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专项练习-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解析版_第1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专项练习-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解析版_第2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专项练习-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解析版_第3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专项练习-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解析版_第4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专项练习-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专项练习--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1.承包制深得企业拥护,企业与国家的关系变得十分简单,仅是一个交租的关系,国企成为租赁工厂。据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到1986年底,预算内工业企业的承包比例已达78%,大中型企业已达80%。企业承包制A.明确了国企改革的方向B.推动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C.拓展了市场经济的空间D.增加了私营工商业的比重【答案】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承包制的核心是增加企业的自主权,明显拓展了市场经济的空间,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明确体现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故排除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国有企业改革,故排除B;题干涉及的是“国企”而不是私营工商业,排除D。【点睛】文字型材料选择题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这些材料包括历史文献、历史人物的言论、诗词等,它的选择方法和其他材料性试题一样,必须首先读懂材料,即理解材料的本来意思,然后将材料所涉及到的知识与课本”挂钩",借助课本知识进行选择。2.如表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不同时期的讲话。这些讲话旨在(

讲话出处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邓小平文选》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邓小平文选》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国家的领导制度以及其他制度,需要改革的很多《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A.构建和市场经济相统一的政治体制 B.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C.认真维护公民在社会中的基本权利 D.建立中国特色法治建设的基础【答案】B【详解】本题的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目的类。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强调我国的政治制度也需要改革完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因此邓小平讲话主要目的是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B项正确;A、C、D项是邓小平讲话的表面结论,都属于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容。排除A、C、D项。故选B项。3.1982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取代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提法。这一变化A.体现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成功B.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C.实现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D.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对立的观念【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中由“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十二届三中全会进一步阐释,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逐渐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对立的观念,故D选项正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十二届三中全会进一步阐释,经济体制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说这时期取得成功,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是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即约2008年时期,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没有体现现代企业制度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4.上海是中国重要的城市。下列历史事件与上海相关的有①中国近代最早航运企业在此创办②陈独秀在此创办《青年杂志》③中国共产党在此成立④上海是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A【详解】中国近代最早航运企业是1872年上海轮船招商局,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1984年包括上海的14个沿海城市对外开放,故①②③④均与上海有关,故排除BCD,A符合题意。5.在中国企业史上,1984年被称为中国现代公司的元年,很多驰骋一时的公司(如海尔、联想、健力宝)均诞生于这一年。下列各项中,与此直接相关的是A.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B.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C.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证信卫星D.讨论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答案】D【详解】根据题干“1984年被称为中国现代公司的元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讨论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了企业发展活力,D项正确;1993年11月,中共中央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国有企业的改革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排除A项;1997年,中共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排除B项;1984年,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证信卫星,这与现代公司的诞生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6.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A.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中国加入世贸组织B.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国加入世贸组织C.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思想D.开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确立党的基本路线、完成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答案】A【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改革开放知识点。