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类热点-社会转型与文明演进-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解析版_第1页
政治类热点-社会转型与文明演进-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解析版_第2页
政治类热点-社会转型与文明演进-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解析版_第3页
政治类热点-社会转型与文明演进-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解析版_第4页
政治类热点-社会转型与文明演进-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政治类热点--社会转型与文明演进--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1.下列为1904~1948年《东方杂志》中有关译介类图书分类占比统计表。据此可推知,该表所反映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分类政法社科哲学经济教育历史生物马克思主义工业技术物理科学占比35%13%13%14%6%4%4%4%2%3%2%A.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B.社会主流价值观实现重构C.民主科学理念逐渐与人民大众相结合D.知识分子构成日趋复杂化【答案】A【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可知,1904—1948年《东方杂志》中译介图书分类占比中,政法类、经济类、社科类、哲学类所占比重较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严重,国内民众倾向于学习西方文化,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因此出现表格中的现象,A项正确;近代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并未实现重构,排除B项;民主科学理念并未和人民大众相结合,排除C项;“知识分子构成日趋复杂化”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2.下表为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著作的相关记述。这反映出(

)主张出处“若困民之主,匮神乏祀,百姓绝望,社稷无主,将安用之”《左传》“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道德经》A.诸子思想出现了融合倾向 B.先秦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和复杂性C.民主思想得到传承与发展 D.社会转型对学术文化的客观要求【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所想解决的问题是人事问题,他们的著作更多关注现实政治问题,说明学术文化的发展迎合了社会转型的需要,即反映了社会转型对学术文化的客观要求,D项正确;这一时期思想文化百家争鸣,而非融合,排除A项;材料表明了学术文化与现实政治的联系,并未反映出学说的多样性,排除B项;“民主思想”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3.下图列出了1645年、1725年、1843年、1865年四个年份上海道台职能的变化情况。对此图信息解读正确的有(

)①体现官治到官民共治趋势②在时代驱动下的被动转型③1725年的变化源于雍正时期海禁的松动④1865年的变化与清廷自强新政运动有关A.②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答案】B【详解】材料并无体现官治到官民共治的趋势,故①错;根据材料上海道台职能的变化中体现出了海关外交等内容,这是伴随着列强的入侵而带来的近代化转型,为此②项符合题意,正确;1725上海海关职能与雍正时开江浙闽三海关有关,故③项正确:1865年的现代化项目指在上海兴办洋务,与洋务运动有关,故④项正确。为此②③④正确,故B选项正确;A选项遗漏③错误;C选项遗漏④错误;D选项有①却遗漏了④错误。4.阅读关于收录介绍近代西方译著方面的两本重要书籍统计信息表,该表反映出书籍所收录书目出版时间外国学者译著中外学者合译中国学者译著《西学书目表》甲午战争以前139部123部38部《译书经眼录》20世纪初年35部33部415部A.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民众思想 B.向西方学习已成为社会思湖C.“中体西用”思想根深蒂固 D.救亡图存运动助力社会转型【答案】B【详解】材料反映了对比甲午战争以前,20世纪初中国学者自己翻译的著作占比快速增长,说明更多的中国人掌握了西方语言和文化,向西方学习已成为社会思湖,故B符合题意;材料不能说明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民众思想,故排除A;材料不能体现出“中体西用”思想根深蒂固,故排除C;材料不能说明社会发生了转型,故排除D。5.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有的地方仕绅以维护纲常名教的名义组织起来镇压这场运动;维新变法运动时期,部分仕绅开始质疑皇权体制,公开向其挑战。这一变化说明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仕绅代表了先进生产力B.维新变法运动时期仕绅代表了资本的力量C.民族危机冲击了传统的政治思想及其秩序D.从太平天国到维新变法仕绅阶层的大分裂【答案】C【详解】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地方仕绅镇压农民起义以维护清政府统治,但是在维新变法时期,地方士绅却挑战皇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太平天国运动到维新变法运动时期,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正是这种危机使得地方士绅对传统的政治认识和秩序产生了怀疑,C正确;传统仕绅并不代表先进生产力,排除A;地方仕绅是传统力量的代表,而非代表资本的力量,排除B;题干主旨是仕绅阶层思维的转变而非这一群体的分裂,排除D。