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藏日喀则事业单位考试《行测》模拟题带答案2024年一、常识判断(共15题)1.下列关于西藏历史的表述,错误的是()A.元朝时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B.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C.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D.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这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答案:D。解析: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是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5月1日成立;西藏自治区于1965年成立。所以D选项表述错误。2.日喀则市有众多著名的旅游景点,以下不属于日喀则的是()A.布达拉宫B.扎什伦布寺C.萨迦寺D.珠穆朗玛峰答案:A。解析:布达拉宫位于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扎什伦布寺、萨迦寺都在日喀则,珠穆朗玛峰部分位于日喀则市定日县。所以答案选A。3.以下哪种宗教在西藏地区有着深远的影响()A.基督教B.伊斯兰教C.藏传佛教D.道教答案:C。解析:藏传佛教在西藏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是西藏地区的主要宗教信仰。基督教、伊斯兰教和道教在西藏地区的影响相对较小。所以选C。4.西藏地区的传统服饰是()A.旗袍B.藏袍C.蒙古袍D.维吾尔族服饰答案:B。解析:旗袍是满族的传统服饰;蒙古袍是蒙古族的传统服饰;维吾尔族服饰是维吾尔族的传统服饰;藏袍是西藏地区的传统服饰。所以答案是B。5.下列关于西藏自然资源的描述,正确的是()A.西藏缺乏水资源B.西藏没有矿产资源C.西藏太阳能资源丰富D.西藏森林资源匮乏答案:C。解析:西藏水资源丰富,是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西藏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铬、铜等;西藏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能资源丰富;西藏有一定的森林资源。所以正确答案是C。6.下列哪个节日是西藏的传统节日()A.春节B.泼水节C.雪顿节D.火把节答案:C。解析: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泼水节是傣族的传统节日;雪顿节是西藏的传统节日,意为“酸奶宴节”;火把节是彝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所以选C。7.西藏和平解放后,中央政府为促进西藏发展采取的措施不包括()A.进行民主改革B.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C.建立经济特区D.修建青藏铁路答案:C。解析:西藏和平解放后,进行了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了西藏等西部地区的发展;修建青藏铁路加强了西藏与内地的联系。而我国的经济特区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西藏没有建立经济特区。所以答案是C。8.日喀则市位于西藏的()A.东部B.南部C.西部D.北部答案:B。解析:日喀则市位于西藏自治区南部,是西藏的重要城市之一。所以选B。9.西藏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A.水稻B.小麦C.青稞D.玉米答案:C。解析:青稞是西藏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适应高原气候。水稻喜高温多雨,西藏大部分地区气候不适合;小麦在西藏有种植,但不是主要作物;玉米在西藏种植面积相对较小。所以选C。10.以下哪位是西藏历史上著名的宗教领袖()A.松赞干布B.仓央嘉措C.文成公主D.金城公主答案:B。