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主要构造单元及其特征_第1页
四川省主要构造单元及其特征_第2页
四川省主要构造单元及其特征_第3页
四川省主要构造单元及其特征_第4页
四川省主要构造单元及其特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09 年 6 月第 29 卷专辑 四川地质学报 Vol.29 Suppl. June.,2009 88 四川省主要构造单元及其特征 四川省主要构造单元及其特征 赵友年,陈斌 (四川省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队,四川 双流 610213) 摘要:四川省大地构造具有明显的两分性,东部扬子准地台,具有典型的基底与盖层二元结构。基底具双 层模式,下层为结晶基底,上层为褶皱基底。盖层包括南华系-中三叠统,以碳酸盐岩为主,富含扬子古生物群。 西部为松潘-甘孜地槽褶皱系,包括巴颜喀拉冒地槽和沙鲁里山优地槽。 关键词:四川;扬子准地台;松潘-甘孜地槽褶皱系 四川省的地质构造具有明显的两分性:东南部为地台区,西北

2、部为地槽区,其分界大致为:城口-房 县断裂,元吉-北川断裂,九顶山北坡断裂、盐井-五龙断裂和小金河断裂(图 1) 。 1 扬子准地台1 1 扬子准地台1 扬子准地台跨越川、黔、滇、桂、湘、赣、鄂、浙、苏各省一部或全部,四川乃是扬子准地台西北 一隅。扬子准地台具有典型的基底与盖层二元结构。 基底具双层模式:下层为结晶基底,代表性建造有康定杂岩、宝兴杂岩、彭灌杂岩、 “峨眉山花岗岩” 等。上层为褶皱基底,代表性建造有黄水河群、峨边群、会理群(昆阳群) 、盐边群、登相营群、梵净山 群、板溪群、火地垭群等。晋宁运动使上述各建造系发生回返、褶皱造山成陆,从此扬子准地台基底形 成。 扬子准地台的早期,经历

3、南华纪的夷平作用,至震旦纪形成地台之上的第一套海相盖层。进入古生 代,扬子准地台的发展演化开始地域分野: 11 康滇地轴 康滇地轴走向南北,其最大特点是前震旦纪结晶基底与褶皱基底大面积裸露,如北段康定、泸定一 带裸露康定杂岩。其南石棉 与小相岭一带在康定杂岩背 景上,澄江期的裂陷作用, 造成小相岭流纹岩(与苏雄 组相当)喷出和碱性花岗岩 侵位,形成康定杂岩、流纹 岩和碱性花岗岩三位一体的 “富林杂岩” , 从而加强了地 台基底的强度。喜德、泸沽 一带,出露中元古代登相营 群冒地槽型褶皱基底。盐边 地区出露中元古代优地槽建 造盐边群。会理、会东等地 广泛出露会理群(云南省称 昆阳群) ,下部为优

4、地槽建 造,上部为冒地槽建造。 康滇地轴,古生代一直 处于隆升状态,各时代的海 收稿日期:收稿日期:2009-03-13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赵友年(1937-) ,男,河北安平人,高级工程师,从事地质公园申报、规划及区域地质调查 图 1 构造单元图 四川省主要构造单元及其特征 89 侵除震旦纪灯影期和早中二叠世栖霞-茅口期可能淹没地轴外,其他各时代均为物源区。在整个古生代, 康滇地轴乃是一个巨大背斜的中轴,中轴的纵张裂缝随着背斜构造的上隆幅度的加大而不断加深,至晚 二叠世时达到地幔,造成“峨眉山玄武岩”的广泛喷涌。中生代以来,南北向,北东向及北西向断裂活 动强烈,将康滇地轴分割成大小不一,形

