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第7课汉字与书法教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3_第1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第7课汉字与书法教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3_第2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第7课汉字与书法教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3_第3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第7课汉字与书法教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3_第4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第7课汉字与书法教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eq\a\vs4\al(第7课汉字与书法)课程标准:概述汉字起源、演化的过程,了解中国书法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一、从汉字起源到“书同文”1.文字作用(1)记录人们的思维、语言、阅历以及困难的社会现象。(2)使文化得以传播沟通、世代传承。2.汉字演化(1)出现:①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出现了一些刻画符号。②商代: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汉字。③商周:“金文”是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2)统一:①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文字发展出现混乱状况;秦统一为文字统一供应了条件。②措施:秦始皇以秦国小篆为基础,推行“书同文字”。③意义:为隶书推广奠定了基础,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二、书艺历程1.形成条件(1)单体汉字字形丰富、数量浩大,供应载体。(2)士人群体形成,是汉字发展为书法艺术的动力。(3)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为书法技巧创新供应了物质条件。2.发展历程朝代缘由主要表现代表秦汉秦统一六国,“书同文字”。汉代社会生产进一步发展秦小篆和汉隶都具有书法的美感,但多数是好用性文字秦《泰山刻石》魏晋士人群体渐渐形成,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书法艺术起先进入自觉阶段王羲之的《兰亭序》隋唐国家统一,社会经济空前旺盛书法艺术达到新高峰,既有草书,也有楷书,书法理论日趋成熟张旭、怀素;颜真卿、柳公权宋代“重文轻武”,学问分子队伍扩大,城市工商业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出现各具情态的四大家,推崇魏晋书法风范,追求特性而忽视法度,提倡“有意无法”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明代城市工商业进一步发展,社会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更加强调特性化的创建祝枝山、文征明3.书法特点(1)以笔墨的黑白空间和线条的刚柔枯润来抒情达意。(2)通过自由改变的线条和疏密得宜的布局,将绘画艺术的情境美和书写的内容有机融合,成为表现士人追求自我志向和特性的独特的艺术。1.对先秦文字的相识(1)甲骨文并不是我国最早的文字,而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2)对秦朝“书同文字”而言,政治上的统一既是其缘由,也是其结果。(3)秦朝的官方文字是小篆而不是隶书。2.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特征(1)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一种以汉字的文义为内容,以某种字体的书写为形式,遵循肯定章法的独特艺术。(2)汉字书法是一种线的艺术,以自由而多样的线的曲直运动和空间构造,表现和表达出形体、感情和气概。(3)它以点画和结构反映文字的形体美、动态美和意境美,具有肯定的概括性和高度的审美价值。3.汉字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的缘由(1)中心集权的统一国家保证了汉字运用的畅通无阻。(2)汉字为不同民族、不同方言区的交往供应了便利条件,反之,我国众多民族、众多方言,为汉字的运用与发展供应广袤的空间。(3)汉字自身的成熟与完备,也为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4.汉字与书法艺术的影响(1)跨越幅员宽阔的中华大地,沟通不同方言区域。(2)连接着中国境内的各个民族,有利于增进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加民族凝合力。