依据时间信息与重要历史事件相联系,1984年中国改革经济体制,1992年确立建设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A项正确;南方谈话时间上相符,但并不具有这样的影响,B项不选;科学发展观是在2001年以后提出的,C项不选;党的基本路线是80年代提出来的,D项不选。所以答案选A。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改革开放7.1985年3月10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所规定的进口税率,其平均水平比1951年下降了10%,包括发展新技术需进口的新材料、新技术产品、信息传输设备和与改善人民生活相关的餐料、物品、食品等55%的税目降低了进口税率。此次关税改革A.标志着我国关税制度现代化的起步 B.是为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需要C.使我国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关税制度 D.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答案】B【详解】降低进口税率特别是发展新技术需进口的新材料、新技术产品、信息传输设备和与改善人民生活相关的餐料、物品、食品等商品的进口税率,是为了加大中外经济联系,以适应改革和开放的需要,故选B;A在近代就已经开始起步探索,排除A项;C在新中国成立后就已经建立,排除C项;这一时期还未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D。8.观察下图,你如果想在厂房里挂上一条标语,最符合当时社会现实的是()20世纪80年代初,合肥无线电二厂电视机生产线A.“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 B.“努力生产,为‘革命’加油”C.“提高质量,抢占市场” D.“一定要完成生产计划”【答案】D【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别图片等历史素材,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图片关键信息“20世纪80年代”,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符合当今社会的时代特征;B项符合“十年文革”时期;C项符合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之后。进一步可知,D项表述符合题干“20世纪80年代”特征。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80年代的探索与实践·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9.1984年,珠江三角洲被划为沿海经济开发区。它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起的作用有()①是中国发展对外经济贸易的桥梁和窗口、出口创汇的基地②有助于吸收国外资金和学习先进技术③更好地借鉴国外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经验,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④摆脱周边落后县市的制约,实现经济快速发展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 D.②③④【答案】A【详解】①珠江三角洲被划为沿海经济开发区,有利于加快中国经济的发展,是中国发展对外经济贸易的桥梁和窗口、出口创汇的基地,故①正确;②珠江三角洲被划为沿海经济开发区,有利于我国更好的吸收国外的资金和学习他们的先进技术,提升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故②正确;③珠江三角洲被划为沿海经济开发区,有助于吸收国外资金和学习先进技术,更好地借鉴国外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经验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故③正确;④珠江三角洲被划为沿海经济开发区可以带动周边县市的发展,而不是摆脱周边县市的制约,故④错误;故A①②③正确,BCD错误。10.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A.政治建设B.经济建设C.文化建设D.阶级斗争【答案】B【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因此B选项正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不是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阶级斗争,其他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11.在20世纪50到70年代,义和团运动被作为人民反抗帝国主义的革命性运动来叙述。1980年,《历史研究》发表《封建蒙昧主义与义和团运动》一文,此后的历史叙述中,“义和团”就常与“蒙昧”“排外”联系在一起。这一变化反映了(

)A.改革开放的时代需要 B.革命史观影响历史叙述C.双百方针的逐步实施 D.左的思想仍然束缚头脑【答案】A【详解】根据题干及所学知识,1980年,《历史研究》发表《封建蒙昧主义与义和团运动》一文,“义和团”就常与“蒙昧”“排外”联系在一起,这一时期正处于改革开放时期,对于义和团的评价也相应的发生改变,适应了这一时期改革开放的需要,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革命史观,排除B项;双百方针的实施是从1956年开始,此时对于义和团的评价是积极的,排除C项;左的思想与材料所述内容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A项。12.1991—1995年全国个体经济发展情况统计表年份户数/万户从业人数/万人注册资金/亿元产值/亿元营业额/亿元商品零售额/亿元199114172258488782179815261992153424686019262239186119931767293980513873309271019942187377613191638612342111995252846141813279189735355据表可知,这一时期我国(

)A.社会经济结构日益完善 B.非公有制经济逐步占据主导地位C.计划管理调控成效突出 D.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作用【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91—1995。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对外开放的扩大,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随后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最终确定了积极发展私营经济政策和市场经济改革目标,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变化呈现出加速的态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也逐渐发挥作用,由此出现材料所述现象,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经济结构是否完善,排除A项;材料表明个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无法体现非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而且我国的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排除B项;材料无法看出计划经济调控的成效,排除C项。故选D项。13.一位西方历史学者指出:“(20世纪)70年代即将结束时,农民的情况发生了突然而富有戏剧性的变化.一旦邓小平巩固了他对政治联盟的控制,他的政权就开始发布农业非集体化的命令。”这里‘农业非集体化”的命令A.开启农村大范围人民公社化运动 B.促成农村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C.推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实现土地归农民所有的良好愿望【答案】C【详解】由“一旦邓小平巩固了他对政治联盟的控制,他的政权就开始发布农业非集体化的命令”结合所学知识农业非集体化的命令即是承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故本题答案选C项;A项与“农业非集体化”不符;B项与题干时间和“农业非集体化”不符合;D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只是拥有土地的使用权没有所有权。14.流行词语往往反映了时代的变迁。下列流行语与时代对应正确的是A.义务教育、希望工程——改革开放时期B.放卫星、赶英超美——“文革”时期C.上山下乡、样板戏——新中国成立初期D.经济特区、互联网——“大跃进”时期【答案】A【详解】义务教育、希望工程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因此选A。放卫星、赶英超美是“大跃进”时期的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高速度的体现,排除B;上山下乡、样板戏“文革”时期的教育与文艺战线的荒唐事件,排除C;经济特区、互联网是社会主义建设新成就的新事物,排除D。点睛:否定型选择题首先是考查同学们的识记能力,在此类题中较多涉及的是历史事实,解答的关键是对历史事实的本质、原因、影响、意义、评价等有一个完整的、准确的认识。其次此类题较多地考查同学们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所以同学们要对历史概念的内涵、实质有清晰的认识。第三、考查同学们的逆向思维能力,因为此题主要选择错误的选项,而由于同学们习惯了选择正确的选项,所以在思维习惯上不符,往往造成错误。15.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开启这一历史征程的是(

