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阳市某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年级上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与解析)_第1页
安徽省阜阳市某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年级上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与解析)_第2页
安徽省阜阳市某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年级上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与解析)_第3页
安徽省阜阳市某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年级上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与解析)_第4页
安徽省阜阳市某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年级上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与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机密★启用前

阜阳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考试时长: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在答题卡和答题卷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位号后两

位。

2.答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

迹清晰。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

签字笔描清楚。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

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务必将答题卡和答题卷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09年12月7日,举世瞩目的联合国气候化峰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经过近2周的激烈争

吵,客方最终未能对下一步温室气体减排放达成共识。以下是记者对本次会议中方科技顾问丁仲礼院士的

采访。

记者:这次哥本哈根的峰会给人的感觉一直是激烈的争吵,到底在吵什么?

T:就是今后不同的国家还能排放多少二氧化碳。

记者:这个排放多少,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

T:简单讲,就是一个国家以后还能使用多少能源。对普通国民来说,它意味着生活能否继续改善,

福利能否进一步增加,甚至有没有工作。

记者:基于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报告对于气候升温的预测,哥本哈根会议提

出,相对于1750年工业化前的水平,全球平均气温升高2摄氏度是人类社会可以容忍的最高升温。对

此,您怎么看?

T:许多人都把它理解为一个科学结论,其实这个2摄氏度只是英国某研究机构通过计算机模拟出来

的。随着这个结论的迅速流行,它慢慢变成了一个价值判断。

记者:如果计算机模拟的结果是可信的话,那不算一个依据吗?

T:你怎么知道它可信?它并非科学实验的结果,它只是计算机的模拟。

记者:丁院士,我们当然知道科学界有反对和怀疑的声音,但是IPCC作为各国科学家共同参与的一

个组织,它拿出的报告,不应该得到主流科学界的认同吗?

T:科学家有主流?科学是根据人多人少来定的吗?科学是真理的判断。在IPCC报告原文中,并没

有确认气候变暖就是由人类活动产生二氧化碳带来的结果,也没有精确的数据表明二氧化碳到底对气候变

暖有多大的影响,按照哥本哈根大会达成的控制升温2摄氏度的共识,到2050年全球二氧化碳的最大排

放约为8000亿吨。这个总量非常非常小。打个比方,假如我们现在是人均排放1.4吨碳,那么至,2050年

人均排放量就只有0.8吨碳。这还是建立在人口总量维持不变的前提之下。

记者:哥本哈根会议前,一些国际组织提出了多个减排方案,特别是IPCC、G8方案,只对发达国家

规定了减排的具体目标,却未对发展中国家做具体要求,难道他们只给自己定指标还不行吗?

T:当然不行。他给自己定指标,目的就是要取一块更大的蛋糕。姑且不论历史上他们的人均排放是

发展中国家的7.54倍,即便按照他们的方案,今后他们的人均排放量也将是发展中国家的2.3倍。可以说

他给自己定指标是包含了一个非常大的陷阱。

记者:陷阱?

T:就是一个陷阱。如果今后国际上严格限制排放,那么二氧化碳的排放权就会变成一种非常稀缺的

商品,你不够排就得买。所以这个8000亿吨排放量,分配到多少,事关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利益。假如

真要定指标,那么我们要求今后40年的排放跟你一样多,甚至只需要你人均排放的80%,行不行?

记者:那他可能会说,你是个人口大国,这么一乘总量太大了。

T:那我就要问了,中国人还是不是人?同样是人,为什么中国人就应该少排,你们就可以多排?

记者:也可能他会认为现在都是以国别计算,我不管你是人均还是贫富,现在中国只能按碳排放大国

的标准来算。

T:我承认我是碳排放大国,那你给我们一个数,我们究竟能排多少?根据G8的方案,8000亿吨的

一个蛋糕,他27个发达国家11亿人取走44%,余下的55亿人分56%,你说公平不公平?

记者:您是在指责IPCC?

T:为什么不能指责?科学本来就应该经受得住人家的批评。我在中科院写的文章,就是直接批评

IPCC工作组的。

记者:而且我看到您的措词很激烈,有这么严重吗?

T:假如告诉你,中国从2020年以后,每年得花一万亿人民币去买碳排放权,你会怎么想?你觉得

公平不公平?

记者:一个科学家在谈论一个科学问题的时候,为什么会用比较激烈的、带有情绪色彩的字眼,这样

是否合适?

T:我们需要的是公平,我必须用非常激烈的语言引起别人的重视,否则他们不会理你。

记者:您理解的公平是什么?

T:我把排放权视为发展权,视为基本人权。我理解的公平就是人与人之间应该有个大致相等的排放

空间。

记者:您原来是研究古气候的科学家,但这次谈判,您一直在做政治解读,别人也许会对你提出各种

疑问,您觉得适当还是不适当?

T:你是说我搞科学研究的,就不应该去了解后面的政治?

记者:这倒不是,他们可能会觉得,科学家不应该以国家利益为前提,而更应该基于人类共同利益的

前提去制定方案?

T:那我问你,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保障联合国千年发展计划落实,这难道不是人类的共同利益

吗?

记者:假如如您所说,但是发达国家又不愿意接受发展中国家的减排方案,而任其拖延下去,地球会

不会变得更糟?

