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规范》PPT课件_第1页
《地铁规范》PPT课件_第2页
《地铁规范》PPT课件_第3页
《地铁规范》PPT课件_第4页
《地铁规范》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国家标准宣贯培训,马全明,北京城市建设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08年5月22日,内容:9联络测量10地下控制测量11地下隧道和车站施工测量,9联络测量,即将地面坐标、方位角和高程传递到地下隧道,建立地下与地面的统一坐标和高程系统,作为各种地下测量工作的起始数据。联络测量是隧道控制测量的重要环节,其精度对隧道贯通误差影响很大,必须引起重视。根据9.1的一般规定,9.1.1联络测量应包括:地面近井导线测量和近井水准测量;通过竖井、斜井、平硐和钻孔进行定向测量和传输高程测量;地下近井导线测量和近井水准测量。9.1.2定向测量应采用以下方法:1

2、接触三角形法;2陀螺经纬仪、铅锤计(钢丝)组合法;三线直接传输法;4.点定向法;9.1.3传输高程测量应采用以下方法:1 .悬挂钢尺法;2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法;3调平方法。1接触三角形法,一般适用于井口小、深度大的竖井的接触测量。尽管其运算量大,精度稳定,但国内很多单位仍在使用这种方法,在城市轨道交通衔接测量中也得到广泛应用。陀螺经纬仪和铅垂线(钢丝)结合的方法首次应用于北京地铁伏溪段的施工测量。在西单站建设技术研究成果鉴定会上得到专家的肯定,其方法简单、精度高、运行时间短。从那时起,它已经扩展到北京地铁符拔线和中国所有线路的施工测量。3。导线直接传输法更适用于井口大、连接测量深度浅(深度小

3、于30m)的竖井。坐标和方位角通过导线测量直接传输到隧道中。如果不能同时传输到隧道,可以通过车站大厅的过渡传输到隧道。该方法工作量小,简单易行,在全国各地的地铁中得到广泛应用。4.投点定向法是利用测站两端的出土井,建立人与仪器分开的观测站,用投点仪直接将坐标投入井中。这种方法的前提是地下的两点应该是可通视的。此外,当隧道穿越距离较长时,为了控制隧道开挖的横向误差,可以在浅埋隧道的地面钻一个孔,利用吊锤或光学激光铅垂仪将坐标传入地下隧道,使地下施工控制支线变为坐标连线,从而提高地下施工控制线的精度,并利用调整后的导线结果继续指导隧道开挖。采用全站仪三角高程测量法时,应注意以下两点:1。应采用带自

4、动补偿的二级全站仪或相当于二级全站仪的仪器,其目标高度和仪器高度不能用小钢尺测量,而应直接用无仪器高度测量法或液位计测量。2必须用同一仪器来回观察,当测得的高度差小于5毫米时,取平均值。9.1.4地面近井点可由卫星定位点和精密导线点直接布设。当导线点需要加密时,地面近井点和二级导线点应构成附合导线或闭合导线。井旁导线总长度不应超过350米,导线数量不应超过5根。9.1.5隧道贯通前的接触测量不应少于3次,应在隧道开挖至距贯通面100米、300米和100200米时进行一次。当局部起始边缘的方位角差小于12时,每个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可以为b3.增加隧道分支导线测量路线的检查条件。9.2地面近井点测量

5、,9.2.1地面近井点包括近井点平面和高程,应埋在井口附近进行观察和保护,并有明显标志。9.2.2平面近井点的测量应符合本规范第三章精密导线网测量的技术要求。最短边长不小于50m,井点附近点的中值误差在10毫米以内。9.2.3井点附近的标高应采用二级水准点直接测量,并应构成附合水准线。井点附近的标高应按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行测量。9.3、接触三角形测量,9.3.1接触三角形测量,每个方向应独立进行三次,并取三次的平均值作为方向结果。9.3.2两根钢丝可以挂在同一根轴上形成一个接触三角形,三根钢丝应挂在一起形成一个双接触三角形。9.3.3井上下的连接三角形应满足以下要求:1。竖井中悬挂钢丝之

