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练习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
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的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据此创作原则观察,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各美其美的真实世界。其显著特征有三——特征一:美,是散落的,不追求集大成。红楼梦女性美是不偏不倚地散落在多数女子特别是少女少妇身上的。每个年轻女子都拥有某种单向优势,却没有全能冠军,是一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态势。特征二:美,又是有分寸的、适度的,不追求绝伦超群。就像作者借石头之口所宣告的,他书中的女子没有班姑蔡女之类的女性样板,而是一群“小才、微善”“或情或痴”的寻常“异样女子”,各有一份智慧,一份善良,一份真性情,是古往今来凡身心健康之女子人人拥有的普泛的基础的美。特征三:红楼女子的美,又是有个别性、互补性的。小才,有种种;微善,有种种;真性情,更有种种。单以真性情而论,可谓千姿百态,呈现出中国文化人所喜爱的种种文化人格。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少有重合,少有雷同。任情美的性格核心是较多地推重个性和自我。这种女子或活得洒脱(如湘云、芳官等),或心智锐敏(如黛玉、龄官),或性格刚烈(如直面戕害的鸳鸯、尤三姐等),是古已有之的“不谄”“不趋”“不惕”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任意流淌。中和美的性格核心是尊重自己、体恤他人,是对儒家“修己安人”“和而不流”等积极内涵的认同与实践。这种女子大都活得安详(如李纨、麝月等),待人谦和(如薛宝钗、花袭人等),且品行坚韧(首推平儿,还有薛宝钗),是古已有之的“不矜不伐”“不卑不亢”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清醒高扬。(取材于刘敬圻《<红楼梦>的女性观与男性观》)材料二:
薛宝钗是一位“冷人”。曹雪芹写宝钗的冷性格,最为精彩的是写她有一种莫名的病症,需要服食一种名为“冷香丸”的药。从第七回制药用药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宝钗的天性并非真冷,她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是热毒。她放不下世俗功名,总是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让宝玉觉得她也入了国贼禄蠹之流,这正是热的表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分明也是热毒。但她为人处事却端庄大方,竭力掩盖自己内心深处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与迷恋,这样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变得十分世故。“冷香丸”的意义,是解热毒的意义,也是治疗内外分裂的意义。这种解释虽能自圆其说,但近乎苛评。我倒很欣赏胡菊人先生的另一种见解。他的立场有所不同,对宝钗有一种理解之同情。他说:“这药丸可非同小可,是全书大悲剧的象征。”薛宝钗是个才、德、貌三全的人物,但她毕竟是个青春少女。她和林黛玉等少女一样,有生命激情,有爱恋向往,但她接受了一套儒家的道德规范,竭力掩盖、压抑自己的内热,以至用“冷香丸”来化解自己的内热。在封建道德观的威慑下,她竟然把自己的生命激情视为一种病,需要药治。林黛玉的悲剧固然是悲剧,但她毕竟把自己的情感毫无掩饰地率性表露过、宣泄过,任自己的眼泪挥洒过、畅流过,而薛宝钗则把一切真情感深深地压在心底,然后装出一副冷清的面孔去对付那个虚假的缺乏真情真性的世界。她是真正的封建道德的点缀品、牺牲品,她的心性表面上是被冷香丸化解掉的,实际上是被封建道德专制理念埋葬掉的。薛宝钗的悲剧是对青春热情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自己屈服于外部社会规范而牺牲自身心性的结果。这种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更深刻的悲剧,所以胡菊人先生称之为“大悲剧”。以往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太过强调薛宝钗是封建关系的维护者,而忽视了她是封建规范、封建理念的牺牲者。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的立场上,发现宝钗是一个不得不用冷香丸来冰冻青春热情,又不得不带着“冷人”面具去面对邪恶社会的人。(取材于刘再复《红楼人三十种解读》)材料三:
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说宝钗“孜孜以求的是‘甜如蜜’的小人之交。她常常给人送东西,有时是有一定同情心的善行。但我们应看到,她的动机是复杂的。首先是求得美名,目的是邀时誉,笼络人心”。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比如,说她破坏宝黛爱情,觊觎宝二奶奶的位置,甚至还为此耍了阴谋——移祸黛玉。我承认,宝钗是有缺点的。但读者如果不存先入之见,实事求是地分析此事的前因后果,则不难发现,指斥其“奸”过于严苛。那日正值芒种,宝钗与凤、纨、迎、探、惜等在园中玩耍,因独不见黛玉,故去潇湘馆找她。由于忽见宝玉进去怕自己也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她便抽身回来。这恰好证明她心地纯正,不存妒忌之念。接着见一玉色蝴蝶,十分有趣,遂追扑起来,又证明她当时并无醋意与不快。这时听见亭内红玉与坠儿说话,宝钗认为“奸淫狗盗”,固然反映了她的封建正统观念,实不足取,但她装着追寻黛玉,却是彼时彼境合乎实情之言。人们情急之下做出的反应往往与当时正在进行的事有关。宝钗当时就是为找黛玉而来,因此,说寻黛玉实在是最正常不过的。毕竟,处境窘急,脱口而出,情有可原。比如,在金钏自杀的问题上,宝钗说她“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确实是无情到了冷酷的程度。但说她将自己两套新衣拿来给金钏装裹,是为了对照贬损黛玉,实在有失偏颇。因为黛玉“素日是个有心的”之类的话是王夫人所说,且宝钗历来心胸宽大,从不计较琐事,连庭院花木、房间布置、衣服首饰等都不大讲究,所以在姨妈精神上承受巨大压力这一情境之下,她主动提出此议是十分自然的。她在宽慰王夫人时说的一席话,除了表现其惊人的无情外,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但也仅仅是嫌疑而已。因为人们为了安慰亲人、朋友,有时会说一些减轻其责任的话,这并不能完全代表她心中真实的判断,只能说有讨好之嫌。断言其“奸”,并无铁证。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增加了对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拓宽了审美的艺术空间。(取材于周思源《探秘集》)1.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偏不倚”中的“倚”,读音为yǐ。B.“班姑蔡女”中的“班姑”,指《后汉书》作者班固。C.“戕害”中的“戕”,最后一笔是“、”(点)。D.“不矜不伐”中的“矜”,意为“自夸”。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红楼女子之美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各美其美 B.美得适度C.都兼具任情之美与中和之美 D.体现了一些古已有之的人文精神3.材料二中,胡菊人先生认为薛宝钗是大悲剧人物,下列说法不属于其理由的一项是(
)A.内热外冷的分裂,使其世故。 B.把生命激情视为疾病。C.只能用假面对付虚假的世界。 D.不曾像黛玉那样率性。4.根据材料二,下列与“冷香丸”有关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曹雪芹创造出以“冷香丸”治疗宝钗的“热毒”,是一种精彩的写法。B.“冷香丸”所解“热毒”,“病症”之一是追求功名,之二是为人端庄。C.有人认为,“冷香丸”有治疗内热外冷分裂性格的意义,对宝钗有益。D.有人认为,“冷香丸”是压制生命活力扭曲真实心性的,对宝钗有害。5.根据材料三,下列证明宝钗不“奸”的理由中,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A.去潇湘馆寻黛玉,因见宝玉进去怕有不便,便没有前往,可见她不存妒忌B.担心红玉与坠儿怀疑自己,便假装是在追黛玉,这是情急之下的正常反应。C.提出拿自己的新衣给金钏装裹,是为了给王夫人减压,不是为了贬损黛玉。D.认为金钏死不足惜,是特定情境下的话语,目的是安慰人,而不是讨好人。6.对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说明造成对宝钗的评价众说纷纭的原因。7.人物的复杂性是指文学作品中某个人物形象有丰富的释读和评价的可能,上面材料中所分析的宝钗就是一个复杂性人物。请从《红楼梦》《呐喊》《边城》《平凡的世界》这四部作品中任选一个人物(宝钗除外),结合作品中的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该人物复杂性的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凤姐听说,便回身同了探春、李纨、鸳鸯、琥珀带着端饭的人等,抄着近路到了秋爽斋,就在晓翠堂上调开桌案。