5、状各异的块体,有的上升为地垒,有的下陷为地堑,下陷区则 沉积了陆相上三叠统白果湾煤系和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红层以及新近系和第四系河谷盆地沉积。 22 盐源丽江台缘坳陷褶断带 位于康滇地轴之西,以金河-箐河断裂带为界。金河-箐河断裂自古生代以来长期活动,其活动方式 是东侧康滇地轴不断上升,沦为剥蚀区;盐源-丽江构造带连续下降,成为海槽。这个海槽的北侧,有一 排结晶地块雪山、踏卡、江朗、长枪、东义等隆起,构成障壁环境。因而,盐源-丽江构造带处于与外 海相通的半封闭状态。建造类型为扬子型:晚震旦世,下部为碎屑岩未见底,上部灯影组厚 940m,与扬 子准地台之厚度岩相一致。寒武-奥陶纪以碎屑岩为主,

6、厚 1 000m,志留纪-早泥盆世,由砂岩、页岩与 灰岩组成复理石建造,厚度 1 000m 以上,中泥盆世-二叠纪为一套碳酸盐岩建造,厚 2 500m 以上。晚二 叠世玄武岩在盐源城南厚 2 840m,可能是独立的喷发中心,部分属海底喷发性质,其上的宣威组为陆相 及海陆交互相,厚达 900m。三叠纪岩性为紫红色砾砂岩(T1)灰与灰紫色粉砂岩与碳酸盐岩互层(T2) 块状白云岩(T2)砂岩与灰岩互层(T3 1)长石砂岩夹灰岩(T 3 2)长石砂岩占绝对优势(T 3 3) ,总 厚 3 300m。 三叠纪末的印支运动,使坳陷带转化为褶皱带。侏罗系,白垩系和古近系缺失。燕山运动和喜马拉 雅运动使褶皱带

7、进一步挤压与断裂,地壳发生大拆离、大推覆,形成金河-箐河推覆构造带,使震旦系与 古生界从北西向南东推覆于晚三叠世煤系之上。 33 龙门山台缘坳陷断褶带 龙门山的推覆构造与飞来峰早已闻名遐尔。甚至可以说,整个龙门山都是由推覆体堆砌而成的推覆 山脉。叠瓦式冲断面及其所夹的席体在基底犁式断层的控制下,形成了如下的推覆体与飞来峰: 1.唐王寨-仰天窝推覆体:该推覆体位于龙门山北段。是沿志留系滑脱面作整体位移的“舟形”推覆 构造,长约 150km、宽 20km,外来席体由志留系、泥盆系和石炭系构成两个向斜,即唐王寨向斜和仰天 窝向斜,向斜极完整,北翼略陡,南翼略缓。原地体系多为三叠系。 2.彭灌推覆体与

8、九顶山推覆体:外来席体为“彭灌杂岩”体,并有少量震旦系、泥盆系和二叠系。原 地体系为须家河组,受挤压发生冲断和反覆褶皱。九顶山推覆体在彭灌推覆体之北, “彭灌杂岩盖层”- 震旦系、泥盆系和二叠系沿基底面滑脱推覆于彭灌推覆体之上。 3.宝兴推覆体:宝兴背斜是一个平缓完整的背斜构造,核部出露宝兴杂岩和黄水河群,两翼出露震旦 系、奥陶系、泥盆系、二叠系等。四周被断层圈闭,实际乃是一个大型推覆体。原地体系为须家河组。 4.都-宝飞来峰群:自都江堰市东北的红白场至宝兴灵关间,在长 180km,宽 520km 的狭长地带上, 有大小飞来峰 20 个。飞来峰由泥盆系-中三叠统地层组成,底部滑动面多呈波浪状,

9、总体倾向南东,倾 角 1020,下伏原地系统大多为晚三叠世须家河组,部分为侏罗系或下中三叠统。据研究,飞来峰的 根带分别在宝兴推覆体与彭灌推覆体以北西, “飞”行距离约 50km。 除上述推覆体外,还有太平推覆体,擂鼓推覆体等,其规模较小。由于推覆作用使龙门山台缘坳陷 古生代时期的原始状况难已恢复。可以肯定,龙门山台缘坳陷的范围不应是现在圈定的范围,现在圈定 的范围原地系统乃是晚三叠世须家河组及侏罗系,属四川盆地的建造体系。上列各推覆体原来的位置在 哪里?至今还没有解决。 44 米仓山台隆 陕西汉南地区有大片结晶基底-花岗岩裸露,其岩石性质和时代与三峡区崆岭花岗岩一致,构成地台 之基底。它南伸

