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部分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海南省部分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海南省部分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海南省部分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海南省部分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题PAGEPAGE1海南省部分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检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网络暴力是一种借助网络舆论的力量,对他人进行肆意人身攻击的狂热盲从行为。相比于传统暴力所造成的物理伤害,网络暴力主要通过线上的言语攻击、散布谣言、人肉搜索、恶意诽谤等形式,给受害者造成心理层面的消极影响。网络暴力的发生固然与互联网技术特征有关联,但问题根源,还在于每一个“口无遮拦”的个体。其中,很多施暴者尚未建立起正确使用互联网的意识,特别是那些还未步入社会的中小学生。网暴群体时不时出现未成年人的身影,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未成年人触网时间越来越早、上网率更高。2022年年底发布的《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2)》调查数据显示,未成年人近半年内的上网率达99.9%,显著高于全国互联网普及率(73%),网络已成为未成年人成长发展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此高的上网率,反映出青少年使用互联网的深度与广度,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相关职能部门防范青少年网暴风险的难度。另一个原因在于,真正的网络实名制还没有推行。哲学家韩炳哲在《在群中——数字媒体时代的大众心理学》中写道,网络暴力是匿名的,这也正是它的威力所在。姓名与尊重如影随形,因为姓名是认可的基础,认可总是指名道姓的。虽然现在需要输入手机号才能注册社交媒体账号,并且账号会实时显示IP属地信息,但网民在实际使用时,依然是以匿名状态为主。网络的匿名性导致网暴受害者的维权程序更为复杂,需要付出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找到施暴者。此外,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欠缺,导致一些人误以为可以在网络上无所顾忌、随意发言。媒介素养是人们面对不同媒体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选择、评估、批判和创造等能力。如今,我们身处媒介化社会之中,许多互联网平台遵循“流量为王”的信息传播逻辑,这也诱导了青少年接触或者发布这些“唯流量”的网络暴力语言,从而使一些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表现出道德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偏差。(摘编自黄骏《网暴“面具”背后,可能是缺乏媒介素养的孩子》)材料二:教育中正确使用互联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数字化设备能够大大提升教育效果,目前网络学习方式也是青少年学习交流辅助阵地,为此,让青少年对媒介平台形成正确的认知很有必要,促使青少年正确处理社会、媒介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对媒介内容而言,传播角度不同,其产生的影响也不相同,为此教育机构还需要合理使用媒介引导青少年思想,使其成为媒介“主人”,而不是跟着媒介改变思想。另外,还需要培养青少年媒介思维,媒介具有较高的便捷性和高效性,但是它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处理问题的思维。智能化媒介要求青少年具备较强的辨别真伪能力,以便于青少年正确面对媒介娱乐化、虚拟化的信息。青少年教育不仅是学校责任,还需要家庭和社会合力,共同培养青少年媒介素养。首先,家庭培养尤为重要,父母长辈是青少年学习的楷模,他们不仅要做引导者,也是青少年的指导者。青少年面对网络媒介很快便可以掌握使用方法,这就需要家庭中长辈以身作则,树立一个合理使用网络媒介的典范。其次,学校也需要适当开展媒介素养培养课堂,将媒介素养渗透到课堂和实践中,并且积极研发媒介素养教育内容,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在此基础上构建完善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最后,从社会教育方面分析,还需要青少年多了解事实真相,辨别媒介中的传播信息。