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理第五章 吸收.ppt_第1页
化工原理第五章 吸收.ppt_第2页
化工原理第五章 吸收.ppt_第3页
化工原理第五章 吸收.ppt_第4页
化工原理第五章 吸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6.19,第五章吸收,一、吸收的有关概念二、吸收在工业上的应用三、吸收的分类四、吸收的流程和溶剂五、相组成表示方法,第一节概述,20.6.19,传质过程:物质在相际间的转移物质传递过程传质过程的依据:混合物中各组分在两相间平衡分配不同。以传质过程为特征的单元操作在化工升中应用甚广。如:(1)气体吸收:依据气体组分在液相中的溶解度差别来处理气体混合物。(2)液体蒸馏:加热液体混合物,利用混合物不同组分挥发性的差异,使得液体混合物得以分离。(3)液液萃取:液体组分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差别来分离液体混合物。(4)固体干燥:对含有一定湿份(液体)的固体提供一定的热量,使之汽化,从固体的表面或内部转入

2、气相。,一、吸收的有关概念,20.6.19,混合气体与适当的液体接触,气体中的一个或几个组分溶解在该液体内形成溶液,不能够溶解的组分则保留在气相中,这样使得原混合气体得以分离。这种利用各组分溶解度不同而分离气体混合物的操作称为吸收。混合气体中能溶解的组分称为溶质,以A表示;不被吸收的组分称为惰性组分,以B表示;吸收操作所用的溶剂称为吸收剂,以S表示。,20.6.19,二、吸收在工业上的应用,1.分离混合气体以获得一定的组分;(液态烃处理裂解气回收其中的乙烯、丙烯等)2.除去有害组分以净化或精制气体;(用水或碱液脱除合成氨原料气中的二氧化碳)3.制备某种气体的溶液;(用水吸收氯化氢制取盐酸、用水

3、吸收甲醛以制备福尔马林溶液等)4.工业废气的治理。(工业废气中含有的SO2、NOx等有害成分需在排放前进行处理),20.6.19,三、吸收的分类,1.物理吸收和化学吸收;溶质与溶剂是否有明显的化学反应发生2.单组分吸收和多组分吸收;被吸收的组分的数目3.等温吸收和非等温吸收;热效应是否显著或设备散热状况4.高浓度吸收和低浓度吸收。混合物中气体的浓度,20.6.19,四、吸收的流程、溶剂的选择,20.6.19,1.溶解度:对溶质组分应具有较大的溶解度2.选择性高:对混合气体中的其他组分基本不吸收3.挥发性小:减少溶剂的用量,避免引入新杂质4.黏度低:便于运输;比热小:再生时节能;发泡性低:减少设

4、备的尺寸。5.腐蚀性低:减少设备费用。6.化学稳定性高;7.无毒、无害、价廉、易于再生等。,溶剂选择要求:,总的选择原则是:经济、合理。,20.6.19,五、相组成表示法,1、质量分数与摩尔分数,质量分数:在混合物中某组分的质量占混合物总质量的分数。,摩尔分数:在混合物中某组分的摩尔数占混合物总摩尔数的分数。,20.6.19,气相:,液相:,质量分数与摩尔分数的关系:,20.6.19,2、质量比与摩尔比,质量比:混合物中某组分A的质量与惰性组分B(不参加传质的组分)的质量之比。,摩尔比:混合物中某组分的摩尔数与惰性组分摩尔数之比。,气相:,液相:,20.6.19,质量分数与质量比的关系:,摩尔

5、分数与摩尔比的关系:,20.6.19,3、质量浓度与摩尔浓度,质量浓度:单位体积混合物中某组分的质量。,摩尔浓度:单位体积混合物中某组分的摩尔数。,质量浓度与质量分数的关系:,摩尔浓度与摩尔分数的关系:,20.6.19,4、气体总压与理想气体中组分的分压,总压与某组分分压之间的关系:,摩尔比与分压之间的关系:,摩尔浓度与分压之间的关系:,20.6.19,第五章吸收,一、气体的溶解度二、亨利定律三、气液相平衡与吸收过程的关系,第二节气液相平衡,20.6.19,一、气体的溶解度,1、气体在液体中溶解度的概念气体在液相中的溶解度:,表明一定条件下吸收过程可能达到的极限程度。,2、溶解度曲线,气体在液

6、体中的饱和浓度,对于单组分物理吸收,由相律知,20.6.19,在总压不高,P20及S0.75。,(1)的意义:反映了A吸收率的高低。,(2)参数S的意义:反映了吸收过程推动力的大小,其值为平衡线斜率与吸收操作线斜率的比值。,20.6.19,(3)对于一固定的吸收塔来说,当NOG已确定时,S值越小,,愈大,愈能提高吸收的程度。,减小S,增大液气比,吸收剂用量增大,能耗加大,吸收液浓度降低,适宜的S值:,(5),(4),20.6.19,b)对数平均推动力法,吸收的操作线为直线,当平衡线也为直线时,将上式代入,20.6.19,简化可得:,其中:,塔顶与塔底两截面上吸收推动力的对数均值,称为对数平均推

7、动力。,20.6.19,注意:1)平均推动力法适用于平衡线为直线,逆流、并流吸收皆可。,2)平衡线与操作线平行时,,3)当、时,对数平均推动力可用算术平均推动力。,20.6.19,同理可导出如下传质单元数的计算式:,20.6.19,例:某生产车间使用一填料塔,用清水逆流吸收混合气中有害组分A,已知操作条件下,气相总传质单元高度为1.5m,进料混合气组成为0.04(组分的Amol分率,下同),出塔尾气组成为0.0053,出塔水溶液浓度为0.0128,操作条件下的平衡关系为Y=2.5X(X、Y均为摩尔比),试求:1)L/V为(L/V)min的多少倍?2)所需填料层高度。3)若气液流量和初始组成均不

