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圈层结构课件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_第1页
地球圈层结构课件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_第2页
地球圈层结构课件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_第3页
地球圈层结构课件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_第4页
地球圈层结构课件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球的圈层结构第四节课型:新授课课题:地球的圈层结构讲课人:李婷【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学习目标】1、根据地球内部地震波(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变化示意图,说明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并掌握地球内部各圈层的主要特征。2、运用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外部圈层,掌握外部圈层的主要特点。

【思】【内容】1、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什么?2、地震波分哪两种?传播速度、所经介质等有何不同?3、两个不连续界面?地球内部圈层名称?特点?4、地球外部圈层名称?组成?特点?关系?1、认真思考导学案上基础感知内容(7分钟)要求:坐姿端正,全神贯注2、结合你已知内容思考导学案上迁移应用部分(6分钟)

要求:专注、认真、高效1、了解地球内部结构的依据是什么?2、地震波

(1)概念及分类

(2)横波与纵波的不同特点(介质和速度)3、两个不连续界面地震波的变化特征?4、地球的内部圈层有哪些?5、地壳的位置、分类和厚度?6、地幔的位置、分层?7、软流层的位置?特征?8、什么是岩石圈?9、地核的位置、分类、特征?10、地球外部圈层名称?组成?特点?关系?议1、自学中的疑问问题2、当地震发生时,陆地上的先感觉到什么震动,

后感觉到什么震动?

此时在海中航行的人的感觉呢?展2、书面展示答题要规范,不要超时。1、口头展示普通话标准,声音响亮。我提问我质疑我回答我纠错展:思和议中发现的疑难问题自由展示我补充预设展当地震发生时,陆地上的先感觉到什么震动,后感觉到什么震动?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此时在海中航行的人的感觉呢?只能感觉到上下颠簸1、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依据—--地震波2、地震波的概念: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纵波(P)横波(S)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相同点:上下颠簸左右晃动3、纵横波的不同特点(波速、通过介质和产生的影响方面)传播速度都会随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4、地震波的用途探测石油、地下水、勘探断层地质构造等【学以致用】当地震发生时,陆地上的人们有什么感觉?在海洋中航行的人的感觉呢?如何保护自己?

陆地: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海洋:只上下颠簸应急保护:如果是平房或者一楼,应选择快速跑出室内,选择较为空旷的地带避震。其他情况应以就地躲避为主,可以躲到墙角或者管道多、整体性好的小跨度卫生间或厨房。在船上应尽快靠岸停泊。思考:空中飞行的小鸟有什么感觉?横波纵波(1)请根据地震波的特性,判断图中的两条线表示的地震波类型,并说明判断依据。(2)请在图中找出不连续面5、什么是不连续面?

两个不连续界面地震波的变化特征?332900古登堡界面莫霍界面横波纵波(1)请在图中找出不连续面

并叙述地震波在两个不连续面发生的变化(2)两个界面地震波速度的变化说明了什么?说明界面上下的物质组成、结构、状态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异332900地壳地幔地核古登堡界面莫霍界面横波纵波地球的内部圈层有哪些?分界线分别是什么?厚度:莫霍界面5、地壳的位置、分类和厚度?位置:分类:地表以下莫霍界面以上陆壳和洋壳海洋地壳较薄,一般为5-10千米;陆地地壳较厚,一般为35千米,最厚可达70千米。平均厚度:17千米总结:地壳厚度与地表的海拔有关(正相关)物质组成:坚硬的岩石

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壳地幔地核古登堡界面莫霍界面上地幔下地幔6、地幔的位置、分层?位置:分层:莫霍界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上莫霍界面上地幔顶部与地壳都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地壳地幔地核古登堡界面莫霍界面上地幔下地幔岩石圈软流层7、软流层的位置?特征?8、什么是岩石圈?位置:上地幔的顶部特征:软流层,温度很高,岩石部分熔融,能缓慢流动;科学家推断,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地球板块的运动与之相关。思考:软流层(岩浆)是液体吗?332900地壳地幔地核古登堡界面莫霍界面上地幔下地幔外核内核横波纵波内核——固体金属球,具有超强的压力。外核——熔融状态的金属物质。(液态)9、地核的位置、分层、特征?位置:古登堡界面以下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岩石圈的表面高低不平,被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覆盖。10、地球外部圈层名称?组成?特点?关系?看课本找到以下问题1、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大气圈的作用有哪些?2、水圈的组成、特点和意义?3、生物圈的分布位置?