6、间的距离c应尽可能长;2接触三角形的锐角,一般应小于1,呈直三角形;一般情况下,3a/c与a/c的比值应小于1.5,a为近井点至悬挂钢丝的最短距离。9.3.4建议选用0.3毫米钢丝,悬挂10公斤重锤,将重锤浸入减震液中。1钢丝之间的距离越长,连接方式越好。根据井口直径尽量增加钢丝间距。2从轴联测量传递方位角的精度公式来看,减小、可以提高方位角传递的精度,因此该规定小于1,易于在实际操作中实现。图接触三角形方位图1硬井施工;2C为地面近井点,C为地下近井点;3O1和O2是悬挂线,3从方位角传递公式来看,的比值越小,精度提高越好。因此,当选择井上下的近井点时,近井点与钢丝之间的距离不应超过两根钢丝

7、之间的距离C。9.3.5接触三角形的边长可通过光电测距或经验证的钢尺测量。每次应独立进行三次测量,每三次读数应进行一次,每次测量的差值应小于1毫米。地面和地下测量的钢丝之间的距离应小于2mm。测量钢尺时,应施加钢尺识别过程中的拉力,并校正钢尺的倾斜度、温度和长度。9.3.6角度观测应采用不小于二级的全站仪,采用定向观测法进行六次测量,角度测量误差应在2.5以内。9.3.7从三角形方向计算的地下起始边方位角之差应小于12,方位角的平均误差应在8以内。9.3.8条件允许时,可采用两口井定向或其他方法,地下起始边的定向精度应满足第9.3.7条的相关要求。9.4、陀螺经纬仪、铅锤仪(线)组合定向测量,

8、9.4.1陀螺经纬仪、铅锤仪(线)组合定向测量的布置应按本规范附录D进行。9.4.2全站仪的精度应不低于二级,陀螺经纬仪的标称精度应小于20,铅垂线(钢丝)的误差应在3毫米以内.悬挂钢丝应符合第9.3.4条的要求。9.4.3陀螺经纬仪定向应采用“已知地面边缘、地下定向边缘和已知地面边缘”的定向程序。同一侧应定向三次,每次测量三次。测量之间的陀螺方位角差应小于20,三次定向陀螺的方位角差应小于12,三次定向陀螺的方位角平均误差应小于8。9.4.4隧道内定向边的长度应大于60m,视线与隧道侧壁的距离应大于0.5m。93.对于井下陀螺的定向侧,其长度应适中。如果长度太短,对准误差将对方位精度产生很大

9、影响。如果长度太长,隧道内不均匀的灰尘分布和有限的照明条件造成的对准误差也会影响方位精度。当在轴附近的已知控制点测量仪器常数时,可以认为井上下的子午线收敛角具有相同的影响,因为已知的边界靠近待确定的边缘。在这种情况下,子午线收敛角的影响可以忽略,计算仪器常数的公式如下:边的坐标方位角已知、边的陀螺方位角已知。从上述公式可以看出,测量仪器常数的已知边的方位精度直接影响仪器常数的精度,所以已知边的方位必须有较高的精度。相关研究表明,陀螺经纬仪的仪器常数不是常数,而是随时间和地点变化的变量。因此,规定陀螺定向的每一步应在三天三夜内完成,以避免因时间过长而导致仪器常数的变化。9.4.8陀螺方位测量应满

10、足以下要求:1当绝对零位偏移大于0.5格时,应进行零位校正。当观测前后零位平均值大于0.05格时,应进行零位校正;2.测量前后三次测量的陀螺经纬仪常数平均值差,不应大于15;3.两个定向侧陀螺仪的方位角与全站仪的测量值之差应小于10。9.4.9铅锤的投掷点应符合下列要求:1 .铅垂线仪的支撑平台(架)应与观测平台分开,不得相互影响;2、铅垂仪的底座或旋转纵轴应与棱镜轴同轴,其偏心误差应小于0.2毫米;3.由全站仪三次独立测量确定的铅垂线之间的坐标差应小于3毫米。9.5导线直接传输测量,9.5.1导线直接传输测量应按照本规范第3.3节中二级导线测量的相关技术要求进行。9.5.2导线的直接传输测量