(3)汉字把中华文化传播到了周边各国与世界,并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儒家文化圈,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主题一汉字的演化[史料探究]材料结合图文信息和所学学问,简要概括汉字的发展演化过程,并指出其演化的特点。提示:演化过程: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演化特点:由繁到简,保留象形文字的特点。[归纳总结]汉字演化阶段特征及趋势阶段时代字体特点或地位趋势古文字阶段远古图画文字中国文字的起源,属于象形文字由图画到符号;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总趋势是由繁到简商代甲骨文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比较成熟周代铭文刻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也叫金文秦代小篆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隶楷阶段汉代隶书字形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魏晋楷书笔画详备,结构严整,好用价值强魏晋行书兼楷和草特长,工整清楚,飞洒活泼魏晋草书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尽情[对点训练]1.有首唐诗曾如此描述一位书法家的作品:“恍恍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整如惊电,状如楚汉相攻战。”这一作品采纳的书法字体是()A.小篆 B.隶书C.行书 D.草书解析:选D草书的章法满纸回旋飘舞,内气充盈,非常的传情浪漫,激情不行抑止,故D项正确。主题二中国书法艺术的时代特征[史料探究]材料一颜真卿《多宝塔碑》材料二苏轼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成为书也”“我书意造本无法”。材料三明代,几乎同时生活于苏州的祝枝山、文征明虽为好友,但书法情态迥然有别,祝枝山书法潇洒风流,如斜雨疾风;文征明书法则温顺婉约,如春日柳莺。(1)视察材料一图片,说明颜真卿书法的特点,并探究隋唐时期书法的特点。(2)依据材料二探究分析宋代书法的特点。(3)依据材料三探究明代书法发展的趋势。提示:(1)颜真卿的楷书端正浑厚,雍容大度。特点:留意规范法度,书法理论日趋成熟。(2)推崇魏晋书法风范,追求特性而忽视法度,提倡有意无法。(3)随着社会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更加强调特性化的创建。[归纳总结]书法艺术特点与历史阶段特征的关系(1)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对汉末社会危机进行深刻反省的同时,士人群体渐渐形成,书法艺术进入自觉阶段。(2)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旺盛,政治安定,书法讲究法度和规范。(3)宋代重文,市民阶层兴起,书法艺术各具情态,追求特性而忽视法度,提倡有意无法。(4)明代社会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书法艺术更加强调特性化创建。[对点训练]2.“对文钱”为宋太宗首创,是指同一年号钱,大小、重量、形制和币文内容完全相同,但币文的书法则不同。下图为宋太宗手书“淳化元宝”真行草三枚。这三种字体反映了()A.当时政府对书法书写的重视B.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C.当时社会流行字体的多元化D.汉字应用已深化社会各领域解析:选C材料反映的是宋太宗个人行为,不能反映出政府对书法书写的重视,故A项错误;中国汉字源远流长,甲骨文标记着汉字的成熟,故B项错误;从宋太宗手书三种字体,可知当时字体多样性,故C项正确;材料中不能体现汉字深化社会各领域,故D项错误。考点一汉字的演化命题角度:1.汉字字体的演化。2.汉字演化的趋势。[典题例析][例1]从甲骨的刻符、青铜器的铭文,到笔画详备的楷书,缀连成一幅生动的文字史画卷。视察下面的图片,可以得出的精确相识是()楷体汉字执王臣劓甲骨文A.楷体汉字形态干脆演化于甲骨文B.楷体汉字飘舞飘逸便于抒情达意C.甲骨文字是不行识读的刻画符号D.甲骨文具有现今文字的某些特征[解题思路][答案]D[题组冲关]1.下图是汉字“日”“月”在甲骨文中的不同写法比照表。商代甲骨内容多为“卜辞”,文体大部分符合象形、会意的造字原则。据此,我们可以推断()现代汉字日月甲骨文的不同写法A.中国的古代文字从今已基本定型B.字体婉曲、厚实带有刚正不阿的肃穆感C.它赐予观者豪放不羁、流畅之感D.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解析:选D甲骨文是文字发展成熟的标记,但并未定型,小篆的出现标记着古代文字基本定型,故A项错误;B项是隶书的特点,故B项错误;C项是草书的特点,故C项错误;据材料中“日”“月”二字的不同写法可以看出,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故D项正确。2.西周时,周天子常常将刻有铭文的青铜器分发给各地诸侯。这样,周人运用的文字首先传播到了周的各诸侯国,不久便传到了楚或吴、越之地。这说明西周()A.实现了中心对地方的垂直管辖B.天子与诸侯的臣属关系明确C.为华夏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D.