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海口市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B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20高二上池州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_的人民解放军接受祖国和人民检阅,铿锵威武的国威军威召唤起礼赞祖国、向慕未来的万众情感。当_的群众游行队伍行进在长安街上,奋斗追梦的抖擞英姿凝聚起自强不息、团结奋斗的国家合力。从_的烂摊子上建起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生政权,( ),从历史性成就和变革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70年弹指一挥间,一个豪情壮志的自信中国、一个物阜民丰的富强中国、一个创新奔腾的精彩中国,巍然_在世界东方。这次庆祝活动是国之大典,充分显示了新中国
2、成立70年来的辉煌成绩 , 深刻揭示出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的历史哲理,昭示共产党人守初心、担使命,激励中华儿女同追梦、其奋斗。奋发有为,再立新功,成为人们感受时代辉煌之后发自心底的意愿。(1) 依次填入文中模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气势如虹春风得意手无寸铁伫立B . 气冲牛斗春风得意手无寸铁屹立C . 气冲牛斗意气风发白手起家伫立D . 气势如虹意气风发白手起家屹立(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改革开放之路从百业待兴中闯出来B . 从百业待兴中闯出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改革开放之路C . 从百业俱兴中闯
3、出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改革开放之路D . 从百业待兴中闯出改革开放之路,它决定当代中国的命运(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这次庆祝活动是国之大典,充分显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辉煌成绩B . 这次庆祝活动是国之大典,展示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充分的辉煌成就C . 这次庆祝活动作为国之大典,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辉煌成就被充分显示出来了D . 这次庆祝活动是国之大典,充分展示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辉煌成就二、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2. (6分) (2019高一上长春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闻作为一种媒体信息。本应有助于人们了解事情的
4、真相,如信息论的提出者香农就曾把信息定义为“不确定性的消除”,然而信息也会增加人们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尤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摆脱这种困境?除了优化信息环境外,更现实的途径是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在信息时代,批判性地解读和使用媒体信息应是社会成员的基本技能。为什么在今天要特别强调受众的“新闻素养”?这是由新闻的性质和当今新闻的发展趋势决定的。新闻是帮助公民自治的必要信息,和其他出于私人利益或兴趣而获得的信息不同,它关乎社会群体的公共利益,最终会影响私人生活。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商业文化的介入、新闻发布门槛的降低,新闻与评论、娱乐、宣传的界线不再像从前那样清晰,“准新闻”甚至“伪新闻”层
5、出不穷。新闻受众应该提高自己的新闻辨别能力,对不同来源的信息设置不同的警惕值,这样才能使自已变得明智。如何批判性地解读新闻?受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一)报道有无确切的来源?来源可靠吗?(二)报道的内容完整吗?是否包含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等要素?假如不完整,原因是什么?三、报道者提供了什么证据?这些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四、这则新闻除了报道事件外,是否还有其他意图?有人认为受众都是愿意看到真相的,他们欠缺的仅仅是辨别能力,然而现实中相当多的受众首先欠缺的是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如果说从前的新闻受众在接收信息上缺乏自由的话,那么现在的新闻受众更多是被诱惑,把有限的时间用于关