10、即进入四川范围,统称米仓山台隆,这里广泛发育前震旦系火地垭群变质岩,由复理石 建造、碳酸盐岩建造及陆相火山岩建造组成,厚度大于万米。有些地段为混合岩化闪长岩及花岗岩类。 盖层,上震旦统-中志留统层序连续完整,上志留统-石炭系缺失,二叠系-中三叠统为海相碳酸盐岩相, 上三叠统-下侏罗统为陆相煤系。 米仓山台隆核部盖层产状近水平,南翼陡立甚至倒转并伴有逆冲断裂,说明米仓山地区的构造变形 受自北而南的推覆作用控制。 2009 年 6 月第 29 卷专辑 四川地质学报 Vol.29 Suppl. June.,2009 90 5 5 大巴山台缘坳陷褶皱带 呈弧型延展的大巴山褶皱带,未见前震旦纪基底出露,

11、震旦-志留系各系地层发育比较齐全,厚度与 临近的四川盆地范围比较,略偏大些,说明这时处于舒缓的拗陷带。泥盆-石炭系全部缺失。二叠系-中 三叠统岩相厚度与邻区趋于一致。其中下、中三叠统之岩相部分属湖北型,即下统多碳酸盐岩,中统多 红层。上三叠统煤系局部缺失,说明晚三叠世初期开始隆起。该区形变排列规则,褶皱与断裂彼此平行, 靠北侧褶皱紧密,向南侧渐变为舒散状,说明该区变形是渐变的,且是自北而南扩展的具有滑脱褶皱性 质,该带及邻区,震旦-白垩系各系之间,无角度不整合现象,说明最终形变发生在燕山运动之后。 6 6 上扬子台褶带 上扬子台褶带的范围宏大,包括鄂、湘西和黔省大部,四川只涉及北部的一部分。它

12、位于康滇地轴 的东边,是相辅而行的相对拗陷区。 峨眉山-瓦山地区称瓦山-峨眉山断块,其南称凉山陷褶束。 其中,沿断裂上冲盘零星可见到前震旦纪基底:峨眉山区主要为混合质粗粒花岗岩,峨边县金口河 地区为峨边群火山岩及板岩,布拖一带为花岗岩及变质碎屑岩。震旦-白垩系各系地层产状平缓,多在 1015左右,只有在断裂带附近地层产状才变陡,盖层褶皱舒阔,是该区一重要特点。 该区,震旦-中三叠统各系,除石炭系以外均有代表,除上二叠统陆相外,全为海相层。各系地层层 序、建造特征及古生物均能与云南、贵州等地标准层型剖面对比。但各系的分布与建造厚度具有地域性。 其中凉山陷褶束,是凹陷中心,寒武-志留系厚度最大,一

13、般大于 2 000m,峨眉山断块区,是相对上隆的 部分,厚仅为 400800m,且中奥陶统-志留系全部缺失。泥盆系只在凉山陷褶束内有分布,峨眉山等地 缺失。早二叠世海侵广泛,全区为统一的碳酸盐坪台,晚二叠世又为玄武岩覆盖。晚二叠世-中三叠世期 间,西侧康滇古陆升起较高,自西向东为滨岸-潮间带,地层自下而上为陆相(晚二叠世-早三叠世)- 滨海相(早、中三叠世) 。 全区舒缓的褶皱皆走向南北,但断裂的发育情况因地而异。峨眉山、瓦山地区,南北向、北东向及 北西向各组断裂纵横成网状;凉山区南北向与北西向断裂交叉发育将地块切成菱形,有的升起,有的下 落,并在断陷中堆积了侏罗-古近系陆相红层。 此外,在高

