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论课堂报告 解释学(王梓均)学习资料_第1页
西方文论课堂报告 解释学(王梓均)学习资料_第2页
西方文论课堂报告 解释学(王梓均)学习资料_第3页
西方文论课堂报告 解释学(王梓均)学习资料_第4页
西方文论课堂报告 解释学(王梓均)学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解释学与接受理论1回顾:解释学和接受理论在当代西方文论中的位置人本主义

以人为本的哲学理论,其根本的特点是把人当作哲学研究的核心、出发点和归宿,通过对人本身的研究来探寻世界的本质及其他哲学问题。

1.瓦莱里——象征主义诗论——高度重视人的个性、个体的心灵活动和重建个体的精神史。2.庞德——意象主义诗论——虽有某些形式主义倾向,但在主要方面接受了表现主义的影响,强调诗歌意向应表达诗人情感与理性的“复合”。3.克罗齐——关于艺术是抒情的直觉和表现的理论——把理性的“直觉”提升到人的心理活动的基础地位上,作为解释文学艺术本质的决定性机制。4.以弗洛伊德等人为代表的——精神分析文论——发现了“无意识”在人的心理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并由此出发,对文艺现象作出种种独特的解释,揭示出许多过去被忽略的文艺创作与接受的重要心理特征。25.柏格森——直觉主义文论——以“绵延”的生命冲动为基础,用作为非理性的神秘心理体验的“直觉”来说明文艺的本质,对稍后的意识流文论有重要启示。6.萨特——存在主义文论——其存在主义的核心概念是人的“自由”,“自由”在萨特那里是作为人的本质来设定的。(存在先于本质)7.海德格尔——存在论文论——虽然自称“反人本主义”,但其出发点和核心仍是作为“此在”的人。8.法兰克福学派及其他人——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论——关注中心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造成的人的全面异化,他们希望通过文学艺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或减少异化,求得人的全面(包括心灵)的解放。9.伽达默尔、姚斯等——解释学和接受理论——受到现象学和存在主义文论的直接启示,注重主体的艺术和审美经验在审美理解与解释活动中的作用。3两次转移:作家——作品、作品——读者

19世纪的西方文学理论,占主流地位的是:

浪漫主义——强调天才和“主体第一性”——关注作家的创造性想象、灵感。

现实主义——虽艺术真实性放在首位,但通过对作品研究,还是把批评重点落在作家身上。

实证主义——更关注作家的生平、传记的研究,试图与其作品相互印证。

20世纪的西方文论,开始仍延续了上述研究的重点,如象征主义、意象派、表现主义、直觉主义、意识流文论就是如此。

到了精神分析学,有了发展,弗洛伊德把作家的作品与作家童年、少年时代的心理乃至病理历程结合起来研究,以后者来解释前者。4

作家——作品

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起,随着俄国形式主义、语义学和新批评派的崛起——研究重点发生变化——从作家研究到作品研究。

俄国形式主义——只关心文学作品本身的语言形式和结构,而不关心有关作家的生平与心理。

英美新批评——的“意图谬见”说(作者)和“感受谬见”说(读者),把文学作品与作家、读者两方面的联系一刀切段,只研究文学作品本身。

结构主义——更是把文学文本作为唯一的研究对象,罗兰巴尔特声称,作品诞生后,作者死了,作者意图与文本完全无关。5

作品——读者

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现象学、存在主义,在重点研究文学作品的同时,已经开始关注读者的接受问题。

英伽登——读者也参与了文学的创造

萨特——对读者的再创造给予了高度评价

结构主义文论后期——开始注意到读者阅读问题。

六七十年代——解释学和接受理论——完成转向——到解构主义文论达到顶峰。6解释学7一、解释学的含义二、解释学的发展

(一)阶段一:客观解释学,理解与解释只有方法论意义无本体论意义(施莱尔马赫、狄尔泰)

(二)阶段二:本体论解释学(海德格尔<后期转向对“诗语”的思考>)

(三)阶段三:系统的现代学解释学(伽达默尔)

(四)阶段四:批判的解释学(哈贝马斯、利科、德里达)举例:

1960年李翰祥版、1987年徐克版和2011年叶伟信版这三个电影版本的《倩女幽魂》对原著改编的不同解读。8解释学

一、解释学的含义一、解释学的含义

解释学(hermeneutics)也被译作“释义学”或“诠释学”。它来自希腊文动词hermeneuein,这个词又是从Hermes而来。Hermes是希腊神话中十二主神之一,译为“赫尔墨斯”。赫尔墨斯等同于罗马神话中的墨丘利。

赫尔墨斯的工作是向人间传达并解释众神的旨意。由于他跨越神界和人间,是这二者的中介,并且由于神与人说着不同的语言,所以,他负有向凡人翻译、解释神的语言,让凡人明白神的意思的责任。因此,解释学一词最初的意思就是对神谕的解说。

Hermeneutics由此具有两个基本的意思:(1)使隐藏着的东西显现出来;(2)使不清楚的东西变得清楚。9二、解释学的发展

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已涉及理解和解释的问题。“解释学”一词的词根hermes就来自古希腊语,其意为“神之消息”。当时,人们已把如何使隐晦的神意转换为可理解的语言的研究看作一门学问。

