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梅 兰 竹 菊 王维莉制作 中本1班 学号:201024052110,花木四君子,梅君子,梅花是我们中华民族与中国的精神象征,具有强大而普遍的感染力和推动力。 梅花象征坚韧不拔,不屈不挠,奋勇当先,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迎雪吐艳,凌寒飘香,铁骨冰心的崇高品质和坚贞气节鼓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畏艰险,奋勇开拓,创造了优秀的生活与文明。 梅花总是凌寒先发,在傲霜斗雪中,无私无畏地贡献出迎春报春的满腔赤诚;待到百花齐放时,她却悄然离去,从不争长论短。她的这些特殊品格,既陶冶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勇敢精神,又激发了许多高洁文人雅士,以她为榜样,自喻、自策、自勉,绝不向恶势力低头,绝不与阿谀奉承的小人为伍
2、。 小诗品味: 唐王维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散文天地:成都的梅花,每到严冬,我居住的小区里的梅花就会争相开放,不但样子好看,还不断散发出阵阵幽香,即便是在家中,只要打开窗叶,就能闻得到,即使是被冬日的阴霾搞得慵懒地人也能为之精神一振,仿佛是被一个可人的美眉妹妹柔软的手掌抚摸过一般,陷入陶醉之中。梅花是一种在西南地区及其普通的植物种类,属蔷薇科李属的落叶乔木,四川成都历来以梅花美而著称。早在唐代,著名诗人陆游就有:“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如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的诗句。浣花溪现在已是一个开放性的公园,每天游人如织,老老少少,男男女女徜徉在溪水边
3、,花丛中,欢声笑语和着鸟儿们的叽喳声相映成趣。梅花是浣花溪公园的主要观赏植物,这个时节去,梅花开的正盛。粉红的花海一直望不到尽头,有一种腾云驾雾做疑似神仙的感觉,实在是妙不可言。对梅花的来历,古人曾经留下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相传隋代赵师雄游罗浮山时,夜里梦见与一位装束朴素的女子一起饮酒,这位女子芳香袭人,又有一位绿衣童子,在一旁欢歌笑舞。天将发亮时,赵师雄醒来,却发现自己睡在一棵大梅花树下,树上有翠鸟在欢唱。原来梦中的女子就是梅花树,绿衣童子就是翠鸟,这时,月亮已经落下,天上的星星也已横斜,赵师雄独自一人惆怅不已, 后来这个故事就被引以为梅花的来历了。中国人不只是喜欢梅花的美丽,还从梅花极其耐
4、寒的品质里悟出一些做人的道理,在一首古诗里写道: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用梅花暗喻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还有一段来自警世贤文之勤奋篇: 有田不耕仓禀虚 有书不读子孙愚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诗里“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恐怕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了。中国的历代文人墨客,少有不赞赏梅花的,“文学艺术史上,梅诗、梅画数量之多,足以令任何一种花卉都望尘莫及”。这句话也概括了梅花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最近几年,成都一些郊区的农民,发现城市里的市民都喜欢梅花,就大量在自己的承包地里种植梅花。到梅花还是花蕾的时候将花枝砍摘下来,捆扎成大小长短不等的花束
5、,用架子车推上,到城市里的大街小巷里兜售,很便宜,十元至三十元不等就可以买到。许多市民将买回家的梅花养在花坛里,只要有充足的水分,过不了几天,原本是花蕾的梅花就会竞相开放,不但装饰了居家,还使家里芳香怡人,平添了许多温馨。居民们从梅花里获得了美的感受,花农从梅花里获得了经济收益,两全其美的事情啊!,兰君子,兰花品德高洁,枝叶典雅,花朵幽香清新。她是一种精神、一种艺术、一种情怀与境界,是植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的一种文化。其品格风范已成为中国人民理想人格的象征。 兰君子既能在优越环境中生长,也能在风霜凛冽之中孕育花蕾,尤能在春寒料峭中散发沁人心脾芳香,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自古以来,受到国人尊崇
6、和珍爱。 小诗品味: 唐 崔涂幽兰 幽植众宁知,芬芳只暗持。 自无君子佩,未是国香衰。 白露沾长早,春风每到迟。 不如当路草,芬馥欲何为! 唐 李白古风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 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 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散文天地:兰花,世之花草,各有其态,各具其韵,世人也各有所爱。而我,独对兰花爱之最甚。兰花是我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有千余多种,它幽香清远,一枝在室,满屋飘香。古人赞曰:“兰之香,盖一国”,故有 “国香”的别称。兰花和菊花、水仙、菖蒲并称“花草四雅”,兰花居首。兰花,形态朴实,幽香清远,自古就盛行着艺兰、咏兰、画兰之风,名篇佳作不绝,历有“幽
