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社会学导论.ppt_第1页
第三章-社会学导论.ppt_第2页
第三章-社会学导论.ppt_第3页
第三章-社会学导论.ppt_第4页
第三章-社会学导论.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节 社会化及其动力,一、什么是社会化 二、社会化的生物基础 三、社会化的内容,一、什么是社会化,例子:罗伯逊社会学P143-146) (1)狼孩与野孩 (2)在被隔离的情况下长大的孩子 (3)制度化的儿童 (4)在被隔离的情况下长大的猴子,狼孩的故事 1920年,在印度的一个名叫米德纳波尔的小城,人们见到有一种“神秘的生物”出没于附近森林,一到晚上,就有两个用四肢走动的“象人的怪物”尾随在三只大狼后面。后来人们打死了大狼,在狼窝里发现了这两个“怪物”,原来是两个裸体的女孩。大的年约七、八岁,小的约两岁。这两个小女孩被送到米德纳波尔的孤儿院去抚养,还给她们取了名字,大的叫卡玛拉,小的叫阿玛拉

2、,到了第二年内玛拉死了,而卡玛拉一直活到1929年,这就是曾经轰动一时的“狼孩”故事。,至20世纪50年代末,科学上已知有30个小孩是在野地里长大的,其中20个为猛兽所抚育:5个是熊、1个是豹、14个是狼哺育的,其中最著名的即印度“狼孩”。 人们会问:这些“狼孩”回到人类社会后是怎样生活的?他们和正常的孩子有些什么不同?,据记载,“狼孩”刚被发现时用四肢行走,慢走时膝盖和手着地,快跑时则手掌、脚掌同时着地。她们总是喜欢单个人活动,白天躲藏起来,夜间潜走。怕火和光,也怕水,不让人们替她们洗澡。不吃素食而要吃肉,吃时不用手拿,而是放在地上用牙齿撕开吃。每天午夜到早上三点钟,她仍象狼似的引颈长嚎。她

3、们没有感情,只知道饥时觅食,饱则休息,很长时期内对别人不主动发生兴趣。不过她们很快学会了向主人要食物和水,如同家犬一样。只是在一年以后,当阿玛拉死的时候,人们看到卡玛拉“流了眼泪两眼各流出一滴泪”。,据研究,七、八岁的卡玛拉刚被发现时,她只懂得一般六个月婴儿所懂得的事,花了很大气力都不能使她很快地适取人多的生活方式。她两年后才会直立,六年后才艰难地学会直立行走,但快跑时还得四肢并用。到死也未能真正学会讲话:四年内只学会6个词,听懂几句简单的话,七年后才学会45个词并勉强地学会了几句话。在最后的三年中,卡玛拉终于学会在晚上睡觉,也不怕黑暗了。很不幸,就在她开始朝人的方向前进时,死去了。据狼孩的喂

4、养者估计,卡玛拉死时已16岁左右,但她的智力只及三、四岁的孩子。,在被隔离的情况下长大的孩子 美国宾州阁楼的安娜(Anna):安娜是一个私生女,母亲因此很害羞。她的外祖父坚持把其藏在顶搂的一个房间里,不许她见人。安娜被发现时已经六岁半了.当时还不会走路,说话,自己吃饭,也不会保持自己的个人卫生,没有任何情感表达,对人十分冷漠. 为使安娜社会化的努力只取得了有限的成功。她于11岁时去世,在被发现到去世的这段时间里,学会了摆积木,穿袜子,洗手,刷牙等,听从指令爱护洋娃娃,学习走路,但是很笨,去世时达到了2-3岁孩子说话的水平。,启示: 儿童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成长的例子是极个别的情形,但他们表明,一

5、个人的出生是情感性和社会性的,也是生物性的,无助的.要成活下来并完全成长为人类的一员,就必须与他人有正常的互动.他们必须向他人学习如何思考和行为,美国伊沙贝尔(Isabelle) 伊沙贝尔也是六岁半才被发现的私生子,母亲是聋哑人,被发现前大部分时间与其母亲呆在一间黑屋子,但她与其母亲可以通过手势进行交流,她被发现时对别人的行为尤其是男人-就象野兽那样.一组由医生和心理学家组成的专家小组对其进行了训练,开始时进步十分缓慢,后来很顺利。到八岁半的时候,已经达到了正常孩子的智力水平。,制度化的儿童 看孤儿院与福利机构中成长的孩子,在被隔离的情况下长大的猴子 威斯康星大学的哈洛教授的罗猴试验:猴子的社