14、县-古蔺以南的古生界分布区,属于东西向的大娄山脉北坡,故命名为大娄山褶束。以发 育东西向线状紧密褶皱为主,背斜多为下古生界,向斜多由上古生界及中生界组成。背斜轴部较陡,向 斜轴部平缓。 7 7 四川台拗 “四川台拗”指的是该区上三叠统-第四系陆相地层的大型盆地阶段。 “台拗”是地台上的拗陷区, 严格的说,在此区应用“台拗”一词名不副实。台拗者,地台上拗陷是也。然而,四川台拗并非是自身 的拗陷而成,而是因四周相对升起了山地,它自身沦落为名副其实的堆积盆地而已。因此,研究四川台 拗(盆地)的发展史,除需研究自身的地质构造背景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联系周围的重大地质事件。 四川台拗基底,由花岗岩-绿岩结

15、晶地体构成,基底完整坚固被命名为“川中古陆核” 。 下古生代,以川中为中心为大型隆起区,并与康滇地轴隆起区连结,其中奥陶-志留纪时,以成都为 中心北达绵阳,南到乐山,西到雅安的大片区域为古陆,为物源区。泥盆-石炭系,盆地范围内缺失,隆 起扩大了,至二叠-中三叠世,再次海侵,沉积相与厚度相对稳定。 自晚三叠世开始,川西地槽转化为褶皱带,地槽区发生的重大事件皆对四川盆地的地质发展演化有 重大影响。 三叠纪末的印支运动使松潘-甘孜地槽及秦岭地槽褶皱回返,由广阔海域变为山地,同时川中古陆核 周边的扬子准地台褶皱基底,遭受压缩,使盖层发生褶皱,产生了云贵高原山地。这时,川中古陆核坚 不可摧,任凭推挤,岿

16、然不动,四川盆地的雏形随之出现。其盆地的范围可由晚三叠世须家河组及其相 当地层的分布范围来表征,显然略大于现在的四川盆地。 侏罗纪以来,在燕山和喜山运动推动下,米仓山、大巴山、巫山、金佛山、大娄山、峨眉山等山脉 进一步上升,盆地范围收敛,四川盆地成型。 盆地堆积的岩石序列及相环境为: 晚三叠世晚期,须家河组:长石砂岩-黑色炭质板岩、页岩-煤。属温湿气候条件下河沼相环境,植 四川省主要构造单元及其特征 91 物生长茂盛。 早侏罗世,自田坝或珍珠冲组:石英岩-粘土岩-杂色砂泥岩。岩石由黑色相渐变为杂色相(红色- 绿色为主) ,属温湿变为干旱的气候条件下的沼河相环境,植物由茂盛变为疏少,煤从有到无。

17、 中侏罗世,自流井组、千佛崖组、新田沟组、沙溪庙组:由红色泥岩与灰色、杂色砂泥岩组成,属 干旱气候条件下由以湖沼相变为河沼相为主的沉积环境。 晚侏罗世,遂宁组与蓬莱镇组:红色泥岩为主,属干旱气候条件下的湖沼相为主的沉积环境。 早白垩世,天马山组及其相当地层:红色砂砾岩为主,属干旱气候条件下的戈壁河流相为主的沉积 环境。 晚白垩世-古近纪,夹关组与灌口组及名山组与芦山组:红色砂岩-泥岩-泥灰岩-膏盐层。属干旱气 候条件下的沙漠环境-河湖环境为主的交替。 新近纪,砾岩-粘土-泥炭,属温湿气候条件下的河沼相环境。 第四纪,砾-砂-粘土,为冰川-河流相。 显然,盆地各时代的沉积物与环境有关,同时与所在

18、地的构造背景也有关,因而造成盆地内构造分 野。 4 4 川西台陷 川西台陷实质上是龙门山山前凹陷带,龙门山不断上升剥蚀,川西台陷作为它的补偿盆地,此即总 的构造背景。台陷的物屑基本上全部来自龙门山一侧,龙门山上升剥蚀的幅度和频度,决定了台陷中沉 积速度和韵律特征。总的看来,台陷内各时代的堆积物,以厚度大,颗粒粗为特点,愈近龙门山颗粒愈 粗为其另一特点。从龙门山流出的所有古河流出处,砾岩-砂岩的堆积则更厚,形成古洪积扇。上三叠统 -第四系各系地层中均见到砾岩层,这是区别于其他单元的重要特征。 四川台拗中以川西台陷的地层记录最全,最完整,上三叠统-第四系各系皆有代表者,因而它是四川 盆地中湖沼最终