青少年在判断事物时,应当积极思考事物的本质因素,了解事情经过,以此提升青少年媒介素养的培养效果。媒介素养教育应当建立在事实依据上,促使青少年根据媒介实践产生媒介思维,更容易达成教育目标,要想切实提高青少年媒介素养,还需要依靠青少年自身实践探索。从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方面分析,还需要充分尊重青少年自我探索媒介的行为,在此基础上指导青少年形成良好的媒介思想认知、价值观念,这样才能将媒介素养显示意义发挥出来,促使媒介成为青少年成长的辅助力量。具体而言,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实现与其内在素养和外界实践经验密切相关,需要充分重视青少年自我实现价值,借助媒介技术作为教育手段,鼓励青少年自我探究媒介素养。只有青少年自身深刻把握和理解媒介、社会、人类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够提高青少年对媒介信息的反思、总结,基于此强化青少年道德认识,进而升华青少年媒介素养。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对网络媒介的监管力度也在不断完善,但要想对网络媒介进行全面监督管理还需要一定的时间。青少年作为网络媒介重要群体,网络对其影响力度较大,因此还需要加大对网络媒介的监管力度,为青少年使用网络媒介提供良好的应用环境。为此,必然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提升互联网、媒介信息的安全性,制定健全的监督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为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的网络媒介环境。(摘编自陈超《我国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与挑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未成年人在2022年后半年内的上网率显著高于全国互联网普及率,如此高的比率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防范青少年网暴风险的难度。B.不同的人对媒体信息的选择、评估、批判和创造等能力不同,这体现出人们对媒体不同的认知,以及不同的媒介素养。C.网络学习已成为学习的主要方式,教育中正确使用数字化设备能够提升教育效果,指导学生合理使用网络很有必要。D.为青少年使用网络媒介提供好的应用环境,是网络媒介监管的一个应有之义,也是降低网络对青少年消极影响的要求。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触网时间早、媒介素养教育欠缺等原因,使得未成年人时常成为网暴群体的一部分。B.姓名是认可的基础,网民在使用网络时以匿名状态为主,说明他们对网络安全并不认可。C.学校作为教育主体之一,将媒介素养渗透到课堂和实践中,在媒介素养教育中发挥着最大作用。D.即使没有事实依据,青少年也完全可以通过理论知识产生媒介思维,进而提升媒介素养。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以下定义的形式引出“网络暴力”的概念,指出其危害的同时也对未成年人的网暴原因进行了具体分析。B.材料一第四段引用韩炳哲的观点,意在说明“匿名”对网络环境造成的影响,暗含推行真正的网络实名制的必要性。C.材料二主要运用道理论证和因果论证阐明论点,各部分都是先从理论上指出原因,然后结合实践得出结论。D.材料二从教育机构、家庭、社会、青少年自身、网络监管等不同角度论述了提升媒介素养的解决办法。4.根据材料相关内容,对下列图表(引发青少年网络暴力的主要原因统计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认为可以在网络上无所顾忌、随意发言等错误的言论自由观,是引发青少年网络暴力最主要的原因。B.网络的匿名性与虚拟性增加了相关职能部门找到施暴者的难度,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网络暴力。C.青少年缺乏独立思考是网暴的一大诱因,青少年要仔细甄别网络信息,思考事物的真相和本质。D.提升青少年的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并充分尊重他们在网络上表达的需要,能有效遏制网暴。5.作为在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你认为应该如何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认识。【答案】1.C2.A3.C4.D5.①对媒介平台形成正确的认知,正确处理自身与社会、媒介之间的关系,让自身成为媒介的“主人”。②培养媒介思维,提升辨别真伪的能力,正确面对媒介娱乐化、虚拟化的信息。