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 模块综合测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202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 模块综合测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202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 模块综合测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202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 模块综合测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4页
202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 模块综合测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202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模块综合测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2024·新疆模拟)春秋时期,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小商人,各诸侯国之间常有商贾往来从事商业贸易。战国时期,大宗贸易和小型贸易都有所发展,农民能够直接“以粟易械器”,而统治阶级青睐的部分奢侈品也由市场交换而来。材料可用于说明,春秋战国时期()A.重农抑商迫在眉睫 B.平民经济地位提升C.农工商业良性互动 D.王室权力走向衰微2.(2025·河南濮阳模拟)秦统一前,“属邦”是管理少数民族居住地的中央机构,同时还下辖这些地区的地方县治;至公元前214年后,蒙恬北逐匈奴所设陇西郡和北地郡接管了最后的少数民族县治。至此,“属邦”成为专职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这说明秦朝()A.郡县治理体系不断加强B.大一统实现民族大交融C.分化事权强化君主权力D.地方官吏行政能力提升3.(2024·河南信阳一模)秦汉时期推行乡里制度,但到东晋南朝,以户口编排为基础的“里”逐渐松弛,丘、村等自然聚落逐步演变成为实际的乡村行政管理单位,与“里”并存,甚至慢慢地取代了“里”。该现象说明()A.乡里制度脱离了当时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B.封建国家对基层社会管理制度进行了调整C.因长期战乱带来社会基层组织形态新变化D.地缘为主的聚合形态恢复到血缘聚居形态4.(2024·广东深圳调研)《唐六典》卷三记载:“凡诸国蕃胡内附者……上户丁税银钱十文,次户五文,下户免之。附贯经二年已上者,上户丁输羊二口,次户一口,下户三户共一口。”材料能够说明唐政府赋税征收()A.统一采用租庸调制度B.呈现出因地制宜的治理特点C.形式创新并成效显著D.沿用原诸国蕃胡的征收体制5.(2024·广西河池二模)两汉期间,天子数次出面干预学术,宣帝召开“石渠阁会议”,章帝召开“白虎观经学大会”,以皇帝的名义统一经义。据此可知,当时()A.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B.儒学意识形态化确立C.专制政治的不断强化 D.思想文化政策较宽松6.唐代科举主试官可依据举子平日成就与声望决定是否录取。进士科的去取以文词优劣为标准,应试举子重视新鲜题材,尽可能将个人创作在考试以前送呈当时有地位的人,请求他们向主司(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推荐,此之谓行卷。由此可见,唐代的科举()A.推动了考试的公正公平B.进士科选才对象范围扩大C.促进了社会流动性加强D.行卷之风有利于文学发展7.(2024·湖北名校联考)唐代前期,城市中主要居住着封建官僚、军队及其家属以及一些服务人员,这些人所需的农副产品大都通过俸禄直接获得。此外,手工业品也大都由官府手工业生产。因此,城市封闭结构并没有对这些城市居民的生活造成过多影响。这可用来说明,唐代前期()A.政府在城市居民的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B.税制创新提高国家治理能力C.政府的扶持是当时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D.城市的经济职能进一步增强8.(2024·福建厦门四模)两宋时期,福建祠堂门楣上多悬有“开闽传芳”“京兆传芳”“颍川衍派”“陇西衍派”等匾额,并传承至今。此类匾额()A.促进了宗法制度的发展B.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C.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D.见证了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9.(2025·广东江门阶段练习)澶渊之盟后,辽宋双方致书“皆以南、北朝冠国号之上”。辽兴宗说辽宋“两朝事同一家”。辽道宗也明确说辽宋“虽境分二国……而义若一家”。据此可知,当时()A.少数民族政权认同中原文化B.辽国照搬了中原政治制度C.辽宋随着经济交流趋向合并D.民族政权的对立逐渐消失10.(2025·河北保定联考)元朝按职业划分户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明朝沿袭元朝,但有了很大弹性,比如属于匠籍的匠人,实行轮班制,每三年一班,每班无偿服役三个月,其他时间可以自己支配。到明朝中叶,又改轮班制为银钱代役。