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训诂学》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_第1页
自考《训诂学》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_第2页
自考《训诂学》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_第3页
自考《训诂学》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_第4页
自考《训诂学》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自考《训诂学》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一、单选题1.“节”的本义是?A、木节B、关节C、竹节D、节奏答案:C2.《南华经》是一部书的别称,这部书是?A、《老子》B、《庄子》C、《荀子》D、《孟子》答案:B3.“学有三难,淹博难,识断难,精审难”的提出者是?A、段玉裁B、王念孙C、戴震D、孔广森答案:C4.下列著作,属于形音义合解的一部是?A、《释名》B、《通俗文》C、《群经音辨》D、《说文解字》答案:D5.《玉篇》的作者是?A、张揖B、葛洪C、顾野王D、颜之推答案:C6.《敦煌变文字义通释》的作者是?A、英语B、日语C、梵语D、法语答案:A7.韩愈《南山》:“团辞试提挈,挂一念漏万”的“团”的意义是?A、团聚B、团结C、团圆D、估量答案:D8.《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军。”这里的“缓急”是?A、复合词B、联绵词C、偏义复词D、词组答案:C9.“追”的本义是?A、追逐B、追赶C、追人D、追悔答案:C10.“绝”的本义是?A、断绝B、横渡C、断丝D、穷极答案:C11.《诗经·小雅·苕之华》:“牂羊坟首,三星在罶”。“坟首”的意义是?A、坟头B、坟墓C、大脑袋D、大墓地答案:C12.以行形索义的方法的出现时代是?A、商周B、战国C、西汉D、东汉答案:B13.《礼记·儒行》“起居竟信其志”,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的“读如”的功能是?A、解释词义B、说明误字C、拟声注音D、说明假借答案:C14.“古训诂者通古今之异词,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的提出者是?A、毛亨B、郑玄C、孔颖达D、章太炎答案:C15.下列专著属于音义兼注的是?A、《读书杂志》B、《经义述闻》C、《经典释文》D、《康熙字典》答案:C16.“三体石经”的“三体”指的是?A、古文、大篆、小篆B、古文、篆文、隶书C、古文、今文、楷书D、大篆、小篆、行书答案:B17.《方言》的最早注本是《方言注》,作者是?A、郑玄B、郭璞C、戴震D、卢文弨答案:B18.王丽把清代训诂学分为三派,其中注释派的代表学者是?A、阮元B、段玉裁C、章太炎D、罗振玉答案:D19.《楚辞章句》的作者是?A、王褒B、司马迁C、王逸D、班固答案:C20.下列训诂术语,属于拟声注音的是?A、读如B、读为C、读曰D、当为答案:A21.《孔雀东南飞》:“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的“可怜”的意义是?A、可爱B、可惜C、可恨D、可怕答案:A22.《四库全书》的总纂是?A、纪昀B、金榜C、王引之D、王国维答案:A23.《尔雅》“遐,远也”“远,遐也”的解释方式是?A、递训B、互训C、义界D、推原答案:B24.最早运用声训的专书是?A、《释名》B、《说文》C、《方言》D、《尔雅》答案:A25.《读书杂志》的作者是?A、王念孙B、王引之C、胡文英D、朱起风答案:A26.《敦煌变文字义通释》的作者是?A、颜师古B、杨慎C、徐嘉瑞D、蒋礼鸿答案:D27.