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云学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含解析_第1页
湖北省云学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含解析_第2页
湖北省云学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含解析_第3页
湖北省云学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含解析_第4页
湖北省云学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湖北云学名校联盟高二年级期中联考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新媒体时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日新月异的新媒体发展改变了受众原有的媒介接触方式,媒体传播呈现时间和内容碎片化的特点,受众倾向于接收短小精悍的传播内容。为适应新媒体时代碎片化的传播要求,一方面,内涵深刻的非遗需要被分解成零散的碎片化信息,其深层文化精髓需要通过浅显、碎片化的形式呈现;另一方面,被分解后的碎片化信息会消解非遗的文化内涵,难以展现非遗的史料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在新媒体时代,为了迎合受众的娱乐需求,多数新媒体运用大数据算法等先进传媒技术对各类信息进行娱乐化处理,降低了非遗传播的严肃性,这种泛娱乐化的传播方式极易导致非遗传播如果非遗在传播过程中强化了娱乐属性,其自身的文化属性就会被弱化,这种传统文化价值让位于浅层次娱乐快感的做法会使受众丧失对非遗内容和思想的理解与追求。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大数据算法推荐技术促进了信息的个性化传播,其精确推送功能已得到广泛应用。精准定向推送实质上是一种定制化的传播方式,定制外的其他信息很难被传送给受众,而小众的非遗信息往往属于定制外信息。这种传播学上的“马太效应”使得非遗信息在定制化推送过程中处于传播链的底端,很难得到广泛传播。此外,新媒体平台为了迎合大众的喜好和实现自身的商业价值,会优先推送与大众生活紧密相关的、具有商业盈利性或者娱乐性的内容。而非遗作为一种文化和艺术的表现形式,其内容具有特殊的民族属性和历史属性,与普通大众的当下生活距离较远,因此通常不受大数据精准推送的青睐。新媒体时代亦是社交媒体盛行的时代,广大受众倾向于从海量信息中挑取个人偏好的内容,并在拥有相同兴趣爱好或文化背景的圈子里分享传播,从而形成了信息传播的圈层化现象。在新这些圈层内部信息传播效率高,而圈层外部的信息传播效率则相对较低。同时,圈层内的某类信息流动饱和,容易形成“信息茧房”效应,进而排斥其他信息。非遗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圈层内的受众和关注度较少,属于被排斥的其他信息。这种由个人兴趣驱动的圈层化信息传播模式使得对非遗关注较少的受众接触非遗的机会日益减少,加之新媒体时代信息爆炸和娱乐风气盛行,小众非遗在多重不利因素下更难突破圈层限制,实现广泛传播。(摘编自于丽臣《新媒体时代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困境与破局》)材料二: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故事的源头活水,其内涵的深刻性、形态的多样性、叙事的共通性,使其成为国内外传播舞台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主流媒体需要充分认识挖掘文化遗产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的重要性,以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展现了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增强了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高二期中联考语文试卷第2页共12页面,文化遗产的创新展现了一个国家的文化生命力和创造力。主流媒体首先要处理好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系。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文化交流已成为连接不同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桥梁。文化遗产作为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展示国际形象的载体,在国际交流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数字媒体时代,传播方式的变革让国家面对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冲击,主流媒体应更积极地迎接挑战,用好在世界上具有高辨识度的中国文化遗产,把我国在发现、研究、保护、利用、传承文化遗产过程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理念、实践和成果传播出去,让更多外国友人通过它们了解中国、读懂中国,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与活力。