T:我很乐观。我是地质学家,我研究了几亿年以来的环境气候演化,地球气温比现在高十几度的时

候有的是,二氧化碳浓度比现在高10倍的时候也有的是,地球不还是好好的?因此,这不是人类拯救地

球的问题,而是人类拯救自己的问题。

记者:人类到底能不能拯救自己,最终取决于什么?

T:取决于文明。人类应对各种挑战的时候,应该有一种更有包容性的,更有弹性的文明产生,或者

是我们现有文明能有更好的发展。

(根据央视《对话》栏目组采访实录整理,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争吵”在文中指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上,以G8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围

绕碳排放权展开的激烈交锋。

B.“价值判断”在文中指基于平均气温升高2摄氏度这个阈值,各国都争取在全球8000亿吨的碳排放总

额中分配到更多的碳排放权益。

C.“情绪色彩”在文中表现为,在面对IPCC等组织提出的不公平方案时,丁仲礼院士为引起发达国家的

重视而使用了一些激烈言词。

D.“弹性的文明”是指能够包容不同文明、维护不同文明利益的全新文明,它具有公平正义的属性,能团

结人类共同应对各种挑战。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中丁仲礼院士观点的一项是()

A.衡量碳排放权分配是否科学,既要看排放总量对一个国家的发展的利弊,也要看人均排放量对普通百

姓生活的影响。

B.计算机模拟并不是科学实验,故而全球平均气温升高2摄氏度是人类社会可以容忍的最高升温的共识

没有科学依据。

C.IPCC、G8方案试图通过对发达国家规定减排具体目标的方式,压缩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空间,操控全

球碳排放权。

D.无论是既往历史,还是G8的未来排放方案,如果从人均排放量来看,发达国家的高排放才是气候变暖

的罪魁祸首。

3.丁仲礼作为科学家,也去了解碳排放权背后的政治。下列选项,最适合用来评价这一行为的是()

A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D.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4.丁仲礼对记者提问的反驳体现出科学家的严谨思维,请结合文中画横线处的内容加以说明。

5.这是一次广受关注的访谈,请你对记者的提问作简要评价。

(-)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晓风杨柳

唐毅

柳枝一弯弯地划着东方正在发白的天空,像是无数灰白的眼睛,在黑夜里张望着,俯临着。陶渊明昨

晚胡思乱想了一夜,一点也没有睡好。

“唉!唉!寄奴,但愿这不是事实呵!”

纸糊窗的破洞里吹进一阵初秋的凉风。渊明的脑子昏昏沉沉地,他从枕边书箧摸出一本书,是慧远和

尚送给他的那本经论,原是他最心爱的,自从慧远死后,他虽看过几次,却终于看不下去。灯盏盘里已没

了菜油。他合上书,闭眼默想。这本书是慧远亲自抄来送他的,抄得非常整齐,洁净,和慧远的为人一样,

可是现在,这个善良高洁、一世清修的和尚早已从尘世超脱,涅槃了,只有那些争名夺利的东西不会死,

做到了相国,封了王,还想

那个浓眉毛、阔下巴、黑而且丑的面孔,又在渊明记忆里浮了上来。他恍然记起二十年前,在镇北将

军幕里,和这个黑而且丑的面孔是同事,这个人非常会说话,会钻营,成天和这个那个忙着什么,从不见

他发过火。闲来就擎一本相书,批评别人的眉生得低、鼻太尖、嘴太小之类的。他能喝几杯酒,和自己倒

还相得。自从抛弃宦海生涯,就一直没有想起他,他升了官,发了财,因此心里对他越发淡漠了。虽然听

说他颇有异志,终以为未必是事实。

三年前他收复关中,朝廷很有中兴的气象,自己高兴得很,本想北上游历一转,谁知……

“唉!唉!但愿这不是事实呵!”渊明叹着气,在院子里来回踱步,低头沉思。

猛的他脑中划过一个念头:“刘寄奴不会做皇帝吧?”他踱到板门边喊:“阿舒!”

廊屋里走出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来,瘦长个子,被太阳炙黑了的脸孔,带着幽郁的表情,他垂着手,

恭敬地问:“爹有什么吩咐?”

能有什么吩咐呢?渊明挖空肚皮想了一回:“早稻每亩能收多少,计算了没有?”

“还有十几黄潮谷没有扬晒,依眼前估计,大约有三袋零。”渊明不作声,阿舒接着说:“去年半粒

都没哩,年成的确还不错!”

饥饿的回忆带来感伤的情调,在阿舒的声音里跳动,他忘不了一年来艰苦的挣扎,“乐天安贫”的庭

训,再也不能弥补他心上的罅隙---被穷困灰暗的生活所蛀蚀的罅隙。

“京城里可有什么消息来?”渊明的面上充满忧虑。“没有,爹爹。”

赵老连殷勤地招待着。席地围坐着连主人的五个。

渊明对面那个酒糟鼻子,堆着笑招呼渊明来尝是不是好酒,渊明咂了一口,觉得还温润,就点了点头。

酒糟鼻子得意地笑起来,一面望着斜对面的教书先生,正想说话,不料教书先生先开了口,他朝渊明

说:“昔闻先生贵体欠安,今日得见芝颜,想必已经霍然了。”“是!是!”渊明恭敬地回答。

酒糟鼻子正要箝夹第二只河虾,连忙说:“呃?我倒忘了,陶先生还生病的哩!我老早想来望望你,

可是终没空。”说着向着左肩下的一个:“桂生哥!我是对你说过哦?”那个微微笑了笑。“是!是!”

