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测试6 诗词赏析-2025年上海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解析版)_第1页
综合测试6 诗词赏析-2025年上海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解析版)_第2页
综合测试6 诗词赏析-2025年上海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解析版)_第3页
综合测试6 诗词赏析-2025年上海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解析版)_第4页
综合测试6 诗词赏析-2025年上海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综合测试06诗词赏析综合过关卷二

时间:90分钟,说明:共19首诗词题,满分150分

姓名得分

(2023・上海静安•二模)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共8分,分值分布:1分,2分,5分)

赠故人马子乔之六

〔南北朝〕鲍照

双剑@将离别,先在匣中鸣。

烟雨交将夕,从此遂分形。

雌沉吴江里,雄飞入楚城。

吴江深无底,楚阙有崇扃。

一为天地别,岂直限幽明。

神物终不隔,千祀倘②还并。

宝剑双蛟龙

〔唐〕李白

宝剑双蛟龙,雪花照芙蓉®。

精光射天地,电腾不可冲久

一去别金匣,飞沉失相从。

风胡⑤殁已久,所以潜其锋。

吴水深万丈,楚山邈千重。

雌雄终不隔,神物会当逢。

[注]①双剑故事见《晋书・张华传》,雷焕看到斗牛之间常有紫气,断定是宝剑之精,后深掘地下四丈,

得双剑。雷焕留一剑,另一送张华。雷焕死后,其子带剑行经延平津,剑忽然从腰间跳入水中,让人到水

中去寻,不见剑,但见两条龙在水底。②倘:可能。③指剑舞动时,光如芙蓉初开。④冲,当。⑤风胡,

古之善相剑者。

1.对上面两首诗(以下简称《赠故人》《宝剑》)的体裁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赠故人》是古体诗,《宝剑》是近体诗B.《赠故人》《宝剑》都是古体诗

C.《赠故人》是近体诗,《宝剑》是古体诗D.《赠故人》《宝剑》都是近体诗

2.对上面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鲍诗先写分离情景,再写分别后难以重聚之痛,最后翻新出奇,突显友情之深。

B.鲍诗以物喻人,写分离苦情仍显刚健,高亢瞭亮,在六朝绮靡诗风中独树一帜。

C.李诗中宝剑宛如蛟龙飞腾,又如雪花映照芙蓉;剑光照射天地,快赶上闪电了。

D.李诗写善于识剑者风胡子亡毁,宝剑仿佛因此而潜藏锋芒,暗含知音不在之叹。

3.两首诗都写到了“双剑”,用意有何不同?请引用重点句子加以分析。

【答案】1.B2.C3.①《赠故人》以双剑离合作喻,暗喻自己和友人分开;②最后一句,强调对

故人的思念、期盼重新聚首;

③《宝剑》“风胡殁己久”句,诗人以宝剑自比,感叹识得宝剑的风胡不再;④最后一句,诗人自信终有被赏

识之时。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体裁的能力。

古体诗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体,不讲对仗,字数较多;而近体诗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形式,

对仗工整,字数较少。古体诗的句数一般较多;而近体诗的句数一般较少,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排律八

句以上。古体诗除用韵以外,不受格律限制;近体诗受格律限制。要注意“近”和“古”其实不是相对于现在,

而是相对于唐朝来说的。

《赠故人马子乔之六》是南北朝时期的作品,是古体诗。

《宝剑双蛟龙》出自李白的《古风其十六》,诗词年代虽为唐代,但其体裁为五言古体诗。

故选Bo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C.“剑光照射天地,快赶上闪电了”说法错误,“精光射天地,电腾不可冲”的意思是它们发出的精光四射天和

地,连雷电也要逊其三分。应该是连雷电也比不上它,而不是“快赶上闪电了”。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的形象和情感的能力。

《赠故人马子乔之六》中是写“双剑将离别”“从此遂分形”“雌沉吴江里,雄飞入楚城”。该诗运用了《晋书•张

华传》中的典故,通过写双剑的分离,来隐喻自己和友人马子乔分离的情形。

《赠故人马子乔之六》结尾句“神物终不隔,千祀倘还并“意思是传说中的双剑无论相隔多久,最终还是会聚

在一起。诗人借这两句诗表达了自己在分别后依然期盼与友人重聚的心情,表达了对故人的思念之情,突

显友情之深。

《宝剑双蛟龙》中“风胡殁已久,所以潜其锋”意思为如同伯乐识马,识剑高手风胡子死后,两剑就将锋芒潜

藏不露,这两句是诗歌的主旨句,诗人以宝剑自比,感叹识得宝剑的风胡不再就是在感叹自己无人赏识,

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苦闷。

《宝剑双蛟龙》尾句“雌雄终不隔,神物会当逢”意思是然而,总有风云际会的时候,神差鬼使,这雌雄双剑

一定会重新会合。诗人以“神物会当逢”表达了自信终有被赏识之情。

(2023・上海松江•二模)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共8分,分值分布:1分,2分,5分)

