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文化与消费行为研究上篇(3b).ppt_第1页
消费文化与消费行为研究上篇(3b).ppt_第2页
消费文化与消费行为研究上篇(3b).ppt_第3页
消费文化与消费行为研究上篇(3b).ppt_第4页
消费文化与消费行为研究上篇(3b).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消费文化与消费行为研究(上篇),第三讲 西方消费文化理论的形成与演变b,第二节 伯明翰文化研究学派的消费文化思想,伯明翰学派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指在英国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The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CCCS)工作、学习过的,从事文化研究工作的学者们,如理查德霍加特、雷蒙德威廉姆斯、斯图亚特霍尔、约翰菲斯克等等。 伯明翰学派的发端起源于文学研究,在中后期学者们将研究重心逐渐倾向于大众文化研究,借由考察大众文化体现了英国社会从二战后到后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消费文化景观。,伯明翰学派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入手展

2、开研究,将人类的传播活动和大众文化结合起来进行考察,极为重视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 可以说,伯明翰学派开创了大众文化研究的一代新风,为后来的学者们提供了全新的一种学术视野和研究范式。 并且,伯明翰学派与法兰克福学派着重关注消费对人类的异化不同,其更为注重文化与意义的关系,更为强调大众文化的能动作用,他们认为在大众文化的消费过程中,大众不仅仅是在消费文化商品,也是在使用文化商品作为素材创造属于自己的全新的意义。,消费文化是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战后的英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资本主义工业生产在战后得以恢复,经济发展迅速。随着货物定量供给制度的解体,消费社会的萌芽逐步形成。

3、 英国学者格雷厄姆默多克说道:“50年代后期,随着定量供给制的解体,一个新的消费时代到来了。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新的消费体系的形成与商业电视的诞生恰好是同时发生的,人们第一次看到铺天盖地的商业广告。因此有人便开始讨论大众消费社会的诞生,诘问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文化研究最初的目的之一就是去探讨消费社会这个观念,去研究人们与众多消费品之间的关系。”,消费文化是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消费文化已经是当今经济行为或者市场行为的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消费社会的经济就是文化的经济,任何人都不可能将后现代社会经济中的文化成分抽离出来。现代商品中附带的最多的附加值就是技术,而除

4、了技术中的科技文化,还有很大一部分的大众文化。 至于大众文化与消费关系,伯明翰学派认为,一方面,大众文化的意义要在消费实践过程中实现。即大众文化的意义并不是由某种社会机制预先给定的,而是在其整个的运作过程中产生的。生产线上的文化消费品只是大众文化得以形成和利用的资源,而大众文化的意义的实现是在其后漫长的消费实践过程中。 与法兰克福学派认为资本主义市场借由操纵大众文化来进而操纵大众的消费行为以获取高额利润不同,伯明翰学派认为,大众在消费过程中并非完全被动,大众有其独立性和选择性。不是统一体而是集合体,没有统一意志,消费实践成是一个极其生动的过程。菲斯克就曾指出:“每一种消费行为,也都是文化生产行

5、为,因为消费的过程,总是意义产生的过程。”,消费文化是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消费文化的实践又要借助于大众媒介来进行。 二战催生了许多当代科技成果,大量新生技术广泛地应用在媒体中,孕育了信息社会,使得媒体主宰了社会很多方面的发展。二战后英国政府取消了战时对于报纸和广播电视的管制,使得报纸迅速向大众化的趋势发展,而此时,商业电视也迅猛发展起来。而正是大众传媒为消费开拓出了新的空间,尤其是广告的发展更加推动了消费时代的来临,促成了消费社会的形成。 因此,可以说消费社会给大众传媒乃至大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生长土壤,使得广播、新闻、杂志、电影、广告、电视、流行音乐等等大众媒