6.陈旭麓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社会意义的群体,他们走得越远就越是孤独。材料意在说明A.思想觉悟迟滞于政治觉悟B.社会变革没有真正出现C.民族危机引起了思想变化D.民族意识觉醒比较艰难【答案】D【详解】由材料“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社会意义的群体”可知陈旭麓认为中国出现的先觉者其思想在群众中影响较少,也就是群众的民族意识觉醒艰难,故D正确;材料未体现政治觉悟,故A错误;社会变革已经出现,如洋务运动等,故B错误;材料认为民族意识觉醒困难,C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C错误。【点睛】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迫使中国人开眼看世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意识逐渐觉醒,甲午战后《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人开始革命,推翻旧的封建制度,中华民族的危机意识强烈高涨,五四运动讲中国民族民主意识推向高潮。7.有学者认为:“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进程”,“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产生秩序混乱的原因,不在于缺乏现代性,而在于为实现现代性所进行的努力。”“如果一个国家出现动乱,那并非因为他们贫穷,而是因为他们想致富。”据此观点,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现代化的过程伴随着社会动乱 B.贫穷必然导致国家陷入动乱C.现代化是所有人追求的目标 D.现代化与现代性是截然相反【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可知,现代化的过程伴随着社会动乱,A项正确;B项表述绝对,排除B项;C项中的“所有人”表述绝对,排除C项;现代化和现代性并非截然相反,排除D项。故选A项。8.近代以来部分传统的士人,从知识结构上看已转变为近代的知识分子;从政治角色和社会地位上看,他们从作为皇权和族权二者关系调适的中枢位置转移到社会的边缘,他们大多以民间社会为依归,以知识技能为职业。由此可知A.近代民族工商业有了显著发展 B.传统社会结构已发生较大变化C.封建官僚政治体制已不合时代 D.传统士人热衷于投资近代企业【答案】B【详解】材料说明了在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部分传统士人的知识结构、角色和地位发生了显著变化,而这些变化恰恰反映了近代社会的巨变对他们所产生的影响,故选B项;A项在材料中无法显示,排除;材料并未说明封建官僚体制不符合时代要求,材料中的“政治角色”已处于边缘化了,排除C项;材料并未说明传统士人投资于近代企业,排除D项。9.下面是1650-1850年的世界人口变化(单位:百万)。对导致这一时期世界人口变化的主要因素解读错误的是(

)1650年1750年1850年欧洲100140266非洲1009595亚洲330479749A.欧洲人口的增加得益于工业革命的开展B.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动了欧亚人口增长C.农耕经济的繁荣促进了亚洲人口的增长D.非洲人口的下降与罪恶的黑奴贸易有关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答案】C【详解】试题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1750—1850年的欧洲处于工业革命时期,工业革命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有利于人口增加,故A项解读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这一时期欧洲殖民者进行的黑奴贸易使非洲丧失大量精壮劳动力,人口下降,故B项解读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这一时期,欧洲国家城市化进程加快,但是亚洲国家依然属于农耕文明,谈不上城市化进程加快,故C项解读错误符合题意,D项解读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因此答案为C项。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的背景10.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记载,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工人伙多,有用之不竭之势。所得区区工价,实非美国工人所能自给。上海如此,他处尤为便宜,盖该口工价已较内地丰厚。致远方男女来谋食者日繁有徙,虽离家不计也。”这一状况实质反映A.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B.传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社会阶级结构发生变动 D.中国近代的转型与变革【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近代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动,其实质反映中国近代的转型与变革,故D正确;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标志,A错误;传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社会阶级结构发生变动是表现,与题目设问不符,B、C错误。11.唐代中叶,中国古代社会的阶层结构出现转型,新兴的“富民”阶层崛起,“富民”没有特殊的身份等级,不能将农民变为自己的依附人口,只能依靠财富的力量,以契约形式剥削农民。