梦天

李贺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

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琳相逢桂香陌。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遥望齐州②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注】①三山:指海上的三座神山蓬莱、方丈、瀛洲。②齐州:中州,即中国。

4.下列关于本诗风格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宏阔新奇B.直率奔放

C.变幻怪调D.委婉清丽

5.以下对本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本诗以“梦天”为题,全诗紧扣住“梦”来抒写情感。

B.开头四句写梦中上天,在变幻的月色中飘然走进月宫。

C.第五、六句写在月宫回头看人世,看到人间迅速变化。

D.最后两句写诗人从梦中醒来眺望大海,抒发悲凉感慨。

6.同为写梦,本诗和《梦游天姥吟留别》在艺术和主题上都有不同,请自选一个角度写一则文学短评。

【答案】4.D5.D6.答案示例一:两诗同为写梦,在主题上却有不同。李贺《梦天》通过梦游

月宫,描写天上仙境,以排遣个人苦闷,天上俯视大地,陆地海洋沧桑变化折射人生的短促与渺小,寄寓

了诗人对人世沧桑的深沉感喟。《梦》则是李白昂扬振奋、潇洒出尘的写照,以记梦为由,抒写了对光明、

自由的渴求,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表现了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

答案示例二:两诗同为写梦,在艺术表现方法上却有不同。李贺的诗歌并不长于对客观事物作精确的描写,

而是努力表现自己对客观事物的独特感受,并借助于想象和联想,调动多种多样的感觉,从而创造出奇异

而美丽的幻觉世界。《梦》诗人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大胆夸张的手法,组成一幅亦虚亦实、亦幻亦真的

梦游图,全诗运用对比手法,从现实(浑浊、冷酷)到梦境(美妙、欢乐),又回到现实,语言精练清新,

长短句式参差多变,四言、五言、六言、九言交错运用、节奏有缓有急,富有音乐美,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李贺在这首诗里,梦中上天,下望人间。通过梦游月宫,描写天上仙境,以排遣个人苦闷。天上众多仙女

在清幽的环境中,你来我往,过着一种宁静的生活。而俯视人间,时间是那样短促,空间是那样渺小,寄

寓了诗人对人事沧桑的深沉感慨,表现出冷眼看待现实的态度。诗人想象丰富奇特,构思宏阔奇妙,抒情

直率奔放,体现了李贺诗歌变幻怪濡的艺术特色。

故选D。

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D.”最后两句写诗人从梦中醒来眺望大海”错误。最后两句是说“遥望中国九州宛然九点烟尘浮动,那一片海

水清浅像是从杯中倾泻”,描绘的是诗人梦里在月宫俯视人间的所见。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主题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李贺的《梦天》描写了诗人梦游月宫的情景:前四句写诗人在月宫所见的美好景象,后四句写在诗人月宫

俯视人世感受到的短促与渺小。诗人的用意,主要不在于对月宫仙境的神往,而在于从非现实的世界冷眼

反观现世,从而揭示了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道理。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构思了一幅梦游的奇景,

塑造出一个个梦幻中的生动形象,再把梦中的奇景与当时冰冷的现实加以对比,抒写了诗人对光明、自由

的渴求,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揭示了诗人不事权贵、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可见,这两诗同为写梦,在主

题上却有不同。

李贺的《梦天》开头四句,借助奇特的想象,写诗人梦游月宫,描写天上仙境的美好奇妙;后四句,诗人

尽情驰骋幻想,仿佛他真已飞入月宫,看到大地上的时间流逝和景物的渺小,寄寓了诗人对人事沧桑的深

沉感慨,表现出冷眼看待现实的态度。诗人助于想象和联想,调动多种多样的感觉,想象丰富,构思奇妙,

用比新颖,体现了李贺诗歌变幻怪濡的艺术特色。

而在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里,诗人没有采取平铺直叙的办法,而是围绕着一场游仙的梦幻来构思。

诗人从现实(浑浊、冷酷)到梦境(美妙、欢乐),又回到现实,直到最后才落到不事权贵的主旨上。这

样的构思,给诗人幻想的驰骋开拓了广阔的领域,诗人大胆运用夸张的手法来描述幻想中的世界,塑造幻

想中的形象。在这方面,诗人运用了比喻、对比、衬托、夸张、联想等手法,他写熊咆龙吟,写雷电霹雳,

写空中楼阁,写霓衣风马……把幻想的场面写得活灵活现,真是令人眼花缭乱,惊心动魄。诗人语言精练

清新,长短句式参差多变。整首诗以七言为基调,还交错地运用了四言、五言、六言和九言的句子,这样

灵活多样的句法用在一首诗里,随着感情的起落,诗句有长有短,节拍有急有缓,富有音乐美,具有极强

的表现力。可见,两诗同为写梦,在艺术表现方法上却有不同。

(2023・上海奉贤•二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共8分,分值分布:1分,2分,5分)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①

