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中市名校2024-2025学年初三中考总复习单元同步滚动测试卷化学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山西省晋中市名校2024-2025学年初三中考总复习单元同步滚动测试卷化学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山西省晋中市名校2024-2025学年初三中考总复习单元同步滚动测试卷化学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山西省晋中市名校2024-2025学年初三中考总复习单元同步滚动测试卷化学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山西省晋中市名校2024-2025学年初三中考总复习单元同步滚动测试卷化学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西省晋中市名校2024-2025学年初三中考总复习单元同步滚动测试卷化学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事实的结论或解释中不正确的是A.公园的桂花开放时满园飘香——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B.生铁和钢的性能不同——是由于含碳量不同C.某物质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该物质一定由C、H两种元素组成D.酸碱中和反应能生成水——实质是氢离子(H+)与氢氧根(OH-)结合生成了H2O2.为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括号内为杂质,不能引入新的杂质),下列操作方法不能达到目的的是()选项物质(杂质)操作方法ACu(Fe)加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后过滤BCO2(CO)通入氧气,点燃CNaCl溶液(Na2CO3)加盐酸至恰好不再产生气泡为止DFeSO4溶液(CuSO4)加入足量铁屑,充分反应后过滤A.A B.B C.C D.D3.下列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A.干冰升华 B.CO2溶于水C.试验CO2的密度 D.贮存CO24.用“W”型管进行微型实验,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a处红棕色粉末变为黑色B.a处实验结束时先停止,通入CO,后停止加热C.b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D.可利用点燃的方法进行尾气处理5.X先生雅兴大发,某日晚间小酌后发了个朋友圈,内容是晚餐:猪耳切半个,黄瓜拌一截。啤酒二三瓶,鸡爪四五根。鸡脖六七段,酒性八九分。花生小半碗,十分幸福人。从中可以看出X先生在饮食方面,有如下缺点需要纠正A.没有补充蛋白质B.没有补充淀粉类C.没有补充维生素D.没有补充油脂6.下列实验正确的是()A.滴加液体 B.加入酒精C.称量NaOH固体 D.验证质量守恒定律7.某同学对下列四个实验都设计了两种实验方法,其中方案一不可行、方案二可行的是选项ABCD实验目的清洗铁制品表面的斑斑锈迹除去一氧化碳中少量水蒸气鉴别水和氯化钠溶液验证金属铁、铜的活动性方案一用适量的稀盐酸点燃试验其导电性用铁和氢氧化铜方案二用适量稀硫酸通过NaOH溶液滴加石蕊试液铁、铜、硝酸银溶液A.A B.B C.C D.D8.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表示为:二氧化碳+水淀粉+氧气,根据以上信息,得出的有关淀粉的结论正确的是()A.只含碳、氢元素 B.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C.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D.无法确定9.工业上用甲和乙反应制备燃料丙。根据下列微观示意图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A.甲的化学式为CH2B.反应中甲、乙、丙的分子个数比为2:1:1C.甲、乙、丙都是氧化物D.丙中C、H、O元素的质量比为12:3:810.碱溶液中都含有OH—,因此不同的碱表现出一些共同的性质。下列关于Ba(OH)2性质的描述中不属于碱的共同性质的是()A.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色B.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水C.能与Na2SO4溶液反应生成BaSO4沉淀D.能与CO2反应生成水11.“关爱生命,注意安全,拥抱健康”是永恒的主题。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食用加碘盐,其目的是防止缺碘引起的贫血B.小苏打可作为治疗胃酸过多症的药剂C.室内起火,应迅速打开所有门窗通风D.氢氧化钠沾到皮肤上,要立即涂上硼酸溶液12.