6、注娱乐新闻,而最危险的是在被抑制和被诱导中养成的对事实真相无所谓的态度,要么是“你知道了真相又能怎样”,要么是“根本就没有真相,一切都是阴谋”。前者导致老于世故地配合做戏,后者导致愤世嫉俗、拒绝相信一切。还有一些人尽管有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却习惯于把常识当成真相,或者以常识为标准来判断事件是否真实。常识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能帮助我们迅速作出认知,提高判断效率,在生活中必不可少。其实常识并不意味着就是对事实真相的认识,常识往往受到特定观点和具体经验的限制,因人而异、缺乏普遍性和稳定性,有时会遮蔽事实真相。把常识推上神坛,会走向主观先行和反智主义的极端。因此,有必要对常识保持警惕。我们生活
7、的时代,受众越来越多地拥有制作和发布新闻的机会,所以,仅仅强调受众解读新闻的能力和追求真相的意愿其实是不够的,还应该提高受众参与新闻生产的能力,提高他们所生产的新闻的质量。从新闻业的发展来看,无论对新闻受众还是对新闻工作者,这可能都有更大的价值。(1) 下列有关受众的“新闻素养”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 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可以优化新闻的信息环境。B . 能够批判性地解读信息是受众重要的新闻素养。C . 只要提高新闻的发布门槛,就能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D . 受众新闻素养的高低会影响当今新闻业的发展。(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第一段提出要提高
8、受众解读新闻的能力的观点,在第二三段则着重论述了怎样提高解读新闻能力的问题。B . 第四段对现实中新闻受众缺乏寻求真相的意愿进行了阐述,不仅论述了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而且还指出了其表现。C . 第五段在前一段基础上继续论证受众寻求真相的意愿,着眼于剖析真相与常识的关系,提出对常识保持警惕的忠告。D . 第六段指出要提高受众参与新闻生产的能力,与前文关于受众能力和意愿的论述构成了层进关系,使阐述更深入。(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一段加点词“困境”在文中指的是本应消除不确定性的信息却增加了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的状况。B . 受众批判性地解读新闻,应该考虑报道来源、
9、内容完整性、事件证据,最主要的是要关注发布者是否还有其他意图。C . 如果受众对新闻具有辨别能力,同时又有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那么就可以净化新闻环境,保障新闻业良性发展。D . 当今时代受众越来越多地拥有发布新闻的机会,所以,提高受众参与新闻生产的能力比解读新闻和追求真相更紧迫。3. (9分) (2018高三上汕头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今年春节期间,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收视与口碑双双领跑。这档现象级节目的背后,经历了哪些千锤万凿?中国诗词大会比什么?怎么比?谁来比?从2014年7月开始筹划节目的激情满满,到2014年12月走访多个国学班看到很多孩子喜欢诗词的信心倍增,再到
10、2015年春天样片拍摄失败,总导演颜芳和她的团队经历了一个“左手和右手打架”的持续过程。规则复杂、气氛高冷、题目太难,都成为阻碍节目推进的因素。“窗外雨潺潺,一点一滴全都打在了心上。”这是2015年6月颜芳发布的一条微信朋友圈内容,因为中国诗词大会第10版方案又被推翻了。“不是看到希望才坚持,是因为坚持了才有希望。”就在颜芳被困惑萦绕的时候,对叶嘉莹、周笃文等大家的走访令她茅塞顿开。“他们不约而同地表达了这样的意思:诗词来源于生活,诗词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颜芳感觉到,诗词就是古人的情感日记,节目应该紧紧围绕诗词本体做文章,带领全民重温那些学过的古诗词,创建感情和文化的共鸣,她感觉“这回更靠
11、谱了”。熟悉的陌生题,“击败体”的内循环竞赛机制,百人选手团“比什么?怎么比?谁来比?”这个“铁三角”有了答案,其他一切迎刃而解。“古诗词在人们的心中是有种子的,每个人都有一颗诗心。”颜芳分析了中国诗词大会大获好评的原因:王立群、郦波、康震、蒙曼4位点评嘉宾用当下的语汇深入诠释诗词的文化内涵与外延,“技术手段+艺术表达”的舞台设定,追求极致的视觉效果,简单而有悬念的赛制让观众可以瞬间切入、随时跟随,严格的审看机制为节目高质量播出保驾护航,这些共同成就了这档高雅但不高冷、通俗而不庸俗的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全媒体策略也可圈可点。除了在央视网播出,观众在节目播出期间通过扫描二维码可以同步互动答题。此
