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创伤急救止血专家共识(2025年版)_第1页
院前创伤急救止血专家共识(2025年版)_第2页
院前创伤急救止血专家共识(2025年版)_第3页
院前创伤急救止血专家共识(2025年版)_第4页
院前创伤急救止血专家共识(2025年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院前创伤急救止血专家共识(2025年版)演讲人:医学生文献学习概述01一、创伤现状概述​全球情况​每年约490万人因创伤死亡,占全球总死亡人数的8%。​战场相关创伤年死亡人数约25万-30万例,其中5万-12万例因未控制出血致死。中国情况​每年约70万例创伤死亡案例。​45岁以下人群在创伤死亡案例中占比突出,创伤是该年龄段的首要死因。二、未控制出血的严重危害​创伤早期关键问题:在创伤早期复苏阶段,未控制的出血是核心问题,也是导致“可预防性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国外研究数据佐证​回顾1848例创伤相关死亡病例,其中305例死亡归因于未控制的出血。​223例(占73.1%)死亡发生在院前阶段或入院后1小时内。​77例(占34.5%)被认定为可预防或潜在可预防的出血(postpartumhemorrhage,PPH)。三、共识制定背景与目的​行业现状:目前国内外院前创伤急救止血领域缺乏规范化的指南。​制定主体: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联合解放军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北京急诊医学学会以及中国急诊专科医联体。​制定目的:为院前急救人员提供标准化的止血指导。四、共识制定过程​评估方法​运用GRADE分级方法,对推荐意见的证据等级进行系统评估。​采用改良德尔菲法,确定推荐意见的推荐强度。​评审流程​时间范围:2024年9月至2025年2月。​评审方式:通过线下讨论与电子问卷评分,共完成6轮评审。​评分标准:按照1-10分进行评分,其中1-4分为不推荐,5-7分为弱推荐,8-10分为强推荐,当超过70%的专家意见一致时,视为达成共识。四、共识制定过程​共识形成​线下会议进一步评估推荐意见的临床适用性、科学性和创新性,并明确需深入研究的方向。​制定组整合各方意见,形成共识条目,并标注其证据质量、推荐强度及专家评分

。​共识涵盖6个领域,包含15项推荐意见,国际实践指南注册与透明化平台注册号为PREPARE-2024CN1101。制定院前创伤急救止血流程的必要性02临床问题1临床问题1:在创伤现场对患者及时施加安全可靠的止血治疗措施能否改善其最终结局?​推荐意见1​制定院前创伤急救止血流程和规范,可显著降低创伤患者因出血导致的死亡风险。【证据质量:1A。推荐强度:强】临床问题1相关证据​20世纪80年代初,Baker和Trunkey提出创伤死亡时间三态分布模型,创伤死亡分三个峰值:​立即死亡:受伤后数分钟内,约占50%-60%,多因严重不可存活损伤当场死亡。​早期死亡:到达医院后数小时内,约占30%,未控制的出血是主要死因之一。​晚期死亡:受伤后数天至数周内,约占10%-20%。​临床问题1相关证据​大量研究表明,创伤相关死亡具时间分布规律,出血相关死亡多集中在创伤后3-6h内(“黄金时间”)。​《2020年国际急救、复苏和教育指南》指出,迅速有效控制出血是降低病死率关键。​止血带使用可降低严重四肢出血死亡风险3%-14%;止血敷料用于特定部位可降低死亡风险10%-20%;伤后1h内使用氨甲环酸可降低死亡风险32%,1-3h内使用可降低21%。临床问题1专家组点评​大量临床研究表明,院前创伤急救有限时间窗内,快速规范控制出血对挽救生命至关重要,可降低病死率。建议各院前急救单位推进止血流程标准化,提高救治成功率。