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徽省滁州市2025年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务必
擦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广5题。
材料一:
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
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一首短短的《游子吟》之所以流传千年,就在于它生动讴歌了伟大的母
爱。苏东坡称赞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讲的是从司马迁之后到韩愈,算起来文章褒弱
了八代。韩愈的文章起来了,凭什么呢?就是“道”,就是文以载道。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
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
生活。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真善美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健康向上、永远充满希望。
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
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
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
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如果“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把作品在国外获奖作为
最高追求,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东施效颦,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
化”“去主流化”那一套,绝对是没有前途的!事实上,外国人也跑到我们这里寻找素材、寻找灵感,好
莱坞拍摄的《功夫熊猫》《花木兰》等影片不就是取材于我们的文化资源吗?
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有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
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有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
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我们
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
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我们要坚
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
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
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
新性发展。
(摘自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4年
20期)
材料二:
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这些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
正是中华文脉之所在。中华文艺史上,凡是在创作上取得卓越成就的作家、艺术家,其作品都不同程度地
浸润着中华文脉的汩汩清流。上古神话的抗争意识,《诗经》与汉乐府的民本情怀,《天问》的求索精
神,司马迁的惩恶扬善,李白的激浊扬清,杜甫的博施众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鲁迅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等等,都是五千年中华文脉澎湃向前时的激响。
中华文脉不仅为中华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厚滋养,同时也是中华文艺思想的泉源与本根。崇德尚善的中
华文脉,直接孕育并塑造了中华文艺思想重视伦理道德、讲求审美教化的传统。音乐批评方面,强调“乐
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诗歌批评方面,主张“诗三百,一言以蔽
之,曰:‘思无邪'";绘画批评方面,认为“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
书法批评方面,主张“记善则恶自削,书贤则过必改……与圣同功,参神并运”;戏曲批评方面,强调
“举贤奸忠佞、理乱兴亡,搬演于笙歌鼓吹之场,男男妇妇、善善恶恶,使人触目而惩戒生焉”;等等。
中华文艺思想史上,诸如此类注重文艺社会功能、讲求道德教化的例子不胜枚举,它们共同演绎了中华文
脉向上向善的恢宏乐章。
中华美学精神是中华文艺思想的灵与魂。在长期的文艺实践中,中华美学精神深刻地影响了艺术家的
审美创造,涵养培育了中国人的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和价值取向。周敦颐的《爱莲说》,全文不过百余
字,却描绘出了莲花“中通外直”之形、“香远益清”之味、“出淤泥而不染”之洁、“濯清涟而不妖”
之贞。同时,作者还以菊的隐逸、牡丹的富贵,衬托莲的君子品格。作品简洁凝练,格调清新,形神兼