唐•柳宗元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②。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唐•刘禹锡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岐。

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久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注】①元和十年,柳宗元、刘禹锡奉诏结束贬谪生活返回长安,因写诗讽刺权贵,再次被贬至更加

偏僻的柳州与连州;②伏波故道,指“伏波将军”马援率领军队攻打越南曾走过的路;翁仲,秦时巨人,始皇

依照其形铸金人,后称石像或墓道石为翁仲;③慵疏:懒散粗疏;④黄丞相,西汉时贤相黄霸;柳士师,

即柳下惠,曾因正直不阿著称。

7.以下人物称呼方式和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刘梦得(刘禹锡)B.柳柳州(柳宗元)

C.白乐天(白居易)D.王摩诘(王维)

8.以下对这两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诗颔联即景抒情,描写故道荒凉,讽刺当朝衰微,再次表达自身“憔悴”之境。

B.柳诗尾联扣住“赠别”主题,以夸张手法表达对朋友的深厚情谊,哀叹身世之悲。

C.刘诗颔联用典,一方面表达自己为官获得清名的渴望,一方面表达对朋友的赞颂。

D.刘诗颈联以“回雁”“哀猿”等意象衬托别绪,展现两位友人分手时凄厉的诗境。

9.酬和诗,是诗人相互间应答酬谢所作的诗,内容和情感上有所衔接、呼应。请分析刘诗是如何回应柳诗

的。

【答案】7.B8.C9.首联通过回忆去年同赴召,回应柳宗元“十年憔悴”的原唱,“又”呼应了“谁

料”,抒发两人共同连遭贬谪的身世之悲;颔联用“黄丞相”“柳士师”的典故以两位古代贤相呼应了柳诗的名

将和石像,表达与友人共同的慕贤之望,联想自身与友人相同的处境,有着建功立业却不能的无奈;颈联

以“回雁”“哀猿”等意象顺承诗歌前两联点明“赠别”的离愁别绪;尾联以“相望长吟”呼应了柳诗“垂泪千行”,

回应了两人相惜相知、不忍离别的悲伤之情;全诗的身世之叹、情感之悲及赠别不舍的情感表达与友人的

诗作一一契合,体现了酬和诗衔接、呼应的特点。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

“梦得”“乐天”“摩诘”分别是刘禹锡、白居易、王维的字;“柳州”是柳宗元的任职地,他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

所以人们又称其为柳柳州。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C.“表达自己为官获得清名的渴望”错误。西汉时有个贤相黄霸,两度出任颍川太守,清名满天下;而刘的“重

临”,则是背着不忠不孝的罪名,带着八旬老母流徙南荒。这是积毁销骨的迫害。诗人通过“事异”两字把互

相矛盾的情况扭合到一起,带有自嘲的口气,暗含对当政者的不满和牢骚,并非“表达自己为官获得清名的

渴望”。

故选C。

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刘诗首联的意思是:被贬出京城十年后,我们二人同时接召赴京,却同时再被贬往边荒之地,同行千里渡

过湘水后又不得不彼此分手了。这就回应了柳宗元的“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又”呼应了“谁

料”,抒发两人共同连遭贬谪的身世之悲。

刘诗颔联的意思是:我虽是再次充任连州刺史,却与西汉黄霸两任颍川太守截然不同,更是自叹不如三次

被贬黜的柳下惠。柳诗颔联的意思是:踏上汉时故道,追思马援将军;昔日石人何在,空余荒草野径。刘

诗用“黄丞相”“柳士师”的典故以两位古代贤相呼应了柳诗的名将和石像,表达与友人共同的慕贤之望,联想

自身与友人相同的处境,有着建功立业却不能的无奈。

刘诗颈联的意思是:想要归去的目光随着北归的大雁消失在天边,心中愁肠百结之时却又听到了凄厉的猿

啼。诗人以“回雁”“哀猿”衬托别绪,诗境也变得凄厉,以此呼应柳诗“赠别”的愁绪。

刘诗尾联的意思是:柳州和连州有桂江相连,每当桂江向东流经连山之下时,我将和你相互凝望,低头吟

诵《有所思》。以“相望长吟”呼应了柳诗“垂泪千行”,回应了两人相惜相知、不忍离别的悲伤之情。

刘诗诗情厚重凝练,深切悲怨,动人心魄,感人肺腑,体现了作者的身世之叹、与友人患难与共的真挚情

谊以及赠别不舍的情感,这均与友人的诗作一一契合,体现了酬和诗衔接、呼应的特点。

(2023・上海普陀,二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共8分,分值分布:1分,2分,5分)