通常情况下,不列能实现“1+1=2”这一结果的是A.1毫升酒精加1毫升水得到2毫升酒精的水溶液B.1克酒精加1克水得到2克酒精的水溶液C.1克食盐加1克水得到2克食盐的水溶液D.1克食盐溶液加1克硝酸银溶液得到2克混合溶液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13.脐橙是邻水县特产之一。经测定,每100mL脐橙汁中除水外,一些成分的平均质量如下表:成分糖类柠檬酸蛋白质维生素钙、铁、磷、锌等质量(g)11.501.030.900.081.3(1)橙汁的pH_____(填“<”“=”或“>”)7。六大营养素中除水和无机盐外,上表中没有涉及的营养素是_____。14.结合NaOH、Ca(OH)2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可用来改良酸性土壤的固体是___________;(2)从微观角度看,它们的溶液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是___________;(3)除去NaOH溶液中混有的少最Ca(OH)2,可选用的试剂是___________。15.下列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铁、氢气、氧化铜、二氧化碳、硫酸、氢氧化钠、氯化铜。它们进行击鼓传花游戏,条件是相互之间能发生反应就可以进行传递。请把上述物质分别安排在A~G的位置上,使花束能从A传到G。其中A的固本俗称干冰。请回答:氢氧化钠应放在位置上。C和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反应类型为反应。上述物质除了发生从A到G的化学反应外,常温下还能相互发生化学反应的是(写名称)。当G换成另一个同类别物质时就能将花传回起点A,它是(写名称)。16.有A、B、C、D四种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1)D元素的名称为_______,D元素与图中_______(填写字母序号)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2)若E粒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则X=_______。(3)A.B.C三种元素能形成一种化合物,其水溶液的pH______7(填“>”“<”或“=”)。三、实验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14分)17.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写出装置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a_____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其发生装置可选择_____(填字母),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可用E装置收集氧气的原因是_____。实验室通常用装置B与_____(填字母)相连制取二氧化碳,该反应化学方程式是_____。用图G所示装置制二氧化碳,有“随开随用、随关随停”的效果。在反应的过程中,若关闭导管上的活塞K,反应停止,其原理是_____。用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按图H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的主要现象是:甲中_____、乙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乙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18.下图为实验室常用的实验装置,回答问题:(1)写出带有标号仪器的名称:①_____;②_____。(2)若用A、E装置组合制取氧气,写出A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收集氧气应在水槽中_____(“①刚有气泡”或“②有均匀连续气泡”,填数字标号)时收集。(3)若要制取和收集一瓶干燥的CO2,其装置接口的连接顺序是_____。(用接口字母顺序从左至右连接)(4)下图是收集某气体的装置,由实验装置推测该气体的有关性质可能是(______)ABCD密度比空气大大小小溶于水中所得溶液的pH>7<7>7<7四、计算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2分)19.(6分)小花同学从家乡的山上带回了一些石灰石样品,同学们利用这些石灰石样品做了如下实验:取样品20g放入烧杯中,将10g稀盐酸分5次加入,实验过程所得的数据如表所示(已知石灰石样品中的杂质不参与反应,也不溶于水)。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实验次数数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剩余固体的质量/g1201622012320842055205(1)盐酸在加到第_____次开始过量;(2)石灰石样品中CaCO3的质量分数=_____;(3)所用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1%)。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C【解析】