)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C.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D.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8年。结合所学内容和所学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B项正确;开启我国改革开放历史征程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不是七届二中全会、十一届六中全会河十八届一中全会,排除ACD项。故选B项。16.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在所有制和分配上,社会主义社会并不要求纯而又纯、绝对公平,目前,全民所有制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不是发展得太多了,而是还很不够。这反映出中国共产党A.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B.逐步突破传统经济制度的束缚C.缩小了全民所有制经济规模D.开始承认了非公有制的合法性【答案】B【详解】材料“全民所有制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不是发展得太多了,而是还很不够”表明,中国共产党对传统的所有制和分配体制进行反思,并认识到应该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反映出中国共产党逐步突破了传统经济制度的束缚,故B项正确。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是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故A项错误;强调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等于缩小公有制规模,故C项错误;1997年十五大开始承认了非公有制的合法性,故D项排除。17.有学者运用献计量的方法研究我国国企改革的热点变迁及其阶段性特征。其中一个阶段的两个高频词汇是“两权分离”“承包经营责任制”。这折射出这一阶段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A.增强国有企业活力 B.建立市场经济体制C.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D.推行现代企业制度【答案】A【详解】据高频词汇两权分离、承包经营责任制可知,这一时期强调经营权和所有权的适当分离,进一步扩大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这是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初期的典型特征,其中心环节是增强国有企业活力,A项正确;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推行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深化期的举措,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排除BD两项;材料主旨是国有企业改革,而非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排除C项。18.1984年10月20日,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改革计划体制,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因此,实行计划经济同运用价值规律、发展商品经济,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统一的,把它们对立起来是错误的。”对以上决定认识正确的是A.探索克服计划经济弊病的途径B.实行政企分开以增强企业活力C.对外开放,创办沿海经济特区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答案】A【详解】试题分析:据材料“1984年……实行计划经济同运用价值规律、发展商品经济,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统一的,把它们对立起来是错误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党中央探索克服计划经济弊病的途径,故A正确。材料未涉及实行政企分开以增强企业活力,故B排除。材料也无法体现对外开放,创办沿海经济特区,故C排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1992年提出,故D排除。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过程【名师点睛】市场经济作为经济机制,它的基本特点或内在要求,就在于通过运行的自主性、平等性、竞争性和有效性来配工资源。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即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它强调的是在社会主义经济下发展市场经济,而不是说市场经济本身具有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性质的区分。市场经济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不同利益关系决定的一种经济形式,它有自身的规定性,这种规定性是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市场经济的共性或一般性;而不同的社会制度条件,使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表现为市场经济在不同社会条件下的特殊性。19.有学者说:“毛及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这说明二人的农业政策A.赋予农民的经营方式不同B.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C.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D.取得农业成就的手段相同【答案】A【详解】毛泽东“组织方式上的变化”指由个体经营转向集体经营,邓小平“改变组织方式”是由集体经营转为家庭联产承包,所以经营方式都发生了转变,故A正确。材料“大规模的劳力动员”指人民公社化运动,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不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故B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阻碍了农业的发展,造成了经济困难故C错误。人民公社化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手段不同,D错误。20.据统计,1990年与1978年相比,我国国民生产总产值已达17686亿元,增长1.74倍(1980至1990年间,年均增长9%);工业总产值增长2.89倍。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C.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地解放 D.全面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答案】C【详解】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推动了国民经济发展,故选C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A项;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主要是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B项以偏概全;材料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国内改革,排除D项。