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台州市十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浙江省台州市十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浙江省台州市十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浙江省台州市十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浙江省台州市十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省台州市十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考生须知: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①判定AI绘画是不是艺术,这要从艺术的本质谈起。理论家们对于艺术本质的认识集中在三个不同的尺度上:首先是功能尺度,认为审美价值是构成艺术的一个根本尺度;其次是语境尺度,认为艺术的认定需要特定的艺术机构或艺术语境;第三是历史尺度,认为人们对于艺术的认识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从艺术发展历史中可以找到认定艺术的重要经验尺度。比如比AI绘画早出现100年的摄影艺术,也曾遭遇身份质疑,但最终还是被人们普遍接受,并成为一种大众化艺术。②此外,当代著名艺术哲学家布洛克还提出艺术乃是铭刻着强烈人类精神印记的审美客体。在这里,他特别强调了人类的主体意识对于某一客体艺术身份认定的重要性。这一观点得到学术界和艺术界的普遍重视和采纳。③可能有一些人会觉得,AI绘画更像是AI自主生成的。其实,目前任何AI绘画创作都是由AI和相关的艺术家或用户共同合作完成的,这集中体现在两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其一是AI绘画创作能力的构建无不彰显着人类主体的意志和理性精神。AI的算力无论如何强大,都离不开人类的赋能。其二是每一幅AI绘画作品的生成都必然基于艺术家或特定用户的命令,而这命令中必然隐含着艺术家或用户对作品的特殊要求,比如特定的主题、特定的风格、特定的形象等。离开了人类的这些彰显着强烈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诉求的指令,AI绝不可能主动或自主启动任何创作过程。近十年来,AI技能有了突飞猛进的提升,但AI绘画的基本原理依然是通过大量学习,识别人类艺术家绘画中的对象以及风格,在引用足够多的素材后从而调教出一张合格的AI画作。④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人类主体对于AI绘画创作的“制导”作用贯穿于创作的全过程。既然AI绘画整个创作环节都必须有赖于人类主体的全面、积极、主动地介入和参与,AI绘画作品又同时显现出无可置疑的审美价值,那么AI绘画也就有充分理由被视为艺术。可是仍有大多数人以AI绘画创作的模仿机理为理由,认为它如何高超都不具备艺术的原创性或本真性,甚至视其为赝品。⑤早在两千五百年之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在《诗学》中指出,“模仿是人的天性”,艺术家和诗人通过模仿可以揭示真理或“哲学意味”。古今中外的艺术实践也同样证明,像达·芬奇、毕加索、齐白石、徐悲鸿等这些公认的艺术大师,都经历过各种艰苦的学习和模仿,才创作出堪称典范的艺术作品。因此,模仿本身并没有错,模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艺术创新的阶梯。更何况目前AI科学家和艺术家所研发的诸如GAN、CAN、GPT等应用模型和基础模型本身就被嵌入了各种创新学习机制,目的就在于确保AI算法能够生成别具一格的作品,在笔者看来,这恰恰是AI艺术较之其他艺术在创造上的一大天然优势。⑥当然,当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将AI绘画归属于一种崭新的数字艺术形式的时候。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目前的AI绘画从美学价值和艺术质量上看,的确还没有达到人类艺术经典的水准;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科学家和艺术家协作,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让AI算法学会像人类艺术家那样体验生活,并掌握和精通艺术真实这一美学铁律。