解析:松赞干布是吐蕃王朝第33任赞普,统一了西藏;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是唐朝远嫁吐蕃的公主,促进了唐蕃友好。仓央嘉措是西藏六世达赖喇嘛,是著名的宗教领袖和诗人。所以选B。11.西藏自治区的首府是()A.日喀则B.拉萨C.那曲D.林芝答案:B。解析:西藏自治区的首府是拉萨,日喀则、那曲、林芝都是西藏的地级市。所以答案是B。12.下列关于西藏文化的说法,错误的是()A.唐卡是西藏特有的一种绘画艺术形式B.西藏的传统建筑风格独特,以碉房等为代表C.西藏的音乐舞蹈形式单一D.藏文是西藏地区通用的文字答案:C。解析:唐卡是西藏特有的绘画艺术形式;西藏的传统建筑如碉房等风格独特;藏文是西藏地区通用的文字。而西藏的音乐舞蹈形式丰富多样,有锅庄舞、弦子舞等。所以C选项错误。13.西藏地区的生态环境特点不包括()A.高海拔B.气候寒冷干燥C.生态系统脆弱D.热带雨林广布答案:D。解析:西藏地区海拔高,气候寒冷干燥,生态系统脆弱。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低纬度、高温多雨的地区,西藏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所以选D。14.以下哪个是西藏的特色美食()A.北京烤鸭B.兰州拉面C.糌粑D.热干面答案:C。解析:北京烤鸭是北京的特色美食;兰州拉面是甘肃的特色美食;热干面是武汉的特色美食;糌粑是西藏的特色美食,由青稞炒熟后磨成粉制成。所以选C。15.西藏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具有的优势不包括()A.地理位置优越,与多个国家接壤B.丰富的文化资源C.发达的制造业D.独特的旅游资源答案:C。解析:西藏地理位置优越,与尼泊尔、印度等多个国家接壤;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独特的旅游资源。但西藏的制造业相对不发达,不是其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优势。所以选C。二、言语理解与表达(共15题)16.日喀则的自然风光______,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A.鬼斧神工B.巧夺天工C.独具匠心D.美轮美奂答案:A。解析:“鬼斧神工”形容艺术技巧高超,不像是人力所能达到的,常用来形容大自然的景观;“巧夺天工”指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一般用于形容人工制品;“独具匠心”指具有独到的灵巧的心思,多指在技巧和艺术方面的创造性;“美轮美奂”原本多形容建筑物雄伟壮观、富丽堂皇,现在也用来形容雕刻或建筑艺术的精美效果。这里形容日喀则的自然风光,用“鬼斧神工”合适。所以选A。17.西藏文化______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民族精神。A.蕴藏B.包含C.包涵D.涵盖答案:A。解析:“蕴藏”指蓄积而未显露或未发掘,强调事物本身内部隐藏着某种东西,“蕴藏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民族精神”搭配恰当;“包含”指里边含有;“包涵”是客套话,请人原谅;“涵盖”指包容、覆盖。相比之下,“蕴藏”更能体现西藏文化中历史底蕴和民族精神的深藏性。所以选A。18.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日喀则的经济______增长。A.持续B.陆续C.继续D.连续答案:A。解析:“持续”强调不间断地进行,“持续增长”表示经济不间断地上升,符合语境;“陆续”表示有先有后,时断时续;“继续”着重指不间断地接连下去,常用来表示接着做一件事;“连续”强调一个接一个,不间断,但更侧重于数量上的连接。所以选A。19.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通过这次西藏文化交流活动,使我对西藏有了更深刻的了解。B.日喀则的美景不仅让游客流连忘返,而且让当地人也陶醉其中。C.我们一定要发扬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D.为了防止不再发生类似的事故,学校采取了很多安全措施。答案:B。解析:A选项,“通过……使”导致句子缺少主语,可删去“通过”或“使”;C选项,语序不当,应先“继承”再“发扬”;D选项,“防止不再发生”否定不当,应删去“不”。