6、介开始广泛的流行和发展。而大众文化又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媒体,消费文化是大众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大众文化的受众就是实际意义上的大众文化消费者。大众文化正是通过消费实践实现与受众的协商、互动。,一、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语境下的消费文化思想,伯明翰学派消费文化思想中最主要的一个特征是对于消费文化与大众传媒效果主体之间的主观能动性的研究。并且无可否认的是,大众媒体在后现代文化商品的生产和传播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与消费文化一起构成了后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 鲍德里亚对待大众文化的态度和法兰克福学派的精英主义类似,二者都把大众媒介视为整体化的入侵过程,并没有考虑到其积极能动的作用。 而伯明翰学派的学者

7、们显然对这一点持有异议,他们通过大众消费者对于肥皂剧原本意义的消解、黑人利用对白人经典音乐的改变和戏谑等等大众文化消费现象来说明大众文化的消费者对于资源的利用创造出新生意义,其具备能动性这一现实,切实地对精英主义消费观进行了反击。,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语境下的消费文化思想,伯明翰学派在漫长的理论和方法发展过程中体现出了海纳百川的气度,这一点更值得消费文化研究学者借鉴,它突出的贡献更在于更加强调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并不像法兰克福学派和鲍德里亚那样通过意识形态和政治的角度来看待消费文化。 他们反对经济决定论,在研究中更加强调消费文化和消费文化的主体大众,尤其是他们利用民族志的方式对社会亚文化

8、群体进行了跟踪考察和研究。 总体来说他们的消费文化思想突破了法兰克福学派的限制,对不同的阶级、种族、性别阶层的消费行为做了令人信服的阐释,并且能以动态的观点看待消费文化,而在对消费文化中的大众能持以乐观的态度的同时,又能坚持对于机械化、流程化的文化工业持批判态度。,(一)伯明翰学派前期的消费文化思想,能代表伯明翰学派前期的消费文化思想的学者自然也是学派的奠基人,理查德霍加特、斯图亚特霍尔。 他们的消费文化思想主要是对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工人阶级的消费状况采用了文学描述的方式进行文化描述和分析,形象地刻画了当时工人阶级的消费文化生活,将工人阶级的研究上升到文化层面,并将工人阶级文化看做是一种有

9、机地、整体的日常生活方式。,1.理查德霍加特的消费文化思想,霍加特作为伯明翰学派早期的代表对工人阶级尤其是青年工人阶级的亚文化的关注,主要体现在其著作识字的用途中。 由于霍加特本人对工人阶级感情深重,所以在著作里他既没有站在政治、经济角度上进行宏大叙事,也没有采用史学的线索对工人运动发展史进行记录,而是对当时工人阶级的普遍状况做客观描述。 他详细描述了五十年代,工人阶级文化如何面临各种新的大众娱乐消费方式,及受到美国文化威胁的,既堕落又让人心旷神怡的工人阶级的大众消费文化生活。,理查德霍加特的消费文化思想,在他看来,新的大众文化丧失了应有的道德性。 他说:“大多数大众娱乐节目他们充满腐蚀人的快

10、乐、不正当的诱惑力和道义上的逃避。例如:他们所持的世界观是把进步想象为追求物质的占有”“即使与街角的酒吧相比,这也全然是无意义的玩闹的淡泊而苍白的形式,一种弥散在煮沸的牛奶味中的精神干腐气。”这种牛奶吧是当时许多青年工人阶级晚间会去的地方,以男性居多,身着长上装、瘦腿裤、花领带,一副美国式的慵懒派头。 霍加特指出,吸引这些年轻人的并不是乳制品和饮料,而是低俗耀眼的装饰和点唱机,他们一个接一个往里投硬币,里面的音乐大多数比当时BBC娱乐节目里播放的音乐要流行的多。 很多的消费品使得消费者越来越没能力对生活作出反应,因为这些消费品只为人们提供有限的选择,使得人们对于生存产生无力感。,理查德霍加特的