明朝匠籍制度的变化()A.表明手工业繁荣 B.有利于阶层流动C.源于皇权的加强 D.取消了人身束缚11.(2024·广东韶关二模)明清时期诸多家训不再单纯要求家族子弟读诗书、习举业,而是实事求是地选择可自立行业,农桑、商贾至于书画医卜也可,即“凡学一艺,于身有益”。这说明明清家训()A.起到凝聚宗族的作用B.鼓励宗族子弟分家择业C.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D.体现工商皆本的价值观12.(2024·广东肇庆二模)康熙年间,我国的手工业逐渐由家庭作坊发展为独立的工场,城镇商业日渐繁荣,吸引着大批农民弃农从工,清政府难以控制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赋税征收出现困难。至雍正即位,各省库项亏空动盈千万两,财政收入危机十分严重。这一现象()A.证明了“一条鞭法”弊端重重B.说明朝廷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C.揭露了清政府腐败无能的本质D.推动“摊丁入亩”政策的出台二、非选择题(第13题12分,第14题12分,共24分)13.(12分)(2024·江苏苏锡常镇四市一模)乡里制度在古代被称为“治民之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历代王朝的乡里制度,在原则上,都是以户口编排为起点的,规定以五户为邻、伍或十户为什、甲,五十户左右为一里、大保、社,五百户左右为乡、都等。秦汉时期的乡所统户口一般在千余户至数千户,规模较大;魏晋南北朝时期,乡的户口规模逐渐减小,至隋唐时定制仅为五百户。这种编排原则及其实行,需以严密的户籍控制为前提,可是,受到民户逃亡、豪强荫蔽强占以及隐冒户口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王朝国家对于乡村民户的控制,往往随着国家控制力的衰退而逐渐松弛。在一个王朝周期里,国家能够有效掌控的著籍户口在全部户口中所占的比例是逐步下降的。如秦汉、隋唐与明朝在其建立制度之初,均立足于户口控制原则,但是在东汉中后期以至于魏晋十六国南朝时期、唐中后期以迄于南宋、明中后期以至于清代,不得不逐步根据人户居住的村落、耕种的田亩,来征发赋役,并通过不同方式,以村庄、地域为基础,维护乡村的社会秩序。——摘编自鲁西奇《“下县的皇权”:中国古代乡里制度及其实质》(1)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的演变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8分)(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的影响。(4分)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从天聪九年(1635)开始在蒙古族地区设旗,经顺治、康熙、雍正到乾隆五十七年(1792),近一个半世纪的时间,“外藩蒙古”(即漠南蒙古、漠北蒙古、漠西蒙古)共编为18盟、201旗,加强了对蒙古地区的统治。……各旗之间划定游牧地界,不得互相统属私自往来,旗上设盟,以协调不同旗之间的关系,达到“众建以分其势”的目的。——摘编自艾丽曼《青海河南蒙古盟旗制度论略》材料二从汉朝到唐朝,漠北草原上先后出现过由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纥等民族建立的强大国家。它们虽盛极一时,但其政权组织却是建立在氏族或部落基础之上,并没有打破氏族或部落原来的组织结构和血缘外壳。这种国家被称为“部族联盟国家”。在部落联盟国家中,作为征服者的统治民族与被征服者未能融为一体。一个统治民族在比较强盛的时期,能够控制草原上许多不同民族、部族,这种情况下,部落联盟制的国家建构起来会很快,但是一旦发生问题,比方说严重的天灾,或严重的内讧,那么解体得也非常快。——摘编自邓小南《忧患与繁荣:宋朝历史再认识北族政权的兴衰》材料三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坚持不懈开展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宣传教育,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支持和帮助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生活水平。——《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清朝管理蒙古族地区事务采取的措施。与材料二汉唐时期兴起于北方边疆的政权相比,清朝政权有什么发展?(6分)(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主题,概括指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6分)2026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模块综合测试卷·教师版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2024·新疆模拟)春秋时期,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小商人,各诸侯国之间常有商贾往来从事商业贸易。战国时期,大宗贸易和小型贸易都有所发展,农民能够直接“以粟易械器”,而统治阶级青睐的部分奢侈品也由市场交换而来。材料可用于说明,春秋战国时期()A.重农抑商迫在眉睫 B.平民经济地位提升C.农工商业良性互动 D.