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材分析_第1页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材分析_第2页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材分析_第3页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材分析_第4页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材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以初中湘教版为例进行教材内容分析,1教材的内容结构 全书分五章,以介绍世界地理为主。,教材内容分析(以七年级上册为例),2、自然与人文的融合,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打破了以往教材先“地图知识”,再“自然”,最后“人文”的传统编写方式,强调自然与人文的融合。这种编排方式,突出了人地关系,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强化了社会责任感、环境意识、全球意识。,教材内容分析(以七年级上册为例),3、力求分散教材的难点,降低难度 教材在内容安排上,力求分散教材的难点,降低难度,同时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例如,将地球和地图知识(是地理学的基础,是学习地理必备的工具,也是初中地理中最大的难点)分散编排在上册的一、二、四章

2、及下册,这种处理避免了将地图知识罗列在一起,难教难学。 同时也克服了以往学生学习地理的畏惧感和厌学情绪,符合初中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 对于地理教学中的一些难点知识在处理上也有所创新。如“地球运动”,教材将“地球运动”与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学生对气候成因的理解,同时也避免孤立地认识地球的运动,使学生能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及促使学生充分认识学习地理知识的作用。,教材内容分析(以七年级上册为例),4、教材的形式结构,第一章 让我们走进地理 (激发兴趣、了解方法) 思路分析,走进地理,身边地理,怎样学地理,地理之迷,生产建设,风土人情

3、,日常生活,地 图,信 息,思 考,旅 行,本章的目的,本章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引导学生热爱并亲近地理学科,同时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地理知识,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地理技能。,第一节 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1、教学目的: 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让他们了解他们无时无刻都处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之中,地理知识就在他们的身边,而且他们无论做什么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需要运用地理知识或地理技能;学习地理知识,能增强他们的生活和生存的能力。 2、本节教材解析 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解开地理之谜 以提有趣的问题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地理与生产、生活的关系(举例说明) 地理与日常生活

4、 服饰与地理 饮食与地理 住房与地理 出行与地理 地理与生产建设 地理与风土人情,第二节 我们怎样学习地理,1学习读地图 学习读地图的重要性 地图的三要素 地图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但是学习和了解地图的要素,不能把它作为一知识点让学生死记硬背。 不要涉及到一些枯燥的有关地图知识,如地图的分类等,如教材中就没有涉及到。 要从联系实际出发,紧扣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的理念,通过教学生如何在野外确定方向,以及让学生绘制学校平面图等,来了解地图的制作过程以及地图的性质和要素。,第二节 我们怎样学习地理,2、地理学习方法的介绍 提出地理问题-收集地理信息-思考分析地理问题-归纳总结-解决问题 3、学习地理的途径

5、 在野外旅游中学习地理,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 (突出活动、培养能力) 思路分析,地球面貌,地球,形状,大小,地球仪,地形,海陆,变迁,七大洲,四大洋,海与陆,陆地地形,海底地形,地表形态变化,漂移说,板块说,火山地震,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第一节 认识地球 教材的内容安排: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地球的大小尺寸地球仪经纬网 标准与教材的解析: 地球与地球仪(对应教材中的地球的形状)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标准:提出证据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标准有两个要求: 一是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二是学生能自己提出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古代人提出“天圆地方”

6、,即天是一口倒扣的锅,而地是平的。 天文学家提出了“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 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现代的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确证了地球是一个球体,不过是一个略显不规则的球体。 注:此标准的重点并没有放在认识地球的形状上,目的是在于让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的教育。 提出证据证明地球是圆的证据 让学生从生活现象中找出地球是圆的证据,目的培养学生研究科学的方法和能力。,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地球仪(对应教材中的地球仪和经纬线内容) 标准: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本标准要求利用地球仪这个工具,从地球仪上了解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7、 至于经纬线、经纬度的划分标准虽然不是标准要求掌握的重点,但至少要让学生了解东西半球及南北半球的划分。 同时要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在地球上事实并不存在这些经纬线,它是人们人为地在地球仪划出来的。划分经纬线只是为了研究和描述的方便。 地轴、极点、高低纬度、南北半球的划分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可以结合地球仪顺带观察和讲解。,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标准: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利用经纬网来定位是学习地理应达到的基本技能之一,教师应对学生加强这一技能的训练。训练的方法: 给出地名,让学生在地球仪上读出各地的经纬度 也可以给出一些经纬度,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对应的地名。,第二节 世界的海陆分布,标准:运用地

