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电子政务服务管理与互联网技术创新方案设计书TOC\o"1-2"\h\u250第1章电子政务概述 325181.1电子政务的发展背景 3233511.2电子政务的概念与分类 334301.3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41364第2章政务服务管理理念 4117212.1政务服务管理的内涵 442532.2政务服务管理的基本原则 5278282.3政务服务管理的实践与创新 516169第3章互联网技术发展概况 6302873.1互联网技术发展历程 6238693.2我国互联网技术发展现状 6316183.3互联网技术发展趋势 632501第4章电子政务服务管理体系构建 749984.1电子政务服务管理体系的要素 730824.1.1政策法规与标准规范 717974.1.2管理机构与职责划分 748454.1.3服务流程与业务协同 7146834.1.4信息资源整合与利用 7259994.1.5技术支持与安全保障 7186074.2电子政务服务管理体系的构建原则 8218974.2.1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810204.2.2用户导向,需求驱动 8211334.2.3整合资源,共享协同 836564.2.4技术创新,安全保障 813444.3电子政务服务管理体系的建设路径 81454.3.1明确政策法规,制定标准规范 845824.3.2设立管理机构,划分职责权限 8103044.3.3优化服务流程,实现业务协同 8188344.3.4整合信息资源,实现数据共享 8118154.3.5构建技术支撑体系,保证信息安全 814654.3.6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能力 84676第5章互联网技术在政务服务中的应用 823805.1电子政务服务平台建设 927965.1.1平台架构设计 9235035.1.2服务事项梳理与接入 925755.1.3用户服务与互动 9302165.2云计算在政务服务中的应用 94185.2.1政务云基础设施建设 954305.2.2政务数据共享与开放 921795.2.3政务云安全防护 9289155.3大数据在政务服务中的应用 9192785.3.1政务数据采集与整合 9125875.3.2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 9207285.3.3智能化政务服务 10114755.3.4政务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106448第6章政务服务互联网技术创新 10325746.1政务服务互联网技术创新的意义 1027726.2政务服务互联网技术创新方向 10126166.2.1云计算技术 1069046.2.2大数据技术 10237286.2.3人工智能技术 1064916.2.4区块链技术 1090416.3政务服务互联网技术创新实践案例 11136236.3.1智能政务 11248646.3.2政务服务APP 1196736.3.3政务数据共享平台 11304836.3.4电子证照系统 1131764第7章政务服务互联网安全策略 11159747.1政务服务互联网安全风险分析 1139987.1.1网络攻击风险 11283747.1.2数据泄露风险 11179847.1.3系统漏洞风险 11224647.1.4认证机制不足风险 11141387.2政务服务互联网安全体系建设 1228977.2.1安全管理体系 12276927.2.2技术防护体系 12215487.2.3安全运维体系 12221857.2.4安全监控体系 12207757.3政务服务互联网安全防护措施 1219137.3.1网络安全防护 12123087.3.2数据安全防护 12237447.3.3系统安全防护 1219697.3.4认证安全防护 12180967.3.5安全意识培训 1246567.3.6安全应急预案 1332361第8章政务服务互联网监管机制 13217588.1政务服务互联网监管的必要性 13105478.1.1保障政务服务数据安全 13265378.1.2提升政务服务效能 13292438.1.3规范政务服务平台运行 13233208.2政务服务互联网监管体系构建 13141958.2.1监管主体与职责划分 1329388.2.2监管制度与规范 1326388.2.3监管手段与技术支持 14149858.2.4监管结果应用与反馈 1429168.3政务服务互联网监管政策与法规 14320288.3.1制定政务服务互联网监管政策 1482698.3.2完善政务服务互联网法规体系 1477108.3.3加强政务服务互联网监管执法 14156628.3.4推动政务服务互联网监管立法 1427234第9章电子政务服务质量评价与优化 1419969.1电子政务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14132919.1.1政务服务流程便捷性 1420869.1.2政务信息透明度 1442589.1.3政务服务互动性 15314529.1.4技术支持与安全性 15142239.2电子政务服务质量评价方法 15153569.2.1指标权重赋值 15146139.2.2数据收集与分析 15135339.2.3综合评价模型 15291149.3电子政务服务质量优化策略 15200219.3.1优化政务服务流程 15216329.3.2提高政务信息透明度 15121809.3.3加强政务服务互动性 16207169.3.4提升技术支持与安全性 168156第10章电子政务发展前景与政策建议 163125210.1电子政务发展前景展望 161395010.2电子政务发展的关键问题与挑战 163263910.3电子政务发展政策建议与措施 16第1章电子政务概述1.1电子政务的发展背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和应用,以及全球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电子政务应运而生。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关注电子政务建设,至今已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从最初的办公自动化、上网工程,到如今的数字智慧城市建设,电子政务在我国的发展日益成熟。