所以选B。20.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西藏的蓝天白云,总是让人______。(2)我们要______先辈们的革命精神,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3)面对困难,我们不能______,而要勇敢地迎接挑战。A.心旷神怡传承退缩B.赏心悦目传播退缩C.心旷神怡传播畏缩D.赏心悦目传承畏缩答案:A。解析:“心旷神怡”形容心境开阔,精神愉快;“赏心悦目”指看到美好的景色而心情愉快。“心旷神怡”更强调内心的感受,这里用“心旷神怡”更合适。“传承”指传授和继承,“传播”指广泛散布。“传承革命精神”搭配恰当。“退缩”指后退,回缩;“畏缩”指害怕而不敢向前。“退缩”更常用,“不能退缩”表达更自然。所以选A。21.对下面句子中“民族”一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西藏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A.指具有共同语言、地域、经济生活及其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的共同体B.泛指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的共同体C.特指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D.指具有相同血缘关系的人群答案:A。解析:在这个句子中,“民族”的概念是指具有共同语言、地域、经济生活及其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的共同体。B选项表述不准确;C选项“民族”不只是特指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D选项“民族”并非单纯指具有相同血缘关系的人群。所以选A。22.下列词语中,与“淳朴”意思最相近的是()A.单纯B.纯洁C.朴实D.纯净答案:C。解析:“淳朴”形容人十分诚实,很朴素或比较老实。“朴实”指质朴诚实、朴素,与“淳朴”意思相近;“单纯”强调简单、不复杂;“纯洁”侧重于没有污点、纯净;“纯净”主要指干净、不含杂质。所以选C。23.“那洁白的云朵,像棉花糖一样飘浮在湛蓝的天空中。”这句话运用的修辞手法是()A.比喻B.拟人C.夸张D.排比答案:A。解析:该句把“洁白的云朵”比作“棉花糖”,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没有将事物赋予人的动作、情感等拟人的表现;没有夸大或缩小事物特征的夸张手法;也不存在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类似的句子排列的排比手法。所以选A。24.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①西藏的自然风光独特而美丽。②湖泊如明珠般镶嵌在大地上。③雪山高耸入云,气势磅礴。④草原一望无际,牛羊成群。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①④③②D.④③②①答案:B。解析:①句是总述西藏自然风光独特美丽,应为首句;③句描述雪山,②句描述湖泊,④句描述草原,按照从高到低的空间顺序,应是先写雪山,再写湖泊,最后写草原。所以顺序为①③②④,选B。25.对“西藏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和各民族的团结”这句话理解错误的是()A.国家的政策扶持对西藏发展至关重要B.各民族之间的团结能促进西藏的繁荣C.西藏可以脱离国家和其他民族独自发展D.国家和各民族为西藏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和条件答案:C。解析: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和各民族的团结。国家的政策扶持为西藏发展提供了保障,各民族的团结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国家和各民族为西藏提供了发展机遇和条件。西藏不能脱离国家和其他民族独自发展。所以C选项理解错误。26.“他怀着______的心情踏上了前往西藏的旅途。”