8、变,要求最终的尾气排放浓度降至0.0033,求此时所需填料层高度为若干米?,20.6.19,解:,1)L/V为(L/V)min的倍数,20.6.19,2)所需填料层高度脱吸因数法,20.6.19,对数平均推动力法,20.6.19,20.6.19,3)尾气浓度下降后所需的填料层高度,尾气浓度,20.6.19,2)平衡线不为直线a)图解积分法,Y,20.6.19,平衡线为曲线时,图解积分法步骤如下:,1)操作线上任取一点(X,Y),其推动力为(Y-Y*)。,2)系列Y作图得曲线。,3)积分计算Y2至Y1范围内的阴影面积。,上述积分也可采用数值法进行计算,如965式,20.6.19,b)近似梯级法B

9、aker图解法,M1,F1,20.6.19,分析梯级TF1F,在梯级T*A*FT中,,平均推动力,20.6.19,命题:物系、操作条件一定,计算达到指定分离要求所需塔高。,分离要求:残余浓度Y2或溶质的回收率,吸收塔设计型计算总结,1.流向的选择,逆流特点:1)逆流推动力大,传质速率快;,2)吸收液的浓度高;,3)溶质的吸收率高;,4)液体受到上升气体的曳力,限制了液体流量和气体流量。,20.6.19,2、吸收剂进口浓度的选择及其最高允许浓度,3、吸收剂流量的确定,例:空气中含丙酮2%(体积百分数)的混合气以0.024kmol/(m2s)的流率进入一填料塔,今用流率为0.065kmol/(m2

10、s)的清水逆流吸收混合气中的丙酮,要求丙酮的回收率为98.8%。已知操作压力为100kPa,操作温度下的亨利系数为177kPa,气相总体积吸收系数为0.0231kmol/(m3s),试用解吸因数法求填料层高度。,20.6.19,【例5-7】在一塔径为0.8m的填料塔内,用清水逆流吸收空气中的氨,要求氨的吸收率为99.5%。已知空气和氨的混合气质量流量为1400kg/h,气体总压为101.3kPa,其中氨的分压为1.333kPa。若实际吸收剂用量为最小用量的1.4倍,操作温度(293K)下的气液相平衡关系为Y*=0.75X,气相总体积吸收系数为0.088kmol/(m3s),试求(1)每小时用水

11、量;(2)用平均推动力法求出所需填料层高度。,20.6.19,命题:塔高一定时,吸收操作条件与吸收效果间的分析和计算;吸收塔的核算。,1.定性分析,【例5-8】在一填料塔中用清水吸收氨空气中的低浓氨气,若清水量适量加大,其余操作条件不变,则Y2、X1何变化?(已知体积传质系数随流量变化关系为),五、吸收的操作型计算,20.6.19,定性分析步骤:1)根据条件确定HOG、S;2)利用Z=NOGHOG,确定的变化;3)采用吸收因数法确定Y2的变化;4)利用全塔物料衡算分析X1变化。,问题:吸收温度降低,Y2、X1、吸收操作线如何变化?X2降低,Y2、X1、吸收操作线如何变化?吸收压力提高,Y2、X

12、1、吸收操作线如何变化?,20.6.19,例:某吸收塔在101.3kPa,293K下用清水逆流吸收丙酮空气混合物中的丙酮,操作液气比为2.1时,丙酮回收率可达95%。已知物系的浓度较低,丙酮在两相间的平衡关系为y=1.18x,吸收过程为气膜控制,总传质系数Kya与气体流率的0.8次方成正比,1)今气体流率增加20%,而流体及气液进出口组成不变,试求:a)丙酮的回收率有何变化?b)单位时间内被吸收的丙酮量增加多少?,2.定量计算,20.6.19,2)若气体流率,气液进出口组成,吸收塔的操作温度和压强皆不变,欲将丙酮回收率由原来95%的提高至98%,吸收剂用量应增加到原用量的多少倍?,思路:,1)

13、已知L/V、m、吸收率,2)V不变,20.6.19,解:,求原有条件下的传质单元数NOG,其中:,20.6.19,1)气体流量增加20%时的操作效果,20.6.19,20.6.19,在单位时间内,气量提高后的丙酮回收量之比为:,2)当吸收率由95%提高至98%,由于气体流率没变,因此对于气膜控制的吸收过程HOG不变,塔高是一定的,故NOG仍为5.097,20.6.19,用试差法求解,故液气比应提高到:,吸收剂用量应增至:,20.6.19,六、吸收过程的强化,提高吸收过程的推动力;目标降低吸收过程的阻力。,20.6.19,(2)提高吸收剂的流量;,2.降低吸收过程的传质阻力,1.提高吸收过程的推动力,(1)逆流操作比并流操作的推动力大;,20.6.19,第五章吸收,一、流程二、计算,第六节脱吸,20.6.19,1、流程,吸收的逆过程,2、计算1)操作线,与吸收的区别与联系位置平衡线下方最小蒸汽用量,20.6.19,2)传质单元数的计算,例:由石蜡系碳氢化合物(分子量113)与另一不挥发的有机溶剂(分子量135)组成的溶液,其中碳氢化合物的质量百分数为4%,要在100及101.33下用过热水蒸汽进行脱吸,使脱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