中世纪的A.奥古斯丁、卡西昂等哲学家在对宗教教义进行新的解释时,逐步把以往对解释问题的零散研究系统化。

16世纪的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提出如何直接理解圣经文本的原则与方法的问题,对解释学研究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此外在法学、历史学、语言修辞学等传统研究中也一直涉及解释学的问题。“解释学”一词于1954年首次出于J.丹恩豪威尔的《<圣经>解释学或<圣经>文献学解释方法》中。

但在18世纪以前,有关如何正确理解文意内容的研究往往被称作“释义学”。这类研究往往从实用性出发,实际上是一些零散解释规则的汇集。

到了19世纪,施莱尔马赫,解释学从此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解释学

二、解释学的发展10(一)阶段一:客观解释学——理解与解释只有方法论意义无本体论意义(施莱尔马赫、狄尔泰)二、解释学的发展

(一)阶段一:客观解释学(施莱尔马赫、狄尔泰)

古典解释学的创始人施莱尔马赫,生于1768年,于1810年成为柏林大学的神学教授,并被授予普鲁士皇家科学院院士称号。终其一生,他一直热爱康德的哲学,对古希腊哲学和文化保持着持久的热情。1834年,他染上肺病去世。在生前,施莱尔马赫的思想都是以讲课的形式传播,很少有著作正式出版。

在他死后,他的学生根据课堂笔记、及他的讲稿,整理出版了一卷《解释学与批评》,比较全面地体现了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理论。

他在诠释学方面的著作主要有《1805和1809/1810年箴言》、《1809/1810年诠释学手稿》和《1819年诠释学讲演纲要》等。1.施莱尔马赫(FriedrichSchleiermacher,1768—1843)11

施莱尔马赫一生志在建立一种普遍的解释学,使解释学成为理解的艺术。换言之,他认为解释学应该成为理解的一般原则和学问。

他不再使解释学局限在神学、文学或法律的范围内,而致力于发展出一种作为理解艺术的一般解释学,建立了一般方法的解释学,他认为“哪里有误解,哪里就有解释”。

在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中,理解第一次与个人生活联系在一起,与心理、精神、文化联系在一起,解释学不仅仅是一种与文字解释的技巧。这些对以后解释学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二、解释学的发展

(一)阶段一:客观解释学(施莱尔马赫、狄尔泰)12二、解释学的发展

(一)阶段一:客观解释学(施莱尔马赫、狄尔泰)

当然,解释学在后来的发展中,尤其是在伽达默尔那里,施莱尔马赫的许多观点受到了批判。例如,施莱尔马赫关于理解必须摆脱成见的观点,以及他主张解释者可以走出他自己的精神世界而完全进入作者主观世界,从而把握作者的“原意”的观点等等。

在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看来,理解过程中的成见不仅是不可克服的,而且也是理解得以的不可或缺前提。施莱尔马赫所希望的把握作者的原意是不可能做到的也是不需要做到的。13二、解释学的发展

(一)阶段一:客观解释学(施莱尔马赫、狄尔泰)14二、解释学的发展

(一)阶段一:客观解释学(施莱尔马赫、狄尔泰)

生于德国莱茵河畔的比布里奇。1852年进入海德堡大学学神学,读了两个学期之后转学柏林大学。1864年狄尔泰以《施莱尔马赫的伦理学原理》获得博士学位。同年以《道德意识试析》获教授资格。他先后在巴塞尔大学、基尔大学、布雷斯劳大学和柏林大学任哲学教授。1883年主持柏林大学的哲学讲座时,年仅42岁。这个讲座过去曾由黑格尔主持,被认为是哲学上最负声望的象征。1886年狄尔泰成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狄尔泰于1907年退休。1911年狄尔泰在度假的旅馆中突然病逝。

2.狄尔泰(WilhelmDilthey,1833—1911)

主要著作有:《精神科学导论》(1883)、《青年黑格尔历史》(1905)、《哲学的本质》(1907)、《精神科学中的历史世界结构》(1910),以及未完稿《历史理性批判》。《狄尔泰全集》已出版22卷。15二、解释学的发展

(一)阶段一:客观解释学(施莱尔马赫、狄尔泰)狄尔泰既反对实证主义,也不满意历史主义。一方面,狄尔泰感到,必须维护精神科学对于自然科学的独立性,他认为,自然科学的客观性不能始终应用到像历史这样的主题之上;另一方面,狄尔泰也认识到历史主义将使精神科学的知识失去确定性从而没有存在的价值。狄尔泰的任务便是想办法来使精神科学的知识具有与自然科学知识同样的确定性与客观性,以历史理性来把握住永恒的真理。

问题在于,自然科学有自己可靠的认识自然的方法来保证自己具有客观性和确定性,精神科学是否也能像自然科学那样,找到一种自己所独有的方法,以保证自己具有客观性和确定性呢?循着这一思路,狄尔泰开始了他对精神科学方法论的探索。16精神科学对象的特殊性,要求精神科学不能采用与自然科学研究自然的同样的方法。精神科学的知识作为人关于自己的知识,要求采用解释学为自己的方法论。狄尔泰认为解释学的特征,表现为它是理解的艺术,它在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中,而不是在因果关系中,进行解释和理解。部分在整体中获得意义并得到理解,整体不仅作为部分获得意义的背景,整体自身也正是意义实现的场所。人由理解进行自我解释和自我认识,理解是精神科学进入精神世界根本途径。二、解释学的发展