8、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的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标准要求学生能够说出海陆所占的比例,并结合地球仪了解海陆分布的特点,而并不要求了解海洋和陆地的面积数据。 海陆分布的特点: 海陆所占比例: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全球的海洋彼此相连,陆地被海洋分割成许多大大小小的陆块; 陆地北半球比南半球多,海洋南半球比北半球多; 无论怎样划分出的半球,都是海洋多于陆地。,第二节 世界的海陆分布,标准: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括 标准的说明和解释: 本条标准要求运用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大小顺序、位置以及界线等 要能在地图上识别七大洲、四大洋 标准不要求能记住每一大洲和大洋的面积 培养

9、学生的空间意识,了解七大洲、四大洋的轮廓,第二节 世界的海陆分布,教材在这部分内容上的处理特点: 采用读图的方法,引导学生关注各大洲的位置及相对关系;,第二节 世界的海陆分布,通过简单的地理统计图,使学生一目了然地看出七大洲的轮廓、面积大小及其顺序。,第二节 世界的海陆分布,通过几组图和景观图片清楚地展示了几大洲的地理分界。 读图、总结归纳填表的形式更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大洲界线的认识。 以活动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空间观念(教材26页的活动),第三节 世界的地形,标准: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标准的几点说明: 五种基本地形类型要结合地形图来识别。 标准要求学生

10、能在以后的区域地理的学习中会阅读有关区域的地形图。 要求学生在地形图上分别比较山地与盆地、高原与平原、山地与丘陵的等高线分布特点。 不必要记忆常识性的知识点,如五种地形类型的概念,但要能比较判断。,第三节 世界的地形,教材在此部分内容上的呈现顺序: 地形的概念陆地的五种基本地形海拔与相对高度五种基本地形的景观图片活动海底地形 建议老师在此内容上的处理方式: 介绍五种基本地形类型 读图2-31,让学生理解海拔,并学会估算两地间的相对高度,第三节 世界的地形,读景观图片,让学生比较高原与平原;山地与丘陵的区别与共同之处。,第三节 世界的地形,读图2-38 地形鸟瞰图和图2-41,让学生分析归纳五种

11、地形的主要特征及它们的共同点。,第三节 世界的地形,读图2-40等高线地形图,分别比较山地与盆地、高原与平原、山地与丘陵的等高线分布特点。,第三节 世界的地形,标准:识别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对标准和教材的解析: 标准要求学生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不同的地形部位。 识别山峰、山脊、山谷三种是必需的。,第三节 世界的地形,山峰是比较容易识别的,而山脊和山谷的区分则较难一些。它们的识别可读图2-43和2-44,并结合教材31页的活动来进行(做山峰、山脊、山谷等地形)。,第三节 世界的地形,教材在此部分内容呈现上的特色: 教材在地形图(教材29-31页)这一部分内容的描述上,正文很少,但行文

12、十分有趣,符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是教材编写上的一个亮点。 地形图的内容主要是以图片和活动的形式的呈现的。,第四节 海陆变迁,本节的目的: 通过学习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来说明地球表面海陆正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对学生进行科学观点教育。 标准: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动动和变化之中;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内容较难,但标准要求较为简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第四节 海陆变迁,第一,安排板块构造学说是对海陆分布和地表形态变化的理性认识,说明科学家对于海陆变化与地表形态变化原因的探索。 第二,讲述魏格纳和大陆漂移假说故事是说

13、明板块构造学说的一种探索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 第三,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安排也是向学生展示了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即发现问题-思考假设-找证据论证。 第四,对板块构造学说只要求作基本的了解,即板块划分(六大板块)和地壳的活跃地带(板块的交界地带)。 第五,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是板块运动的例证。用这个例证来证明此假说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第四节 海陆变迁,内容广,理论性强,学生难理解,建议本节的教学内容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让学生讨论大地是运动的还是稳定不变的,第二,用活动的形式拼合大西洋两岸大陆(南美洲和非洲),看是否吻合,提出它们原来是否是同一块大陆,第四节 海陆变迁