7、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种兰幽谷底,四远闻馨香”、“幽植众能知,芬芳只暗持”等诗句。我喜欢兰花,因为它的高洁,更因为它的韵味。遗世独立于空旷、寂静的山谷,汲天地之灵气,取日月之精华,一日飘香,万花失色。而它却并不因其香而浮躁,生性内敛,不喜张扬,自有一副恬淡素雅,清心似水的风韵,给人以高洁、清雅的优美形象,使人不由得为之倾倒、为之着迷。我喜欢兰花,因为它在“岁寒四友”中,个性完美。竹有节而无花,松有叶而少香,梅有花而缺叶。而兰花,叶,终年常绿,多而不乱,仰俯自如;花,素而不艳,亭亭玉立,别具神韵;香,清而不浊,醇而幽远,馥郁芬芳。兰花以它叶、花、香独具的色清、韵清、气清的完美品性展示于世人。
8、难怪孔子要说:“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我喜欢兰花,更因为兰花的平静。静静的生存,静静的绽放,静静的飘香,一切尽在不言中。正是兰花的不言,才无愧于花中君子这个称号。这种不以无人而不芳的“静”,不只是属于山林隐士的气质,更是一种“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风格,一种不求仕途通达、不沽名钓誉、只追求胸中志向的坦荡胸襟。我喜欢兰花,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它比别的花更容易养活。无论土壤是湿是干,不管是否给与它充足的养分,它都顽强地成长着。寒冬来临,它暂敛自己的风韵;当严冬过去,花季来临的时候,它依然迎风绽放。虽然,开得似乎有些艰难,但它那笑对风霜,直面严寒,积蓄所有生命的
9、力量,时刻准备着迎接春天的精神,让我感悟。那是一种历经磨难和艰辛的沉静,是一种面对风雕雨蚀和四季轮回的坦然,是一种宁静和虚无的玄奥,是一种淡泊人生和超脱世俗的禅意。兰花,被人们珍爱,乃至敬重,却并非怀古,而是有感于今。它常青,幽香,独秀,素雅;它冷雨中挺立,寒风里怒放,从始至终,宠辱不惊,不骄不躁,不卑不亢,好像只有一个信念,就是向上伸长;它不与百花争宠的坚贞高洁的品质,数千年来被文人墨客所称颂。兰花这种自强不息的品格,和我们的民族精神脉脉相通,与我们民族文化底蕴紧密相连。芸芸众生中,世人对功名的追求,对利禄的向往,往往失去了纯真的自我。如若身边常有一盆兰花相伴,性情会归于平和,心境会得以净化
10、;生活也许就会因此而少了一分浮躁,多了一分从容,以平常之心去面对现实中的工作和生活。去年,在宁静的校园里,我漫步闲游,发现了一株长在泥墙根旁的兰花,娇美而健壮,喜悦之情油然而生。回到居室,写下了一首歌咏兰花的诗作:芳园着意觅知音,寂寞泥墙长寄身。叶向晴阳独颖秀,花开半蕊自清芬。秋深吸露根弥固,叶淡舒姿韵更神。记取明年光景好,移来小院作芳邻。愿兰花长作芳邻。,竹君子,竹,代表了正直、虚心、有节。 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和文化活动中,把竹子的生物形态特征总结升华成了一种做人的精神风貌,如虚心、气节等,被列入人格道德美的范畴,其内涵已形成中华民族品格、禀赋和美学精神的象征。 暑往冬来,迎风斗寒,经霜
11、雪而不凋,历四时常茂,充分显示了竹子不畏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 小诗品味: 清郑板桥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难还坚挺,任尔东南西北风 。 清郑板桥竹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散文天地:面对竹子,与我最靠近的邻居,是屋子南边的那一丛很大的石竹。我待在南边的小书房里,每每读书累了,写字累了,就会停下来,一屁股坐在那张木沙发上,静静地面对着窗外那丛绿油油的竹子,听着风吹竹子的沙沙声,看着竹叶在风中飘动。说来也怪,这样一会儿便不累了,然后就能神清气爽地接着读书写字。年复一年,寒来暑往,都是如此。 不止我这样,古往今来,喜欢面对竹子的人多得去了。 以
12、下举几个例子。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先生,无疑是最喜欢面对竹子的人。对于他来说,没有竹子便过不得日子。你看他怎么说?他说: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高可肥,士俗不可医。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哪有扬州鹤。” 在他看来,竹子能够陶冶情操,是一种可以使人高雅的植物,一旦没有竹子,人就会变得俗不可耐。 到了明代,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其时虽还年轻但已是学富五车的王阳明先生,有一次一连七天面对竹子,全神贯注,一动也不动。他干什么呢?原来他信篤了宋儒朱熹的“格物致知”,他要来“格”竹子,想由中“顿悟”得到知识。孰不料,他这样面对竹子,到最后知识没有“格”出来,倒
