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小儿常见病及预防_第1页
2010小儿常见病及预防_第2页
2010小儿常见病及预防_第3页
2010小儿常见病及预防_第4页
2010小儿常见病及预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小儿常见病及预防,胜利医院儿科 王耀珍,一、婴幼儿健康检查,婴幼儿人园前的健康检查 入院后建立幼儿定期健康检查制度,1.婴幼儿人园前的健康检查,检查的主要项目包括: (1)了解幼儿健康状况,有无传染病及侵性病史、过敏史、家族病史。 (2)了解预防接种情况。了解预防接种情况可以从总体上把握幼儿对某些传染病的免疫能力。,(3)了解近期有结核病接触史者,做胸部透视; 有肝炎接触史者,做肝功能检查; 如有急性传染病接触史者,如猩红热、百日咳、麻疹、腮腺炎等,需过检疫期后重新检查合格后才能入园(或入托)。,(4)测量身长、身高、体重 (5)做全面体检 幼儿入园前的检查化验结果,只在1周内有效,过期后仍需

2、再重新进行入园前的检查,合格后才可入园。,2.幼儿定期健康检查制度,一般1岁以内的小儿,每3个月检查一次,1 周岁时作一次总的健康评价。 13岁时,每半年检查一次, 3岁时作一次总的健康评价。 37岁的幼儿,应每年一次, 7岁或6岁时作一次总的健康评价, 7岁幼儿在离园前要做一次全面的健康评价。,检查的重点内容: 包括询问有无慢性病史; 精神状况是否正常; 检查视力; 有无龋齿; 身高、体重、头围、胸围; 心肺听诊;肝、脾触诊,脊柱有无异常弯曲等。,在幼儿定期体检、生长监测中,发现的特殊儿童要精心地照顾和管理,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保证婴幼儿的正常生长发育。,二 婴幼儿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护理,婴

3、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随时随地都可能受到各种病原体的侵袭,对他们的健康成长造成潜在的威胁。,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是婴幼儿最常见的一种疾病,俗称“感冒”。,1病因 病原体多为病毒,少数情况下是由细菌感染引起。 冬春季节患病率最高,气候骤变时尤其容易患病。 上感的病变部位是喉以上的呼吸道,包括鼻、咽和 扁桃体。 婴幼儿的遗传素质、体质状况、营养好坏、环境因素都与其上感发生的频率有直接的关系。,2.临床症状 症状较轻者主要表现为鼻咽部症状,流涕、鼻塞、轻咳、咽痛,有不同程度的发烧。重者畏寒、高烧、头痛。 检查口腔时,可见咽部充血、扁桃体红肿或有黄色渗出物与溃疡。

4、,3 护理 患儿与健康婴幼儿暂时隔离, 让患儿充分休息、多饮水, 给予富于营养且易消化的食物。 适当选用退烧药及抗病毒药物进行对症治疗。,4预防 (1)开展体格缎炼,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室内开窗通风,少量多次饮水。 (2)根据气候变化,及时增减婴幼儿的衣服。 (3)上感多发季节,不带幼儿到人群拥挤的场所。,腹 泻,腹泻在发展中国家发病率很高,尤其多见于5岁以下的幼儿。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多见。,1病因 (1)非感染因素:即由于喂养不当引起饮食失调: 如喂养量过多,辅食增加过早或过于突然,食物不易消化,不定时喂养等。 此外,夏秋季给婴幼儿提供的生、冷食物过多等,引起身体受凉,均可导致腹

5、泻。,(2)感染因素:引起腹泻的感染因素有: a 肠道内感染因素:婴幼儿的食物和食具被细菌、病毒污染后,借助饮食过程引起肠道内感染; b 肠道外感染因素:患感冒、中耳炎、肺炎、泌尿系统感染及某些急性传染病等肠道外因素也可引起腹泻。,2临床症状 腹泻症状较轻者,多由饮食因素或肠道外感染所致。大便呈稀糊状或蛋花汤样,体温正常或仅有低烧,食欲受影响不大。大便次数一般在数次至十余次,这一类腹泻比较容易恢复。,腹泻症状较严重者多因肠道内感染所致,其特点是起病急,一日泻十至数十次,大便水样,尿量减少或无尿,食欲减退,伴有频繁呕吐。因大量失水,使机体表现为精神萎靡、眼窝凹陷、口唇及皮肤干燥、皮肤弹性差,甚至