A.公园的桂花开放时满园飘香,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选项A正确;B.生铁和钢的性能不同,是由于含碳量不同,选项B正确;C.某物质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说明该物质中一定含有C、H两种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选项C不正确;D.酸碱中和反应能生成水,其实质是氢离子(H+)与氢氧根(OH-)结合生成了H2O,选项D正确。故选C。2、B【解析】

A、Fe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氢气,铜不与稀硫酸反应,充分反应后过滤,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故A正确;B、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够通入氧气点燃,这是因为氧气的量不易控制,用少了达不到目的,用多了会引入新的杂质(过量的氧气),故B错误;C、Na2CO3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至恰好不再产生气泡为止,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故C正确;D、足量铁屑能与CuSO4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铜,充分反应后过滤,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故D正确。故选B。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加入试剂除杂质时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④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3、B【解析】

A、干冰升华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B、二氧化碳溶于水,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C、试验二氧化碳的密度,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D、贮存二氧化碳,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故选B。4、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和题中信息知,A、a处红棕色粉末变为黑色,氧化铁呈红棕色,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为铁,铁呈黑色,故A正确;B、a处实验结束时先停止加热,后停止通入CO,以防铁重新被氧化,故B错误;C、b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C正确;D、可利用点燃的方法进行尾气处理,一氧化碳有毒,具有可燃性,故D正确。点睛∶铁工业上属于黑色金属,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为铁,呈黑色。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是我们检验二氧化碳常用的方法。5、B【解析】

猪耳、鸡爪、鸡脖等可提供蛋白质和油脂,黄瓜可提供维生素,故X先生没有补充淀粉类。故选B。6、B【解析】

A、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时,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B、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添加酒精时要用漏斗,图中所示操作正确;C、氢氧化钠溶液是强碱,具有很强的腐蚀性,直接放在滤纸上会腐蚀托盘,应把氢氧化钠放在小烧杯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D、盐酸能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所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不能将稀盐酸和Na2CO3粉末在烧杯中混合,而应该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实验,图中所示操作错误。故选B。7、D【解析】

A、方案一:铁锈的主要成份是氧化铁,氧化铁能与盐酸反应,加稀盐酸能除去清洗铁制品表面的斑斑锈迹,正确;方案二:铁锈的主要成份是氧化铁,氧化铁能与硫酸反应,清洗铁制品表面的斑斑锈迹,正确。不符合题意;B、方案一:一氧化碳中含有少量水蒸气,不能点燃,错误;方案二:NaOH溶液不能吸收水蒸气,错误。不符合题意;C、方案一:水不能导电,氯化钠溶液能导电,试验其导电性可鉴别两种物质,正确;方案二:水和氯化钠溶液都呈中性,都是不能使石蕊试液变色,滴加石蕊试液不能鉴别两种物质,错误。不符合题意;D、方案一:验证金属铁、铜的活动性可用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用铁和氢氧化铜不能验证金属铁、铜的活动性,错误;方案二:铜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验证金属铁、铜的活动性时,先将铜丝插入硝酸银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再将铁丝插入滤液中,铁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物质,说明铁的活动性大于铜,正确。符合题意。故选D。在鉴别物质时,首先对需要鉴别的物质的性质进行对比分析找出特性,然后根据性质的不同,选择适当的试剂,出现不同的现象才能鉴别8、C【解析】

反应物水由氢、氢元素组成,二氧化碳由碳、氧元素组成,反应后只能确定氧元素;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推断淀粉中一定含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所以只有C是正确的。故选C。9、D【解析】

A、根据甲物质的分子微观示意图可知,该物质的化学式为C2H4;故结论A不正确;

B、根据三种物质的分子微观示意图可知,用甲和乙反应制备丙的化学方程式为C2H4+H2O═C2H6O,反应中甲、乙、丙的分子个数比为1:1:1;故结论B不正确;

C、依据氧化物是含有氧元素的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而根据甲物质的化学式C2H4可知它不是氧化物,乙物质的化学式为H2O可知它是氧化物,丙物质的化学式为C2H6O,共含有三种元素所以不是氧化物;故结论C不正确;

D、根据丙物质的分子微观示意图可知,该物质的化学式为C2H6O,则该物质中C、H、O元素的质量比为(12×2):(1×6):16=12:3:8;故结论D正确;

故选:D。10、C【解析】

碱溶液中都含有OH-,所以各种碱溶液具有相似的性质。【详解】A、Ba(OH)2溶液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色,是Ba(OH)2溶液中的OH-与石蕊发生反应所致,属于碱的通性;B、Ba(OH)2溶液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水,是Ba(OH)2溶液中的OH-与盐酸中的H+反应生成水,属于碱的通性;C、Ba(OH)2与Na2SO4溶液反应的实质是钡离子与硫酸根离子结合生成沉淀的缘故,与OH-无关,不属于碱的通性;D、Ba(OH)2溶液能与CO2反应生成水,与溶液中的OH-有关,属于碱的通性。故选C。11、B【解析】