洞察用户需求,用互联网思维主导资源配置,以“接地气”的话语方式与运营策略实现内容的有效触达;又要保持定力和洞见,在“快”与“深”两方面同时发力,靠优质内容凝聚共识,提升如何实现“破壁”“出圈”,成为媒体探讨深度融合转型的焦点议题。面对众声喧哗的信息传播生态,主流媒体需要放下身段,了解年轻用户群体的文化偏好与消费习惯,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流行文化元素的简单迎合,做网络流行文化、流量文化的集散地与扩散器。打造“爆款”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主流媒体要在选择性借鉴与吸收的基础上,强化自身观点与内容在年轻群体中的感召力与影响力,实现内容导向与流量效果的双赢。(摘编自李学梅《时代使命与实践逻辑:主流媒体如何讲好文化遗产故事》)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新媒体时代媒体传播碎片化要求非遗分解成零散的信息才更易被接受。B.多数新媒体对非遗的娱乐化处理会影响受众对非遗的理解和追求。C.主流媒体要把洞悉用户的需求放在首位才能更好地应对新的挑战。高二期中联考语文试卷第3页共12页D.利用文化遗产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国家软实力是主流媒体的时代使命。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非遗内容价值不具备娱乐性,这影响了它在泛娱乐化的新媒体时代的传播。B.非遗信息往往成为定制外的小众信息,这和它与大众的当下生活距离较远有关。C.主流媒体应按照年轻用户群体的文化偏好与消费习惯去赢得流量、吸引受众。D.数字媒体时代传播方式的变革,给主流媒体传播非遗带来的挑战大于机遇。3.材料中所提到的非遗传播困境,下列措施中不具有针对性的一项是(3分)A.《湖北非遗声音馆》邀请荆州市非遗保护专家做客直播间,介绍简牍制作技艺的历史和价值。B.“贵州村T纪实”抖音号发布了45个孩子身着苗族传统服饰亮相国际米兰周的视频。C.浙江海宁市每年拨款100万元作为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对非遗学徒每人每年补贴6000元。D.敦煌研究院推出了以藏经洞为背景的游戏,让玩家在完成任务中欣赏敦煌壁画、体验敦煌舞。4.根据材料一的内容,在下面空格处填入恰当的内容。(4分)5.针对新媒体时代的非遗传播困境,主流媒体怎样才能讲好文化遗产故事?请结合材料二给出建议。(6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小型的复活①老舍“二十三,罗成关。”高二期中联考语文试卷第4页共12页二十三岁那一年的确是我的一关,几乎没有闯过去。一般的来说,过了二十一岁,自然要开始收起小孩子气而想变成个大人了;有好些二十二三岁的小伙子留下小胡子玩玩,过一两星期再剃了去,即是一证。在这期间,事情得意呢,便免不得要尝尝一向认为是禁果的那些玩艺儿;既不再自居为小孩子,就该老声老气的干些老人们所玩的风流事儿了。钱是自己挣的,不花出去岂不心中闹得慌。吃烟喝酒,与穿上绸子裤褂,还都是小事;抹牌赌博,才真够得上大人味儿。可惜没有一套统计表来帮忙,我只好说就我个人的观察,这个“罗成关论”,是可以立得住的。就近取譬,我至少可以抬出自己作证,虽说不上什么"科学的",但到底也不失"有这么一回"的价值。二十三岁那年,我自己的事情,以报酬来讲,不算十分的坏。每月我可以拿到一百多块钱。十六七年前的一百块是可以当现在二百块用的;那时候还能花十五个小铜子就吃顿饱饭。无论怎么说吧,一百多圆的薪水总没教我遇到极大的困难;当了当再赎出来,正合“裕民富国”之道,我也就不悦不怨。每逢拿到几成薪水,我便回家给母亲送一点钱去。由家里出来,我总感到世界上非常的空寂,非掏出点钱去不能把自己快乐的与世界上的某个角落发生关系。于是我去看戏,逛公园,喝酒,买“大喜”烟吃。因为看戏有了瘾,我更进一步去和友人们学几句,赶到酒酣耳热的时节,我也能喊两嗓子;好歹不管,喊喊总是痛快的。酒量不大,而颇好喝,凑上二三知己,便要上几斤;喝到大家都舌短的时候,才正爱说话,说得爽快亲热,真露出点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气概来。也学会了打牌。到如今我醒悟过来,我永远成不了牌油子。我不肯费心去算计,而完全浪漫的把胜负交与运气,我不看“地”上的牌,也不看上下家放的张儿,我只想象的希望来了好张子打不打都可以;可是,在那时候我决不承认自己的牌臭,只要有人张罗,我便坐下了。我想不起一件事比打牌更有害处的。喝多了酒可以受伤,但是刚醉过了,谁也不会马上再去饮,除非是借酒自杀的。打牌可就不然了,明知有害,还要往下干,有一个人说“再接着来”,谁便也舍不得走。在这时候,人好像已被那些小块块们给迷住,冷热饥饱部不去管,把一切卫生常识全抛在一边。越打越多吃烟喝茶,越输越往上撞火。鸡鸣了,手心发热,脑子发晕,可是谁也不肯不舍命陪君子,打一通夜的麻雀,我深信,比害一场小病的损失还要大得多。但是,年轻气盛,谁管这一套呢!可是,烟,酒,麻雀,已足使我瘦弱,痰中往往带着点血!高二期中联考语文试卷第5页共12页那时候,婚姻自由的理论刚刚被青年们认为是救世的福音,而母亲暗中给我定了亲事。为退婚,我着了很大的急。既要非作个新人物不可,又恐太伤了母亲的心,左右为难,心就绕成了一个小疙瘩。婚约要到底是废除了,可是我得到了很重的病,仿佛已是死去。“先生”是位太医院的,给我下的什么药,我不晓得,我已昏迷不醒,不晓得要药方来看。等我又能下了地,我的头发已全体与我脱离关系,头光得像个磁球。半年以后,我还不敢对人脱帽,帽下空空如也。经过这一场病,我开始检讨自己:那些嗜好必须戒除,从此要格外小心,这不是玩的!可是,到底为什么要学这些恶嗜好呢?啊,原来是因为月间有百十块的进项,而工作又十分清闲。那么,打算要不去胡闹,必定先有些正经事做;清闲而报酬优的事情只能毁了自己。恰巧,这时候我的上司申斥了我一顿。我便辞了差。有的人说我太负气,有的人说我被迫不能不辞职,我都不去管。我去找了个教书的地方,一月挣五十块钱。