具,寄托遥深,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审美感召力。傅抱石、关山月的《江山如此多娇》图,选取最具
中国特色的景观、最能代表民族精神的意象:黄河奔腾、珠峰耸立、长城蜿蜒、青松挺劲、红日喷薄、白
雪皑皑……整幅画卷大气磅礴,视野纵横万里,既抒发了对祖国壮丽河山的无限热爱,也表达了对新中国
勃勃生机的深情礼赞。这种以意象、意境传情达意的方式,很好地呈现了中华美学“外师造化,中得心
源”的独有风范。正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浸润,才形成了中华文艺与众不同的风骨、趣味与审美传统。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中华文脉、中华美学精
神与中华文艺创作、中华文艺思想之间呈现出相互生发、相互映照、相互结结的逻辑关系,始终保持着融
通契合的双向运动。中华文艺创作、中华文艺思想对中华文脉、中华美学精神的培育与反哺作用,是显而
易见的。中华文艺创作、中华文艺思想,作为中华文明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是文明发展的结晶,也
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生生不息的创新活力。我们要深入发掘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自觉肩负起展续中华文脉、传承中
华美学精神的时代重任
(摘编自党圣元《传统文艺思想与中华文脉传承发展》,《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6月12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追求真善美是文艺作品的永恒价值,中华民族要想永远健康向上、永远充满希望,需要我们一代接
着一代追求真善美的道德境界。
B.苏东坡称赞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是因为韩愈文章能够“载道”,从内容和形
式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C.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对
坚定道路自信等至关重要。
D.“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中华文艺创作、中华文艺思想是“实”“流”,中华文
脉、中华美学精神是“树”“源”。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艺作品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这是文
艺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B.外国人也从我们的文化资源中寻找素材和灵感,这证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也
启示我们要文化自信。
C.中华文脉不仅为中华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厚滋养,同时也是中华文艺思想的泉源与本根,直接孕育并
塑造了中华文艺思想。
D.中华文艺思想史上,那些共同演绎中华文脉向上向善恢宏乐章的作品,就是注重文艺社会功能、讲
求道德教化的很好例证。
3.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一中“中华审美风范”的一项是(3分)
A.油画作品一般都注重光影效果和立体感,画面逼真而细腻。
B.水墨画讲究笔墨情趣和意境营造,画面简洁,又富有内涵。
C.流行音乐追求节奏明快和旋律流畅,通俗易懂,易于传唱。
D.古典音乐注重和声和复调的运用,结构严谨,且音韵深远。
4.材料二多处使用了排比和引用,请以第一段为例简要分析其在论证中的效果。(4分)
5.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请结合材料谈谈在文艺创作中如何坚定文化自信。(6分)
(二)现代文阅读11(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多年父子成兄弟
汪曾祺
这是我父亲的一句名言。
父亲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他是画家,会刻图章,画写意花卉。图章初宗浙派,中年后治汉印。他会摆
弄各种乐器,弹琵琶,拉胡琴,笙箫管笛,无一不通。他认为乐器中最难的其实是胡琴,看起来简单,只
有两根弦,但是变化很多,两手都要有功夫。他拉的是老派胡琴,弓子硬,松香滴得很厚一一现在胡琴的
松香都只滴了薄薄的一层,他的胡琴音色刚亮。胡琴码子都是他自己刻的,他认为买来的不中使。他养蟋
蟀养金铃子,他养过花,他养的一盆素心兰在我母亲病故那年死了,从此他就不再养花。我母亲死后,他
亲手给她做了几箱子冥衣一一我们那里有烧冥衣的风俗。按照母亲生前的喜好,选购了各种素色花纸做衣
料,单夹皮棉,四时不缺。他做的皮衣能分得出小麦穗、羊羔、灰鼠、狐股。
父亲是个很随和的人,我很少见他发过脾气,对待子女,从无疾言厉色。他爱孩子,喜欢孩子,爱跟
孩子玩,带着孩子玩。我的姑妈称他为“孩子头”。春天,不到清明,他领一群孩子到麦田里放风筝。放
的是他自己糊的娱蚣(我们那里叫“百脚”),是用染了色的绢糊的。放风筝的线是胡琴的老弦。老弦结实
而轻,这样风筝可笔直地飞上去,没有“肚儿”。用胡琴弦放风筝,我还未见过第二人。清明节前,小麦
还没有“起身”,是不怕践踏的,而且越踏会越长得旺。孩子们在屋里闷了一冬天,在春天的田野里奔跑
跳跃,身心都极其畅快。他用钻石刀把玻璃裁成不同形状的小块,再一块一块斗拢,接缝处用胶水粘牢,
做成小桥、小亭子、八角玲珑水晶球。桥、亭、球是中空的,里面养了金铃子。从外面可以看到金铃子在
里面自在爬行,振翅鸣叫。他会做各种灯。用浅绿透明的“鱼鳞纸”扎了一只纺织娘,栩栩如生。用西洋
红染了色,上深下浅,通草做花瓣,做了一个重瓣荷花灯,真是美极了。用小西瓜(这是拉秧的小瓜,因
