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科学).ppt_第1页
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科学).ppt_第2页
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科学).ppt_第3页
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科学).ppt_第4页
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科学).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三章 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第三节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 一、文明发展及其特征 人类发展的历史是人类与自然结合的历史,实际上是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历史,是人类和大自然相互作用共同发展、不断进化的历史。,不同时期人类环境问题的特征,古巴比伦遗址,撒哈拉沙漠,二、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可持续发展:即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强调新的经济增长模式,经济与自然协调。 要求以自然资产为基础,同环境承载力相协调。 要求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同社会进步相适应。 承认并要求

2、体现自然资源的价值。,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强调“综合决策”与“公众参与” 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以人力资源替代自然资源的发展 世界银行推出一套新的计算国民财富的指标体系,指出一国的总财富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创造的财富、人力资源和自然资产。 可持续发展是自然资产不下降的发展,发达与不发达之间最重要的差距就在于人力资源。(创造的财富是通过使用自然资产和人力资源生成的。) 人力资源并不是指人多,而是指的人本身的素质,学校 的目的是什么?素质教育而非书呆子教育,也就是科教兴 国。(例子:以色列、美国),1993年以色列: (1)每万名劳动力中取得理工科硕士和博士学位的7人,与之相比较:英国5.3人,美国4.

3、8人,日本2.6人,德国1.9人。 (2)每万名以色列人中,科学家和工程师135人,而美国只有70人,日本65人,德国48人,英国28人。 1995年,以色列教育开支占GDP的9.8%。 1996年,15岁以上人口中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占33.6%。,中国的教育投资1993年列全世界倒数第一,9美元/人,美国斯坦福大学:现有1000多名教师,700多人为教授,200多人为国家院士, 26人获得诺贝尔奖。,中国的文盲人口约占世界文盲人口总数的15.8%,占亚洲文盲人口总数的30% 总人口平均文化程度不到小学毕业,约为5.067年;总就业人口平均文化程度为小学,其中有30%左右的文盲;具有较高文化程

4、度的知识分子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低,约为3%左右。 从国际比较看,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25岁以上人口中,大学生比例为1.1%,而美国为32.2%、日本为21.2%、加拿大为18.3%。,1清华大学46 2北京大学 363浙江大学24 4南京大学 23 5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 6浙江大学 24 7复旦大学16 8上海交通大学 14 8中南大学 14 10哈尔滨工业大学 1211华中科技大学 11 1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111同济大学 11 14吉林大学1014武汉大学 10 14中国农业大学1017北京科技大学9 18天津大学818北京航空航天大学8 20南开大学721东南大学7 22中国地

5、质大学 723北京师范大学 7 24大连理工大学 725厦门大学6 26兰州大学526东北大学5 26西安交通大学527上海大学4 27四川大学428西北工业大学4 29华东师范大学3,2000高校院士,三、可持续发展是历史的必然 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发表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同年召开的来年合国大会决定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并从1974年开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每年提出世界环境日主题。 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模式。,1974 Only one Earth 只有一个地球 1975 Human

6、Settlements 人类居住 1976 Water: Vital Resource for Life 水:生命的重要源泉 1977Ozone Layer Environmental Concern; Lands Loss and Soil Degradation; Firewood 关注臭氧层破坏,水土流失 1978 Development Without Destruction 没有破坏的发展 1979Only One Future for Our Children - Development Without Destruction 为了儿童和未来没有破坏的发展,历年世界环境日主题,19

7、80A New Challenge for the New Decade: Development Without Destruction 新的十年,新的挑战没有破坏的发展 1981Ground Water; Toxic Chemicals in Human Food Chain and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保护地下水和人类的食物链,防治有毒化学品污染 1982 Ten Years After Stockholm (Renewal of Environmental Concerns) 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十周年提高环境意识 1983 Managing and Di

8、sposing Hazardous Waste: Acid Rain and Energy 管理和处置有害废弃物,防治酸雨破坏和提高能源利用率,1984 Desertification 沙漠化 1985 Youth: Population and the Environment 青年、人口、环境 1986 A Tree for Peace 环境与和平 1987 Environment and Shelter: More Than A Roof 环境与居住 1988 When People Put the Environment First, Development Will Last 保护环境

9、、持续发展、公众参与,1989 Global Warming; Global Warning 警惕全球变暖 1990 Children and the Environment 儿童与环境 1991 Climate Change. Need for Global Partnership 气候变化需要全球合作 1992 Only One Earth, Care and Share 只有一个地球-一齐关心,共同分享 1993 Poverty and the Environment - Breaking the Vicious Circle 贫穷与环境摆脱恶性循环 1994 One Earth One

10、 Family 一个地球,一个家庭,1995 We the Peoples: United for the Global Environment 各国人民联合起来,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1996 Our Earth, Our Habitat, Our Home 我们的地球、居住地、家园 1997 For Life on Earth 为了地球上的生命 1998 For Life on Earth - Save Our Seas 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们的海洋 1999 Our Earth - Our Future - Just Save It! 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2000 2000 The E

11、nvironment Millennium Time to Act 2000 环境千年 - 行动起来吧! 2001 Connect with the World Wide Web of life 世间万物 生命之网 2002 Give Earth a Chance 让地球充满生机 2003 WaterTwo billion people are dying for it 水-二十亿人死于它(水二十亿人生命之所系) 2004 Wanted! Seas and Oceans-Dead or Alive? 海洋存亡 匹夫有责 2005 Green Cities-Plan for the Planet