古文字分为殷商文字、两周文字,六国文字,秦系文字的提出者是?A、郭沫若B、王国维C、胡厚宣D、唐兰答案:D28.“吕后名雉,改‘雉’为‘野鸡’”的演变属于?A、扩大B、缩小C、转移D、忌讳答案:D29.杨雄《方言》的最早注释者是?A、许慎B、高诱C、何晏D、郭璞答案:D30.文字“有古形,有今形;有古音,有今音;有古义,有今义”的提出者是?A、段玉裁B、王念孙C、钱大昕D、朱骏声答案:A31.《史记正义》的作者是?A、孔颖达B、司马贞C、张守节D、裴骃答案:C32.《易·屯》“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的“字”的本义是?A、取名字B、生孩子C、许嫁D、出嫁答案:B33.训诂学的任务之一是“道物之貌以告人也”的提出者是?A、毛亨B、郑玄C、许慎D、孔颖达答案:D34.“逐”的本义是?A、追逐B、追赶C、追兽D、追悔答案:C35.《经典释文》的作者是?A、陆德明B、孔颖达C、顾野王D、司马光答案:A36.“遭,遇也。”“遇,逢也。”的训释方式是?A、互训B、同训C、递训D、类训答案:C37.“节”的本义是?A、关节B、木节C、气节D、竹节答案:D38.《汉书·艺文志》:“古文读应尔雅,故解古今语而可知也”的“读应尔雅”的意义是?A、讲解正确B、讲解尔雅C、参考雅学D、文雅大度答案:A39.《诗经·小雅·常棣》“原隰裒矣,兄弟求矣。”毛传:“求矣,言求兄弟也。”的解释属于?A、分析句读B、疏通文意C、阐明语法D、分析篇章答案:C40.“右文说”的提出者是?A、王安石B、王圣美C、沈括D、焦循答案:B41.训诂学的任务之一是“释古今之异言”,这个观点的提出者是?A、毛亨B、郑玄C、郭璞D、孔颖达答案:C42.《文始》的作者是?A、梁启超B、王国维C、吴文祺D、章炳麟答案:D43.“凡字不但求其义训,且推求其字义得声之由来,谓之推因”的提出者是?A、黄侃B、黄焯C、陆宗达D、刘师培答案:A44.下列外来词,属于来自梵语的是?A、葡萄B、狮子C、鸦片D、涅槃答案:D45.下列术语,属于指出近义词的共同义和区别义的一组是?A、之言、之为言B、混言、分言C、谓、谓之D、言、曰答案:B46.从实际语言材料里把语言单位抽出来,分门别类说明意义,这类书最早的一部是?A、《尔雅》B、《国语》C、《左传》D、《方言》答案:A47.“训诂”合称始于?A、《史记》B、《毛传》C、《汉书》D、《说文》答案:B48.《韩非子》“夔有一足。”译文正确的是?A、夔有一只脚B、有一个夔足够了C、有一只脚的夔D、有一双脚的夔答案:B49.“无论怎样‘俗’的一个字,只要它在社会上占了优势,也值得我们追求它的历史”的提出者是?A、王念孙B、段玉裁C、王力D、黄侃答案:C50.“训诂者,通古今之义词,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意尽归于此”的提出者是?A、毛亨B、许慎C、郑玄D、孔颖达答案:D51.“凡以一句解一字之义者,皆谓之义界”的提出者是?A、章太炎B、黄侃C、陆宗达D、刘师培答案:B52.下列注释书,属于朱熹注释的一部是?A、《毛诗正义》B、《史记索隐》C、《史记正义》D、《楚辞集注》答案:D53.下列训诂术语,属于用本字说明假借字的是?A、当为B、读为C、读若D、读如答案:B54.《水经》的注释者是?A、李善B、陆德明C、郭象D、郦道元答案:D55.“冷,寒也”“溧,寒也”这样的训释方式是?A、互训B、同训C、递训D、类训答案:B56.《经典释文》的作者是?A、陆德明B、贾昌朝C、玄应D、慧琳答案:A57.《新方言》的作者是?A、青木正儿B、张相C、王锳D、章炳麟答案:D58.“训诂”合称始见于?A、《毛诗诂训传》B、《说文解字》C、《毛诗笺》D、《释名》答案:A59.《论语·子张》“学而优则仕”的“优”是?A、有余力B、有钱财C、优秀D、优良答案:A60.《文始》的作者是?A、章太炎B、黄侃C、郑玄D、陆宗达答案:A61.初学的任务之一是“通方俗之殊语”。这个观点提出者是?A、毛亨B、郑玄C、郭璞D、张揖答案:C62.传统训诂学的最大局限是?A、崇古B、释句C、串讲D、释词答案:A63.