其小,不中吃,叫作“打瓜”或“笃瓜”)上开小口挖净瓜瓢,在瓜皮上雕镂出极细的花纹,做成西瓜
灯。我们在这些灯里点了蜡烛,穿街过巷,邻居的孩子都跟过来看,非常羡慕。
父亲对我的学业是关心的,但不强求。我小时候,国文成绩一直是全班第一。我的作文,时得佳评,
他就拿出去到处给人看。我的数学不好,他也不责怪,只要能及格,就行了。他画画,我小时也喜欢画
画,但他从不指点我。他画画时,我在旁边看,其余时间由我自己乱翻画谱,瞎抹。我对写意花卉那时还
不太会欣赏,只是画一些鲜艳的大桃子,或者我从来没有见过的瀑布。我小时字写得不错,他倒是给我出
过一点主意。在我写过一阵《圭峰碑》和《多宝塔》以后,他建议我写写《张猛龙》。这建议是很好的,
到现在我写的字还有《张猛龙》的影响。我初中时爱唱戏,唱青衣,我的嗓子很好,高亮甜润。在家里,
他拉胡琴,我唱。我的同学有几个能唱戏的。学校开园乐会,他应我的邀请,到学校去伴奏。几个同学都
只是清唱,有一个姓费的同学借到一顶纱帽,一件蓝官衣,扮起来唱《朱砂井》,但是没有配角,没有衙
役,没有犯人,只是一个赵廉,摇着马鞭在台上走了两圈,唱了一段“郡坞县在马上心神不定”便完事下
场。父亲那么大的人陪着几个孩子玩了一下午,还挺高兴。我十七岁初恋,暑假里,在家写情书,他在一
旁瞎出主意。他喝酒,给我也倒一杯。抽烟,一次抽出两根,他一根我一根。他还总是先给我点上火。我
们的这种关系,他人或以为怪。父亲说:“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
我和儿子的关系也是不错的。我曾下放张家口农村劳动,他那时从幼儿园刚毕业,刚刚学会汉语拼
音,用汉语拼音给我写了第一封信。我也只好赶紧学会汉语拼音,好给他写回信。后来,我被送进“牛
棚”。偶尔回家,孩子们对我还是很亲热。只有一件事,两代之间,曾有分歧。他下放山西忻县“插队落
户”,按规定,春节可以回京探亲。我们等着他回来。不料他同时带回了一个同学。他这个同学的父亲是
一位正受林彪迫害,搞得人囚家破的空军将领。这个同学在北京已经没有家。按照大队的规定是不能回北
京的,但是孩子很想回北京,在一伙同学的秘密帮助下,我的儿子就偷偷地把他带回来了。他连“临时户
口”也不能上,我们留他在家住,等于“窝藏”了他。公安局随时可以来查户口,街道办事处的大妈也可
能举报。当时人人自危,自顾不暇,儿子惹了这么一个麻烦,使我们非常为难。我和老伴把他叫到我们的
卧室,对他的冒失行为表示不满。我责备他:“怎么事前也不和我们商量一下!”我的儿子哭了,哭得很
委屈,很伤心。我们当时立刻明白了:他是对的,我们是错的。我们这种怕担干系的思想是庸俗的。我们
对儿子和同学之间的义气缺乏理解,对他的感情不够尊重。他的同学在我们家一直住了四十多天,才离
去。
对儿子的几次恋爱,我采取的态度是“闻而不问”。了解,但不干涉。我们相信他自己的选择,他的
决定。最后,他悄悄和一个小学时期的女同学好上了,结了婚。有了一个女儿,已近七岁。
我的孩子有时叫我“爸”,有时叫我“老头子”!连我的孙女也跟着叫。我的亲家母说这孩子“没大
没小”。我觉得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须做到“没大没小”。父母叫人敬畏,儿女
“笔管条直”最没有意思。
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
模式塑造自己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而且,可恶!另外,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
(选自汪曾祺《人间有味》,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父亲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不仅会画画、刻图章,还会摆弄各种乐器,甚至亲手为母亲制作冥
衣,这些技艺都体现了父亲对生活的热爱。
B.文章通过叙述“我”与父亲、“我”与儿子之间的故事,展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相处,但并未
直接表达作者与父亲对家庭教育的看法。
C.文章通过叙述我的孩子和我的孙女对“我”的称呼这件事,表明了作者对现代家庭应有的相处模式
的看法,即长辈与晚辈之间应平等相待。
D.文章结构自然,脉络分明,行文极为流畅;语言华丽优美,而又不失明白晓畅,娓娓道来;大量使
用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7.关于文中“父亲对我的学业是关心的,但不强求”这一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该段落通过对比父亲对“我”国文成绩和数学成绩的不同态度,表现了父亲对“我”的尊重,只对
我喜欢的学科做严格要求。
B.“我”喜欢画画,父亲却从不指点,这既体现了父亲对“我”的信任,也反映了父亲教育方式的独
特,即让“我”自由发展。
C.父亲应我的邀请为几个唱戏的同学伴奏,并开心地陪我们玩了一个下午,这既体现出父亲对我的
爱,也体现出父亲富有童心。
D.该段落中叙述了大量的典型事例,不仅表现出父亲的性格特点,也可以表现出“我”与父亲之间的
关系亲密,可谓一举两得。
8.文章为何说“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须做到‘没大没小’"?(4分)
9.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家风、家教,曾说“家庭和睦、家教良好、家风端正,子女才能健康成长,
社会才能健康发展”。请结合这篇文章,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延州诸碧多失守,仲淹自请行,迁户部郎中兼知延州。明年正月,诏诸路人讨,仲淹曰:“正月塞外
大寒,我师暴露,不如俟春深入,贼马瘦人饥,势易制也。况边备渐修,师出有纪,贼虽猖獗,固己慑其
气矣。唐B、延密迩灵、夏,西羌必由之地也。第按兵不动,以观其衅,许臣稍以恩信招来之。不然,情意
阻绝,臣恐偃兵无期矣。若臣策不效,当举兵先取绥、宥,据要害,屯兵营田,为持久计,则茶山、横山
