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考政治大一轮复习第9单元文化与生活第31讲文化对人的影响练习含解析_第1页
2025版高考政治大一轮复习第9单元文化与生活第31讲文化对人的影响练习含解析_第2页
2025版高考政治大一轮复习第9单元文化与生活第31讲文化对人的影响练习含解析_第3页
2025版高考政治大一轮复习第9单元文化与生活第31讲文化对人的影响练习含解析_第4页
2025版高考政治大一轮复习第9单元文化与生活第31讲文化对人的影响练习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2第31讲文化对人的影响1.(2024·陕西四校联考)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春节团拜会上讲话指出:“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艰辛、长期、曲折的奋斗历程,须要英雄模范,因为英雄模范崇德向善的情怀和奋勉进取的精神,是一种凝合人心的力气;发掘并宣扬英雄模范事迹中所体现的精神,可以教化、激励几代人为实现中华民族宏大复兴而艰苦奋斗。重视宣扬英雄模范事迹是因为()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气能够干脆转化为物质力气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③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④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C解析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气,要通过实践才能转化为物质力气,①错误;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③错误。故选C项。2.(2024·四川宜宾一中期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条,被称为人际关系的“黄金定律”,镌刻在联合国的大厅上。这说明()A.儒家优秀文化得到全世界人民的认同B.文化确定着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C.优秀文化对人际交往起着主动引导作用D.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C解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思想的精华,被称为人际关系的“黄金定律”,这说明优秀文化对人际交往起着主动引导作用,C项正确;A项不符合事实;文化影响但不确定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B项错误;D项与题意不符。3.(2024·辽宁大连一〇三中学月考)受长期遗留下来的丧葬与家族运势有关这一相识的裹挟,某地不少村民虽不想持续厚葬旧习,却也不敢公开反对,使得村民不堪重负。这表明传统文化()①确定着人们的思维方式②影响着人们的实践活动③限制着人们的情感体验④制约着人们的行为选择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D解析材料表明传统文化影响着人们的实践活动、相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制约着人们的行为选择,②④符合题意,①错误;传统文化影响着人们的情感体验,而不是限制着人们的情感体验,③错误。故选D项。4.(2024·浙江名校联考)诗人余光中先生在《乡愁》中写道:“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诗句蕴含的道理是()①社会实践活动是文化的产物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长久③文化作为精神力气确定人的发展④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A.①③ B.①②C.②④ D.③④C解析余光中先生在《乡愁》中通过一枚小小的邮票或一张窄窄的船票,表达了思乡之情,说明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蕴含着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长久,②④符合题意;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①错误;文化作为精神力气能够影响人的发展,但不能确定人的发展,③错误。故选C项。5.(2024·陕西武功摸底)“隐性传播”是相对于“显性传播”而言的,是指在特定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传播主体通过间接的、内隐的方式输出信息,使受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示意和感染,并逐步接受和认同信息内容的过程。下列古语中与“隐性传播”意思一样的是()①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②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④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C解析“隐性传播”是指在特定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传播主体通过间接的、内隐的方式输出信息,使受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示意和感染,并逐步接受和认同信息内容的过程,①④符合题意;②③与题意不符。故选C项。6.(2024·江苏南通调研)“2024南京书展暨春季馆藏图书全国展销会”的书展主题是“阅读,让生活更美妙”,市民可以通过扫二维码,免费阅读经举荐的百万好书。提倡阅读百万好书是因为()①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是通过阅读百万好书获得的②阅读可以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③文化对经济政治有时起确定作用④阅读是一个让人自觉学习、主动接受健康向上文化熏陶的过程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C解析通过实践和文化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文化素养,而不仅仅是通过阅读百万好书获得的,①错误;肯定的文化由肯定的经济政治所确定,③错误。故选C项。7.(2024·广东湛江调研)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凝合了前人的学问、阅历和才智的“百科全书”。读史,是才智的事。上好历史这门“必修课”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在于()①提高思想相识②培育诚信文化③获得精神养分④推动文化传播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B解析主动参与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育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读史,是才智的事。上好历史这门“必修课”有利于提高人的思想相识,使人获得精神养分,①③符合题意;②④不是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应解除。故选B项。8.(2024·湖南长郡中学调研)在唐诗里,我们可遇见忧思中的李白,登上凤凰台一抒惆怅;在宋词里,我们可跟随辛弃疾的步伐,感受沙场秋点兵;在元曲里,我们可在关汉卿的锋利目光下,视察世间百态。由此可见()①文化具有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的功能②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气③文化能对人产生深远长久的影响④文艺作品中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B解析题干强调我们品尝文化,感悟文化,通过文化透视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文化了解世界,再现当时,这表明文艺作品中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文化具有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的功能,①④符合题意;②③与题意不符。故选B项。9.(2024·山东烟台期中)2018年3月12日,中心电视台播出了“漂亮的平凡——社区文化展示”特殊节目。