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是()A.激动B.感动C.感激D.激昂答案:A。解析:“激动”指(感情)因受刺激而冲动,“怀着激动的心情踏上旅途”符合语境;“感动”指思想感情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激动,引起同情或向慕;“感激”指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激昂”指(情绪、语调等)激动昂扬。所以选A。27.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秘蜜B.篮天C.遥言D.游览答案:D。解析:A选项“秘蜜”应写作“秘密”;B选项“篮天”应写作“蓝天”;C选项“遥言”应写作“谣言”。所以选D。28.“在西藏,你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______到藏族人民的热情与好客。”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是()A.体会B.体验C.感受D.感觉答案:B。解析:“体验”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亲身经历。“体验到藏族人民的热情与好客”更强调亲身去经历和感受这种氛围;“体会”着重指领会、理解;“感受”侧重于受到(影响),接触外界事物得到的影响、体会;“感觉”指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在人脑中引起的反应。所以选B。29.下列句子中,表达语气最强烈的一项是()A.西藏的风景真美啊!B.西藏的风景难道不美吗?C.西藏的风景应该是美的。D.我觉得西藏的风景很美。答案:B。解析:A选项是感叹句,表达对西藏风景美的赞美;B选项是反问句,用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语气比感叹句更强烈;C选项“应该是”语气较为委婉;D选项“我觉得”只是表达个人的看法,语气相对较弱。所以选B。30.“日喀则以其______的历史文化和______的自然风光吸引着众多游客。”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悠久秀丽B.长久美丽C.长远艳丽D.悠远绚丽答案:A。解析:“悠久”形容年代久远,常与“历史文化”搭配;“秀丽”形容清秀美丽,常用来形容自然风光。“长久”主要强调时间长;“长远”多形容时间或距离远;“悠远”一般指空间距离的辽远或声音、韵味等悠长。“美丽”比较普通;“艳丽”侧重于颜色鲜艳美丽;“绚丽”强调色彩华丽。所以选A。三、判断推理(共15题)31.以下哪组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与“西藏:日喀则”一致()A.中国:北京B.四川:成都C.新疆:乌鲁木齐D.青海:西宁答案:以上选项均不符合。“西藏”是自治区,“日喀则”是西藏自治区下辖的地级市,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A选项中“北京”是直辖市,与“中国”是组成与整体且北京地位特殊的关系;B、C、D选项中“成都”“乌鲁木齐”“西宁”分别是“四川”“新疆”“青海”的省会(首府)城市,是行政中心与省份的关系,并非单纯整体与部分关系。32.某旅游团中,所有去了布达拉宫的游客都去了纳木错,有些去了日喀则的游客也去了布达拉宫,所有去了纳木错的游客都没去羊卓雍错。由此可以推出()A.有些去了日喀则的游客去了羊卓雍错B.有些去了日喀则的游客没去羊卓雍错C.有些去了羊卓雍错的游客去了日喀则D.所有去了羊卓雍错的游客都去了日喀则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翻译为:①去布达拉宫→去纳木错;②有些去日喀则的游客→去布达拉宫;③去纳木错→¬去羊卓雍错。由①②递推可得:有些去日喀则的游客→去纳木错,再结合③递推可得:有些去日喀则的游客→¬去羊卓雍错。所以选B。33.以下是关于西藏旅游景点的陈述:(1)如果去了珠穆朗玛峰,就不去纳木错;(2)去了纳木错或者去了羊卓雍错;(3)如果不去羊卓雍错,就不去布达拉宫;(4)去了布达拉宫。由此可以推出()A.去了珠穆朗玛峰B.去了纳木错C.没去羊卓雍错D.没去布达拉宫答案:B。解析:已知“去了布达拉宫”,这是对(3)“¬羊卓雍错→¬布达拉宫”的否后,根据否后必否前,可得去了羊卓雍错;“去了羊卓雍错”是对(2)“纳木错或羊卓雍错”中一支的肯定,根据“或关系”一真即真,此时无法确定是否去了纳木错;“去了羊卓雍错”对(1)“珠穆朗玛峰→¬纳木错”无直接推理关系。