在此背景下,电子政务成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优化公共服务、促进职能转变的重要手段。1.2电子政务的概念与分类电子政务,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的管理和服务进行电子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行政成本、优化公共服务、增强透明度为目标的一系列措施。根据服务对象和业务范围的不同,电子政务可分为以下三类:(1)对(GovernmenttoGovernment,G2G):指各部门之间通过电子方式进行信息共享、协同办公等业务。(2)对企业(GovernmenttoBusiness,G2B):指向企业提供在线政务服务,如企业注册、审批、税收征管等。(3)对公众(GovernmenttoCitizen,G2C):指向公众提供在线政务服务,如身份证办理、户口迁移、在线咨询等。1.3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各级加大投入,推进光纤、移动通信、云计算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电子政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2)政务信息系统逐步整合。各级积极开展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工作,实现数据资源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共享,提高工作效率。(3)政务服务水平不断提升。通过实施“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一窗受理、一次办好,简化办事流程,方便企业和群众。未来,我国电子政务发展趋势如下:(1)数字建设:以数据为驱动,深化数据治理,推动数字化转型。(2)智能化应用: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提升政务服务个性化、智能化水平。(3)区域协同:推进区域间电子政务合作,实现政务服务跨区域办理,助力区域一体化发展。(4)网络安全保障:加强网络安全防护,保证电子政务系统和数据安全。第2章政务服务管理理念2.1政务服务管理的内涵政务服务管理是指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和方法,对政务服务活动进行规范、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的一系列活动。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导向:政务服务管理的核心目标是为民众提供高效、便捷、优质的政务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2)依法行政:政务服务管理遵循国家法律法规,保证政务服务的合法性、合规性。(3)流程优化:政务服务管理通过优化业务流程,简化审批环节,提高政务服务效率。(4)信息技术支撑:政务服务管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提升政务服务水平。2.2政务服务管理的基本原则政务服务管理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公开透明:政务服务管理要求政务活动公开、透明,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接受社会监督。(2)公平公正:政务服务管理要保证政务服务公平、公正,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3)高效便捷:政务服务管理以提高政务服务效率为核心,简化办事流程,缩短办理时限,为民众提供便捷的政务服务。(4)协同共享:政务服务管理推动政务部门间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形成政务服务合力。2.3政务服务管理的实践与创新政务服务管理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务服务标准化:通过制定政务服务标准,规范政务服务行为,提高政务服务质量和水平。(2)政务服务一体化:推进政务服务线上线下融合,实现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提高政务服务便捷性。(3)政务服务智能化: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政务服务个性化推荐、智能审批等功能,提升政务服务效能。(4)政务服务评价体系:建立政务服务评价体系,对政务服务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不断优化政务服务。(5)政务服务安全保障:强化政务信息安全意识,加强信息安全防护,保证政务服务数据安全。(6)政务服务社会化: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政务服务,构建多元化、竞争性的政务服务市场,提高政务服务水平。第3章互联网技术发展概况3.1互联网技术发展历程互联网技术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信息交流与共享的重要基础设施。互联网技术发展历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互联网的诞生(1960s):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为解决军事通信网络的安全性问题,启动了ARPANET项目,奠定了互联网的基础。(2)互联网技术的标准化(1970s):提出了TCP/IP协议,使得不同类型的计算机网络能够互联互通。(3)互联网的普及(1980s):个人计算机的普及以及邮件、新闻组等应用的推广,使得互联网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4)万维网的出现(1990s):英国科学家蒂姆·伯纳斯李发明了万维网,极大地促进了互联网的发展。