③积极对媒介进行实践探索,在探索中形成良好的媒介思想认知和价值观念,让媒介成为自身成长的辅助力量。【解析】【1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网络学习已成为学习的主要方式”错,根据“目前网络学习方式也是青少年学习交流辅助阵地”,可知网络学习只是“学习交流辅助阵地”。故选C。【2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B.“说明他们对网络安全并不认可”错,强加因果,根据“因为姓名是认可的基础”“但网民在实际使用时,依然是以匿名状态为主”,可知二者不是因果关系。C.“在媒介素养教育中发挥着最大作用”错,根据“学校也需要适当开展媒介素养培养课堂……在此基础上构建完善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可知是“构建完善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而不是“发挥着最大作用”。D.“即使没有事实依据”错,根据“媒介素养教育应当建立在事实依据上,促使青少年根据媒介实践产生媒介思维”,可知青少年产生媒介思维、提升媒介素养“应当建立在事实依据上”。故选A。【3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各部分都是先从理论上指出原因,然后结合实践得出结论”错,如论证“青少年教育不仅是学校责任,还需要家庭和社会合力,共同培养青少年媒介素养”时,是先提出“怎么做”,即解决问题的办法,再分析原因。故选C。【4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分析图表的能力。D.“提升青少年的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并充分尊重他们在网络上表达的需要”分析不全,根据图表信息,“引发青少年网络暴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有效遏制网暴”,需要多方面努力,如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言论自由观等,而不仅是“提升青少年的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并充分尊重他们在网络上表达的需要”。故选D。【5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①根据“让青少年对媒介平台形成正确的认知很有必要,促使青少年正确处理社会、媒介之间的关系”“合理使用媒介引导青少年思想,使其成为媒介“主人”,而不是跟着媒介改变思想”等内容,可概括:对媒介平台形成正确的认知,正确处理自身与社会、媒介之间的关系,让自身成为媒介的“主人”。②根据“还需要培养青少年媒介思维……要求青少年具备较强辨别真伪能力,以便于青少年正确面对媒介娱乐化、虚拟化的信息”等内容,可概括:培养媒介思维,提升辨别真伪的能力,正确面对媒介娱乐化、虚拟化的信息。③根据“还需要依靠青少年自身实践探索……在此基础上指导青少年形成良好的媒介思想认知、价值观念……促使媒介成为青少年成长的辅助力量”等内容,可概括:积极对媒介进行实践探索,在探索中形成良好的媒介思想认知和价值观念,让媒介成为自身成长的辅助力量。(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觉醒年代(节选)(画外音)威尔逊的介入,暂时阻碍了日本谋求山东权益计划的推进,但在意大利总理奥兰多退出和会的第二天,日本代表牧野伸显不失时机地突然发言,坚决要求按照他的条件,解决山东问题,否则日本将拒绝签署和约并退出巴黎和会,形势急转直下。(巴黎吕特蒂旅馆)陆征祥北京中华民国外交委员会汪大燮委员长,美英法意日五国正在召开二次会议,商讨中国山东问题,中国代表参会的要求已被驳回,从昨晚到现在,我等三次要求会见威尔逊、劳合·乔治、克里孟梭均不得见,请速告知对策!老岳总长,这份电文要不要再斟酌斟酌?陆征祥还斟酌什么,现在就发,快去!老岳是。陆征祥诸位,我们现在已经山穷水尽了,只剩下一个字,等。王正廷子欣公,你先别着急,休息一下。陆征祥我现在就是热锅上的那只蚂蚁,不知往哪儿爬才会活命,能不急吗!老岳总长,北京复电!陆征祥念!老岳不惜一切代价求助威尔逊总统。陆征祥不要脸了。这样,咱们兵分五路,分别去会议室的四个出口,无论是谁遇到了威尔逊,无论如何要把他拦下来,并迅速通知我。行动吧,去呀,诸位,堵门吧。王正廷外交办到这个份上,这叫哪门子外交。(会议室)顾维钧尊敬的威尔逊总统,请您帮助我们,无论如何都要帮助我们中国!威尔逊顾先生,我坦诚地告诉您,我提出的第二个方案,刚刚又被否决了。顾维钧威尔逊总统,您提出的十四条和平意见在中国已经家喻户晓,几亿中国人都在眼巴巴地盼望着您主张的公理能够战胜强权。威尔逊我没有放弃公理,但是我现在除了退场之外,已经无能为力了。顾维钧总统先生,难道就没有希望了吗?威尔逊有没有希望要看明天你们自己在大会上的努力。你是最后的希望,先生们,再见。(巴黎吕特蒂旅馆)陆征祥少川,辛苦了,准备得怎么样了?顾维钧一团乱麻呀,子欣兄,您说我们还有希望吗?陆征祥希望?死马当作活马医吧,就算是垂死挣扎,也要去试一试!对吧?