12、外,节目组还在微博话题、YY语音互动、微信平台等方面开辟宣传渠道,进行多屏互动全媒体整合营销。“我们会一如既往地坚守定位,创新研发,做最好的自己。”展望未来,颜芳仍如当初般坚定。(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7年4月5日)材料二:作为中国诗词大会评委之一的康震教授说:“诗词大会的走红并不意外,当人们在物质上的享受已经比较丰富时,会希望用高雅的文化艺术来提升精神生活,诗词就是很好的选择。这是一个新的诗歌时代的到来,年轻人喜欢诗词,愿意用诗词描绘生活,这和唐代人热衷创作诗词,有异曲同工之妙。”康震教授还介绍,诗词在古代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一件文学作品,一项科举考试的内容,还是一个很重要的时尚。“在唐代
13、,一个人诗写得好,会被认为有文化有层次。这种时尚是文化的潮流,包含着一个人的审美趣味。”流传千年的中国传统诗词在网络时代圈粉无数,是因为诗词在当代可以并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其实每个时代的人都在怀疑,我们是否身处一个诗意的社会?但这种疑问的潜在意识是,我们渴望诗意这就是一个走向诗意的过程。我们提出问题的时候,就是我们觉醒的时候,意味着全社会有了共识和行动。现在大家都在看诗词大会,观众们都在背唐诗,这难道不正是诗意社会的开始吗?”(中国青年报2017年2月14日)材料三:今年两会上,在回答“如何让青少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冯骥才表示,赞成把传统文化编入教材,让年轻学子多读读古诗词,获
14、得一些知识与感悟,其实更重要的还是把他们带领到传统生活里去。他强调,传统存在于生活中,每个人都是传统的携带者,学习最好的方式应该是体验,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激起他们的兴趣,在热爱的过程中提升文化修养。“只有让孩子们在传统文化中得到快乐和收获,传统文化才会进入他们的精神与心灵,渐渐成为一种记忆、一种认同、一种情怀。”(光明网传统文化教育如何从“近”到“进”?,2017年4月26日)(1)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困难重重,从筹划节目时的激情满满,到样片拍摄失败,主要因为严格复杂的节目审看机制。B . 康震教授认为,中国诗词大会的走红,和人们生活水平的
15、提高及诗词在当代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有较大的关系。C . 冯骥才认为,传统文化存在于生活中,学习古诗词的最好方式就是到传统生活里去,以得到知识的快乐与精神收获。D . 三则材料都关注以古诗词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而且都或多或少认为人们心中有诗意,需要用恰当的方式来激活。(2)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对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背后故事的追溯与叙述,条理清晰,表达完整,非常符合新闻真实、准确的特点。B . 在三则材料中,时效性和文学性强弱不一样,如材料一时效性较强,而文学性较弱;材料二文学性较强,而时效性较弱。C . 材料三中,转述和引用名人的原话,让新闻更真实、客
16、观,符合新闻的真实性原则,而且更具说服力,更加丰富了新闻的内容。D . 三则材料来源于专业报纸,或门户网站,都关注了古诗词,但为了适应不同的读者,修辞上各有考虑,读起来感觉不大相同。(3) 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古诗词,其在当代得以推广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进行分析。 4. (12分) (2019高二上宁波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择死与择生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抑或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五千年积淀的,绝非只是出土的竹简,而是这中国式的生命。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与司马迁,一个要死,一个却不惜带辱
17、而活?这个问题从儿时就牵襻着我。后世一直将屈原定位为“爱国诗人”,值得商榷。我以为,这忽视了他作为“政治家”的一面。这个偏差或许是些故意?后人出于不平,以为楚国那样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忠于和报效?焉知“政治”也是一种理想。政治家与政客不同,正是由于前者的献身是别无选择的,后者却是投机的。屈原身为三闾大夫,是楚国的决策大臣,他不能承受楚国蒙受亡国的事实。仅作为一个诗人,即令“国破山河在”,亦不必去死。诗人以“诗”爱国和救国。他可行吟,可以留下作品“薪火传人”。但三闾大夫必须沉江。屈原的这种“相始终”的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失败时惟一的坚持。他是把对政治的责任放在“诗人”之上的。这才是屈原对自己
18、的定位。诗人的事业,可以不与某一个具体的朝廷和君王相联系,相始终。屈原的这种始终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不可挽救的狂澜的惟一坚持。“人生自古谁无死?”“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之于生死,中国自古已有确认之标志。虽然“哀莫哀兮生别离,乐莫乐兮心相知”,已将生乐死苦、留恋人世的滋味体会尽致,但是,主动迎接死亡,“在不可选择中进行选择”的精神依然确立。中国的志士仁人,在求生不能的时候,很重视死之权利,倘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信仰完整地活下去,不如选择死亡,将死看作一种意志与尊严的使命。屈原即是著名的范例。他是不会等到敌国军队进入,被俘受辱而死的。他认为羞辱他就是羞辱楚国,他要选择死,一种自由的、高尚独