6、会发生昏迷,危及生命。,3护理 (1)调整饮食。腹泻时,婴幼儿消化能力减低,肠道有病变。若大量进食,不仅营养物质不被消化吸收,还增加胃肠的负担,可能会加重病情。适当减少食量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对腹泻症状较轻者可定时进食,但可适当减少食量,食物以易消化为好; 症状较重者,可适当减少进食次数。一定要注意为婴幼儿补液,以防脱水。症状轻者,可在家中熬制小米汤,取清液加少量食盐代替补液; (2)注意腹部保温。可用热水袋热敷患儿腹部。,4预防 (1)提倡合理喂养。添加捕食时要由少到多,每次只添加一种。夏天天气炎热,不宜结婴儿断奶。 (2)悉心照顾婴幼儿,避免腹部受凉。 (3)讲究饮食卫生。 (4)隔离消毒

7、。当发现腹泻患儿时,应进行隔离治疗,并对患儿所用的毛巾、尿布、便盆等彻底消毒,以免交互感染,造成流行。,肺 炎,肺炎是儿童的一种常见病,尤多见于婴幼儿,是造成儿童死亡的首要疾病。肺炎的种类很多,其中支气管肺炎占90以上。,1病因 引起肺炎的病原体有细菌、病毒和支原体。可单独感染,也可在病毒感染的基础上合并细苗感染。 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冬春季多见。营养不良、佝偻病、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合并肺炎后,病情重,迁延不愈,严重威胁他们的健康。,2临床症状 肺炎起病较急,症状轻重有较大差别,一般有发烧、咳嗽、气喘等症状。 (1)发烧:肺炎起病后,多有不规则发烧。 新生儿、重度营养不良儿、佝偻病患儿可不

8、发烧,甚至体温低于正常,也不咳嗽,只是面色发灰、口唇紫青、吐泡沫、呛奶。,(2)咳嗽;早期为刺激性干咳,逐渐加重并咳有痰。 (3)呼吸增快:重者口周及四肢末梢紫青,吸气时出现胸部凹陷,应及时送医院诊治,治疗不及时会引起严重后果。,3护理 (1)居室环境:要保持空气清新,湿度适宜,防止干燥的空气对呼吸道造成一定的刺激。室内要有充足的光照。 (2)一般护理:保温适度,经常变换体位,若气喘时可半坐。 (3)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除鼻内分泌物 (4)饮食安排:吃易消化的食物,多喝水,一般经24周好转。不好转时立即就医。,4预防 (1)积极防治上呼吸道感染、佝偻病、贫血等。减少肺炎并发症的发生机会。 (2)

9、加强儿童体育锻炼,多做户外活动,注意室内通风换气。根据气候变化,及时增减婴幼的衣服。 (3)上感流行季节不带婴幼儿到人群拥挤的场所,出门最好戴口罩,必要时可用一些预防药物。,三 小儿常见传染病的预防和护理,传染病是指由生物病原体引起的、借助于一定的途径,能够在人与人以及人与动物之间广泛传播的疾病。,1病原体 各种传染病均是由其特异的病原体所引起的。 常见的病原体有细菌、病毒等。如麻疹的病原体是麻疹病毒,而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2传染性 任何一种传染病都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由病人或带菌者传给健康人,从而造成疾病的传播,这是传染病与非传染病的区别所在。,3免疫性 传染病痊愈后,人体对同一传染病

