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论】第16讲 后殖民主义与文化研究学习资料_第1页
【西方文论】第16讲 后殖民主义与文化研究学习资料_第2页
【西方文论】第16讲 后殖民主义与文化研究学习资料_第3页
【西方文论】第16讲 后殖民主义与文化研究学习资料_第4页
【西方文论】第16讲 后殖民主义与文化研究学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后殖民主义与文化研究后殖民主义

postcolonialism)一、基本概念后殖民后殖民主义(一)“后殖民”的多重所指作为一个历史分期概念,指西方殖民之后的历史时期;作为殖民话语的反话语,代表一种针对殖民主义的抵抗与颠覆;作为一种独特文化再现形式,指文学研究与文化批评领域的后殖民现象;在全球化理论体系中,后殖民即后殖民状况,它指向后殖民民族国家所面临的文化经济矛盾。

——赵一凡,张中载主编:《西方文论关键词》(二)作为思潮的“后殖民主义”诞生标志:20世纪70年代末萨义德《东方主义》的出版。研究对象:欧洲殖民主义的历史事实及其造成的后果。涉及学科:哲学、历史学、文学、人类学、心里学、文化学。主要问题:文化与帝国主义;殖民话语与西方对东方的文化再现;全球化与民族文化身份;种族、阶级、性别间的关系;冷战之后的全球关系展望。(核心:文化)Post-colonialism:侧重于时间上的分段,即前殖民地独立后以后的阶段;Postcolonialism:侧重于学术潮流,即当代人文研究的一个分支。二、隶属诗学阵营的后殖民主义理论社会历史背景理论基础基本特征后殖民理论的内在局限性(一)社会历史背景政治:二战后东西方国家关系紧张;种族:冷战结束后民族主义重新崛起;文化:全球化时代发展中国家强烈追寻民族文化独立性。(“黑人性”运动)学术:具有东方血统和生活经历的知识分子进入西方学术界并获得话语权;(萨义德、斯皮瓦克)(二)理论基础

葛兰西“文化霸权”(“文化领导权”、“领导权”)理论;法侬(FranzFanon)“民族文化”理论;福柯“话语”、“权力”理论(核心话题)。1、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安东尼奥·葛兰西AntonioGramsci1891~1937意大利共产党领袖,其文艺理论著作大多写于狱中,战后得到广泛的传播和研究,奠定了意大利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础。代表作有《狱中札记》、《狱中来信》、《葛兰西文集》等。“文化霸权”的内涵:

葛兰西:在资本主义统治中,文化领域的控制具有重要地位;统治者对文化和思想观念的全面控制,不是通过外在强制而是通过被统治者的自觉认同来实现的,这一特征即所谓的“文化霸权”。后殖民主义者由此引申,认为文化霸权贯穿于殖民主义的整个过程;而在后殖民时代,文化控制仍然是帝国主义在当今的重要表现形式。(“9·11”-“洗脑”)“文化霸权”概念的实质:描述文化的政治功能。

历史上的相反观点:文化与政治无关(1)[英]马修·阿诺德为代表的社会批判传统:文化即理想,是人们对完美的追求;(2)20世纪人类学家和社会科学家:文化即人类生活的全部方式。葛兰西的独创性:

文化霸权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统治形式,统治阶级要统治市民社会,就必须借助知识分子和文化机构,使自己的伦理、政治及文化价值成为普遍接受的行为准则,使“广大人民群众‘自由’同意基本统治集团所提供的社会生活方式”,也就是获得文化霸权。文化霸权实质的两点引申文化霸权首要的不是一个争夺“领导”的问题,而是一个争夺领导“权”的问题,是统治阶级的领导能否被接受,能否合法化的问题。因此统治阶级或统治集团要获得统治的合法权,就需要通过赢得被统治人民的同意,通过被统治阶级的自愿的赞同来获得,而不是通过压制或暴力来获得。文化霸权的争夺并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简单的灌输和强加,是双方谈判或协商的结果。文化霸权给予人们的是一种动态的统治方式,一切都正在进行中,是统治与反抗之间的一种不断变化的动态的平衡,也就是葛兰西所说的“运动中的平衡”。文化霸权与经济的关系