渊明很恭敬地回答着。“请呀!请呀!”主人指着菜肴说。

大家边吃边闲谈。桂生说到今年又要加粮税,酒糟鼻子嘶着声音喝道:“真他妈!都是这些官府们玩

的鬼把戏,那里能加到皇上库里去?官!做官的都爱钱。”

“这话说的对!譬如陶先生就不肯做官。”老连的口气像是分解,像是赞叹。教书先生摇着头,说道:

“贤者避世,这叫贤者避世。避世者,避开了世事也。”

渊明没有理会这些。他朝桂生追问:“有没有关于相国宋王的消息?”“没有。”

教书先生晓得不少伟大人物的事迹,且非伟大不谈,这时他找到机会,赶忙说,“宋王真是一个大星

宿,鲤鱼转胎的。如今朝廷有了这个人物,真是如鱼得水!南征蛮夷,北伐中原,皇上还用愁吗?”

渊明的心已经不像早上那样感到沉重,忧虑了,自然不是因为如鱼得水的缘故。他觉得倘使京城只传

来加税的消息,没有提起别的,那么,夜来听到的消息,大概并不是事实。他满满地喝了一杯。

初秋的太阳异常明亮,畅爽,微风带来田野的气息,小麦,桂子,野草,尽量发出清幽的香气。远远

望去,通过一带疏疏落落的桑林,南山悠然地现了出来。

渊明感到轻松舒适,不但眼前的教书先生和酒糟鼻子很有趣,便是那个黑而且矮的家伙也不坏。“变

了变了!县里出了告示啦!”阿宣跑进来喘息着说。

“什么?”大家合口问。

“唉!”阿宣学着渊明的样子,长长地叹了口气,接着说:“县里出了告示,说是宋王登了大宝,大

赦天下。现在得叫做大宋永初元年七月了。”

他说着回过头来,向着渊明:“是永久的永,起初的初。”

已经交了亥时了,陶宅里还未熄灯。渊明坐在床沿上,疲乏而又幽郁,眼睛深深地陷了进去。脸色是

那么枯黄,刻板,使人看不出一点活气来。

“唉!”渊明长叹一声。

阿雍和阿通走进来,后面跟着阿舒。“我们现在都是遗民了。”渊明放下手里的诗稿,叹气说。“怎

样啦,遗民?我们不再照旧活下去了吗?”阿通问。“活是总得活下去的。”

阿雍参加了意见。

“不过,”渊明说,声音似乎有点嘶哑。“要是我当年不曾辞官……要是我现在还年青……唉!”“吱!

吱!吱!”床底下老鼠在打架。

“你看见告示上还说些什么?”渊明看着刚进来的第二个儿子问。

“这个,”阿宣想了想说,“我记不清了,但现在就得叫大宋永初元年七月,却是千真万确,一点也

不会错的。”

“吱!吱吱!吱吱!“

“亡了国,我们不食宋粟,我们到南山采薇去,大家做伯夷,做叔齐。”阿端跑进来说。

“唉!你的话说得活像爸爸。”阿通批评。

“我们要淡泊,要清静无为,不要去管这些俗事。我们得学老聃。”这回是阿雍的意见。

“唉!你的还要像。”阿宣说,“不过,顶好是去请和尚拜几天忏,或者来一个什么法会,祈祷祈祷,

救救国家。可惜慧远法师涅槃了。”

“畜生!”渊明厉声喝道,“不要胡说。”阿宣吃了一惊。

“年青人应该有血气,应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留得身后的名声。”渊明解释着。

“留名声的事情,”阿宣说,“得让大哥去干,我不该抢先。兄弟要友爱,谦让,爹说过的。”

“但是,”阿舒嗫嚅着,“我的身体不行,不及二弟结实。近来还有点神经衰弱。”

“唉!你们都去睡觉吧!”渊明说。

大家一哄而散以后,房间里又开始沉寂了。灯光更加暗下去,蚊虫唱着歌,蝎子偷偷地爬出来,在泥

壁上布好阱。

渊明搔着脚趾,默默地兀自生气。他悲愤,愧悔。那个黑而且丑的面孔又在他的眼前晃动,摇摆,再

也驱不走。忽然变成了青面糠牙,伸出鸡爪似的两手,把他的儿子一个个抓去了,他们柔弱得像羔羊,一

点也没有反抗。渊明感到一阵内疚。他定神在案头坐下,摊开诗稿,心里一片乱麻。但终于动起笔来,这

一晚,他写了不少诗。写了《述酒》,写了《咏荆轲》,一直写到寅时尽头,

还不曾停笔,呵欠已经打了几十回,然而他想:“我还得写下去,我得留一点教训,我要写到天明。

杨柳枝叶里萧萧地吹起了阵阵晓风。

一九三六年五月二日(有删改)

【注】①宋王,即刘裕,小名寄奴,陶渊明曾在其手下做参军。419年刘裕被东晋王朝封爵为宋王,420

年其代晋称帝,改国号为“宋”,改元永初,东晋灭亡。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做到了相国,封了王,还想……”此处省略号的作用是表示话没说完,语意未尽,暗示着陶渊明对刘