云中至日0

〔清〕朱彝尊

去岁山川缙云岭②,今年雨雪白登台③。

可怜至日长为客,何意天涯数举杯。

城晚角声通雁塞④,关寒马色上龙堆⑤。

故园望断江村里,愁说梅花细细开。

【注】①云中:古郡名,今山西大同市。至日:这里指冬至。②缙云岭:今浙江缙云县。③白登台:

即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东北。④雁塞:即雁门山,今山西代县西北。⑤龙堆:即白龙堆,古西域沙丘

名,在今新疆南路的戈壁滩沙漠。

10.本诗一共有几联对仗?以下选项判断乖阳的一项是()

A.一联B.两联C.三联D.四联

11.对本诗题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羁旅诗B.边塞诗C.山水诗D.怀古诗

12.本诗在情感抒发上具有“远客之悲层层郁积”的特点,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答案】10.C11.A12.答案示例:

首联以“去岁”和“今年”对举,“山川”言地理之辽远,“雨雪”说季候之变换,引出生涯漂泊之悲的主题;

颔联写至日时分,原本应阖家团聚,可诗人却仍旧羁旅天涯,不得归去,为客已悲,至日为客愈悲;

颈联从“天涯”写到眼前处境,“城晚”“关寒”“角声”“马色”“雁塞”“龙堆”营造出声色交融的森严气象,进一步

加重诗人内心孤独悲凉的感受;

尾联以虚映实,写故园江村远不可望,只能祈愿和想象梅花开放的美好景致,更衬出眼前的远客之悲。全

诗从慨叹客游到望断乡关,再到愁说忆梅,逐层推进,哀情益显深长悲惋。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

本诗讲究对仗,除尾联外,三联全都对仗工整。首联“去岁”对“今年”,“山川”对“雨雪”,“缙云岭”对“白登台”;

颔联“可怜”对响意“,“至日”对“天涯”,“长为客”对“数举杯”;颈联“城晚”对“关寒”,“角声”对“马色”,“通

雁塞”对“上龙堆”。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题材的能力。

结合【注】可知,本诗写于冬至日,冬至这天本应与家人团圆,身处天涯的诗人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于是

写下了这首诗。首联描写今昔的对比;颔联感叹冬至之际孤身饮酒;颈联寓情于景,由眼前的萧瑟之景联

想到塞外边地的荒冷;尾联遥想故园美景,与眼前之景形成对照。属于羁旅诗。

故选Ao

1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人情感的能力。

首联交代行踪,说自己并不是今朝不得归家,而是久在异地,漂泊至今;“山川”“雨雪”暗示在外的艰辛,今

年的情形尤其令人伤悲,雪花纷至,山中寒气逼人。引出生涯漂泊之悲的主题。

颔联直抒胸臆,可叹游子在佳节时分,众人团圆之际,只能登高饮酒排解忧愁。“长”“数”字表明诗人在外做

客之久及思乡之苦。

颈联放开视角,由景人情,由眼前的萧瑟之景联想到塞外边地的荒冷,以此烘托孤寂凄冷的心境。

尾联收束全篇,想起故乡的风物,聊解愁肠,但路途遥远,即便是决眦也不能如愿。这重重的阻隔,加上

料想故园的梅花正是恣情怒放,尽展风姿的时候,禁不住伤痛万分,还不如勿提此物。这样的心境使得善

于含蓄寄意的诗人也直说“愁”字了。

(2023・上海黄浦•二模)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共8分,分值分布:1分,2分,5分)

戊辰中秋夕渤海舟中望月有怀①

陈寅恪

天风吹月到孤舟,哀乐无端托此游。

影底河山频换世,愁中节物易惊秋。

初升紫塞②云将合,照澈苍波海不流。

解识®阴晴圆缺意,有人雾鬓独登楼。

【注】①本诗作于1928年。②紫塞,指北方边塞。③解识:懂得。

无题

鲁迅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13.校报拟刊登这两首诗做一个鉴赏栏目,下面曩道合用作栏目标题的一项是()

A.民国风骚B.民国风月C.民国风貌D.民国风骨

14.下面出自《四溟诗话》的句子,不道自评价甲诗的一项是()

A.写景述事,宜实而不泥乎实。

B.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

C.诗以起句为主,顺流之势,兴在一时。

D.诗有天机,待时而发,触物而成。

15.两首诗都作于月夜,但抒发的情志不同,请对此加以分析。

【答案】13.D14.B15.①甲诗在动荡时局的中秋孤舟上,②表达了思亲怀人、忧时忧国、漂泊

孤独等情志;③乙诗在挈妇将雏的颠沛流离的春夜,将朋友被杀的悲愤诉诸文字,④表达了对统治者的蔑

视与愤慨、对烈士母亲的同情、对时局的无奈。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风骚”原指《国风》和《离骚》,今指文学作品;