文化霸权虽然需要超越经济阶段,体现出一种精神和道德的统治,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抛弃经济基础。在这一意义上说,文化霸权又是一项全面的统治工程,既是一个文化或政治的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2、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米歇尔·福柯MichelFoucault1926-1984法国哲学家和“思想系统的历史学家”。主要著作《疯癫与文明》、《规训与惩罚》、《词与物》等。“权力-话语理论”的核心观点福柯:

不存在绝对客观知识,知识的生产、传播和消费始终与权力纠葛在一起。纯粹的真理是不存在的,所有知识的目的都在于确证统治结构的合法性。任何话语都有虚构的成分。“权力”福柯对传统权力的分析:“纯粹的权力形式存在于立法者的功能之中,权力的行为模式带有司法话语特征。”“无论如何,人们总是以司法形式来图解权力,人们将权力的效应界定为服从。”“权力模式本质上就是司法模式,它以法律陈述和禁令运作为核心”。福柯对传统司法模式的质疑与对以禁律形式出现的权力的反击:为何一定要把权力化减为禁令式的法律?权力始终纠缠着国王和法律,始终带有它们的阴影。——赵一凡,张中载主编:《西方文论关键词》福柯对“权力”的大致界定:

“权力不是一个机制,不是一个结构,也不是我们拥有的某种力量;它只是人们为特定社会中复杂的战略情势所使用的名字。”

——权力即社会中多重力的关系,不应该从一个中心,从某个最基本的始发处去寻找权力的源头。权力无处不在,并非因为它涵括一切,而是因为它来自四面八方。(权力并非局限于统治者自身)话语—权力知识考古——话语和权力间的关系体现为,知识、真理是权力的形式。权力离开了知识、真理也就不成为权力。话语实践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权力的范畴也在随话语实践而不断的扩大,生活的事实似乎就是权力话语的体现。话语规则制约个别话语存在,集体话语具有统一性和权威性。——徐军义:《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分析》语言制约着人:只有遵循语言系统自身的规律,人们在生活中的表达和沟通才能有效;是话在说人。语言建构了人的本质。人们为什么“这样说”而不是“那样说”表明,在表达言说的背后还有更为本质的力量。在任何社会中,话语的生产是被一些程序所控制、筛选、组织和分配的。它们的作用是转移其权力和危险,应付偶然事件,避开其臃肿麻烦的物质性。这些权力渗透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影响规范着人的存在方式。权力—知识福柯《理论与刑法制度》:

我们应该承认,权力产生知识(而且,权力鼓励知识并不仅仅是因为知识为权力服务,权力使用知识也并不是因为知识有用);权力和知识是相互指涉的,不相应的建构一种知识领域就不可能有权力关系,不预设和建构权力关系也不会有任何知识。(董仲舒《春秋繁露》)两点引申人类历史的本质,就是通过权力斗争而生成知识,并建构人类知识体系的过程,它们生成的过程就是权力和知识相互结合的过程,权力使知识具有了合法性,知识使权力具有了合理性。(儒学;“日心说”)话语是真理、知识和权力的集中表现,是生活主体和对象能够相互交融的地方。福柯的权力是指“支配人体的政治技术”不是指某个阶级集团或个人所享有的权力,而是指这种权力是如何行使从而拥有了权力。

(三)后殖民主义的基本特征1.后殖民主义话语主要是关于文化差异的理论研究。所谓差异主要是指原宗主国与殖民地和第三世界之间不同于殖民主义的复杂关系。2.后殖民主义特别倚重福柯的“话语”和“权力”关系学说,强调世界上的任何“知识”归根结底都是一种“话语/权力”的较量。3.批判欧洲中心主义是后殖民主义的基本任务。后殖民主义否认一切主导叙述(Master-narratives),认为一切主导叙事都是欧洲中心主义的,必须加以批判。与此相关联,对以“现代性”为基础的发展观念的质疑和批判是其重要特点之一。