19、立的死。头戴巍峨之冠,身着兰草香服,时而悲吟,时而高歌,徜徉在汩罗江畔,饱览他所挚爱的山河大地,从容赴死。屈原之死,死的原因是不是“诗人”的,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政治家只要死得其所和旗帜鲜明,诗人却要死得美,死得如其所吟,死得浪漫。我们何不理解为:屈原是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紧紧拥抱着诗的理想而去的。这死亦是一种决裂,与以往从事的“政治”的决裂,与终生所爱的诗章同归。这是历代美的理想之追求者的最好结局。死,可以明志;生,却可践志。当死临到司马迁头上时。他选择生。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司马迁出于公心,为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假如就为此而死亦不失为真谏烈臣;但
20、司马迁认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却不是仅此。他要以一介布衣的身分完成千古史记,为中国撰写第一部大型纪传体史书。既有了帝王家的史官,却执意要做民间第一史家。当时虽没有明文不准平民“写史”,但司马迁此举引起了当朝的临视与怀恨。他选择受刑忍辱,弃政从文,从匍匐于地的殿臣中直起身子做人。这是令世俗瞠目的叛逆之举,这是勇敢与崇高的跨越。他不愧为敢于在朝堂上和禁锢人臣的君臣伦理观念决裂的杰出代表!弃一帝而得天下千秋,伟哉司马迁!屈原择死,史迁择生,都是崇高的。他们择死与生的思考世代延传;这种思考,构成了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隆起的脊梁。(1) 请分析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2) 仔细阅读第4段中画横线的三句话。
21、请结合每句话的内容与表达特点具体说明它们之间的联系。 这个偏差或许是有些故意?后人出于不平,以为楚国那样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忠于和报效?焉知“政治”也是一种理想。(3) 解释下列语句的含义 (屈原之死)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司马迁)从匍匐于地的殿臣中直起身子做人。(4) 有条理陈述“屈原择死”与“司马迁择生”“他们择死与择生”的崇高意义。 三、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5. (11分) (2019高三上三明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朱子奢,苏州吴人,从乡人顾彪授左氏春秋,善文辞。隋大业中,为直秘书学士。天下乱,辞疾还乡里。后从杜伏威入朝,授国子助教。太宗贞观初,高丽
22、、百济同伐新罗,连年兵不解。新罗告急,帝假子奢员外散骑侍郎,持节谕旨,平三国之憾。子奢有仪观,夷人尊畏之。二国上书谢罪,赠遗甚厚。始,武德时,太庙享止四室,高祖崩,将祔主于庙,帝诏有司详议。子奢建言:“汉丞相韦玄成奏立五庙,刘歆议当七,郑玄本玄成,王肃宗歆,于是历代庙议不能一。且天子七庙,诸侯五,降杀以两,礼之正也。臣请依古为七庙。”于是尚书共奏:“自春秋以来,言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二。推亲亲,显尊尊,为不可易之法,请建亲庙六。”诏可。然言七庙者,本之子奢。帝尝诏:“起居纪录臧否,朕欲见之以知得失,若何?”子奢曰:“陛下所举无过事,虽见无嫌,然以此开后世史官之祸,可惧也。史官全身畏死,
23、则悠悠千载,尚有闻乎?”池阳令崔文康坐事,栎阳尉魏礼臣劾治,狱成,御史言其枉。礼臣诉御史阿党,乞下有司杂讯,不如所言请死。鞫报礼臣不实,诏如请。子奢曰:“在律上书不实有定罪今抵以死死者不可复生虽欲自新弗可得且天下惟知上书获罪欲自言者皆惧而不敢申矣”诏可。子奢为人乐易,能剧谈,以经谊缘饰。每侍宴,帝令论难群臣,恩礼甚笃。卒于官。(选自新唐书儒学朱子奢传)(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律上书不实/有定罪/今抵以死/死者不可复生/虽欲自新弗可得/且天下惟知上书获罪/欲自言者皆惧/而不敢申矣/B . 在律上书/不实有定罪/今抵以死/死者不可复生/虽欲自新弗可得/且天下
24、惟知上书获罪/欲自言者皆惧/而不敢申矣/C . 在律/上书不实有定罪/今抵以死/死者不可复生/虽欲自新弗可得/且天下惟知上书获罪/欲自言者/皆惧而不敢申矣/D . 在律/上书不实/有定罪/今抵以死/死者不可复生/虽欲自新弗可得/且天下惟知上书/获罪欲自言者/皆惧而不敢申矣/(2) 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大业”是年号,年号纪年是我国古代主要的纪年法之一,如贞观、庆历、康熙。B . “崩”是对帝王之死的婉称,古代对帝王之外的人去世还有薨、卒、不禄等多种称法。C . 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诗书礼易孟子也都是儒家经典。D . 皇帝自称“朕”,皇帝发布的命