10、产生的不感受性,叫免疫性。 人体的免疫程度因病而异。有些传染病如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可获得终生免疫, 有些传染病痊愈后产生的免疫力不持久,可以再度感染该病,如流感。 借助于传染病的免疫学特性,对易感者进行预防接种,可以起到很好的预防传染病的作用。,4病程发展有一定的规律性 每一种传染病从发生、发展直至恢复,大致要经过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及恢复期四个阶段。,传染病的流行环节 l.传染源 传染源是指能够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它包括以下三种:,(1)病人,是指感染了病原体并表现出一定症状的人。它能不断地排出病原体而使他人感染。病人是传染病的重要传染源。,(2)病原体携带者,指本人不表现症

11、状,但可把病原体传播给他人而致使其感染的人。这一类人往往容易被忽视而成了散播病原体的重要传染源。,(3)受病原体感染的动物,有一些种类的传染病容易在人畜之间传播病原体,如狂犬病。所以,受病原体感染的动物也可成为传染源。,2传染途径 传染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侵入他人机体所经过的途径或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空气传播。病人说话、咳嗽、打喷噬时,病原体随着痰、飞沫、唾液及鼻咽分泌物等散播到空气中造成传染。 呼吸道传染病如麻疹、流感、流脑等就是以这种方式传播的。,(2)饮食传播。是消化道传染病如菌痢、甲型肝炎、伤寒等的传播方式。 病原体污染了食物和饮水,经由消化道进入健康的人体而使其受到感

12、染。,(3)接触传播。通过病人或带菌者所污染的用具或与病人直接接触造成感染。如沙眼就是通过这种途径传染的。,(4)虫媒传播。病原体通过媒介昆虫(如蚊、蛋、虱等)直接或间接传染。例如流行性乙型脑炎就是由蚊子传播的。,(5)医源性传播。是由医务人员在检查、治疗和预防疾病或实验室操作过程中造成的传播。,3易感人群 易感人群也叫易感者,是指对传染病缺乏免疫力或免疫力低下而容易感染传染病的人。 托幼机构中的群居婴幼儿是典型的传染病易感人群。,传染病的传播流行都要具备上述三个条件,即传染源、传染途径、易感人群三个条件同时存在。但这仅为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提供了可能性,最终传染病是否可以流行或流行的程度如何还

13、受社会因素、自然因素的影响。,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传染病的预防应从三个方面入手: 1.及早发现并控制好传染源,(1)早发现病人: 多数传染病在疾病早期传染性最强,早发现病人是防止传染病流行的重要措施 托幼机构特别要留心观察婴幼儿的食欲、大小便、体温、睡眠状况及精神状态等,及时发现异常情况。,(2)早隔离病人: 是控制流行的重要环节。对可疑的患儿,即使当时不能确诊,也应该将他隔离,才能起源期控制传染源的作用。 一般采用以下隔离方式: 托幼机构可设立隔离室,及时将患儿及病原携带者进行隔离并给予积极的治疗。 护理人员必须戴口罩,必要时穿隔离衣,在接触后注意洗手消毒。妥善处理病人的生活用具、呕吐物和排泄

14、物等。,(3)密切观察接触者: 将与急性传染病人接触过的易感者集中于一起,与其他未接触考隔离,并对其进行检疫,以便早期发现病人,尽量缩小传染的范围。 对接触班级要进行医学观察,医学观察的重点依不同的传染病而有所侧重。,2、切断传播途径 不同的传染病其传染途径不尽相同。,(1)做好经常性的预防工作, 例如,认真搞好环境卫生、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就是很重要的预防措施。,另外,对托幼机构中幼儿常用的物品(包括餐饮具、睡具、玩教具、图书等)要采取适当的消毒方法对其进行彻底消毒,以消除或杀灭存在于其中的病原体。,(2)根据每种传染病的流行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切断传染途径,以阻止传染病的蔓延和流行。 例如,

