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八章 小流域设计洪水,重 点,第八章 小流域设计洪水,掌握小流域设计暴雨的计算、推理公式法和经验公式法计算设计洪峰流量的方法 小流域的定义及其特点 小流域设计暴雨的计算 小流域洪水计算方法,目 录,第一节 概 述 第二节 小流域设计暴雨计算 第三节 推理公式法推求设计洪峰流量 第四节 地区经验公式法推求设计洪峰流量 第五节 概化设计洪水过程线的推求,第八章 小流域设计洪水,第一节 概 述,一、小流域的概念,小流域通常指集水面积不超过数百平方公里的小河小溪,但并无明确限制。小流域设计洪水计算,与大中流域相比,有许多特点,并且广泛应用于铁路、公路的小桥涵、中小型水利工程、农田、城市及厂矿排水等工
2、程的规划设计中,绝大多数小流域都没有水文站,即缺乏实测径流资料,甚至降雨资料也没有 小流域面积小,自然地理条件趋于单一,拟定计算方法时,允许作适当的简化,即允许作出一些概化的假定。例如假定短历时的设计暴雨时空分布均匀 小流域分布广、数量多。因此,所拟定的计算方法,在保持一定精度的前提下,将力求简便,一般借助水文手册即可完成 小型工程一般对洪水的调节能力较小,工程规模主要受洪峰流量控制,因此对设计洪峰流量的要求,高于对洪水过程线的要求,第一节 概 述,二、小流域设计洪水的计算方法,小流域设计洪水的计算方法概括起来有4种 推理公式法 地区经验公式法 历史洪水调查分析法 综合单位线法 其中应用最广泛
3、的是推理公式法和综合瞬时单位线法。它们的思路都是以暴雨形成洪水过程的理论为基础,并按设计暴雨设计净雨设计洪水的顺序进行计算,第二节 小流域设计暴雨计算,一、 小流域设计暴雨的特点,小流域由于面积小,雨深随面积变化不大,可不考虑暴雨在空间面分布上的不均匀性,面以流域中心的设计点雨量代替全流域的设计面雨量 小流域汇流面积小汇流历时短,在一次暴雨过程中仅有较短历时的核心部分雨量参与形成洪峰流量,这部分雨量称为“成峰暴雨” 小流域通常缺乏自记雨量计观测记录,通常先推求出年最大24小时设计暴雨量X24,P,然后利用短历时暴雨公式或雨量百分率历时曲线转换成任意历时t的设计成峰暴雨量Xt,P,第二节 小流域
4、设计暴雨计算,二、短历时暴雨公式,大量资料的统计成果表明,暴雨强度和历时的关系可用指数方程来表达,它反映一定频率情况下所取历时的平均降雨强度at,P与历时t的关系,称为短历时暴雨公式,式中SP习惯上称频率为P的“雨力”,它表示最大l小时暴雨的平均强度(mmh),n为暴雨衰减指数,n=0.60.8,1. 公式形式,第二节 小流域设计暴雨计算,2. 参数分析,在双对数纸上SP为t=1h的纵坐标读数、而n是直线的斜率,第二节 小流域设计暴雨计算,2. 参数分析,如果在双对致纸上点绘aPt关系,应为一直线。但很多地区由于反映暴雨递减速度的参数n值并非常数,因此绘在双对数纸上的aPt关系关系就往往不是直
5、线分布,而是曲线状。这时,通常将它概化成变斜率的折线,通过分段图解确定公式中的暴雨衰减指数n值,第二节 小流域设计暴雨计算,2. 参数分析,n值反映地区暴雨特性,在一定的气候区内具有一定的数值,因而可对n值进行地区综合,给出n值的分区图,供无资料流域查用 SP值的大小随频率P变化,P愈大,SP愈小。有的部门对SP也进行地区综合,绘制成SP等值线图供查用。但水利部门更广泛地采用由年最大24h设计雨量X24,P反推SP的方法,第二节 小流域设计暴雨计算,三、年最大24小时设计暴雨量的计算,若流域中心附近有充分长的人工观测的日雨量资料,可对日雨量系列进行频率计算,先求得年最大一日设计雨量X日,P,然
6、后按X24,P1.11.2 X日,P 进行换算 如流域无日雨量资料,可由暴雨洪水图案或手册查阅年最大24小时暴雨均值和Cv等值绘图,求出流域中心处的均值和Cv ,Cs常采用3.5Cv,由确定的统计参数,便可求得流域中心处年最大24小时设计雨量X24,P,第二节 小流域设计暴雨计算,四. 设计暴雨的时程分配,t=124h,t 1h,t=16h,t=624h,第二节 小流域设计暴雨计算,五. 设计净雨计算,产流计算:由降雨过程求净雨过程 汇流计算:由净雨过程求流量过程,产流,不产流,第三节 推求公式法推求设计洪峰流量,一、推理公式得基本形式,推理公式是在假定流域上降雨与损失均匀,即净雨强度不随时间