11、消费文化思想,在霍加特看来,新的大众文化没有给人以任何启迪心智的东西,以看似多姿多彩的电影、广告、流行杂志等形式腐蚀着青年工人阶级。他认为,电影对青年工人积极有一种危险的吸引力,使得他们沉溺于浅薄愚昧的享乐主义中。 来自美国的摇滚乐和流行歌曲则迎合了青年工人阶级内心中对于权力的抵抗心理,霍加特还对英国青年工人阶级中盛行的美国连环画册进行了批判,他指出,对于青年一代来说这样的漫画代表了“视觉上被动接受面向智力很低的年龄段的不健康的大众艺术。”,理查德霍加特的消费文化思想,在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触角深入到了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各种文化形态自然会受到大众文化的强烈冲击。 霍加特虽然对工人阶级的前途有

12、所担忧,虽然其对于这些消费现象还存在疑虑,但是他明显已经摆脱了利维斯对于大众文化单纯批判的角度。 他对于工人阶级并没有彻底失望,认为工人阶级还是能够抵制大众文化的控制,完全有能力创造自己的文化形式,能够自主地选择大众文化提供的文化商品。,2.斯图亚特霍尔的消费文化思想,作为伯明翰学派七十年代的核心人物,霍尔最多关注的是大众文化与大众媒介领域。包括对大众的研究和对于电视节目中“编码解码”的理论。 首先,霍尔对于消费文化主体大众的解构。 解构“大众”笔记中,霍尔对于大众进行了三个层面的定义,一是事物被称为“大众的”是因为成群的人听它们、买它们、读它们、消费它们、享受它们;二是大众文化是指“大众”在

13、做或者曾经做过的一切事情,如大众的文化、社会习惯、风俗等等。三是可以用关系、影响、抗衡等张力来界定大众文化,探讨大众文化与统治文化的关系。,斯图亚特霍尔的消费文化思想,其次,霍尔编码解码理论中的消费文化思想。 霍尔的电视编码、解码理论和三种解读方式理论开拓了伯明翰学派的一个研究传统:对于大众文化消费主体受众的研究。 菲斯克认为,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的价值就在于它把学派以往研究的重点从消费的文本研究转往了大众文化消费主体的研究。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打破了美国媒体研究的范式,为伯明翰学派的电视媒介研究和电视观众的民族志研究,提供了一个符号学的范本,为日后学派诸多学者如菲斯克、莫利的电视理论和受众研究奠

14、定了基础。,斯图亚特霍尔的消费文化思想,霍尔写于1973年的编码解码这篇文章可以说是伯明翰学派消费文化研究最重要的转折点之一。 此文章的中心内容是电视话语“意义”的生产和传播。霍尔认为,在电视话语意义产生和传播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同样的阶段。他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电视节目制作者“编码”阶段。即作为大众文化商品的生产者具体就是指电视节目的制作者们制作出电视节目,并对其赋予意义或灌输入意识形态。在具体的操作上体现在:选择何种题材来拍摄、采用什么样的演员、如何使用镜头、镜头时间的长短等等。在这个阶段中,电视节目的制作者的世界观、意识形态以及他们的知识结构等对于节目的“编码”起了主导作用。,斯

15、图亚特霍尔的消费文化思想,第二阶段是电视节目“成品”阶段。即电视节目的意义已经被灌输入代码系统中,隐藏在电视文本话语里。此时占主导位置的,则就是赋予电视节目意义的语言和话语规则。此时的电视节目是一个开放性的话语系统,它可供受众消费的是其携带的意义,意义是由制作时制作者使用的代码系统决定的。 而由于其开放性可以获得多种解释,符号的意义跟电视要表达的实际意义可能会不符,所以电视节目受众有可能解读出不同的意思。,斯图亚特霍尔的消费文化思想,第三阶段是受众“解码”阶段。这是所有阶段中最重要的,消费文化是有权者和无权者争斗的场域,只不过在后现代社会,这种斗争的并不是通过传统的强迫方式来实现的。根据霍尔的

