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内外古诗词对比鉴赏专项练(2)
2025年初中语文中考复习备考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乙]
饯别王十一①南游
刘长卿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②。
【注释】①王十一:名不详,排行十一。②白苹:水中浮草,花白色,故名。
(1)请发挥想象,描绘[乙]诗颈联所呈现的画面。
⑵王勃的“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与刘长卿的“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你更欣赏谁送别时的状
态?请阐述理由。
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望月有感
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干事.,辞根散作多愁蕈。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1)《望月有感》的前两联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家园荒芜、、o
(2)“千里雁”写出诗人之苦,“九秋蓬”写出诗人之苦。
(3)白居易《望月有感》的尾联和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表现手法和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行路难(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寒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山居杂兴(其二)
青山意自足,扰扰复何之。
见客从衣破,哦诗①任饭迟。
蔬畦②耕犊③草,匏架④落蝉枝。
逆境偷贫乐,休兵未可期。
【注释】①哦诗:指吟诗。②蔬畦:整齐的菜地。③耕犊:幼小的耕牛。④匏架:葫芦架。
3.《行路难》(其一)的作者是。
4.“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5.请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蔬畦耕犊草,匏架落蝉枝”所表现的画面。
阅读下面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
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对酒
秋瑾
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①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②。
①勤:多。②碧涛:在弘忠于祖国,却遭奸臣陷害,自杀于蜀,当时的人把他的血用石匣藏起来,三
年后化为碧玉。后世多以碧血指烈士流的鲜血。
6.请说说“秋容如拭”的“拭”妙在哪里。
7.诗词中常常运用典故,下列句子没有运用典故的一项是()
A.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B.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C.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8.秋瑾,号鉴湖女侠,参考下面的知识卡片,结合诗句分析她在《满江红》和《对酒》中是如何展
现“侠”气的。
知识卡片
1.侠,本义为武艺高强、见义勇为、品行豪迈。
2.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金庸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浪淘沙®(其八)
莫道谗言②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③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注释】①浪淘沙:词牌名。唐朝自安史之乱后,宦官专权。才人外放,怨刺之作应运而生。刘禹锡
从京官调到地方官之后的传世之作。②谗言:毁谤的话。③淘、漉:过滤。淘沙和漉金都是开采黄金
时不可或缺的工序。
9.《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诗人概写自己“二十三年”的贬谪遭遇,抒发自己被贬返乡后对(1)
的感慨;《浪淘沙(其八)》一诗也写于诗人被贬期间,诗中流露出诗人(2)的人生态度。
10.诗贵含蓄,作者往往用凝练的语言传递丰富的情感。刘禹锡在这两首诗中都蕴含了深厚的哲理,
请你分别举例分析。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
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新制布裘
白居易
桂®布白似雪,吴②绵软于云。布重绵且厚,为裘有馀③温。
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
中夕④忽有念,抚裘起逡巡⑤,丈夫责兼济,岂独善一身。
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⑥,稳暖皆如找,天下无寒人。
①桂,地名。②吴:地名。③馀:同“余”④中夕:丰皮。⑤逡巡;迟疑徘徊,欲行又止。⑥垠:边际。
1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因____________一事,产生联想,表达内心的愿望;《新制布
裘》中,白居易因新制布裘这件事,产生联想,表达自己的愿望。
12.杜甫和白居易都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这两首诗中作者的境况不同,但抒发的情感有
相同之处,都抒发了诗人的情怀。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至理的一项是()
A.甲诗开篇写杨花落尽、子规哀啼,渲染暮春冷落、凄凉的气氛
B.乙诗“沙似雪”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月下大漠苍茫的景象。
C.“夜郎西”“回乐烽”既表明地点,也能引发对特定情景的联想。
D.两首诗都从视觉、听觉和嗅觉等角度描写景物,使人如临其境。
14.这两首诗都写到“月”,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读下面的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乙】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5.下列对两首宋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紧扣“登”字,详细讲述登山经过:乙诗紧扣“题”字,简略描写登山所见。