(摘编自马立新《AI绘画是一种新型艺术形式》)材料二:①面对人工智能,艺术家似乎很难有护城河。青年科幻作家慕明在小说集《宛转环》的《自序:从猿到神》里想象到,60年后,曾经坚固的“写作”观念早已崩塌,“当风格转移的算法成功实现中文自然语言应用,无论是博尔赫斯还是汪曾祺,曾被看作写作者指纹的语言风格被抽象、编码”,可以运用到任何原始文本之中。因此,无论是布局谋篇还是词句段落,人工智能都能用自己的方式阅读、思考和创作。②在网络文学、科幻文学等创作中,不少作家都将人工智能作为工具来收集、整合资料,并让其承担撰写情节大纲、激发叙事灵感等功能,更不用说在更宽泛的写作领域,人工智能对各类制式写作的驾驭已经炉火纯青……对此,文艺创作者们的态度是复杂微妙的:重复性工作日渐被人工智能取代,但它永远也不可能取代人类无穷无尽的想象力与创造力。③某种意义上,作家和人文学者的态度是对的。目前,无论是认知心理学、自然科学、计算机领域还是哲学和艺术创作领域,较为一致的观点是,艺术的核心创造力,常常就是有关无限性和非理性的表达,这是人工智能无法习得、更无法模仿的存在。人的大脑至今仍具有高度的神秘性,人工智能的“世界模型”建构依然远远赶不上人脑的运行模式。④此外,人作为主体,在现实生活实践中积累了大量复杂的感性经验,而个体经验的复杂性与特殊性正是生活意义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文学艺术重点表现的内容,无数经典文学作品正得益于此而不朽。从这个意义上看,人工智能没有经验的实感及处理经验的艺术转换能力,也就将永远无法拥有人类标准下的艺术创造力。慕明以虚构的科幻故事表达了类似观点:“故事”仍然是人类创造力最后的高地。它如同由无数线索编织而成的巨大挂毯,正是这些线索携带着广阔世界和自我心灵感受。⑤文学创作能否真正被“人工智能技术化”?这是很难但并非不可能实现的问题。如同青年科幻作家、文学计算领域学者刘洋谈到的,人工智能文学创作,首先需要建构一个成熟的文学大语言系统。只有对文学进行可量化、指令明确的拆解和数据化,然后用人类文明长河中无数经典文学作品作为数据库、语料库、修辞库、情感表达库,并进行大算力的喂养,才能推动文学创作大模型的发展。但其第一步——文学的量化,至今仍然被视为“天方夜谭”。由此可见,人工智能文学创作之路,依然道阻且长。同时,人工智能创作的可能性边界及其发展速度,我们也很难准确预测。但有价值的是,人工智能文学创作作为一种“他者”,可以让人类自身不断反思——科技时代,文学的独特价值究竟在何处。(摘编自康春华《“叙事诗学”可能是写作无法攻克的难关》)材料三:莫言在诺贝尔奖的颁奖典礼上发言说:“文学和科学相比,的确没什么用处,但文学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文学并不是无用,而是有“无用之用”。文学并不像科学一样拥有很强的目的性,文学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识属性和独特的情感表现方式,不会有意识地为政治所用。作家通过文学作品来反映自己的思想以及当时的社会道德伦理风貌,并对读者产生潜移默化地影响。(摘编自马嫣然《浅谈文学无用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材料一可知,学术界和艺术界普遍认同布洛克所提出的“人类的主体意识对于某一客体艺术身份认定的重要性”这一观点。B.从材料一可知,在AI绘画作品的生成过程中,人类主体全面、积极、主动地介入和参与,完全可以改变AI绘画创作的模仿机理。C.从材料二可知,据慕明想象,一旦风格转移的算法成功实现中文自然语言应用,再独特的作家语言风格也会被人工智能自如运用到文本创作。