16、推测,电视消费者们收看电视的行为,正是二者思想与文本意义对话的过程,也是一种协商的过程。 在霍尔看来,受众在解读电视资讯的时候有三种立场:主导/霸权立场、协商立场和反对立场。 这三种立场对应着三种不同取向的解读:偏好阅读、协商阅读和对立阅读。,斯图亚特霍尔的消费文化思想,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正是开启了文化研究从消极到积极的转折。认为意识形态在不断运作的过程中把人们塑造成为符合利益集团所盼望成为的意识形态主体,利益集团以文化商品来赢得被统治阶级的认同,从而使后者的隶属地位更加确立。 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伯明翰文化研究学派对于法兰克福学派消费文化思想的继承。在霍尔的推动下,伯明翰学派的许多学者都开始

17、对特定社会语境下的受众对于电视媒体及其他媒体的消费者的文化消费行为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而其中最为知名的就是约翰菲斯克。,(二)伯明翰学派后期的消费文化思想,能代表学派后期消费文化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有约翰菲斯克、安吉拉默克罗比和戴维莫利。 约翰菲斯克和戴维莫利在电视理论方面的研究是受霍尔编码解码理论的启迪从而进行的,但是莫利在其电视理论的研究上采用了学派传统的民族志研究方法,从更加微观的层面上体现出了其消费文化的思想,而菲斯克则是受了法国结构主义和符号学以及霍尔的影响对后现代的大众文化现象作出了解读。 安吉拉默克罗比作为学派不多的女性之一,更是从其女性的立场出发对于英国青年亚文化、后现代主义和服

18、装市场进行研究。,1.约翰菲斯克的消费文化思想,如果说伯明翰学派的消费文化思想是一场晚会,那么菲斯克则是其中的重头戏。菲斯克在他的著作理解大众文化中,提出了三种视野。 第一种是虽然极力地赞扬大众文化,却没有把它放置在权力模式中去考察,菲斯克称其为精英式人文主义民主观。 第二种视野是将大众文化严格置于权力模式下,但是过于强调管制的力量,导致真正的大众文化无从谈起,能见到的只是一种群氓文化,被动接受文化工业强加的消费文化模式,这种观点过于消极。 而最后一种视角就是菲斯克本人比较提倡的一个视野,也就是将大众文化视为斗争场所,但在承认主导和管制力量的权利时,它更注重大众的抵抗和不合作战术,而从中探究大

19、众的活力与创造力,正是这活力与创造力,使主导阶层始终感觉到大众的压力存在。,约翰菲斯克的消费文化思想,在20世纪70年代,菲斯克开始对大众日常生活和消费主义展开研究,他受米歇尔福柯、罗兰巴特、鲍德里亚的影响,引用了结构主义、符号学等理论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日常的消费文化现象一一进行了解读,对于法兰克福学派对美国大众文化现象的批判进行了反击。他着重体现了大众在符号消费中的创造性以及艺术性,以期为大众的消费行为甚至生活寻求意义。 1925年英国人约翰贝德发明了电视机,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同意第一次播送电视节目,1941年贝德又发明了彩色电视,电视时代的兴起催生了现代商业广告的蓬勃发展,也使得消费社会

20、借此土壤崛起。而菲斯克最为著名最为受学者们关注的就是其创建的丰富的电视理论。,约翰菲斯克的消费文化思想,菲斯克的电视文化理论中的消费文化思想主题体现在: 第一,生产性受众观。菲斯克曾经说过,每一种消费行为,都是文化生产行为,因为消费的过程,总是意义生产的过程。 在电视的功能中,菲斯克提出了两个问题,其中一个就是究竟是“大众消费”还是“大众传播”?菲斯克认为大众传播是一个微妙而复杂的过程,就像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一样,是一种协商、互动、交换的活动。 菲斯克更倾向于研究重点要从双方的交互关系上入手,而不仅仅是考虑受众的购买能力、社会经济地位、受众数目的多少。,约翰菲斯克的消费文化思想,菲斯克摈弃了以往