(一)阶段一:客观解释学(施莱尔马赫、狄尔泰)17人们创造出的文化构成了我们生存的共同的精神环境。我们一生下来,这个“客观精神”的世界就潜移默化地教会我们一些东西,它教给了我们知识,也教给了我们获取知识的能力。狄尔泰的客观精神假定了一种精神的共同性,我们通过客观精神的媒介得以理解,并且正是在这种共同性的基础上,理解的客观性才有可靠的保证。由客观精神所体现出来的这种共同性,也为客观的解释提供了标准。

所以,解释学应该是理解历史的根本方法。同时,也是精神科学的普遍方法。二、解释学的发展

(一)阶段一:客观解释学(施莱尔马赫、狄尔泰)18理解是精神科学的普遍方法

他认为理解即是人生

首先,理解是知识的来源之一,尤其是人类关于他自身的知识的来源。我们从历史、从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知识,除了通过经验的观察,还必须靠理解才能把握。而且,在经验的观察中也渗透着理解。

其次,理解也是思想交流的基础。思想的交流首先是语言的理解和相互理解。

第三,理解是人生经验的表达方式。用他自己的话来说,理解是“生命的表现”。它卷入情感以及了解人的愿望。理解也意味着对所理解的人与事采取一种同情的态度,一种情感上的介入。

第四,理解也是一种再体验。体验他人的人生和同时体验自己的人生,因为理解他人总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中进行的。二、解释学的发展

(一)阶段一:客观解释学(施莱尔马赫、狄尔泰)19理解的原则

首先,理解不需要像自然科学方法那样,由个别推出一般的规律。理解的方式要尊重个人的特殊性和生活经验的具体性。它可以在个人的经验上产生出意义,而不必上升为一般的原则。人生的意义,总是要在个人的具体境况中通过理解来获得。

其次,研究历史、文化和个人思想,不应该从原则、规律或任何假定出发。历史、文化和思想的解释,必须从个人和具体事件开始,逐渐过渡到对其整体。因为任何个人的思想、社会事件,是在整体关系中获得意义的。这种整体可以小至一个段落、一个文本,大至这个历史传统。理解就是在这种部分与整体之间的解释学循环中产生。

通过对这些原则的应用,作为精神科学方法的理解就成了使精神科学区别于自然科学的分水岭。理解使精神科学可以独立于自然科学而具有自己的特殊价值和地位;而客观精神的概念使狄尔泰能够免于历史主义受到的主观性和相对性的指责。二、解释学的发展

(一)阶段一:客观解释学(施莱尔马赫、狄尔泰)20

狄尔泰认为,文本或作品一旦建立,便与作者分离,仅仅存在于固定的持久的材料中;解释者何以消除过程中的主观因素,回到作品本身,也就是回到作品所要表达的最初意义。达到这个目的需要用历史的观念及方法,即“体验”,体验作者当时的生活状况和时代背景,把自己置身于历史的时空中,简言之就是把自己当成作者,从而达到真正的理解。

狄尔泰的解释学对西方很多文论家都起到了影响。二、解释学的发展

(一)阶段一:客观解释学(施莱尔马赫、狄尔泰)21

由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确立起来的方法论解释学有以下三个方面值得注意:(1)一般解释学脱离了具体的科学门类成了一般方法论。(2)解释学方法的基本原则与目标依然是在自然科学认识论的框架内来设想的,即消除误解以达到正确客观的理解——因而它又被称为客观解释学。(3)在一般解释学那里,理解与解释只有方法论意义而与本体论无关。二、解释学的发展

(一)阶段一:客观解释学(施莱尔马赫、狄尔泰)22二、解释学的发展

(二)阶段二:本体论解释学(海德格尔)(二)阶段二:本体论解释学(海德格尔<后期转向对“诗语”的思考>——是从方法论解释学到本体论解释学的现代转向)

《存在与时间》一书中,海德格尔认为理解是“此在”(人的存在)在世的基本方式,或“此在”自我确认的基本方式。因此,理解就不是一个方法论问题而是此在的本体论问题了。

海德格尔认为理解是一种时间中发生的历史性行为,不存在由客观解释学所设想的超越时间和历史的纯客观理解。23海德格尔认为理解的本质是作为此在的人对存在的理解,理解存在本身是此在的一个明确特征,因此探究存在的意义只能从“人”这个此在开始,理解是人这种此在的存在本质,人把自己投向世界,而人存在就是理解自己和世界的存在,理解并不是人们所具有的的主体性意识,而是人处于世界中的方式,即人的存在模式。因此“实际的解释学”并不是要获得“知识”,而是要达到一种“生存状态”的认识。二、解释学的发展

(二)阶段二:本体论解释学(海德格尔)24

海德格尔认为只要有理解,在理解开始之前就会有:(前理解)“前有”(Vorhabe)——被理解的内容必定是已有的内容,此在在去理解之前,对已被理解了的因缘关系整体先具有了某种关系,我们把理解的东西置入这种先有的关系中。(例如我们有了历史处境与传统观念,我们是带着这种处境与观念去理解的,并不是一无所有地进行理解。);“前见”(Vorsicht)——我们必然看见一个已有的世界,解释者理解某一事物的先行立场或视角;“前设”又称“前把握”(Vorgriff)——头脑中也会有许多已有的假设和把握。“前结构”(Vorstruktur)——这三部分构成前理解的基本结构,被理解的东西保持在前有中,并且前见地被瞄准,它通过解释上升为概念。二、解释学的发展

