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地球的自转》说课稿中图版必修_第1页
高中地理《地球的自转》说课稿中图版必修_第2页
高中地理《地球的自转》说课稿中图版必修_第3页
高中地理《地球的自转》说课稿中图版必修_第4页
高中地理《地球的自转》说课稿中图版必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一地理必修上册地球的自转说课稿【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在第一章的第四节,由前面宇宙环境的知识可知,地球的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自转和公转。本节先谈地球的自转运动,只要掌握了地球自转的特点及其地理意义,就能为以后学习公转运动和地理环境的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地球的自转,就地表来说是在作圆周运动,所以可从方向、周期、速度三个方面来了解它的特点;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是由地球自转而产生的各种自然现象,其中最显著的是昼夜更替、地方时差异、地转偏向和地球形状变扁等现象。本节课的重点是地球自转的特点和地转偏向问题;难点是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差异问题。【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地

2、球自转的特点及其地理意义。2.能力目标:使学生能够看懂“恒星日与太阳日示意图”,并说出两者的差异及其原因;学会运用“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产生偏向”的规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3.德育目标:使学生形成物质普遍联系的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教学方法】地球的自转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是一些大尺度的地理现象,对学生来说很抽象,不容易领会。为了上好这节课,我以新兴的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采用适合我校学生实际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即从创设情境入手,采用直观教学,变宏观为微观(如以地球仪代替地球)、变静态(如课本插图)为动态(如动画)、变抽象为形象;再通过低起点、高坡度式的层层设问,创造协作学习与会话环

3、境,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思考、讨论,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逐步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为了顺利达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突出直观教学,主要采取以下方法:一是演示法。利用地球仪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一些难以观测、难以想象的地理过程模拟式地展现出来,既激发学生兴趣,又形象生动。二是情境法。通过切合实际地创设一些情境,设计恰当的问题,以案例式使每个知识点能自然地导入引申,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主动与老师协同学习,再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水到渠成地实现意义的建构。【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学活动设计意图设计问题: 毛泽东主席有一著名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种情况可能吗? 通过引用伟

4、人诗句,抓住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巧妙地引入新课。讲授新课、地球自转的特点1.方向教学活动设计意图 请学生上讲台拨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的方向,得出“自西向东”。 提醒学生,圆周运动常用顺时针或逆时针来描述。 老师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设问:在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在南极上空看,又怎样?(教学生运用“北右南左”法则) 设计问题,课后思考: 太阳为什么东升西落? 天上的星星是否都是东升西落? 九月的星空图里的星星是如何运动的?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开展双边活动,活跃课堂气氛。 层层设问,通过演示引入,由浅入深,使学生全面认识地球自转的方向,及其产生的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现象,

5、同时提高观看星图的能力。 结合手势法则,使学生能牢固记住地球自转的方向,为能分析各种地球运转示意图打好基础。2.周期教学活动设计意图 讲解恒星日和太阳日的概念。 用自己创作的电脑课件,演示说明恒星日与太阳日差异的原因。 设计问题,学生回答: 假如今晚八时在某一位置看到某颗恒星,明晚要在同一位置看到同一颗星,应在什么时刻去看? 看九月的星空图,为什么观测日期每推后15天,观测时刻要提前1个小时? 假如地球不公转、或自东向西自转、或自东向西公转、或自转公转都是自东向西,太阳日和恒星日各有什么不同?(课后思考) 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差异问题较抽象、很费解,用多媒体手段可进行模拟,形象、生动。 通过多角度

6、设问,多角度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3.速度教学活动设计意图 介绍角速度的概念,得出地球自转的角速度为15/小时。 介绍线速度的概念,显示线速度示意图,得出自转线速度随纬度变化的规律。 回应导入新课时提出的问题。 设计问题,学生回答: 两极的角速度和线速度怎样? 同纬度的两地、同经度的两地、或纬度、经度都不同的两地,角速度和线速度各有什么异同? 本问题较浅显,但也不能一笔带过,否则学生容易忽视。 通过设问,可对这一知识点加以强化,也解决了课后练习题。小结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方 向自东向西 列出表格,让学生填充,由学生自己归纳出地球自转的特点。 方便学生记忆,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促成学生对已学知

7、识的意义建构,以达到教学目的。周 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太阳日(24时)速度角速度15/小时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意义: 情境组 长期以来,劳动人民养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习惯。 多数宾馆的大厅都挂着一些时钟,每个时钟显示不同的时刻。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首次使用远程大炮,射程达100多公里,而每次发射后炮弹总是向右偏离目标1公里多。 初中地理是这样描述地球的形状的:两极稍扁,赤道略鼓。 以上事例,各表示地球自转哪方面的地理意义?分别与地球自转及其特点有何关系? 自主学习、协作对话: 问题组 如果地球不自转、或不公转、或不自转也不公

8、转、或自转和公转的周期相同,昼夜更替的情况各将怎样? 同经度的地方、不同经度的地方,时间有何差异? 南北半球和赤道,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是如何偏向的? 如何证明地球不是正球体?代表发言、及时反馈: 学生分组思考、讨论后,由代表回答以上问题。 利用电脑演示、引导学生想象昼夜之分与昼夜更替及其形成。 结合惯性定律,图示说明南北半球和赤道地转偏向的情况(再次教学生运用另一“北右南左”法则);再举出大量有关的事例,并用自制电脑动画演示地转偏向的成因。 播放动画,说明地球形状变扁的原因。 意义建构、引申提高: 问题组 如果昼夜更替的周期变长或变短,对我们的生活将带来什么影响? 如果想最早进入21世纪,你该怎么做?如果想最早看到新世纪的第一缕阳光,又该怎么做? 长江三峡河段,由于南岸较陡,所以房子多建于北岸。为什么南岸比北岸陡些? 根据这部分内容体系的特点,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分 创设情境、导入意义、自主学习、协作对话、代表发言、及时反馈、意义建构、引申提高四个环节,在老师的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下,学生协作学习,凭自身经验和已有知识,共同建构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本课总结【教学评价】1.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探索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