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化学教学论 期末考试试卷( G )一、 选择题 (本题共 10 小题,每题 3 分,共 30 分。每小题有 1 2 个正确选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的选项填在括号内,多选不给分,若正确答案有两项的,选一项且正确的给 1 分,选错一个该小题为 0 分。) 1 、化学课程中的“课程”是指(D ) A. 教学科目 B. 教学进程 C. 教学目的、内容和范围 D. 前三项都包括 2 、 化学教学过程的实质是( AD) A. 特殊的认识过程 B. 实践过程 C. 科学认识过程 D. 知识的再发现过程 3 、用于指考试的可靠性、一般性指标是(A ) A. 信度 B. 效度 C. 区分度 D. 难度 4 、
2、皮亚杰认为适应就是主体与环境取得平衡,而这种平衡依赖于有机体的两种机能的协调,这两种机能是指(BC ) A. 图式 B. 同化 C. 顺应 D. 平衡 5 、探究法是常用的化学教学方法,它属于(CD ) A. 第一层级 B. 第二层级 C. 第三层级 D. 新的综合的方法 6 、 8 、 已知 Q 与 R 的摩尔质量之比为 9 : 22 ,在反应 X 2Y 2Q+R 中,当 1.6gX 与 Y 完全反应后,生成 4.4gR ,则参加反应的 Y 和生产物 Q 的质量之比为( 2005 年全国高考题)( D) A. 46 : 9 B. 32: 9 C . 23 : 9 D. 16 : 9 7 、
3、石墨炸弹爆炸时能在方圆几百米范围内撒下大量石墨纤维,造成输电线、电厂设备损坏。这是由于石墨 ( 2000 年全国高考题) (C ) A. 有放射性 B. 易燃、易爆 C. 能导电 D. 有剧毒 8 、 10gMg 、 Zn 、 Fe 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得气体 4.48L (标况),则 Mg 、 Zn 、 Fe 总的物质的量是( A) A. 0.2 mol B. 0.3 mol C. 0.225 mol D.0.4 mol 9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某国有侦察小分队到德国法西斯一座十分隐蔽且戒备森严的军火厂。上级要求小分队在 3 天内必须炸毁它,结果他们用 10 多只涂有化学药剂的老鼠完成了任
4、务。据你推测这种化学药剂是(D ) A. TNT B. KMO 4 和 H 2 SO 4 C . 黑火药和炸药 D. 白磷的 CS 2 溶液 10 、据报道,月球上有大量 3 He 存在。以下关于 3 He 的说法正确的是( C)( 2004 年高考题 * 上海卷) A. 是 4 He 的同分异构体 B. 比 4 He 多一个中子 C. 是 4 He 的同位素 D. 比 4 He 少一个质子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 5 小题,每空 1 分,共 20 分) 11 、化学教科书是遵循化学课程标准,依据构建教科书的三序结合的原则编制而成的,这三序是指 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认识顺序和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
5、12 、建构主义教学把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和 作为学习环境的四要素。 13 、 2003 颁布的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 实验 ) 明确指出 , 高中化学要设置多样化的课程模块 , 使学生在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得到统一和谐的发展。这里高中化学新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4 、高中化学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个课程模块组成,其中必修包括化学 1 和化学 2 ,选修包括 6 个模块分别是 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和实验化学 1说课五大部分即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 三、简答题(本题包括 5 小题,每小题 6
6、分,共 30 分) 16 、化学教学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1 )启发学习动机,培养情感意志因素; ( 2 )循序渐进的学好双基与发展智能相结合;( 3 )实验引导与启迪思维相结合; 4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多渠道传递与接收化学教学信息;( 5 )知识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相结合,使学生形成结构化知识;( 6 )教学过程最优化原则。 17 、你如何理解化学教学过程的实质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 简要展开,每一点 1.5 分。 ( 1 )有领导 ( 2 )间接性 ( 3 )明显受控性 ( 4 )化学学科特征 18 、化学教学过程是以化学知识为载体的多向互动过程,体现了教学过程中活动与过程的多维性。请用