生物圈的作用和意义?

生物圈的特殊性?4、地球圈层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什么?生物圈的特殊性1、有生命存在的圈层2、范围与其它圈层交错,不独立占据空间。3、生物是地球圈层中最活跃的因素圈层组成地理意义大气圈由

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成分是_________。①使得地球上的

变化和缓;②提供了生物生存所必需的____;③大气圈中的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与人类息息相关。水圈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种形态水体,主体是________,还包括陆地上的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地下水等。水是最活跃的自然环境要素之一,在地球表面________和________和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多数生物集中分布在

。①促进

转化;②改变大气圈和水圈的组成;③改造地表形态2.结合教材P23,完成下表。气体和悬浮物质氧气氮气和氧气温度海洋物质迁移能量转换大气圈、水圈与岩石圈很薄的接触带中太阳能MC课堂巩固1、下图中M群岛是世界多火山、地震的国家之一,2011年3月初,该地发生强烈地震,并诱发海啸,据此完成以下题目。(1)地震发生时,天上的飞鸟和水中的鱼都会感到(

)A.由上下颠簸到前后摇晃

B.由左右摇晃到上下颠簸C.P波

上下颠簸D.S波

左右摇晃(2)若图中群岛发生火山喷发,岩浆来源于()A.莫霍界面上部B.古登堡界面下部C.上地幔顶部D.地核内部C课堂巩固2.有关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震波是一种无线电波B.纵波传到古登堡面时完全消失C.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在莫霍面都明显减少D.从震源发生的地震波,纵波比横波先到达地面3.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A.岩石圈属于地壳的一部分,是由岩石构成的

B.岩石圈属于上地幔的一部分

C.岩石圈与生物圈关系密切D.岩石圈的上部是软流层DC课堂巩固4.有关生物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

B.生物圈是地球上最活跃的圈层

C.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全部,水圈和岩石圈的上部

D.生物圈与岩石圈没有联系5.读“地球圈层构成示意图”,图中所示的圈层①、②、③分别是:()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①②③大气圈BD01火山与地震1、火山喷发的原因:

坚硬的岩石底下有高温高压的岩浆在活动着(软流层),岩浆是沿着地壳薄弱处的裂隙喷出地面的,产生喷发的自然现象。2、火山喷发现象通红的岩浆喷出,有白雾,雾气很浓,灰尘笼罩天空,慢慢堆积形成火山丘;如果在海里喷发,海水会发热,不久形成火山岛,从而改变地形。喷出物岩浆(最多)水汽烟雾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岩石叫岩浆岩火山构造

火山喷发的火山灰和熔岩流,常常破坏田园、建筑,有时引起地震和火灾同时也可能带来丰富的地热、温泉、肥沃的火山灰土和硫磺金属矿等资源,许多火山地区已成为旅游和疗养胜地。3、火山喷发的影响岩层在地应力作用下岩层断裂错位超过岩层承受限度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地震(一)地震1、地震的概念(1)震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称为震源。(2)震中: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震中附近振动最强烈、破坏最严重的地区成为极震区。地震结构示意2、地震的结构(3)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为震源深度。(4)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5)等震线: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称为等震线。①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②一般而言,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7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重大损害。(1)震级:衡量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的指标注意:震级和烈度的区别①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②一般来说:震级越大,烈度越大除此之外,烈度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结构和地面建筑等有密切关系。(2)烈度: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注意:震级和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