鸳鸯笑道:“天天咱们说外头老爷们吃酒吃饭都有一个篾片相公,拿他取笑儿。咱们今儿也得了一个女篾片了。”李纨是个厚道人,听了不解。凤姐儿却知说的是刘姥姥,也笑说道:“咱们今儿就拿他取个笑儿。”二人便如此这般的商议。李纨笑劝道:“你们一点好事也不做,又不是个小孩儿,还这么淘气,仔细老太太说。”鸳鸯笑道:“很不与你相干,有我呢。”正说着,只见贾母等来了,各自随便坐下。先着丫鬟端过两盘茶来,大家吃毕。凤姐手里拿着西洋布手巾,裹着一把乌木三镶银箸,敁敠人位,按席摆下。贾母因说:“把那一张小楠木桌子抬过来,让刘亲家近我这边坐着。”众人听说,忙抬了过来。凤姐一面递眼色与鸳鸯,鸳鸯便拉了刘姥姥出去,悄悄的嘱咐了刘姥姥一席话,又说:“这是我们家的规矩,若错了我们就笑话呢。”调停已毕,然后归坐。薛姨妈是吃过饭来的,不吃,只坐在一边吃茶。贾母带着宝玉、湘云、黛玉、宝钗一桌,王夫人带着迎春姊妹三个人一桌,刘姥姥傍着贾母一桌。贾母素日吃饭,皆有小丫鬟在旁边,拿着漱盂、麈尾、巾帕等物。如今鸳鸯是不当这差的了,今日鸳鸯偏接过麈尾来拂着。丫鬟们知道他要撮弄刘姥姥,便躲开让他。鸳鸯一面侍立,一面悄问刘姥姥说道:“别忘了。”刘姥姥道:“姑娘放心。”那刘姥姥入了坐,拿起箸来,沉甸甸的不伏手。原是凤姐和鸳鸯商议定了,单拿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与刘姥姥。刘姥姥见了,说道:“这叉爬子比俺那里铁锨还沉,那里犟的过他。”说得众人都笑起来。只见一个媳妇端了一个盒子站在当地,一个丫鬟上来揭去盒盖,里面盛着两碗菜,李纨端了一碗放在贾母桌上。凤姐儿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想,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叫“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回》)文本二:一提起刘姥姥,我们眼前就呈现出一个“村气”十足的老妈妈,插了满头的花朵,喝得酩酊大醉,层出不穷地闹笑话。“刘姥姥进大观园”久已成为人们常常引用的语言。那么刘姥姥是不是一个大傻瓜呢?作者一入手就说她是一个“久经世故的老寡妇”。她初次见到贾母,立刻想出一种奇特的称呼,她说:“请老寿星安!”多么巧妙而恰当。此后,和贾母的许多对话又多么得体。鸳鸯和凤姐设计取笑她,引起全场狂笑。但事后她对凤姐和鸳鸯说明:“你先嘱咐我,我就明白了,不过大家取笑儿!”她为贾母和众姐妹讲乡村故事,什么下雪天一个红衣女孩儿抽柴草,什么九十多岁老奶奶抱孙子等等,完全为了迎合宝玉和贾母诸人的好奇心理。像这样见风转舵、信口开河、投其所好,叫人怀疑她是不是纯粹的农民老妇人所能擅长!按照性格,刘姥姥也许是出身于城市居民,她曾有都市生活见闻与磨炼。小市民固然常是身居下层的,但也常会具备庸俗、投机、狡猾、向上爬的品质,否则怎么有胆量到那“天堂”式的贾府去探险?她所谓到城里去“闯运气”“丢老脸”,总是多少有些估计的。当她初闯进大观园,必然有眼花缭乱手足失措的过程,可是略经摸索,就窥见了一些门径。自己目的是明确的,内心是沉重的。作者写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目的在于“告帮”,只是战战兢兢,十分紧张。第二次再来目的本是为了道谢,却不料受到人家的特别“欣赏”和“优待”,要她充当一个鼻子上抹着白粉的“女清客”,结果见机而作的刘姥姥不但大吃大喝,酒足饭饱,还得到许多恩赐的礼物,满载而归。从这方面看来她是的确具有丑角条件的。但这并不在于贾府上对一个乡下老太婆“出洋相”的嘲笑。当时林黛玉就不欣赏刘姥姥那一套粗俗的表演,而且一针见血地指出刘姥姥来此大吃大喝的本质,曾讽刺她为“母蝗虫”,黛玉又叫惜春画一张“携蝗大嚼图”,嘲笑贾府贵人们兴趣之卑俗。从我们读者看来,刘姥姥既不是一个油嘴滑舌的骗子,也没有像某些贪利受辱的人们在王凤姐面前“跪着打磨旋儿”。二进荣国府的时候,王熙凤要刘姥姥为自己女儿取个名字,说要靠靠老人家的福。这是作者预先安排下将来荣国府溃败时巧姐被卖出去投靠了她的故事。到那时,只有一个刘姥姥是有义气,敢担当的。到那时,刘姥姥的面貌就一点也不滑稽了。这足见作者既揭出了刘姥姥的自觉扮丑角为人帮闲凑趣的一面,也指出刘姥姥平日生活并非丑角的一面。刘姥姥在《红楼梦》主题中看来不重要,就是不写这个人物,对于整部故事的发展也并不生什么影响。是不是作者出生贵胄,享惯荣华,后来又受尽贫穷无援之苦,既知深锁朱门的生活空虚,也深知一切小人物的哀愁。于是让读者从刘姥姥的眼中看到了富贵豪门之奢侈浪费,饱暖无聊,不自知惭愧,反以穷人开心。试看贾府那些高贵的老太太、太太们以及那些有权有势的管家奶奶们,又谁能像刘姥姥这样心底淳厚?作者用这样一个乡村老妇人和那么多的城市贵妇人来对照,刘姥姥就成为贾府的一面镜子。(摘编自王昆仑《刘姥姥是丑角吗》)8.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凤姐与鸳鸯定计捉弄刘姥姥,既反映了凤姐善于逢迎、讨好贾母的一面,又突出了她的阴险狡猾。