25、令或文告称“诏”,“草诏”是皇帝写诏书向臣民表达其旨意。(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 . 朱子奢先在隋为官,唐时曾前往朝鲜半岛平息战乱。他在隋朝为官时,逢天下动乱,为官不稳定;他前往高丽、百济平息战乱时受到二国的厚待。B . 朱子奢通晓祭祀礼仪,发表意见有根有据。在唐高祖死后祭于先祖神庙一事上,朱子奢引经据典,建议依照古制设立七庙,得到了唐太宗的认可。C . 朱子奢敢于拒绝皇帝看似合理的要求,并晓之以理。皇帝想看起居注,以便知道自己的得失;朱子奢认为这样做就会影响当朝史官,使记录失真。D . 朱子奢坚持依法办事,博学健谈。在如何处理魏礼臣一事上,他认为应按照法
26、律来办;他健谈,好引经据典,有时在宴饮时皇上还让他与群臣辩论。(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推亲亲,显尊尊,为不可易之法,请建亲庙六。礼臣诉御史阿党,乞下有司杂讯,不如所言请死。四、 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6. (7分) (2018高二上田阳月考)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亭夏日高骈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夏意苏舜钦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注】高骈:唐末大将,爱好文学。苏舜钦:北宋诗人,曾因遭诬陷被革职。此诗作于其罢官后隐居苏州期间。别院:正宅边的小院。簟(din):竹席。(1) 下列说
27、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两首诗都写夏日之景,高诗着眼“山亭”,苏诗着眼“别院”,虽然所写景物有同有异,但都写出了夏日的清静优美。B . 高诗中,“入”字写出了夏日映在塘中的楼台倒影十分清晰的特点。苏诗中“别院”、“深深”、“清”三个词语构成清幽的气氛。C . 两首诗都写到“帘”,高诗写微风下“帘动”情状,在诗中以动衬静;苏诗写透过帘看到石榴花开的景象,突出花的明艳。D . 两首诗都从不同感官角度写景,高诗从嗅觉角度写满架蔷薇的芳香,苏诗从听觉角度写午睡中梦到流莺清脆的啼鸣。(2) 两首诗蕴含的情感有何异同?请加以赏析。 五、 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7. (3分) (2018高三上
28、杭州月考)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 _,百兽震恐,及在槛阱之中,_,积威约之渐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2) 四围山色中,_。_,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王实甫长亭送别) (3) 桂棹兮兰桨,_。渺渺兮予怀,_。(苏轼赤壁赋) (4)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_,_。(论语-徽子) (5) 一种相思,_。_,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六、 语言表达 (共2题;共10分)8. (5分) (2017高一上广东期中) 傍晚,迎着清凉的秋风,小刚一家人走在风景如画的珠江边上。这时有一位五十岁左右的女士端来了一盆各种各样的鱼,想要放生到珠江里,小刚见状急忙上前制止。请以小刚的身份写一段话,说服这位阿姨停止这种放生的行为。字数250字左右。 9. (5分) (2018石嘴山模拟)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语言是文化的栽体和重要表现形式,不同的方言对应的是多元化的社会文化、风土人情。最典型的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一年级第二学期语文教学计划集合十篇
- 白酒销售工作总结
- 高中生自我介绍(15篇)
- 体育教师科研报告总结
- 园林施工合同范本
- 社会实践报告(集合15篇)
- 关爱生命关注健康-健康知识讲座
- 关于环保的英语
- 关于天气的英语 weather
- 共青团员入团程序
- 2024广东省建筑安全员A证考试题库附答案
- 商业广场环境卫生保洁方案
- 2024年建筑消防设计改造服务合同3篇
- 实+用法律基础-形成性考核任务四-国开(ZJ)-参考资料
- 2024年国网公司企业文化与职业道德试考试题库(含答案)
- 《中国急性肾损伤临床实践指南(2023版)》解读
- 汽车保养与维修服务方案
- 2024院感年终总结报告
- 创新创业实战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期末 (试题) -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2024)英语三年级上册
- 体育导论(大学体育1)(山东联盟)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青岛科技大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