14、,第三,叙说魏格纳从地图上得到启示,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 第四,向学生展示大陆支持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 第五,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引出板块构造学说 第六,讲述板块的划分,提问板块的什么部分地壳比较活跃 第七,展示证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的证据-高大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第三章 世界的居民 (获取信息、拓展视野) 思路分析,世界居民,人口,数量,分布,问题,语言宗教,人种,聚落,语言,宗教,聚落形态,文化遗产,第三章 世界的居民,本章着重于学生价值观与情感观的培养,目的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理解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影响,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 了解世界文化和语言的差异,理解和尊重各国的文化传统和宗教习俗

15、。 形成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第一节 世界的人口,教材与标准的解析: 标准:运用地图、资料,说明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对标准和教材内容的说明: 这里着眼的角度是全世界,至于各大洲和地区的情况,在以后分区地理中才学习。,第一节 世界的人口,通过读图(图3-1)和活动的形式,让学生感受世界人口的变化。 人口增长速度的指标是人口自然增长率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绘图能力,第一节 世界的人口,让学生读图32,说明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并启发学生思考并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如教材41页的活动就涉及到这方面的训练。(教师可以就当地某一地区的人口多少、人口的密度与地理环境关系入手启发学生思考),第一节

16、世界的人口,建议: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给出一些统计资料或要求学生收集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多年人口资料来进行绘制统计图表的能力训练。,第一节 世界的人口,标准: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对标准与教材的有关说明: 课程标准中的人口问题(即教材中所述的人口问题)侧重于人口过多和增长过快所带来的问题。 教材结合了中国的人口发展的趋势,介绍了人口城市化问题,结合教材44页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如这些城市问题的解决方案。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和感受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社会经济及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注意:人口问题在各个地区、不同国家情况有所不同,教师在讲解时或与学生交流是应注意引导学生,尤

17、其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的国家之间有着很大的区别。,第一节 世界的人口,44页的图片,第二节 世界的人种,标准: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标准与教材解析: 世界三大人种 三大人种特点可以结合各人种的形象、从肤色、头发开头和颜色、眼睛、面部特征等方面比较,读图3-5、3-6、3-7,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总结它们之间的区别。,第二节 世界的人种,读图3-8世界人种分布图了解三大人种的分布,并可以讨论人种分布与地理环境之间存在的联系。(这个讨论有点难,现在的人种分布与人口迁移还有一定的联系,黑色人种主要分布在非洲,对于黑色人种在非洲以外的分布,教师可以结合历史使学生了解欧

18、洲殖民者贩卖黑奴的罪恶行径。 通过学习,让学生树立科学的种族观。,第三节 世界的语言与宗教,标准:2、语言和宗教 (1)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 (2)说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举例说明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及文化传统。,第三节 世界的语言与宗教,标准与教材解析 世界上的语言约有几千种,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标准”中只选择这6种语言 各语言的主要分布可以让学生通过读图39归纳。,第三节 世界的语言与宗教,要求能通过读世界宗教分布图,说出三大宗教的主要分布地区。 教师要结合一些具体的实例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到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

19、同的宗教信仰及文化传统,而且要认识到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和不同人们,在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上也存在差异。 要正确对待不同的宗教信仰,树立无神论观点。 建议教师在上这一节内容时,多收集一些有关各个宗教的著名建筑图片、讲各个宗教的一些重要活动以及各个宗教的由来,提高学生的兴趣以及增长他们的见识。,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标准与教材解析: 标准: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读图,让学生自己来描述城市与乡村的差别。 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图3-20的集镇可以看作是乡村和城市两种聚落形态的一种过渡形态,也可以把集镇当成乡村聚落中的一种,是乡村聚落的一种高级形式。 第二,学生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不强求

20、描述的一致性。而且这种描述是较为宏观的,而不是微观上的差别。(教师应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如从人口规模,经济活动,住房情况,景观特色) 第三,只描述“景观”的差别,不宜扩展到其他方面。,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标准:说明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对教材与标准的说明: 课程标准没有要求系统地了解聚落的形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但教师应针对具体的聚落实例(图片或阅读材料),初步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材中是以各地民居的建筑特点(聚落的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来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 教师还可以收集一些其他的图片说明聚落建筑与当地资源的关系,如冰岛的冰屋、陕西延安的窑洞等,不过最好让学生自

