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4三次科技革命_第1页
专题4三次科技革命_第2页
专题4三次科技革命_第3页
专题4三次科技革命_第4页
专题4三次科技革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次科技革命

f复习目标1.掌握三次工业革命的时间、标志、主要发明、影响等基本知识;2.了解工业革命的影响;3.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年份20192020202120222023题号分布选择题19材料题29材料题29选择题20材料题29分值2114216考情分析课标要求

了解工业革命的主要领域和代表性成果,理解科技发展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慧眼识发明它们分别是哪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第一次的是(

),第二次的是(),第三次的是()ACFDEGBAFED

CBG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时间能源标志时代成就领先国家三次科技革命对比表18世纪60年代

煤蒸汽机蒸汽时代19世纪70年代石油、电力电力和内燃机电气时代20世纪四五十年代

原子能电子计算机信息时代斯蒂芬森-蒸汽机车富尔顿-轮船爱迪生-电灯汽车、飞机宇宙飞船、原子弹、计算机等英国美国、德国美国活动一:三次科技革命——概况篇活动二:三次科技革命——影响篇

工业革命促进了人口增长

材料1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马克思《共产党宣言》

影响: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材料2城市人口1800年1850年1880年1900年纽约6.469.2191.2343.7伦敦95.9268.1476.7658.1东京80105160悉尼0.8222.548.2

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城市化进程加快)

贫富分化加剧

影响:工业革命造成了环境污染

启示: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环境保护,节约能源。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

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工业革命

列强继续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如: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如:原子弹、氢弹、人造地球卫星、杂交水稻)。改革开放以来,积极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加强自主创新,在科技领域硕果累累。活动三:三次科技革命——实战篇

【2019年云南卷】19世纪最后30年和20世纪初,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生产的高涨,被称为近代史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下列发明成果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是A.珍妮机B.蒸汽机车C.汽车D.电子计算机

【2022年云南卷】开工业文明先河的国家是()

A.荷兰

B.英国

C.西班牙

D.葡萄牙

CB

【2021年云南卷】材料二电气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加强了人类的联系,突破了信息传递的时间和空间障碍,人类联系的速度加快。——摘编自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历史必修第二册》(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哪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列举这次工业革命中与电相关的两项技术发明。第二次工业革命。技术发明:电灯泡、发电机、电话、电报等。材料一

人类历史上先后发生了两次工业革命。在这两次工业革命中一系列新交通工具的发明,使人类从平面交通时代迅速步入水、陆、空立体交通时代,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2020年云南卷】材料二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欧洲国家开始推行大众教育,而且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城市规模越来越大。(1)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第一、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交通工具各一例(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工业革命后社会发生的变化。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车(或汽船)。第二次工业革命:汽车(或飞机)。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口迅速增长;欧美国家开始推行大众教育;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城市化进程加快)。

材料三

(3)指出材料三中互联网用户数量变化呈现的趋势。(4)科技改变了人类和世界,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互联网用户数量逐年增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趋利避害;要注意节约能源,保护环境。

材料观察下图,16-20世纪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与此同时,世界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世界历史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世界“变”得“越来越大。”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阐述材料中关于16-20世纪地球“变”的认识。(说明: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论述,也可以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