4.对全部的“基础的”历史写作予以否定,认为一种基础的视角总是通过一种“同一性”而压制了“异质性”。因此,后殖民主义既拒绝资本主义这一“基础的范畴”,也否定作为一个范畴的“第三世界”以及当代资本主义的世界结构。5.把批评的注意力由“民族起源”(nationalorigin)转向“主体位置”(subjectposition)。其着眼点在于主体形成过程中“自我”与“他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扭结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对后殖民主义而言,混杂性的重要程度远高于差异性。6.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主要还是后现代语境下出现的文学思潮,属于后结构主义的一个分支。和其他后结构主义理论不同的是,后殖民主义批评直接涉及到第三世界和前殖民地国家。——朱刚编著《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四)后殖民理论的局限性:内在矛盾后殖民研究的中心是独立后的前殖民地国家如何摆脱帝国主义意识形态束缚,但是,和它批判的对象“东方主义”一样,后殖民研究却又不得不借助于西方的话语。后殖民主义理论家往往只注重纸上的文本再现而不做实践深入,因而离现实越来越远。(缺乏社会研究和历史研究的科学性。)3.后殖民研究越来越体制化之后,关注的范围越来越集中,论述方式越来越程式化,忽视了文化的特殊性、不可译性。4.后殖民涉及的领域极广却又显出内在的不一致;后殖民批评在时间与空间上巨大的包容力使得对这一理论的建构工作显得极其庞杂。而这一理论与生俱来的一些局限与缺点也限制了它的运用。许多著名后殖民理论家都来自前殖民地国家,又有在西方接受教育的背景,在审视西方文化时始终以一种“他者”的角色介入。后殖民文论的东方主义倾向也很明显,他们很难秉承一种绝对客观公允的态度审视批评的对象本身。以萨义德为代表的“东方主义”有这样一种倾向,即拒斥总体叙事,强调异质性、差异性,在重估一切价值的批判精神中回避采取一种坚定的价值立场。(五)主要代表人物

早期代表当代代表詹姆士佛朗茨·法农佳亚特里·斯皮瓦克爱德华·萨义德霍米·巴巴20世纪初至70年代70年代至90年代1、后殖民研究的先驱——詹姆士

(CyrilLionelRobertJames,1901-1989)

生于英属特立尼达,1938年去美国,因参加过共产党被迫在1953年离开美国去英国,1969年重回美国任教。在文学批评等方面著述颇丰。代表作《黑色的雅各宾》(TheBlackJacobins,1938):描述了十八世纪末期海地人民反抗法国殖民者的革命,尤其关注海地革命者在斗争中如何汲取本国的文化传统又借鉴激励过法国大革命的欧洲启蒙思想,他笔下的海地人民也一反传统的殖民“受害者”形象,而成了现代意义上的政治活动家,产生出一种奇特的宗主国——殖民地文化关系。通过欧洲和加勒比地区的种族和阶级“相互界定对方”,詹姆士可谓是当代后殖民研究的先驱。2、当代后殖民研究之父