(二)阶段二:本体论解释学(海德格尔)25二、解释学的发展

(二)阶段二:本体论解释学(海德格尔)

针对上述看法,海德格尔提出清除流俗之见,从事情本身出发来组建理解之结构的现象学方法,他认为从事情本身出发让人从时间与历史中跳出来的方式就藏在语言中,尤其是他所谓的诗意语言,他认为:

非诗性语言:仿佛来自过去,它牢牢地封闭在时间的连续性中,使我们蔽于流俗之见而失去与事物的初始关联。

诗性语言:仿佛来自未来,它打断了时间的连续性而在另一空间向度上使我们直接面对事物本身以领悟语言启示的原初意义。26二、解释学的发展

(三)阶段三:系统的现代学解释学(伽达默尔)(三)阶段三:系统的现代学解释学(伽达默尔)♦伽达默尔(Hans-GeorgGadamer,1900—2002)德国当代哲学家、美学家,现代哲学解释学和解释学美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学生时代

伽达默尔出生于德国马尔堡,他的父亲是一个研究化学的大学教授,从小就有意识地培养伽达默尔对自然科学的兴趣,但他对人文学科的兴趣却与日俱增。中学时期他就读于弗罗茨瓦夫的一所中学,19岁时全家回到他的出生地、新康德主义的中心:马尔堡。他在这里师从那托普(PaulNatorp)学习哲学,1922年,以《论柏拉图对话中欲望的本质》一文获得博士学位。♦海德格尔对他的影响

1923年,他前往弗莱堡师从海德格尔,这位他心目中的大师。他在弗莱堡只呆了几个月的时间,但对他一生造成了深远影响,以至于他后来一直承认自己是海德格尔的学生。从海德格尔那里,他学习了现象学的方法、存在论的思路,使他摆脱了早期新康德主义的影响。27二、解释学的发展

(三)阶段三:系统的现代学解释学(伽达默尔)♦执教生涯

1929年,伽达默尔获得马尔堡大学的任教资格,30年代早期,他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演讲上。虽然在第三帝国时期,他在政治上并不活跃,但和海德格尔不同,他是坚决的反纳粹主义者。直到1937年,他才获得他申请了10年之久的哲学教授头衔。1939年,他在莱比锡获得了一个大学教授的职位,1945年,任哲学系主任,之后还担任了两年大学校长职务。

1947年,伽达默尔受聘于法兰克福大学哲学系首席教授,1949年,受聘于海德堡大学。直到1960年60岁时,出版了他最重要的作品《真理与方法》。之后的40年中,他出版了其他主要著作,与各种思潮的主要人物展开对话,进行诸多演讲和讨论,获得诸多荣誉。直到他去世为止,一直是海德堡大学的荣休教授。2002年3月13日下午3时30分左右因心脏病突发而逝世,享年102岁。28二、解释学的发展

(三)阶段三:系统的现代学解释学(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1960)《柏拉图的辩证法、论理学及其他》(1931)《柏拉图和诗人》(1934)《歌德与哲学》(1947)《柏拉图七封信中的辩证法和诡辩》(1964)《短篇著作集》(四卷,1967—1977)《美学与诠释学》(1964)《黑格尔的辩证法》(1971)《你是谁?我是谁?》(1973)《科学时代的理性》(1976)《学习哲学的年代》(1977)《美的现实性》(1977)《诗学》(1977)《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善的观念》(1978)《黑格尔的遗产》(1979)《海德格尔的道路》(1983)《赞美理论》(1983)《欧洲的遗产》(1989)《关于健康的秘密》(1993)♦主要作品29二、解释学的发展

(三)阶段三:系统的现代学解释学(伽达默尔)♦论争

与哈贝马斯关于哲学诠释学的方法论问题

关于是否有可能超越历史和文化而获得一种批评社会的客观立场为传统注入新意是个体的意识吗?理性高于传统,还是传统高于历史?批判是一个值得主动追求并且可以求得的目标,还是视域融合的自然而然的结果?

与德里达

哲学话语的解读可能性

到底那一种说法更接近真相呢?我们无法判断。我们唯一所知道的,就是当我们出入于传统的阐释模式与解构式的阐释模式之间的时候,我们既体验到了发现式解读(阐释)与发明式解读(解构)不可调和的鸿沟,又体验到了彼此之间不可分离的瓜葛。我们体验到了哲学的某种可说性与秘传性、可读性与不可读性,也体验到了哲学与权力。30二、解释学的发展

(三)阶段三:系统的现代学解释学(伽达默尔)♦关于长寿的秘密(1)生活规律。他说他每天11点就寝,早晨7点钟起床,每星期一下午4点必到办公室工作两个多小时。(2)不进医院,不看医生。伽达默尔长寿秘诀就是50年来未看过医生,尽管走路已拄拐杖好几十年。他将他的健康归功于他的做化学家的父亲。他说他父亲在他小时候就通过实验告诉他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的危险,以致他从那时起就未吃过任何化学的药物,也从未去医院看过病。所以我们只能增强体质,少生病。万一生病,尽量选择中成药等副作用小的药物。(3)准时均衡饮食。一定要吃早餐多吃五谷杂粮,豆类,蔬菜,水果等高纤维低脂肪的食品。(4)适量的有氧运动。步行、慢跑、游泳、自行车等。(5)良好的心态。别为小事而揪心,多笑一笑。31323334二、解释学的发展