13、把自己“格”病了,他为此大病了一场,着实吃亏不小。事虽如此,知识尽管没有“格”出来,但这位先生后来仍然爱竹,却是不假。 郑板桥是清朝最有名的文化人之一,也是清朝最有名的清官之一,同时还是一个特立独行者。他可称得上是当时的爱竹大王了,他画的竹子,乃是天下一绝,时至今日,无出其右。他写的咏竹诗,也是天下独一份,这里抄上其中的一首放在后面,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这位先生面对竹子是何等地有心得,其心得又是何等地博大深厚,他由竹子联想到了家国天下,联想到了自己的责任: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若论为学,本人固不敢望以上三位先生之项背,若论爱竹,若论面对竹子而有
14、心得,有情趣,则自谓可以忝列其后。什么心得呢? 在这里,我只能说是“知我者为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若论我心同三先生之心之远近,则王阳明最远,郑板桥亦远,苏东坡最近。,菊君子,菊花历来被视为高风亮节、高雅做霜的象征,代表着名士的斯文与友情。 菊君子清丽淡雅,芳香袭人,而且欺霜傲雪,艳于百花凋后,不与群芳争列,在诗词中常常是恬然自处、傲然不屈的高尚品格的象征。 菊花经历风霜,有顽强的生命力,高风亮节,因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菊花由此得了“花中隐士”的封号。 小诗品味: 唐 商隐 菊花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晋 陶渊明
15、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散文天地:又见菊花,又是深秋,又见菊花。 大地已是“暮云收尽溢清寒”、“初闻征雁已无蝉”的时节,万花凋谢,树叶摇落。然而,那公园里,阳台上,山野间,到处都是菊花的身影,浴露凌霜,艳丽多姿。 菊花原产我国南方山区,栽培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古书札记中有“季秋之鞠(菊),有黄华(花)”的记载。屈原在离骚中也有“朝饮木兰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诗句。相传在东晋时期,我国菊花经朝鲜传入日本,十七世纪荷兰人把它移到欧洲。此后,英法等国才有了菊花,十九世纪又传入美洲。
16、现在世界上有菊花3000种左右,仅我国就有1500余种。其颜色有红、黄、白、粉、橙、绿、紫等。人们出于喜爱,给不同颜色和姿态的菊花赋予各种好听的名字,那金黄色的叫“金丝献瑞”,粉紫色的叫“西施浣纱”,黑紫色的叫“墨雨烟云”,淡绿色的叫“春水绿波”。还有复色的“绿衣红裳”、“雪朝红梅”、“金紫帅旗”、“龙须虎爪”等,真可谓千姿百态,五彩缤纷。 我们的祖先把菊花比喻成“花中君子”,说它是“避桃李之妖艳,抱松柏之坚心”,常借菊花之美,对菊抒怀,表达一种高尚的情操。最早除屈原之外,还有战国时的魏文帝,他在菊花赋中盛赞菊花“辅体延年,莫斯之贵”。晋代诗人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已成为脍炙人口的
17、佳句。唐代咏菊诗更盛。孟浩然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深为后人称道;李商隐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也写出了对菊花的怜爱之情。唐太宗李世民也在赋得残菊中咏道:“阶兰凝曙霜,岸菊照晨光。”生动地赞美了凋谢之菊,丰姿不减,余香犹在。宋代诗人韩琦有“莫嫌老圃秋云淡,犹有黄花分外香”的佳句,写出了菊花独立清秋、不畏霜寒的品格。明朝皇帝朱元璋对菊花的描写更是惊世骇俗,“百花发时我不发,发时都骇然。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表达了农民起义军气吞山河的豪迈气概。 无产阶级革命家们也常咏菊。朱德1961年秋天同董志到北京契园赏菊,面对秋阳下绽放的菊花,顿然诗兴大发。董志欣然题道:“各种菊逾百,花开丽且妍。秋容圃外淡,春意眼前旋。造化功能与?勤劳智自专。赏心邀客共,歌咏乐延年。”朱帅也挥笔题道:“奇花独立树枝头,玉骨冰肌眼底收。且盼和平共处日,愿将菊酒解恩仇。”陈毅同志在广州赏菊时也留下一首佳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婴幼儿早期教育服务质量研究-洞察分析
- 小微企业网络营销效果评估-洞察分析
- 药品价格与社会保险联动-洞察分析
- 稀疏概率图学习-洞察分析
- 心理弹性培养在教育中的实践-洞察分析
- 舞蹈艺术中的身体审美观念变迁-洞察分析
- 艺术社区发展评价体系-洞察分析
- 虚拟化技术安全挑战-洞察分析
- 投资咨询行业国际化挑战-洞察分析
- 现代艺术与生态材料应用-洞察分析
- 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评价表
- 造纸行业岗位安全操作规程汇编
- 陕西西安浐灞生态区管理委员会招聘考试真题2022
- 保安先进班组事迹范文(28篇)
- DRG付费改革理论考核试题题库与答案
- 气动输送管道安装工艺
- 2006年考研英语一真题及答案详细解析
- 新时代职业英语《 通用英语1》教学课件U5
- 物业企业安全生产责任清单参考模板
- 建筑给水钢塑复合管管道工程技术规程
- 机架结构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