B.文本一在细节处彰显匠心独运,通过箸、桌、漱盂、麈尾等餐饮用具,反映了贾府奢华、排场的生活。C.刘姥姥进荣国府,给生活沉闷空虚的贾府带来些许生气,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刘姥姥的大智若愚。D.曹雪芹用白描手法绘了一幅“群笑图”,八位主子各具笑态,展现了人物的不同的处境、身份和性格。9.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刘姥姥进大观园”指没见过世面的人来到陌生的花花世界,以讽刺人的见识短浅,与文本二观点一致。B.城市居民出身的刘姥姥,具备了小市民庸俗、投机、狡猾、向上爬的品质,所以才敢去贾府“告帮”。C.刘姥姥在荣国府看似滑稽的表演,与贾府溃败时收留巧姐的情节相得益彰,使刘姥姥的形象丰满动人。D.曹雪芹借刘姥姥这个人物,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慨,即使不写刘姥姥,对《红楼梦》的主题也没有影响。10.请从文本一最后一段选取两人,结合其“笑”辨析人物特点。11.王昆仑认为刘姥姥具备丑角条件,赢得了贾府的欣赏和优待,请结合两则文本概括其理由。二、整本书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慕雅女雅集苦吟诗文本一:且说香菱见过众人之后,便往潇湘馆中来。此时黛玉已好了大半,见香菱也进园来住,自是欢喜。香菱因笑道:“我这一进来了,也得了空儿,好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刘、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说着便命紫娟将王右丞的五言律拿来,递与香菱,又道:“你只看有红圈的都是我选的,有一首念一首。不明白的问你姑娘,或者遇见我,我讲与你就是了。”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宝钗见他这般苦心,只得随他去了。一日,黛玉方梳洗完了,只见香菱笑吟吟的送了书来,又要换杜律。黛玉笑道:“共记得多少首?”香菱笑道:“凡红圈选的我尽读了。”黛玉道:“可领略了些滋味没有?”香菱笑道:“领略了些滋味,不知可是不是,说与你听听。”黛玉笑道:“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你且说来我听。”香菱笑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黛玉笑道:“这话有了些意思,但不知你从何处见得?”香菱笑道:“我看他《塞上》一首,内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再还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这‘白’‘青’两个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还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作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像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香菱又逼着黛玉换出杜律来,又央黛玉:“出个题目,让我诌去,诌了来,替我改正。”黛玉道:“昨夜的月最好,你竟作一首来。十四寒的韵,由你爱用那几个字去。”香菱听了,喜的拿回诗来,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方得一首。黛玉看时,只见写道: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黛玉笑道:“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香菱听了,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众人看去,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宝钗笑道:“这个人定是疯了!昨夜嘟嘟哝哝直闹到五更天才睡下,没一顿饭的工夫天就亮了。我就听见他起来了,忙忙碌碌梳了头就找颦儿去。一回来了,呆了一日,作了一首又不好,这会子自然另作呢。”文本二:忽见香菱兴兴头头的又往黛玉那边去了。众人跟去因问如何,黛玉道:“自然算难为他了,只是还不好。这一首过于穿凿了,还得另作。”香菱自为这首妙绝,听如此说,自己扫了兴,不肯丢开手,便要思索起来,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一时探春隔窗笑说道:“菱姑娘,你闲闲罢。”香菱怔怔答道:“‘闲’字是十五删的,你错了韵了。”众人听了,不觉大笑起来。