“风月”,指男女情爱;

“风貌”指风景概貌;

“风骨,,指一种刚健有力的风度和气质,更贴合两首民国诗作的风格。

故选D。

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甲诗写景述事,从眼前景物写起,又不拘泥于此,故A对;

B讲语言风格,甲诗不属此类,故B错;

甲诗触景生情,所谓“以起句为主”或“待时而发,触物而成”,CD对。

故选B。

1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甲诗“天风吹月到孤舟”“解识阴晴圆缺意,有人雾鬓独登楼”写诗人中秋之夜独在孤舟,望月想念亲人,想象

妻子此时也独上高楼牵挂着自己,表达出飘零寂寞的伤感;“影底河山频换世”写又时值家国处于风雨飘摇的

动荡时局,更增添了忧世伤时之感。

据此分析出,在动荡时局的中秋孤舟上,表达了思亲怀人、忧时忧国、漂泊孤独等情志;

乙诗是作者横眉立目向敌人的屠刀丛中吟诵正气凛然的诗篇。“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诗人

在月光如水的夜晚,想到自己辗转奔波的艰苦生活,革命者的牺牲,慈母的伤心泪,满怀悲慨愤懑,痛切

地意识到军阀统治的黑暗,由对敌人的愤激回到眼前现实,唯有如水的月光,仿佛善解人意,清冷地照在

悲郁徘徊的诗人身上。

据此分析出,在挈妇将雏的颠沛流离的春夜,将朋友被杀的悲愤诉诸文字,表达了对统治者的蔑视与愤慨、

对烈士母亲的同情、对时局的无奈。

(2023・上海宝山•二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共8分,分值分布:1分,2分,5分)

咏水仙花五韵

(宋)陈与义

仙人细色裘,缰衣以褐之。

青悦纷委地,独立东风时。

吹香洞庭暖,弄影清昼迟。

寂寂篱落阴,亭亭与予期。

谁知园中客,能赋《会真诗》。

【注】①细色:浅黄色。②褐(XI):敞开。③脱:女子的佩巾。④园中客:作者的自称,时诗人客居

岳州郡守的后园。⑤《会真诗》:《会真记》中有张生赠给崔莺莺《会真诗》的故事。

16.下列拟编纂的诗歌选集中,适宜收录本诗的一项是()

A.《唐宋格律诗选》B.《唐宋近体诗选》

C.《唐宋古体诗选》D.《唐宋长短句选》

17.下列对于水仙花形象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黄裘、红衣、青巾,色彩描写表现水仙华丽浓艳。

