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化学课件..ppt_第1页
环境化学课件..ppt_第2页
环境化学课件..ppt_第3页
环境化学课件..ppt_第4页
环境化学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章:大气环境化学当前三大全球环境问题:气候变化、酸沉降、臭氧层损耗都发生在大气圈内,重点内容: (1)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迁移 气象基础:大气垂直分层、气象要素、气温绝热变化、大气稳定度、大气混合层 污染物迁移影响因素:混合层、地形、逆温、山谷风、海陆风等 污染物迁移的数学模式:推导与应用 (2)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转化 光化学反应基础 自由基反应和来源 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硫氧化合物的转化 (3)几种代表性的大气环境污染问题 酸雨,光化学烟雾, 温室效应,全球变暖 臭氧层破坏,第一节、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迁移,一、大气垂直分层 二、基本气象要素 三、气块的绝热过程和干绝热递减率 四、大气稳定度 五

2、、逆温 六、局地环流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迁移:污染物由于空气的运动而使其传输和分散的过程。原因:空气运动形成风,风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温度差异引起的。所以大气中温度的差异是空气运动的动力源。,1、对流层: 平均厚度12km,赤道19km,两极8-9km,云雨主要发生层,夏季厚,冬季薄。 特点:(1)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2)空气密度大。 (3)天气复杂多变。 (4)对流层下部湍流。,一、大气垂直分层:1962,WMO, 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逸散层。,特点: (1) 空气基本无对流,平流运动占显著优势。 (2) 空气比下层稀薄,水汽、尘埃含量很少,很少有天气现象,透明度极高。 (3)

3、 在15-35km的范围内(平流层上层),厚度约20km的臭氧层。,2、平流层: 对流层顶到约50km的地方,3、中间层 从平流层顶到约85km的高度。,(1) 空气更稀薄 (2)无水分 (3) 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中间层顶,气温最低 (-100) (4) 中间层中上部,气体分子(O2、N2)开始电离。,4、热(成)层 从80km到约800km的地方 温度随高度增加迅速增高; 大气更为稀薄; 大部分空气分子被电离成为离子和自由电子,又称电离层,可以反射无线电波,5、逸散层 (1) 800km以上高空 (2) 空气稀薄,密度几乎与太空相同 (3) 空气分子受地球引力极小,所以 气体及其微粒可以

4、不断从该层逃逸出去,二、基本气象要素,气温、气压、湿度、风、云量,1、气温 一般气象中采用的气温是指离地面1.5m高度处百叶箱中观测到的空气温度。 大气预测模型中使用的气温一般也是指该温度。 气温在水平方向的差异导致气流水平方向运动的动力,形成风,能够稀释和迁移污染物 气温在垂直方向的差异导致气流的上下强烈对流,有利于形成降水,能够冲刷污染物。,2、气压: 初始状态: 地面处高度0: 压强p1=gz 高度增加z, 则高度z处: 压强p2=g(z-z) 所以,得到:P2-P1=p=-gz,转化为微分形式则: (1) (密度g/m3,空气=1.29g/L,g重力加速度9.8m/s2)。 另外,气象

5、学上用比气体常数来表示状态方程,其推导过程为:pv=nRT = (令 ) = (2),其中R=8.314Jmol-1K-1,M气体摩尔质量(空气的摩尔体积为22.4lmol-1,空气密度=1.29gl-1,所以M=22.4*1.29=28.869gmol-1),所以R=R/M=287 Jkg-1K-1。 由(1)和(2)得到: = = = = = (3) 可见只要知道温度随高度的分布函数形式,就可以推得气压随高度的变化函数形式。,风玫瑰图(m/s),3、风 水平方向的空气运动,垂直方向则称为对流或升降气流。 一般用风向、风速来表示风的特征 风向一般用16个方位表示,(E S W N) 风速是单

6、位时间内空气在水平方向移动的距离(m/s) 一般风速是地面以上10m处风速仪观测得到的平均值,4、云 大气中水汽凝结的产物 一般用云量、云高来确定大气稳定度 云高:云层底部距离地面的高度,高云(5000m)中云(2500-5000m)低云(2500m) 云量:云遮蔽天空的成数。将可见天空分为10份,被云遮挡了几份,云量就是几。晴空无云,云量为0,乌云遮天,云量为10.,三、气块的绝热过程和干绝热递减率,1、气团运动的绝热过程 空气移动,高压区低压,膨胀降温,压缩升温。 当气团在水平方向运动, 非绝热过程。 当气团作垂直升降运动时,近似为绝热过程。,高温暖气团倾向于从地表移动到低压的高处,气团绝