21、己收集并上讲堂向同学们展示。,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可供各位老师参考。 第一,聚落的区位(位置)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第二,聚落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第三,聚落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第四,聚落的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当然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聚落的建筑等除了与自然地理环境有关外,还与居民的社会经济文化密切相关。,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教材第52页的活动是让学生感受和认识村庄这种聚落形式向城市的演变过程 让学生分组讨论 没有固定的答案,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比较难,要多讨论,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标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世界文化遗产是多方面的,在此可将教学

22、的内容缩小到聚落方面的文化遗产。 图片展示和举例时要中外兼顾,让学生感受历史文化的辉煌灿烂。 通过学习以使学生能意识到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并内化为自己的观念和行为。,第四章 世界的气候 (注重思辩、展开探究) 思路分析,世界气候,天气和气候,天气,气候,气温分布,气温和降水,气温,降水分布,降水,因素,类型,地球形状,地球运动,海陆分布,地形地势,人类活动,亚热带,温带,寒带高山,热带,预报、符号,第一节 天气和气候,标准: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标准与教材的剖析: 此标准可以理解为: 能够区分描述天气和描述气候的语言 能够运用这些语言来正确描述某时

23、的“天气”和某地的“气候” 让学生学习的重点不在于理解什么是“天气”和“气候”,而在于在描述某时的于天气或某地的气候时,分别要关注那些要素以及两者的主要区别 不要求学生记忆关于“天气”与“气候”的那种学术上的难懂的定义。 教师在讲授这儿的内容时应将天气的学习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以了解不同的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第一节 天气和气候,标准: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图4-1的主要天气符号是国际公认的,是标准的。结合图4-1,了解每个天气符号的含义。 图4-2卫星云图,白色代表云雨区,浓度越浓降水越多;绿色代表陆地,蓝色代表海洋;,教师在上这部分内容时,

24、可以结合日常生活实际,使学生认识到收听、收看或关心天气预报的实际意义,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的重要性和实际意义,从而进一步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 可以让学生上讲堂当一回小预报员,第一节 天气和气候,建议教师在安排这以上两个标准的内容时,可以将教材上由“天气-气候-天气预报和常用天气符号”调整为“天气- -天气预报和常用的天气符号-气候”。根据标准中的“活动建议”,教师可以结合当地实际,适当地安排学生开展活动。,第一节 天气和气候,标准:用实例说明人类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对此标准的教学建议: 大气环境的问题很多,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建议老师在“天气与我们生活”这一主题下进行

25、选择。 尽量选择与我们生活相关的问题或现在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如二氧化碳排放引起的温室效应、沙尘暴等。 本条标准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环境观和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从联系生活实际的角度,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收听或观看我国主要城市的大气环境质量日报和预报。,第二节 气温与降水,气温和降水是天气预报中最常用的两个要素。 标准: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对标准的理解:,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是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实现的途径是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读图46,让学生归纳总结世界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 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基本规律: 不需涉及到造成这种规律的原因。,第二节 气温与降水,

26、对教师的建议: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条标准,可以根据需要简单地补充介绍一些基本概念,如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气温、等温线等。 读图4-6,如观察等温线与纬线之间的关系以及等温线的平直情况,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读图4-8和图4-9,比较1月份的平均气温最高出现的位置和7月份的平均气温最高出现的位置。,第二节 气温与降水,标准: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此标准的理解和世界平均气温相同,因此教师对此部分内容的处理可以参照上一个标准,其降水规律从宏观上看与世界平均气温分布也类似。 教材在此增加主要降水类型,这不是标准要求掌握的部分,教材的目

27、的在于向学生介绍降水的基本知识(如类型和降水条件),并简单地介绍了降水的几种基本成因,使学生对降水的知识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也为后面的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以及以后学习中国地理打下一个基础。,第二节 气温与降水,标准:使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并读图说出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规律 阅读和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是一项比较综合的地理技能,学习和练习过程应该是有步骤和循序渐进的。具体的步骤为: 首先教会学生如何读有关气温与降水的统计图;然后再要求学生绘制统计图 建议: 在学生绘图前不要先教学生处理可能在绘图过程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刻度值的选定、点的大小、曲线的平滑等 老师可以选一个或自己画一