各民族的文化沟通比较频繁解析:选C分封制下,地方有较大独立性,故A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天子与诸侯的臣属关系,而是文化的传播问题,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周人运用的文字首先传播到了周的各诸侯国,不久便传到了楚或吴、越之地”,体现了华夏文化的形成,故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民族间的问题,故D项错误。考点二书法艺术命题角度:1.书法艺术的特点。2.书法艺术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典题例析][例2]书法以自由多样的线条艺术表现情感和意境。下列作品把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的是()ABCD[解题思路][答案]D[题组冲关]3.对中国古代书法,有“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的总结,以下理解不精确的是()A.“晋人尚韵”从本质上体现了东晋士人超然心态及对空灵境界的追寻B.“唐人尚法”表现出封建鼎盛时期国力富强的气派和勇于开拓的精神C.“宋人尚意”是城市改变商品经济发展背景下文人们冲突心理的反映D.“元明尚态”为封建社会停滞不前时代文人们缺乏创新的一种体现解析:选C魏晋时期,因少数民族入侵,国家战乱不止,道教、佛教盛行,故文人多追求超然心态,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宋朝,重文轻武,周边冲突不断,商品经济发展背景下兴起的是市民文化,而不是士大夫的写意,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元明时期,封建社会起先走入末期,政治上加强君主专制,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4.史言有“吴中四士”之称的张旭“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既醒自视,以为神,不行复得也,世呼张颠”。其书法特点是()A.气粗字险 B.逸势奇状C.气郁字敛 D.雅俗共赏解析:选B气粗字险强调人的心情和字之间的关系,与张旭的书法无关,故A项错误;逸势奇状,可以看出是草书,符合张旭的书法特点,故B项正确;气郁字敛体现的是楷书的风格,故C项错误;雅俗共赏是行书的风格,故D项错误。————————————————[课堂小结·建通史]——————————————中国古代汉字、书法之关键词——汉字构型独特,充溢活力,书法刚柔自如,显现了东方审美情趣[文化上](1)文字的独创是人类发展史上石破天惊的大事,它将人们的思维、语言、阅历以及困难的社会现象记录下来,使文化得以传播沟通,世代传承。(2)商代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商周时期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被称为“金文”,秦朝“书同文”,经过小篆,发展出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形成了中国书法的五种主要字体。(3)汉字的书法正是通过自由改变的线条和疏密得宜的布局,同时将绘画艺术的情境美和书写的内容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表现士人追求自我志向和特性的独特的艺术。[政治上](1)商代把神权和王权紧密结合,祭祀盛行,甲骨文资料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2)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时期,汉字的运用更为广泛和频繁,人们对文字的丰富、发展做了有益的尝试。(3)秦始皇推行“书同文字”,以秦国的小篆为基础,统一全国文字,后来书写简便的隶书也得到推广。文字的改革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经济上](1)汉字是一种传播和沟通的工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汉字渐渐成熟,并呈现由繁到简的演化趋势。(2)隋唐盛世的出现,国家统一,社会经济的空前旺盛,使书法艺术达到高峰,书法理论日趋成熟。书法艺术呈现出讲究规范法度的特点。(3)宋代,随着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书法艺术呈现出各具情态、追求特性而忽视法度的特点。(4)明代,城市工商业进一步发展,书法艺术更加强调特性化的创建。课时达标检测(七)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在甲骨文里,“帝”字形所象的是架起木燃烧的样子,表祭祀最高天神的褅祭,属专用动词,后演化为单指被祭祀的最高天神——天帝,成为名词,再从指最高天神发展成人间的最高统治者。“帝”的字意演化说明()A.人神共治是中国特有文化 B.汉字是文明的载体C.君权神授催生了天人关系 D.皇权源于宗教祭祀解析:选B人神共治的说法是错误的,故A项错误;材料提到的是在甲骨文里,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故B项正确;天人关系催生君权神授,不是君权神授催生天人关系,故C项错误;皇权不是源于宗教祭祀,故D项错误。2.汉字独特的象形、表意等功能,使它可以成为各方言区的人群及各民族用来交际的共同工具。