21、那种传统的从受众的消费情况去着手分析的受众观,他认为受众在接受来自媒体的讯息的时候还会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和整理,在二次传播的过程中这些受众又转变为了传播者,而法兰克福学派那种悲观的受众观过于偏激,认为受众对于广告、新闻、电视节目手无缚鸡之力,媒体传播什么他们就接受什么,事实上菲斯克认为恰恰相反的是不是媒体对受众做了什么,而是受众对媒体做了什么,这个观点就所谓生产性受众观。认为受众始终是处于从属的地位,这就决定了他们不能自主地创造新的文化商品,但他们可以借助现有资源创造出大众文化,菲斯克认为有两点动力驱使受众拥有源源不断的创造力以利用现有的文化资源创造出新的大众文化, “一是自上而下的同质力量,

22、比如传播者的意愿,意识形态控制等。二是自下而上的多样化力量,即社会力量。” 菲斯克认为在这种环境中,受众获得了更多的权利:“尽管人们处于并非他们自己选择的环境中,但是他们能够而且确实创造了他们自己的文化。”,约翰菲斯克的消费文化思想,第二,生产性文本。 在他1987年出版的电视文化中,进一步地推进了受众研究。认为受众对于电视或者书籍的阅读方式不一定是合乎规矩的,而且受众得出的结论也有可能不符合传播者的期待,这种方式也是一种大众方式。在这种大众方式里,受众不会把艺术和文化当做是高高再上的生产者,而只是把它们看做一种可以被改造或者盗取的文化资源。 在大众眼里这些文本的价值就在于它们的可再利用性,菲

23、斯克举了一个例子就是美国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一部热播剧豪门恩怨,同样一部电视剧,处于大众不同阶层的受众则得出了不同的结论,美国的观众也许是出于对文化的认同来收看这部电视剧的,相比之下,非美国的观众是由于剧情的吸引才观看这部电视剧,而且在这些观众中细分甚至还有不同的种类,比如那些刚刚到达以色列的俄国犹太人认为这部电视剧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一些荷兰观众则认为,它是一部对美国快节奏生活方式的赞歌。 所以菲斯克认为,大众文本所提供的不仅仅是一种意义的多元性,更在于不同的阅读方式和能提供的消费模式的多元性。,约翰菲斯克的消费文化思想,菲斯克还指出受众这种解读文本的方式不仅仅限于象征性文本,而是涉及到所有

24、的大众文化,受众们在消费大众文化的时候是有选择性的,他们只选择符合他们利益的部分,所以大众文化的生产者们不得不创造出一些开放性的文本,使受众自己在其中流连忘返,而不是挖空心思的去构想如何吸引受众。 文化商品想要成为大众的,就必须不仅仅只是具有潜在的多元意义,这些商品还必须能够衍生出多元的意义和快感,并且必须要借助媒体来实现这个目的,因为媒体的消费模式是开放式的,比较灵活,电视、报纸、杂志、书籍等等允许人们随意使用,这样它们的意义无法由自己强加给文化的消费者,也无法迫使消费者把这些内容纳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之中。,约翰菲斯克的消费文化思想,大众的辨别力并没有局限于选择文化商品,而是延伸到选择传递这些

25、文化商品的媒体,以及最适合消费者的社会文化位置和需求的消费模式。 在谈到大众文化的消费模式的时候,菲斯克指出大众文化的一些商品或者文本流行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受众能从中得到与社会相关的意义,承载这些商品和文本的媒体也必须能够适应在日常生活实践的特征。它们在不同的时间阶段都有着不同的意义,在不同受众的眼睛里能演绎出更多的含义。 消费模式是依据语境和背景而定,不同的文化商品在不同受众的眼里,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衍伸出来的意义是不尽相同的。,约翰菲斯克的消费文化思想,第三,拼装。菲斯克认为大众的生产力是一种“拼装”方式,是将文化商品进行再组合与再创造的一个过程,就是利用现有的文化商品中筛选出对自己有用的