D.从材料二可知,就目前来说,人工智能尚无法把握那些无限性、非理性和个体复杂特殊的感性经验,也无法拥有人类标准下的艺术创造力。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摄影出现时,人们对此有质疑,但摄影没有“杀死”艺术,反而促进了艺术发展,AI绘画的发展或将延续这种历史逻辑。B.材料一表明,在评判艺术的三大尺度中,功能尺度作为基础性尺度,即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其审美属性,审美价值是构成艺术的根本特质。C.材料一表明,假如AI绘画能达到人类艺术经典的水准,其AI算法就要能像人类艺术家般体验生活并掌握和精通艺术真实的规律。D.材料二表明,建立文学大语言系统是人工智能文学创作的基础,完成后将极大地推动文学创作大模型的发展,加快AI创作的发展速度。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中“目前任何AI绘画创作都是由AI和相关的艺术家或用户共同合作完成的”这一观点的是()(3分)A.现在,AI绘画作品的质量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日益提升,而效率也从当初的一个小时缩短到十几秒。B.人工智能NFT在AI绘画中与给定环境或用户接触的次数越多,它就越能提取数据和构建知识进行创作。C.艺术家利用AI技术将其生成的结果作为绘画创作的素材,再将其修改组合起来形成一幅相对完整的作品。D.Botto(人工智能)向社区展示绘画作品,社区成员选出最喜欢的,Botto根据社区成员意愿训练算法,进而生成新画作。4.材料一第⑤段是如何推翻上文画横线句子的观点的?请从内容上简要分析。(4分)5.科技时代,文学具有哪些人工智能很难取代的价值?请结合材料二、三简要概括。(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记懒人老舍一间小屋,墙角长着些兔儿草,床上卧着懒人。他姓什么?或者因为懒得说,连他自己也记不清了。大家只呼他为懒人,他也懒得否认。在我的经验中,他是世上第一个懒人。幸而懒人有个弱点,不然我便无法与他来往;他的弱点是喜欢喝一盅。三杯下去,他能暂时地破戒——和我说话。我还能舍不得几瓶酒么?所以我成了他的好友。他的话极其天真,因为他的脑子是懒于搜集任何书籍上的与旁人制造的话的。他没有常识,因此他不讨厌。他确是个宝贝,在这可厌的社会中。

据他说,他是自幼便很懒的。懒人的妈妈怀了他一年半,因为懒得生产。他的生日,没人晓得:妈妈是第一个忘记了它,他自然想不起问。他的妈妈后来也死了,他不记得怎样将她埋葬。可是,他还记得妈妈的面貌。妈妈,虽在懒人的心中,也难免被想念着;懒人借着酒力叹了一口十年未曾叹过的气;泪是终于懒得落的。他入过学。懒得记忆一切,可是他不能忘记许多小四方块的字,因为学校里的人,自校长至学生,没有一个不像活猴儿,终日跳动;所以他不能不去看那些小四方块,以得些安慰。最可怕的记忆便是“学生”。他记得“学生”——一群推他打他挤他踢他骂他笑他的活猴子。他是一块木头。被猴子们向四边推滚。他似乎也毕过业,但是懒得去领文凭。“老子的心中到底有个‘无为’萦绕着,我连个针尖大的理想也没有。”他已饮了半瓶白酒,闭着眼说。我决定了下次再来,须带白兰地;普通的白酒还不够打开他的说话机关的。白兰地得着了空前的胜利,他坐起来了!我的惊异就好似看见了死人复活。我要盘问他了。“朋友,在过去的经验中,你可曾不懒过一回没有呢?”过了好久,他点了点头,又喝下一杯酒,慢慢地说:“有过一次。许久许久以前的事了。设若我今年是四十岁,那必是我二十来岁的事了。”他的眼合成一道缝,好像看着心中正在构成着的一张图画。然后向自己念道:“想起来了!”“一株海棠树,”他大概是形容他心里那张画,“第一次见着她,便是在海棠树下。开满了花,像蓝天下的一大团雪,围着金黄的蜜蜂。我与她便躺在树下,脸朝着海棠花,时时有小鸟踏下些花片,像些雪花,落在我们的脸上。记得那是最快活的一天:听着蜂声,闭着眼用脸承接着花片,花荫下见不着阳光,可是春气吹拂着全身,安适而温暖。我们俩就像埋在春光中的一对爱人,最好能永远不动,直到宇宙崩毁的时候。她是我理想中的人儿。她能领略花木样的恋爱;蜜蜂的嗡嗡使我半睡半醒,半死半生;在生死之间我得到完全的恬静与快乐。这个快乐是一睁开眼便会失去的。”他停顿了一会儿,又喝了半杯酒。他的话来得流畅轻快了:“海棠花开残,她不见了。大概是回了家,大概是。我自然懒得去打听,更提不到去找她。