【专家组评分:9.0(8.0,10.0)分】临床问题2临床问题2:制定院前创伤急救止血流程是否有利于优化急诊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推荐意见2​院前创伤急救止血流程有助于失血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有助于判断失血患者病情,并合理配置急诊医疗资源。【证据质量:1C。推荐强度:强】临床问题2相关证据​院前止血治疗有效性关系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及急诊室资源利用。创伤性凝血病与严重创伤、失血及多脏器衰竭密切相关,严重创伤患者中发病率约25%,35%-50%患者可能因此死亡。​一项8年回顾性研究分析成年患者穿透性严重肢体创伤发现,院前使用止血带患者到达急诊室时优势显著:​收缩压更高[(120±2)mmHgvs.(112±2mmHg)]。​红细胞悬液和新鲜冰冻血浆用量减少[(2.0±0.1)单位vs.(9.3±0.6)单位;(1.4±0.08)单位vs.(6.2±0.4)单位]。​四肢并发症显著降低,骨筋膜室综合征切开引流术发生率(12.6%vs.31.4%)和截肢率(0.8%vs.9.1%)。临床问题2专家组点评​当前研究证实,院前创伤急救止血流程有助于稳定患者血流动力学,支持优化急诊医疗资源配置观点。但缺乏大型随机对照研究,有关止血带对凝血功能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也不足。需设计更严格随机对照研究,明确其在医疗资源合理分配中的作用,为临床实践提供更有力依据。【专家组评分:9.0(8.0,10.0)分】制定创伤急救止血流程的管理制度03临床问题3临床问题3:制定院前创伤急救止血流程的管理制度是否可改善创伤出血患者急救质量?​推荐意见3​针对院前急救人员,制定院前创伤急救止血流程的管理制度有助于提升创伤急救止血效率,改善创伤急救医疗质量。【证据质量:1C。推荐强度:强】临床问题3相关证据​完善的管理制度是保障院前急救止血治疗规范化、标准化的核心要素,能提升止血过程的一致性与有效性,减少因操作不当或行为不规范引发的并发症。​以美国为例,为应对大规模伤亡事件中短时间内对大量伤亡人员分流和治疗的挑战,政府管理部门与民间机构共同制定了哈特福德共识和战术紧急伤亡护理(TECC)指南,对现场应对流程和关键节点干预措施制定了完备的管理规定。​通过建立质量评估和反馈机制,对院前止血过程和效果进行动态监测与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改进措施,配合加强教育与培训,可不断提升创伤急救止血效率,改善创伤急救医疗质量

。临床问题3专家组点评​建议由院前急救单位主管负责人牵头,组建多学科团队,制定并落实院前创伤急救止血流程管理制度,同时加强持续的培训与宣教。【专家组评分:9.0(8.0,10.0)分】创伤急救时患者创伤现场评估04临床问题4临床问题4:创伤急救时是否需要对周围环境进行安全评估?​推荐意见4​创伤急救时,无论现场情况多紧急,急救人员都应严格遵循创伤现场急救DRCAB评估流程,首先对周围环境进行安全评估。保障急救人员、患者及周围人群安全是首要任务,需在确保自身安全后实施救治,同时做好自身及患者防护,预防感染,避免事件恶化。【证据质量:1B。推荐强度:强】临床问题4相关证据​DRCAB(danger、response、circulation、airway、breathing)是简单有效的院前创伤急救方法,能辅助急救人员记忆。​在院前不可控或潜在危险环境中,急救人员安全优先。到达现场后,无论伤员数量多少、情况多紧急,都应先呼叫120中心,快速评估环境安全性,分析现场、明确事件性质、了解伤亡情况及伤情,判断危险因素,必要时佩戴口罩、手套等个人防护装备。确定环境安全后再靠近患者施救,并及时转移患者至安全区域,降低伤害和感染风险。临床问题4专家组点评​DRCAB评估流程科学合理,“安全评估”体现了对潜在危险的重视,保障人员安全可避免二次伤害和感染,对挽救生命意义重大。建议加强急救人员培训演练,使其能快速准确评估环境安全,还可借助无人机勘察等现代科技手段提高评估效率和准确性。