这一转变说明A.世家大族的衰落B.门阀政治的加强C.君主专制的弱化D.官僚制度的破坏【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唐宋社会变革。唐代中叶,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了社会阶层结构从身份等级制向贫富分层转化,相对于贫民来说拥有更多的财富的富民阶层崛起,而科举选官制的实行也为富民阶层参与政治提供了条件,这在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打破了世家大族对财富和仕途的垄断,说明了世家大族的衰落,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没有特殊身份等级的富民阶层兴起造成了传统世家大族的衰落,门阀政治受到削弱;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富民阶层弱化了传统世家大族的势力,强化了君主专制;D选项错误,富民阶层的兴起不会导致官僚制度的破坏。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12.在清末,士人阶层出现了大规模分流,士人阶层流向了工、商、军、学等不同领域,有些士人甚至无以为业。据此可知A.时代变革引起社会阶层变动 B.科举制度无法选拔新式人才C.社会阶层流动推动历史进步 D.阶层变动导致民众大量失业【答案】A【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清朝末年,“士人阶层出现了大规模分流”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发生重大变革所导致,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材料并未涉及,排除;C选项中“推动历史进步”的表述材料并未体现,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有些士人失业,而非民众大量失业,D选项错误。故选A。13.19世纪的美国人认真地努力模仿欧洲的文化……随着19世纪的结束,欧洲知识分子越来越注意到一群日益显赫的美国明星……然而,欧洲的监护仍难以动摇。有人这样写道:“美国人开始文字生涯的第一步就是要自封是一个英国人,以便得到认可,并不是得到英国人的认可,而是得到本国人的认可”。据此可知A.欧洲力图对美国实行文化殖民B.美国文化全部来源于欧洲文化C.欧洲文化在移植中发生变更D.美国明星出现促使美国走向独立【答案】C【详解】材料强调的是文化移植,不是文化殖民,故A错误;B中“全部”太绝对,排除;从材料19世纪的美国人认真地努力模仿欧洲的文化“并不是得到英国人的认可,而是得到本国人的认可中可以看出,欧洲文明的大规模移植已经发生,不过这种文化传播和文化适应在移植过程中,正在逐渐发生变化,C正确;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了美国的发展,从而使美国走向独立,故D错误。14.“我们所说的‘工业文明’正处于合成一个能够容纳世界整体的共同文明的过程之中。所有文明已经、正在或将要受到它的冲击。然而,……我们在长时期内仍然将面对事实上非常不同的各种文明。”布罗代尔强调的是A.工业文明正在以其独特优势席卷世界B.文明在走向统一的过程中呈多元状态C.不同的文明在历史上具有相等的地位D.不同文明在发展中不断相互融合借鉴【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文明史观。工业文明冲击下,落后的农耕文明必然会发生变化,吸收先进的工业文明的成果,体现出向着未来进步的趋向。但是受到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民族,并不能完全的否定本民族的传统文明,世界文明继续呈现着多元化的局面。从材料“‘工业文明’正处于合成一个能够容纳世界整体的共同文明的过程之中”可以看出世界文明正走向统一;从材料“在长时期内仍然将面对事实上非常不同的各种文明”可以看出未来的世界文明仍然是多元的文明,故B项符合题意;A是片面的说法,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认为不同的文明在历史上具有相等的地位,故C不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不同文明在发展中不断相互融合借鉴,故D不符合题意。15.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以下各项不属于这一转型时期特征的是()A.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B.分裂割据向统一王朝转型C.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转型 D.神权政治向世俗政治转变【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时期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周朝时期采用礼乐制度,神权政治基本被废除了,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神权政治向世俗文明的转变,但与材料所给商鞅至秦皇汉武时期不符,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商鞅至秦皇汉武时期,周朝的分封制遭到破坏,与之相适应的贵族统治逐渐被新兴的封建地主统治所取代,体现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时代特征,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秦始皇灭六国,结束了长期的诸侯争霸局面,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汉朝初期继续巩固中央集权制度,维护国家统一,体现了分裂割据统一王朝转变的时代特征,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商鞅至秦皇汉武之间,铁制工具不断推广,逐渐代替青铜工具,故C项论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D项。16.到20世纪初年,特别是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除以后,传统的士绅阶层急剧分化。他们相对淡漠了身份地位,注重于社会生活的实际利益,开始流向“自由职业”:举凡公司、企业、报馆、学会乃至新军等都成为他们的“用武之地”。“传统的士绅阶层急剧分化”是由于(