B.“独立”一词赞颂水仙自强自立、坚贞不屈品格。

C.“暖”“迟,,写出水仙香气与倩影给人的独特感觉。

D.全诗以仙人作比喻,刻画水仙飘飘欲仙的美好形象。

18.这首诗另一版本画线部分的诗句为:“万里北渚云,亭亭竟何思。”请评价两个版本的优劣。

【答案】16.C17.C18.示例1:原诗这个版本较好。“寂寂”与“独立”照应,表现了水仙的孤独寂

寞,“篱落阴”进一步写它生长在篱落的幽暗之处,不为人知,借此表现怀才不遇之感。“与予期”则是以拟人

化(移情)笔法,写出诗人对水仙的惺惺相惜,一往情深,从而自然地引出结尾以《会真诗》倾诉眷恋之

情。而“万里北渚云”只能表现诗人飘零思念之情,水仙与仙女不可能具有这种情感,且“竟何思”说明诗人还

不能理解水仙的内心情感,这样双方就很难产生共鸣,造成与上文内容的脱节。

示例2:另一版本更好。诗人宕开一笔,设想将来离开岳州回家后的情形,那亭亭玉立的水仙遥望万里之外

北方水边上空的云,会有怎样的思念呢?以想象将来别后之景,又以水仙对诗人的思念之情,与原诗比较,

进一步表达诗人对水仙的难忘不舍之情,大大拓展了诗歌的意境,更加委婉含蓄地表达诗人深挚的情感。

【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掌握诗歌体裁的能力,

本诗的格律比较自由,“青悦纷委地,独立东风时”颔联没有采用对仗,格律上不符合近体诗的要求,本诗属

于古体诗。

C.本诗属于古体诗,可录入《唐宋古体诗选》。

故选C。

1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艺术形象的能力。

A.“表现水仙华丽浓艳”错误。“仙人细色裘,缩衣以褐之。青悦纷委地,独立东风时。”“仙人细色裘,镐衣以

褐之。”写仙子的衣着:她穿着细色的衣裘(细色,是淡黄色。裘,这里指内袄),披着洁白的丝质褐衣(缩衣,

素丝制成的衣服。褐,袒而有衣叫裾,这里指罩在裘上的外衣),细裘以比花蕊,缩衣以比花瓣,比喻非常

恰切。“青悦纷委地”写仙子的佩巾和她的仪态。三句主要表现了水仙花的高洁。

B.“赞颂水仙自强自立、坚贞不屈品格”错误。本句意思是美丽的仙子,正含情伫立在东风初拂的春光之中。

“独立”一词写出了水仙花的亭亭玉立的姿态。

D」刻画水仙飘飘欲仙的美好形象”错误。本诗主要表现了水仙花的美丽、芳香、高洁。寄托了作者对美好高

洁的事物的追求。

故选Co

1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据史料记载,当时诗人正值避居岳阳,偶在住所边发现了这株水仙,孤寂者遇见清高者,算是找到一知己,

这种一丝慰藉,使作者对水仙的赞美之词描写得极为真挚而自然。两个版本的各有千秋,考生可根据自己

的理解自行选择,注意分析要结合全诗的内容,注意前后的情感表达的需要。

1.“寂寂篱落阴,亭亭与予期”更好。在情感的表达上,“寂寂”与“独立”照应,表现了水仙的孤独寂寞,同时

和作者“园中客”的身份想契合;“篱落阴”进一步写水仙生长在篱落的幽暗之处,不为人知,如同避居岳阳的

作者,借此表现了诗人的怀才不遇之感。“与予期”则是用了拟人化(移情)笔法,写出诗人对水仙的惺惺相

惜,一往情深,从而自然而然地引出结尾以《会真诗》的故事来倾诉诗人的眷恋之情。而“万里北渚云”只能

表现诗人飘零思念之情,水仙与仙女不可能具有这种情感,且“竟何思”说明诗人还不能理解水仙的内心情感,

这样双方就很难产生共鸣,造成与上文内容的脱节。

2.“万里北渚云,亭亭竟何思”更好。“万里”指岳州与自己的家乡的距离,“亭亭”指亭亭玉立的水仙花。诗人

宕开一笔,设想将来离开岳州回家后的情形,那亭亭玉立的水仙遥望万里之外北方水边上空的云,“竟何思”

亭亭玉立的水仙会有怎样的思念呢?作者运用了以想象的手法,从对方落笔,想象将来别后之景,水仙对

诗人的思念之情,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水仙的难忘不舍之情,大大拓展了诗歌的意境,更加委婉含蓄地表

达诗人深挚的情感。

(2023・上海金山•二模)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共8分,分值分布:1分,2分,5分)

五月十九日大雨

刘基

风驱急雨洒高城,

云压轻雷殷地声。

雨过不知龙去处,

一■池草色万蛙鸣。

白帝

杜甫

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

19.下列拟编撰的诗歌选集,适宜收录以上两首作品的一项是()。

A.《古代格律诗选编》B.《唐宋古体诗选编》

C.《古代乐府诗选编》D.《唐宋长短句选编》

20.下列对两首作品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刘诗在震耳欲聋的雷声雨声后,又写蛙鸣声,起到了以乐衬哀的表达效果。

B.杜诗用“高江急峡”表现峡内流水湍急,若山水齐奔,比“急江高峡”更具表现力。

C.刘诗写雨后恬静平和的景象,实为烘托大雨的猛烈,表达出对现实的强烈批判。

D.杜诗状雨景之猛烈,以“雷霆斗”暗喻安史之乱,起到借古讽今的作用。

21.有人评价刘基的这首诗摹写风云雷电脱胎于杜甫的《白帝》,但承中也有创新。你是否同意这一说法,

请加以分析。

【答案】19.A20.B21.赞同。杜诗借助“云出门”“雨翻盆”“雷霆斗”和“日月昏”等意象描绘了白帝

城云雨翻腾之景象;刘诗以“风”“雨”“云”“雷”“高城”这些意象组合来展现风急雨大的景象,对杜诗有所传承;

而刘诗还通过“驱”“洒”“压”“过”等动词突显出风雨的气势磅礴,他的创新在将雨过天晴后的恬淡惬意来对比

下雨时的雷电交作、气势雄峻,并借景言理,即风雨再猛烈,终会过去,当人遇到困难,要坚持,难关也

像风雨般终会过去。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五月十九日大雨》共有四句,1、2、4句押韵,符合绝句特点;《白帝》共有八句,1、2、4、6、8句押

韵,中间两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特点。

B,《五月十九日大雨》作者刘基是明代人,不是“唐宋”时人;且两首诗都不是古体诗;

C.两首诗都不是乐府诗;

D.“长短句”是词,两首都属于“诗”。

故选Ao

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以乐衬哀”错,前面的雷声雨声不是“哀”景,谈不上“以乐衬哀”;在震耳欲聋的雷声雨声后写蛙鸣声,两