“槟榔”来源于?A、马来语B、朝鲜语C、日本语D、越南语答案:A64.《庄子·逍遥游》:“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的“马”的意义是?A、马匹B、奔马C、尘埃D、阳气答案:C65.《史记·滑稽列传》:“至其时,西门豹往会之河上。三老、官属、豪长者、里父老者,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A、以及B、率领C、有D、凭借答案:C66.“无论怎样‘俗’的一个字,只要它在社会上占了优势,也值得我们追求它们的历史。”见于?A、《训诂学》B、《管锥编》C、《新训诂学》D、《朱子语类》答案:C67.“秀才”改“茂才”,避讳的人是?A、汉光武帝B、汉武帝C、汉明帝D、汉献帝答案:A68.“我们对于每一个语义,都应该研究它在何时产生,何时死亡”的提出者是?A、王念孙B、王引之C、王筠D、王力答案:D69.“鹰乃学习”的“习”的意义是?A、熟悉B、复习C、反复地飞D、习惯答案:C70.乐府诗《行行重行行》“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的“顾”的意义是?A、回顾B、回头C、照顾D、回来答案:D71.《经籍籑诂》的作者是?A、刘熙B、张揖C、阮元D、陆佃答案:C72.《广雅》的作者是?A、刘熙B、张揖C、阮元D、俞樾答案:B73.把“雉”改为“野鸡”,避讳的人是?A、妲己B、蔡文姬C、武曌D、吕后答案:D74.下列术语,属于指明文字错误的是?A、读作B、当作C、谓之D、之言答案:B75.《语言史原理》的作者是?A、保罗B、梅耶C、索绪尔D、高本汉答案:A76.《金国语解》的作者是?A、胡三省B、吴师道C、托克托D、托托答案:C77.最早研究《释名》的学者是?A、毕沅B、韦昭C、张金吾D、孙诒让答案:B78.宋元明三个时代是训诂学的?A、兴盛期B、保守期C、中落期D、复兴期答案:C79.根据书面语言的实际材料,随文逐字做出具体的语义分析。这类书最早的一部是?A、《尔雅》B、《毛诗故训传》C、《方言》D、《说文》答案:B80.“勤,劳也”“劳,勤也”这样的训释方式是?A、互训B、同训C、递训D、类训答案:A81.传统训诂学的中心是?A、经书B、史书C、子书D、集部书答案:A82.《左传·庄公十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中的“情”的意义是?A、情况B、实情C、至诚D、情形答案:C83.现流传的《文选注》的作者是?A、萧该B、曹宪C、李善D、高步瀛答案:C84.下列著作,属于音义兼著的一部是?A、《文选》B、《通俗编》C、《玄应音义》D、《玉篇》答案:C85.“车站”的“站”来源于?A、蒙古语B、藏语C、满语D、彝语答案:A86.《史记索隐》的作者是?A、孔颖达B、司马贞C、张守节D、裴骃答案:B87.《尔雅·释亲》:“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男子谓女子先生为姊,后生为妹;父之姊妹为姑”的释义方式是?A、形训B、声训C、义界D、推因答案:C88.《国语·周语上》:“王尤不堪,况尔小丑乎?”的“丑”的意义是?A、丑恶B、丑陋C、类别D、丑角答案:C89.“训诂声音明二小学明,小学明而经学明”的提出者是?A、段玉裁B、王念孙C、王引之D、孔广森答案:B简答题1.类训答案:互训的一种类型,是从类属上看的分类,指以共名释别名,如“橙,橘属”。2.古文字的类型。答案:根据唐兰的说法,古文字分为四系。1殷商系文字2两周系文字3六国系文字4秦系文字3.推因答案:通过推求使用某些词的原因来解释词义的方法。黄侃:凡字不但求其义训,且推求其字义得声之由来,谓之推因4.破读答案:只用本字去改读古书中的通假字,也称为“破、破字”或“易字”。5.汉语方言俗语的研究历史答案:1周秦时代,专人专门收集编写,藏于密室,现失传。2西汉扬雄调查访问,编写成《方言》,是我国第一部比较方言词汇书。