6、会行为是后天学来的,而不是先天的。猴子如果被隔离成长,其行为在某些方面类似于人类中的精神病患者。在一项实验中,哈洛向被隔离的猴子提供了两个代用妈妈,一个是用金属丝制成的,上面有一个奶瓶,另一个是用软布包裹,但是没有奶瓶,看猴子对其的态度。,人的社会化是什么? 定义:社会化是一个人学习社会的文化、增加自己的社会性、由生物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 涵义:一是个人在社会中学习、接受教化等各种手段,了解和掌握社会的知识、技能、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过程。二是个人积极活动,介入社会生活,参加社会关系系统,对已有的社会经验和社会观念进行再生产和再创造的过程。,社会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人对一种文化的期许“内化”的

7、过程。 所谓“内化”就是,对于一些行为和假设,处在该文化环境中的人,学得很“透彻”,不再对其有任何质疑,认为它是对的,因此对它只是接受;人社会化的过程实际就是理解人的社会生活是在多大程度上由“社会建构”的,而不是有天生的某种所谓基因特质塑造的。,人群的生存从一开始就具有社会性,社会就是一个个人组成的集体而已。 社会化的过程是使每个人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它使得每一个人具有预测他人行为或者反应的能力。 社会化的过程还是一个传承文明,使特定社会得到延续的过程。,二社会化的生物基础,人类创造了自己的文化与社会,并且使它们能够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这主要是因为人作为高级的社会动物,具有接受社会化的一些特殊

8、条件,这些特殊条件,是人类长期进化的结果,也就是人的社会化的生物基础。 这些生物基础主要包括 1、人类具有超越本能的能力。 2、人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有一个生理上不能独立生活的童年时期. 3、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4、人有语言的能力。,三、社会化的内容(1),1、学习生活的基本技能p60 2、学习谋生的基本手段p60 3、学习社会行为规范p61 4、明确生活目标p61 5、培养社会角色p62,三、社会化的内容补充(2),6、本体安全感和信任感的建立 本体安全感和信任感是个体“存在的勇气”的根源,主要是通过早期看护者爱怜、关注来获得发展,如在婴儿成长的早期,对缺场的情感的接受相信看护者会回来的信

9、念。小婴儿总是“位于难以置信的焦虑的边缘”主要焦虑的是与母亲的分离或与父亲的分离是否被父母抛弃,会不会被抛弃。通过对焦虑的排解与防护,建立起一种客观世界稳定的感觉。,基本信任感的建立这种信任感的建立也是目前我们提倡的诚信的基础,没有早期信任感的基本的建立,那么在人生道路上的诚信就很难能够建立起来。 讨论: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诚信教育问题,7、自我认同的形成与确立 社会学家经常提到两种类型的认同:社会认同与自我认同。 社会认同:指的是别人赋予某个人的属性,基本上可以被看作是表明一个人是谁的标志。同时社会认同 标示出个人是如何与其他人“相同”。 自我认同是自我发展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我们形成了对自

10、身以及对我们同周围世界关系的独特感觉。,关于自我认同及其确立的理论: 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1864-1929Charles Horton Colley的“镜像自我”looking glass self)理论) 乔治赫伯特米德(1863-1931George Herbert Mead的“扮演他人角色”(taking the role of the other)理论) 艾里克森(Erik Erikson) 他们对自我的出现及其认同的发展有过非常精彩的论述。,镜像自我looking glass self理论 库利最早提出自我发展理论的社会学家之一。 他认为,我们对自己的认识是通过想象别人是如何感

11、觉我们的行为和外貌来了解我们自己的。自我认同正好是反映了别人的意见与评价,犹如在镜子中看到的自己的形象,因此库利把通过想象别人如何感觉、评价我们行为和外貌了解的自我称为镜中我。,自我有三个组成部分: 对自己的行为给别人造成的印象的感觉; 对别人对我们行为的评价的感觉; 以及对他们的评价的感觉。 在库利来看,自我的出现是不断进行的自我界定(内在的)与他人对自我界定(外在的)过程的综合。在自我发展过程中,父母和家庭成员的作用。,米德 的角色扮演理论 米德区分了主体我(主我)与客体我(宾我)。 主体我代表的是每个人本能的、独特的“自然”特性,如正常儿童的冲动与激情。 客体我代表自我的社会的一面即内在