少川,你要明白,你的这个发言是我们自救的最后希望,拜托了。顾维钧子欣兄,我今天才算明白,为什么民国以来会有那么多的志士自杀。陆征祥给北京发电,国务总理线。威尔逊总统在大会上提出,由五国共管中国山东的提案被日本牧野伸显再次否决,英法两国已经默许了日本的提案,美国斡旋失效。明日我等将在大会上做最后一搏。(画外音)尽管中国代表据理力争,要求归还山东,但英法两国却以一九一七年与日本签约所负的义务为由,支持日本。英国首相甚至表示,如日本不参加国联,英国当随其后。考虑到意大利已退出和会,急于在和会上促成成立国际联盟的美国总统威尔逊生恐五强去三,而功败垂成。乃与日本秘密达成妥协,改变原来的保留态度,支持日本取得山东,情势危在旦夕。(陈家)李大钊头发怎么都白了,怎么了这是?邓中夏心刚他受到巴黎和会的刺激,想不开,自己在野外河边坐了一晚上。估计是受了寒,又太激动,一下子昏倒了。郭心刚先生,先生,我没事。我就是这两天一直睡不着觉,一闭上眼,我就能看到我父亲。我父亲原来是清朝登州总兵,一八九七年,德国东亚舰队攻打青岛。我父亲在即墨县城跟他们干了一仗,后来被革职回乡,没过多久,父亲就病逝了。临死前,父亲把我叫到身边跟我说,心刚,青岛是在我手上弄丢的,什么时候青岛收回来了,你一定要告诉我。先生,心刚不明白呀,我们不是打赢了吗?德国败了,青岛该收回来了!我本来想到父亲的坟前跟他说,爹,你看,现在青岛收回来了!青岛收回来了!可现在这是怎么了,啊?父亲临走前说的最后一段话是陆游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陈独秀心刚,光难过没有用,昨夜你在野外一定没睡,我也一夜无眠,写了三篇文章。白兰,把这篇给大家读读。白兰巴黎的和会,各国都重在本国利益,什么公理、什么威尔逊总统的十四条宣言,都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话。那法、意、日三个军国主义国家,因为不称他们侵略土地的野心,动辄就要大发脾气,退出和会。我看这个分赃大会与世界永久和平、人类真正幸福,隔得不止十万八千里,非全世界的人民都站起来,直接解决不可!若是靠着分赃会议,那几个政治家、外交家,在那里关门弄鬼,定然没有好结果。邓中夏先生的意思是,光靠别人是靠不住的,必须要人民自己站起来,直接解决不可。李大钊就是这个意思,心刚。事情已经出了,在这个时候,难过、悲观都没有什么用处。帝国主义的政府是靠不住的,中国的封建政府也靠不住,什么靠得住呢?我们自己,这个时候,我们只能,而且应该站出来,用我们自己的力量拯救我们自己的国家。郭心刚先生,您说,我们现在该怎么做?陈独秀行动起来,坚决抵制!那个无耻的和约,绝不能让北洋政府在那个荒唐的和约上签字。我们要像你父亲一样去抗争,你要坚信,通过我们的努力,你父亲的遗愿,总有一天会实现。(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正廷说:“这叫哪门子外交。”这句话体现了当时中国外交人员内心的无助、无奈与愤怒之情。B.威尔逊在巴黎和会上为帮助中国解决山东问题付出种种努力,但强权战胜了公理,他只能退场。C.陈独秀的文章,揭露了军国主义国家的本质,也指出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让人民自己站起来。D.顾维钧和李大钊等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与帝国主义强权国家抗争,力争拒绝在和约上签字。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陆征祥将自己比作“热锅上的蚂蚁”,既凸显了他“山穷水尽”时内心的焦急,也反映了当时形势的危急。B.本文的人物语言大多明了直白,但也有未尽之言,如“为什么民国以来会有那么多的志士自杀”“什么靠得住呢”等。C.陆游诗歌《示儿》的写作背景与情感表达都与本文相似,郭心刚父亲临终前以此诗作遗愿,表达了他的悲愤与绝望。D.作为电视剧台词,本文用语言塑造人物形象、传达内心情感,如郭心刚的大段独白即向我们诉说了其内心的不平与悲痛。8.“画外音”是指影片中不是由画面中的人或物直接发出的声音,文本中的两处“画外音”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说明。9.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郭心刚父亲的遭遇正是这样的悲剧,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理解。【答案】6.B7.C8.①内容上:第一处交代了巴黎和会的形势和各国的主要立场。第二处交代了巴黎和会的结果。②结构上:第一处为情节的发展做铺垫,引出下文陆征祥等人的抗争。第二处巴黎和会之后,“危在旦夕”的情势继续推动情节的发展。9.①郭心刚的父亲是清朝登州总兵,他保家卫国,跟德国军队干了一仗后,却被革职还乡,对祖国的一片忠贞被“毁灭”。②郭心刚的父亲在临死时仍有收复青岛的愿望,叮嘱郭心刚收复青岛后,跟他“说一声”,但在德国战败的情况下,青岛依然没有收回来,一片殷切之心没有得到满足。【解析】【6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的能力。B.“……付出种种努力,但强权战胜了公理,他只能退场”错误。