3自东汉后,洛阳语音成北方语言的标准音,南北朝学者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篇》4唐代,颜师古的《匡谬正俗》,讨论了若干俗语,具有很高学术价值5明代杨慎《俗言》和方以智《通雅》,清代翟灏《通俗编》等都可资考察6近年来,对近古方言俗语的研究有所进展,也有了些专书,如徐嘉瑞《金元戏曲方言考》,张相《诗词曲语词汇释》,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6.形训答案:常用的三种训诂方法之一。又名以形索义,通过字形的分析了解字所记录的词的本义,即“依形求义”的训释方法。7.谓答案:训诂术语,相当于“指的是”或“说的是”。格式是甲谓乙,主要表示以一般释特殊,以具体释抽象。8.《说文解字》引用的内容类型答案:1古文2籀文3经书4古语、方言、俗语5秘书说6秦刻石7博采通人之说9.简述先秦训诂的形式答案:1借字义的解释来阐明哲理或政治主张2借字形的解释来阐明哲理和政治主张3辨析同义词(包括近义词)和解释古书字义。10.先秦的训诂形式答案:1借字义的解释阐明哲理和政治主张2借字形的解释阐明哲理和政治主张3辨析同义词(包括近义词)和解释古书字义11.丛书答案:是总聚众书而汇刻成的一大部的书,我国古籍收集了很多各种丛书。丛书分为综合性丛书和专科性丛书两类,每一大类又分若干类。12.简述义界的局限答案:1定义难以下得准确,完美定义不多见,因此义界局限难避免。2义界方式释义,文字往往冗长,不适用所有场合。13.传统训诂学解释词义的方法有哪些?答案:1形训,通过文字的形体结构来分析。2声训,用音同或音近的词来解释词义。3义训,直接说明词的含义。14.简述右文说答案:1.由王圣美提出2凡是声旁相同的形声字,其意义相通,而这个共同意义是声符赋予的,且声符往往在右,故称“右文说”3.为声训开辟了一条新路,都从形声字的声符推求字义,符合因声求义原则,在探求语源方面有一定作用,但以偏概全,仅限形声字,有一定局限性。15.小学答案:我国传统语言学有文字学,声韵学,训诂学等,统称为“小学”。训诂学是传统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6.简述方俗词义难释的原因答案:1可作为引证的材料缺乏,没有合适的字书、词典可查阅。2记录当时口语的文字有多种写法,抄写的人和刻印的人文化水平较低,错别字多,且多跟方音有关,当时的韵书难以作为严格的依据。3中古、近古双音结构的语言单位占数多,但没有固定下来,某一语言单位是词还是词组,使人琢磨不定;有时合成词的两个词素次序不固定,有时出现不规则的缩语,使人难以确定词义。4有些少数民族的借词,还没有成为汉语词汇的一部分,需要从少数民族的古代文献中去找。17.训诂答案:训诂就是对语言,主要是对古代语言做解释。用语言解释语言(包括方言俗语)是训诂的一半含义,对古文献语言做解释是训诂的特定含义。训诂本义是解释古语。18.五个西洋词答案:1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阿芙蓉”俗称“鸦片”,“鸦片”来自英语2魏源《海国图志》“火轮舟”即轮船,“银馆”即银行,“自来火”即火柴,“千斤秤”即起重机,“千里镜”即望远镜。19.清代训诂学复兴的原因答案:1资本主义萌芽及西学东渐2清代研究“汉学师承”3清儒的优良学风4当时的政治和经济影响5康乾时代,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产生、兴盛了乾嘉学派,利于训诂学发展。20.《文选注》答案:即对《文选》所作的注释,作者是唐代的李善,是注释书。21.代语答案:指方言之间意义相同可互代替的词。如郭璞《方言注》“鼻、祖,皆始之别名也。转复训以为居,所谓代语者也。”22.读破答案:训诂术语,表示改变一个字的原音以表示意义的转变。出现“读破”的客观现象是词义的引申。23.《五经正义》答案:“五经”是儒家经典,《易》、《书》、《礼》、《诗》、《春秋》的合称。开始于汉武帝时期。唐代由大一统需要,孔颍达整理编写了统一的“五经正义”,即《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24.