佛朗茨·法农

(FrantzFanon,1925-1961)詹姆士的直接继承者,被称作当代后殖民研究之父。和萨义德、斯皮瓦克等人一样,法农也出生于殖民地中产阶级家庭。二战中参加自由抵抗运动,战后他在里昂大学学习医学和心理学,成为心理医生。1953年在法国殖民地阿尔及利亚,加入反帝反殖民解放运动,于1956年被法国政府驱逐出阿尔及利亚。代表作有《垂死殖民主义研究》(StudiesinaDyingColonialism1959),《地球上不幸的人们》(TheWretchedoftheEarth1961)和《黑皮肤·白面具》(BlackSkin,WhiteMasks)。名作《黑皮肤·白面具》原名“关于消除黑人精神错乱的论文”。虽然和当今的后殖民研究相比,法农的论述显得肤浅,但他当时提出的问题,论述的方法,以及一套假设和术语都为此后的后殖民研究指出了方向。法农在本书中对帝国主义的意识形态进行了质疑。帝国主义宣扬黑人属于低劣民族,欧洲对非洲的征服是遵循上帝的旨意和自然选择的结果。法农指出,黑人无论怎样模仿白人,都不可能被白人世界平等接受。……黑人的角色是固定不变的,黑人是历史的奴隶(slaveofthepast),只能永远保持做奴隶的历史。所以法农的解决方法是从物质上和精神上对此加以抵抗,以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法农的主要贡献:(1)将“被殖民者”视为“主体”(2)指出这个“主体”一直是殖民者的“他者”,本身没有任何自主身份(3)“主体”“他者化”的根源在于种族主义:“种族主义文化的定义就是不准黑人具有健康的心理”(种族主义使殖民地人民丧失了自我意识,盲目地认同、臣服于白人的“普遍”标准,由此对黑人心理造成严重的扭曲)3、当代后殖民主义大家:萨义德

(EdwardSaid,1935-2003)美国当代重要的批评理论家,后殖民批评理论代表人物。生于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的中产阶级家庭,早年曾在耶路撒冷和开罗就学,中学毕业后来到美国继续深造,先后在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学习。之后长期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他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学者,也是一位“业余的”政治家,长期致力于巴勒斯坦事业,一度成为巴勒斯坦学术界的代言人。《东方学/东方主义》(Orientalism)1978年出版的《东方学》一书,是萨义德系统阐述后殖民理论的第一部著作,成为当代后殖民主义理论建立的标志。此时的萨义德还处在福柯的影响之下,从“话语”的角度揭示政治与东方主义的密切关系,批判东方主义的文化霸权。“东方学/东方主义”概念的内涵(1)东方学是西方“作为学术研究的一门学科”,是西方“关于东方和东方人的各种教条和学说”。(2)东方学又是一种思维方式,它以“东方”(theOrient)与“西方”(theOccident)两者之间“本体论和认识论意义上的区分为基础”。(3)东方学归根结底是一种权力话语或文化霸权,它广泛分布于西方生活各个方面。它通过对东方和东方人进行整体化、类型化、本质化和符码化,形成关于东方的集体观念、专业权威、话语体系和社会体制。(4)东方学实际上是一种想象视野和过滤框架,是对东方的“妖魔化”和“东方化”,是西方控制、重建和君临东方的一种方式,是一种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工具和意识形态。“本土—他者”理论“东方学”不是欧洲对东方的纯粹虚构或奇想,而是一套被人为创造出来的理论和实践体系,蕴含着几个世代沉积下来的物质层面的内涵。东方学并不是有关东方的一种真实的理论阐释,它是西方人站在西方优越于东方的前提立场上被描述与假设的一个结果。在西方人的眼里,东方是一个“他者”,是封闭、神秘、愚昧、不开化的世界,“自古以来就代表着罗曼司、异国情调、美丽的风景、难忘的回忆、非凡的经历”。这种认识的结果,使有关东方学的理论表述已脱离了它自身的真实存在,而成为了西方人强加给东方的一个文化身份。在这一过程中,东方已被不知不觉地“他者”化了。“文本与权力话语”文本就是话语的具体化,它不是无声的纯粹的审美理想,而是权力根据自己的需要生产出来的事实。(萨义德吸收了福柯有关权力的理论,强调权力本质上是种生产性力量,知识与权力是一对共生体,权力产生知识,知识本身又体现出一种权力。)在东方学这里,权力具有压抑的性质。东方学文本的写作是一种掩饰其物质性实质的方式,它本身就是把控制和受控制者之间的权力关系系统转换为纯粹的文字。“理论旅行”和“批评意识”说“理论旅行”说认为任何理论和观念的传播过程都大致包含四个阶段:(1)发轫环境,即起点;(2)通道,即文本穿行的一段距离;(3)接纳条件或作为接纳一部分的不可避免的抵制条件;(4)观念在新时空中发生一定程度上的改造。