B.两诗内容均与“山”有关,甲诗重在突出山高耸之势,乙诗重在表现山变化之形。
C.两诗所写角度一高一低,但都巧妙蕴含着“境界高低则见识不一样”的生活哲理。
D.两诗感情基调略有差异,甲诗于清醒中含自得之喜,乙诗于清醒中寄寓孤独之忧。
16.下列对两首宋诗艺术手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侧重写景抒情,乙诗侧重咏物寓理。
B.甲诗侧重咏物寓理,乙诗侧重写景抒情。
C.甲乙两诗都侧重写景抒情。
D.甲乙两诗都侧重咏物寓理。
参考答案:
1.(1)烟波浩渺的江水上一叶孤帆正在渐渐远行消失在视线中,在落日余晖下你将欣赏五湖美好的春
色。
(2)答案示例一:
我欣赏王勃送别时的状态。这句诗,诗人一反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
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刘长卿的那句诗过于缠绵了。
答案示例二:
我欣赏刘长卿送别时的状态。这句诗,诗人远望着烟水空茫的江面,频频挥手,表达自己依依惜别之
情。诗人以“望”、“挥手”、“泪沾巾”这一系列动作,浓墨渲染了自己送别友人时的心情,表达了离别
时的不舍与惆怅。王勃的诗太乐观了,有些不符合大众离别时常有的心情。
(1)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作答时可结合诗句意思发挥想象来进行描绘。“长江一帆远,落日五
湖春”的意思是:江水浩浩一叶孤帆远远消失,落日下你将欣赏着五湖之美。
画面如:一叶风帆沿江南去,渐渐远行,抵达五湖畔后休止。行舟消逝在长江尽头,肉眼是看不到了,
但我想此刻朋友正在观赏着夕阳照射下太湖的明媚春色吧。
(2)本题考查理解赏析诗句和对比阅读。作答时结合诗句内容和情感来分析即可。
我欣赏王勃送别时的状态。“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意思是: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多
情的少年男女那样悲伤得泪湿衣巾。这里诗人表明真挚的友情不会因距离的远近而有所改变,慰勉即
将分手的友人,这里不同于刘长卿送别是的伤感忧愁,更多的是表达了作者真挚的友情和旷达的胸襟。
我欣赏刘长卿送别时的状态。“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的意思是:望着你的小船驶向茫茫云水,频
频挥手惜别泪水沾湿佩巾。这里写的是与友人离别时的情景,朋友乘坐的船儿沿长江向远处去了,诗
人在斜阳里伫立,作者借助眼前景物,通过遥望和凝思,来表达伤别之情,表现出离别时的不舍与惆
怅。这里写的离别情感真挚、缠绵、怫恻,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而王勃的诗体现出的豁达乐观不符
合大众离别时常有的心情。
2.(1)骨肉分离战乱频发
⑵离别漂泊
(3)这首诗的尾联是借月抒情,表达了作者的骨肉相思之情。苏词通过引用典故,表达了作者渴望为
国杀敌立功的雄心壮志。
(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首联“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大意是:家业在灾年中荡然一空,兄弟分散各自你西我东。
颔联“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大意是:战乱过后田园荒芜寥落,骨肉逃散在异乡道路中。
据此可知,在战争之后,田园变得荒凉冷落,而家人骨肉却在道路上流离失所,四散各地。因此这两
联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年、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
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
(2)本题考查诗歌意象理解。
根据《望月有感》“吊影分为千里雁”,诗人将自己和兄弟比作分飞的千里雁,这里的“千里雁”象征着
因战乱而被迫分离的亲人,各自在不同的地方漂泊,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对亲人离别的深切痛苦。根
据“辞根散作九秋蓬”,诗人又将自己和兄弟比喻成秋天被风吹散的蓬草,蓬草无根,四处飘零,形象
地描绘了诗人在动荡时局下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反映出诗人内心深处对于漂泊无依的深深苦恼。
(3)本题考查古诗词表现手法和情感分析。
根据《望月有感》尾联“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可知诗人借助明月这一传统意象,表达
了自己与分散在各地的亲人共同凝视同一轮明月时所产生的深切思念之情。这里通过共赏明月,寄托
了诗人对家人深深的牵挂和无法团聚的哀愁,是一种借月抒发骨肉相思的抒情手法。根据《江城子•密
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可知苏轼通过“射天狼”的典故(典故源自中国古代的
星象传说,其中“天狼星”被视为凶星,常被比作侵扰边疆的敌人),表达了自己抵御外敌,渴望为国
立功、展现英雄本色的雄心壮志,这是一种借典故来表达个人理想和抱负的表现手法。
3.李白4.表达诗人苦闷、彷徨、茫然的心理。(意思对即可)5.示例:碧绿的菜田间,
一位老者在整理着,忙碌着,地头的一只小牛犊低头吃草,旁边葫芦架上的蝉吱吱叫。(意思对即可)
3.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行路难》(其一)的作者是李白。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
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才高志大,很想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他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
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
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这首诗歌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
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
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
力量。
4.本题考查分析作者心理。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意思是:人生道路多么艰难,多么艰难;歧路纷杂,如今又身