15、呼吸道传染病借助空气、飞沫、尘埃等传播病原体,应保持幼儿活动室、寝室内的空气清洁卫生,必要时对其进行空气消毒; 传染病的流行季节,教育幼儿不去或尽量少去公共场所,以减少感染的机会。,加强食具卫生管理,做好水源、食具、食品的清洁消毒工作,同时教育幼儿讲究饮食卫生,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切断肠道传染病传染途径的重要措施。 配台环境卫生的清洁工作,消灭蚊蝇虱鼠等害虫,以此来切断借助于昆虫、动物为媒体的传染途径。,(3)传染病发生后,要对患儿的生活用品和排泄物以及接触班级进行彻底消毒,这是切断传染途径的重要步骤。,3保护易感者 增强易感者的免疫力,保护该群体不受感染,是控制传染病流行的关键。,(1

16、)增强幼儿的体质。通过合理安排婴幼儿一日生活,提供合理充足的营养坚持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可提高幼儿对于传染病的一般抵抗力,这对预防传染病有重要的意义。,(2)有计划地进行各种预防接种,是提高机体免疫力、保护易感人群的有效措施。 接种要严格消毒接种部位的皮肤,注射器要专人专用。,对预防接种后的反应做出适当处理,如遇个别幼儿晕针,不要乱动孩子,让其仰卧,头放低,适当喂些热糖水,在短时间内可恢复。 出现轻微反应的不用特别处理,一般到第二天即可恢复正常。若高烧并有其他症状,需及时去医院诊治。,婴幼儿常见传染病的预防与护理,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

17、呼吸迟传染病。多在冬末春初流行,病毒经飞沫传播。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且病后免疫力不持久。,(1)临床症状:潜伏期为数小时至12天。起病急,患病时有高烧、寒战、头痛、咽痛、乏力、关节肌肉酸痛等,有时还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婴幼儿患流感易并发肺炎。,(2)护理:高烧患儿多采用物理方法降温,退烧后不要急于活动,应卧床休息。多饮水,饮食宜有营养且易消化。可按医嘱服药,以减轻症状,同时防止并发症。,(3)预防:平时加强营养,注重体格锻炼,特别是冬春季节提倡经常到阳光充足、空气新鲜的地方进行户外活动,以增强身体耐寒力。 注意随天气变化增减衣服,流感流行时尽量少带幼儿去公共场所。 可根据实

18、际情况接种流感疫苗以增强免疫力。,水 痘,(1)病因: 水痘是由水痘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以6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多发生于冬春季。 病毒存在于病人的鼻咽分泌物及水痘的浆液中,从病人发病日起至皮疹全部干燥结痂,都具有传染性。病初主要经飞沫传染,当皮肤疱疹破溃后,可经衣物、用具等间接传染。,(2)临床症状: 感染水痘后,潜伏期约1021天。 发病初期12天多有低烧,以后出现皮疹。皮疹先见于头面部,渐延及躯干和四肢。最初的皮疹为红色小点,1天左右变成水疱,34天后水疱干缩,结成痂皮,干痂脱落后,皮肤上不留有疤痕。,在病后1周内,由于新的皮疹陆续出现,陈旧的皮疹已结痂,也有的正处于水疱阶段

19、,所以此时病人的皮肤上可同时见到红色小点、水疱及结痂,我们把它形象地称为“老少三代共存”,这是水痘皮疹的典型特点。出疹期间,皮肤搔痒。,(3)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内衣、床单要勤换洗。因皮肤搔痒,幼儿常抓破皮肤造成化脓性皮肤病,可用炉甘石擦剂等擦在皮肤上止痒,还应给幼儿勤剪指甲。幼儿发烧时,要让其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饮食要易消化,多饮开水。,(4)预防:早发现、早隔离病人。 病人隔离至皮疹全部干燥结痂,没有新皮疹出现后,才能解除隔离。 接触者进行检疫。患儿停留过的房间要开窗通风3小时。,麻 疹,(1)病因: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经飞沫传播。 患一次麻疹后可获得终生免疫