19、收聚的场所,其中心位于洪雅、丹陵、雅安、名山一带,这里应为盆地红层中盐类矿产 最有希望的地区之一。 该台陷中以磨拉石建造、红色建造及含盐亚建造为特色,堆积总厚 510km。 5 5 川北台陷 川北台陷实质上是米仓山山前凹陷带,是米苍山上升剥蚀的补偿区。但这里的地层结构与龙门山山 前凹陷略不相同,反映着米仓山上隆方式与龙门山有别。这里发育上三叠统-下白垩统地层,缺乏上白垩 统-古近系及新近系,且各系地层中除下侏罗统白田坝组底部及下白垩统的城墙岩群下部有较多砾岩层 外,其他各系砾岩层少见,说明米仓山相应有两次剧烈上升以外,其余地质年代表现为连续性上升,频 律性不够显著,并于上白垩统早期与川北台陷一

20、体上升,未接受上白垩统-古近系及新近系之沉积。这里 另一特点是,上三叠统-早侏罗统均为黑色相,并均产可采煤层。中侏罗统-下白垩统红色砂岩间泥岩建 造为主。堆积总厚度 510km。 6 6 川中台拱 川中台拱,因离周围各物源区较远,这里的沉积物较周围为细,岩层的稳定性、成层性及对比性较 好,厚度较薄。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一般厚 600m 左右,韵律性明显、稳定,呈六段分性即一、三、五煤系, 二、四、六砂岩。下侏罗统珍珠冲组黑色岩相与红色岩相兼有,含煤线,厚 200500m,中侏罗统自流井 组三段分性明显,两套介壳灰岩稳定,厚 230m。沙溪庙组杂色砂泥岩厚 1 230m,上侏罗统遂宁组、蓬莱 镇组以

21、红色泥岩为主,厚 1 200m。下白垩统缺失,上白垩统嘉定群厚 400m,古近系残留底部。 该区不但中新生代地层厚度较邻区薄,震旦系-中三叠统各系厚度也较邻区薄,反映长期相对隆起的 构造背景。隆起中心在威远-龙女寺一带,总堆积厚度 45km。 7 7 川东褶束 川东褶束处于川中古陆核边缘,下古生代时,以华莹山断裂带为界,沉积条件东西即行分野,下古 生界本区发育良好,厚度也大,其西川中台拱区,厚度薄,发育不齐全。泥盆-石炭系时,虽基本与川中 地区一起隆起成陆,但海侵常波及其边缘。下二叠统阳新海侵以后,至上二叠统变为海陆交替相,产煤。 下、中三叠统基本为碳酸盐坪台,产巨厚盐层。上三叠统与须家河组相

22、当的洗马滩组煤系,成煤盆地面 积小,煤质也差。侏罗-白垩系沉积物较川中为粗。 2009 年 6 月第 29 卷专辑 四川地质学报 Vol.29 Suppl. June.,2009 92 川东褶束的褶皱颇具特色,狭陡而长的背斜与宽缓的向斜组成典型的梳状(隔挡式)构造,且呈等 距性平行展布。中段走向北东,北段于万县一带转向东,称“万县弧” ,南段于重庆一带转向南,称“重 庆弧” 。对于这些瞩目的梳状及弧形构造的成因机制,不少学者探索过。后经石油部门钻探证明,越往深 部变形则越弱,至地下的震旦系时产状基本水平。中间存在若干水平的滑脱面,川东弧形褶皱乃典型的 滑脱褶皱。 2 松潘-甘孜地槽褶皱系2 2

23、 松潘-甘孜地槽褶皱系2 位于扬子准地台以西和西北,金沙江以东,秦岭-昆仑山以南的广阔区域。自古生代开始发生,逐渐 扩展,古生代及三叠纪有复杂的发展历史,尤其是三叠纪时期,地槽快速扩张快速堆积,沉积了厚度巨 大分布广阔的西康群(巴颜喀拉群)和义敦群,三叠纪末的印支运动地槽回返褶皱,形成了地球上最宏 伟的印支造山带。次级单元有二: 8 8 巴颜喀拉冒地槽褶皱带 它东南面紧邻扬子准地台,北边与秦岭地槽褶皱系毗邻,西边以甘孜理塘断裂带与沙鲁里山优地槽 相隔,整体为“倒三角状” 。该带最大特点是地槽型的三叠系西康群厚度巨大,广泛覆盖。古生代地层仅 见于与扬子准地台接触的边缘地带,次级单元有: 8 8

