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驿路梨花》课件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1页
第14课《驿路梨花》课件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2页
第14课《驿路梨花》课件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3页
第14课《驿路梨花》课件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4页
第14课《驿路梨花》课件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5

驿路梨花彭荆风简介作者

彭荆风,江西萍乡人,当代著名作家。他只读过两年初中,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2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文化革命”中,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坐了七年监狱。打倒“四人帮”后重新提笔写作,《驿路梨花》是重新提笔后的第一篇。著有长篇小说《鹿衔草》《断肠草》《师长在向士兵敬礼》《绿月亮》等。

《驿路梨花》是彭荆风于1977年秋写的,当时,党中央重新提出要学习雷锋精神,作者记忆的闸门也被叩开了,他想起了许许多多边疆地区的朴实的人和事,想起了那深山大岭里供旅人方便的小茅屋,想起了默默为茅屋打柴、背水的哈尼族人,以及为了后来的旅客,临行前都要给小茅屋做点事的先行者。想起这些,一股无形的力量迫使彭荆风拿起笔来,写就了《驿路梨花》。资料助读竹篾(

喷香(

)撵走(

麂子(

)修葺(

菌子(

)陡峭(

露宿()mièpènniǎnjǐqìjùnqiàosù【简陋】(房屋、设备等)简单粗陋;不完备。【陡峭】指山势高而陡峻,比喻不平坦。【修葺】整理(建筑物)。【迷茫】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预习检查读一读,写一写。1.文章的核心事物是什么?本文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核心事物:小屋。任务一:寻茅屋之谜核心问题:小屋的主人是谁。2.文章围绕“小屋的主人是谁”设置了几个悬念,请在文中找出来,并进行概括。三次悬念

悬念一:我们遇到无人的茅屋,猜想:这是什么人的房子?

误会一: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时,他说不是

悬念二:到底谁是房子的主人呢?

误会二:误认为梨花的妹妹是梨花

悬念三:解放军为什么盖房子呢?作用:文章通过设置悬念和误会,引出解放军建造小茅屋的过程,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既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又引人入胜,突出文章的主题。文章三次设悬,两次误会有什么作用?3.全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顺叙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插叙老人打猎迷路夜宿茅屋梨花姐妹照料小茅屋十几年前解放军路过建小茅屋第一部分(1-8):写“我”和老余在焦急赶路时发现了小茅屋。第二部分(9-12):小茅屋帮助“我们”解除了疲劳、饥饿并怀着感激的心情猜测小茅屋的主人。第三部分(13-27):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叫梨花。第四部分(28-36):梨花的妹妹讲出小茅屋的来历。第五部分(37):赞美西南少数民族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开遍祖国大地。4.依据“我们”的见闻,本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第6段:一弯新月升起了……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实写梨花,从视觉角度描写梨花的洁白、繁多、美丽,营造了美的意境;给身处困境的“我们”带来“有人家”的希望,烘托欣喜之情;点题,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第4段: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任务二:赏梨花之美

课文有多处描写梨花的语句,所指不尽相同,请解释各自的含义,并说说这几次出现对全篇结构的作用。

侧面描写,将景物的“梨花”和人物的“梨花”建立起关联。第24段:“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多好的梨花啊!

景物描写,虚写梦中的梨花,把梨树林和梨花姑娘融合到一起,用自然美衬托人物美,赞颂梨花姑娘美好的心灵。第27段:这天夜里,……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引用诗句,双关,结构上照应了题目,内容上点明深化主题,人花相映,赞扬了雷锋精神像梨花一样处处开放。第37段: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1.小茅屋的真正主人到底是谁?茅屋的建造者、照管者都是主人梨花吗?瑶族老人吗?梨花的妹妹吗?解放军叔叔吗?任务三:悟梨花精神2.联系课文来体会,标题“驿路梨花”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题目一语双关,表面上指自然界的梨花,实指梨花其人、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这是以物喻人,使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相互辉映。在内容上点出了雷锋精神之花像梨花一样处处开放,从而深化了主题。“驿路梨花”语出陆游的诗,为文章增添了文化的韵味。3.思考:假如梨花妹妹也远嫁了,瑶族老人老得走不动了,我和老余再也没有机会回来了,那么我们的小茅屋会不会没人管了呢?仍然有人在照料。虽然时代在变,然而雷锋精神并未消失。会有新的人接过修葺“小茅屋”的责任,雷锋精神薪火相传。4.根据文章的中心思想,请你试着给“驿路梨花处处开”对个下联?上联:驿路梨花处处开下联:雷锋精神代代传

本文通过云南边疆哀牢山中路边一间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表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递的动人情景,热情地歌颂了人民群众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课堂小结写作特色:1.巧设悬念,波澜起伏。2.直接、间接描写相结合塑造人物形象。3.插叙接榫sǔn,熨帖自然。分享当代梨花故事拓展延伸本文的标题《驿路梨花》借用了南宋诗人陆游的诗句。它是什么意思?

尾联运用了想象和融情于景的写法,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喜悦之情。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宋)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课堂练习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拾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1.那群哈尼小姑娘中为首的一个有什么特点?2.选文中直接描写了

,间接描写了

,间接描写的这段文字在记叙顺序中属于

。3.揣摩下列语句,分析划线内容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参考答案: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