(三)阶段三:系统的现代学解释学(伽达默尔)

在德国哲学史上,有三部划时代的著作对人文学界仍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这三部著作即:胡塞尔的《逻辑研究》、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

伽达默尔为海德格尔的学生,对海德格尔的继承

海德格尔对伽达默尔的启示:理解的本体论性质;理解的历史性

伽达默尔对海德格尔的思想作了进一步的深入和系统化,并吸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对以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为代表的传统解释学思想进行了彻底的批判,最后形成他自己的“哲学解释学”思想体系,《真理与方法》的出版就标志着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理论体系的大体完成。但伽达默尔对海德格尔后期的“诗语”缺乏理解,伽达默尔的哲学是以海德格尔早期的思想为基础的。35二、解释学的发展

(三)阶段三:系统的现代学解释学(伽达默尔)系统的现代学解释学的基本概念和原则♦理解的历史性

方法论解释学是伽达默尔直接的批评对象。

方法论解释学——理解的目的是要消除误解以达到对文本作者意图的准确理解。

伽达默尔认为正确的理解——消除成见,跨越时间的距离(理解的历史性)

方法论解释学认为能准确把握作者的意图。

伽达默尔取消了作者的原意。回避了“解释有效性”这一问题。

德里达认为只能无限趋近作者意图。36二、解释学的发展

(三)阶段三:系统的现代学解释学(伽达默尔)“前见”

“前结构”不是消极的,是理解得以可能的首要条件。是理解者进入理解之先的特殊视域或眼界,离开这一视域或眼界,作为历史流传物的文本意义就无法显现和理解。

理解总是带有前见的理解,这是由我们存在的历史性决定的,理解就是理解者自身的视域与历史流传物视域之间“视域融合”过程,它是属于“效果历史”的。37二、解释学的发展

(三)阶段三:系统的现代学解释学(伽达默尔)

使本真理解得以可能的“真前见”和导致误解的“伪前见”。

真前见

——不是来自功利性的现实关系,而是来自一种整体的历史传

统,它将被理解的文本带出现实关系而纳入封闭的历史视

域。

——保证我们对历史流传物本真意义的理解。

伪前见

——往往是在某种现实关系中受各种功利目的和主观兴趣影响

而形成的前见。

——这种前见因蔽于现实关系,而见不到文本的真义。38二、解释学的发展

(三)阶段三:系统的现代学解释学(伽达默尔)

放弃“伪前见”达到”“真前见”

需要“时间距离”(方法论解释学——消除时间距离)——是文本意义向理解的无限可能性开放的基础。

一定的时间距离使读者可能摆脱现实关系而以整个历史传统给予他的真理前见去理解文本。

使真前见的不断产生成为可能。如亚里斯多德的《诗学》39二、解释学的发展

(三)阶段三:系统的现代学解释学(伽达默尔)♦视界(域)融合、效果历史

伽达默尔认为,海德格尔所清楚阐明的“此在”的“被抛入”世界决定了人的存在状态,这种存在决定了我们必定处于一定的历史传统中,而这种历史传统赋予了我们各种前见,而真正的理解必定是由解释者的前见所形成的视域与被理解对象自身的视域的相互融合,即视域融合。这种融合拓展了解释者的视域,也就形成了下一次理解的新前见,为下一次新的理解奠定了基础,理解并不是一个封闭的过程,而是一个无限开放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视域融合”的过程。伽达默尔将文本的和理解者所处的这种不断形成和相互影响的过程称为“效果历史”。理解正是从属于这种效果历史事件的,而效果历史的真理最终是通过问答逻辑而呈现出来,问答逻辑表现为一种语言的谈话游戏,所以,理解最终是语言性的,理解的语言性就是效果历史的具体化。“能被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我们只能通过语言来理解存在,世界只有进入语言,才能表现为我们的世界。40二、解释学的发展

(三)阶段三:系统的现代学解释学(伽达默尔)前见视域被理解对象自身的视域相互融合视域融合形成了下一个理解的前见效果历史克服视野的局限,在交流中完成一种新视域的建立。41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王国维《人间词话》鹊踏枝

晏殊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42凤栖梧

柳永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然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43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解释的循环“前见”不是消极的有读者的欣赏才产生了接受美学44二、解释学的发展

(三)阶段三:系统的现代学解释学(伽达默尔)艺术作品的本体论

伽达默尔认为,最直接而了然的解释学真理是发生在艺术理解活动中的真理。(伽达默尔对艺术的思考不是出于一般艺术学学科研究的需要而是他整个解释学大厦的一部分。)但只有放弃艺术和科学真理的关联(对原认识论真理观的颠覆),将艺术和存在的真理(意义的显现或解释学真理)联系在一起加以思考,才能走进艺术实际的本身。45二、解释学的发展