A.食用加碘盐,其目的是防止缺碘引起的甲状腺肿大,叙述错误;故不符合题意;B.小苏打可作为治疗胃酸过多症的药剂,因其能与胃液反应,叙述正确;故符合题意;C.室内起火,不应迅速打开所有门窗通风,因进入的氧气会与导致可燃物燃烧更剧烈,叙述错误;故不符合题意;D.氢氧化钠沾到皮肤上,要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硼酸溶液,叙述错误;故不符合题意;故选B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必须服务于生产生活,所以与人类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也是重要的中考热点之一。12、B【解析】A、微粒之间有间隔,1体积水与1体积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2体积,不符合题意;B、1克酒精加1克水中,酒精完全溶解形成溶液,混合前后总质量不变,1克酒精加1克水得到2克酒精的水溶液,符合题意;C、通常情况下,在1克食盐中加1克水,食盐不能完全溶解,得到食盐的水溶液的质量小于2克,不符合题意;D、食盐溶液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钠,1克食盐溶液加1克硝酸银溶液得到溶液的质量小于2克,不符合题意。故选B。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13、<油脂【解析】

(1)橙汁中有柠檬酸,所以橙汁的pH<7。(2)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水和无机盐是人体所需的六大营养素,六大营养素中除水和无机盐外,没有涉及的营养素是油脂。14、氢氧化钙都含有氢氧根离子碳酸钠【解析】

(1)氢氧化钙属于碱,具有碱性,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2)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是碱,所以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是都含有氢氧根离子;(3)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所以除去NaOH溶液中混有的少量Ca(OH)2,可选用的试剂是碳酸钠。15、(1)B(2)Fe+CuCl2==Cu+FeCl2置换氢氧化钠和硫酸(3)碳【解析】试题分析:干冰是二氧化碳的俗称,A是二氧化碳,上述反应中,二氧化碳只能与氢氧化钠反应,故B是氢氧化钠;氢氧化钠能与氯化铜或硫酸反应,硫酸能与铁、氧化铜反应;氢气只能与氧化铜反应,则C是氯化铜,D是铁,E是硫酸,F是氧化铜,G是氢气。铁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铜,是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符合置换反应的概念。常温下氢氧化钠与硫酸能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碳与氧化铜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单质和二氧化碳。考点:物质间的转化16、硫B17>【解析】

(1)D元素的核内质子数为16,D元素的名称为硫;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它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关系非常密切,D元素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6,与图中B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2)E粒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是原子得到1个电子得到的,则X=2+8+8-1=17;

(3)A、B、C三种元素分别是氢、氧、钠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是氢氧化钠,其水溶液显碱性,pH>7。

故答案为:

(1)硫;B;

(2)17;

(3)>。三、实验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14分)17、长颈漏斗A2KMnO4K2MnO4+MnO2+O2↑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CCaCO3+2HCl=CaCl2+H2O+CO2↑关闭活塞K,干燥管内压强增大,把液体压回烧杯,固体与液体完全分离,反应停止紫色石蕊溶液变红CO2+Ca(OH)2=CaCO3↓+H2O【分析】(1)长颈漏斗方便加液体药品;(2)制取装置包括加热和不需加热两种,如果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就不需要加热,如果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氧气就需要加热。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3)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碳酸钙和盐酸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热。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因此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用图G所示装置制

二氧化碳,有“随开随用、随关随停”的效果。在反应的过程中,若关闭导

管上的活塞

K,反应停止,其原理是:关闭活塞K,干燥管内压强增大,把液体压回烧杯,固体与液体完全分离,反应停止;(4)用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按图H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的主要现象是:甲中紫色石蕊溶液变红、乙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解析】

(1)据图可知仪器a是长颈漏斗;(2)如果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就需要加热,可选装置A;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KMnO4K2MnO4+MnO2+O2↑;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3)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可选发生装置B,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可选装置C;碳酸钙和盐酸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钙和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