在何处?诗人连用两个“行路难”,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点明诗人人生遭遇坎坷,“行路之难”是作
者仕途坎坷,人生艰难,表现出诗人内心的痛苦、无奈与迷茫。“多歧路,今安在”为问句,作者探寻
前进的道路,不知自己身在何处,表现了对前路的迷茫,表现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踌躇。“行路难,行
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连用四个三字短句,节奏短促、跳跃,表现作者急切地想知道前路在何方,
更加凸显诗人内心的焦灼与苦闷。
5.本题考查描绘诗句画面。
《山居杂兴》描述了作者隐居生活的恬淡、自由、闲适。“蔬畦耕犊草,匏架落蝉枝”,结合注释,可
知大意为:整齐的菜地,绿小的耕牛在吃草,葫芦架上,有蝉在枝头鸣叫。可知这两句描绘了诗人山
中务农的场景,他在耕种蔬菜,照料小牛,周围的葫芦架上有蝉在鸣叫,一片宁静和自然的农家田园
景象。
结合以上分析,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这一画面即可。
如:在油绿绿的整齐的菜畦间,一位老者在忙碌着,一头小牛犊在低头吃草,从旁边枝叶繁茂的葫芦
架上,传来阵阵蝉鸣声。
6.“拭”是“擦”的意思,生动描写出秋色澄明如洗的特点,十分传神。(意思对即可)7.C8.示
例一:“四面歌残终破楚”中作者用“四面楚歌”的典故喻指国破,表明作者对国事的关心。“一腔热血
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表现了作者宁愿牺牲生命也要完成革命事业的决心。
示例二:“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指关注世事、关心民生的诚心,以及为之奋斗牺牲的勇气。“一腔
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表现了作者宁愿牺牲生命也要完成革命事业的决心。
示例三:“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写出作者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一腔热血勤
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表现了作者宁愿牺牲生命也要完成革命事业的决心。
6.本题考查古诗词词句的理解和赏析。首先需要理解该字在诗句中的基本含义。接着,结合诗句
的整体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分析该字如何增强了诗句的表达效果。
在“秋容如拭”这个句子中,“拭”意为“擦”,当这个字用于描述“秋容”时,它赋予了秋色一种动态的、
生动的形象,仿佛我们能看到一个清晰、明亮、一尘不染的秋天景色。这种景色的描绘,不仅表现了
作者对秋天景色的喜爱,也体现了她内心的澄明和坚定。
7.本题考查写作手法。
A.“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的意思是:在这乱世红尘中,我到哪里去找寻知音呢?泪水湿透了我
的青衫。此句中的“青衫湿”是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典故,用来表达作者
内心的深深悲痛和孤独感。
B.“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的意思是:请珍惜我满怀的一腔热血,它洒出去还能化作碧绿
的波涛。此句中的“化碧涛”引用了《庄子•外物》中关于在弘死后血化为碧的典故,象征着作者愿为
国家、为理想献身的豪情壮志。
C.“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意思是:完成君王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赢得生前死后的美
名。这句诗并没有直接引用历史典故,表达了作者想要收复国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意思是:相信乘风破浪的时机总会到来,到时定要扬起征帆,
横渡沧海!此句引用了宗意的典故。《宋书・宗愚传》中记载,宗意的叔父问他志向是什么,宗意说:
“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后人用“乘风破浪”比喻施展政治抱负。这里李白用此典故来表达自己勇往直前、
实现远大抱负的坚定信念。
故选C。
8.本题考查诗句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首先,由题干信息和材料可知“侠”的定义,它通常指武艺高强、
见义勇为、品行豪迈的人。在此,我们需要特别关注秋瑾在诗中如何通过她的语言和描绘来体现这些
特点。
在《满江红》中,她以女子之身,心怀男儿之志,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了忧虑和关切。她自比为花木兰,
虽然身为女子,但心志却远超男儿,这种胸怀壮志、忧国忧民的精神正是“侠”之精神的体现。同时,
她不畏强权,不惧世俗眼光,勇于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信仰,这种勇敢、坚韧的性格也符合“侠”的本义。
在《对酒》中,秋瑾更是直接展现了她对“侠”的崇尚和追求。她不惜千金买宝刀,用貂裘换酒,这种
豪爽、豁达的性格,正是“侠”所应有的。同时,她的一腔热血,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甘愿抛头颅、
洒热血,这种为国家、为民族的大无畏精神,更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最好诠释。
示例:
由《满江红》中的诗句“四面歌残终破楚”可知,作者借用了“四面楚歌”的典故,用以喻指国破家亡的
危急形势,表达了作者对国事的深切忧虑和关心。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正是“侠”之精神的体现,故
侠气体现在她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上。
由《满江红》中的诗句“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可知,作者虽身为女子,但心怀壮志,不
比男儿逊色,展现了她超越性别的勇气和力量。这种敢于挑战、不甘示弱的精神,正是“侠”之本义的
体现,故侠气体现在她的豪迈气概和英勇无畏上。
由《对酒》中的诗句“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可知,作者表达了自己愿意为国家、为民族
的事业献出生命的决心和勇气。这种不惜牺牲、勇往直前的精神,正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最好