裕野心的猜测与不满。

B.“庭训”指父亲的教诲,泛指家庭教育。阿舒在父亲教育下温良恭顺,但在动荡不安的年代中,他既难

以安贫,又在“庭训”下变得柔弱而不敢抗争。

C.陶渊明与儿子们的对话,表现了陶渊明对他们身处乱世缺乏血气的自责和同情,使结尾儿子们被抓像

羔羊一样不敢反抗的想象合乎情理。

D.画波浪线句,二儿子阿宣说的话,只是他的托辞,从前文他惹父亲生气的话,就可看出他并没有为救

国干一番实事的志向。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爱饮酒,参与邻里聚会,关心庄稼年成,写诗作赋,这正是我们熟悉的《归去来兮辞》中"悦

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安时处顺、乐天安命的陶渊明形象。

B.慧远和尚是追名逐利的尘世中德行高洁的代表,但他留给陶渊明的经书却让渊明最终看不下去,这意

味着现实无法回避,带着宗教色彩的清修、超脱无法救人脱离苦海。

C.陶渊明不愿接受刘裕篡权、国家改制的现实,画横线句的外貌描写即表现了他为国途世运忧虑而情绪

低落、身心俱疲、内心痛楚的样子。

D.陶渊明对刘裕的回忆以及教书先生在席间对宋王的赞美,从侧面表现了刘裕的能说会道、善于钻营,

热衷权力且野心勃勃、精明强干。

8.请结合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分析陶渊明思想情感的起伏变化。

9.中国现代文学有“以文见史”的写作传统,即在作品中通过对历史事件、社会风貌及人物命运的描写和

展示,反映和折射出中国当时社会的变迁和人民的命运,如鲁迅《阿Q正传》。本文并不拘泥于历史的客

观真实,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作家是如何“以文见史”传达主旨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礼》云:“欲不可纵,志不可满。”宇宙可臻其极,情性不知其穷,唯在少欲知足,为立涯限尔。

先祖靖侯戒子侄日:“汝家书生门户,世无富贵;自今仕宦不可过二千石,婚姻勿贪势家。”吾终身服

膺,以为名言也。

天地鬼神之道,皆恶满盈。谦虚冲损,可以免害。人生衣趣以覆寒露,食趣以寒饥乏耳。形骸之内,

尚不得奢靡,己身之外,而欲穷骄泰邪?秦始皇、汉武帝,富有四海,贵为天子,不知纪极,犹自败累,

况士庶乎?常以二十口家,奴婢盛多,不可出二十人。良田十顷,堂室才蔽风雨,车马仅代杖策。蓄财数

万,以拟吉凶急速,不啻此者,以义散之。不至此者.勿非道求之。仕宦称泰,不过处在中品,前望五十

人,后顾五十人,足以免耻辱,无倾危也。高此者,便当罢谢,偃仰私庭。

(选自《颜氏家训》)

材料二:

近来见得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刚非暴虐之谓也,强矫而已;柔非

卑弱之谓也,谦退而已。趋事赴公则当强矫,争名逐利则当谦退;开创家业则当强矫,守成安乐则当谦

退;出与人物应接则当强矫,人与妻孥享受则当谦退。

凡国之强,必须多得贤臣工;家之强,必须多出贤子弟。至一身之强,则不外乎北宫黝、孟施舍、曾

子三种,孟子之集义而愫,即曾子之自反而缩也①。惟曾、孟与孔子告仲由之强,略为可久可常。此外斗

智斗力之强,则有因强而大兴,亦有因强而大败。古来如李斯、曹操、董卓、杨素,其智力皆横绝一世,

而其祸败亦迥异寻常。故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福益外家若专在胜人处求强其能

强到底与否尚未可知。即使终身强横安稳,亦君子所不屑道也。

(选自《曾国藩家书》)

【注】①《孟子•公孙丑上》载,昔者曾子谓子襄目:“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

缩(理直),虽千万人,吾往矣。”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福益外A家B若专C在胜人处D求强E其能强F到底G与否H尚I未可知。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恶,厌恶,与“力恶其不出于身也”(《礼运•大道之行也》)中的“恶”意思相同。

B.趣,意旨、目的,与“园日涉以成趣”(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趣”意思不同。

C.偃仰,安居、休息,与“偃仰啸歌,冥然兀坐”(《项脊轩志》)中“偃仰”意思不同。

D.智力,智慧和力量,与“可谓智力孤危”(苏洵《六国论》)中的“智力”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做官、积财都要有限度,官位太高、财富太多容易招致祸患,少欲勿贪方可安身立命、保

全门户。

B.材料二以天地之道切入,阐释做人应刚柔并济的道理,指明成事关键在于适时做到强矫与谦退,富有

思辨性。

C.材料二认为人生应当自强不息,赞成在开创家业、自修处求强,而对成功后一味寻求安稳的行为则表

示不屑。

D.两则材料都引入古代典型事例、通过对比来加强说理,劝导家人当修养心性,观点中肯有力,堪称家

训宝典。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形骸之内,尚不得奢靡,己身之外,而欲穷骄泰邪?