7、相关化学教学理论简单分析下图的含义。( 1 )体现了教学中“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理念; ( 2 )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3 )较强师师互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 4 )高考理科综合形势下,加强了学科之间,学科内部教师之间的交流,以及东部与西部,国内与国外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19 、简要介绍中学化学课程的四种基本组织形式(1.)分科课程, 综合课程 ;(2.)基础型课程 ,拓展型课程, 研究型课程;(3.)学科课程,活动课程 ;(4.)必修课 ,活动课程;20 、你认为中学化学教学中,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一节好课的标准:( 1 )目标明确,切合实际 ( 2 )内容正确,难
8、易适中 ( 3 )方法得当,运用灵活 ( 4 )语言生动,言简意赅 ( 5 )结构紧凑,组织有序 ( 6 )以情感人,积极性高四、设计题。( 8 分) 21 、化学探究教学的一种模式为:提出问题 猜想假设 实验事实 验证假设 得出结论 整合应用。需要探究的问题是: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探究。试设计能体现上述模式过程的微型教案。( 5 分钟之内)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大家回忆金属在活动性顺序表中的位置。我们学习了活泼金属 Na 的化学性质,那么你认为 Na 与 CuSO 4 溶液是否也能发生上述类似的置换反应呢? 1 分 提出假设 :经过小组讨论分析,最后全班同学形成了两种分歧:能与不能。 2
9、分 师 现在同学们就这个问题存在两种推测,认为 Na 与 CuSO 4 溶液能够发生置换反应的同学,请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如果认为不能,请说明理由,并亲自实验检验你们各自的假设是否合理、科学、准确,因为只有化学实验才是最客观、公正的裁判。 收集资料 :学生分小组各自按照自己的思路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可行后进行实验:将一小块 Na 投入 CuSO 4 溶液中,观察反应的现象,并认真记录。 2 分 验证假设 :提问学生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钠浮在液面上,熔化成小球并四处浮动,有气泡,发出嘶嘶的声音,蓝色浑浊。)并问他们观察到的现象与所写化学方程式是否吻合。 1 分 讨论、交流、合作,表达各自的看法和见
10、解。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 : Na 与 CuSO 4 溶液不能发生置换反应,而是氧化还原反应。 1 分 实验证明发生了如下的反应: 2Na + 2H 2 O+ CuSO 4 = Cu(OH) 2 + Na 2 SO 4 + H 2 整合应用 练习:将一小块钠投入氯化铁溶液中的化学方程式是五、论述题。( 12 分) 22 、联系中学化学教学实际,试论“实验引导与启迪思维相结合”这一化学教学原则。(要求不少于 300 字)( 1 )该教学原则的涵义:应尽量以化学实验、实物等开路、引导,并在实验过程中将实验观察思维统一,通过实验启迪思维。 2 分 ( 2 )提出该条教学原则的必要性:从化学学科教学特点
11、及化学实验的作用进行分析。 4 分 ( 3 )实施这一化学教学原则的途经: a. 多做实验,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b. 教学中实施“看做想”相统一; c. 学生能做的实验由学生自己完成,让他们多动手、动口、动脑; d. 加强教学反馈。 化学教学论 期末考试试卷( H )一、 选择题 (本题共 10 小题,每题 3 分,共 30 分。每小题有 1 2 个正确选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的选项填在括号内,多选不给分,若正确答案有两项的,选一项且正确的给 1 分,选错一个该小题为 0 分。) 1 、 皮亚杰认为适应就是主体与环境取得平衡,而这种平衡依赖于有机体的两种机能的协调,这两种机能是指(BC
12、) A. 图式 B. 同化 C. 顺应 D. 平衡 2 、探究法是常用的化学教学方法,它属于(CD ) A. 第一层级 B. 第二层级 C. 第三层级 D. 新的综合的方法 3 、教学目标是指( A) A. 预期的教学效果 B. 教学目的 C. 培养目标 D. 课程目标 4 、下列化学课中,属于以训练技能为主的课是(BC ) A. 化学基础理论课 B. 化学习题课 C. 化学实验课 D. 元素化合物知识课 5 、 下列说法中叙述正确的是 (C ) A. 高信度必有高效度 B. 高效度必有高信度 C. 高信度不一定有高效度 D. 高效度不一定有高信度 6 、下列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为 8
13、电子结构的是( 2005 年全国高考题)(C ) A.BF 3 B. H 2 O C. SiCl 4 D.PCl 5 7 、 24g 硫和 32g 氧气充分反应后,气体体积在标况下是( C) A. 16.8L B. 33.6L C. 22.4L D. 5.6L 8 、关于电解 NaCl 水溶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2005 年全国高考题)( B) A. 电解时在阳极得到氯气,在阴极得到金属钠 B. 若在阳极附近的溶液中滴入 KI 溶液,溶液呈棕色 C. 若在阴极附近的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呈无色 D. 电解一段时间后,将全部电解液转移到烧杯中,充分搅拌后溶液呈中性 9 、下列产品的使用不会对