解释文句包括哪些方面内容?答案:1分析句读2串讲大意3阐述语法4显示修辞。明修辞手段是训诂常见内容。5申述章旨,在解释词义、串讲句意基础上,对篇章主旨加以概括。6考证名物和典章制度、印证史实和故事、评论原文等25.据文证义答案:根据词语所处的语言环境,来推求词语的准确解释26.四声别义答案:是同源词的一类,跟写成不同汉字的声调有别的同源词在语源上同质。如果上古汉语平上去入四声间存在着写成不同汉字的意义相关而不相同的同源词,那么一定能证明上古汉语存在着四声别义。通过对上古反映声调的材料的考察,这类跟四声别义同质的同源词在“平:上”“上:去”“去:入”间存通转关系,所以上古汉语一定存在着四声别义现象。27.《五经正义》答案:“五经”是儒家经典,即《诗》《书》《礼》《乐》《春秋》,五经之称始于汉武帝;唐代由于大一统需要,孔颖达整理前代繁杂经说,编写了统一的“五经正义”,即《春秋左传正义》《尚书正义》《周易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28.试述训诂要籍的分类答案:分为训诂专书、注释书、笔记札记三类。1训诂专书,专门性的训诂著作。如《说文解字》、《尔雅》、《方言》,对某个字词做总括性的解释。2注释书只解释这一本书里这个字词的含义,不说一般性的含义,而是它最本质的区别。3笔记札记是读书时摘记的要点和心得体会等,做读书笔记时会出现对于一个问题的阐释,即笔记札记类的训诂著作。29.简述训诂复兴的必要性答案:1从古代文献的注释工作看:古代文献丰富,很多宝贵材料有待发掘、整理,注释古籍要具备训诂学的知识2从古代社会及其科学文化的了解和研究看:既要通过研究古代社会做出正确训诂,也要通过研究训诂获得研究古代社会的重要资料3从工具书编纂看:编纂字典词书时,对词语的解释要正确无误,要懂训诂。4从汉语的科学研究看:汉语的科学研究及其发展离不开训诂5从语文教学及指导课外阅读看:在语文教学和课外阅读中,有训诂学知识才能有依据地解决疑难问题30.简述《尔雅》的注本答案:1东汉至晋,有汉代刘歆、樊光、李巡、孙炎等十余家,流传至现在的只有晋代郭璞的《尔雅注》。宋代邢昺的《尔雅疏》与郭璞注合为《尔雅注疏》。2清代研究《尔雅》的人很多,成就最大的有邵晋涵和郝㦤行。3继承《尔雅》最著名的是《方言》、《释名》、《广雅》。31.推因答案:通过推求使用某些词的原因来解释词义的方法。黄侃“凡字不但求其义训,且推求其字义得声之由来,谓之推因。”32.试述理性引申的类型答案:1因果的引申,如“鹰乃学习”的“习”是反复地飞(本义),“学而时习之”的“习”是反复练习(引申义)2时空的引申,如“卒中往往语”的“往往”是到处(本义),“往往似阴铿”的“往往”是时常(引申义)3反正的引申,如“藐,广也。藐,小也”4虚实的引申,如“益”本义是水满溢出,引申为增加义,又虚化为“更加”。33.举出五个来自印度梵语的词答案:1.涅槃,指佛教徒修行的最高境界。2受戒:在一定宗教仪式下接受戒律3居士:在家信佛的人4沙门:修善灭恶,受了戒的佛教徒就算是皈依了“沙门”5罗汉:即阿罗汉,意思是受众生供养。34.《说文解字》答案:是解释语义的训诂专书,东汉许慎著,共15卷,按其字形结构分为540部,部首的排列方法是“始一终亥”,是我国第一部字典。35.转语答案:指因时、地不同或其他原因而音有转变的词。有音转而义不变的,也有音转义变而分化为不同词的。36.简述两汉训诂在训诂学史上的地位答案:1是训诂学发展的兴盛时期,除随文释义的注解书外,还产生了训释词义的专书、比较方言学的著作以及阐释文字学理论的字书,具有开创意义2声训的提出,开了语源学的先河3如果没有汉代人的训诂实践和理论探讨,后代训诂学的发展要困难得多。因此,两汉训诂在训诂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37.简述清代训诂的不足答案:1训诂仍为经学附庸,无系统理论专著2滥用通转,附会穿凿3不少人轻视唐以后的方言俗语,不作系统研究。38.简述《经典释文》的缺点答案:1偏颇。陆德明所见的书籍有遗漏,根据不完备的资料以定字的形音义,自然难免偏颇。