【专家组评分:9.0(8.0,10.0)分】临床问题5临床问题5:在创伤现场如何快速评估创伤患者损伤严重程度?​推荐意见5​创伤急救时,急救人员应遵循DRCAB流程评估患者损伤严重程度并开展救治,第一时间排查致命性出血,及时采取有效止血措施。【证据质量:1B。推荐强度:强】临床问题5相关证据​“白金10分钟”是院前创伤急救关键期,快速处理危及生命情况至关重要,出血控制为重中之重。传统ABC流程在处理大量或致命性出血患者时存在局限,可能延误止血。​CAB流程(循环、气道、呼吸)更合理,优先控制出血和恢复循环,结合容量复苏和止血策略,能改善患者预后。血流动力学稳定前,优先采用非侵入性气道管理;气管插管应在循环复苏、止血完成或血流动力学恢复后进行,控制插管时间,降低风险。临床研究表明,CAB流程可显著降低患者24h、30d病死率,减少插管后低血压和心脏骤停发生率。目前多项指南已将出血控制列为院前急救首要任务。临床问题5专家组点评​DRCAB流程相较于传统ABC流程,在快速识别和处理危及生命情况上优势明显,优先处理出血和循环问题可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急救效率。建议加强急救人员培训,提升其应对复杂创伤情况的能力。临床问题6临床问题6:在创伤现场如何快速准确地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失血性休克?​推荐意见6​在创伤现场,若无法快速获取患者(非脑外伤)精确生命体征,可通过神志异常和(或)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判断是否存在失血性休克;若能获取生命体征(血压),则可采用休克指数(SI)≥1或脉压差<30mmHg作为判断依据。【证据质量:1C。推荐强度:强】临床问题6相关证据​创伤患者从休克发生到死亡中位时间仅2h,早期识别并止血是关键。失血性休克早期有神志、呼吸、皮肤灌注和脉搏等代偿表现,这些征兆对早期识别有重要意义。​《高级创伤生命支持手册》和美军战术战伤救治(TCCC)均将神志异常或桡动脉搏动减弱/消失作为识别失血性休克并启动输血的重要依据。休克指数可评估创伤失血量及休克程度,在预测大量输血需求上有一定价值脉压差<30mmHg是失血性休克可靠早期指征,与休克状态及紧急手术需求密切相关。临床问题6专家组点评​在院前急救特殊环境下,采用神志异常、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休克指数≥1以及脉压差<30mmHg作为快速筛查手段符合实际,能为急救人员提供及时判断依据。建议加强急救人员在复杂场景下的判断能力,通过模拟训练提升识别准确性。【专家组评分:9.0(8.0,10.0)分】院前创伤急救止血治疗的目标05临床问题7临床问题7:院前创伤急救止血治疗的目标是什么?​推荐意见7​院前创伤急救止血治疗的核心目标是迅速控制出血,减少血液流失,维持有效血容量,避免失血性休克的发生,同时缓解患者不安定情绪。【证据质量:1C。推荐强度:强】​推荐意见8​院前创伤急救应遵循时间优先策略,尽量缩短创伤发生至止血干预之间的时间间隔。【证据质量:1C。推荐强度:强】临床问题7相关证据​院前创伤急救秉持生命至上原则,需快速控制出血、稳定生命体征,为后续诊治争取时间。止血效果以出血完全停止为准,不能仅依靠脉搏触诊判断。​时间优先策略要求优化院前急救全环节,包括现场止血和转运等,减少过程中的延误。研究表明,缩短创伤发生到止血干预的时间间隔,可有效提高患者生存率,凸显了时间管理在创伤急救中的关键作用