在金钱上,不用说,我受了很大的损失;在劳力上自然也要多受好多的累。可是,我很快活:我又摸着了书本,一天到晚接不肯花钱,也没闲工夫去花。一气便是半年,我没吃醉过一回,没摸过一次牌。累了,在校园转了转,或到运动场外看学生们打球,我的活动完全在学校里,心整,生活有规律;设若再能把烟卷扔下,而多上几次礼拜堂,我颇可以成个清教徒了。想起来,我能活到现在,而且生活老多少有些规律,差不多全是那一“关”的劳;自然,那回要是没能走过来,可就似乎有些不妥了。“二十三,罗成关”是个值得注意的警告!(有删改)[注]①文章是作者对自己人生中一段重要经历的回忆和反思,回忆的是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的事情。这一时期正值北洋政府统治末期,社会动荡不安,经济和文化领域也处于新旧交替的阶段。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用民间俗语“二十三,罗成关”开篇和结尾,首尾照应。点明二十三岁是人生一个重要的关口,在这一年,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B.“我”回忆了当时的生活状态:薪水虽不多,但足够维持生活;工作清闲,于是沾染了一些不良嗜好,如抽烟、喝酒、打麻将。C.本文记叙了“我”生了一场大病,是因为母亲为“我”订了一门亲事,但自己受婚姻自由思想的影响,坚持要退婚,这让自己陷入了两难的境地。高二期中联考语文试卷第6页共12页D.“我”在经历病痛的折磨后开始检讨自己的行为,决定戒除恶习,并辞去了清闲的工作,找了一份教书的工作,每月挣五十块钱。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以第一人称全知视角展开,真实地记录了“我”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细节,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我”的喜怒哀乐。B.老舍先生的语言风格一贯幽默诙谐,但在描写自己堕落和病痛时,却用悲凉的笔调表达出来,让读者容易接受。C.文中对自身的陋习(抽烟喝酒打麻将)进行夸张式自嘲,如“真露出点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气概来”嘲讽自己有抱负而不得施展。D.“我”通过叙述自己二十三岁这一年的小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中部分年轻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困境,以小见大,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8.“小型的复活”作为本文的标题,有丰富的意蕴。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9.这种特质在《小型的复活》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孔子之所以圣,不尽于用鲁。鲁定公十三年孔子言于公曰臣无藏甲大夫无百雉之城。使仲由为季氏宰,将堕三都。于是叔孙氏先堕郈,季氏将堕费,公山不狃、叔孙辄率费人袭公,公与三子①入于季氏之宫。孔子命申句须、乐颀下伐之,费人北,二子奔齐,遂堕费。将堕成,公敛处父以成叛,公围成,弗克。或曰:殆哉!孔子之为政也,亦危而难成矣。季氏之忌克忮害如此,君臣相猜,盖不减操(曹操)也。孔子安能以是时堕其名都,而出其藏甲也哉?苏子曰:此孔子之所以圣矣。盖田氏、六卿不服,则齐、晋无不亡之道;三桓②不臣,则鲁在礼,家施不及国,大夫不收公利。齐景公曰:“善哉,吾今而后知礼之可以为国也。”婴能知高二期中联考语文试卷第7页共12页之,而莫能为之,婴非不贤也,其浩然之气以直养而无害,塞乎天地之间者,不及孔孟也。孔子此必有不言而信、不怒而威者矣。而田氏之祸不少衰。吾是以知孔子之难也。孔子以哀公十六年卒,十四年陈恒弑其君,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请讨之。吾是以知孔子之欲治列国之君臣,使如《春秋》之法者,至于老且死而不忘也。或曰:孔子知哀公与三子之必不从,而以礼告也欤?曰:否,孔子实欲伐齐。孔子既告公,“鲁为齐弱久矣,子之伐之,将若之何?”对曰:“陈恒弑其君,民之不予者半。以鲁之军众,加齐之半,可克也。”此岂礼告而已哉?哀公患三桓之逼,常欲以越伐鲁而去之。夫以强邻伐国,民不予也,皋如、出公之事,断可见矣,岂若从孔子而伐齐乎?若从孔子而伐齐,则凡所以胜齐之道,孔子任之有余矣。既克田氏,则鲁之公室自张,三桓不治而自服也。此孔子之志也。(节选自苏洵《孔子论》)材料二:(选自《论语·宪问》)[注]三子①、三桓②即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长期掌控鲁国实权。10.3分)鲁定公A十三年B孔子言C于公曰D臣无E藏甲F大夫G无百雉H之城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北,败逃,与《过秦论》中“追亡逐北”的“北”用法相同。B.举,运用,与《孔雀东南飞》中“莫令事不举”中的“举”意思不同。C.于,比,与《蜀道难》中“难于上青天”的“于”意思相同。高二期中联考语文试卷第8页共12页D.自,从,与《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中的“自”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洵认为孔子虽短暂执政,却能以礼法震慑三桓,体现其“不言而信”的圣德。B.苏洵借晏婴与孔子对比,说明贤者亦需“浩然之气”方能成事。C.因为三桓长期掌控鲁国实权,其封邑城墙高筑、私藏兵力,孔子“堕三都”旨在削弱贵族势力、强化中央集权,但因成邑叛乱未能彻底成功。D.