想她的时候,我便在海棠树下静卧一天。第二年花开的时候,她没有来,花一点也不似去年那么美了,蜂声更讨厌。”这回他是对着瓶口灌了一气。“又看见她了,已长成了个大姑娘。但是,但是,”他的眼似乎不得力地眨了几下,微微有点发湿,“她变了。她一来到,我便觉出她太活泼了。她的话也很多,几乎不给我留个追想旧时她怎样静美的机会了。到了晚间,她偷偷地约我在海棠树下相见。我不该赴约,可是我去了。她接连说我怎么还这么懒,我始终没开口,她落了泪,走开。我便在海棠下睡了一夜,懒得再动。她又走了。不久听说她出嫁了。不久,听说她被丈夫给虐待死了。懒是不利于爱情的。但是,她,她因不懒而丧了一朵花似的生命!假如我听她的话改为勤谨,也许能保全了她,可也许丧掉我的命。假如她始终不改懒的习惯,也许我们到现在还是同卧在海棠花下,虽然未必是活着,可是同卧在一处便是活着,永远地活着。只有成双作对才算爱,爱不会死!”“到如今你还想念着她?”我问。“哼,那就是那次破了懒戒的惩罚!一次不懒,终身受罪;我还不算个最懒的人。”他又卧在床上。我将酒瓶挪开。他又说了话:“假如我死去——虽然很懒得死——请把我埋在海棠花下,不必费事买棺材。我懒得理想,可是既提起这件事,我似乎应当永远卧在海棠花下——受着永远的惩罚!”过了些日子,我果然将他埋葬了。在上边临时种了一株海棠:有海棠树的人家没有允许我埋人的。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他没有常识,因此他不讨厌”“在这可厌的社会中”流露出“我”对“没有常识”的人的认可,对当时社会的某种不认同。B.懒人的妈妈也很懒,甚至第一个忘记了懒人的生日,因此懒人对妈妈也没有多少感情,连眼泪都懒得为妈妈流。C.小说里懒人谈到了“老子”,他的目的是将老子和自己进行比较,以此来突出自己是个毫无理想的懒人。D.“我”用“酒”撬开了“懒人”紧闭的心扉,才发现他并非冷漠之人,借着酒力叹出的那口气,是其内心温热的证明。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善用比喻、拟人。如把“好动”的学生比作“活猴子”,语言形象生动;又如“白兰地得着了空前的胜利”使用了拟人手法,令人忍俊不禁。B.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我”既是“懒人”过往故事的发掘者,同时也是评论者,体现了作者对人物的褒贬态度。C.作者善用传神的细节描摹人物,如懒人眼“微微有点发湿”,以典型细节展现人物悲伤的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立体可感、生动丰富。D.老舍善于将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件等真实元素融入作品,在荒诞的情节中折射社会异化本质,使本文具有浓郁的现实主义风格。8.小说中多次写到海棠,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写海棠的意图。(6分)9.懒人这一人物形象既有荒诞之处,又给人以真实感。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4分)二、古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孙何,字汉公,蔡州汝阳人。何十岁识音韵,十五能属文,笃学嗜古,为文必本经义,在贡籍中甚有声,王禹偁尤雅重之,闻于时。淳化三年举进士,及第又得甲科,解褐将作监丞、通判陕州。历右正言,改右司谏。真宗初,何献五议,上览而善之。咸平二年,举入阁故事,何次当待制。是冬,从幸大名,诏访边事。何疏曰:“陛下嗣位以来训师择将精兵倍于前代而德棣烽尘未息此殆将帅或未得人边奏或有壅阏邻境不相救援糗粮须俟转输之所致也,将帅者何?或恃勇无谋,或忌功玩寇,但全城堡,不恤人民。边奏者何?护塞之臣,固禄守位,老幼杀伤,托言他盗。不救援者何?缘边州县,如辅车唇齿之相依,托称兵少不出,或待奏可乃行。俟辇输者何?敌骑往来,焱驰鸟逝,赢粮景从,万辆方行,迨乎我来,寇已遁去。此四者,当今急务。”真宗览而嘉之。俄权户部判官,出为京东转运副使,又择州县守宰,省三司冗员,遴选法官,增秩益奉。未几,徙两浙转运使,加起居舍人。景德初,代还,判太常礼院。俄与晁迥、陈尧咨并命知制诰。何先已被疾,勉强亲职。