。临床问题7专家组点评​时间优先策略符合院前急救实际需求,临床研究证实快速止血干预能改善患者预后、降低因延误导致的死亡风险,缩短创伤至有效止血的时间间隔是创伤急救的最佳实践之一。建议院前急救人员深刻理解并落实这些核心目标,在急救现场高效执行,以提升患者生存几率。【专家组评分:9.0(8.0,10.0)分】院前创伤急救时止血治疗措施06临床问题8临床问题8:院前创伤急救时不同出血部位如何实施物理止血措施?​推荐意见9​对于体表活动性出血(面部、躯干、四肢),立即采取局部压迫或加压包扎止血。面部深层创口可用止血敷料填塞并冷敷牙龈或鼻腔出血填塞纱条或棉球压迫止血,保持头部前倾防血液倒流四肢压迫止血无效或无法定位出血点时,及时使用止血带。【证据质量:1C。推荐强度:强】​临床问题8​推荐意见10​特殊部位(腋下、腹股沟或颈部)出血,及时用止血辅料填塞伤口并加压包扎。颈动脉大出血按压颈动脉减少血流,同时保护气道。【证据质量:1C。推荐强度:强】​推荐意见11​骨盆骨折伴活动性出血,使用骨盆外固定带或简易支架限制活动减缓出血,尽快转运至医疗机构。【证据质量:1C。推荐强度:强】临床问题8相关证据​创伤出血控制需结合解剖与伤情选方法,《2020年国际急救、复苏和教育指南》强调局部压迫和加压包扎是基础止血法,联合止血剂效果更佳。​严重四肢创伤及特殊部位出血,局部压迫可能无效。止血带是肢体致命性出血有效工具,适用于多种严重创伤,但颈部禁用。特殊部位出血涉及重要血管,早期压迫或填塞可提高生存率,为手术争取时间。​骨盆骨折易引发多灶性出血,骨盆外固定带通过稳定骨盆、减少活动、缩小盆腔体积减缓出血,Meta分析显示其可降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死亡风险,特殊情况可用简易外固定支架替代。临床问题8专家组点评​急救人员应灵活选择止血方法。体表出血及时局部压迫或包扎特殊部位出血用辅料填塞包扎,必要时按压颈动脉合理使用止血带。骨盆骨折用外固定带或支架减缓出血并转运。疑似胸腹腔内脏器或大血管损伤患者立即转运手术。应加强急救人员对出血部位解剖和创伤类型的培训。【专家组评分:9.0(8.0,10.0)分】临床问题9临床问题9:院前创伤急救止血治疗时的重要注意事项​推荐意见12​院前急救无制式止血工具时,用布带或腰带制作临时止血带,绑扎避开关节,使用时间控制在2h以内。定时评估止血效果,记录起止时间、压力及患者反应,确保交接安全有效。【证据质量:1C。推荐强度:强】​临床问题9推荐意见13​创伤后3h内的活动性出血患者,尽早使用氨甲环酸(TXA),首剂1g静注(10min内完成),随后1g维持剂量在8h内输注完成。​推荐意见14​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采取限制性液体复苏策略,维持收缩压80mmHg或触及桡动脉搏动。合并严重颅脑损伤(GCS≤8)者,维持脑灌注压力(CPP≥60mmHg),推荐保持收缩压(SBP)>110mmHg或平均动脉压(MAP)≥80mmHg,降低继发性脑损伤风险。【证据质量:1B。推荐强度:强】临床问题9相关证据​止血带使用:止血带是重要止血工具,资源有限时遵循“保命第一”原则,优先用旋压式止血带。临时止血带宽度至少5cm,长度绕肢体两圈以上,绑扎于出血近心端5-8cm处,避开关节,使用时间控制在2h内,紧急情况无需衬垫,使用时观察异常并记录相关信息。​临床问题9相关证据​氨甲环酸应用:TXA疗效依赖使用时机,3h内使用效果显著,可降低患者凝血功能恶化、多器官功能衰竭和病死率,不增加血栓风险,按推荐剂量使用可避免不良反应。​液体复苏策略:创伤患者出血未控制前采取限制性液体复苏,维持适度低血压合并严重颅脑损伤患者需维持足够脑灌注压力,不同年龄段有不同血压维持标准,以降低继发性脑损伤风险。临床问题9专家组点评​止血带使用、氨甲环酸应用和限制性液体复苏策略是关键环节,经理论与实践验证,可提升急救能力、提高患者生存率。需加强急救人员培训和操作规范,确保措施有效实施。【专家组评分:9.0(8.0,10.0)分】临床问题9院前创伤出血治疗的教育与培训07临床问题8临床问题10:院前创伤出血治疗的教育与培训的必要性​推荐意见15​所有急救人员均应接受规范化的院前急救止血流程的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对普通平民应推广院前止血治疗的科普教育,教育内容包括:创伤现场安全评估的重要性、创伤现场急救DRCAB评估流程、物理止血方法、止血带的使用等。【证据质量:1C。推荐强度:强】临床问题8相关证据​创伤性出血多发生在院前阶段,现场止血治疗主要依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