由原文“考虑到意大利已退出和会,急于在和会上促成成立国际联盟美国总统威尔逊生恐五强去三,而功败垂成。乃与日本秘密达成妥协,改变原来的保留态度,支持日本取得山东,情势危在旦夕”可知,威尔逊为了自己的利益和日本秘密达成妥协,改变了原来的保留态度,支持日本,所以威尔逊并没有付出全部努力,并没有坚持公理。故选B。【7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表达了他的悲愤与绝望”错误。郭心刚父亲临终前以此诗作遗愿,表达了他在自己手上丢失青岛的悲愤以及对收复青岛的渴望。故选C。【8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第一次:“威尔逊的介入,暂时阻碍了日本谋求山东权益计划的推进”“意大利总理奥兰多退出和会”“日本代表牧野伸显不失时机地突然发言,坚决要求按照他的条件,解决山东问题,否则日本将拒绝签署和约并退出巴黎和会”分别交代了美国、意大利、日本的主要立场。“形势急转直下”交代了巴黎和会的形势。正是在形势急转直下的情况下,陆征祥等人为了最后一搏,不惜一切代价求助威尔逊,所以本处的画外音能够为情节的发展做铺垫,引出下文陆征祥等人的抗争。第二处:“英法两国却以一九一七年与日本签约所负的义务为由,支持日本”“美国总统威尔逊生恐五强去三,而功败垂成。乃与日本秘密达成妥协,改变原来的保留态度,支持日本取得山东”交代了在巴黎和会上,英法美都支持日本取得山东,所以本处画外音交代了巴黎和会的结果。“情势危在旦夕”交代了巴黎和会后中国的情势非常地危急,在这样危急的形势下,才有了后文李大钊等人的对话,才有了陈独秀行动起来,坚决抵制,才有了李大钊用自己的力量拯救我们自己的国家的情节。所以,第二处巴黎和会之后,“危在旦夕”的情势继续推动情节的发展。【9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我父亲原来是清朝登州总兵,一八九七年,德国东亚舰队攻打青岛。我父亲在即墨县城跟他们干了一仗,后来被革职回乡,没过多久,父亲就病逝了”,郭心刚的父亲是清朝登州总兵,他保家卫国,跟德国军队干了一仗后,却被革职还乡,所以郭心刚父亲对祖国的一片忠贞被朝廷“毁灭”。“临死前,父亲把我叫到身边跟我说,心刚,青岛是在我手上弄丢的,什么时候青岛收回来了,你一定要告诉我”“父亲临走前说的最后一段话是陆游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郭心刚的父亲在临死时仍有收复青岛的愿望,叮嘱郭心刚收复青岛后,跟他“说一声”。“先生,心刚不明白呀,我们不是打赢了吗?德国败了,青岛该收回来了!我本来想到父亲的坟前跟他说,爹,你看,现在青岛收回来了!青岛收回来了!可现在这是怎么了,啊”,德国在战败的情况下,本来青岛应该回到中国,但是山东却被日本取得,中国依然没有收回青岛,郭心刚父亲的一片殷切之心仍没有得到满足。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孤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戌之,乃还。(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材料二:晋文公、秦穆公共围郑,以其无礼于文公亡过时,及城濮时郑助楚也。围郑,欲得叔瞻。叔瞻闻之,自杀。郑持叔瞻告晋。晋曰:“必得郑君而甘心焉。”郑恐,乃间令使谓秦穆公曰:“亡郑厚晋,于晋得矣,而秦未为利。君何不解郑,得为东道交?”秦伯说,罢兵。晋亦罢兵。郑人或卖其国于秦,秦穆公发兵往袭郑。秦兵过晋郊。襄公元年春,秦师过周,无礼,王孙满讥之。兵至滑郑贾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十二牛劳秦师。秦师惊而还,灭滑而去。晋先轸曰:“秦伯不用蹇叔,反其众心,此可击。”栾枝曰:“未报先君施于秦,击之,不可。”先轸曰:“秦侮吾孤,伐吾同姓,何德之报?”遂击之。襄公墨衰绖。败秦师于殽,虏秦三将孟明视、西乞秫、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文公夫人秦女,谓襄公曰:“秦欲得其三将戮之。”公许,遣之。先轸闻之,谓襄公曰:“患生矣。”轸乃追秦将。秦将渡河,已在船中,顿首谢,卒不反。(节选自《史记·晋世家》)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兵至A滑B郑贾人C弦高D将市E于周F遇之G以十二牛H劳秦师。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夜,名词作状语,与《鸿门宴》“夜驰之沛公军”中的“夜”用法、意思相同。B.图,文中是考虑、计议的意思,与成语“励精图治”“发愤图强”中的“图”意思不同。C.厚,使动用法,指使实力增强,与《庖丁解牛》“刀刃者无厚”中的“厚”意思不同。D.墨,使变黑、染黑、熏黑,与成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中“墨”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晋侯、秦伯围攻郑国,分别驻扎在函陵、氾南;危急之时,佚之狐向郑伯进言让烛之武出使秦国,去说服秦伯退兵。