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论下09.ppt_第1页
先秦文论下09.ppt_第2页
先秦文论下09.ppt_第3页
先秦文论下09.ppt_第4页
先秦文论下09.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古代文论,2、虚静 庄子外篇达生里有这样一个寓言: 梓庆削木为鐻。鐻成,见者惊犹鬼神。鲁侯见而问焉,曰:“子何术以为焉?”对曰:“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臣将为鐻,未尝敢以耗气也,必斋以静心。斋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斋五日,而不敢怀非誉巧拙;斋七日,辙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当是时也,无公朝,其巧专而外骨消;然后入山林。观天性形躯,至矣,然后成见鐻,然后加手焉,不然则已。则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与。”,这本身讲的是人生问题,但他用了工艺的事例,所以涉及到创作问题。 3、专注。 虚静本身就有专注。人间世说: “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

2、于符。” 这就是专注。养生主里庖丁解牛: “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这就是专注。,达生又有佝偻者承蜩的故事说: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耶?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橛株枸;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側,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4、物化 齐物论有一个庄周梦蝶的故事说: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

3、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梦为庄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也,此之谓物化。” 艺术创造时,总会有一个物,即对象在头脑里,心灵中,作家与对象的关系颇象庄周梦蝶。达生又有一个“工倕旋而盖规矩”的故事说: 工倕旋而盖规矩,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故其灵台一而不桎。,这就明确地涉及到艺术创作中有一个物化的过程。 5、技艺不可言传 这里涉及庄子对语言的看法。齐物论说: “大道不称,大辩不言。” 认为道不可言传。庄子天道又以轮扁斫轮的寓言加以说明:,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为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公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桓公

4、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干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之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者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矣夫!,()所谓道不可言传,是说道的超越性,但从这里并不能得出否定语言,进而否定文学的结论。庄子认为大道、大辩不可言说,大约小道、小辨还是可以言说的。而文学,包括庄子自己的文章,大约就属于这种小道、小辨。 ()所谓道不可言传,揭示了语言本身的局限性,这也深刻揭示了文学创作中的言意矛盾问题。 ()轮扁斫轮的故事认为技艺不

5、可言传,这一思想里包含着重要的文学观念:艺术创作是有技巧的;技艺本身不可言传,艺术创作是特殊的。,三、言有三表与征圣、合道、宗经 上章一开始就讲到所谓语言,那是对语言的一般看法。老子和庄子也都涉及到语言问题。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天下议论纷纷,这也体现为语言问题。哪些议论是正确的,哪些议论是不正确的,应该怎样加以评判,许多思想家都涉及到这个问题,于是有所谓语言评判标准问题的提出。这主要有墨子的言有三表说和荀子的征圣、合道、宗经说。文学是语言,语言评判标准也是文学批评的标准。前面讲到儒家关于诗的审美理想,本身也是批评标准的问题,语言批评标准主要是思想方面的。,1、言有三表 墨子非命上说: 子墨

6、子言曰:必立仪。言而毋仪,譬犹运钧之上,而立朝夕者也。是非利害之辨,不可得而明知也。故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性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 “本之者”,就是要有历史依据;“原之者”,就是要有现实依据;“用之者”,就是要实践检验。,我们看一个墨子用三表法检验言论的实例。春秋时期,有一种议论,叫有命论,很有影响。所谓有命论,认为一切都是命中注定,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墨子说,当时, “执有命者以杂于民间者众,执有命者之言曰:命富则富,命贫则贫,命众则众,命寡则寡,

7、命治则治,命乱则乱,命寿则寿,命夭则夭,虽强劲,何益哉?” 这种看法对不对呢?是不是有命这么一个东西?墨子用三表法进行检验。,首先,“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墨子说: “盖尝观于圣人之事,古者桀之所以乱,汤受而治之;纣之所以乱,武王受而治之。此世未易,民未渝,在于桀纣则天下乱,在于汤武则天下治,岂可谓有命哉!” 其次,“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墨子说: “我所知命之有与亡者,以众人耳目之情知有与亡。有闻之,有见之,谓之有;莫之闻,莫之见,谓之亡。然胡不尝考之百姓之情。自古及今,生民以来者,亦尝有见命之物,闻命之声者乎?则未尝有也。”,第三,“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说,以赏罚为例,

8、 “执有命者之言曰:上所以赏,命故且赏,非贤故赏也。是以入则不慈孝于亲戚,出则不长于乡里,出处不度,出入无节,男女无辨。执有命者言曰:上之所罚,命故且罚,不暴故罚也。以此为君则不义,为臣则不忠,为父则不慈,为子则不孝,为兄则不长,为弟则不弟。” 墨子又用所谓三表法考察音乐艺术,得出非乐的结论。墨子说:,“之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为不乐也,非以刻镂文章之色以为不美也,非一刍豢煎炙之味以为不甘也;非以高台厚榭邃宇之居以为不安也,身知其安也,口知其甘也,目知其美也,耳知其乐也,然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 古代圣王生活俭朴,艺术享受不符合他们的

9、作为,音乐怎样不符合百姓的利益,墨子说: “今王公大人虽无造乎乐器,以为事乎国家,非直掊潦水、拆壤垣为之也,将必厚措敛乎万民,以为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乐器造好之后, “今王公大人惟毋处高台厚榭以观之,钟犹是延鼎也,弗撞击,将何乐得焉哉?其说将必撞击之。惟勿撞击,将必不使老与迟者。老与迟者,耳目不聪明,股肱不必强,声不和调,明不转朴。将必使当年,因其耳目之聪明,古肱之毕强,声之和调,明之转朴。使丈夫为之,废丈夫耕稼树艺之时;使妇人为之,废妇人纺绩织衽之事,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今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既已具矣,王公大人肃然奏而独听之,将何乐得焉哉?其说将必与人,与君子听之,废君