(2)蓄财数万,以拟吉凶急速,不啻此者,以义散之。

14.曾国藩认为怎样才能实现“一身之强”?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①

黄庭坚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②?戏马台③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注】①本词为黄庭坚被贬黔州期间作。②华颠:白头。③戏马台:原为项羽所筑,刘裕北征,会僚

属于此,赋诗为乐,谢眺和谢灵运各赋《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一首。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首二句起调低沉,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秋雨使人困居室内,而室内却漏雨积水的艰难处境。

B.上阕后三句写重阳放晴,又逢佳节,催发词人以鬼门关的险峻来衬托内心抑郁愁苦,借酒消愁。

C.本词通过重阳即事感怀,借谢跳、谢灵运戏马台赋诗之典,将诗人豪爽的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

D.全词结构上一抑三扬,从雨天困居的沉闷走向“驰射”“拍肩”的畅快,语意奔放,意境开阔。

16.有人评价黄庭坚词“入于苏而又出于苏”。本词下阕在写法上“入于苏”,情感上“出于苏”,请结合苏

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下阕对此作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美国对中国进行了一系列制裁,而中国对美国也采取了一些相应的反制裁措施,他们却说我国违

背了贸易规则,中国可以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说的“,”来反驳。

(2)《老子》四章中用“,”作比,来警告批评“自见”“自是”“自伐”“自

矜”的人最终结果都不会好。

(3)上至一国之君,下至黎民百姓,都需要以修养自身的品德心性为根本,《大学之道》一文中

“,”就是强调这个道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猫儿山的高度上升至1800米时,山体的坡度骤然平缓下来,平均坡度在20度左右。这时,便有山

间湿地和盆地出现。仿佛一切变奏都来自山体的变奏。至此,众水缄默不语,草木A,只有风

扯着雾,在森林里“悄”着脚儿走,只有密密匝匝的鸟鸣如闪着银光的针,在雾里穿来穿去,缝补着山的

秘密。

①这就是孕育了大美漓江的“八角田”湿地。八座差不多等高的山中小山,如八个忠诚的卫士,牢牢

地护卫着一个面积为240公顷的低洼盆地。盆地里林深草密,苔葬、矮林间溪水纵横、水塘密布,泥沼、

泥炭土松软深厚,很大一部分湿地虽然并没有地表明水,但只要脚踏上去,立即会有丰盈的水从松软的腐

叶和泥土间涌出来。原来,在这片B的森林下边藏着一个隐形的湖泊。

②正当人们准备离开“八角田”,转头走向更高处时,突然有神秘之手在空中一抖,海潮般的大雾便

弥漫了整个山区。山脊失去了轮廓,沟壑被浓雾填平,粗大的树木C,在视野中模糊成一道淡

淡的影子。

③此时,站在无边无际的蒙昧之中猜想山的来由、水的去处以及世界本来的样貌与某些事物的真相,

对于一个平凡人来说,简直是一道无解的谜题,但此时却成为一个“不得不”的选择。莫非有谁故意躲在

暗处设计了这样的课程?④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ABC

19.下列句子中的“莫”和文中加点的“莫”,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他突然在我面前发了一通莫名其妙的火。

B.对于这个问题,大家意见纷纷,莫衷一是。

C.我不懂这里的规矩,请莫见怪。

D.他将信将疑地说:“莫不是我听错了?”

20.“乾坤倒旋,世界仿佛瞬间重归混沌。”这句话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结构生物学”专门研究蛋白质之类生物分子的结构,但这并不容易。蛋白质分子很小,是由一条氮

基酸链经过多次折叠后形成的特定的三维结构,即便使用电子显微镜,也只能看到蛋白质分子表面的情

况。

人工智能技术或许可以帮助生物学家更好地研究蛋白质分子的结构。DeepMind公司推出了一款名为

AlphaFold的人工智能程序,它的任务就是根据基因序列来预测蛋白质分子的结构。①,

因为基因序列决定了氨基酸链的组成,而氨基酸链的组成最终决定了蛋白质分子的结构;但实际上,预测

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是极其困难的任务。

尽管很难,但DeepMind公司一直在推进相关研究,并终于取得了突破。在2020年的国际蛋白质结构

预测竞赛中,AlphaFold预测了多种蛋白质分子的结构,其中2/3的预测结果都与实验结果相差无几。这

让科学家感到非常震惊。对于某些预测结果和实验结果不相符的情况,科学家甚至无法确定这是

AIphaFoId的预测有误,②。

AlphaFold的表现意味着,③不仅能让我们的生活更便捷,还能帮助科学家更好地

开展研究。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

字。

22.预测蛋白质分子的结构为什么是极其困难的任务?请使用一组包含递进关系的句子加以简要说明。要

求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45个字。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都遇到过“边界感”薄弱的人。似乎关心你,对你的生活指手画脚;好

像信任你,向你倾倒负面情绪…随意的“介入”,即使是爱,也可能会变成消极的东西。不轻易越界是人

与人相处之道,不仅如此,文化交流、国际交往也当有“边界

班级拟组织一场关于“边界感”的主题班会,请写一则发言稿,表达你的立场和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09年12月7日,举世瞩目的联合国气候化峰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经过近2周的激烈争

吵,客方最终未能对下一步温室气体减排放达成共识。以下是记者对本次会议中方科技顾问丁仲礼院士的

采访。

记者:这次哥本哈根的峰会给人的感觉一直是激烈的争吵,到底在吵什么?

T:就是今后不同的国家还能排放多少二氧化碳。

记者:这个排放多少,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

T:简单讲,就是一个国家以后还能使用多少能源。对普通国民来说,它意味着生活能否继续改善,

福利能否进一步增加,甚至有没有工作。

记者:基于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报告对于气候升温的预测,哥本哈根会议提

出,相对于1750年工业化前的水平,全球平均气温升高2摄氏度是人类社会可以容忍的最高升温。对

此,您怎么看?