王室权力走向衰微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春秋以前实行“工商食官”制度,商人并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战国时期,统治阶级通过市场获得奢侈品,间接体现了工商业者地位的提升,与此同时,农民直接参与交易活动,说明他们取得了对自己产品的支配权,社会地位也有所提升,B项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商业发展对农业的危害,无法得出“重农抑商迫在眉睫”的结论,排除A项;仅凭材料无法判断当时农工商业的互动是否为良性,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贸易情况,与王室权力的变化无关,排除D项。2.(2025·河南濮阳模拟)秦统一前,“属邦”是管理少数民族居住地的中央机构,同时还下辖这些地区的地方县治;至公元前214年后,蒙恬北逐匈奴所设陇西郡和北地郡接管了最后的少数民族县治。至此,“属邦”成为专职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这说明秦朝()A.郡县治理体系不断加强B.大一统实现民族大交融C.分化事权强化君主权力D.地方官吏行政能力提升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秦统一后,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郡县制,“属邦”成为专职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这表明秦朝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郡县治理体系不断加强,故选A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秦朝对少数民族地区治理机构的调整和变化,而非突出民族交融,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分化事权、加强皇权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与地方官员的行政能力无关,排除D项。3.(2024·河南信阳一模)秦汉时期推行乡里制度,但到东晋南朝,以户口编排为基础的“里”逐渐松弛,丘、村等自然聚落逐步演变成为实际的乡村行政管理单位,与“里”并存,甚至慢慢地取代了“里”。该现象说明()A.乡里制度脱离了当时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B.封建国家对基层社会管理制度进行了调整C.因长期战乱带来社会基层组织形态新变化D.地缘为主的聚合形态恢复到血缘聚居形态答案:C解析: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实行乡里制度,此时国家处于大一统状态,能够较好地进行户籍统计和编排,但东晋南朝时期,国家分裂动荡,户籍统计和编排受到影响,以户口编排为基础的乡里制逐渐松弛,丘、村等自然聚落逐步演变成为实际的乡村行政管理单位,这体现了长期战乱带来社会基层组织形态新变化,故选C项。4.(2024·广东深圳调研)《唐六典》卷三记载:“凡诸国蕃胡内附者……上户丁税银钱十文,次户五文,下户免之。附贯经二年已上者,上户丁输羊二口,次户一口,下户三户共一口。”材料能够说明唐政府赋税征收()A.统一采用租庸调制度B.呈现出因地制宜的治理特点C.形式创新并成效显著D.沿用原诸国蕃胡的征收体制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唐代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内附蕃夷需要承担的赋役形式不同(银钱、羊),体现出唐代赋役政策的因地制宜,故选B项;唐代在归附的蕃胡区域采取羁縻政策,实行分区、分层次、因地制宜的赋役制度,并不是统一采用租庸调制,排除A项;材料中体现出唐的赋役制度呈现灵活性和创新性,但并没有涉及赋役执行情况及实际效果,无法判断是否“成效显著”,排除C项;材料中唐政府对内附蕃胡制定了因地制宜的赋役制度,但材料并没有涉及原蕃胡地区的征收体制,无法判断唐所采取的赋役制度是否存在对原制度的沿用,排除D项。5.(2024·广西河池二模)两汉期间,天子数次出面干预学术,宣帝召开“石渠阁会议”,章帝召开“白虎观经学大会”,以皇帝的名义统一经义。据此可知,当时()A.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B.儒学意识形态化确立C.专制政治的不断强化 D.思想文化政策较宽松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两汉期间,天子以皇帝的名义统一经义,这既是统一经学,提升儒学思想在汉代的法典化与国教化,也表明君主才是学术最后的裁决者,反映出西汉君主专制政治不断强化,故选C项;据材料“天子数次出面干预学术”可知,材料主旨是两汉皇帝对思想文化的控制,而不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排除A项;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通过实施尊崇儒术等一系列政策,逐步将儒学纳为汉代的统治思想,武帝尊儒是汉代儒学意识形态化确立的起点,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两汉皇帝通过召开学术会议加强思想控制,无法说明思想文化政策宽松,排除D项。6.唐代科举主试官可依据举子平日成就与声望决定是否录取。进士科的去取以文词优劣为标准,应试举子重视新鲜题材,尽可能将个人创作在考试以前送呈当时有地位的人,请求他们向主司(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推荐,此之谓行卷。由此可见,唐代的科举()A.推动了考试的公正公平B.进士科选才对象范围扩大C.促进了社会流动性加强D.