(5)移动互联网的兴起(2000s):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互联网从桌面端走向移动端,移动应用成为互联网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3.2我国互联网技术发展现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互联网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我国互联网用户规模已位居全球首位,互联网技术在以下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1)基础设施建设: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4G网络,5G网络建设也在稳步推进,互联网接入速度不断提高。(2)互联网企业崛起:我国互联网企业如巴巴、腾讯、百度等,已成为全球知名企业,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3)应用创新:我国在电子商务、在线支付、社交网络、共享经济等领域取得了世界领先的地位。(4)政策支持:我国高度重视互联网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互联网技术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3.3互联网技术发展趋势(1)5G技术:5G技术将进一步提高网络速度、降低时延,为物联网、无人驾驶等新兴应用提供技术支持。(2)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技术将在互联网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提高互联网应用智能化水平。(3)大数据:大数据技术将帮助企业和实现精细化运营管理,提高决策效率,促进产业发展。(4)云计算:云计算技术将进一步降低企业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动互联网行业创新。(5)区块链:区块链技术将在金融、供应链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提高数据安全性、透明度和可追溯性。(6)边缘计算:边缘计算技术将使数据处理更加靠近用户,降低网络延迟,提高用户体验。第4章电子政务服务管理体系构建4.1电子政务服务管理体系的要素电子政务服务管理体系是保证电子政务高效、安全、便捷运作的核心框架。本节将阐述电子政务服务管理体系的关键要素。4.1.1政策法规与标准规范政策法规是电子政务服务管理体系的基础,包括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地方性政策以及行业规范。标准规范则明确了电子政务服务的质量要求、操作流程、数据安全等方面内容。4.1.2管理机构与职责划分明确电子政务服务的管理机构,制定合理的职责划分,保证各部门、各岗位之间协同合作,提高工作效率。4.1.3服务流程与业务协同优化服务流程,实现部门间业务协同,提高政务服务效能。包括事项梳理、流程优化、数据共享等方面。4.1.4信息资源整合与利用整合政务信息资源,实现数据共享,提高政务服务质量和效率。涉及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分析、共享等环节。4.1.5技术支持与安全保障运用互联网技术,为电子政务服务提供技术支持,保证服务的高效、安全。包括系统架构、技术选型、网络安全等方面。4.2电子政务服务管理体系的构建原则为保证电子政务服务管理体系的科学、合理、高效,以下构建原则应予以遵循。4.2.1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遵循国家电子政务发展规划,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制定分期、分步实施方案。4.2.2用户导向,需求驱动以用户需求为核心,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政务服务质量和效率。4.2.3整合资源,共享协同整合政务信息资源,促进部门间业务协同,实现数据共享。4.2.4技术创新,安全保障积极引进新技术,提高政务服务效能,同时保证信息安全。4.3电子政务服务管理体系的建设路径依据上述构建原则,以下为电子政务服务管理体系的建设路径。4.3.1明确政策法规,制定标准规范研究相关政策法规,制定电子政务服务相关标准规范,为体系建设提供依据。4.3.2设立管理机构,划分职责权限成立电子政务服务管理机构,明确各部门职责,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4.3.3优化服务流程,实现业务协同对政务服务流程进行梳理优化,推动部门间业务协同,提高工作效率。4.3.4整合信息资源,实现数据共享搭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整合各类信息资源,促进数据共享。4.3.5构建技术支撑体系,保证信息安全选用成熟的技术架构,加强网络安全防护,为电子政务服务提供稳定、安全的技术支持。4.3.6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培养一支具备专业素养的电子政务人才队伍,提升电子政务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第5章互联网技术在政务服务中的应用5.1电子政务服务平台建设5.1.1平台架构设计电子政务服务平台应遵循模块化、集成化、可扩展的设计原则,采用分层架构模式,包括展示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以及基础设施层。通过统一的服务接口规范和数据交换标准,实现政务服务资源的整合与共享。5.1.2服务事项梳理与接入对政务服务事项进行系统梳理,明确服务内容、办理流程、时限要求等,实现政务服务事项的标准化、清单化管理。同时采用服务接入方式,将各部门政务服务事项集成到电子政务服务平台,提高政务服务效能。5.1.3用户服务与互动电子政务服务平台应提供用户友好的界面设计,实现个性化服务推荐,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同时加强用户互动,通过在线咨询、意见反馈、评价投诉等功能,提升用户体验。5.2云计算在政务服务中的应用5.2.1政务云基础设施建设利用云计算技术,构建政务云基础设施,实现计算、存储、网络等资源的集中管理、弹性扩展和按需分配,降低政务信息化建设成本,提高政务服务效率。