12、! 营造绿色城市,呵护地球家园 中国主题:人人参与创建绿色家园,2006年 沙漠和荒漠化(“莫使旱地变荒漠” ) 中国主题“生态安全与环境友好型社会” Deserts and Desertification-Dont Desert Drylands!,荒漠化影响了占地球陆地1/3面积的土地生产力和超过10亿人的生活,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00亿美元,而间接损失恐怕是这个数字的5-6倍。,2007年 冰川消融,一个热点话题。 MELTING ICE - A HOT TOPIC?”,世界环境日,巴拿马属热带海洋性气候,本来雨水充沛,但由于大量砍伐森林,目前面临历史上最严重的旱灾。下图为200

13、3年由于7个月未降水的情景。,这是年月日,一名岁的美国小男孩努力在俄勒冈州本德市的一座公园内饮水。,2003年世界环境日 水二十亿人生命之所系,水源性缺水,水质性缺水,2004年,四大海域比较,黄海和南海水质总体上较好,一、二类海水比例较高,渤海一、二类海水比例减少了四类和劣四类海水增加了,主要污染因子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石油类。东海无一类海水,二类海水下降了,四类和劣四类海水上升了。渤海和东海污染有加重趋势。,2004年,广西、海南、山东、江苏、广东海水水质较好,其中海南一类海水比例最大,上海、浙江近岸海域水质较差,上海无一、二类海水,劣四类海水比例达92.3%,浙江、天津、福建、河北无一

14、类海水。,世界环境日的意义在于提醒全世界注意地球状况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危害。要求联合国系统和各国政府在这一天开展各种活动来强调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性。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每年的年初公布当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并在每年的世界环境日发表环境状况的年度报告书。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在这期间发布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第二节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1、自然资源是指人类可以利用的、天然形成的物质和能量,它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 或 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自然界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2、分类(相对):耗竭性资源(可更新资源、不可更新资源)和非耗竭性资源。

15、可更新资源:通过自然再生产或人工经营为人类反复利用的资源,如:水资源、耕地资源、生物资源、森林资源等。 不可更新资源:指储量有限,可被用尽的资源,如:矿产资源等。 非耗竭性资源。如: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二、自然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水资源水是生命资源 土地资源粮食增产的前提 石油、天然气、矿物资源工业发展的物质条件 自然资源是实现现代化及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三、我国自然资源的概况 1.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 资源总量多,人均量少。 资源种类多,类型齐全。 我国资源的地域分布不均衡 我国资源质量不够理想,优质资源所占比例少。 我国的资源开发利用仍然存在着几个主要问题。,中国南北长5500k

16、m,跨49个纬度;东西长5200km,跨62个经度。 中国用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上25%的人口,资源总量多,人均量少 中国地域辽阔,海陆兼备,经度和纬度差异大。 陆地面积,世界第三位;地表水资源,第六;耕地面积,第四;森林面积,第六;草地面积,第二;矿产资源按重要矿产潜在价值,第三。 人均少,水、耕地、林地、草地资源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4,1/3,1/6,1/3,许多矿产资源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2,石油可采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18.3%。,资源种类多,类型齐全 我国地形多样、气候复杂。东农西牧、南水北草、山地平川、江河湖海。 我国已发现矿产资源171种,已探明储量的有153种,多样性

17、居世界前列。,金属矿如铁、锰、铬、钛、钒、铜、铅 等 非金属矿如金刚石、石墨、硫铁矿、水晶、刚玉、蓝晶石等 能源矿指煤、石油、天 然气、铀、地热,金刚石,蓝晶石,石英,石墨,萤石,黄铁矿,黄铜矿,黄玉,滑石,钠角闪石,磷灰石,我国资源的地域分布不均衡 水资源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南方耕地占36.1%,河川径流却有82.8%;北方耕地占63.9,河川径流仅有17.2%;西北地区土地面积占30%,耕地却不到10%,水资源不到8%;矿产资源80%分布在西北部,石油和煤炭75%分布在长江以北,但工业却集中在东部沿海。,我国资源质量不够理想,优质资源所占比例少,能源资源也是如此 煤炭所占比重较大,石油、天

18、然气只占28%。,我国的资源开发利用仍然存在着几个主要问题,人均拥有资源少,资源利用率低、回收率低,资源浪费严重 如:木材综合利用率为60%,发达国家达到80% 水资源全国每年因为“跑、冒、滴、漏”现象造成的水损失100亿吨,炼一吨钢:中国需要1.6吨煤,日本需要0.8吨煤,2.我国自然资源在世界的位置 按人均占有量排序: 土地面积 110位以后(3) 耕地面积 126位以后(4) 草地面积 76位以后(2) 森林面积 107位以后(6) 淡水资源量 55位以后(6) 45种矿产潜在价值 80位以后(3) 但是总量排序在世界上144个国家中居第八位,中国与世界及一些国家自然资源对比表,3.我国资源总体态势 资源相对短缺,人口持续增长及经济快速发展所引发的资源供求矛盾,是我国一个最基本的矛盾。现在中国人口正以每年1400万的规模持续增长。相当于一个澳大利亚全国人口。 我国处于基础建设、基础工业占相当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