——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思想事件所由发生的特定社会历史情境的回应,但是理论一旦因其显而易见的效用和力量流布开来以后,就完全有可能在它的旅行过程中被简化、编码化、制度化,从而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形,有时候甚至是面目全非。(“钱学”研究中的“阐释循环”/“循环阐释”)批评意识:即高于理论和驾驭理论的一种研究意识。从批评的角度来说,任何理论都无法包揽一切、自我封闭。以批评的态度认清理论的有效性,能够避免理论落入意识形态的渊薮。萨义德所批判的东方主义便是这样一种本质化的知识的系统、体系和机制,是在西方中心优越感下的权力象征和地缘政治观念。萨义德用“理论旅行”来解释东方主义具体的形成过程:旅行者、传教士、殖民者描绘和刻画东方形象的东方学是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中产生,而在由东方传到西方本土时由于文本所处语境的变异,原本试图成为“客观知识”的东方学就变形成了具有意识形态色彩的东方主义了。萨义德“东方学”遭遇的批评萨义德具有“东方人身份”,接受的却是良好而又完整的西方教育,他必须站在东方的立场上却又不得不借助于西方的话语使其本人充满了矛盾性,这使他的《东方学》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种理论上的自省。而其批判性在某些方面也显得比较狭窄。霍米·巴巴(Bhabha):《东方主义》通篇都以殖民者为主宰,殖民权威成了畅通无阻的意旨,不受任何阻碍。威廉斯(Williams):赛义德的失误在于受福柯的影响太深,而对葛兰西的霸权抵抗理论则关注的不够或多有疏漏。萨义德的回应:《文化与帝国主义》声明:“本书包括以下两点:世界范围的帝国主义文化模式和反抗帝国的历史经历。”提出表现殖民地人民的文化反抗精神的“抵抗与对立”理论。其中引人注意的概念是“驶入”(voyagein)——有意识地进入欧美话语内部,与之混杂并对其加以改造,通过“世俗知识分子”(secular\gentile\amateurintellectuals)或第三世界批评家使之承认那些“边缘”、“受压制”、“被遗忘”的诸多历史事实。关键概念一:驶入(voyagein)“驶入”和詹明信在《语言的牢笼》中使用的方法“元评论”异曲同工:“钻进去对它(结构主义)进行深入透彻的研究,以便从另一头钻出来,带出一种全然不同的、在理论上更令人满意的哲学视角”。关键概念二:“世俗知识分子”

(secular\gentile\amateurintellectuals)精神上和肉体上的自我“流放者”。在《世界·文本·批评家》一书中,萨义德将“世俗”等同于“具体现实”,因此文本的“世俗”指文本与具体现实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即文本总受到环境、时间、地点和社会的约束。简言之,它们总是处于世界当中,离不开与世界的关联。“世俗知识分子”应当“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世俗知识分子的“流亡”立场:流亡立场是“真正知识分子”的“道德的一部分”。萨义德所谓的“流亡”既包括真实的流亡国外,也包括一种隐喻意义上的情境。萨义德认为流亡立场可以帮助知识分子时时警觉那些大而化之的笼统概念,以及在团结共识的表面下对个人独立判断的压制。萨义德:“知识分子的重大责任在于明确地把危机普遍化,从更宽广的人类范围来理解特定的种族或民族所蒙受的苦难”。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萨义德之后当今文学批评界最杰出的批评家和理论家之一,被称为“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解构主义者”。西方后殖民理论思潮的主要代表,早年师承美国解构批评大师保罗·德曼,在20世纪70年代曾以将解构大师德里达的《文字学》(Delagrammatologie)引入英语世界而蜚声北美理论界,又以演讲的雄辩和批评文风的犀利而驰骋于80、90年的英语文化理论界。4、佳亚特里·斯皮瓦克(GayatriC.Spivak,1942——)关键术语一:“谴责的位置”(accusingposition)