各自散后,香菱满心中还是想诗。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①,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一时天亮,宝钗醒了,忽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宝钗听了,又是可叹,又是可笑!原来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日间做不出,忽于梦中得了八句。梳洗已毕,便忙录出来,自己并不知好歹,便拿来又找黛玉。刚到沁芳亭,只见李纨与众姊妹方从王夫人处回来,宝钗正告诉他们,说他梦中作诗说梦话。众人正笑,抬头见他来了,便都争着要诗看。(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有删改)【注】①鳏鳏(guānguān):忧愁失眠的样子。12.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香菱读到“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两句,立刻联想到当年被薛蟠拖拽上京时的情景。即使在苦难中挣扎的香菱,对美依然有着敏锐的观察力。B.书中人谓之“呆香菱”,香菱之呆,其实是她在被命运捉弄的颠沛流离之中,仍没有湮灭骨子里的那份纯净之气,那颗诗意之心。C.《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读到的“金陵十二钗副册”中“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的判词写的是香菱。D.文章中黛玉主张作诗要“不以词害意”,立意第一要紧,词句并不重要。这种观点和巴尔扎克的“文采来自思想而不是辞藻”不谋而合。13.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运用虚实结合讲述了香菱从“读诗”到“品诗”再到“作诗”的艰辛的学诗过程,正所谓“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有肯付出才能成功。B.“这个人定是疯了!……直闹到五更天才睡下。”既从侧面表现香菱学诗之“苦”,又照应题目中的“苦吟”二字,正所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C.文章描写了一心扑在诗歌创作中的香菱言行和神情变化,表现了香菱对诗歌的追求及她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赞美了她专注、勤勉的学习精神。D.香菱从王维的诗句中品到了诗的韵味,以“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显现了她敏锐的艺术感受力,且从通感角度描述了诗歌的形象特征。14.《红楼梦》中,多愁、多病、多思是林黛玉的主要形象特点,但在本文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林黛玉,请简要概括并分析。15.曹雪芹借写香菱学诗,表达了自己对学诗的一些看法,请结合文本概括总结。三、语言文字运用16.在下面四句包含歇后语的句子中,和其他三句修辞手法不一致的一项是(
)A.凤姐儿笑道:“外头已经四更多了,依我说,老祖宗也乏了,咱们也该‘聋子放炮仗——散了’罢?”B.鸳鸯听说,立起身来,照她嫂子脸上下死劲啐了一口,指着他骂道:“你快夹着嘴离了这里,好话多着呢!什么‘好话’!宋徽宗的鹰,赵子昂的马,都是好画儿。”C.红玉道:“也犯不着气他们。俗语说得好,‘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宴席’,谁守谁一辈子呢?不过三年五载,各人干各人的去了。那时谁还管谁呢?”D.“我那里照管得这些事!见识又浅,口角又笨,心肠又直率,人家给个棒槌,我就认作‘针’。脸又软,搁不住人给两句好话,心里就慈悲了。”17.下列关于《红楼梦》相关情节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黛玉初进贾府时,曹雪芹通过林黛玉的视角刻画了贾府一干人等,比如写迎春是“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写探春是“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令人观之可亲。B.“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一句中,“木石前盟”对应的是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的“还泪”之说,而“金玉良缘”指的是宝玉的通灵宝玉和薛宝钗的金锁。其中,宝玉之玉正面是“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宝钗之锁錾刻着“不离不弃,芳龄永继”。