12、化的社会环境要求以及个人对这种要求的领悟。 主体我首先形成,客体我的形成需要很长的时间,因为孩子首先需要知道社会期待他的是什么。 米德认为自我的发展是主体我与客体我不断对话的过程。,客体我在社会化过程中的形成要经过三个阶段: 1模仿阶段:发生在一岁以内,在这个阶段,孩子和他的母亲进行手势交流,母亲是孩子的重要他人,即生活初期经常来往并对自我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人,母亲的拒绝与孩子的受挫孩子知道母亲的期待是什么;,2游戏阶段:2-4岁之间,孩子们扮演他人的角色游戏,并通过游戏来实验重要他人所期待的态度和动作,在这个时候,孩子开始把自己看做是社会客体; 3博奕阶段,发生在4岁以后,开始与家庭以外的许多

13、团体发生关系,把家庭看作是自己生活在其中的一个群体,并关心非家庭-社会期待与要求-一般化他人期待与要求。,米德认为自我意识或认知本身只能经由假定他人的位置而获得。个人的认同植根于早期的社会化过程,早期社会生活确立的认同,如性别、自我是主要的认同,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改变较难。 米德的理论意味着:要想意识自我, 就应自己把自身作为一个客体来体验,而要使这种体验成为可能, 就必须能够采取他人的态度,即站在他人的立场上,从外部观察自己。 家庭与初级群体对于自我认同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艾里克森:自我发展过程中的认同危机: 他从关心理性的自我(ego)入手,对自我的发展进行研究,自我的发展可以区

14、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认同危机产生,通过对危机的解决,人获得了一个稳定的自我,包括对生活的许多基本的关怀。认同危机因此是Erickson的核心概念。,人一生中遭遇的八个认同危机是: (1) 婴儿期的信任与不信任。 信赖不信赖 信赖有安全感 交往焦虑和不安 (2) 儿童早期的自主与怀疑。 自主主动羞愧怀疑 自我控制、有信心 自我怀疑,行动畏首畏尾,(3) 学龄前的主动与内疚。 自发退缩内疚 有目的方向,能独立进取 畏惧退缩,无自我价值感 (4)青春期的勤奋与自卑。 勤奋进取自卑 具有求学、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 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满失败感,(5) 青年期的认同与角色混淆。 青年期 自我认同角

15、色混乱 自我观念明确,追寻方向明确 生活缺乏目标,有迷失的感觉 (6) 成年期的亲密与孤独。 友爱亲密孤独疏离 成功的感情生活,奠定事业 孤独寂寞,无法与人亲密相处,(7)中年期的代际关怀与自我沉浸 精力旺盛颓废 热爱家庭、抚育后代 自我恣纵,不顾未来,(8)老年期的完美与绝望。 完美整合悲观绝望 随心所欲,安享晚年 悔恨旧事,总体来看,自我认同是个人依据其经历而形成的,作为反思性理解的自我(P58),它不是给定的,即作为个体动作系统的连续性的结果,而是在个体的反思活动中必须被惯例性地创造和维系的某些东西,自我认同的支撑性话语特征是 主我、宾我、你的语言分化。自我认同包括了人的概念的认知部分:

16、我是谁?对身体的轮廓与特性的感知;对自身角色、地位、行为规范的期待;我认为他人对我的期待?人自我认同在特定的叙事进程之中拓展开来。稳定的自我认同也是本体安全的基础。吉登斯认为:自我认同的内容,建构个人经历的特质会随着社会和文化的改变而改变。,第二节 社会化的历程,社会化的历程 社会化的因素,一、社会化历程基本社会化,采用 埃里克森 ( Erikson )关于生命周期来看社会化的历程: 婴幼儿期(岁) 智能、动作、语言、情绪有明显的发展,人逐渐成为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孩童在适应环境过程中开始有明显的倾向。,分为: A、婴儿期(岁) 孩童与环境产生互动的关键时期,胎儿遗传因素及母体产前环境奠定发展的