26、,对它进行再利用使它成为属于自己的文化。 以麦当娜为例,菲斯克指出麦当娜的歌迷,依据麦当娜的方式来打扮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就体现出了生产性受众的特征,就构建起了两者之间的相关性。麦当娜的“外表”就是一种“拼装”。它可以使得歌迷们借助她创造出新的意义,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歌迷们也可以参与在其中。他们创造出新的文化商品并不想说明什么意义,而只是想证明他们有权利去创造属于自己的风格,并且以此抵抗社会上地位比他们高的人。 因此,受众的辨识能力不仅仅是从现有的文化商品中去发掘和摈弃一些文化资源,与其说受众是关心这些文化资源,不如说是更为关心这些资源能以何种方式被再利用,受众是文化生产者,而不是文化消费者。,约

27、翰菲斯克的消费文化思想,第四,两种经济。两种经济理论是菲斯克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商品的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这两个概念所提出的理论。 两种经济,一个是指“金融经济”,另一个是指“文化经济”。菲斯克指出,在消费社会中,所有的商品都存在着实用价值和文化价值。 以电视节目为例,制作电视节目的公司制作出一个电视节目后,能够依靠将它出售给电视台或者广播电台以谋求利益,这就是电视节目的实用价值;而这个电视节目的经济功能并未止步于此,因为这个电视节目在被消费时就转变为了一个生产者,接着生产出一批电视观众,然后电视节目中的广告节目又将这批观众卖给了广告商们,这样才是其完整的消费过程。,约翰菲斯克的消费文化

28、思想,所以文化产品在金融系统的运行中包括两个阶段,一个是生产阶段,也就是生产者策划制作出这些文化商品,然后将他们卖给电视台、广播电台、杂志社、报社等媒体,然而不同于一般的消费品,完成这一阶段后产品并不是直接拿去使用,而是进入第二个阶段也就是消费的阶段,这些媒体将买到的文化产品转卖给广告商也就是消费者,而广告商看似是消费者实际上这些文化产品在被消费的同时又转变为了生产者,生产出了一批受众。但从另一个意义上来说,这些受众又是生产者,他们是文化商品的意义和快感的生产者,有权利选择自己喜欢和感兴趣以及有利用价值的文化商品进行消费和解读。 菲斯克指出,电视是一个“不生产产品的工业,而消费者也不消费产品。

29、”,约翰菲斯克的消费文化思想,法兰克福学派对所谓文化工业的悲观态度,菲斯克对大众文化则是明确的一种乐观态度,他认为在工业化的社会力,大众文化资源也是一种工业资源,它们是符号的、物质的,所以他认为在消费社会里,只要是能带来意义和快感的商品,都有它们的文化经济价值。 他认为文化工业和其他工业唯一的不同就是,在文化经济系统里,流通的不是金钱,而是意义和快感。 一方面大众文化是工业化的,文化商品生产者的目的只是为了追求利益。 但另一方面,大众的利益与文化工业的利益并不是一致的,大投资的制作并不能保证有大的盈利。大众文化不仅仅是消费,说到底还是一种文化,生产的过程是积极的,在文化经济社会里流通意义和快感

30、。 所以归根到底,大众文化也不能等同于商品的买卖,菲斯克得出一个让人耳目一新的结论:大众文化是由大众创造的,不是文化工业的产物。,约翰菲斯克的消费文化思想,总结菲斯克的消费文化观点就是,在消费社会中,所有能带给受众意义和快感的文化商品都有文化经济的价值。而受众作为再次的生产者在文化经济中的作用和价值值得人们关注。 文化商品是大众进行意义生产和交流沟通的资源。大众的创造性不会体现在文化商品的本身的消费商,而是体现在大众消费者对于这些资源的再次利用和重构。每一次的消费行为,也都是再一次的生产过程,文化消费者们在消费过程中创造出了新的意义。 他的理论一反法兰克福学派鄙视大众文化的批判态度,突显了大众

31、在符号消费中积极的创造性、艺术性和审美感觉。,2.安吉拉默克罗比的消费文化思想,安吉拉默克罗比(Angela McRobbie,1951-),在就读研究生期间,在伯明翰大学的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CCS)工作过一段时期。现在在伦敦大学的哥德史密斯学院担任传播学教授。 她的研究主要方向是青年亚文化和大众文化,由于其女性的身份,对于女性主义方面的研究也颇有造诣。默克罗比处于伯明翰学派的中后期研究阶段,此时中心开始关注消费主义、享受主义、“快感理论”与后现代密切相关的主题,所以在这一时期她的著作通过考察大众、青年阶层的消费方式、生活方式、政治历程等等扩展了青年亚文化和大众文化研究的维度,对于伯明翰文化