)A.实业救国运动的全面兴起 B.清朝政府统治的日益腐败C.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推动 D.近代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答案】D【详解】传统的士绅阶层急剧分化的表现是,这些士绅开始流向公司、企业、报馆、学会乃至新军。由此可知,“传统的士绅阶层急剧分化”和晚清经济结构变动,特别是近代企业和社会变迁有密切关系,故D正确;A项错在“全面兴起”;清朝政府统治的日益腐败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推动不是主要原因,故BC错误。17.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唐宋变革论”,认为:“唐代是中世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其立论根据有二:其一,“从政治上来说,在于贵族政治的式微和君主独裁的出现”;其二,“与此同时,人民的地位亦有显著变化”,“经过宋代王安石变法,人民拥有土地所有权的意义更加确实”。但也有学者不同意他的观点,下列可以作为论据反驳“唐宋变革论”的是()A.战国时期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 B.隋唐政治成为天子和贵族的协议体C.儒佛道三教合流宋明理学形成 D.两税法标志人民逐步摆脱佃农地位【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经过宋代王安石变法,人民拥有土地所有权的意义更加确实”可知,该学者认为宋代王安石变法后人民才确实拥有土地所有权,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封建土地所有制已经确立,因此,可以作为反驳“唐宋变革论”的论据,A项正确;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贵族政治式微,B项结论本身错误,排除B项;材料是从政治和经济两个角度分析“唐宋变革论”,与思想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两税法的信息,且“摆脱”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18.罗荣渠认为,人类社会的变迁有四种形式,即渐进性微变、突发性微变、创新性巨变和传导性巨变。下图是四种方式的关系与内涵。从经济社会变迁的角度出发,英国的工业革命与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分别属于(

)A.渐进性微变、突发性微变 B.创新性巨变、突发性微变C.渐进性微变、传导性巨变 D.创新性巨变、传导性巨变【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资金、技术、市场、原料、劳动力和政府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工业革命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使人类社会由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的社会,属于创新性的巨变;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是在外部力量冲击下,即工业革命对中国冲击的影响,是传导性巨变,D项正确;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不是渐进性微变,英国工业革命不是渐进性微变;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是在外部力量冲击下发生的,不是突发性微变,排除ABC项。故选D项。19.下图为新教教会在华设办的最大文化机构广学会的译书收入变化表。据此可知年份189318981911收入(单位:元)80018000225579A.西方教会加强对华文化侵略B.中国文化转型借力西方文化C.清末新政促使国人崇拜西方D.广东地区民众心态更为开放【答案】B【详解】材料没有涉及译书的内容,不能体现西方教会加强对华文化侵略,排除A;广学会的译书收入显著增加,说明外国思想文化在中国传播扩大,折射中国文化转型借力西方文化,故选B;清末新政始于1901年,且材料没有反映国人对西方的态度,排除C;材料没有比较广州与其他地区的民众心态问题,排除D。20.某班在高考历史备考专题复习中,老师要同学们对世界近代史的基本发展趋势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概括,那么你认为下面各项中不够准确的是A.从封建神学到科学理性 B.从君主制过渡到共和体制C.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 D.从专制主义到政治民主【答案】B【分析】试题分析:美国没有经历过封建社会,没有君主,因而不存在从君主制过渡的可能,英德等国确立的是君主立宪制,非共和体制。因此B项错误,符合题意;A项正确,从思想上经历了由神学迷信到科学理性的转变;C项正确,从经济上经历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社会的转变;D项正确,政治文明历程经历了由专制到民主的过程。故ACD不符合题意。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古代向近代的发展趋势【详解】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世界大历史》是萨克雷等美国学者集体编著的历史巨著,显示了美国学界对世界历史的理解。材料二

每卷罗列各时期的重大事件。材料三