24、摩天岭地背斜:核部出露中元古界碧口群,其上不整合着震旦系磨拉石和白云岩。早古生代地层 发育不全,通常是志留系碎屑岩平行不整合在震旦系之上。晚古生代多为碳酸盐岩,见于九寨沟和郎木 寺之南。从它的地质结构来看与扬子准地台十分相似,因它四周都是地槽体系,故且亦放入地槽体系之 中。 9 9 后龙门山地背斜:该带内,震旦系与寒武、奥陶系的建造特征颇似扬子准地台,志留-泥盆系略 具地槽性质。志留系为单调的泥质页岩建造,多变质为千枚岩,称茂县群,厚度 3 0005 000m。泥盆系 由砂岩与板岩组成复理石,厚 1 200m。石炭、二叠系共厚 100m,全为碳酸盐岩。有趣的是,在这个地背 斜内,存在许多小的古

25、老岩块,主要有:燕子砭、轿子顶、牟托、雪龙包、永兴、白玉(丹巴南) ,丹巴 西等,这些小地块核心为前震旦系片麻岩、花岗岩或细碧角斑岩,周围有震旦系不整合覆盖。地块附近, 各时代地层较薄,远离则增厚。 1010 里伍地背斜:区内有踏卡、雪山、江郎等“鼓包”呈北东-南西向排列,核心为蓝晶石、石榴石 片岩或千枚岩,时代老于志留纪。江郎“鼓包”产里伍式铜矿,矿区斜长岩脉中的角闪石同位素年龄为 19.3 亿年。这些“鼓包”有可能类似于后龙门山地背斜内的古老地块,都围绕于扬子准地台的外缘排列。 “鼓包”之间奥陶系瓦厂组厚 1 500m,志留系米黑组厚 500m,石炭系硅质岩与千枚岩厚 250m,二叠系 为

26、基性火山岩夹灰岩或碎屑岩,厚度 4 5008 500m,其上为西康群或义敦群。 1111 若尔盖中间地块:该地块位于若尔盖草地。是广泛地槽中特殊的相对稳定单元,确定为中间地 块的依据有: (1)地块内无任何岩浆活动,而周围相当强烈; (2)巨大的断裂带延到地块边界处,即行 消匿,反映地块刚度特别大; (3)地块中虽然也发育三叠系巴颜喀拉山群或西康群,但其厚度较周围略 薄,变质程度略浅,褶皱略弱,倒转褶皱少见,而周围甚为普遍; (4)地块内巴颜喀拉群即西康群夹多 层石灰岩,地块以外的地方少; (5)地块内地形、地貌为浅山圆丘及宽敞老年蛇曲河谷和广阔之沼泽湖 泊群,周围耸立着褶皱山系,说明地块本身

27、稳固; (6)地块内大片发育第四系。白垩-新近系盆地,围绕 地块边缘地带环状排列,属山前盆地沉积,也说明地块本身稳定; (7)地块内为航磁正异常区,地块外 为负异常区,说明地块磁性体埋藏较浅。航空重力资料表明,地块内重力较周围高,也说明基底埋藏深 度较浅; (8)地块边缘星散见到的泥盆系-下二叠统各系,为一套碳酸盐为主的沉积,其岩相建造厚度及 古生物为典型扬子型,它可能能代表地块内同期建造类型。 综上可知,若尔盖地块存在坚固基底并可能是扬子型,成之为地槽区内的中间地块。 1212 马尔康地向斜:该带中,古生界仅在边部见到,松潘、黑水等地石炭-二叠系共厚 100m,为碳 酸盐岩。三叠纪是地向斜主