再结合(2),因为去了羊卓雍错,“或关系”否定肯定式,若假设没去纳木错则不满足(2),所以一定去了纳木错。所以选B。34.甲、乙、丙三人谈论西藏的旅游景点。甲说:“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很值得去。”乙说:“如果去了扎什伦布寺,就一定要去萨迦寺。”丙说:“我不同意乙的观点。”那么丙的观点是()A.去了扎什伦布寺,但没去萨迦寺B.没去扎什伦布寺,也没去萨迦寺C.去了萨迦寺,但没去扎什伦布寺D.既去了扎什伦布寺,也去了萨迦寺答案:A。解析:乙的话可翻译为“扎什伦布寺→萨迦寺”,丙不同意乙的观点,即对乙的话进行否定。“扎什伦布寺→萨迦寺”的矛盾命题是“扎什伦布寺且¬萨迦寺”,也就是去了扎什伦布寺,但没去萨迦寺。所以选A。35.下列选项中,与“藏族:宗教信仰”逻辑关系最为相似的是()A.汉族:传统节日B.蒙古族:那达慕大会C.傣族:泼水节D.回族:饮食习惯答案:D。解析:“藏族”有自己的“宗教信仰”,这是民族与该民族相关特征的关系。“回族”有自己独特的“饮食习惯”,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A选项“汉族”有众多“传统节日”,但表述相对宽泛;B选项“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是具体活动;C选项“泼水节”是“傣族”的传统节日,也是具体活动。所以选D。36.某旅行社推出了西藏旅游的三条线路:A线路包含布达拉宫、纳木错;B线路包含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萨迦寺;C线路包含珠穆朗玛峰、羊卓雍错。游客甲说:“我不去布达拉宫,就不去纳木错。”游客乙说:“我要去日喀则的景点。”游客丙说:“我喜欢高山景观,要去有高山的线路。”那么游客甲、乙、丙分别选择的线路可能是()A.A、B、CB.C、B、AC.B、A、CD.C、A、B答案:A。解析:游客甲“不去布达拉宫→不去纳木错”,A线路同时有布达拉宫和纳木错,符合甲的选择逻辑;游客乙要去日喀则的景点,B线路包含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萨迦寺,符合乙的需求;游客丙喜欢高山景观,C线路包含珠穆朗玛峰,有高山景观,符合丙的要求。所以选A。37.有四个关于西藏旅游的判断:(1)有的游客去了布达拉宫;(2)有的游客没去布达拉宫;(3)小李去了布达拉宫;(4)小李没去布达拉宫。已知上述判断中有两个为真,两个为假,则以下哪项一定为真()A.有的游客去了布达拉宫B.所有游客都去了布达拉宫C.所有游客都没去布达拉宫D.小李去了布达拉宫答案:A。解析:(1)“有的游客去了布达拉宫”和(2)“有的游客没去布达拉宫”是反对关系,两个“有的”必有一真。又因为题干中四个判断两真两假,所以(3)“小李去了布达拉宫”和(4)“小李没去布达拉宫”一真一假。假设(3)为真,即小李去了布达拉宫,那么(1)“有的游客去了布达拉宫”也为真,此时(2)和(4)为假,(2)为假意味着所有游客都去了布达拉宫,(4)为假意味着小李去了布达拉宫,符合假设;假设(3)为假,即小李没去布达拉宫,那么(2)“有的游客没去布达拉宫”为真,此时(1)和(4)为假,(1)为假意味着所有游客都没去布达拉宫,(4)为假意味着小李去了布达拉宫,相互矛盾,所以假设不成立。所以一定是“有的游客去了布达拉宫”为真。选A。38.以下哪项与“西藏文化:神秘”的逻辑关系一致()A.江南水乡:秀丽B.东北雪景:寒冷C.云南石林:奇特D.以上都对答案:D。解析:“西藏文化”具有“神秘”的特点;“江南水乡”具有“秀丽”的特点;“东北雪景”具有“寒冷”的特点;“云南石林”具有“奇特”的特点。它们都是事物与该事物特点的对应关系。所以选D。39.某旅游公司对游客进行了调查,发现去西藏旅游的游客中,喜欢自然风光的游客占70%,喜欢人文景观的游客占60%。则可以推出()A.去西藏旅游的游客中,有30%只喜欢自然风光B.去西藏旅游的游客中,有20%既不喜欢自然风光也不喜欢人文景观C.去西藏旅游的游客中,喜欢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游客至少占30%D.去西藏旅游的游客中,喜欢自然风光的游客比喜欢人文景观的游客多答案:C。解析:根据容斥原理,喜欢自然风光的游客占70%,喜欢人文景观的游客占60%,那么两者之和为70%+60%=130%,超出了100%,超出的部分就是两种都喜欢的游客所占的比例,所以喜欢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游客至少占130%100%=30%。