后殖民批评家很多来自前殖民地国家或地区。这种双重身份使他们熟悉殖民地和帝国主义两套话语。按照解构主义的说法,他们能够既超然于结构之外,不受其控制;又钻入其结构内部来颠覆瓦解它,这种立场即所谓“谴责的位置”。关键术语二:“属下”(Subaltern)又译“非主流”、“贱民”。从安东尼奥·葛兰西那里借用而来,主要是指无产阶级。斯皮瓦克用这个术语指那些“别无选择地只能固守第三世界居住地且根本无优越地位的人们”,并“把属下当作‘真实的’具体的历史类别,尤其是把它当作从海外舶来的西方资本主义物质的结果”。斯皮瓦克的分析特别指向属下阶层女性的遭遇,说她们不论居于何处,都会由于经济上的相对劣势和性别上的从属地位而双倍地边缘化。名作:《属下能说话吗》

CantheSubalternSpeak?(1988)讲述一位孟加拉妇女因为无法自我“表述”而最终自杀。由于这位妇女无法冲破男权社会设置的障碍,斯皮瓦克得出结论:殖民地的女性处在帝国主义和父权社会的双重压迫之下,没有发言的机会,是无法开口说话的。

所谓“不能说话”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指的是产生不了说话的效果,因为男性或者白人不会倾听她的申诉,也不会和她进行任何有意义的对话。至于这位失声者是否需要代言人,斯皮瓦克坚决予以否认,因为“替人说话”是殖民者所为。真正能够有所帮助的就是清除障碍,提供机会,让“属下”自己说话并产生效果。(中国学者在国际学术会议上的遭遇)5、霍米·巴巴(HomiK.Bhabha)1949年出生在印度孟买,2008年任哈佛大学英美文学与语言讲座教授。巴巴主要的批评著作有《文化的定位》(TheLocationofCulture,1994)及其主编的《民族与叙事》(NationandNarration,1990)等。关键术语一:“社会病理”霍米·巴巴从精神分析角度对外在的强迫的权力如何通过心理因素扭曲人性加以描述。《后殖民与后现代》一文指出,后殖民批评旨在揭露以下三种“社会病理”:一是在争夺现代世界的政治权威与社会权威的斗争中,文化表象之间不平等和不均衡的力量对比关系;二是现代性的意识形态话语是如何为不同的国家、种族和民族设定一个霸权主义规范的;三是揭露现代性的“理性化”过程是如何掩盖和压抑其内在矛盾与冲突的。“社会病理”的启发:在后殖民和后现代语境中,真正的学者必须永远质疑:自己的文化身份、自己的阶级民族立场、甚至性别为何?自己究竟是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话语方式、言说方式来展示自己声音的?因为差异性是很难抹平的,任何想通过语言达到完全彻底的思想“对译”的想法都是幼稚的,在通过各种话语的交流中,恰好是看似无意义的、抹平差异的说法,隐藏了一种话语暴力、意义误读和更大的文化危机与文化矛盾。只有承认这种危机和矛盾,才能真正促使双方达到真诚的理解和对话的可能,否则,对话仅仅是掩盖了差异的文化霸权的一种文化策略而已。

(国内对于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AHistoryofModernChineseFiction)的接受)关键术语二:“文化定位”

霍米·巴巴的“文化定位”,既不是定位在后殖民宗主国的文化的普遍性意义上,也不是完全定位在抹平差异的所谓多元话语的问题上,而是定位在“处于中心之外”的非主流的文化疆界上。这使后殖民主义文化研究成为一个永远不封闭的、未完成的文化构成物。霍米·巴巴认为,被压制的、非主流的“弱势文化”,完全可以对占主导地位的殖民文化进行“改写”,而这种改写不仅是话语权力或文化策略方面的,也可以是政治、经济、文化和价值批判方面的,所以,这种改写也许是第三世界文化获取自己的合法性,使自己的边缘的生活方式、话语方式不至于过分恶化的重要前提。关键术语三:“模拟人”