20、。,由于母体抗体的免疫作用,34个月以下的婴儿,不感染麻疹。随着母体抗体逐渐消失,68个月后很容易被传染。 麻疹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冬春季节多见。,(2)临床症状: 病初症状似感冒,可有发烧、咳嗽、眼怕光、流泪等现象。 起病后23天,在口腔两侧的颊粘膜上,可看到周围有红晕、中间发白的小点,叫费科氏斑,是早期诊断麻疹的重要依据。 在麻疹流行季节,对有感冒症状的幼儿,要经常查看口腔。,发烧后34天开始出皮疹。皮疹先见于耳后、颈部,渐至面部、躯干、四肢,最后手心、足心出疹。 皮疹与皮疹之间可见到正常的皮肤。出疹期间,全身症状加重,出现高烧、咳嗽,常有呕吐、腹泻。出疹一般持续34天,疹子顺利出齐后开

21、始消退,体温逐渐恢复正常。 皮疹消退后留下褐色斑点、经23周斑点完全消失。,(3)护理: 保持患儿住室舒适,室温要较为恒定,避免忽冷忽热。空气要较湿润,注意保持空气清新,但不能让风直吹患儿。 要注意眼部卫生,及时用温开水洗净眼分泌物。注意鼻腔、口腔清洁,及时清除鼻腔分泌物。 饮食宜富于营养且易消化。 注意观察有无并发症,当患儿疹子出不透,疹色淡白或发紫,这很可能是有了并发症,如肺炎、心肌炎等,应及时治疗。,(4)预防: 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该疫苗既安全可靠,效率又高。 在生后815个月进行预防接种为好。,未出麻疹的幼儿不要到患儿的房间去, 2岁以下或有慢性病的幼儿,接触麻疹病人后,可进行人工被

22、动免疫。 护理者进入患儿所在居室要戴口罩,护理结束后,要在院内晒太阳或吹吹风,再去接触健康幼儿。,风 疹,(1)病因: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全年均可发生,以冬、春季节为多,患病年龄以15岁婴幼儿多见,但6个月以内的婴儿及成人也可患病。,(2)临床症状: 与麻疹相似,但发烧和出疹程度较麻疹轻。 发烧在39以下,发热半天到1天开始从面部出疹,1天之内全身均可见疹。起初为红色的斑丘疹,以后越出越多,但手心和足心无皮疹,第二天,皮疹融合,第三天即开始消退。 出皮疹时,常伴有眼睛充血,浅表淋巴结肿大,耳后、枕后、颈部淋巴结肿大更为常见。,(3)护理: 得了风疹,一般不需特殊治疗,只要

23、注意患儿的护理,提供合理的饮食(以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为宜),适当休息,必要时可口服清热解毒的中草药,一般可以自愈。,幼儿急疹,(1)病因:幼儿急疹是由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不强,主要靠飞沫传播,6个月2岁婴幼儿发病最多。,(2)临床症状: 该病起病急,突发高烧,常可达3941,并伴有咳嗽、流涕、限发红等上感症状。 少数患儿可团高烧而出现惊厥。发烧35天后体温骤降,同时出现皮疹,为玫瑰色斑疹。躯干、颈部较多,而颜面及四肢较少。皮疹于1天内出齐,12天内疹退,病愈 发病过程中患儿大多精神较好,病容不明显,颈后和枕骨下淋巴结轻皮肿大 。,(3)护理: 高烧期间多喝水,适当服用退烧药并配合物理降

24、温方法,当体温降至38左右,即可避免因高烧而出现惊厥。,(4)预防: 患儿一般不需隔离。若接触患儿后有发烧者,需要观察治疗,,猩红热,(1)病因: 猩红热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借助飞沫传播,也可由被细菌污染的食物、玩具书、衣服等间接传播。 任何年龄都可发病,但以210岁儿童较多见。,(2)临床症状, 起病突然,咽痛明显、头痛、发烧1天即可出疹,先自耳后、颈部、上胸部开始,24小时内可遍及全身。,皮疹特点为:鲜红色、针尖大小密集而均匀分布的点状疹疹间皮肤潮红。皮疹指压褪色,去压后复现。,在肘前、腋窝、大腿跟等皮肤皱褶处,皮疹密集成线状分布,称为帕氏线。 患者面部潮红,口唇周围明