28、要发育阶段,西康群或巴颜喀拉群厚度巨大,达 13 000m,下统长石砂岩夹少 量灰岩含菊石,厚3 000m,中上统以长石砂岩为主夹板岩,含双壳类化石,厚10 000m,岩层中复理 石印膜极为普遍,为典型复理石建造。在川青边界一带,其上有与须家河组时代相当的八宝山组中酸性 火山岩夹煤系不整合覆盖。侏罗-白垩系缺失。古近系与新近系分别为红色磨拉石与泥岩、褐煤,见于山 四川省主要构造单元及其特征 93 间盆地。印支期(1.82 亿1.94 亿年)花岗岩呈巨大岩基或岩株群,见于东部地区。 1313 炉霍-乾宁地背斜:该背斜介于石渠-雅江与马尔康两个地向斜带之间。带内,出露几套石灰岩 层。其中部分石灰岩

29、中产Neoschwagerena等及珊瑚腕足化石,时代可定为二叠纪(道孚) 。另一些地方 的石灰岩如炉霍-侏倭北,时代包含泥盆、石炭、二叠及下中三叠统。另有一些基性喷出岩,部分属晚二 叠世,另一部分怀疑为三叠纪。上述灰岩与基性火山岩因鲜水河断裂带的同生活动与后生活动,在西康 群碎屑岩中呈大小不等的岩块以混杂形式产出,很难清理层序,使古生代发生史难以重塑。带内西康群 厚度较两侧地向斜带薄得多且变粗,带内厚 2 0003 000m,两侧地向斜带厚 6 00012 000m,带内的西康 群中有几处出现大套砾岩如乾宁金龙寺、炉霍格底村等地。其中心发育鲜水河断裂带,该断裂晚二叠世- 三叠纪阶段为大陆裂谷

30、性质。第四纪转化为剪切断裂,并成为著名的地震活动带。据最新报导,产于断 裂带西康群中的古生物化石,经专家鉴定有早中侏罗世分子,倘若报导属实,说明印支运动之后,这里 还有侏罗纪残海。 1414 石渠-雅江地向斜:该地向斜最大特征是三叠纪西康群厚度特别巨大,以雅江为中心厚度大于 15km, 其中产单调的双壳类Halobia和Pergamidia若干种, 下部以石英砂岩为主夹粉砂质板岩, 厚2 000m, 中部以炭泥质、粉砂质板岩为主夹砂岩,厚5 000m。上部以长石石英砂岩为主夹板岩,厚6 000m。 部分地区地层含一些酸性熔岩与碎屑岩(新龙一带) 。复理石印膜及鲍马序列在上部最常见,是典型复理

31、石建造。 印支期中酸性岩侵入在东南段九龙地区特别集中,呈岩株群产出。褶皱后无侏罗-白垩系盖层,新近 纪红色磨拉石在山间盆地中产出。 9 9 沙鲁里山优地槽褶皱带 位于四川省最西部,金沙江断裂带与甘孜-理塘断裂带之间。该带最大特点是岩浆活动强烈,喷出岩 层位多、岩石杂、分布广。 1515 中咱地背斜:该带夹于金沙江与德来-定曲两断裂之间。据现有资料,出露最老地层为前寒武系 茶马山群,由石英岩、片岩等中深变质岩为主,夹多层变质基性火山岩组成,厚 4 900m 未见底。其上为 寒武系、奥陶系以绢云石英片岩等变质碎屑岩为主,并与基-中性喷出岩及碳酸盐岩互层,厚 1 500m,志 留系-上二叠统为一大套

32、碳酸盐岩建造,由生物灰岩、灰岩及白云岩组成,夹少量碎屑岩与基性火山岩, 总厚 5 700m。其中古生物门类多,数量大。下、中三叠统下部为杂色砂板岩,往上为白云质灰岩及白云 岩,厚 1 000m。 从上列建造序列可以看出,其与扬子准地台之盖层十分相似,故有些学者称其为“中咱地块” 。 印支运动发生强烈褶皱和冲断,部分地段地层变质,伴随少量酸性岩侵入,并在其东侧山前地带, 出现晚三叠世磨拉石-喷出建造。 1616 甘孜-木里地背斜:该带与甘孜-理塘断裂带平行,由于断裂带同生活动与后期破坏,使该带原 来面貌全非。兹分南北两段叙述: 南段,即理塘之南,其古生代构造地貌景观非常复杂,内部隆起与拗陷分异极