节目以“漂亮的平凡”为主题,围绕“共建”“奉献”“风采”“传承”四个篇章绽开,60多位社区“牛人”参与活动,讲解并描述他们的社区故事,展示社区文化风采。社区文化展示活动()①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②是响唱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有效渠道③发掘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④反映了文化活动离不开肯定的经济活动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A解析社区文化展示活动是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有效渠道,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①②当选;材料并未体现经济价值,解除③;文化活动离不开肯定的物质活动,社区文化展示活动不是经济活动,④错误。故选A项。10.(2024·河南天一大联考)电影《无问西东》讲解并描述了近百年间四个不同时空中同样出自清华的年轻人,对青春满怀期盼,身处各自时代的变革冲突中努力前行,最终找寻到真实自我的故事。电影好像在提示人们,每个可能在当下迷失自我的人,要时刻记得: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心之所向,无问西东。观众之所以落泪,正是因为有很强的代入感。这告知我们()①文艺创作应坚持继承与发展的统一②面对人民扎根生活的作品才会有活力③优秀作品可以给人们特有的感染力④文艺创作要提倡风格与形式的多样化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C解析电影《无问西东》好像在提示人们,每个可能在当下迷失自我的人,要时刻记得: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心之所向,无问西东。观众之所以落泪,正是因为有很强的代入感。这告知我们优秀作品要立足于社会实践,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可以给人们特有的感染力,②③符合题意;①④不符合材料主旨,应解除。故选C项。11.(2024·山东聊城期中)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文化消费快速增长,人们的文化消费正从过去的内向、封闭,向开放、沟通、互动演化,从过去的求同、求稳,向求新、求变、求时尚演化,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中发挥着主动作用。这表明()①社会发展推动人的全面发展②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实现了社会发展③优秀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④人越全面发展,就能创建出更多的物质文化财宝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C解析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文化消费快速增长,体现了①;人民的文化消费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中发挥着主动作用,体现了③;②④说法过于肯定,应解除。故选C项。12.(2024·辽宁六校联考)近年来,央视推出一系列文化类节目,《中华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国家宝藏》《朗读者》等,以内容的经典、形式的创新唤起观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思索和传承。这些节目()①能丰富观众的精神世界,是培育健全人格的根本途径②使观众感知真善美,并努力追求真善美③是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④促进了观众的全面发展,确定了人的健康成长A.①③ B.②③C.①④ D.②④B解析这些节目能丰富观众的精神世界,是培育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而不是根本途径,①错误;这些节目为人的健康发展供应不行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行替代的作用,但不能确定人的健康成长,④错误。故选B项。13.(2024·甘肃师大附中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才有力气。信仰,如导航的灯塔,如奋进的号角,当年曾让红军上下一心、紧密团结,战胜重重艰难险阻。今日,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上,志向信念更是砥砺我们奋进的强大动力。依据材料,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有关学问,谈谈你对“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气”的理解。答案①文化是人创建的,文化反过来又影响人,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相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在当前唤起人民的信仰,有助于使人们自觉实行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②文化能对人产生潜移默化、深远长久的影响。通过唤起人民的信仰,有助于引领社会思潮,巩固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增加国家文化软实力。③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加人的精神力气,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唤起人民的信仰,有助于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养,增加人的精神力气,使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气。14.(2024·吉林长春质监)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塞罕坝历史上水草丰美、森林茂密、鸟兽繁多。公元1681年,康熙设立木兰围场,塞罕坝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清朝末期,国力衰微,为弥补国库亏空,木兰围场开围放垦,树木被大肆砍伐,加之山火不断,百年间塞罕坝由“漂亮高岭”退变为茫茫荒原。西伯利亚寒风推动沙地南侵,风沙紧逼北京城。1962年,塞罕坝林场正式组建,369名青年踏上了塞罕坝。自此,三代塞罕坝人不畏艰难,顶风冒雪,垦荒植树。他们改进“水土不服”的苏联造林机械和植苗锹,变更传统的遮荫育苗法,向一寸一寸的沙土要绿色,开展长久绿色攻坚战,实现了从一棵松到一片森林,从一片森林到百万亩林海的巨变。近几年,林场接着增林扩绿,把土壤贫瘠和岩石袒露的石质阳坡作为绿化重点,攻坚造林。如今,塞罕坝万顷林海,不仅有效扩大了湿地面积,改善了区域小气候,还和承德、张家口等地的茂密森林连成一体,为京津冀地区供应生态屏障。塞罕坝走上了绿色发展之路,森林旅游、绿化苗木等绿色产业收入已超过半壁江山,风力资源变成清洁能源,森林碳汇有望上市“变现”。随着绿色发展提速、产业转型升级,塞罕坝实现了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的可喜局面。(1)“荒原为林海,沙漠成绿洲”奇迹的实现,离不开塞罕坝人“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请运用文化作用的学问,分析“塞罕坝精神”对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2)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须要全体社会成员坚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并付诸行动。请就这一主题从理念和行动两个层面各拟写一句公益广告词,每句不超过15个字。解析审第(1)题时要留意本题要回答的不仅是“塞罕坝精神”作为“文化”的作用,而且要分析其对“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因此重在分析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其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气,它对社会的作用是通过文化对人的影响、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实现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