汉字把广袤地域内的居民拉近,从而增加了中华民族的凝合力。这主要体现了()A.汉字重意境的特征 B.各地文字完全一样C.中国语言的多样性 D.中华文化的内聚性解析:选D材料体现汉字的文化凝合力,故A项错误;各地文字并非完全一样,故B项错误;材料并非强调语言的多样性而是文字的多样性,故C项错误;以汉字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增加了民族凝合力,故D项正确。3.一般认为,魏晋南北朝以前为书法的自发阶段,强调书法的好用功能(重需求),魏晋以后为书法的自觉阶段,强调书法的审美功能(重追求)。书法艺术有这样的发展的主观缘由是()A.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B.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的壮大C.中国汉字的发展和魅力D.东方审美情趣的影响解析:选B书法艺术由强调书法的好用功能(重需求),到强调书法的审美功能(重追求)的主观缘由是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的壮大,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是客观条件,故A项错误,B项正确;中国汉字的发展和魅力是客观存在的,故C项错误;东方审美情趣在魏晋南北朝以前也有,故D项错误。4.下图是苏轼的书法作品《黄州寒食诗帖》,通篇跌宕起伏,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挥而就。这一作品的字体()A.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 B.字体方正,规则严整C.工整清楚,飞洒活泼 D.改变丰富,奔放跃动解析:选C结合所学可推断这一作品的字体是行书。小篆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故A项错误;楷书字体方正,规则严整,故B项错误;行书工整清楚,飞洒活泼,故C项正确;草书改变丰富,奔放跃动,故D项错误。5.下图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B.汉字演化的历史过程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解析:选B汉字依据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化发展,题干“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正是汉字演化过程的一部分,故B项正确。6.《辞海》说明汉字的某种字体时称:“形体方正,笔画平直”。该字体开端于汉末,盛行于魏晋南北朝,始终运用到现在。该字体是()A.隶书 B.行书C.楷书 D.草书解析:选C据材料中“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开端于汉末”可知是楷书,故C项正确。7.苏轼曾形容某种书体说:“(它)含情循礼,‘离方遁圆,处乎季孟之间’,‘会通于意态之际’,……意趣在将发未发,君子有情,至真即为止乎与心。”此书体应当是()A.行书 B.草书C.楷书 D.隶书解析:选A行书含情循礼,“离方遁圆,处乎季孟之间”“会通于意态之际”。行书“意趣在将发未发,君子有情,至真即为止乎与心”,故A项正确。8.唐代一位书法家的作品简直就是舞蹈、音乐、激情,“伏如虎卧,起如龙跳,顿如山峙,控如泉流”。据此可知,这位书法家作品中的字体是()A.隶书 B.行书C.草书 D.楷书解析:选C依据材料“伏如虎卧,起如龙跳,顿如山峙,控如泉流”体现该字体豪放、随性的特点,隶书整齐安定、端庄,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行书既工整清楚,又飞洒活泼,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草书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改变丰富,奔放跃动,符合材料描述,故C项正确;楷书字形方正,规则严整,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8分)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甲骨文是中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一种成系统的文字。甲骨文卜辞的内容,绝大部分与殷商王室有关。小至殷王的耳鸣、牙疼,大至年成、祭祀、征伐,无不以殷王或王室为中心,其他非卜辞的刻辞也是如此。因此,认定它是殷代王室的档案,是可信的。甲骨文卜辞的文句都很短,而西周出现了上百字、数百字的铭文。其内容的丰富多彩,及其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都不是甲骨文能比拟的。金文又多讲求押韵。西周较长的铭文都比较留意纪时,明显更利于细致地记述历史事务。对于相识商周,特殊是西周的历史文字,金文是珍贵的第一手材料。——据张岂之《中国历史》(先秦卷)材料二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材料三语言文字是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历史演进过程中渐渐形成的符号系统,是全部文化和文明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