(Manofmimicry)“模拟人”即深受宗主国文化教化的被殖民者,“模拟”则是殖民地原住民所采取的应对殖民者的策略,即以鹦鹉学舌为突破口:“模拟既是认同,又是威胁。”原住民在模拟的同时,加进自己的文化元素,是故意的模拟失真,给殖民地文化造成一种逼真却又不同的双重假象,这样就能干扰殖民权威,打破殖民文化一统天下,解放处于边缘的殖民地文化。“模拟人”形成的是体现差异的文化,是力图在模糊不清的区域促成反殖民话语的产生。关键术语四:“杂糅性”(hybridity)

从词源上来讲,“杂糅性”/“混杂性”(hybridity)一方面指生物或物种意义上的混杂,特别是人种方面的混杂;另一方面指的是语言,尤其是不同语系、语种或方言之间的混杂。典型的例子如东南亚一带流行使用的英、汉混杂的“洋泾浜语”(pidginEnglish)。霍米·巴巴借其探讨殖民者和被殖民者之间的关系。在后殖民理论的话语中,混杂现象既不完全属于殖民者一方,也不完全属于被殖民者一方,而是两种文化身份之间的一个“他者”。文化研究

(CulturalStudies)“文化”概念的多样性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习惯”。人类学家米德(MargaretMead,1901-1978):“文化是一个社会或附属团体的后天行为。”文化人类学家吉尔兹(CliffordGeertz,1926-):“文化是我们关于自身的故事的集合。”雷蒙德·威廉斯:“文化是一种总体的生活方式。”特里·伊格尔顿(TerryEagleton):文化有两种定义,美学的和人类学的。美学的包括文学艺术音乐(如斯特拉文斯基),但是不包括科幻小说(科幻属于大众文化);人类学的定义几乎包括了一切生活方式:发式,衣着,习惯,亲戚,朋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在今天应被视为一个社会和社会集团的精神和物质、知识和情感的所有与众不同显著特色的集合总体,除了艺术和文学,它还包括生活方式、人权、价值体系、传统以及信仰。

大众文化的文化定义:文化是意义生产、流通、交换和消费的社会过程的集合体。当代三大类型的文化定义:传统的文化概念:文化是一种价值标准即一种文明:包括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诗人,作家和艺术家等。也被称为高雅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的文化概念: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包括娱乐休闲,体育比赛,宗教,民间节日如圣诞节,春节等。文学和艺术领域的文化概念:文化是一种艺术创造:包括诗歌小说,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一、文化研究的相关概念“文化理论”(culturaltheory)“文化批评”(culturalcriticism)“文化分析”(culturalanalysis)“文化的研究”(thestudyofculture)传统的“文化的研究”