7、和空间变化等条件下,根据流域线性汇流原理推导出来的流域出口断面处设计洪蜗流量的计算公式,又称合理化公式,1. 基本原理,2. 基本形式,式中 为洪峰径流系数,aT,P为最大时段设计暴雨的平均强度(mm/h),F为流 域面积(km2)。上述三个实质上是分别属于设计暴雨计算、产流计算和汇流 算的问题,第三节 推求公式法推求设计洪峰流量,二、设计暴雨计算,假定:流域汇流原理分析可知,对于小流域参与形成洪峰流量的成峰暴雨历时t等于流域汇流历时T,式中参数SP、n的确定按上节方法,第三节 推求公式法推求设计洪峰流量,三、产流计算,洪峰径流系数是指参与造成洪峰流量的净雨量与最大T时段内的降雨量之比值。它可
8、以根据产流历时(或称净雨历时)tc与汇流历时T之间的关系,分成tCT和tCT两种情况来分折,第三节 推求公式法推求设计洪峰流量,1. 产流历时tC的确定,2. 洪峰径流系数 的确定,第三节 推求公式法推求设计洪峰流量,四、汇流计算,流域汇流历时T不仅与流域最大汇流长度L有关,还与沿程水力条件有关,情况较为复杂。为简化计算,多采用流域平均汇流速度,来概括描述径流在坡面和河道内的运动,第三节 推求公式法推求设计洪峰流量,2、汇流参数m,选用能反映流域大小和地形条件的流域特征因素与m建立相关关系,对m值进行地区综合,按下垫面条件定线,按区域条件定线,按设计洪水大小定线,1、损失参数u,第三节 推求公
9、式法推求设计洪峰流量,2、损失参数u,第三节 推求公式法推求设计洪峰流量,五、设计洪峰流量Qm,P的计算,第四节 地区经验公式法推求设计洪峰流量,洪峰流量的经验公式是根据本地区的实测或调查洪水资料进行分析,直接建立洪峰流量与有关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然后根据相关曲线的线型配以适当的数学方程式采建立的。这种公式部是根据某一地区实测的经验数据制定,没有从形成洪峰流量的物理概念上推导,纯属经验关系、地区性很强因此称为地区经验公式,1. 单因素公式,以流域面积作为影响洪峰流量的主要因素,把其他因素用一个综合系数表示,式中CP为综合系数,第四节 地区经验公式法推求设计洪峰流量,2. 多因素公式,式中J为河
10、道干流平均坡度,f为利于形状系数,h24,P为设计频率为P的最大24小时净雨量,a, ,r,n为指数,3. 洪峰流量均值的经验公式,第五节 概化设计洪水过程线的推求,用于计算小流域设计洪水过程线的方法有综合单位线法和概化过程线法。综合单位线包括综合时段单位线(指经验单位线)和综合瞬时单位钱。综合时段单位线是将时段单位线的要素,如洪峰流量qm、洪峰滞时tc和单位线总历时T等,分别与流域特征,如流域面积F、干流河长L及平均坡度J等建立关系式的。运用这些关系式就可确定设计流域所需单位线。近年来随着水文计算工作的发展和瞬时单位线的推广应用,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已以综合瞬时单位线取代综合时段单位线架推求小流域的设计洪水过程,第五节 概化设计洪水过程线的推求,一、三角形概化过程线,三角形概化过程线是一种最简单的极化洪水过程线。当洪水陡涨陡落时,可假定流量为直线变化,式中,W设计洪水总量(104m3),hP为设计净雨总量(mm),T为设计洪水总历时,第五节 概化设计洪水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个人房产交易税费收据模板制作服务协议2篇
- 教育技术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中的作用与挑战
- 2025年度鱼塘承包与渔业信息化管理合作协议4篇
- 未来教育的趋势以小学科学教学中的项目式学习为例谈科技教育的长远影响
- 二零二五年度车库房租赁与车位租赁及物业管理合同4篇
- 现代科技在农村房屋墙体材料优化中的应用
- 2025版个人二手房交易合同含房屋质量保证承诺
- 二零二五年度木工栏杆安装工程劳务分包及绿色认证合同4篇
- 探索星系间的联系解开宇宙的秘密线索
- 杭州浙江杭州市丁信中学编外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创新者的窘境读书课件
- 综合素质提升培训全面提升个人综合素质
- 如何克服高中生的社交恐惧症
- 聚焦任务的学习设计作业改革新视角
- 淋巴瘤患者的护理
- 移动商务内容运营(吴洪贵)任务三 APP的品牌建立与价值提供
- 电子竞技范文10篇
- 食堂服务质量控制方案与保障措施
- VI设计辅助图形设计(2022版)
- 眼科学常考简答题
- 物料分类帐的应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