T:许多人都把它理解为一个科学结论,其实这个2摄氏度只是英国某研究机构通过计算机模拟出来

的。随着这个结论的迅速流行,它慢慢变成了一个价值判断。

记者:如果计算机模拟的结果是可信的话,那不算一个依据吗?

T:你怎么知道它可信?它并非科学实验的结果,它只是计算机的模拟。

记者:丁院士,我们当然知道科学界有反对和怀疑的声音,但是IPCC作为各国科学家共同参与的一

个组织,它拿出的报告,不应该得到主流科学界的认同吗?

T:科学家有主流?科学是根据人多人少来定的吗?科学是真理的判断。在IPCC报告原文中,并没

有确认气候变暖就是由人类活动产生二氧化碳带来的结果,也没有精确的数据表明二氧化碳到底对气候变

暖有多大的影响,按照哥本哈根大会达成的控制升温2摄氏度的共识,到2050年全球二氧化碳的最大排

放约为8000亿吨。这个总量非常非常小。打个比方,假如我们现在是人均排放1.4吨碳,那么到2050年

人均排放量就只有0.8吨碳。这还是建立在人口总量维持不变的前提之下。

记者:哥本哈根会议前,一些国际组织提出了多个减排方案,特别是IPCC、G8方案,只对发达国家

规定了减排的具体目标,却未对发展中国家做具体要求,难道他们只给自己定指标还不行吗?

T:当然不行。他给自己定指标,目的就是要取一块更大的蛋糕。姑且不论历史上他们的人均排放是

发展中国家的7.54倍,即便按照他们的方案,今后他们的人均排放量也将是发展中国家的2.3倍。可以说

他给自己定指标是包含了一个非常大的陷阱。

记者:陷阱?

T:就是一个陷阱。如果今后国际上严格限制排放,那么二氧化碳的排放权就会变成一种非常稀缺的

商品,你不够排就得买。所以这个8000亿吨排放量,分配到多少,事关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利益。假如

真要定指标,那么我们要求今后40年的排放跟你一样多,甚至只需要你人均排放的80%,行不行?

记者:那他可能会说,你是个人口大国,这么一乘总量太大了。

T:那我就要问了,中国人还是不是人?同样是人,为什么中国人就应该少排,你们就可以多排?

记者:也可能他会认为现在都是以国别计算,我不管你是人均还是贫富,现在中国只能按碳排放大国

的标准来算。

T:我承认我是碳排放大国,那你给我们一个数,我们究竟能排多少?根据G8的方案,8000亿吨的

一个蛋糕,他27个发达国家11亿人取走44%,余下的55亿人分56%,你说公平不公平?

记者:您是在指责IPCC?

T:为什么不能指责?科学本来就应该经受得住人家的批评。我在中科院写的文章,就是直接批评

IPCC工作组的。

记者:而且我看到您的措词很激烈,有这么严重吗?

T:假如告诉你,中国从2020年以后,每年得花一万亿人民币去买碳排放权,你会怎么想?你觉得

公平不公平?

记者:一个科学家在谈论一个科学问题的时候,为什么会用比较激烈的、带有情绪色彩的字眼,这样

是否合适?

T:我们需要的是公平,我必须用非常激烈的语言引起别人的重视,否则他们不会理你。

记者:您理解的公平是什么?

T:我把排放权视为发展权,视为基本人权。我理解的公平就是人与人之间应该有个大致相等的排放

空间。

记者:您原来是研究古气候的科学家,但这次谈判,您一直在做政治解读,别人也许会对你提出各种

疑问,您觉得适当还是不适当?

T:你是说我搞科学研究的,就不应该去了解后面的政治?

记者:这倒不是,他们可能会觉得,科学家不应该以国家利益为前提,而更应该基于人类共同利益的

前提去制定方案?

T:那我问你,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保障联合国千年发展计划落实,这难道不是人类的共同利益

吗?

记者:假如如您所说,但是发达国家又不愿意接受发展中国家的减排方案,而任其拖延下去,地球会

不会变得更糟?

T:我很乐观。我是地质学家,我研究了几亿年以来的环境气候演化,地球气温比现在高十几度的时

候有的是,二氧化碳浓度比现在高10倍的时候也有的是,地球不还是好好的?因此,这不是人类拯救地

球的问题,而是人类拯救自己的问题。

记者:人类到底能不能拯救自己,最终取决于什么?

T:取决于文明。人类应对各种挑战的时候,应该有一种更有包容性的,更有弹性的文明产生,或者

是我们现有文明能有更好的发展。

(根据央视《对话》栏目组采访实录整理,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争吵”在文中指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上,以G8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围

绕碳排放权展开的激烈交锋。

B.“价值判断”在文中指基于平均气温升高2摄氏度这个阈值,各国都争取在全球8000亿吨的碳排放总

额中分配到更多的碳排放权益。

C.“情绪色彩”在文中表现为,在面对IPCC等组织提出的不公平方案时,丁仲礼院士为引起发达国家的

重视而使用了一些激烈言词。

D.“弹性的文明”是指能够包容不同文明、维护不同文明利益的全新文明,它具有公平正义的属性,能团

结人类共同应对各种挑战。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中丁仲礼院士观点的一项是()