诠释,故侠气体现在她的大无畏精神和牺牲精神上。
9.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积极乐观、豁达10.《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沉舟侧
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蕴含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的哲理。《浪
淘沙》中“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蕴含了只有坚持不懈才能看到成功的曙光,浪沙淘尽留
下的必定是真金的哲理。
9.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主旨的把握。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首联写出了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凄凉的地区,度过了二
十三年沦落的光阴;颔联刘禹锡运用了“闻笛赋”和“烂柯人”两个典故来怀念故去旧友,作者长期谪居
在凄凉偏远之地,谪居归来发现已是恍如隔世、物是人非,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2)《浪淘沙(其八)》中诗歌前两句“谗言如浪深”“迁客似沙沉”以生动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描绘
了人生中的困境与挫折,同时也传达出面对困境应有的坚韧和信念。后两句则进一步强调了经历磨难
的重要性,只有经过千遍万遍的过滤,历尽千辛万苦,才能最终淘尽泥沙得到闪闪发光的黄金,表达
了面对困境的决心和信念;流露出诗人积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10.本题考查情感主旨的对比阅读。
仔细阅读两首诗,理解诗的大致内容和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分别找出两首诗中蕴含哲理的诗句。在《酬
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在《浪淘沙(其八)》中是“千
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先理解诗句表面的意思,再阐述其深层含义,并分析其蕴含的人
生哲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人借对自身遭遇的感慨,抒发了长期被贬的愤懑之情。但同时又通过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展现出豁达的胸怀和积极进取的精神。这两句诗中刘禹锡以沉舟、
病树自比,长期遭贬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
他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腕而忧伤,自己虽然遭遇挫折处于困境,但是新事物会不断涌现
必将取代旧事物,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故可整理概括该句蕴含的哲理:
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的哲理。
《浪淘沙(其八)》诗人以坚定的口吻驳斥了谗言和贬谪带来的困境,强调了虽历经磨难但终能收获
成果的信念,表达了自身的不屈和对未来的乐观展望。“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意思是要
经过千遍万遍的过滤,历尽千辛万苦,最终才能淘尽泥沙得到闪闪发光的黄金,表达了虽然要经历重
重磨难和考验,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看到成功的曙光,才能最终收获珍贵的成果或真理,反映出
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不懈追求。故可整理概括该句蕴含的哲理:只有坚持不懈才能看到成功的曙光,浪
沙淘尽留下的必定是真金的哲理。
11.茅屋为秋风所破(或“秋风破屋”)12.推己及人的博大胸襟、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和心系天
下寒士的济世情怀。
11.本题考查作家作品识记。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叙述作
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
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12.本题考查对比阅读及情感主旨把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恰切地表现了
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激情和火热希望。这种
感情,咏歌不足以表达,所以诗人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
死亦足!“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诗人的博大胸襟
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新制布裘》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装修设计细节解读》课件
- 外国业务开发外包协议
- 2025年广西南宁市中考物理一模试卷(含解析)
- 铁路旅客运输服务铁路旅客服务心理概述课件
- 《财务分析决策实例》课件
- 铁道机车专业教学湖南铁道左继红88课件
- 条码技术物流工程38课件
- 铁路货物运杂费货车延期使用费费率标准课件
- 铁路运输法规旅客在站台突发急性心肌梗死第页课件
- 中国人的航天梦课件
- 财务机器人开发与应用实战 课件 任务5 E-mail人机交互自动化-2
- 2024年个人廉洁自律述职报告(三篇)
- 【华为】通信行业:华为下一代铁路移动通信系统白皮书2023
- 小学家长会-做好孩子手机管理主题班会课件
- 山东省技能大赛青岛选拔赛-世赛选拔项目55样题(3D数字游戏技术)
- 2023年桂林市临桂区增设特岗教师招聘笔试环节的考试真题
- 耳穴压豆治疗失眠
-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实验题专项训练含答案
- 【学考试卷】2023年6月 福建省学考英语真题及答案
- 建筑施工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分析及预防
- 《民宿管家》课件-项目四 创意策划与活动组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