之民,必挈族来归矣。拓疆御寇,策之上也。”帝皆用其议。仲淹又请修承平、永平等智,稍招还流亡,
定堡障,通斥候,城十二碧,于是羌汉之民,相踵归业。
庆之西北马铺碧,当后桥川口,在贼腹中。仲淹欲城之,度贼必争,密遣子纯祐与蕃将赵明先据其
地,引兵随之。诸将不知所向,行至柔远,始号令之,版筑皆具,旬日而城成,即大顺城是也。贼觉,以
骑三万来战,佯北,仲淹戒勿追,已而果有伏。大顺既城,而白豹、金汤皆不敢犯,环庆自此寇益少。
明珠、灭臧劲兵数万,仲淹闻泾原欲袭讨之,上言曰:“二族道险,不可攻,前日高继嵩已丧师。生
时且怀反侧今讨之必与贼表里边患未艾也。若北取细腰、胡芦众泉为堡障,以断贼路,则二族安,而环
州、镇戎径道通彻,可无忧矣。”其后,遂筑细腰、胡芦诸智。
仲淹为将,号令明白,爱抚士卒,诸羌来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贼亦不敢辄犯其境。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有删改)
材料二: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严斥垠,使耕者无所顾
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
所以养其心。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邓艾缱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
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
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夫惟
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节选自苏洵《心术》,有删改)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
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平时且怀A反侧B今C讨之D必与贼E表里F边患G未H艾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在文中指“只管”,与《与妻书》”第以今日事势观之”的“第”意思不相同。
B.引,在文中指“率领”,与《兰亭集序》“引以为流觞曲水”的“引”意思不相同。
C.谨,是指“谨慎地对待”,与《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的“谨”意思相同。
D.穷,在文中指“陷入困境”,与成语“穷而后工”“穷形尽相”的“穷”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延州的多个边智失守后,第二年正月朝廷决定出兵,范仲淹清楚地认识到敌我双方的形
势,认为要等待合适的时机出击,可先施之以恩信。
B.材料一中,范仲淹迅速建成大顺城,敌人察觉后立刻出动三万骑兵攻打,又假装败退,范仲淹识破
诡计,告诫士兵不要追击,后来发现敌人果然有伏兵。
C.材料二中,作者认为古代的优秀将领能用兵试探敌情,而邓艾曾以绳索垂降兵士进攻蜀中,却差点
导致百万大军被围困束缚,这是因为邓艾轻视敌人。
D.材料二中,作者认为对于优秀的将领来说,冷静忍耐比勇敢重要,将领们要练就各种本领而又能保
存自己的力量,唯有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版筑皆具,旬日而城成,即大顺城是也。
(2)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
14.材料二出自苏洵的《心术》,论述的是优秀将领用兵作战的方法,请结合两则材料,说说范仲淹
的哪些做法契合苏洵的军事理念。(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山中
方岳①
半坞幽深近物情,一筑②老健惬山行。
月于水底见逾好,风打松边过便清。
鹤睡不惊舂药臼,鸟啼时作读书声。
山翁两手浑无用,只把犁锄做太平。
【注】①方岳(1199——1262),南宋著名爱国诗人,因秉性刚正不阿,三次遭遇权幸佞臣的打击,晚
年隐居山林,这首诗就是晚年所作。②一第:一根筑竹手杖。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开头说隐居深山更能体会万物的情趣,诗人拄着一根拐杖行游山中感到非常惬意。
B.颔联写水底之月静影沉璧,而风掠过松林,就如微波荡漾,给人一种神清气爽的感觉。
C.颈联写白鹤安然入睡,不被臼声惊扰,山鸟啼唤似书声悦耳,以动衬静,意境宁静优美。
D.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整首诗描写诗人晚年隐居山林的生活,语言轻盈澹荡,笔触粗犷深沉。
16.有评论家说这首诗尾联貌似颂词,却含有深意。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归去来兮辞》里”,”以云鸟的动作构成一个富有象征性的画面。
(2)《声声慢》里词人化繁为简,化多为少,把所有的凄苦、所有的孤独、所有的无奈都浓缩在
“,"中。
(3)以景结情是诗人惯用的一种技巧,它可以使读者在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如
“,,
,O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人类非物质遗产、人类记忆遗产全覆盖,5项人类非
遗、310处中国传统村落、8000处历史文化遗存、百万件徽州文书……这一切的背后有一个璀璨的名
字: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很有影响力。”作为距离当代中国最短路程的古代文明,徽州文化与藏文化、敦煌文化比
肩成为中国三大地方显学,成就了黄山作为没有屋顶的博物馆,也成为读懂中国的密码,璀璨了世界文明
的星空。她」、底蕴深厚。在这里,仰望星空,朱熹、戴震、胡适、黄宾虹、陶行知等思想巨人和文