(thestudyofculture)包括许多在伯明翰学派之前就存在的思想运动及学术传统。如马克思主义,心理分析,社会学,人类学,文学等。代表: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SirE.B.Tylor)二、文化研究起源源于英国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entreforContemporaryCulturalStudiesattheUniversityofBirmingham)。一九六四年成立。1972年发表第一期《文化研究工作报告》,宣布“将文化研究纳入理性的地图”。研究方向和学术成果被后人称为“伯明翰学派”(TheBirminghamSchool)或英国学派(BritishCulturalStudies)。后从英国扩展到北美和澳大利亚以及其他国家。三、文化研究的基本特点1、吸收各种学术传统,没有单一的学科来源。2、借助和改造其他领域的术语和概念,如性别(gender),全球化(globalization),权力(power),快感(pleasure),意识形态(ideology),文本(text),表征(representation),霸权(hegemony),接合(articulation)等。3、不仅研究文化,也探讨跟文化有关的不同问题,常常涉及到政治、经济、传媒及科技等领域。4、常用不同的研究方法,研究者的政治立场极不相同,从极左派到极右派都有。四、文化研究的主要对象当代文化大众文化(电影等)边缘文化(弱势群体)文化与社会的关系五、文化研究的四大理论支柱马克思主义(阿尔都塞,葛兰西)女性主义符号学和后结构主义后现代和后殖民六、主要研究方法文学批评和艺术理论的“文本分析”社会学和心理学的“问卷调查”人类学的“民族志”及“个案”研究七、文化研究的奠基人理查德·霍加特(RichardHoggart,1918-)雷蒙·威廉斯(RaymondWilliams,1921-1988)汤普森(E.P.Thompson,1924-1993)斯图亚特·霍尔(StuartHall,1932-)伯明翰学派的特点1、抵抗英国主流学界的文化精英主义,将传统文化理论不屑一顾的一些文化表现领域如电视、大众文化纳入研究领域。在研究这些文化表现的同时,肯定其文化价值,从而将这些文化实践合法化。强调广义而不是狭义的文化定义;2、拒绝高雅和低俗的文化二分论:文化研究企图建立一个包括所有文化的共同领域,拒绝高/低文化的分论,将所有的文化都看成是“连续统一”的文化表现;3、将文化定义为既是经验又是实践,强调经验和理论的结合。不仅研究艺术品如电影、小说、音乐,同时也研究艺术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的过程,研究人们如何创造和体验文化。4、课题多样化,而且具有强烈政治倾向。前者尤其凸现了对青年亚文化和电视新闻节目的研究,后者则充分关注文化在社会阶级关系再生产中扮演的角色,强调文化和权力的关系。伯明翰学派的意义强调工人阶级对支配式文化的对抗。这种方法与主流的人类学和社会学的文化观念不同,是从下往上看世界的方法,为后来的女性主义、认同政治、大众文化研究等打开了一扇理论大门。重新定义大众文化、传媒和日常生活的文化。将大众文化合法化、政治化、独立化。充分肯定了大众文化本身的价值;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内,为研究工业化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当代生活及文化现象提供了新的理论思路,也为世界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模式。伯明翰学派的局限性狭隘性:“盎格鲁中心主义”;强调阶级而忽略性别和种族;强调大城市而忽略其他地区;过度关注大众生活范式和青年亚文化;(过分沉溺于音乐录像带的研究)八、文化研究的发展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战后重建六十年代:大众文化七十年代:女性主义,民族主义八十年代:澳大利亚和北美案例一刘禾《帝国的话语政治》书目信息刘禾:《帝国的话语政治:从近代中西冲突看现代世界秩序的形成》,杨立华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Liu,LydiaHe.TheClashofEmpires:TheInventionofChinainModernWorldMaking.Cambridge:HarvardUP,2006.背景事件:中英鸦片战争核心对象:“夷”/“barbarian”的对译之争本书以主权想象为中心,着重分析法律、外交、宗教、语言学,还有视觉文本中的话语政治。在这项研究中,我不得不处理大量的不同种类的文本和历史事件,其中包括国际法、符号学、帝国之间的礼物交换、传教士的翻译、语法书,甚至还有殖民摄影术。所有这些内容,是由一条贯穿本书的主线统一起来的,这条主线就是与欲望和主权想象有关的帝国的话语政治。

——《导言》

辜鸿铭对慈禧太后的忠诚,背后其实是他对于自己作为维多利亚女王的英国殖民地属民这一身份的否定。我们通过研究辜鸿铭的主权情结,可以进一步了解到性别与帝国以及殖民地属民的主体性的游动性,从中得到一些深刻的启发。

殖民主义时代的话语政治不单单是过去的风景,它至今还缠绕着帝国的无意识,阴魂不散。

在我们这个时代,国家的疆域和和族群身份仍然在不断地聚散分合,当代帝国也经常以民族国家的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为此,即使是负载普世价值的个人,如今企图要完全摆脱主权想象的阴影,恐怕也是困难重重。案例二小亨利·路易斯·盖茨:《意指的猴子》书目信息[美]小亨利·路易斯·盖茨:《意指的猴子:一个非裔美国文学批评理论》,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