14、环境造成污染的是( B)( 2004 年高考题 * 上海卷) A. 含磷洗衣粉 B. 酒精 C. 氟里昂 D. 含汞电池 10 、 石墨炸弹爆炸时能在方圆几百米范围内撒下大量石墨纤维,造成输电线、电厂设备损坏。这是由于石墨 ( 2000 年全国高考题) ( C) A. 有放射性 B. 易燃、易爆 C. 能导电 D. 有剧毒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 5 小题,每空 1 分,共 20 分) 11 、教师素质的构成要素包括人格,知识和能力 12 、中学化学教学中对知识的要求分为四个层次,从低到高是常识性介绍,了解,理解,掌握 13 、 2003 颁布的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 实验 ) 明确指出 ,
15、 高中化学要设置多样化的课程模块 , 使学生在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得到统一和谐的发展。这里高中化学新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4 、化学教学过程以实践、实验为基础,必须完成认识上的两个“飞跃”是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两个“转化”是指知识转化为真知,真知转化为能力 15 、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中规定着重培养学生五种能力分别是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实验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简答题(本题包括 5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30 分) 16 、简述化学教学方法的分类。 ( 1 )第一层级:以语言文字为传递媒介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
16、讲解法等; 2 分 ( 2 )第二层级:以实践、实验为传递媒介的教学方法,如实验法、参观法等; 2 分 ( 3 )第三层级:新的综合的方法,如启发法、探究法、发现法等。17 、化学教学过程的特点是什么? ( 1 )认识过程的特殊性和过程要素的多项性; 2 分 ( 2 )主导性与主体性; 2 分 ( 3 )活动与过程的多维性; 1 分 ( 4 )自然制约性与社会制约性。 1 分18 、如何理解化学教学过程中“活动与过程的多维性” 活动是指教学过程主体与客体(学习对象)通过学习者的外周活动与中枢活动这两种活动形式而展开的,没有活动也就无所谓教学过程,但是教学活动又包括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以及
17、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具有多维性的特点。因此,化学教学是以化学知识为载体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多向互动的过程。 6 分 19 、简要介绍演示技能的构成要素及在化学教学中的基本要求。 ( 1 )演示技能的构成要素:引入演示介绍媒体操作控制指导观察与思考整合与结论 3 分 ( 2 )基本要求: a. 实验的目的性 b. 保证实验的成功 c. 确保安全、环保、无污染 d. 实验操作规范 e. 边示范边讲解 f. 尽量提高可见度 3 分20 、你认为 21 世纪化学教师应具备的核心能力有哪些?终身学习的能力;反思教育的能力;基于网络资源教育的能力;激活创造性的能力;心理辅导的能力;亲和力。
18、 6 分 四、设计题。( 8 分) 21 、化学探究教学的一种模式为:提出问题 猜想假设 实验事实 验证假设 得出结论 整合应用。需要探究的问题是:氯气与硫氧化性强弱的探究。试设计能体现上述模式过程的微型教案。( 5 分钟之内) 要求按模式的结构设计。参考案例: 提出问题: 从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 S 和 Cl 2 都是比较活泼的非金属单质,都具有较强的氧化性,那么他们之间的氧化性强弱的关系如何呢? 1 分 猜想与假设: 从他们的原子结构看,他们都属于同一周期的元素,氯的原子半径小于硫,氯束缚电子的能力比硫强。而氧化性是原子得电子的能力,故得电子的能力为:氯大于硫。因而可推测他们单质氧化性的强弱
19、为: Cl 2 S 。 2 分 实验验证: ( 3 分)( 1 )组织引导学生设计验证的实验方案:依据氧化性强弱不同。 Fe+S Fe+ Cl 2 可通过反应后检验产物成分判断。 ( 2 )学生进行实验验证 产物溶于稀盐酸,滴加 KSCN 溶液,无颜色变化,说明 S 把铁氧化为 +2 价。 产物溶于稀盐酸,滴加 KSCN 溶液,溶液变成血红色,说明 Cl 2 把铁氧化为 +3 价。 得出结论: 组织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得出结论。他们的氧化性强弱顺序为 Cl 2 S 。 1 分 整合应用: 下列各物质中,不能由组成它的两种元素的单质直接氧化而得到的是( ) ( 1 分) A 、 FeS B 、 F