近现代以来,世界不断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技术革命、制度革新等,这一切使世界历史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世界似乎“变”得越来“大”。(1)依据材料一,指出《世界大历史》的撰特点。(2)依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世界经济发展的根本趋势并运用材料分析说明。(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用20世纪初至40年代之间制度革新的史实,指出世界“变大”的表现。概括近代以来促使世界“变大”的原因。【答案】(1)特点:按照历史阶段编排(阶段鲜明、时序性强);贯穿整个世界近现代史(通史性);以文艺复兴为近代起点。(2)趋势:工业化时代到来(或从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时代、从农业经济过渡到工业经济、从封建经济过渡到资本主义经济);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开展,工业化进程开始;南太平洋的开辟和大西洋的黑奴贸易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亚当·斯密等倡导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推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3)表现:俄国十月革命,创立社会主义制度;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原因: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科技革命,交通、信息技术的进步;启蒙思想与社会主义思想等各种思想文化、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相互交流与学习;世界一体化的兴起与发展。【详解】(1)根据内容可知,《世界大历史》以文艺复兴为首卷,说明以文艺复兴为近代起点;《世界大历史》内容贯穿了以文艺复兴至1900年及反恐战争,说明贯穿了整个世界近代史,即其通史性较强;《世界大历史》中分五卷,每一卷代表一个阶段,说明历史阶段性和时序性强。(2)趋势,根据材料“农业革命约1750年”“第一次工业革命约1760-1780”等信息可知,这时期世界经济由农业经济逐渐过渡到工业经济,从工场手工业逐渐向机器大工业时代,即逐渐过渡到工业化时代。分析,根据材料“第一次工业革命约1760-1780”可知,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标志着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开展,工业化进程开始;根据材料“南太平洋的开辟1760-1790”“大西洋黑奴贸易约1730-1807”等信息可知,南太平洋的开辟和黑奴贸易的进行客观上加强了该地区之间的联系和交流;根据材料“亚当·斯密、埃德蒙·伯克和现代保守主义的基础1770-1796”结合所学可知,亚当·斯密等人倡导自由主义,有利于进一步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3)表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十月革命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是当时世界“变大”的表现之一;面对20世纪20-30年代的经济危机,美国改变传统的自由主义,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也是当时世界“变大”的表现。原因,根据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封闭、隔绝的状态,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两次工业革命及科技革命时期新式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发明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为世界“变大”提供了技术保障;对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认识不断加深及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相互交流与学习、全球化背景下世界一体化的发展都进一步推动世界“变大”。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甲午战败后,清政府开启了以“修明武备为第一要务”的军事改革。至1898年,清政府陆续组建了湖北护军、自强军、新建陆军和武毅军四支新式军队。这些军队“参用各国洋升教习,练兵讲求枪炮理法兼习营垒测绘”,其训练完全参照西法,初步形成了步兵、骑兵、炮兵和工程兵等多兵种部队。此外,军队的管理方式、组织制度都在向近代转变。由于财力困窘,此次改革重点集中在陆军,海军方面则处于停滞状态。——摘编自陈长江《甲午战后至戊戌维新前清政府的改革研究》(1)依据材料,概括甲午战后清政府军事改革的特点。(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甲午战后清政府的军事改革。【答案】(1)特点:受甲午战败刺激,具有应急色彩;照搬西法练兵;深入军事体制层面;侧重于陆军改革。(2)评价:提升清军的战斗力,推动中国军事体制近代化;为日后新政改革提供借鉴;未能达到预期效果。【详解】(1)根据材料“甲午战败后,清政府开启了以‘修明武备为第一要务’的军事改革”可知,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民族危机加剧,认识到军事改革的必要性,因此这时期清政府军事改革是受甲午战败刺激,具有应急色彩;根据材料“这些军队‘参用各国洋升教习,练兵讲求枪炮理法兼习营垒测绘’”“其训练完全参照西法”等可知,这时期清政府军事改革照搬西法练兵;根据材料“军队的管理方式、组织制度都在向近代转变”可得出深入军事体制层面;根据材料“此次改革重点集中在陆军”可得出侧重于陆军改革。(2)根据材料“这些军队‘参用各国洋升教习,练兵讲求枪炮理法兼习营垒测绘’”“其训练完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