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户籍管理在1958年以前是基本自由迁徙期,农村户口可以因城镇招工和投亲靠友迁徙为城镇户口。1956年建设高潮来临后,各企业单位普遍从农民中大量招收职工进城。1958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户口登记条例》,规定:“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明,或者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准予迁入的证明,向常住地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办理迁出手续。”材料二1983年,公安部开始进行居民身份证的办理工作,并在北京等地试点。1985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1986年,公安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实施细则》,规定凡年满16岁、居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登记了常住户口的公民,都应该申领身份证。身份证的种类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和《临时身份证》两种,每种又有三种式样,即普通居民身份证、少数民族自治区的居民身份证和经济特区的居民身份证。——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文《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1949-2019)》(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1956年大量农民进城和1958年《户口登记条例》出台的原因,并分析《户口登记条例》实施的影响。(2)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身份证管理的特点。(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新中国人口管理方面的变化趋势,并谈谈你的认识。【答案】(1)原因:1956年:一五计划的实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1958年:大量农民进城,导致农村劳动力缺乏;生产力落后,物资匮乏。影响:推动社会主义建设有序展开;维护社会稳定。(2)特点:强制性;广泛性;多样性。(3)趋势:从自由到严格到松动认识:人口管理制度应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56至1958年的中国。原因:1956年:结合一五计划可分析出一五计划的实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1958年:根据材料“各企业单位普遍从农民中大量招收职工进城”可分析出大量农民进城,导致农村劳动力缺乏;结合50年代生产力的落后可分析出生产力落后,物资匮乏。影响:结合人员流动有利于工业建设可分析出推动社会主义建设有序展开;结合所学可分析出维护社会稳定。(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特点:根据材料“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1986年,公安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实施细则》”可分析出强制性;根据材料“居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可分析出广泛性;根据材料“身份证的种类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和《临时身份证》两种,每种又有三种式样,即普通居民身份证、少数民族自治区的居民身份证和经济特区的居民身份证”可分析出多样性。(3)本题第一小问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49年以来的中国。趋势:根据材料“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明,或者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准予迁入的证明,向常住地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办理迁出手续”可分析出从自由到严格到松动。本题第二小问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认识: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口流动的关系可分析出人口管理制度应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22.【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在1920—1921年的转折关头,列宁及时指示“要立刻把列车引到另一条轨道上去。”材料二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大事记年代主要内容1978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1979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并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汕头试办经济特区。1980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肯定了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1982中共十二大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观点。1983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19845月,中共中央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等14个港口城市,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5当年起,相继在长江、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发区。1987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1992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了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200112月11日我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另一条轨道”的主要含义。(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改革开放的主要特点。(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答案】(1)含义:①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变为新经济政策。②利用商品、货币关系等市场经济的手段来恢复发展经济。③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提倡多种形式的资本主义。(2)特点:①逐步推进,不断深化。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或一边实践一边摸索)。③先农村后城市。④先经济后政治。⑤先试点再全面铺开。⑥具有长期性、复杂性。(3)认识:①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都是经济调整的手段,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②各国应从国情出发充分利用市场和计划两种手段发展经济,制定或调整相应的经济政策。③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永恒动力,要坚持不断深化改革。【详解】试题分析:(1)联系题干时间1920—1921可知是苏俄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变为新经济政策,可从市场、货等币比较两者含义。具体内容有:①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变为新经济政策。②利用商品、货币关系等市场经济的手段来恢复发展经济。③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提倡多种形式的资本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