5.2.2政务数据共享与开放基于政务云平台,实现政务数据的集中存储、管理和分析,推动政务数据资源共享与开放,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助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5.2.3政务云安全防护加强政务云安全防护,建立安全防护体系,保证政务数据和应用的安全。采取数据加密、访问控制、安全审计等措施,提高政务云平台的安全防护能力。5.3大数据在政务服务中的应用5.3.1政务数据采集与整合运用大数据技术,对政务数据进行全量采集、实时监测和动态更新,实现政务数据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为政务服务提供数据支撑。5.3.2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政务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发觉政务服务过程中的问题和规律,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提升治理能力。5.3.3智能化政务服务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政务服务的智能化,如智能问答、自助办事、审批自动化等,提高政务服务效率,减轻群众办事负担。5.3.4政务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在政务服务中应用大数据技术,要重视政务数据安全与个人隐私保护,采取数据脱敏、加密存储、访问控制等措施,保证数据安全与合规。第6章政务服务互联网技术创新6.1政务服务互联网技术创新的意义政务服务互联网技术创新在提升治理能力、优化公共服务水平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互联网技术创新有助于提高政务服务效率,实现政务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降低行政成本。互联网技术创新能够推动政务公开,提升透明度,增强民众对的信任。政务服务互联网技术创新还将促进职能转变,实现政务服务向智能化、个性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6.2政务服务互联网技术创新方向政务服务互联网技术创新应聚焦以下几个方面:6.2.1云计算技术云计算技术为政务服务提供了弹性、高效、安全的计算和存储资源。通过构建政务云平台,实现政务数据资源的统一管理、调度和优化,降低信息化建设成本,提高政务服务效率。6.2.2大数据技术大数据技术在政务服务中的应用有助于挖掘政务数据价值,为政策制定、决策支持和公共服务提供有力支撑。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民生需求,实现精准服务。6.2.3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为政务服务提供了智能化解决方案。通过引入智能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实现政务咨询、在线办理等业务的智能化,提高政务服务体验。6.2.4区块链技术区块链技术在政务服务中的应用,可以提高数据安全性和透明度。通过构建基于区块链的政务数据共享机制,实现数据在不同部门间的可信传递,提升政务协同效率。6.3政务服务互联网技术创新实践案例以下为我国政务服务互联网技术创新的实践案例:6.3.1智能政务某市采用智能政务,为市民提供政务咨询、业务办理等服务。通过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实现与市民的实时互动,提高政务服务效率。6.3.2政务服务APP某省推出政务服务APP,集成各类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通过移动端应用,方便市民随时随地办理政务事项,提升政务服务体验。6.3.3政务数据共享平台某市搭建政务数据共享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政务数据资源的整合与共享。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为决策提供有力支持,提高政务服务效能。6.3.4电子证照系统某省推出电子证照系统,采用区块链技术保障证照数据的安全性和可信度。市民在办理政务服务事项时,可通过电子证照系统实现证件材料的线上提交,简化办理流程,提高办事效率。第7章政务服务互联网安全策略7.1政务服务互联网安全风险分析7.1.1网络攻击风险互联网环境下,政务服务系统可能面临来自黑客的DDoS攻击、Web应用攻击等,导致系统瘫痪、数据泄露。7.1.2数据泄露风险政务服务系统中存储的用户个人信息、企业信息等敏感数据,可能因内部人员泄露、外部攻击等原因导致数据泄露。7.1.3系统漏洞风险政务服务系统在开发、部署过程中可能存在安全漏洞,给黑客提供可乘之机。7.1.4认证机制不足风险若政务服务系统的用户认证机制不健全,可能导致非法访问、冒用他人身份等安全问题。7.2政务服务互联网安全体系建设7.2.1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政务服务互联网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各级管理人员、运维人员的安全职责。7.2.2技术防护体系采用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安全审计等安全设备和技术,构建全方位的技术防护体系。7.2.3安全运维体系加强运维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能培训,规范运维操作,保证系统安全稳定运行。7.2.4安全监控体系建立安全监控中心,实时监测网络流量、系统日志等,发觉异常情况及时处理。7.3政务服务互联网安全防护措施7.3.1网络安全防护(1)采用DDoS防护设备,对网络流量进行清洗,抵御大规模网络攻击。(2)部署Web应用防火墙,防止Web应用攻击,如SQL注入、跨站脚本等。7.3.2数据安全防护(1)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存储和传输,保证数据安全。(2)建立数据备份和恢复机制,防止数据丢失。7.3.3系统安全防护(1)定期对系统进行安全漏洞扫描,及时修复漏洞。