C.曹雪芹借门子抄给贾雨村“护官符”一事,为我们展现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彼时的兴盛之势。其中,“珍珠如土金如铁”和“白玉为堂金作马”两句分别形容的是宝钗所在的薛家、宝玉所在的贾家。D.得知贾琏在外偷娶了尤二姐,王熙凤就将尤二姐骗入贾府中,一面唆使指腹为婚的张家告状,一面又暗中煽动小妾秋桐故意刁难。后胡太医用了不当之药致其流产,痛苦绝望的尤二姐最终吞金自尽。18.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宅族中凡有的子侄,凡是那些纨绔气习者,莫不喜与他来往,今日会酒,明日观花,甚至聚赌嫖娼,渐渐无所不至,引诱的薛蟠比当日更坏了十倍。B.原来这学中虽都是本族人丁与些亲戚的子弟,俗语说的好:“一龙生九种,九种各别。”未免人多了,就有龙蛇混杂,下流人物在内。C.宝玉道:“这太板腐了。莫若‘有凤来仪’四字。”众人都哄然叫妙。贾政点头道:“畜生,畜生可谓‘管中窥豹’矣。”D.贾政亦含泪启道:“且今上启天地生物之大德,垂古今未有之旷恩,虽肝脑涂地,臣子岂能得报于万一!惟朝乾夕惕,忠于厥职。”19.以下选项中与《红楼梦》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A.“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一句中的“阆苑仙葩”指的是黛玉,“美玉无瑕”指的是宝玉。B.“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这首判词是在暗示迎春的悲剧命运。C.宝玉看望将死的秦钟,秦钟劝他“以后还该立志功名,以荣耀显达为是”。D.秦可卿死后,尤氏这时偏偏卧病不能理事,因此王夫人向贾珍推荐了王熙凤协理宁国府。20.下列对文学名著《红楼梦》中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黛玉进贾府当日没有见到两个舅舅。贾赦推托身体有恙,不方便见黛玉;而贾政则由于公务繁忙,所以也未见黛玉。B.妙玉虽出身苏州官宦家庭,但因自幼多病,入了空门。后来贾府兴建大观园,预备元春省亲,下帖请妙玉进贾府,入住栊翠庵。C.宝玉生日,大家做“占花名”游戏。宝钗掣出一支牡丹花签,题着“艳冠群芳”,诗句“任是无情也动人”;黛玉掣出一支芙蓉花签,题着“风露清愁”,诗句“莫怨东风当自嗟”。D.尤三姐容貌出众,性格刚烈,爱慕柳湘莲。后以贾琏为媒,收到湘莲赠与的信物“鸳鸯剑”。后来,湘莲得知三姐身世来历后索剑退亲,尤三姐当着湘莲面横剑自刎以表清白,湘莲后悔不迭,出家当道士去了。2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当年曹雪芹写完《红楼梦》后,曾写下这样两句:____。①读过《红楼梦》的人,自能体会书中诗的悲凉意味。②是的,没有作者、读者的一路同行,我们怎能在这漫漫长途上到今天?③“字字看来皆是情,十年同路见真心。”④“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⑤今天,编者如果学着曹雪芹写诗的话,最想说的是:A.④①⑤③② B.③②⑤④① C.③①⑤④② D.④②⑤③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甄士隐与贾雨村是作为“对立幻象”存在于《红楼梦》全书的叙事之中的。甄士隐是人世间与太虚幻境的连接点,①,他们两人又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印证了太虚幻境与贾府是虚实相映的。看似虚幻莫测,②,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真实感与情感体验。而作为“对立”呈现的形象,③,一种是以甄士隐为代表的超然出世的人物,一种是以贾雨村为代表的热衷名利的人物。后者在前者的眼里是虚无,前者在后者的眼里是疯癫,二人最后在觉迷渡口相遇,如同开头在葫芦庙(甲)的情况一般。二人所经历过的世间纷扰都像是(乙),梦醒之后的再次相遇则暗示着一切都仿佛回到了原点:甄士隐已悟道成仙,冷眼旁观世间百态;贾雨村却因(丙),终被削籍为民。这时已然超脱的甄士隐以“老仙长”的身份出现,并作为精神导师来对贾雨村进行点化,体悟人生真谛,从而使得二者又在对立中回归了统一。22.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23.在上文括号里填入恰当的成语。四、作文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红学家王蒙曾言:林黛玉的最感人的葬花诗却反而使我不满足。葬花诗句,抽出一两句,都感人肺腑,催人泪下,但堆到一起,太多,太满,太重复。诗词如此,人生亦如是!太多、太满、太重复,并不是人生的最佳状态。