17、基本倾向,而婴儿与照顾者的关系将为其行为提供发展的发向。这段时期婴儿的社会心理发展任务是对自己与环境中的人和事的相互关系开始有所认识。 婴儿与照顾者之间的关系:照顾质量会影响到婴儿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领养服务、寄养服务、亲族照顾的制度安排) 婴儿早期开始时将自己作为客体,“我”与“宝宝”、“名字”之间不能建立有效联系。,B、幼儿期(岁) 第一、亲子关系模式的发展; 第二、朋辈关系发展的前期(幼儿园经验和游戏经验的发展)。,C、学童期(岁) 介于幼儿期与青春期之间的发展阶段,弗洛伊德称之为 “潜伏期”( Latency period )。 学校教育对儿童自我认同的影响 友谊关系的发展和群体关

18、系中的自我 对家庭教育的反叛开始 电视对儿童对性和暴力认识的影响,青少年期 ( 13-22岁 ) 此阶段也成为 “风暴阶段”,是人生命中重要的过渡阶段,分为D、青少年前期(岁)和E、青少年后期(岁)。 进一步发展对自我的认同,关注自我形象 独立感增强,开始进入新的生理变化时期 与父母关系的冲突模式(亲子关系的重新调适) 朋辈关系的发展及其影响(异性关系、暴力倾向的发展) The Runaway Youth, Vandalism, Drug Abuse, Suicide, Delinquency and crime 存在问题:心理上的断乳;社会价值观念的多样化;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代沟;社会快速变

19、迁,E、成人早期 (22-30岁) 成人期的五个特征 : 自我的肯定、人际关系的灵活性、兴趣的确定、价值观的建立和关心对象的扩大。 -自我发展和职业生涯的开始; -婚姻关系的探索和适应阶段; -环境适应中的挫败和成功。,F、成人中期 (30-55岁) 生活内容、角色地位较为稳定的时期,个体开始积极影响社会环境和完成公民责任。 -婚姻关系的调适和变化 -“中年危机”引发的心理困惑 -真实体会疾病和死亡的威胁,G、 成人晚期 (55岁以后) -逐渐退出职业生涯,角色的再定位 -家庭系统的变化和代际关系的冲突 -老年人的自我评价和晚年生活满足感 -个体价值和社会参与,一、社会化历程继续社会化,在基本

20、社会化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的社会化过程 见社会学教程p7172,一、社会化历程再社会化,原来的社会化失败,重新进行教化学习的社会化过程 主动再社会化:自愿接受异文化 被动再社会化:劳教 社会学教程p73,二社会化的因素,1 家庭 2 学校 3 同龄群体 4. 工作单位 5 大众传播媒介其他因素 见社会学教程p6466,社会化过程中的家庭来自北大学生的调查,样本基本情况:学生问卷550份,家长问卷550份 调查时间:2005年12月2006年1月,一、父母角色,第三节 个性与民族性,一、个性及其形成 二、社会化在个性形成中的作用 三、民族性,一、个性及其形成,1、什么是个性 界定:个性也称人格,P

21、ersonality,是个人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即为个性 不同流派对个性的看法:以精神分析学派为例:S Freud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是最原始的人格部分,包括人类本能的性的内驱力和被压抑的倾向; 超我是个体对社会的道德限制和楷模进行内化的结果,是个人行动的检察官; 自我是来自本我但又经过外部影响而形成的知觉系统,既监督本我,又限制自我,个性形成: 个性以生理素质为基础,但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化过程对个体的个性起着重要作用。 马加爵个性特点:孤僻、崇尚暴力,内心自尊又自卑 这种个性特点是怎么形成的,与什么样的因素有关?是贫困导致个性的扭曲还是其他原因?,二、社会化在个性形成中的作

22、用,人格是一个系统,社会通过社会化的机制将文化模式价值、信仰、语言和其他符号内化为人格系统,使人格系统得以结构化,通过这个过程,行动者才愿意把动机的能量投放到角色之中,即愿意遵守规范,进而使人格系统与社会系统的结果相一致。 一个人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经过较长时间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化会形成个性。不同个体因其生理基础和所经历的社会实践活动不同,在性格上会有所差异,但又会有许多共同的特点。,社会个性:同一群体中多数成员共同具有的心理特质和性格特点 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Yippccrares)提出来的,后来罗马医生盖仑(Galen)作了整理。他们认为人有四种体液血液、粘液、黄胆汁和黑胆汁。这四种体液在每个体内所占比例不同,从而确定了胆汁质(黄胆汁占优势)、多血质(血液占优势)、粘液质(粘液占优势)、抑郁质(黑胆汁占优势)四种性格类型。 多血质 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