A选项不能确定有30%只喜欢自然风光;B选项无法推出有20%既不喜欢自然风光也不喜欢人文景观;D选项不能简单根据比例就得出喜欢自然风光的游客比喜欢人文景观的游客多,因为不知道具体人数。所以选C。40.对于“西藏旅游旺季在夏季”这一陈述,以下哪项可以削弱它()A.很多游客喜欢在冬季去西藏看雪景B.夏季西藏的游客数量确实比其他季节多C.西藏的自然风光在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魅力D.旅行社在夏季推出了很多优惠的西藏旅游线路答案:A。解析:论点是“西藏旅游旺季在夏季”。A选项指出很多游客喜欢在冬季去西藏看雪景,说明冬季也有很多游客去西藏旅游,并非只有夏季是旅游旺季,直接削弱了论点;B选项说明夏季游客数量多,是对论点的加强;C选项说西藏每个季节有独特魅力,但不能说明旅游旺季不是夏季;D选项旅行社在夏季推出优惠线路,只能说明旅行社的营销行为,不能削弱夏季是旅游旺季这一论点。所以选A。41.已知“如果去西藏旅游,就会去布达拉宫或者纳木错”为真,那么以下哪项一定为真()A.不去西藏旅游,就不会去布达拉宫和纳木错B.去了布达拉宫或者纳木错,就一定去了西藏旅游C.没去布达拉宫且没去纳木错,就一定没去西藏旅游D.去了西藏旅游,但没去布达拉宫,就一定去了纳木错答案:C。解析:题干可翻译为“去西藏旅游→布达拉宫或纳木错”。A选项“不去西藏旅游”是对题干的否前,否前推不出必然结论,所以不能得出不会去布达拉宫和纳木错;B选项“去了布达拉宫或者纳木错”是对题干的肯后,肯后推不出必然结论,不能得出一定去了西藏旅游;C选项“没去布达拉宫且没去纳木错”是对“布达拉宫或纳木错”的否定,根据否后必否前,可以得出一定没去西藏旅游;D选项“去了西藏旅游”且“没去布达拉宫”,根据“或关系”否定肯定式只能说有可能去了纳木错,不是一定去了纳木错。所以选C。42.以下关于西藏旅游景点的描述,属于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是()A.只有去了日喀则,才能去扎什伦布寺B.如果去了珠穆朗玛峰,那么就会感受到大自然的震撼C.去羊卓雍错当且仅当天气晴朗D.既去了布达拉宫,又去了纳木错答案:B。解析: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逻辑形式是“如果p,那么q”。A选项“只有……才……”是必要条件假言命题;B选项“如果去了珠穆朗玛峰,那么就会感受到大自然的震撼”符合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形式;C选项“当且仅当”是充要条件假言命题;D选项“既……又……”是联言命题。所以选B。43.有三位游客对西藏的三个景点进行排序。甲说:“布达拉宫第一,纳木错第三。”乙说:“布达拉宫第三,羊卓雍错第一。”丙说:“纳木错第一,布达拉宫第二。”已知每个人都只说对了一半,那么景点的正确排序是()A.布达拉宫第一,纳木错第二,羊卓雍错第三B.羊卓雍错第一,布达拉宫第二,纳木错第三C.纳木错第一,羊卓雍错第二,布达拉宫第三D.纳木错第一,布达拉宫第二,羊卓雍错第三答案:B。解析:本题可采用代入法。A选项代入后,甲全对,不符合“每个人都只说对了一半”;B选项代入后,甲说的“布达拉宫第一”错误,“纳木错第三”正确;乙说的“布达拉宫第三”错误,“羊卓雍错第一”正确;丙说的“纳木错第一”错误,“布达拉宫第二”正确,符合题意;C选项代入后,乙全错,不符合要求;D选项代入后,乙全错,不符合要求。所以选B。44.以下哪项与“西藏牦牛:高原动物”的逻辑关系一致()A.东北虎:珍稀动物B.非洲大象:陆地动物C.南极企鹅:极地动物D.以上都对答案:D。解析:“西藏牦牛”是“高原动物”的一种,是种属关系。“东北虎”是“珍稀动物”的一种;“非洲大象”是“陆地动物”的一种;“南极企鹅”是“极地动物”的一种。它们都是种属关系,所以选D。45.某旅游团在西藏旅游时,导游说:“要么去布达拉宫,要么去纳木错。”游客甲说:“我不同意。”那么游客甲的意思是()A.既去布达拉宫,也去纳木错B.既不去布达拉宫,也不去纳木错C.要么既去布达拉宫又去纳木错,要么既不去布达拉宫也不去纳木错D.去布达拉宫但不去纳木错答案:C。解析:导游说的“要么去布达拉宫,要么去纳木错”意思是只能去一个地方。游客甲不同意,那么甲的意思就是否定“要么去布达拉宫,要么去纳木错”,其矛盾命题就是“(去布达拉宫且去纳木错)或者(不去布达拉宫且不去纳木错)”,也就是要么既去布达拉宫又去纳木错,要么既不去布达拉宫也不去纳木错。