行卷之风有利于文学发展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行卷指的是应试举子将个人创作在考试以前送呈当时有地位的人,以求推荐,增加中举几率,结合所学可知,仅凭一次考试去取很可能会抹杀掉有才华之人,行卷则可以参考应试之人平时的文学水平,选拔真正有文采的人,也会使唐朝形成争相赋诗写文的文学风气,因此行卷对于唐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故选D项。7.(2024·湖北名校联考)唐代前期,城市中主要居住着封建官僚、军队及其家属以及一些服务人员,这些人所需的农副产品大都通过俸禄直接获得。此外,手工业品也大都由官府手工业生产。因此,城市封闭结构并没有对这些城市居民的生活造成过多影响。这可用来说明,唐代前期()A.政府在城市居民的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B.税制创新提高国家治理能力C.政府的扶持是当时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D.城市的经济职能进一步增强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唐代前期,城市中主要居民所需的农副产品大都通过俸禄直接获得,手工业品也大都由官府手工业生产,可以看出政府对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税制创新,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唐朝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城市的经济发展受到官府的限制,而不是经济职能增强,排除D项。8.(2024·福建厦门四模)两宋时期,福建祠堂门楣上多悬有“开闽传芳”“京兆传芳”“颍川衍派”“陇西衍派”等匾额,并传承至今。此类匾额()A.促进了宗法制度的发展B.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C.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D.见证了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答案:B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两宋时期福建祠堂门楣上有“开闽传芳”“京兆传芳”“颍川衍派”“陇西衍派”等传承至今的匾额,反映了福建地区人民对“京兆”“颍川”“陇西”等地区文化的传承与认同,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故选B项;宗法制度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瓦解,排除A项;经济重心南移指国家经济中心从北方黄河流域转向南方长江流域,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多元一体指文明既具有共性,也具有个性,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9.(2025·广东江门阶段练习)澶渊之盟后,辽宋双方致书“皆以南、北朝冠国号之上”。辽兴宗说辽宋“两朝事同一家”。辽道宗也明确说辽宋“虽境分二国……而义若一家”。据此可知,当时()A.少数民族政权认同中原文化B.辽国照搬了中原政治制度C.辽宋随着经济交流趋向合并D.民族政权的对立逐渐消失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辽宋双方以“南、北朝”相称,并强调两国在道义上如同一家,这反映出辽国(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原文化的一种认同和尊重,A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及辽国是否照搬了中原的政治制度,仅从双方的书信称谓和文化认同上无法推断出这一点,排除B项;材料中虽然提到了辽宋双方的文化认同,但并未提及经济交流或合并的趋势,排除C项;尽管辽宋双方在文化上有一定的认同,但政治上的对立是明确的,且材料并未提及对立逐渐消失,排除D项。10.(2025·河北保定联考)元朝按职业划分户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明朝沿袭元朝,但有了很大弹性,比如属于匠籍的匠人,实行轮班制,每三年一班,每班无偿服役三个月,其他时间可以自己支配。到明朝中叶,又改轮班制为银钱代役。明朝匠籍制度的变化()A.表明手工业繁荣 B.有利于阶层流动C.源于皇权的加强 D.取消了人身束缚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明代匠籍制度的变化使得匠人的服役时间减少,有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给匠人提供了更多从事其他行业的机会,从而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故选B项;匠籍制度的变化有利于提高工匠的生产积极性,会推动手工业的发展,但不能仅凭匠籍制度的变化就直接得出手工业繁荣的结论,排除A项;匠籍制度的变化主要是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工匠的实际情况,并非源于皇权的加强,排除C项;匠籍制度未被取消,只是服役方式发生了改变,“人身束缚取消”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11.(2024·广东韶关二模)明清时期诸多家训不再单纯要求家族子弟读诗书、习举业,而是实事求是地选择可自立行业,农桑、商贾至于书画医卜也可,即“凡学一艺,于身有益”。这说明明清家训()A.起到凝聚宗族的作用B.鼓励宗族子弟分家择业C.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D.