11、应独立进行两次,地下定向边的方位角差应小于12,平均误差应小于8。9.5.3导线的直接传输测量应满足以下要求:1 .应采用带双轴补偿的全站仪,无双轴补偿时应校正垂直轴倾角;2垂直角度应小于30;3.仪器和卡片的摆放应采用强制对中或三脚鼎立的方法;4.检查仪器和测量室内气泡之间的偏差,如有必要,重新调平。9.5.4必须从相反的方向观察电线的边长。9.6。投掷点的方向测量,9.6.1。垂直仪器(钢丝等。)可架设在现有施工竖井设置的平台或地面钻孔上,向地下投点进行定向测量。投掷点定向测量中使用的投掷仪器的精度不应小于1/30000。9.6.2待测两点应相互通视,且距离应大于60m。9.6.3安装铅锤

12、仪进行投掷点定向测量时,应单独进行两次,每次测量铅锤仪的平面坐标,并在底座旋转120的三个位置返回。架设钢丝时,应单独测量三次,钢丝的平面坐标应按第9.3.5条和第9.3.6条的要求进行测量。9.6.4投掷点的定向测量应按照本规范第3.3节二等导线测量的相关技术要求进行。9.6.5铸造点的误差应小于3毫米。地下定向边的方位角差应小于12,平均误差应小于8。平面连接测量示意图,一井定向法,铅垂线仪陀螺仪组合定向法,两口井定向法,全站仪,9.7 e9.7.5温度和尺长应校正高差,当井深超过50m时,应校正钢尺的重量张力。9.7.6在明挖施工或地下开挖施工中通过斜井进行高程传递测量时,可采用水准测量

13、法或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法,测量精度应满足本规范第4.2节二等水准测量的相关技术要求。10、地下控制测量,10.1总则,10.1.1地下控制测量应包括地下平面和高程控制测量。10.1.2地下平面和高程控制测量的起点应通过接触测量从地面直接传递到地下近井点。10.1.3地下平面和高程控制点标志应根据施工方法和隧道结构形状确定,并应埋设在隧道底板、顶板或两侧墙内。各种标志的形状和嵌入位置可在本规范附录E中选择和确定。地下平面控制点标志及埋设位置示意图、施工控制导线点钢板标志或隧道底板中线点注:该标志由200mm100mm10mm钢板和与底板钢筋焊接的钢筋制成,然后灌注到底板混凝土中。在点被自然化之

14、后,深度为2 mm的孔应该在点上被钻并且用黄铜线镶嵌。隧道拱顶施工控制导线吊篮标志1护栏;2个观察平台;3仪表安装平台;4个厕所梯子;5仪器、地下平面控制点标志及埋设位置示意图、隧道边墙施工控制导线点固定标志图1标志点、地下平面控制点标志及埋设位置示意图、隧道施工导线点标志图1楼层标志;2顶板标志10.1.4当贯通面一侧隧道长度超过1500米时,应在适当位置,通过钻孔测量坐标点或增加陀螺方位角来提高控制线的精度。10.1.5使用前,必须对地下平面和高程控制点进行测试。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隧道结构在施工过程中非常不稳定,埋在隧道结构中的测量标志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变化。同时,施工单位接触和损坏测量标志的

15、情况并不少见,因此有必要经常进行复测和检查。10.2平面控制测量,10.2.1当直隧道开挖至200米或曲线隧道开挖至100米时,应进行地下平面控制测量。10.2.2隧道控制点之间的平均边长为150米。曲线隧道控制点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60m。10.2.3控制点应避开强光源、热源、淋水等场所,控制点之间的视线距离隧道壁应大于0.5m。10.2.4平面控制测量应采用导线测量等方法,导线测量应使用不小于坡度的全站仪进行测量,左右各两次测量,左右各角平均值之和小于4,前后各边长观测的平均值小于4 mm。角度测量误差应小于2.5,距离测量误差应小于3mm。10.2.5控制点的横向平均误差应按以下公式计算:导线点的横向平均误差,单位为m(0.8d/D)(10 . 2 . 5-1),单位为毫米;m通过误差,单位为毫米;d控制线长度,单位为米;穿透距离,单位为米。10.2.6每次引伸控制线前,应对现有控制线点进行测试,引伸测量应从稳定的控制点进行。10.2.7控制导线点应在隧道贯通前至少测量三次,并应与竖井方位同步。重叠点重复测量的坐标值之差应小于30d/D(mm),其中:D控制线长度和D穿透距离,均以米为单位。当满足要求时,应以连续平均值作为控制点的最终结果来指导隧道开挖。10.2.8当隧道长度超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