(三)阶段三:系统的现代学解释学(伽达默尔)♦游戏

游戏艺术作品主体(原)游戏者(游戏是游戏者的产物)作品(作品是作者的产物)游戏者只能在摆脱自己的主观意识与目的,消除自己的紧张情绪之后才能真正的游戏;游戏本身作为一种有吸引力的存在和有规则的存在将游戏者身不由己地卷入其中并制约着他的游戏方式。主体(真正)游戏本身作品本身(作品本身借作者写作来表现自己)存在方式自我表现自我表现都需要观众——只有在观看中这种自我表现才能实现并迟存下去观众、游戏者——均为游戏的参与者读者、作者——均为作品的参与者决定性作用观众(不然表演就失去了意义——对游戏的表演和持续表演而言)接受理解(读者)(对作品的意义显现、迟存)46二、解释学的发展

(三)阶段三:系统的现代学解释学(伽达默尔)

这种类比说明了:

(1)艺术作品不是摆在那的东西,它存在于意义的显现和理解活动之中。(作品显现的意义是读者所理解到的作品意义,不是作者的意图。)

(2)作品的存在具体落实在作品意义显现和读者理解的关联之上.(对作品的存在而言,重要的是读者的理解,读者的理解使作品存在变成现实,作者的创作已不再重要。)

俄国形式主义——只关心文学作品本身的语言形式和结构,而不关心有关作家的生平与心理。

英伽登——作品本身的存在是前阅读的,将作品的阅读理解排除在作品之外,认为在阅读时作品是审美的对象。

(3)艺术作品存在于一切可能的理解之中,他将自己的存在显示为被理解的现实。47二、解释学的发展

(三)阶段三:系统的现代学解释学(伽达默尔)♦节日节日的存在:是在演变和复现中获得其存在节日庆典是为观者而存在的,是由观者的认同和参与规定的艺术:也是在观照者的论同和参与下不断生成的,对艺术品的感受和领悟永远是新颖独特的归根到底是人类的一种历史性的解释活动和交往活动,审美理解具有历史性和永恒性艺术,尤其是伟大的艺术乃是本真意义上的节日,它将人类聚集在一起共享节日的时间。48(四)阶段四:批判的解释学(哈贝马斯、利科、德里达)1.哈贝马斯(JürgenHabermas,1929年6月18日—)二、解释学的发展

(四)阶段四:批判的解释学(哈贝马斯、利科、德里达)(1)对伽达默尔解释学普遍适用限度的反思伽达默尔:对“传统”、“前见”、“权威”的正名实际上掩盖了反思和批判精神,即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理论将传统固置于理解过程之中。哈贝马斯:认为尽管理解者无法选择地处于“传统”之中,但理解和解释者并不必须毫无保留地接受传统。(2)对“前理解”的反思哈贝马斯揭示了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在前理解问题上的非批判性反思的保守性质,特别他在“偏见结构”上的合理化倾向。492.利科(PaulRicoeur,1913—2005)二、解释学的发展

(四)阶段四:批判的解释学(哈贝马斯、利科、德里达)法国著名哲学家、当代最重要的解释学家之一。曾任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strasbourg)教授、巴黎大学(Sorbonne)教授、朗泰尔(Nanterres)大学教授,并为美国芝加哥大学、耶鲁大学、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等大学客座教授。2004年11月,被美国国会图书馆授予有人文领域的诺贝尔奖之称的“克鲁格奖”。代表作:《诠释的冲突:关于诠释学的论文集》、《活生生的隐喻》、《时间与记述》、《作为他者的自身》等。50二、解释学的发展

(四)阶段四:批判的解释学(哈贝马斯、利科、德里达)与伽达默尔、哈贝马斯不用,利科力图把存在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结合起来,力求通过神话、梦、想象、符号、叙事等问题的分析展开解释学的讨论。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坚持依循一条逻辑与理性道路展开他的“视域融合”“效果历史”等原则。利科——关注非逻辑领域,如象征问题。51二、解释学的发展

(四)阶段四:批判的解释学(哈贝马斯、利科、德里达)利科的解释学大体分为三个阶段:60年代以前——“象征解释学”阶段——主要从神话、宗教中的象征现象入手,研究对意义的解释问题。60年代起——“综合化现象学解释学”阶段——以现象学为基础,博彩精神分析学、结构主义、日常语言哲学等流派之长,加以综合改造而融入其解释学框架中。70年代以后——“语言哲学解释学”阶段——对伽达默尔的本体论解释学有所吸收,但认为其回避了认识论和方法论,造成了方法论的贫乏——利科企图从语言学、认识论和文学批评理论等方面吸取营养,以充实完善解释学。52二、解释学的发展

(四)阶段四:批判的解释学(哈贝马斯、利科、德里达)(1)利科的象征理论(解释文论的主要内容)A.认为解释学应从语言的象征形式研究出发,具体分析象征结构。B.从本体论高度把对象征的分析与存在的追寻结合起来。C.认为对文学文本中象征创造的意义,只有从字面和直接意义出发,经过想象才能获得,想象的世界也就是作品的世界,理解者在想象中参与了作品意义世界的创造。利科的象征理论充分肯定了文学文本的开放性和读者对意义创造的参与性,利科不仅从本体论而且从语言学上来论述这一思想,带有更广泛的综合性。53二、解释学的发展