一日,奏事上前,坠奏牍于地,俯而取之,复坠笏。有司劾以失仪,诏释之。何惭,上章求改少卿监,分司西京养疾,上不许,第赐告,遣医诊视。医勉其然艾,何答曰:“死生有命。”卒不听。是冬卒,年四十四。上在澶渊,闻之悯惜,录其子言为大理评事。何乐名教,勤接士类,后进之有词艺者,必为称扬。好学,著《驳史通》十余篇,有集四十卷。(节选自《宋史·孙何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陛下嗣位以来/训师择将精兵/倍于前代/而德棣烽尘未息/此殆将帅或未得人/边奏或有壅阏/邻境不相救援/糗粮须俟转输之所致也/B.陛下嗣位以来/训师择将/精兵倍于前代/而德棣烽尘未息/此殆将帅或未得人边奏/或有壅阏/邻境不相救援/糗粮须俟转输之所致也/

C.陛下嗣位以来/训师择将精兵/倍于前代/而德棣烽尘未息/此殆将帅或未得人边奏/或有壅阏/邻境不相救援/糗粮须俟转输之所致也/D.陛下嗣位以来/训师择将/精兵倍于前代/而德棣烽尘未息/此殆将帅或未得人/边奏或有壅阏/邻境不相救援/糗粮须俟转输之所致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闻于时”和《师说》中“不拘于时”两句中的“于”意思不同;“上览而善之”和《庖丁解牛》中的“善刀而藏之”两句中的“善”意思也不同。B.文中“俟辇输者何”和《静女》中“俟我于城隅”两句中的“俟”意思相同;文中“后进之有词艺者”和《离骚》中“高余冠之岌岌兮”两句中的“之”意思也相同。C.解褐,脱去粗布衣服,指入仕做官,它和“乞骸骨”的意思相近。孙何勤勉学习,努力不息,在贡生中很有名声,最终凭借出众的才能一考得中,脱去布衣,担任官职。D.笏,古代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拿着的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的手板,用于记录君命或旨意,也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孙何笃实好学,著作颇丰。十岁懂音韵,十五岁能写文章,专心治学,好读古书,所写文章一定依照经义,深受王禹偁推重。B.孙何恪尽职守,死而后已。在朝中上奏言事时,他因年迈将奏牍掉在地上,虽然真宗不予追究,但他因惭愧自责生病,不久就去世了。C.孙何抱病就职,看淡生死。被任命为知制诰时,他虽疾病缠身,仍勉强上任;医生劝他保养身体,他淡然面对,认为生死自有注定。D.孙何重视教化,扶持后进。他热衷于名教,经常接见读书人,对那些有作词才能的年轻学生,他一定给予称许和赞扬。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或恃勇无谋,或忌功玩寇,但全城堡,不恤人民。

(2)赢粮景从,万辆方行,迨乎我来,寇已遁去。

14.柳永在词作《望海潮》结尾,曾表达了对孙何的美好祝愿:“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请根据本文相关内容,从孙何学识才华、为政处世角度概括柳永祝福能成真的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5-16题。登余干古县城①

唐刘长卿孤城上与白云齐,万古荒凉楚水西。官舍已空秋草没,女墙②犹在夜乌啼。平沙渺渺迷人远,落日亭亭向客低。飞鸟不知陵谷变③,朝来暮去弋阳溪。【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1年,诗人此时从岭南潘州南巴(今广东茂名南)贬所北归,途径余干。②女墙:建在城墙顶部内外沿上的薄型挡墙。③陵谷变:出自《诗经·小雅·十月之交》“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哀今之人,胡惜莫惩”,该诗强烈地谴责了周幽王荒淫昏庸,误国害民,造成陵谷灾变。15.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开篇扣题,写诗人登上余干古县城后见到的景象,从时空角度描述古城的荒凉。B.颔联诗人夜听乌啼,在“犹在”和“已空”的对比中追思,顿生漂泊异乡之慨。C.中间两联对仗工整,登城画面中的近景与远景、动景与静景,极富层次感。D.尾联用拟人手法描写飞鸟朝朝暮暮在弋阳溪边的秋草中觅食,寄寓了作者深沉的感慨。