B.烛之武向秦伯分析诸侯国形势,认为晋国贪得无厌,灭掉郑国后,会向西拓展边界,而西边就是秦国,终会损害秦国利益。C.有人向秦国出卖郑国,秦穆公于是率军去攻打郑国;秦军先经过晋国,然后到达周都,因为在周都十分无礼,受到王孙满的讥讽。D.先轸认为秦伯违背民心,可以趁机攻打秦国,而栾枝则认为在攻打它之前应先报答秦国施与先君的恩惠。晋襄公听取了先轸的意见。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2)秦侮吾孤,伐吾同姓,何德之报?14.材料二中秦国两次出兵郑国,但最终都选择了退兵,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10.BFG11.D12.D13.(1)越过别的国家而把远地当作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2)秦国欺侮我们刚刚失去父亲的国君,讨伐与我们同姓的国家,有什么恩惠需要报答?14.第一次退兵得到原因:①攻打郑国,受益的是晋国,秦国难以获利。②不攻打郑国,郑国可以为秦国使者提供服务。第二次退兵的原因:郑国商人弦高以十二头牛慰劳秦国军队,使秦国误以为郑国已经知道偷袭之事。【解析】【10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秦军到了滑国,郑国商人弦高将要去周都做买卖,(半路)遇到秦军,用十二头牛慰劳秦军。“至”的宾语为“滑”,所以应在“滑”后面断开,即在B处断开;“郑国人”指的是“弦高”,谓语为“市”,并且“于周”是“市”的状语,中间不应断开,应在“周”后面断开,即在F处断开;“遇”的主语为“郑国人弦高”,宾语为“之”,所以应在“之”后面断开,即在G处断开;“以十二牛”是“劳”的状语,中间不应断开。故选BFG。【11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均为“在夜里,名词活用作状语”;句意: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在夜里骑马到沛公的军队。B.正确。“考虑、计议/设法/谋求”;句意:希望您好好考虑考虑。/振奋精神,想办法治理好国家。/下定决心,努力谋求强盛。C.正确。“使……实力增强/形容词作名词,厚度”;句意:灭亡了郑国,增强了晋国。/刀刃没有厚度。D.“意思相同”错误。“使……变黑/黑色”;句意:襄公染黑丧服。/接近朱红,就染成赤色,接近墨色,就染成黑色。故选D。【12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先轸认为秦伯违背民心,可以趁机攻打秦国……晋襄公听取了先轸的意见”错误。由原文“晋先轸曰:‘秦伯不用蹇叔,反其众心,此可击。’栾枝曰:‘未报先君施于秦,击之,不可。’先轸曰:‘秦侮吾孤,伐吾同姓,何德之报?’遂击之”可知,是在先轸说到秦国欺侮我们刚刚失去父亲的国君,讨伐与我们同姓的国家,有什么恩惠需要报答的时候,晋襄公才听取了先轸的意见攻打秦国。故选D。【13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鄙”,把……当作边邑;“陪”,增加。(2)“孤”,失去父亲;“何德之报”,宾语前置句,有什么恩惠需要报答?【14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第一次退兵得到原因:由原文“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可知,攻打郑国,受益的是晋国,秦国难以获利。由原文“若舍郑以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可知,不攻打郑国,郑国可以为秦国使者提供服务。第二次退兵的原因:由原文“兵至滑,郑贾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十二牛劳秦师。秦师惊而还,灭滑而去”可知,郑国商人弦高以十二头牛慰劳秦国军队,使秦国误以为郑国已经知道偷袭之事。参考译文:材料一: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拜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听从了建议。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晋国增加土地呢?晋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一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秦伯就回国了。材料二:晋文公、秦缪公共同包围郑国,因为在文公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对文公不礼貌,等到城濮之战时郑国又援助了楚国。晋国围攻郑国,想得到叔瞻。叔瞻听到这个消息,自杀了。郑国人带着叔瞻的尸体报告给晋国。晋君却说:“一定得到郑君才甘心。”郑国害怕了,就暗中派使者对秦穆公说:“灭亡了郑国,增强了晋国,晋有所收获,秦国却得不到什么好处。