(2)强化系统访问控制,实施最小权限原则。7.3.4认证安全防护(1)采用多因素认证,提高用户身份验证的安全性。(2)定期审计用户权限,防止越权访问。7.3.5安全意识培训加强对政务服务系统使用者的安全意识培训,提高用户对网络安全的认识,降低内部安全风险。7.3.6安全应急预案制定政务服务互联网安全应急预案,保证在突发安全事件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应急响应和处置。第8章政务服务互联网监管机制8.1政务服务互联网监管的必要性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政务服务已成为提升治理能力、优化公共服务的重要途径。但是互联网的开放性、虚拟性等特点,也使得政务服务在互联网环境下面临诸多风险与挑战。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政务服务互联网监管机制,对于保证政务服务安全、高效、便捷具有重要意义。8.1.1保障政务服务数据安全互联网环境下,政务服务数据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建立政务服务互联网监管机制,有助于加强对政务服务数据的保护,防止数据泄露、篡改等安全风险。8.1.2提升政务服务效能通过政务服务互联网监管,可以实时掌握政务服务的运行状况,发觉并解决服务过程中的问题,从而提升政务服务的整体效能。8.1.3规范政务服务平台运行政务服务互联网监管机制有助于保证政务服务平台遵循相关政策法规,规范运行,为公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8.2政务服务互联网监管体系构建政务服务互联网监管体系构建应遵循以下原则:合法性、全面性、动态性、协同性。以下为具体监管体系构建方案。8.2.1监管主体与职责划分明确政务服务互联网监管的主体,划分各级部门、监管机构的职责,形成协同高效的监管体系。8.2.2监管制度与规范制定政务服务互联网监管的相关制度与规范,明确监管目标、内容、方法、流程等,保证监管工作的有序开展。8.2.3监管手段与技术支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构建政务服务互联网监管平台,实现监管信息的实时收集、分析、处理。8.2.4监管结果应用与反馈将监管结果应用于政务服务优化、政策调整等方面,形成闭环管理,不断提升监管效果。8.3政务服务互联网监管政策与法规8.3.1制定政务服务互联网监管政策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政务服务互联网监管政策,明确监管目标、原则、任务等。8.3.2完善政务服务互联网法规体系修订和完善政务服务互联网相关法规,保证政务服务互联网监管在法治轨道上运行。8.3.3加强政务服务互联网监管执法加大执法力度,对违反政务服务互联网监管规定的行为进行查处,保障政务服务互联网监管政策的落实。8.3.4推动政务服务互联网监管立法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推动政务服务互联网监管立法,为政务服务互联网监管提供更为有力的法治保障。第9章电子政务服务质量评价与优化9.1电子政务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电子政务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衡量电子政务服务质量的关键,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全面、客观地反映电子政务服务水平的现状。本节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电子政务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9.1.1政务服务流程便捷性(1)政务服务事项覆盖面(2)政务服务流程简化程度(3)事项办理时限9.1.2政务信息透明度(1)政务信息公开范围(2)政务信息公开时效性(3)政务信息获取便捷性9.1.3政务服务互动性(1)在线咨询与答复时效性(2)用户投诉与建议处理满意度(3)政务服务满意度调查与反馈9.1.4技术支持与安全性(1)系统稳定性与可靠性(2)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3)技术创新与升级9.2电子政务服务质量评价方法为客观、全面地评价电子政务服务质量,本节采用以下评价方法:9.2.1指标权重赋值采用专家咨询法、层次分析法等方法,合理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9.2.2数据收集与分析通过网络调查、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方式收集电子政务服务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9.2.3综合评价模型基于评价指标体系和权重赋值,构建电子政务服务质量综合评价模型,对电子政务服务质量进行量化评价。9.3电子政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旅行社与酒店合作协议(4篇)
- 《度假养生旅游业》课件
- 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六年级下册6.古代生物的多样性教案配套
- 会议室租赁合同集合(18篇)
- 有关传承国学经典演讲稿(19篇)
- 黄沙回填施工方案
- 井田公路施工方案
- 《现代家居风格解析》课件
- 前掷实心球 教学设计 -八年级体育与健康
- 企业物流改进方案(3篇)
- 益母草颗粒的保肝作用机制
- 中国经济史教学课件第八章近代农业经济的发展
- 2024年东南亚生化需氧量(BOD)分析仪市场深度研究及预测报告
- 《装饰构造与施工工艺实习》课程标准
- 高中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试
- 数学教育研究导论
- 医疗器械委托生产控制程序
- 【《大班幼儿合作行为的现状及培育策略探析》8900字(论文)】
- 2024年辽宁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卷物理试卷(一)
- 应急信息报送
- 环境设计创新创业项目计划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