如《古书尚文》有两种版本,陆德明只选取一种;2是非莫辩。如《易·观》“观国之光”的“观”为一读,《经典释文》收录两个读音;3误解。将“大叔于田”的“大”读为泰。39.同训答案:指甲乙两词用丙来训示,如“命,告也;令,告也。”同训是互训的一种类型。40.《广雅》答案:是解释语义的专著,魏·张揖所作,是《尔雅》的续书,体例依《尔雅》,仍用十九篇旧目,具有很高的训诂价值。41.《史记》三家注答案:《史记》旧注的代表,即刘宋裴骃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唐张守节《史记正义》。42.互训的类型答案:1从时代看:同时的互训;异时的互训2从体例看:直训,甲乙两词互相直接训释;同训,甲乙用丙训释3从类属看:以共名释别名,即类训4从地域看:用通言释方言5从使用频率看:用常用词释非常用词。43.简述传统训诂学的范围以经书为中心答案:1传统训诂学的范围是以经书为中心。着重研究词语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色彩、词的意义系统和词语之间分化派生的关系、词的产生和发展变化。汉代崇尚经学,并把《诗》《书》《礼》《易》《春秋》定为五经,训诂由此兴起。2只注重通经,忽视了对方言俗语的研究。44.转语答案:只因时、地不同或其他原因而音有转变的词。有音转而义不转的,也有音转义变分化为不同词的。45.反训答案:反义相训,是义训的一种方式,用某词的反义词来解释该词的意思,由《尔雅》开创,郭璞阐明。46.通语答案:不受地域局限,可通行于几个地区或全国各地的共同语或标准语。47.互文答案:说明上下文有相互交替补充的清况,必须结合起来理解,意义才完整。论述题(总共11题)1.简述两汉训诂的特点答案:1.确立了随文注解和通释语义两种基本形式2.是由语文学领域进入语言学领域3.把形音义三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4.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对训诂的影响很大2.试述黄侃从训诂学角度提出“完全切用”的“根柢书”的情况答案:黄侃依段玉裁的“凡字有义、有形、有音,《尔雅》以下义书也,《声类》以下音书也。”举“显存完全切用的十种根柢书”,即《尔雅》《小尔雅》《方言》《说文》《释名》《广雅》《玉篇》《广韵》《集韵》《类篇》,前六种又分四类:1《尔雅》,解释群经之义,无此则不能明一切训诂。《小尔雅》《广雅》2《说文》,解释文字之原。3《方言》,解释时地不同之语。4《释名》,解释文字得音之源。3.简述清代训诂的不足答案:1训诂学仍为经学附庸,无系统的理论专著2滥用通转,附会穿凿3不少人轻视唐以后的新词俗语,不作系统研究4.论述《方言》所收词的分类答案:1不含地域性的普通话。通语,通名,凡语,凡通语2.通行区域较广的方言。四方之通语,四方一语而通者,某某之间通语,某地通语3纵的方面,语言新旧生灭交替之际所残留的古今语。古今语,古雅之别语4横的方面,语言因地域的差别而发生变异的各地方言。某地语,某某之间语5兼包纵横两面,因声音转变而发生的方国殊语。转语,语之转,代语5.简述方言俗语的研究状况答案:方言俗语的存在是个客观事实,但在方言俗语方面的研究很不充分,研究成果数量较少,但价值不低。1.周秦时代专人到各地采集方言,藏于密室,已失传;西汉杨雄调查访问,写成《方言》,是我国第一部比较方言词汇的专书2.南北朝学者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书证篇》解释古书中的字义,很有价值3.唐代颜师古的《匡谬正俗》,讨论到若干俗语,同时还举例并训释4.明代杨慎的《俗言》和方以智的《通雅》、《谚俗篇》以及清代翟灏的《通俗编》等,章炳麟的《新方言》是较有价值的研究5.三十多年对今古方言俗语的研究已有所进展,出版了一些专书,如徐嘉瑞的《金元戏曲方言考》、张相的《诗词曲语词汇释》、蒋礼鸿的《敦煌变文字义通释》。6.试论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