孔子的精神影响深远,材料一表现了作者对孔子精神的赞美,材料二表达的是普通看门人对孔子处事方式的否定。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孔子安能以是时堕其名都,而出其藏甲也哉?(4分)(2)鲁为齐弱久矣,子之伐之,将若之何?(4分)14.材料二中看门人说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你同意孔子的这种处事方式吗?结合材料一,谈谈你的理解。(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杜甫使君①高义驱今古,寥落三年坐剑州。但见文翁②能化俗,焉知李广未封侯。路经滟滪③双蓬鬓,天入沧浪一钓舟。戎马相逢更何日?春风回首仲宣楼④。②文翁:西汉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人。俗:一作"蜀"。③滟灏:即滟滪滩,在四川奉节县东五公里瞿塘峡口,旧时是长江三峡的著名险滩。高二期中联考语文试卷第9页共12页④仲宣楼:汉末文学家王粲在荆州避难的地方。15.请选出对诗歌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3分)A.首联“使君高义驱今古,寥落三年坐剑州”点明李剑州虽政绩卓著却久居偏远之地,暗含对其遭遇的惋惜。B.颔联“但见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广未封侯”通过文翁治蜀典故,侧面烘托李剑州教化百姓的功绩。C.颈联“滟滪”“沧浪”意象雄浑,通过出蜀险途的壮丽景色衬托诗人豁达的胸襟。D.整首诗歌在艺术风格上集中体现了杜甫晚年沉郁顿挫、苍凉雄浑的典型诗风。16.《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尾联“戎马相逢更何日?春风回首仲宣楼”蕴含了诗人哪些复杂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高适的《燕歌行(并序)》中“,”两句通过描写思妇和征夫分别后对对方的思念,从侧面折射出战争的残酷。(2)生活中,人们会在案头或书房张贴警句,以自我勉励,提醒自己时不我待,莫虚度光阴,可以选择屈原《离骚(节选)》中的“,”。(3)《蜀相》中诗人通过“,”两句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在一起,流传千古。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3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和活A新时代新征程中,要切实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使之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高二期中联考语文试卷第10页共12页发挥更为有力的作用。为此,需要在以下方面下功夫:一是与古为新,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近年来,(甲)。比如,在山东潍坊的风筝制作体验活动中,游客可以在指导下亲手尝试这一项传统技艺,体验完整的制作2024年“全国科普日”活动期间,徐州植物园里,一场结合非遗与科普的体验活动,吸引了众多参与者的关注。活动中,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体验了植物拓染,将自然中的花草通过拓印技术固定在帆布包上,保留了植物的形状和色彩这种新模式风靡一时。二是走出国门,对外讲好中国故事。近些年,许多非遗项目通过参加国际文化节、博览会等活动,走向了国际舞台,既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乙)。例如:中法联合创作的皮影音乐剧《熊猫成长记》,将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与中国传统皮影戏相结合,让传统文化“潮”起来,在不同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中创造出了一场跨文化戏剧表演;在2024年“中俄文化节年”,中国潞绸作为中国丝绸文化的代表,亮相莫斯科中俄文化交流中心,成为“中俄文化”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对中俄两国的经贸和文化的交流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五一”期间,中国、泰国英歌队友好交流,展现一场国际版的“双向奔赴”,文化互鉴情意深浓这些国际化的合作案例都生动体现了中国非遗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①非遗活化,不仅是对其现代价值的不断探索与再创造,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②通过不断地创新,③非遗在新时代大放异彩,④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和人民幸福的重要力量。新时代背景下,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涣发新的生命力,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文化纽带,对gēngxùB18.文中让传统文化“潮”起来的引号作用与下列哪项相同?(3分)A.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拿来主义》)B.可是这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