28、个反映一些典型错误的图让学生来讨论纠正(其实在教学中老师可以经常故意犯一些错误引导学生提问或思考) 也可以让一个画得好的学生上讲台来介绍他的经验或是画统计图应注意的事项。 此部分的内容系统性不如人教版的详细,第三节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标准与教材的解析: 地球的运动与气候 说明:教材把这部分内容放在这儿是为了降低第二章的难度,同时也顺带地介绍了地球的运动对气候的影响。虽然地球运动对气候的影响不是标准要求的内容,但了解这方面的内容对理解气候的变化很有帮助,也使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的知识更加系统化。 标准:用事实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对标准和教材的说明:,第三节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29、地球自转、公转的周期、方向在教材中并没有涉及,这在小学已经学过,被看成是已经具备的知识。 不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而只是掌握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更替、四季的变化和不同纬度地区的热量差异等。 对于这些地理现象产生的原因不需作深入的了解,但需要通过利用相关教具来演示地球运动以了解这些地理现象。 教材在涉及地球运动对气候的影响主要是从昼夜长短(注除赤道地区以外的地方)、极昼、极夜、中纬度的四季变化以及由于不同纬度地区获得的热量不同来说明的。 教材在处理地球形状对气候的影响主要是从太阳高度角这个方面来说明的。,第三节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影响气候的其他因素(教材中体现的是

30、海陆分布与气候、地形地势与气候、人类活动与气候) 标准: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第三节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是因纬度不同,正午太阳的高度角不同,接受的太阳辐射不同,引起气温的差异。 海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可以结合前面所学的世界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图4-12) 和世界平均气温图(以亚欧大陆为例)来说明气候的影响。,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影响气温与降水。 影响气候的因素比较多,其中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三个因素是最基本的,也是对气候影响最大的。其他因素如洋流、大气环流等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标准中没作要求。,第三节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31、在前面教材中涉及到了地形雨的成因,为这儿理解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有一定的帮助。由于山脉的阻隔作用,在山的迎风坡和背风坡在降水和气温上也会产生一定的差异。 地形对气候的影响还表现在在同一地点,由于海拔高度的不同,其气温与降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如后面的高山高原气候就是地形对气候影响的一个明显例子。,第三节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标准: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可从两个方面举例说明。 其一是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引起的人类活动的差异; 其二是同一地区的不同季节人们的生产、生活差异。如可以举气候异常变化对人类造成的灾害例子,例如,干旱、洪涝、台风等,第四节 世界主要

32、气候类型,标准: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对标准的把握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 第一,对气候类型的分类不要太细 第二,对气候类型中出现的季风、海洋性、大陆性等概念,不必加以解释。 第三,对于每种气候类型,学生能在世界气候图上说出分布地区即可,不必过多地说明其特征和景观特点,对于他们的特征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读降水柱状图与气温曲线图来归纳,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以及读图能力。,第四节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建议教师在对教材内容的处理上按以下步骤进行: 首先,教师让学生自己读教材中的不同气候类型的景观图和降水与气温变化图,以及各气候类型在的分布,由学生分析归纳各气候类型的划分和特

33、征,并指出各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然后,老师在学生分析归纳的基础上总结各气候类型的划分、特征和分布。 (人教版P57页有此练习) 学习这一节的安排可总结如下: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看景观图、年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以及气候类型分布图,然后由学生分析、讨论、归纳,最后老师进行点拔,并加以总结。,第五章 世界的发展差异 (关注热点、合作讨论) 思路分析,世界发展差异,发展中国家 与发达国家,类型,分布,差异,国际合作,国际组织,矛盾与冲突,和平与发展,世贸组织,奥林匹克,经济全球化,联合国,红十字会,第五章 世界的发展差异,本章的结构: 本章分为三节,第一节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初步引入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讲述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与经济发展差异,并简略地分析了导致发展差异的原因。 第二节为国际合作,介绍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讲述了国际合作的基础与重要性。 第三节为重要的国际组织,主要介绍国际组织的产生以及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宗旨与职能等。,第一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