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酸和碱.ppt_第1页
初识酸和碱.ppt_第2页
初识酸和碱.ppt_第3页
初识酸和碱.ppt_第4页
初识酸和碱.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五章是酸和碱的第一个知识。该单元容量大,是初中化学学习的重点。本章的教学内容包括酸和碱的分类、命名、性质和用途。它是在学习水和氢、空气和氧、碳及其化合物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进一步学习。本章的研究为第六章金属与盐的研究提供了知识基础和学习方法上的帮助,有利于学生对初中基础化合物知识的系统理解,为高中化学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此外,它还能系统地研究和总结各种无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转化),初步总结某些物质之间的变化规律,了解制备某些物质的一般方法。它还让我们感受到物质的组成(结构)决定物质性质的基本化学原理。在这一章的学习中,我们还将亲手做许多化学实验来探索或研究物质的性质

2、。虽然这些实验大部分可以在试管中完成,但许多实验现象为分析实验结果提供了基础,所以我们必须认真完成每一个实验。酸和碱(包括第六章中的盐)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罕见。我们已经了解了很多关于盐酸、硫酸、醋酸、熟石灰、苛性钠、盐、石灰石等。我们都很熟悉它们。然而,在这一章中,我们将系统地对它们的组成和性质进行分类和研究,最终全面地研究各种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研究成果应用于物质鉴定、分离纯化(或化学生产)实验。本单元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目标:1 .掌握化学物质的一般分类方法。2、掌握酸碱的组成和几种分类方法。3.掌握一些重要的酸和碱的性质,理解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结果密切相关。4、掌握酸碱反应的一般规律。5

3、.了解重要的酸和碱的主要用途。过程和方法:1 .学会根据要求独立完成简单实验的全过程,并对自己的实验报告和别人的实验报告进行比较、评价和反思。2.学会组织信息和交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 .感觉化学与人类生活、化学和人类社会密切相关,感觉化学与其他学科密切相关。2.感官化学是有用的。学习化学后,我们可以独立地解释、分析和判断一些社会现象,并得出合理的结论,从而提高公民的整体素质。重点和难点:重点:1 .酸碱的组成、性质和一般反应规律。2.重要酸和碱的主要用途。难点:酸碱的组成、性质和一般反应规律。生活中的51种酸和碱(23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常见的酸和碱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2.通过

4、分析、比较和归纳,学习酸和碱的类型和分类。学会写关于酸和碱的化学公式。3.记住几种重要的酸和碱的一些物理性质:状态、颜色、溶解度等等。学习如何闻到气体。4.通过验证和探究学习酸碱中和反应。理解中和反应的概念,熟悉书面中和反应方程式。5.了解中和反应的应用。6.感受化学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感受化学“结构决定自然”的思想特征,培养学生的化学情感。重点和难点:1 .酸和碱的类型和分类。2.某些碱的一些特殊物理性质。3.了解中和反应的本质,了解反应中产生的热效应。4.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应用可以用中和反应的本质来解释。教材分析:1 .通过一些例子介绍常见的酸和碱,帮助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酸和碱,帮助学

5、生养成勤观察生活、勤思考的习惯。2.酸和碱的组成和分类在这一部分中,学生的参与和活动在安排中得到强调,许多知识可以通过学生的活动直接获得。3.酸碱中和反应强调对反应过程的现象记录和分析,增加对产物的探索,为盐的教学做准备,强调中和反应的广泛应用,突出知识的应用。教学建议:1。本节“图5.1-1”让学生通过看图了解生活中一些常见的酸和碱,也可以介绍酸或碱的用法;感受“生活中的化学”。2.在这一节“酸碱的组成和分类”,让学生了解由化学思想结构决定的性质。(1)在酸的组成中,教材没有直接提出酸的组成,而是让学生先通过化学公式阅读表格,然后总结出酸的组成;至于“碱的组成”,学生还需要通过分类、演绎和推

6、理等思维方法来学习。(2)在“命名酸”中,还要求学生通过分析和推理来学习。(3)在碱的物理性质一书中,要求学生在实验中得出自己的实验结论。(4)在“酸碱中和反应”中,要求学生探究酸碱的性质,学会完成化学实验报告的写作。并能反映每个实验组或个人的特点,让学生感受到探究的乐趣。3.在酸碱中和反应的应用中,教材中举例的内容是有限的。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举例,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和反应的广泛应用。教学过程:1 .简介:众所周知,溶液有酸性和碱性,溶液的酸性和碱性的表现是:酸碱溶液。2.讨论:日常生活中可能是酸性或碱性的物品,化学中接触过的酸和碱。3.我们周围有许多酸和碱,它们是两种重要的化合物。4.问题