25、显苍白,称之史“口周苍白圈”。 病后23天,舌乳头肿大突出,形象地称“杨梅舌”。 颈部及颌下淋巴结有肿大、压痛,,病后1周左右,皮疹消退,皮肤有不同程度的脱皮,尤以手掌、足底脱皮最显著。 典型的皮疹、杨梅舌、口周苍白圈、脱屑等有助于该病的诊断。 少数患者患猩红热后,可并发肾小球肾炎、颈淋巴结炎、中耳炎等。,(3)护理: 患儿应该卧床休息,可用温盐水漱口,以保持口腔清洁卫生 饮食以富于营养、易于消化的食物为宜。 疹退后有皮肤脱屑,教育幼儿不要用手撕剥,以免撕破皮肤引起感染。,(4)预防: 早期隔离患儿,直至咽炎消退时止。 要早服用抗菌药物,并要彻底治疗。 注意室内通风换气,对患儿的咽分泌物及其污

26、染的物品应进行消毒,以减少病菌的传播。 对密切接触者、接触班级进行检疫,必要时服用预防药物。,流行性腮腺炎,(1)病因: 流行性腮腺炎,又叫“痄腮”,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其病毒经飞抹传播,也可通过污染的食物、食具等间接感染。 该病传染性很强,冬春季节发病较多,患者以415岁儿童多见,常造成该病在幼儿园及小学低年级儿童中的流行。,(2)临床症状: 潜伏期为1421天,该病起病急,可有发烧、头痛、呕吐、食欲不振等。 经12天后腮腺肿大,先有疼痛,日渐肿大。多数患儿先于一侧腮腺发病,后波及对侧,可能相隔数日。肿大23天达最高峰,开口、咀嚼均感疼痛,食酸性食物时疼痛更明显,腮部肿大以耳垂

27、为中心,边缘不清楚,表面微热,触之压痛。,45天后肿胀逐渐消退。在腮腺肿大的前后,可能会出现并发症,如脑膜脑炎、急性胰腺炎、睾丸炎、附睾炎等。,(3)护理患儿要卧床休息保持其口腔清洁,可用淡盐水漱口。 多喝开水,在腮肿大期间饮食以流质、半流质为宜,避免吃酸辣等刺激性食物。 本病可采用中草药治疗,如板蓝根冲剂等,腮肿疼痛时可用湿毛巾做冷敷,也可外敷清热解毒的中药以减轻不适。,(4)预防将患者隔离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后3天,患者用具要消毒,特别是食具应分开使用,居室可用紫外线照射或通风清毒。接触过患儿的易感儿童可服用板蓝根冲剂来预防。要加强晨检及日常观察工作,特别要注意幼儿有无发烧或单侧、双侧腮腺肿

28、痛,发现可疑情况,应尽早隔离确诊。,因为流行性腮腺炎可能会并发串丸炎、附宰炎等并发症,且这些疾病发生后治疗不好会导致男性不育,所以建议男孩在青春期或之前应预防腮腺炎。,流行性乙型脑炎,(1)病因: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其病原体为乙脑病毒,以蚊虫为传播媒介,主要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我国乙脑发病约有8090集中于7、8、9三个月, 本病以10岁以下儿童多见,尤其是26岁幼儿的发病率较高。,(2)临床症状: 潜伏期平均为14天。可分为轻型和重型两种。 轻型患者体温3839,神志清楚或轻度嗜唾,无惊厥,脑膜刺激征不明显,一周左右恢复,无后遗症。 重型患者,体温3940,烦躁,嗜睡或昏迷,有时

29、惊厥,脑膜刺激征明显,发病34天发生呼吸衰竭等,可危及生命。,(3)护理: 患乙脑后要住院治疗,隔离患儿至体温正常。高烧期间要多喝水,适当服用退烧药并配以物理方法降温。昏迷或惊厥发生时要有专人陪护,并及时就医,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4)预防: 灭蚊是预防乙脑和控制流行的关键。托幼园所在乙脑机行李啼应配置防蚊的器具,避免蚊虫叮咬。 另外,在流行期前12个月(即每年的45月或56月)进行乙脑疫苗的注射,注射2周后即有免疫力,注射对象为6个月l2岁儿童。,细菌性痢疾,(1)病因: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但以夏秋季多见。 急慢性患者与带菌者的大便中有