体现工商皆本的价值观答案:C解析:据材料“实事求是地选择可自立行业,农桑、商贾至于书画医卜也可”可知,明清时期家训增加了选择可自立行业,如农桑、商贾等内容,体现了家训对商贾等内容的接受,侧面反映了当时经济发展影响了家训内容,而家训内容的变化也适应了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故选C项;家训有凝聚宗族的作用,但材料信息强调其内容变化,并未强调其作用,且增加农桑、商贾等内容并不能凝聚宗族,排除A项;家训多用于凝聚宗族,并不鼓励分家,且材料表明明清家训鼓励自立行业,并不涉及分家,排除B项;明清时期依然坚持重农抑商,商人社会地位虽有所提升,但在总体上依然地位较低,明确家训包含商贾等内容,不代表其主张“工商皆本”,排除D项。12.(2024·广东肇庆二模)康熙年间,我国的手工业逐渐由家庭作坊发展为独立的工场,城镇商业日渐繁荣,吸引着大批农民弃农从工,清政府难以控制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赋税征收出现困难。至雍正即位,各省库项亏空动盈千万两,财政收入危机十分严重。这一现象()A.证明了“一条鞭法”弊端重重B.说明朝廷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C.揭露了清政府腐败无能的本质D.推动“摊丁入亩”政策的出台答案:D解析:据材料“赋税征收出现困难……财政收入危机十分严重”可知,康熙年间,我国的手工业发展,城镇商业繁荣,流动人口增多,赋税征收出现困难,财政收入危机十分严重。结合所学可知,雍正时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实行“摊丁入亩”,彻底废除了人头税,故选D项;“一条鞭法”是明朝的赋税制度,雍正皇帝实行“摊丁入亩”是由于工商业发展、人口流动、征税困难,这些不是“一条鞭法”的弊端,排除A项;“朝廷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只是材料的表象,而不是实质,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清代赋税制度的改革,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巩固统治,没有揭露清政府腐败无能的本质,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第13题12分,第14题12分,共24分)13.(12分)(2024·江苏苏锡常镇四市一模)乡里制度在古代被称为“治民之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历代王朝的乡里制度,在原则上,都是以户口编排为起点的,规定以五户为邻、伍或十户为什、甲,五十户左右为一里、大保、社,五百户左右为乡、都等。秦汉时期的乡所统户口一般在千余户至数千户,规模较大;魏晋南北朝时期,乡的户口规模逐渐减小,至隋唐时定制仅为五百户。这种编排原则及其实行,需以严密的户籍控制为前提,可是,受到民户逃亡、豪强荫蔽强占以及隐冒户口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王朝国家对于乡村民户的控制,往往随着国家控制力的衰退而逐渐松弛。在一个王朝周期里,国家能够有效掌控的著籍户口在全部户口中所占的比例是逐步下降的。如秦汉、隋唐与明朝在其建立制度之初,均立足于户口控制原则,但是在东汉中后期以至于魏晋十六国南朝时期、唐中后期以迄于南宋、明中后期以至于清代,不得不逐步根据人户居住的村落、耕种的田亩,来征发赋役,并通过不同方式,以村庄、地域为基础,维护乡村的社会秩序。——摘编自鲁西奇《“下县的皇权”:中国古代乡里制度及其实质》(1)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的演变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8分)(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的影响。(4分)答案:(1)趋势:乡的规模不断缩小;(2分)对户口的控制日益松弛。(从以户口控制为基础到以村落、田亩控制为基础)(2分)原因: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社会动乱;人口迁徙(民户逃亡);豪强隐匿户口;赋税制度的变革。(任答四点,4分)(2)影响:完善基层管理(加强中央集权);(1分)保证赋役征发(政府收入);(1分)维护社会稳定;(1分)巩固封建统治。(1分)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从天聪九年(1635)开始在蒙古族地区设旗,经顺治、康熙、雍正到乾隆五十七年(1792),近一个半世纪的时间,“外藩蒙古”(即漠南蒙古、漠北蒙古、漠西蒙古)共编为18盟、201旗,加强了对蒙古地区的统治。……各旗之间划定游牧地界,不得互相统属私自往来,旗上设盟,以协调不同旗之间的关系,达到“众建以分其势”的目的。——摘编自艾丽曼《青海河南蒙古盟旗制度论略》材料二从汉朝到唐朝,漠北草原上先后出现过由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纥等民族建立的强大国家。它们虽盛极一时,但其政权组织却是建立在氏族或部落基础之上,并没有打破氏族或部落原来的组织结构和血缘外壳。这种国家被称为“部族联盟国家”。在部落联盟国家中,作为征服者的统治民族与被征服者未能融为一体。一个统治民族在比较强盛的时期,能够控制草原上许多不同民族、部族,这种情况下,部落联盟制的国家建构起来会很快,但是一旦发生问题,比方说严重的天灾,或严重的内讧,那么解体得也非常快。——摘编自邓小南《忧患与繁荣:宋朝历史再认识北族政权的兴衰》材料三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