您为什么不放弃郑国,与郑结为友好?”秦伯同意了,撤走了军队,晋国也随后撤了军。郑国有人向秦国出卖自己的国家,秦穆公率军去袭击郑国。秦军路过郑国郊野。襄公元年的春季,秦军路过周都,十分无礼,王孙满讥讽秦国(不懂礼法)。秦军到了滑国,郑国商人弦高将要去周都做买卖,(半路)遇到秦军,用十二头牛慰劳秦军。秦军大吃一惊(以为郑国已经知道偷袭之事),赶快返回,灭掉滑国后班师回国。晋国的先轸说:“秦伯不听蹇叔的劝说,违背秦国民众的心意,可以攻打他。”栾枝说:“还没有报答秦国施与先君的恩惠就攻打它,这是不行的。”先轸说:“秦国欺侮我们刚刚失去父亲的国君,讨伐与我们同姓的国家,有什么恩惠需要报答?”于是就攻打了秦国。襄公染黑丧服。(晋军)在殽山打败了秦军,俘虏了秦国的三员大将孟明视、西乞秫、白乙丙后回到晋国。于是晋襄公(穿着)黑色的丧服埋葬了晋文公。晋文公的夫人是秦国的女子,对襄公说:“秦国想得到这三员大将然后杀掉他们。”晋襄公同意了,送回了三员大将。先轸听说这件事后,对晋襄公说:“祸患要产生了。”先轸就去追赶秦国的三员大将。秦国的三员大将将要渡黄河,已经到了船上,便磕头感谢(先轸),最终一去不返。(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咏菊杨万里物性从来各一家,谁贪寒瘦厌年华?菊花自择风霜国,不是春光外菊花。叹庭前甘菊花(节选)杜甫篱边野外多众芳,采撷细琐升中堂。念兹空长大枝叶,结根失所缠风霜。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杨诗首句谈“物性”,引出菊花“贪寒瘦”的独特性情,“谁”字强化了这一特征。B.不是春光排斥菊花,而是菊花不愿意融入春光之中,这也是菊花“厌年华”的体现。C.杜诗中的“众芳”具有象征含义,与屈原《离骚》中的“香草”具有相似的情感寄托。D.两首诗都运用对比、拟人手法,将菊花人格化,从而取得传不尽之意于言外的效果。16.两首诗在写菊花时都提到了“风霜”,诗人的用意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5.C16.“风霜”都指恶劣环境。①杨诗中的菊花主动选择风霜,表现了菊花傲寒斗霜、甘于寂寞的高洁品性,诗人借风霜表达了对菊花的赞美。②杜诗写菊花因失所而遭受风霜,表达了诗人对菊花生不逢时的惋惜与同情。【解析】【15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赏析能力。C.“具有相似的情感寄托”错误。这首诗是杜甫对菊花的感叹,而“众芳”指的是篱边的各种野花,它们为人们所喜爱。而屈原《离骚》中的“香草”是作者高洁的人格追求的象征,二者寄托的情感是不一样的。故选C。【16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意象的把握能力。“菊花自择风霜国”意思是菊花自己选择开在风霜的国度。“结根失所缠风霜”意思是只因根扎的不是地方才不幸为风霜所侵。所以,“风霜”都指恶劣环境。“菊花自择风霜国,不是春光外菊花”意思是菊花自己选择开在风霜的国度,并不是春光把菊花排侧在外。所以,杨诗中的菊花主动选择风霜,表现了菊花傲寒斗霜、甘于寂寞的高洁品性。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借风霜表达了对菊花的赞美。“念兹空长大枝叶,结根失所缠风霜”意思是感念你空长了大大的枝叶,只因根扎的不是地方才不幸为风霜所侵。所以,杜诗写菊花因失所而遭受风霜,表达了诗人对菊花生不逢时的惋惜与同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四位弟子表明自己的志向,引发了孔子不同的评价,孔子用“______,______”两句话解释了哂笑子路的原因。(2)《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化用典故,言明六朝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此时只剩凄凉秋色,抒发了词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沉重叹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3)时光易逝,容颜易老,古诗文中,常以“颜”的变化抒发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如“______,______”。【答案】(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2)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3)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字源显示,“社”字,原来是一个土墩之形。远古农耕初兴,土里刨食,②没有土地滋养万物,生命何以为继?这个土墩,正是人们心目中土地神的象征。围绕土地神开展的祭祀活动,又时常成为人们自发组织的一次聚会。由此,祭祀土地神之“社”,又引申为民间聚会形式,直至成为团体或组织的指称。社,既是指土地神,也包含了对土地神的祭祀功能,即所谓“田事将兴,特祀社以祈农祥”。