20、e 3 O 4 C 、 FeCl 3 D 、 FeCl 2 五、论述题。( 12 分) 22 、联系中学化学教学实际,试论“启发学习动机,培养情感意志因素 ” 这一化学教学原则。(要求不少于 300 字) 1. 必要性: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教学作为一个认识过程,它有彼此协同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智力因素;二、非智力因素(或情意因素)。 2 分 A 、智力因素: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以及个体身上具体形成和表现的各种能力,它主要承担对各种知识的加工和处理,因而是学习任务的执行者和操作者。 基础条件知识,技能 能力 促进 技能可以简化智力活动的内容,技能通过实践训练形成。 3 分 B 、非
21、智力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在个体身上形成和表现为学习态度。使学习活动的发起者和推动者。 学习活动需要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共同参与,学习成绩是两种因素相互作用产物,调查分析,学生学习成绩差的原因,大多是情感因素缺乏。 3 分 ( 1 )忽视化学学习动机培养,常以考分高低奖罚学生。 ( 2 )忽视化学实验及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 3 )教师偏爱优生。 2. 实施方略: ( 1 )激发学习化学兴趣,加强 STSE 教学化学与生活,化学与健康,绿色化学; ( 2 )多做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坚忍不拔的情操。 ( 3 )改进教学方法。 4 分 化学教学论
22、 期末考试试卷( I )一、 选择题 (本题共 10 小题,每题 3 分,共 30 分。每小题有 1 2 个正确 选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的选项填在括号内,多选不给分,若正确答案有两项的,选一项且正确的给 1 分,选错一个该小题为 0 分。) 1 、用于指考试的可靠性、一般性指标是( ) A. 信度 B. 效度 C. 区分度 D. 难度 2 、下列表示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是( ) A. 标准分 B. 标准差 C. 算术平均数 D. 区分度 3 、化学课程中的“课程”是指( ) A. 教学科目 B. 教学进程 C. 教学目的、内容和范围 D. 前三项都包括 4 、启发法是常用的化学教学方法,它属于(
23、 ) A. 第一层级 B. 第二层级 C. 第三层级 D. 综合的方法 5 、下列化学课中,属于以巩固知识、技能为主的课是( ) A. 化学基础理论课 B. 化学复习课 C. 化学实验课 D. 元素化合物知识课 6 、 已知 Q 与 R 的摩尔质量之比为 9 : 22 ,在反应 X 2Y 2Q+R 中,当 1.6gX 与 Y 完全反应后,生成 4.4gR ,则参加反应的 Y 和生产物 Q 的质量之比为( 2005 年全国高考题)( ) A. 46 : 9 B. 32: 9 C . 23 : 9 D. 16 : 9 7 、 石墨炸弹爆炸时能在方圆几百米范围内撒下大量石墨纤维,造成输电线、电厂设备损坏。这是由于石墨 ( 2000 年全国高考题) ( ) A. 有放射性 B. 易燃、易爆 C. 能导电 D. 有剧毒 8 、 已知 Q 与 R 的摩尔质量之比为 9 : 22 ,在反应 X 2Y 2Q+R 中,当 1.6gX 与 Y 完全反应后,生成 4.4gR ,则参加反应的 Y 和生产物 Q 的质量之比为( 2005 年全国高考题)( )A. 46 : 9 B. 32: 9 C . 23 : 9 D. 16 : 9 9 、若以 w 1 和 w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炭石墨负极材料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5项目管理中的合同风险评估与控制对策》
- 广双区间深孔注浆方案
- 班主任如何有效监督学习进程计划
- 探索品牌与消费者关系的演变计划
- 水务基础设施建设优先项目计划
- 家政服务中的安全管理计划
- 数据分析驱动的决策方案计划
- 优化资源配置的年度计划
- 数据驱动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计划
- 子宫肌瘤课件教学课件
- 《黑神话:悟空》跨文化传播策略与路径研究
- 消防设施操作和维护保养规程
- 医疗器械委托生产质量协议模版
- (高清版)AQ 2065-2018 地下运矿车安全检验规范
- 2024年典型事故案例警示教育手册15例
- DL∕T 1882-2018 验电器用工频高压发生器
- 2024年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高职单招笔试历年职业技能测验典型例题与考点解析含答案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山东联盟)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德州学院
- 标准航海用语
- 稀土矿采选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管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