32、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具体来说,其消费文化思想主要通过以下两方面的研究来得以体现。,安吉拉默克罗比的消费文化思想,默克罗比对后现代以及青年亚文化的研究。青年亚文化研究的对象就是二战后英国国内出现的一些青年亚文化现象,主要的研究对象是工人阶级的青年文化。在二战后英国的工人阶级渐渐崛起,新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工人并没有父母一辈关于贫乏的物资记忆,并且产业工人福利待遇的增加使得他们具备了一定购买能力,所以这些青年的工人阶级逐渐形成了一种时代意识,而这种时代的意识就是以青年为中心的消费文化。 默克罗比认为,后现代主义填平了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的不可逾越的鸿沟,随着一个以享受、消费、娱乐为主要特征的后

33、现代社会也就是消费社会的崛起和发展,大众文化以其覆盖面的广泛,迎合和适应了后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进而取代了精英主义文化的地位。 亚文化也因此得到了身份上的提高,随着文化产业化的发展,大众消费的文化形式在消费社会中占据了主导位置,这种平等主要是通过亚文化的反抗得以实现,安吉拉默克罗比的消费文化思想,默克罗比服装研究中的消费文化思想。默克罗比对服装设计者们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她发现跟以往的学者想象的不同,这些服装设计者们并不是把这个工作看做是一个借助来进行身份转换的工具,而大多数人都是把它看做是实现自我、体现个性、使自己不被这个产业异化的一个工作。他们不会把服装设计跟工业生产划上等号,在学校接受到的

34、教育让他们把这个行业看做是和艺术息息相关的行业,他们把自己设计出来的服装看做是充满设计感的艺术品,而不是仅仅供人买卖的消费品。 默克罗比认为这些服装设计的艺术性把他们和那些大量复制的二手服装区分开来,也把消费这些服装的人与低俗的消费者区分开来,她指出这一点也恰巧说明了后现代社会里无处不在的弥漫着艺术的气息。 除了服装市场,默克罗比还对服装杂志也进行了研究,她认为这些为消费者们展示服装图片的媒介能够使得普通大众在花费很少,甚至完全不用消费的情况下就能鉴赏到丰富多彩的服装风格和设计,她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图像消费以及取代了实际服装的消费,是一种新兴的消费方式。,3.戴维莫利的消费文化思想,戴维莫利(

35、David Morley,1949-)是英国伦敦大学的大众传播学系的教授。于1975年-1979年在伯明翰大学的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CCS)工作,由于他处于学派研究的后期阶段,所以对于电视文化消费以及大众媒介等方面的研究颇有建树,也是伯明翰学派消费文化方面的重量级学者。其消费文化思想体现在: 第一,媒体研究中的消费文化思想。戴维莫利认为,在后现代社会里,媒体由于其传播信息和娱乐的功能所以成为一种重要的建构社会的方式,而“媒体研究领域的发展是以理解当代社会、文化发展中媒体消费过程的中心性作为前提的”讨论媒体则必然讨论到消费社会,因为消费社会是媒体赖以生存的环境,也是媒体得以存在的必要社会条件。,戴维莫利的消费文化思想,消费社会的到来为人们展现出了一幅从来没有见过的社会场景。即现代“大型技术统治组织是怎样引起无法克制的欲望,而且又是怎样创建了用以取代旧的不同阶级的区分的新的社会等级。”而媒体就是这个时代最为显眼的标志和象征。 所以,要想研究和解析消费社会,就必须先对媒体文化进行研究,媒体是研究消费社会的最佳切入点。消费社会的发展逻辑也包含了媒体文化的消费逻辑。 而对媒体消费文化的研究有两个极端,一个是强调媒体消费模式的看法,也就是传播学在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