10、子体听治;与贱人听之,废贱人之从事。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 艺术享受是否应该永远受到否定排斥?墨子认为,将来社会发展了,生产力水平提高了,还是可以讲究美的。他说: “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为可长,行可久,先质而后文。” 应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思想。,2、征圣、合道、宗经 这是荀子针对语言问题提出的评判标准。 ()把思想问题还原为语言问题 荀子重视语言,主要从社会政治角度看待语言。他说: “故期命辨说也者,用之大文也,而王业之始也。” 战国时期,思想混乱驳杂,荀子把思想还原为语言问题,尖锐指出:,“假今之世,饰邪说,文奸言,以枭乱天下,矞宇嵬琐,使天下混然

11、不知是非治乱之所存者有人矣。” “今圣人没,天下乱,奸言起,君子无执以临之,无刑以禁之,故辨说之。” ()因而要有关于语言的评判标准。荀子的主张是: a、征圣。荀子主张,人们的一切言论以圣人为师,这就是征圣。他说: “学者,以圣人为师。”,“凡言议期命,是非以圣人为师。” 荀子所谓圣人,一是指先王,他说: “凡言不合先王,虽辩,君子不听。” 特别是指孔子,他说: “孔子仁智且不蔽,故学乱术足以为先王者也。一家得周道,举而用之,不蔽于成积也。故徳与周公齐,名与三王并。此不蔽之福也。” 先王和孔子都是圣人,唯一的区别只在得势与不得势。荀子说:,“圣人之得势者,舜禹是也”;“圣人之不得势者,仲尼是也

12、。” b、合道。荀子说: “辩说也者,心之象道也。心也者,道之工宰也。心合于道,说合于心,辞合于说。” “处道而不贰,吐而不夺,利而不流,贵公正而贱鄙争,是士君子之辩说也。” “心不可以不知道,心不知道,则不可道而可非道。”,道是什么?荀子说: “道也者,何也?曰:礼义辞让忠信是也。” 主要是礼义,荀子说: “凡言,不顺礼义,谓之奸言。” “辩说譬喻,齐给便利,而不顺礼义,谓之奸说。” c、宗经。荀子推重经典,他说:,“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 ,类之纲纪也。故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

13、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他强调学习经典,也强调经典对人们语言活动的典范意义。这就是宗经。,d、道、圣、经不可分 所谓征圣、合道、宗经,虽是三个方面,在荀子那里,这三个方面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他说: “圣人也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一是矣,百王之道一是矣,故诗、书、礼乐之道归是矣。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 ()荀子征圣、合道、宗经的思想对后来影响很大。,四、文与用 这里讲韩非的思想。韩非是战国后期重要的思想家,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也是非常关注现实的。他也很重视语言。 、关注游说之士向诸侯君主所进之言

14、。 当时向诸侯君主进言的人很多,有的人确实有真知灼见,有的人则并非有切实可行的主张,他们能言善辩,而诸侯君主不能察,韩非指出: 今人主之于言也,说其辩而不求其当焉。其用于行也,美其声而不责其功焉。是以天下之众,其谈言者务为辩而不周于用。,韩非警告世主如果喜欢听这样的言辞有可能亡国,他说: 好辩说而不求其用,滥于文丽而不顾其功者,可亡也。 、对这些进言,韩非提出应该以是否实际有用作为评判的标准。他说: 夫言行者,以功用为之的彀者也。今听言观行,不以功用为之的彀,言虽至察,行虽至坚,则妄发之说也。,如果韩非的思想仅仅到此为止,那并没有提出太多新的东西。但韩非据此明确提出所谓文与用的关系问题,值得我

15、们注意。 、韩非进一步认为文与用对立。他编了这样一些故事对此加以说明:,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为之饰装,从文衣之媵七十人。至晋,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此可谓善嫁妾而未可谓善嫁女也。楚人有买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买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今世之言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人主览其文而忘其用。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 韩非推重墨子那样的质朴的语言。他说:,楚王问田鸠曰:墨子者,显学也,其身体则可,其言多不辩,何也?曰: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辩其辞,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 、韩非并非不懂艺术,其实韩

16、非是很懂艺术的。关于音乐,他谈到, “夫教歌者,使先呼而诎之,其声反清徵者,乃教之。” “教歌者先揆以法,疾呼中宫,徐呼中徵。疾不中宫,徐不中徵,不可谓教。” 关于绘画,他编了这样一个故事:,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孰易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 这都是有见解的看法。 、韩非看到,艺术有时也有能服务于功用的一面。他说有这样一件事: “兹郑子上高梁而不能支。兹郑子踞辕而歌。前者止,后者趋,辇乃上。” 他说,还有这样一件事:,“宋王与齐仇也,筑武宫。讴癸倡,行者止观,筑者不倦。王闻诏而赐之。对曰:臣师射稽之讴,又贤于癸。王诏射稽使之讴。行者不止,筑者知倦。王曰:行者不止,筑者知倦。其讴不胜如癸矣,何也?对曰:王试度其功:癸四板,射稽八板;擿(zhi)其坚:癸五寸,射稽二寸。” 韩非的文章直接服务于现实,但也是有文采的。其有主道讲君主应该赏罚分明说:,“明君之行赏也,暧乎如时雨,百姓利其泽;其行罚也,畏乎如雷霆,神圣不能解也。故明君无偷赏,无赦罚。赏偷,则功臣堕其业;赦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