16.本诗尾联是如何表达深沉历史慨叹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蜀道难》中用拟人和比喻手法描绘水石激荡,山谷空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2)成语有“方枘圆凿”,《论语》中有“道不同不相为谋”。屈原在《离骚》中表达同样意思的句子是:“,?”(3)在古典诗词中,鸥的意象常被用来表达作者自由自在、淡泊宁静、闲适惬意或漂泊无依的情感,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哪吒之魔童闹海》是一部人物塑造极具巧思,剧情推进中亲情友情和命运抗争等元素交织紧密且视觉效果极其震撼的国产动画电影。它如同一颗横空出世的璀璨新星,在国产动画的天空中(A)。影片将哪吒这个身负魔丸、饱受误解却又顽强抗争命运的少年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观众能深切感受到他内心的孤独、渴望被认可的强烈愿望,以及面对命运不公时的不屈不挠。其剧情(B),哪吒与敖丙的友情、与父母的亲情,相互交织,紧紧揪住观众的心弦。画面制作方面,每一祯都(C),将神话世界的奇幻与壮丽展现得淋漓尽致。色彩斑澜的奇幻场景、震憾人心的特效场面,给观众带来了一场无与伦比的视觉盛宴。配乐方面,贴合剧情的节奏,时而激昂澎湃,时而低沉婉转,恰到好处地烘托出了不同场景下的氛围,与画面相得益章,极大地增强了影片的感染力。这部电影不仅在技术层面达到了新高度,更在精神内涵上进行了深度挖掘,传递出了不畏命运、勇敢抗争的正能量,为国产动画的发展树立了新的标杆。18.文中第三段有多处出现字形错误,请找出其中两处并加以修改。(2分)19.请在文中A、B、C处填上恰当的成语。(3分)20.把画波浪线的长句改写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3题。作为五经之一的《诗经》,既是文学的,①。作为文学经典,《诗经》确立了三千年中国古典诗歌的基本情调。作为文化经典,《诗经》是周朝礼乐的组成部分,表现了周人农事、宴饮、战争、婚恋各个方面的情形,展示着先民对天人、家国、上下、男女关系的理解。作为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大部分诗歌最初都不是用来诵读的,②。比如结婚的时候,典礼旁边有人歌唱;宴饮的时候,歌唱以表示主人对客人的热情接待;③,有些人为国而战,牺牲生命,这个时候也需要歌唱,表达对这种献身精神的敬意。《诗经》是年轮里的火种,我们距离《诗经》虽然不可谓不远,但若回归生活,我们就会发现《诗经》一直流淌在我们的文化血脉。我们日常挂在嘴边的“独领风骚”“逃之夭夭”“泾渭分明”这些词语便出自《诗经》的诗篇,我们时常赞美的夫妻和睦、上下和乐等都在《诗经》中有着深刻的体现。21.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句子修改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经》虽然距离我们不可谓不远,但若回归生活,我们就会发现《诗经》一直流淌在我们的文化血脉中。B.虽然《诗经》距离我们不可谓不远,但若回归生活,我们就会发现《诗经》一直流淌在我们的文化血脉中。C.虽然我们距离《诗经》距离不可谓不远,但若回归生活,我们就会发现《诗经》一直流淌在我们的文化血脉。D.我们虽然距离《诗经》不可谓不远,但若回归生活,我们才会发现《诗经》一直流淌在我们的文化血脉。22.下列选项与文中“《诗经》是年轮里的火种”所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B.桑之未落,其叶沃若。C.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D.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2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①②③四、写作(60分)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下雨时,有的人选择在别人的屋檐下避雨,有的人选择撑一把自己的伞。