种声音是一闹一静。

C.“表达出对现实的强烈批判”错,诗人通过写大自然的景况,告诉读者大风大雨虽然猛烈,但时间不会长久,

当人遇到困难时,要坚持、要勇敢顽强,与之斗争,难关是会度过的。

D.“起到借古讽今的作用”错,诗以白帝的急风暴雨,喻唐代社会的战乱动荡;以荒村的萧条凄凉,喻“安史

乱后”国家的疮痍满目。诗人通过这样的环境的描写,表现了对国家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沉郁的忧愁

与哀思。没有“借古讽今”。

故选B。

2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

扣住“继承中也有创新”来分析鉴赏。

首先回答,赞同。

继承:

杜诗首联写峡江云雨翻腾的奇险景象。登上白帝城楼,只觉云气翻滚,从城门中腾涌而出,此极言山城之

高峻。往下看,“城下”大雨倾盆,使人觉得城还在云雨的上头,再次衬出城高。下一联承“雨翻盆”而来,具

体描写雨景。“高江”对“急峡”,“古木”对“苍藤”,“雷霆”和“日月”各指一物(“日月”为偏义复词,即指日),

上下相对。这样,两句中集中了六个形象,一个接一个奔凑到诗人笔下,真有急管繁弦之势,有声有色地

传达了雨势的急骤。“高江”,指长江此段地势之高,藏“江水顺势而下”意;“急峡”,说两山夹水,致峡中水

流至急,加以翻盆暴雨,江水猛涨,水势益急,竟使人如闻雷霆一般。由此可见,杜诗借助“云出门”“雨翻

盆,,“雷霆斗,,和“日月昏,,等意象描绘了白帝城云雨翻腾之景象。

刘诗前两句已把大雨写得十分畅满,极力描述了大雨的气势。选取“高城”“风”“雨”“云”“雷”等意象描写黑云

压城,风急雨骤,电闪雷鸣,大雨倾盆。由此可见,刘诗以“风”“雨”“云”“雷”“高城”这些意象组合来展现风

急雨大的景象,对杜诗有所传承。

创新:

刘诗还准确选用动词使得诗歌更有表现力。“急”、“驱”、“洒”三字形象地表现出夏南的骤猛。云是“压”的,

雷是“殷”的,又说明黑云、雷电的迅疾。“过”字则一下子雨过天晴。

他的创新还表现在,前两句风雨雷电,气象磅礴;后两句雨住风停,清新恬静,一前一后对比鲜明。诗人

通过对自然风雨的描写,借景抒情,借景言理,表达了一定的人生哲理:风雨再猛烈,终会过去,当人遇

到困难,要坚持,难关也像风雨般终会过去;风雨过后,景色会格外美丽;遇到挫折,战胜挫折后,会觉

得人生更美丽。

(2023・上海虹口,二模)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共8分,分值分布:1分,2分,5分)

秋山寄卫尉张卿及王征君©

李白

何以折相赠?白花青桂枝。

月华若夜雪,见此令人思。

虽然到溪兴,不异山阴时。

明发怀二子,空吟招隐诗咒

[注]①卫尉张卿,即张埴,宰相张说之子,时任卫尉卿。王征君,名字不详。②招隐诗,以招揽天下才士为

主题的诗歌。

22.下列诗歌选集中,可能收录本诗的一项是()

A.《古诗源》B.《乐府诗集》

C.《唐宋近体诗集》D.《万首唐人绝句》

23.下列选项中,不道畲用来评价本诗的一项是()

A.感兴之作,盖以经史事理,播之吟咏

B.作诗者借彼之意,写我之情,自然倍觉深厚

C.因意成语,语不使意,偶对则对,偶散则散

D.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24.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赏析本诗。

【答案】22.C23.A24.诗歌实写诗人与张、王二友的秋夜交游,诗人以白花青桂折枝相赠表达

情谊。月色皎然,诗人由月色联想到雪色,诗歌由实入虚,诗人遥思到东晋王羲之雪夜访戴的故事。虽然

时空变化,但高雅的情谊却古今相通。诗人通过对友谊的诉说,进一步表达了期盼张、王两位知己能向朝

廷举荐自己的心愿。

【解析】2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

C.律诗通常每首八句,每二句成一联,计四联,中间两联对仗,律诗还要求全首通押一韵,第二、四、六、

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作者李白是唐代诗人,此诗共八句,颔联和颈联对仗,二四六八句押“i”韵,

据此可推断可选入《唐宋近体诗集》。

故选C。

2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感兴之作,盖以经史事理,播之吟咏”错。“月华若夜雪,见此令人思”,由月色联想到雪色,想到东晋王

羲之雪夜访戴的典故,表达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由此看出所写为借景抒情,并非写“经史事理”。