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B2.C3.A4.B5.D6.①从创作原则上看,《红楼梦》是要塑造“真的人物”,人物形象不再单一、单薄。②从读者角度上看,读者选取的立场及对人物的评价是否先入为主,都会影响对宝钗的评价。③从写作手法上看,《红楼梦》运用了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7.示例一:林黛玉的复杂,体现在她“柔”与“刚”的矛盾性上。她的“柔”是明显地体现在她的外貌中的,“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她成日的泪也表现了她的“柔”;她的“刚”体现在她内里的品格中,他自恃才高,勇于反抗,坦诚率性,不屑于做虚伪的掩饰,她是以“刚”的姿态面对这个虚伪的世界。所以她两极分化的评价中,既有“古今奇女子”的赞扬,又有“空余才情,其余不足取”的贬斥。示例二:孔乙己是个具有复杂性的人物。他自命清高,即使穷困潦倒,也不愿脱下那象征读书人身份的长衫,满口之乎者也,显示出一种迂腐的自尊;他好喝懒做,不会营生,偶尔偷书卖钱,被人打断腿还死要面子,在人们的嘲笑中苟延残喘,体现出他的懦弱和无能。但他也有善良的一面,给孩子们分茴香豆,还教小伙计识字,流露出一丝人性的温暖。他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下,成为一个可悲又可叹的人物,他的复杂性反映出当时社会的腐朽和人性的弱点。8.A9.C10.①史湘云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一个“喷”字毫无女儿矜持之态,展现了她天真烂漫、随性率直的性格(纵情爽朗的笑)。②林黛玉一笑便“岔了气”“伏着”既体现身体娇弱,又展示其本真的性情。③王夫人作为贾府当家人,是现场唯一能指责凤姐捉弄刘姥姥的人,但笑得太厉害“说不出话来”,只好“用手指着”,这很合王夫人身份、地位,正表现了王夫人的贤淑端庄。④惜春在四位小姐中最小,受到贾母怜惜,她笑得肚子疼,便跑到奶母身边撒娇地叫“揉揉”,非常合乎她的年龄、身份、地位。⑤探春是贾府三位小姐中的佼佼者,精明强干,性格外向略带几分泼辣,她笑得幅度很大,因而才有了“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⑥宝玉被贾母以最高权威的身份娇养在内帏,宝玉大笑,自然顺势撒娇“滚到贾母怀里”,宝玉的笑体现了他在贾府最得宠的身份地位。⑦而贾母兴致正高,“搂”着宝玉忘情地道出“心肝”,体现了老太太对孙子的疼爱和宠溺。⑧薛姨妈忍俊不禁,一口茶喷到近旁探春裙子上,不足为奇,但和端庄贤淑而不苟言笑的王夫人相比,就不那么拘谨了。11.①具备打诨逗乐的表演才能,言行滑稽博得众人欢乐。②刘姥姥身居下层,经历生活磨炼,为达到目的,敢于也愿意承受被取笑的耻辱。③说话得体,投人所好,在不同场合对不同人的话语都巧妙妥当。④见机行事,自觉扮丑角配合凤姐等人设计逗乐贾府众人。12.D13.A14.①有教无类,乐为人师。当香菱求教于她时,她饶有兴致地承担起老师的责任。她乐为人师当仁不让,黛玉的主动、率真溢于言表。②提点引领,善为人师。她善于鼓励,强调自学,强调实践和探究,重视能力的培养。黛玉懂得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她深深知道自我习得、自主探究是成诗的必由之路。③才智双馨,学高为师。林黛玉是大观园里最富诗人气质的少女。她推崇的“作诗立意要紧、意趣要真”,这也正是她指导香菱最终写成“新巧而有意趣”的咏月诗的智慧法宝。15.①取法古人,反复涵咏。曹公重视细心揣摩古人诗歌,熟读精思,反复回味,吐旧纳新,才能真正做到明达文义。“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旅游经营点管理办法
- 无职务人员管理办法
- 村建筑垃圾管理办法
- 新县公益岗管理办法
- 学校网球队管理办法
- 办公区绿化管理办法
- 吕梁健康码管理办法
- 地方债自律管理办法
- 土地收储备管理办法
- 打印店收入管理办法
- 公司乒乓球、台球比赛策划
- 除味剂行业营销策略方案
- 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和机遇-
- 模板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模板
- 露天矿车间调度安全操作规程
- DB33-T 2355-2021 城管驿站建设与管理规范
- YY 0594-2006外科纱布敷料通用要求
- GB/T 28781-2012气动缸内径20 mm至100 mm的紧凑型气缸基本尺寸、安装尺寸
-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课件
- 仁爱版七年级英语下册第七单元Topic1 SectionC教案
- 中职英语第一册book1unit23Theweekendisfun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