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1.B.2.D3.A4.①通过援引哲学经典来反驳:以亚里士多德《诗学》揭示模仿是人类艺术创作的天性,为模仿正名;②通过列举艺术实践来反驳:指出达·芬奇等大师通过模仿创作典范作品,证明模仿是艺术创新的必经阶段;③通过揭示AI创新本质来反驳:强调AI绘画模型内置创新机制,其模仿过程兼具创造性突破,具有天然优势。(共4分,答出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答对三点给4分)5.①在科技时代,文学能够展现艺术独有的核心创造力,这是人工智能无法习得、更无法模仿的存在。②在科技时代,文学能够将复杂的感性经验进行艺术转换,传递个体复杂的感性经验。③文学作品在科技时代能为人们提供独特的审美体验,表达人们独特的情感。④在科技时代,文学能够反映作家的思想和社会现实,能够引导人们进行反思、批判,提升人类的精神境界。(共6分,每点2分,答出3点即满分)6.B7.D8.①叙事线索,勾连情节。以“海棠花开满——花开残——花再开——种海棠”的时序变化,串联起“爱情萌发(初遇)——爱情消逝(分离)——生命终结(埋葬)”的核心情节,形成“花事”与“人事”相互映射的叙事线索。②环境描写,烘托人物情感。海棠盛放时“如蓝天下雪团”的纯净意象,渲染懒人初遇爱情的欢愉心境呼应;花残时的“不似去年美”,暗示爱情破灭后的落寞凄凉。花开花谢的环境描写,成为人物情感外化的载体。③升华主题,深化文本意蕴。海棠既是纯洁爱情的象征,亦是懒人超尘脱俗、纯洁美好的心灵世界的象征。引发人们对人性异化与现代生存困境的哲学思考。(共6分,每点2分,答出其它方面的作用且言之有理的可酌情给分)9.①“世上第一个懒人”的懒人形象设定脱离现实生活,懒人形象的外在表现夸张地呈现出“懒”的极致,给人以荒诞之感。②懒人天真质朴,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如他对爱情的憧憬和怀念,都给人以真实感。③懒人以消极厌世的姿态表达对自我的坚守,折射出特定人群真实的生存状态。(共4分,分析“荒诞”2分,分析“真实”2分)10.D。11.C12.B13.(1)有的依仗自己勇猛但没有谋略,有的嫉妒他人军功消极抗敌,只顾保全城堡,却不体恤百姓。(“恃”“全”“恤”各1分,句意1分,共4分)(2)(我军运粮的人)担负着粮食如影随形,但运输车辆达到万辆才能出发,等到我军粮食运到,敌人就已经逃走了。(“景”“方”“迨”各1分,句意1分,共4分)

【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恃”,依仗;“全”,保全;“恤”,体恤。(2)“景”,通影,像影子一样;“方”,才;“迨”,至,等到。14.①才华横溢,好学能文;②精于吏治,恪尽职守,处理政事见解深刻;③鼓励、提携有才华的年轻人。(评分建议:共3分,每点1分)参考译文:孙何,字汉公,蔡州汝阳人。孙何十岁就懂得音韵,十五岁时能写文章,专心致志地学习古文典籍,写文章一定根据经义,在同年贡生中很有声名。王禹偁特别推重他,他在当时很有名。淳化三年考中进士,中榜又考取甲科,初次任职为将作监丞、陕州通判。曾任右正言,又改任右司谏。真宗初年,孙何进献五条奏议,皇上看后认为很好。咸平二年,列举入阁的旧例,孙何依次序应当担任待制之职。这年冬天,孙何跟随皇上巡视大名,皇上下诏征询对边疆军事的意见。孙何上疏说:“陛下即位以来,训练军队挑选将领,精锐的士兵比前代多好几倍。但德州、棣州仍战祸不断,这可能是或者挑选将帅不当,或者边境上奏的军报被耽搁,相邻的军队不来救援,军粮需要等待转运而造成的。将帅怎么样呢?有的依仗自己勇猛但没有谋略,有的嫉妒他人军功消极抗敌,只顾保全城堡,却不体恤百姓。边疆上奏军情怎么样?守护边塞的大臣,只为保住官位俸禄,老百姓被敌军或杀或伤,(他们却)假称其他强盗所为。不来救援的情况怎么样?在边疆的州县,就好像辅和车、唇和齿互相卫护,(他们)却推托说兵力少不救援其他军队,或者等待上奏批准以后才能出兵。等待运输军粮的情况怎么样呢?敌人骑兵的往来,十分迅速,(我军运粮的人)担负着粮食如影随形,但运输车辆达到万辆才能出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