时,由于她的母亲是Rh+,因此存在血型不合若此时母亲(孕妇)的血有少量经胎盘进入胎儿体内而使之发生了初发免疫反应,这样当孕妇在第1次妊娠其胎儿是阳性时,只要有少量胎儿血进入孕妇体内即可发和次发免疫反应,产生足够量的IgG抗体引起发病,这就是“外祖母学说”。,临床表现,1.胎儿水肿,若不治疗,常于生后不久死亡。 黄疸,胎儿由溶血面产生的胆红素都由母肝代为处理,故新生儿脐血一般无黄疸,重者可以有0.3mg胆红素,生后处理胆红素责任全在于胎儿自己,再加之肝功能也还不能够健全,生后4-5小时即见黄疸,并迅速加深,于生后3,4天达到峰值,超过20mg/l不少见。出现早,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