A.衡量碳排放权分配是否科学,既要看排放总量对一个国家的发展的利弊,也要看人均排放量对普通百

姓生活的影响。

B.计算机模拟并不是科学实验,故而全球平均气温升高2摄氏度是人类社会可以容忍的最高升温的共识

没有科学依据。

C.IPCC,G8方案试图通过对发达国家规定减排具体目标的方式,压缩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空间,操控全

球碳排放权。

D.无论是既往历史,还是G8的未来排放方案,如果从人均排放量来看,发达国家的高排放才是气候变暖

的罪魁祸首。

3.丁仲礼作为科学家,也去了解碳排放权背后的政治。下列选项,最适合用来评价这一行为的是()

A,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D.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4.丁仲礼对记者提问的反驳体现出科学家的严谨思维,请结合文中画横线处的内容加以说明。

5.这是一次广受关注的访谈,请你对记者的提问作简要评价。

【答案】1.B2,D3.C

4.指出记者对“科学”的认知错误;用IPCC碳排方案缺乏科学依据的事实,指出记者立论的前提是站不

住脚的;用严谨的数据指出IPCC减排方案的荒谬。

5.①记者访问做了较充分的准备,对话题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发问较得体;②问题设计集中且有层次,环

环相扣,既有引导也有追问,使受访者能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也利于现众全面了解这个事件;③记者未

能对所涉事件持中立态度,有明显的立场倾向。如质疑受访者不该采用带有“情绪色彩”的语言,不该对

减排方案作政治解读。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各国都争取在全球8000亿吨的碳排放总额中分配到更多的碳排放权益”张冠李戴,原文“其实这个

2摄氏度只是英国某研究机构通过计算机模拟出来的。随着这个结论的迅速流行,它慢慢变成了一个价值

判断”可知,“价值判断”是2摄氏度的结论的流行。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发达国家的高排放才是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于文无据,原文“姑且不论历史上他们的人均排放是发

展中国家的7.54倍,即便按照他们的方案,今后他们的人均排放量也将是发展中国家的2.3倍”可知,

文中并未就发达国家是否是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做出判断。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

A.选项是论述学习方法的,不适合用来评价。

B.阐述了学习与思考之间的关系,不适合用来评价。

C.把以仁义治国作为自己的责任,责任重大。适合丁仲礼为了全面理解问题而了解背后的政治博弈,可以

来评价这一行为。

D.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不适合用来评价。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

原文“不应该得到主流科学界的认同吗?”“科学家有主流?科学是根据人多人少来定的吗?”可知,针

对记者的提问,丁仲礼指出问题,让记者和读者都认识到其对“科学”存在的认知错误。

在IPCC报告中,关于二氧化碳在气候变暖中到底是什么作用以及如果有作用的话,作用是多大,并没有

科学的令人信服的结论,故可知,用IPCC碳排方案缺乏科学依据的事实,指出记者立论的前提是站不住

脚的。

原文“到2050年全球二氧化碳的最大排放约为8000亿吨。……假如我们现在是人均排放1.4吨碳,那么

到2050年人均排放量就只有0.8吨碳”可知,科学需要数据做支撑,大量真实的数据才能说服人们相信

科学,故用严谨的数据指出IPCC减排方案的荒谬。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访谈技巧的能力。

原文“哥本哈根会议提出,相对于1750年工业化前的水平,全球平均气温升高2摄氏度是人类社会可以

容忍的最高升温。对此,您怎么看?”可知,关于会议,记者事先有了解,访问做了较充分的准备,对话

题引导也有预设和准备,发问较得体;

原文“全球平均气温升高2摄氏度是人类社会可以容忍的最高升温。对此,您怎么看?”“那不算一个依

据吗?”“不应该得到主流科学界的认同吗?"“你怎么知道它可信?”“科学家有主流?科学是根据人

多人少来定的吗?科学是真理的判断”等内容可知,记者从对问题的观点入手,再到质疑,最后到反问,

问题设计集中且有层次,环环相扣,既有引导也有追问,问题设计能让被访问者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也

利于现众全面了解这个事件;

原文“您是在指责IPCC?”“而且我看到您的措词很激烈,有这么严重吗?”“为什么会用比较激烈的、

带有情绪色彩的字眼,这样是否合适?”“您一直在做政治解读,别人也许会对你提出各种疑问,您觉得

适当还是不适当?”“科学家不应该以国家利益为前提,而更应该基于人类共同利益的前提去制定方

案?”可知,记者对被访人的用词产生怀疑,认为科学家应该客观中立,对丁仲礼未能对所涉事件持中立

态度,有明显的立场倾向,几次反问质疑对方,这样激发出被访人的深层真实的意图,使得采访更深入更

有说服力。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晓风杨柳

唐投

柳枝一弯弯地划着东方正在发白的天空,像是无数灰白的眼睛,在黑夜里张望着,俯临着。陶渊明昨

晚胡思乱想了一夜,一点也没有睡好。

“唉!唉!寄奴,但愿这不是事实呵!”