7、:什么样的化合物是酸或碱?通过书写常见的酸碱化学式,启发学生思考酸碱在组成中的特点。5.酸碱的组成特点和命名方法,突出了酸碱的多样性,为酸碱的分类铺平了道路。6.介绍酸的三种分类方法,完成书中的表格,并说明甲酸和乙酸属于一元酸。7.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几种碱的性质,做好现象记录,启发学生对碱进行分类。8.问题:众所周知,酸性溶液可以使石蕊试纸变红,碱性溶液可以使石蕊试纸变蓝。然后,将酸溶液与石蕊和碱溶液混合后,它会是什么颜色?组织学生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兴趣。9.分组实验和独立探究:将稀硫酸、稀氢氧化钾溶液和两滴石蕊以任意比例混合,观察颜色并记录,交流讨论。10.对酸碱中和反应的进一步深入细致

8、的探索和讨论,需要学生共同努力,认真观察,如实记录,深入思考。11、中和反应的概念,明确提出中和反应的热效应,产物。介绍其广泛应用,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酸碱性质研究(45学时),学习目标:1 .知道酸的性质通常用酸性水溶液来研究;了解市场上浓硫酸和浓盐酸的质量分数。2.了解浓盐酸的挥发性和浓硫酸的吸水性。3、了解浓硫酸的吸水和应用、脱水及现象。4.掌握稀释浓硫酸的操作方法并了解原因。5.通过实验研究,总结出稀盐酸和稀硫酸的五个共性。6.精通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7.通过实验证明碱的四个一般性,并熟练地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8.设计几个实验来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CO2反应,并了解其原理。9、知道集

9、中一个的危害教材分析:1 .通过对比实验,学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酸的性质只能在水溶液中表达,但这一重要知识在以前的教科书中并没有很好地解决。2.通过对比实验,学生可以得出相同的酸有不同的浓度和不同的性质,这是化学中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一个很好的例子。3.探究稀酸溶液的性质,首先引导学生总结所学稀盐酸的零散化学知识,然后提供一些试剂让学生独立探究稀硫酸的化学性质。这种教学设计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意识,还可以通过独立设计和完成实验,直接获得稀硫酸的重要化学性质,并初步体验一些科研方法。4.碱的性质碱与酸性氧化物和可溶性盐的反应主要通过实验来验证。5.酸和碱的应用主要集中在酸和碱在生产和生

10、活中的应用。教学建议:1。在本节开头的“课堂实验”中,学生可以不用准备就从实验现象中提问。2.通过“学生实验”,将浓盐酸和浓硫酸的性质进行比较,使学生明白溶液中的水量在一般条件下不会影响溶液的性质,但在少数条件下也会影响溶液的性质。教师应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化学中的辩证思维。3.在“探索稀酸溶液的性质”这一部分,教师应遵循前一部分的结论,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在稀酸条件下研究酸的普遍性。教科书首先要求学生复习“盐酸的性质是什么”,然后探究硫酸的性质是什么?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能力和可接受性,分析和组织讨论盐酸和硫酸的组成。然后让学生推断硫酸的性质,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4.在“扩展视野”中介绍

11、了浓硫酸的一些特性。学生将通过各种媒体了解这一部分,因此他们有兴趣进一步探索。教师应掌握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并问为什么浓硫酸是特殊的;实验中注意安全;注意解释中“吸水和脱水”的比较。5.碱的性质的内容是以酸的教学为基础的,所以教材很简单,教学方法很开放,可以推导、探索和验证。6.“酸碱应用”,建议老师组织学生在网上查找信息。是培养学生收集数据的能力。第一课:探究酸和碱的性质(第一堂课探究酸的性质)教学设计思路:本课题稀硫酸的化学性质是在总结稀盐酸的化学性质后开始的(稀盐酸的化学性质在前几章中已经出现零散的现象,稀盐酸的化学性质的教学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逐步总结和完善,这是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的学习过程)。由于硫酸和盐酸的化学性质有很强的规律性,在老师的指导下,一些学生大胆假设稀硫酸可能的化学性质,然后仔细选择试剂让学生进行独立探究。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和方法。教学目标:1 .了解酸的性质只能在溶液中表达。2.了解浓酸和稀酸的性质差异。3、掌握稀盐酸和稀硫酸的化学性质。4.学习归纳和类比的思维方法。5.培养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的科学精神。重点:稀酸溶液性质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