所以选C。四、资料分析(共15题)根据以下资料,回答4650题。2023年,西藏自治区全年接待游客总数达4435.9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9.1%。其中,接待国内游客4422.77万人次,增长29.2%;接待入境游客13.14万人次,增长11.3%。旅游总收入490.03亿元,增长34.6%。分地区看,日喀则市接待游客587.18万人次,增长27.3%;旅游收入32.14亿元,增长31.2%。46.2022年西藏自治区接待游客总数约为()万人次。A.3436B.3840C.4012D.4215答案:A。解析:已知2023年西藏自治区全年接待游客总数达4435.9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9.1%。根据基期量=现期量÷(1+增长率),可得2022年接待游客总数约为4435.91÷(1+29.1%)≈4436÷1.29≈3439,最接近A选项。47.2023年西藏自治区接待国内游客人数占接待游客总数的比重约为()A.99.7%B.98.8%C.97.6%D.96.5%答案:A。解析:2023年接待国内游客4422.77万人次,接待游客总数达4435.91万人次,比重=国内游客人数÷游客总数×100%=4422.77÷4435.91×100%≈4423÷4436×100%≈99.7%。所以选A。48.2023年日喀则市旅游收入占西藏自治区旅游总收入的比重约为()A.6.5%B.7.0%C.7.6%D.8.2%答案:B。解析:2023年日喀则市旅游收入32.14亿元,西藏自治区旅游总收入490.03亿元,比重=日喀则市旅游收入÷西藏自治区旅游总收入×100%=32.14÷490.03×100%≈32÷490×100%≈6.53%,最接近B选项。49.2023年西藏自治区接待入境游客人数的增长量约为()万人次。A.1.3B.1.5C.1.7D.1.9答案:A。解析:已知2023年接待入境游客13.14万人次,增长11.3%。根据增长量=现期量×增长率÷(1+增长率),可得增长量约为13.14×11.3%÷(1+11.3%)≈13×0.11÷1.11≈1.3。所以选A。50.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2023年西藏自治区接待国内游客人数的增长率低于接待游客总数的增长率B.2023年日喀则市接待游客人数的增长率高于西藏自治区接待游客总数的增长率C.2023年西藏自治区旅游总收入的增长率低于接待游客总数的增长率D.2023年日喀则市旅游收入的增长率低于西藏自治区旅游总收入的增长率答案:B。解析:A选项,2023年西藏自治区接待国内游客人数增长率为29.2%,接待游客总数增长率为29.1%,国内游客人数增长率高于接待游客总数增长率,A错误;B选项,2023年日喀则市接待游客人数增长率为27.3%,西藏自治区接待游客总数增长率为29.1%,日喀则市接待游客人数增长率低于西藏自治区接待游客总数增长率,B正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幼儿园中学小学家长会130
- 初中数学期中提升训练+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
- 1《开开心心上学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2
- 傣族民间舞动作组合
- 幼儿声势律动《外婆的澎湖湾》
- 酒店管理培训项目合作开发合同
- 2025标准个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协议
- 2025年住宅装修施工合同示范文本
- 项目技术咨询合同范本汇编
- 2025版合同范例汇编
- 二轮车安全教育培训
- 头盔安全教育课件
- 药品研发合作合同范例
- 八大危险作业培训课件
- 曲面的面积重心转动惯量引力
- 3DMAX创建之美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郑州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 2024届九省联考英语试题(含答案解析、MP3及录音稿)
- 医院新技术项目鉴定审批表
- 合同工期延期补充协议书
- 2024年司法考试刑法真题及答案
- 《工程伦理》练习题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