纸糊窗的破洞里吹进一阵初秋的凉风。渊明的脑子昏昏沉沉地,他从枕边书筐摸出一本书,是慧远和

尚送给他的那本经论,原是他最心爱的,自从慧远死后,他虽看过几次,却终于看不下去。灯盏盘里已没

了菜油。他合上书,闭眼默想。这本书是慧远亲自抄来送他的,抄得非常整齐,洁净,和慧远的为人一样,

可是现在,这个善良高洁、一世清修的和尚早已从尘世超脱,涅槃了,只有那些争名夺利的东西不会死,

做到了相国,封了王,还想……

那个浓眉毛、阔下巴、黑而且丑的面孔,又在渊明记忆里浮了上来。他恍然记起二十年前,在镇北将

军幕里,和这个黑而且丑的面孔是同事,这个人非常会说话,会钻营,成天和这个那个忙着什么,从不见

他发过火。闲来就擎一本相书,批评别人的眉生得低、鼻太尖、嘴太小之类的。他能喝几杯酒,和自己倒

还相得。自从抛弃宦海生涯,就一直没有想起他,他升了官,发了财,因此心里对他越发淡漠了。虽然听

说他颇有异志,终以为未必是事实。

三年前他收复关中,朝廷很有中兴的气象,自己高兴得很,本想北上游历一转,谁知……

“唉!唉!但愿这不是事实呵!”渊明叹着气,在院子里来回踱步,低头沉思。

猛的他脑中划过一个念头:“刘寄奴不会做皇帝吧?”他踱到板门边喊:“阿舒!”

廊屋里走出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来,瘦长个子,被太阳炙黑了的脸孔,带着幽郁的表情,他垂着手,

恭敬地问:“爹有什么吩咐?”

能有什么吩咐呢?渊明挖空肚皮想了一回:“早稻每亩能收多少,计算了没有?

“还有十几萝潮谷没有扬晒,依眼前估计,大约有三袋零。”渊明不作声,阿舒接着说:“去年半粒

都没哩,年成的确还不错!”

饥饿的回忆带来感伤的情调,在阿舒的声音里跳动,他忘不了一年来艰苦的挣扎,“乐天安贫”的庭

训,再也不能弥补他心上的罅隙---被穷困灰暗的生活所蛀蚀的罅隙。

“京城里可有什么消息来?”渊明的面上充满忧虑。“没有,爹爹。”

赵老连殷勤地招待着。席地围坐着连主人的五个。

渊明对面那个酒糟鼻子,堆着笑招呼渊明来尝是不是好酒,渊明咂了一口,觉得还温润,就点了点头。

酒糟鼻子得意地笑起来,一面望着斜对面的教书先生,正想说话,不料教书先生先开了口,他朝渊明

说:“昔闻先生贵体欠安,今日得见芝颜,想必已经霍然了。”“是!是!”渊明恭敬地回答。

酒糟鼻子正要箝夹第二只河虾,连忙说:“呃?我倒忘了,陶先生还生病的哩!我老早想来望望你,

可是终没空。”说着向着左肩下的一个:“桂生哥!我是对你说过哦?”那个微微笑了笑。“是!是!”

渊明很恭敬地回答着。“请呀!请呀!”主人指着菜肴说。

大家边吃边闲谈。桂生说到今年又要加粮税,酒糟鼻子嘶着声音喝道:“真他妈!都是这些官府们玩

的鬼把戏,那里能加到皇上库里去?官!做官的都爱钱。”

“这话说的对!譬如陶先生就不肯做官。”老连的口气像是分解,像是赞叹。教书先生摇着头,说道:

“贤者避世,这叫贤者避世。避世者,避开了世事也。”

渊明没有理会这些。他朝桂生追问:“有没有关于相国宋王的消息?”“没有。”

教书先生晓得不少伟大人物的事迹,且非伟大不谈,这时他找到机会,赶忙说,“宋王真是一个大星

宿,鲤鱼转胎的。如今朝廷有了这个人物,真是如鱼得水!南征蛮夷,北伐中原,皇上还用愁吗?”

渊明的心已经不像早上那样感到沉重,忧虑了,自然不是因为如鱼得水的缘故。他觉得倘使京城只传

来加税的消息,没有提起别的,那么,夜来听到的消息,大概并不是事实。他满满地喝了一杯。

初秋的太阳异常明亮,畅爽,微风带来田野的气息,小麦,桂子,野草,尽量发出清幽的香气。远远

望去,通过一带疏疏落落的桑林,南山悠然地现了出来。

渊明感到轻松舒适,不但眼前的教书先生和酒糟鼻子很有趣,便是那个黑而且矮的家伙也不坏。“变

了变了!县里出了告示啦!”阿宣跑进来喘息着说。

“什么?”大家合口问。

“唉!”阿宣学着渊明的样子,长长地叹了口气,接着说:“县里出了告示,说是宋王登了大宝,大

赦天下。现在得叫做大宋永初元年七月了。”

他说着回过头来,向着渊明:“是永久的永,起初的初。”

已经交了亥时了,陶宅里还未熄灯。渊明坐在床沿上,疲乏而又幽郁,眼睛深深地陷了进去。脸色是

那么枯黄,刻板,使人看不出一点活气来。

“唉!”渊明长叹一声。

阿雍和阿通走进来,后面跟着阿舒。“我们现在都是遗民了。”渊明放下手里的诗稿,叹气说。“怎

样啦,遗民?我们不再照旧活下去了吗?”阿通问。“活是总得活下去的。”

阿雍参加了意见。

“不过,”渊明说,声音似乎有点嘶哑。“要是我当年不曾辞官……要是我现在还年青……唉!””吱!

吱!吱!”床底下老鼠在打架。

“你看见告示上还说些什么?”渊明看着刚进来的第二个儿子问。

“这个,”阿宣想了想说,“我记不清了,但现在就得叫大宋永初元年七月,却是千真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