33、剧。 稻城南的贡岭至东义之间的水洛河以西地区,前震旦系为一套变质细碧角斑岩系,其上为与灯影组 相当的葡萄状白云岩,周围,奥陶系、泥盆系、二叠系及三叠系均有发现,各系超覆现象普遍,厚度侧 向变化很大。东侧博科、沙东地区,奥陶系瓦厂群碎屑岩厚 9 000m,丁央一带志留统黑色硅质岩、硅质 板岩厚800m,厚度侧向变化也很大。泥盆系东义地区为千枚岩、片岩及大理岩,厚度变化在 501 000m 间。石炭系木里地区三统具全,由板岩与生物灰岩互层,厚 700m。二叠系分布普遍,厚度 4 0008 000m, 由长石石英砂岩、千枚岩或片岩、灰岩及硅质岩组成复杂的韵律,一些地方如博念沟,其中夹三层基性 火山集

34、块岩,厚度分别为 600m,400m,700m。三叠系中下统厚度变化更大,1 00010 000m 不等,由长 石石英细砂岩、粉砂质板岩与灰岩组成韵律层。晚三叠世曲嘎寺组图姆沟组以石灰岩为主,并与数量不 等的碎屑岩互层,基性火山喷出岩时多时少或时无,变化颇大,厚度 9 000m 以上。 北段,即理塘之北至甘孜西北。因甘孜-理塘断裂之冲断作用,古生界片段的出现在甘孜玉龙地区。 志留系上不见顶下不见底,下部以大理岩为主并与千枚岩互层,厚770m,上部为石英片岩及变质基性 火山岩,厚390m。石炭二叠系为生物灰岩及角砾灰岩,厚200m。该带主要建造时期为晚三叠世,其 中曲嘎寺组与图姆沟组千枚岩、灰岩

35、及基性-中酸性火山岩之厚度岩相与邻区基本一致,而其上的拉纳山 2009 年 6 月第 29 卷专辑 四川地质学报 Vol.29 Suppl. June.,2009 94 组及喇嘛垭组碎屑岩厚度偏小, 粒粗。 喇嘛垭组之上覆层称为英珠娘阿组, 该组下部 135m 内有砾岩三层, 砾石成分以脉石英为主,燧石次之,圆度良好,系远途而来。这种现象为该区所独有,说明这时曾经隆 起。 甘孜-理塘断裂带位于地背斜东缘,该断裂带晚古生代早期为大陆裂谷,晚期变为大洋裂谷,晚三叠 世成为地壳碰撞缝合带。 1717 义敦地向斜: 岩层堆积厚度巨大。 最老地层为下古生界, 以台地相碳酸盐岩为主厚 1 300m 以上。

36、 晚二叠世代表大陆裂谷相,以产海相玄武岩为特色厚 2 500m。下中三叠统为斜坡-深海相复理石,厚度近 12 000m。晚三叠世为典型优地槽建造,且堆积厚度巨大,达 10 10012 700m,概称“义敦群” 。曲嘎寺 组与图姆沟组,由浅变质砂砾岩、粉砂岩、页岩、灰岩与基性-中酸性火山岩组成,岩相与厚度变化均颇 大,砂砾岩多见于东西两侧地向斜边缘,灰岩与火山岩呈不等之透镜状,互相夹杂,彼此消长,显示出 古地形复杂及中心式火山喷发之特点。火山岩自下而上为基性-中性-酸性不可逆系列,分布不均,以昌 台地区最为集中,火山岩在地层中所占比例也最大,岩石类型最多。总厚6 000m。其上纳拉山组,为 海陆交替相,以黑色板岩为主夹砂岩,含海相双壳类及植物化石,厚 2 000m。喇嘛垭组,为陆相沉积, 由砾砂岩、砂岩、粉砂岩及炭质板岩组成,局部含煤,产碧鸡植物群,厚 5 100m。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义敦地向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