故选Ao

2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首联“何以折相赠?白花青桂枝”,意思是一枝什么花赠给你们呢?那白花花香郁郁的青桂花树枝最好。实写

诗人与张、王二友的秋夜交游,诗人以白花青桂折枝相赠表达情谊。

颔联和颈联“月华若夜雪,见此令人思。虽然割溪兴,不异山阴时”,意思是今晚的月华如夜雪,让自己突然

想到一个典故。月色皎然,诗人由月色联想到雪色,诗歌由实入虚,诗人遥思到东晋王羲之雪夜访戴的故

事。虽然时空变化,但高雅的情谊却古今相通。

尾联“明发怀二子,空吟招隐诗”,意思是明天你们出发会想念二位,空吟颂《招隐》诗。

诗人通过对友谊的诉说,进一步表达了期盼张、王两位知己能向朝廷举荐自己的心愿。

(2023・上海闵行•二模)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共8分,分值分布:1分,2分,5分)

【甲】邮亭

【唐】张继

云淡山横日欲斜,邮亭下马对残花。

自从身逐征西府,每到开时不在家。

【乙】过含山邮亭和子厚弟壁间韵三首(之三)

【北宋】王之道

开窗如见碧油幢,新竹春来过屋长。

渐近柴桑旧家路,清风来报稻花香。

25.《过》诗所写的季节是()

A.初春B.初夏C.初秋D.深秋

26.下面对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欲斜”三个字点出了时间。

B.“每到”写出了离家时间之久。

C.“碧油幢”指成片竹子如营帐。

D.“柴桑”在诗中指的是桑树林。

27.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试作分析。

【答案】25.B26.D27.甲诗借傍晚在邮亭所见残花,联想到家中每年花开却不在家,表达了对

家的思念(漂泊之感);

乙诗通过开窗见新竹,踏上回家的路途,仿佛闻到稻花香,表达渐近家乡的喜悦。

【解析】2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由“稻花香”可知,《过》诗所写的季节是初夏。

故选Be

2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桑树林”错误。“柴桑”指故里。

故选D。

2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甲诗:

“云淡山横日欲斜,邮亭下马对残花。自从身逐征西府,每到开时不在家”意思是:阴云暗淡山岭横躺太阳将

要沉落,在驿馆路边下马看着未落尽的花。自从只身追随征西将军南征北战,每次到了鲜花盛开之时都不

在家。诗人借傍晚在邮亭所见残花,联想到家中每年花开却不在家,表达了对家的思念(漂泊之感)。

乙诗:

春后,青翠的竹子比房屋还高,打开窗户,竹林似一片青绿色的油布车帷。踏上回家的路途,仿佛风中传

来稻花的清香。诗人开窗见新竹,踏上回家的路途,仿佛闻到稻花香,心情愉悦,表达渐近家乡的喜悦。

(2023・上海浦东新•二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共8分,分值分布:1分,2分,5分)

【甲】

赠吴均

(南北朝)柳,辉

寒云()沧州,奔潮溢南浦。

相思白露亭,永望秋风渚。

心知别路长,谁谓若燕楚?

关候日辽绝,如何附行旅?

愿作野飞鸟,飘然自轻举。

【乙】

答柳,阵

(南北朝)吴均

清晨发陇西,日暮飞狐谷。

秋月照层岭,寒风()高木。

雾露夜侵衣,关山晓催轴。

君去欲何之?参差间原陆。

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

28.请选择你认为最恰当、最精彩的一组词语填入诗歌的括号白处()

A.卷、呼B.笼、落C.晦、扫D.浮、摧

29.以下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诗风格飞扬健举。B.乙诗格调深沉悲凉。

C.甲诗寓情于景物之中。D.乙诗起兴与比喻兼用。

30.两首诗均借助想象抒发情感,请结合两诗的画线部分加以赏析。

【答案】28.C29.D30.甲诗由路途遥远,难以相伴的现实,想象自己变为天上自由翱翔的飞鸟,

无拘无束地与友人相伴相随的情景。借以抒发挚友间相怀相望的深情。乙诗则由“君去欲何之”的发问,想象

对方行路艰难,担忧今后会面恐不容易。直接抒发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悲哀与欲留不得的无奈。两首诗均

借想象拓展意境,情感表达更加形象,

【解析】2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第一处,本处是说寒云让沧州城变得昏暗,所以选用“晦”字。“晦”,昏暗的意思。

第二处,本处是说寒风吹过高大的树木,所以选用“扫”字。“扫”,扫过的意思。

故选C。

2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风格的赏析能力。

D.乙诗运用了想象、夸张、虚实结合的手法,但没有运用起兴与比喻的手法。

故选D。

3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两首诗均借想象拓展意境,情感表达更加形象。

甲诗:

画线句的意思是关候重叠行旅困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