30、痢疾杆菌,可直接或间接污染水源、食物、瓜果、手等,经口感染。该致病菌在外界环境中生存力较强, 机体着凉、疲劳、暴饮、暴食等是患病的诱因。,(2)临床症状: 一般表现为发病较急,发烧、腹痛、腹泻,大便次数频繁,每日10次甚至20次或更多,有里急后重感,即总有便意。典型的大便特征是脓血便(脓多血少),全身中毒症状较轻微。,少数患者起病急骤,突发高烧可达40,反复抽风、嗜睡、昏迷,全身中毒症状严重。但腹泻轻,甚至不泻,毫无腹痛,常被误诊为其他疾病而延误治疗。,(3)护理: 发烧时应卧床休息,饮食以流质或半流质为主,忌食多渣、油腻或有刺激性的食物,当病情好转后逐渐恢复普通饮食,并加强营养。 应遵医嘱服

31、药,按要求彻底治疗,否则局转化为慢性菌痢。 患儿每次排便后,应用温水清洗臀部,并涂以护臀膏防止红臀的发生。 注意隔离消毒,患儿饭前便后用肥皂洗手,食具、便盆要专用,且单独洗涤消毒。 护理人员要在护理结束后用肥皂洗手。,(4)预防: 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菌痢患者及带苗者。 托幼机构的工作人员,特别是保教人员及炊事员应定期做粪便纫茵培养,发现慢性菌痢患者及带菌者应调离岗位,进行彻底治疗。 保持环境清洁卫生,严格执行饮食卫生制度,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卫生习惯,把好食物入口关,以减少或防止菌痢的发生。,传染性肝炎,传染性肝炎是肝炎病毒引起的传染病,肝炎病毒可分为甲、乙、丙、丁、戊等多种类型。 甲型肝炎

32、病毒引起甲型肝炎,通过消化道传染。,乙型肝炎病毒引起乙型肝炎,大部分通过血液传播,即注射、输血、手术、针灸等。其次是通过人体分泌物、排泄物(如唾液、泪水、鼻涕、大小便等)传播。 另外,母婴传播也是本病传染的重要途径。,(1)临床症状: 感染各种肝炎病毒后其临床表现基本相似,突出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厌油腹胀、乏力或发热、身黄、尿黄等。 感染了甲型肝炎病毒以后,约经1个月的潜伏期发病,有黄痘型肝炎与无黄疽型肝炎两种类型。 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约经26个月的潜伏期发病,多为无黄疽型肝炎,黄疸型较少。,(2)护理: 患儿应卧床休息,病情好转后可轻微活动,但以不觉疲劳为宜。 饮食要少油,适当增加

33、蛋白质和糖的量,多吃水果和蔬菜,即提倡适当的三高饮食(即高糖、高蛋白、高维生素),但不宜过多。 做好消毒隔离,病人的食具、水杯、牙刷等要专用,而月每日煮沸消毒一次,便盆用消毒液浸泡。 护理完患儿后,要用肥皂洗净双手。,(3)预防: 甲肝患者至少隔离30天,乙肝、丙肝不定,视临床检测为准, 病人的食具、排泄物均要消毒。 不要与肝炎患者接触,对于表面抗原阳性的特殊人群(即携带者),应自觉与健康人饮食分开,特别是不宜接触婴幼儿。 平时加强个人卫生,做到饭前便后用流动水洗手。 接种乙肝疫苗,增强免疫力。,沙 眼,沙眼系沙眼衣原体感染所致,其传染性很强,危害也很大。 病原体主要存在于患者眼睛的分泌物中随