化巨匠群星闪耀,经史哲医科艺繁花似锦;(),徽州文化即是生活,看到马头墙就想到了徽州,信步
走进一处徽州民宅,就会翻动一页历史,随处踏足一块石板,(乙)。徽派建筑、徽菜、徽剧、新安医
学,凝聚文化、历史、美学、经济多重价值,延续流淌千年的乡愁,寄托魂牵梦绕的乡恋,承载着B
的乡土生活,蕴含了徽州人的生活智慧和价值观念。
我们谨怀敬畏之心,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以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工程、徽州文脉传承工程推动
徽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摇曳的鱼灯拉开静谧的波光,田野的乡音打开折叠的岁月,徽学大讲堂
纵论前世今生,齐云的铁花将乡愁妥帖安放,黄山成为快节奏现代人的心灵休憩之地。①推进荫余堂漂洋
过海,②推动春华园坐落法兰克福,③黄山因此让我们以文化之名歌咏,④黄山、徽州两个顶流IP传递
“中国黄山世界黄山”的自信,⑤声音响亮。
18.文中第二段用“没有屋顶的博物馆”比喻黄山,使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请以“中华传统经典”
为本体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使用暗喻;比喻贴切,表达流畅,不少于20个字。(5分)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20.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
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个字。(4分)
22.第一段画波浪线的部分,前后内容有一定的重合。有人认为语义重复,应当删除其一,也有人认
为不重复,不能删除。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高中教材《石钟山记》里提及:“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苏轼这一主张被北宋张载
认为是“见闻之知”,即人们通过感官接触外界事物而获得的知识。张载认为它只是“小知”,对此,你
是怎么看待的?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2.C3.B6.C7.A10.BDF11.D12.C15.D
4.①排比:第一段在列举中华文脉对中华文艺创作的影响时,使用了排比句式,如列举上古神话的抗
争意识、《诗经》与汉乐府的民本情怀等,使论述更加全面、有力,同时也增强了论证的气势。
②引用:引用范仲淹、龚自珍等人的诗句,既写出了中华文脉对作家、艺术家的影响,论述更加具
体,同时又富有文采和感染力。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5.①文艺创作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②文艺创作要传承中华美学精神,展现中华审美风范。
③文艺创作要促进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8.①“没大没小”意味着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平等、亲密,没有传统家庭中的等级观念和严肃氛围。
②如果父母叫人敬畏,儿女“笔管条直”,这样的家庭就会失去人情味。
(或:一个现代化的家庭应该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和选择,父母不应高高在上,而应与孩子平等交流,
相互理解,这样才能营造出和谐、温暖的家庭氛围)。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9.①我的家庭和睦,家人亲近。我的父亲与母亲感情深厚,影响到儿孙,即便文革中我被打成“黑
帮”,送进“牛棚”,我的孩子们对我还是很亲热。
②我的家教良好,家风端正。父亲与“我”、“我”与儿子均可谓“多年父子成兄弟”,孙女也和
“我”“没大没小”,都体现了长辈与晚辈之间互相尊重、平等友爱、和谐交流的家风,并且代代相传。
③作者明确表达:“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这样,子
女既能享受家庭的温情,又能设计和把握自己的未来,走上健康成长的道路,由这样的个体组成的社会也
会更健康更有创造力地发展。
(每点2分,言之有理即可)
13.(1)筑城的工具和材料准备好了,十天时间城池就修建完成了,这就是大顺城。
(“版筑”“具”、判断句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健身产业投资协议
- 《深入理解Bootloader:课件概览》
- 授课教师石冬剑66课件
- 《人际交往艺术》课件
- 双语列车长非正常事件服务技巧课件
- 铁路路基与轨道课件
- 标准体育场馆租赁合同
- 房产担保借款合同
- 世纪英才文化课件五上
- 《房地产基础》课件 情境二 教你选对小区
- 脑梗死的健康宣教及指导
- 江苏省南京市2021年中考道德与法治真题试卷(含答案解析)
- 科室业务学习计划安排表
- 校舍抗震安全鉴定服务投标方案
- 2023年河南测绘职业学院单招考试职业适应性测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Python自然语言处理-课件-第05章-词向量与关键词提取
- 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有趣的拉线偶人 全国通用
- 医疗废物管理PPT演示课件
- 海康监控阵列不可用数据不保留处理
- 卓越密码:如何成为专家
- 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公开招聘村(居)社区工作者模拟备考预测(共1000题含答案解析)综合试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