③什么是“农祥”?正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年景。作为土神的“社”和作为谷神的“稷”,关乎国泰民安,也就成为了国家的基石。立社祭祀,祈年求雨,或春社或秋社,广泛而普遍,“社”从最初的祭祀形式延伸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由此,“社”的功能也愈加复杂,变成了基层普遍存在的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④如今合作社、出版社等指称,就是这种组织形式的一种表现。至于“社会”,则将“社”的群众集聚特性扩展引申到更广泛的人与人关系的综合形式,所谓“人与人关系的总和”。“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春社”之际,农家聚会,无非意趣相投者呼朋唤友,宽松自在,娱神乐己,难免一醉。这是不是一种美好生活图景的寄寓呢?18.下列选项对文中画横线句子中标点符号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中“社”字的引号起强调的作用,对“社”这一概念进行强调。B.句子②中的问号表示疑问,引出对“生命何以为继”这一问题的探讨。C.句子③中的问号表示设问,对“农祥”的含义发问,然后进行解答。D.句子④中的顿号分割并列的事物,是合作社、出版社间的短暂停顿。19.请根据“社”字内涵的演变过程,完成下列表格。社会的发展“社”字内涵、功能的演变远古农耕时代的“社”土地神的象征,引申为民间聚会形式,直至成为团体或组织的指称延伸到人们生活各个方面的“社”①“社会”②20.请仿照文本最后一段,对诗句“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作简要评析。【答案】18.B19.①基层普遍存在的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②人与人关系的综合形式20.“春社”将近,人们欢天喜地,箫鼓之声此起彼伏,衣着古朴的村民喜气洋洋,筹备着过一个愉快的节日。这是不是一首对淳朴风土人情的赞歌呢?【解析】【18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B.“表示疑问,引出对‘生命何以为继’这一问题的探讨”错误。句子②中的问号表示反问,强调了土地滋养万物对于生命生生不息的重要性。故选B。【19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段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①由原文“‘社’从最初的祭祀形式延伸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由此,‘社’的功能也愈加复杂,变成了基层普遍存在的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可知,“社”延伸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变成了基层普遍存在的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所以本处可填“基层普遍存在的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②由原文“至于‘社会’,则将‘社’的群众集聚特性扩展引申到更广泛的人与人关系的综合形式”可知,“社会”是更广泛的人与人关系的综合形式,所以本处可填“人与人关系的综合形式”。【20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句子的能力。原文中“‘春社’之际,农家聚会,无非意趣相投者呼朋唤友,宽松自在,娱神乐己,难免一醉”是对诗句所描写画面的描述。“这是不是一种美好生活图景的寄寓呢?”用反问的形式写出诗句所表达的情感。“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意思是社日将近,一路上迎神的萧鼓声随处可闻,布衣素冠,淳朴的古代风俗依旧保留。所以诗句描绘了“春社”将近,人们欢天喜地,箫鼓之声此起彼伏,衣着古朴的村民喜气洋洋,筹备着过一个愉快的节日。诗人赞美了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是一首对淳朴风土人情的赞歌。用反问的形式表达为:这是不是一首对淳朴风土人情的赞歌呢?(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不着急游山玩水,A只管悠悠然、消消停,感受着古村放慢放缓的节奏,不必慌张,我要坐下来吃一碗冰透的凉粉。古城等在此地已经千年百年了。卖凉粉的老汉戴着破旧的草帽,木桌上放了几枚碧青的凉粉果。他满脸堆笑,忙不迭地在透明的凉粉碗里加蜂蜜、红糖。凉粉乍一看像冰块,更像琥珀,我端了一碗细细品尝,这真是我平生吃过最好的凉粉呀,B莹莹亮,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