34、着眼泪或眼分泌物排泄出来,通过手、毛巾和洗脸水等途径传染。 任何与病人接触的人都可能传染上该病。,(1)临床症状: 初期症状不明显,后逐渐眼分泌物增多,自觉症状为眼睛发痒、发干、磨痛、流泪、怕光、易疲劳、眼泪多。 检查时可见险结膜有小滤泡颗粒,充血发红,粘膜肥厚粗糙,小血管模糊不清。时间长了会产生斑痕, 如不及时治疗将出现眼内翻及倒睫,引起流涧伯光、角膜溃疡、视力下降,甚至最后导致失明。,(2)护理: 若患儿眼睛分泌物很多时,应洗净双手后再帮助清除。 治疗以药物为主。在发病早期尤其要积极治疗,可白天滴眼药水,晚间加用金霉素或红霉素眼药膏等。治疗时疗程要足,以收到较好的疗效。,(3)预防: 平时

35、要注意个人卫生,毛巾、手帕要专用。最好用流动水洗手洗脸,不用公用脸盆,不和别人合用洗脸水。保持手的清洁,养成不用脏手揉眼的习惯。病人用过的手帕、毛巾要经常洗晒,有条件的最好经常消毒。,急性结膜炎,急性结膜炎,也叫“红眼病”,它是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眼病。常由肺炎双球菌、流感杆菌、葡萄球菌等感染引起。,该病主要靠接触传染,病人为主要传染源, 凡是病人接触过的物品,例如水、毛巾、脸盆、手帕及其他用具均有传染性。 多见于夏秋两季, 在幼儿园或其他集体生活环境中容易发生流行。,(1)临床症状: 患儿自觉眼刺痒,有异物感,严重时有畏光流泪、烧灼感。 若患细菌性结膜炎,服中有大量分泌物,使睫毛粘连,早晨睡醒时

36、眼裂被封闭。 检查时可见眼睑肿胀,结膜充血、水肿,有些细菌感染时,可有结膜下出血点。,细菌性结膜炎一般发病34日达高峰,以后逐渐减轻,约10一14日即可痊愈。 病毒性角结膜炎约710天后即可逐渐消退。 若发生在角膜中央会影响视力,约23周后炎症消失,视力可恢复正常。,(2)护理: 若患儿眼睛分泌物很多以致于发生睫毛粘连时,护理人员要洗净双手,用消毒过的棉签蘸生理盐水(或凉开水)湿化后将分泌物去除,不可用力过猛。 可遵医嘱使用眼药水(或膏)来积极治疗。,预防: 由于此病的传染性很强,在家庭与集体生活中极易流行,故应加强预防工作。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将患儿的洗脸用具,消毒。 为患儿滴眼药后,护

37、理人员应用肥皂洗手,防止交叉感染。 平时最好用流动水洗手,毛巾要专用,并经常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教育幼儿不要用脏手揉眼,等等。,婴幼儿常见寄生虫病,寄生虫病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多发病,容易在托儿所、幼儿园造成传播。比较常见的有蛔虫病、蛲虫病等。,()蛔虫病,蛔虫病是婴幼儿较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 蛔虫寄生于人的肠道内,摄取营养,影响 婴幼儿的生长发育。,1流行特点,蛔虫感染率很高。蛔虫病发病率,在农村中高于城市,这与卫生环境及人们的卫生习惯差异有关。幼儿经常在地上玩耍,手上沾上带蛔虫卵的尘土,如果不经洗手就拿东西吃,或者生吃未洗净的瓜果蔬菜,都会将蛔虫卵带入口中,然后进入胃肠道。,2临床症状,(1)常见症状:腹痛为常见症状。 其特点是脐周或稍上方疼痛,多不剧烈,常可自行缓解。 痛无定时,喜欢按揉。,(2)营养情况:由于蛔虫寄生于人体肠道内,汲取幼儿的营养,从而造成幼儿营养缺乏,可见患儿面黄、消瘦、贫血、发育迟缓。,(3)神经精神症状:蛔虫能产生多种毒素,可使患儿出现精神不振、头痛、头晕、失眠夜惊及磨牙等。,(4)并发症:。 通常处于安静状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