7、热膨胀并降温。若没有水汽凝结,冷却速率为0.98/100m,称为温度的干绝热递减率(rd)。 然而,一般气团中都含有水蒸气,冷凝放潜热,得到温度的垂直递减率(r),冷却速率为0.65/100m。 当污染源排放的污染刚进入大气环境的时候,可视为一个绝热过程。,温度垂直递减率,干绝热递减率,2、气团运动的绝热方程 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 dq=du+dw(q外界加于体系的热量,u体系内能变化,w体系对外做功) 绝热过程中: 外界加于体系的热量dq=0 体系对外做功dw=pdv(体系膨胀或压缩) 体系内能变化du=nCvdT(体积不变情况下,内能变化,定容比热Cv),所以:pdv=- nCvdT (4

8、) 又由于pv=nRT,取全微分得到:pdv+vdp=nRdT (5) 由(4)和(5)可得:nRdTvdp= pdv=- nCvdT,即: = = = 根据迈耶定律:R+Cv=Cp(定压比热,压力不变情况下,体系 内能变化,Jmol-1K-1) 所以:,= = = 对于空气R=287 Jmol-1K-1 Cp=996.5 Jmol-1K-1 所以: 3、干绝热递减率 气团干绝热升高或降低单位距离时,温度降低或升高的数值,称为 干绝热递减率: 推导过程: rd=- 因为: (干绝热方程),所以rd=- = 又因为 所以:rd= = 又由于p=RT 故rd= = =0.98K/100m (1N=

9、1kg m s-2,1J=1N m),干绝热递减率常数的推导,四、大气稳定度,大气稳定度:是指大气中某一高度上的气块在垂直方向上相对稳定的程度。 根据大气垂直递减率(r)和干绝热递减率(rd)的对比关系,可以确定大气稳定度。 稳定:气团离开原来位置后有回归的趋势(rrd) 中性:介于上述两种情况之间(r=rd) 注意其中rd基本为不变常数0.98k/100m,r则可能变化很大。,解释: 当rrd时,气团离开原来位置上升到某一高度时,由于rrd,所以气团内降温(速率为rd)要比气团外降温(速率为r)幅度大,相同起始温度情况下,气团内温度会比气团外温度低,所以气团有回归趋势。 当rrd时,气团离开

10、原来位置上升到某一高度时,由于rrd,所以气团内降温(速率为rd)要比气团外降温(速率为r)幅度小,相同起始温度情况下,气团内温度会比气团外温度高,所以气团有继续移动离开趋势。,rrd不稳定,五、逆温,由于上述,可见大气的垂直温度递减率越大,则大气就越不稳定,r与rd的关系可表示为:,一般大气层越稳定,则越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而逆温则使大气的温度变化逆转,随着高度升高,温度也升高(r0),这将会使大气的状态更为稳定,更加明显地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所以逆温成为大气污染气象学中的重要研究内容。,r,几种常见典型逆温的形成 1、辐射逆温(最常见地面逆温) 地面辐射出大量的热量后,温度过度降低。 晴朗

11、无云,无风夜晚,没有云层阻挡,地面辐射丧失大量能量,温度降低过多,易于形成辐射逆温(地面冷); 若风速在2-3m/s,辐射逆温不易形成,若风速大于6m/s,则可完全阻止辐射逆温的形成,这是由于风带来气流运动,使外界较暖气团运动过来后补充了当地地面辐射的热量损失。 2、下沉逆温(地面逆温) 下沉压缩增温效应引起,一般上升降温,下沉增温;,气团下沉过程中,由于受到压缩,顶部下降距离大,增温多,底部下降距离相对小,增温少,因此形成顶部温度高,底部温度低的气团。 因为hh,所以HH,3、湍流逆温(高空逆温) 低层空气湍流混合而上层空气未混合情况下发生的高空逆温。 在下部湍流层,气团上升过程中,温度按干

12、绝热递减率(rd)变化,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其温度低于周围环境温度(这样它才不继续上升,而有返回趋势,形成湍流),这样下部湍流层的温度会低于上部未湍流层低部的温度,从而形成高空湍流逆温。,六、局地环流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海洋和大陆在白天和夜间的热力差异,导致的白天和夜间海洋和陆地之间的风向转换。 白天:海风,夜晚:陆风 对污染扩散的影响: 白天海风吹向陆地,海风处于下层,温度较低,易于形成逆温。 夜间陆风吹向海洋,陆风处于下层,温度和海洋差别不大,不易形成逆温 易造成污染物往返,海陆风转换期间,原随陆风吹向海洋的污染物又会被吹会陆地。循环作用,如果污染源处于海路风交界处,并处于局地环流,则污染物很难扩散出去,并不断累积达到很高的浓度。,1、海陆风,2、城郊风 主要动力是城市热岛效应造成的 城市空气从上层流向郊区,郊区温度较低的空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