(四)阶段四:批判的解释学(哈贝马斯、利科、德里达)D.从语义学角度阐述文本的本质(任何由书写所固定下来的任何话语)——认为文学文本不只是表层句子构成,还体现在话语中的深层意义,而话语需通过解释者的“整理”和“理解”,才能变成一个故事,在此意义上,整理也成为一种文学样式。E.指出文学文本能脱离创作它的语境,具有作品自身的语境。——因此,文本的意义就不局限于作者的意图或意思,它是向读者的理解开放的。F.认为文学文本的指称和语境都是虚构、想象的,绝非现实的。——文学作品通过消灭和毁坏现实的指称与语境,创造出另一个虚构、想象的语境,实现文本独特的意义指称,揭示话语背后的隐喻或象征意义。A.吸收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观点,主张文本的广泛性(包括梦、症状、神话、民间故事、俗话谚语),强调文本的符号建构与创作者潜意识状态的深刻统一。B.吸收结构主义的观点,认为文本具有自身内在结构和自律性,解释就是遵循文本的内在结构并予以揭示的过程。C.强调文本的整体性,认为文本不只是句子整体,更是复杂的意义整体。(2)利科的文本理论(解释文论的主要内容)利科的文本理论强调了文学文本的开放性,把读者对文本的解释看成是文本意义的有机组成部分,极大地提高了读者和理解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与接受美学共同完成了研究的重点,从作品向读者的历史性转移。54二、解释学的发展

(四)阶段四:批判的解释学(哈贝马斯、利科、德里达)利科的文本理论强调了文学文本的开放性,把读者对文本的解释看成是文本意义的有机组成部分,极大地提高了读者和理解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与接受美学共同完成了研究的重点,从作品向读者的历史性转移。553.

德里达(Derrida,1930—2004)二、解释学的发展

(四)阶段四:批判的解释学(哈贝马斯、利科、德里达)德里达敏锐地感觉到,任何符号都有一种不完备性,即所指的意义并不能在当下被直接把握。一个符号的所指总需要别的符号形式来加以解释,而解释本身也需借助于符号形式的表达,这就又引起另一种解释。依次类推,就产生了所谓的差延(differance,差异,延宕现象)。这是德里达从索绪尔的结构语言观的内在逻辑中引申出的一个概念,它表明了三重含义:(1)语言的意义取决于符号的差异;(2)意义在不断的阐释过程中必然向外“延展”;(3)意义始终在“延展”过程中,永远都不可能最终定格,即所谓解释过程中意欲获取的意义的无穷“延宕”。56二、解释学的发展

(四)阶段四:批判的解释学(哈贝马斯、利科、德里达)因此,任何当下的解释都是相对的、暂时的,都是文本无限多种意义的可能性的有限实现。所以德里达认为,由于文本仅仅是“能指链”,而所指则是在能指的链条中不断地“滑移”,读者期待从中读出一种特定的意义的理解与解释是不可能的,他们只能自觉地参与文本无限延续的“能指游移”,而向所指不断地趋近。57举例:1960年李翰祥版、1987年徐克版和2011年叶伟信版这三个电影版本的《倩女幽魂》对原著的不同解读。(一)聂、宁二人的相遇58(二)聂、宁二人的情缘

1.1960年李翰祥版在最得原著精髓的李翰祥版的《倩女幽魂》里,聂、宁二人的爱情被塑造得中规中矩,纯洁高尚。聂小倩琴挑宁采臣,接着宁采臣题诗索画,借此引爱情入戏。但当他面对小倩的诱惑时,却断然拒绝,“你我都是知书达理之人,应有羞耻之心”也正是他这种高尚的自律、洁身自好,保全了自己的性命。李翰祥对于古代文人的理解是典雅和庄重,所以采用了这样的处理方式。在特定的历史年代,这种独善其身的态度无疑代表着那个时代中知识分子特有的尊严和良知,彰显了李翰祥对古代文人的价值观以及质感的捕捉。2.1987年徐克版

随着时代的变迁,沉重的道德感被人性的善良所代替,1987年版的宁采臣拒绝小倩并非由于人言可畏、名节不保的潜在危险,而是小书生人性中的善良和单纯。这里聂、宁二人的爱情,经传统港产奇幻片的再造显得凄美香艳,成为一段“黎明不要来”的旷世绝唱。当时港产古装片遍地开花,徐克选择将二人的爱情用浓重笔墨铺陈,他说:“这不是古装时装的问题,而是个心态问题。现在人们需要一种浪漫情感的东西,我觉得《聊斋》是一个可以好好利用的故事。”实践证明,影片之所以成功,也在于对这段浪漫爱情的深入刻画,那种人鬼殊途宿命难违的悲剧美令人久久涤荡心底。3.2011年叶伟信版

到叶伟信版的电影中道德教化的痕迹已基本被消解殆尽,影片的主题真正转变为一场唯美浪漫而波澜壮阔的爱情。编剧张炭说:“倩女幽魂”这四个字像是一个题目,我只不过是通过这个题目来写一段现代观众会懂的、会觉得好看的另外一种不能被成全的爱情。”新版里加入了三角恋的元素,从人鬼情未了到人妖隔界情,爱情仍然是电影的主题。而故事表现方面,新版不再如1987版那样香艳,反而与时俱进紧跟潮流地扮萌,如小倩的狐狸真身、糖果成爱情信物等。59接受理论60时间:60年代后期兴起,70年代高潮代表:康士坦茨学派:

姚斯、伊瑟尔、福尔曼、普莱斯丹茨、斯特里德英美读者反映批评:费希、卡勒主要理论特征:在艺术审美活动中涉及的世界、作家、作品、读者四要素中突出强调读者的地位与作用,为文学研究找到一个新视点,开辟了一个新领域。一、接受理论兴起的背景及主要人物一、接受理论兴起的背景及主要人物61二、姚斯的接受美学二、姚斯的接受美学主要理论来源: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主要特点:更新文学史研究方法的角度重建历史与美学统一的文学研究方法论,强调文学接受的历史性对文学史作了具体的历史性接受研究理论分期:第一时期:60年代中——70年代,围绕《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1967)致力于建立以读者为中心的新的文学史研究范式。第二时期:70年代以后,以《审美经验与文学阐释学》(1977)为代表作将研究重心转向审美经验及其历史的研究。62汉斯·罗伯特·姚斯(1920—)是接受美学的主要代表,康士坦茨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姚斯1953年获文学博士学位,1961年晋升为文学教授,现任教于德国康士坦茨大学。代表作:《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1967)、《艺术史和实用主义史》(1970)、《风格理论和中世纪文学》(1972)、《审美经验小辩》(1972)、《审美经验文学解释学》(1977)、《在阅读视界变化中的诗歌文本》(1980)等。二、姚斯的接受美学633.作品与接受相互作用的历史(文学史就是文学作品的接受史)以往,读者在文学史之外读者参与作品存在,决定作品的存在二、姚斯的接受美学

(一)文学作品存在史(一)文学作品存在史:1.作品与作品之间的相关性历史2.作品存在与一般社会历史的相关史642.姚斯的“期待视域”二、姚斯的接受美学

(二)期待视域(二)期待视域1.胡塞尔的“视域”及伽达默尔的“视域”(1)定义:期待视域主要指读者在阅读理解之前对作品显现方式的定向性期待,这种期待有一个相对确定的界域,此界域圈定了理解之可能的限度。65二、姚斯的接受美学

(二)期待视域(2)期待视域的两大形态:既往的审美经验——较为狭窄的文学期待视域既往的生活经验——历史人生,更为广阔的生活期待视域是读者阅读理解得以实现的基础,又是其限制。作品的理解过程为读者的期待视域对象化的过程作品与读者视域一致——将读者的期待视域对象化,理解迅速完成。(通俗)与读者视域冲突——打破此视域,使新的阅读经验提到意识层面,构成新的期待视域。(先锋)66个人期待视域公共期待视域作品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接受状态揭示某一时期公共期待视域的方向性质(接受美学的主要任务)水平接受的研究同时期人们对同一部作品的不同理解同时期人们对同一部作品的共同理解区分出不同读者群的期待视域;找出某一时期占主导地位的公共期待视域二、姚斯的接受美学

(二)期待视域垂直接受的研究67

沿着几根被血凝固的头发一直爬进了堂弟的脑袋,从那往外流血的地方爬了进去。《现实一种》片段

余华二、姚斯的接受美学

(二)期待视域

他这时才站起来,茫然地朝四周望望,然后走回屋中。他的堂弟正舒展四肢仰躺在地上。

他走到近旁蹲下去推推他,堂弟没有动,接着他看到堂弟头部的水泥地上有一小摊血。

他俯下身去察看,发现血是从脑袋里流出来的,流在地上像一朵花似的在慢吞吞开放着。

而后他看到有几只蚂蚁从四周快速爬了过来,爬到血上就不再动弹。

只有一只蚂蚁绕过血而爬到了他的头发上。68二、姚斯的接受美学

(三)审美经验论(三)审美经验论“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否定性认识”“只有当艺术否定所有的社会联系时,它才具有明确的社会性”“艺术就是达到社会的社会性逆反现象”70年代以后:姚斯认为阿多诺艺术理论的明显失误在于它否定了人类艺术审美经验的一个基本事实:愉悦早期:姚斯受阿多诺否定美学的思想阿多诺的否定美学观艺术的本质是否定性的1.姚斯对阿多诺否定美学观的思考692.审美经验的三个基本范畴

(1)生产的审美经验:审美创造指一个人从自身的创造能力的发挥中得到的愉悦(2)接受的审美经验:审美感受a.否定性的审美接受样式(感受的语言批评功能)

如福楼拜、瓦莱里、贝克特等人的作品所引起的审美感受b.间接肯定性的审美接受样式(感受的宇宙论功能)

如波德莱尔、普鲁斯特等人的作品所引起的审美感受(3)交流的审美经验:审美净化二、姚斯的接受美学

(三)审美经验论70

十三岁时我问活着为什么你。看你上大学我上了大学,妈妈你活着为什么又。你的双眼还睁着我们很久没说过话。一个女人怎么会是另一个女人的妈妈。带着相似的身体我该做你没做的事么,妈妈你曾那么地美丽,直到生下了我

自从我认识你,你不再水性杨花为了另一个女人你这样做值得么你成了个空虚的老太太一把废弃的扇。什么能证明是你生出了我,妈妈当我在回家的路上瞥见一个老年妇女提着菜篮的背影妈妈,还有谁比你更陌生否定性的审美接受样式《妈妈》

尹丽川二、姚斯的接受美学

(三)审美经验论71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