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张家口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1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2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3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4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省张家口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如果圣人为王,他的治道就叫做王道。照孟子和后来的儒家说,有两种治道。一种是“王”道,另一种是“霸”道。它们是完全不同的种类。圣王的治道是通过道德指示和教育;霸主的治道是通过暴力的强迫。王道的作用在于德,霸道的作用在于力。在这一点上,孟子说:“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后来的中国政治哲学家一贯坚持王霸的区别。用现代的政治术语来说,民主政治就是王道,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自由结合;而法西斯政治就是霸道,因为它的统治是靠恐怖和暴力。圣王的王道为人民的福利尽一切努力,这意味着他的国家一定要建立在殷实的经济基础上。由于中国经常占压倒之势的是土地问题,所以据孟子看来,王道最重要的经济基础在于平均分配土地,这是很自然的。他的理想的土地制度,就是以“井田”著称的制度。按照这个制度,每平方里土地分成九个方块,中央一块叫做“公田”,周围八块是八家的私田,八家合种公田,自种私田。公田的产品交给政府,私田的产品各家自留(《孟子·媵文公上》)。孟子进一步描绘这个制度说,各家在其私田中五亩宅基的周围,要种上桑树,这样,老年人就可以穿上丝绸了。各家还要养鸡养猪,这样,老年人就有肉吃了。这若做到了,则王道治下的每个人都可以“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梁惠王上》)。这不过仅仅是王道之“始”,因为它仅只是人民获得高度文化的经济基础。还要“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使人人受到一定的教育,懂得人伦的道理,只有这样,王道才算完成。行这种王道,并不是与人性相反的事情,而恰恰是圣王发展他自己的“恻隐之心”的直接结果。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孟子·公孙丑上》)在孟子思想中,“不忍人之心”与“恻隐之心”是一回事。我们已经知道,照儒家所说,仁,只不过是恻隐之心的发展;恻隐之心又只有通过爱的实际行动来发展;而爱的实际行动又只不过是“善推其所为”,也就是行忠恕之道。王道不是别的,只是圣王实行爱人、实行忠恕的结果。孟子对宣王所说的一切,没有别的,就只是“善推其所为”,这正是行忠恕之道。在这里我们看出,孟子如何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孔子阐明忠恕之道时,还只限于应用到个人自我修养方面,而孟子则将其应用范围推广到治国的政治方面。在孔子那里,忠恕还只是“内圣”之道,经过孟子的扩展,忠恕又成为“外王”之道。(摘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第七章《儒家的理想主义派:孟子》)材料二:孟子的政治哲学与孔子的政治哲学有一个根本不同之处。孔子讲政治的中心学说是“政者,正也”,他的目的只要“正名”“正己”“正人”,以至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想的政治。孟子生在孔子之后一百多年,受了杨墨两家的影响(凡攻击某派最力的人,便是受那派影响最大的人。孟子攻杨墨最力,其实他受杨墨影响最大。荀子攻击辩者,其实他得辩者的影响很大。宋儒攻击佛家,其实若没有佛家,又哪有宋儒),故不但尊重个人,尊重百姓过于君主(这是老子、杨朱一派的影响。有这种无形的影响,故子的性善论遂趋于极端,遂成“万物皆备于我”的个人主义);还要使百姓享受乐利(这是墨家的影响,孟子自不觉得)。孟子论政治,不用孔子的“正”字,却用墨子的“利”字。但他又不肯公然用“利”字,故用“仁政”两字。他对当时的君主说道:“你好色也不妨,好货也不妨,好田猎也不妨,好游玩也不妨,好音乐也不妨。但是你好色时,须念国中有怨女旷夫;你好货时,须念国中穷人的饥寒;你出去打猎,作乐游玩时,须念国中的百姓有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的痛苦。总而言之,你须要能善推其所为,你须要行仁政。”这是孟子政治学说的中心点。这可不是孔子“正”字的政治哲学了。若用西方政治学的名词,我们可说孔子的是“爸爸政策”(Paternalism);孟子的是“妈妈政策”(Maternalism)。爸爸政策要人正经规矩,要人有道德;妈妈政策要人快活安乐,要人享受幸福。故孟子所说如“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这一类“衣帛食肉”的政治,简直是妈妈的政治。这是孔子、孟子不同之处(孔子有时也说富民,孟子有时也说格君心。但这都不是他们最注意的)。后人不知道这个区别代表一百多年儒家政治学说的进化,所以爸爸妈妈的分不清楚:一面说仁民爱物,一面又只知道正心诚意。这就是没有历史观念的大害了。孟子的政治学说含有乐利主义的意味,这是万无可讳的。但他同时又极力把义利两字分得很严。他初见梁惠王,一开口便驳倒他的“利”字;他见宋牼,也劝他莫用“利”字来劝秦楚两国停战。细看这两章,可见孟子所攻击的“利”字只是自私自利的利。大概当时的君主官吏都是营私谋利的居多。他所主张的“仁义”,只是最大多数的最大乐利。所以孟子反对“利”的理由,还只是因为这种“利”究竟不是真利。(摘编自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第十篇《荀子以前的儒家》)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道与霸道是中国古代的两种治国之道,它们分别采用德行和暴力作为治国的策略。B.孟子认为“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是因为实现王道还需要道德指示和教育。C.孟子的思想不仅来源于孔子,而且还有受到其他学派思想的影响,比如杨墨、佛家。D.孟子对君主的个人喜好没有进行道德评价,而是希望君主从个人感受出发施行仁政。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主张实行“井田制”,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土地问题,让民众免受阶级压迫。B.孟子认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君王只要用爱的实际行动去推广,就能实现王道。C.胡适认为孟子在不知不觉中借用了墨家乐利的观点,在使用时,对“利”又有区分。D.胡适认为,不能区分孔孟之间的不同,就不能准确分清“仁民爱物”和“正心诚意”。3.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孟子“乐利”观点的一项是()A.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B.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C.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D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4.冯友兰和胡适在引用《孟子·梁惠王上》中“五亩之宅”的材料时,有何不同?5.冯友兰和胡适二人都对孔子和孟子的政治哲学进行了分析,请结合材料谈谈二人观点的异同。(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回眸王松他就这么站着,仰着头,看着我,两个胳膊垂得很直,肩膀端得很平。春天的风吹来,撩起他的头发,把眼镜也带了一下。他戴的是黑色方框眼镜,有些松。他抬手扶了一下镜框,胳膊又垂下去。他每次来,都是这样站着。有时,一边仰头注视着我,还会慢慢抬起右手,放到自己的左胸上。我想,他也许是在想象我当年那一刻的感觉。当时,我平静地看着那颗子弹从行刑士兵端着的枪筒里钻出来,然后径直朝我飞过来,我甚至能看到它拖出的一溜耀眼的火光。就在听到那沉闷的砰的一声时,我意识到了,这颗子弹已经钻进了我的胸膛。在它钻进来的一瞬,我的心脏也轰的一下,好像猛的一热,又一凉,我知道,它已经穿过我的身体,将我体内的一些血肉也一起带走了。我感觉胸膛上像开了一扇窗,在凉风吹进来的同时,一股热血也在朝外涌,我听到自己的心脏如同瀑布一样发出震耳的哔哗流淌声……我想,他一定很想知道我在当时是怎样的一种感觉。他想知道,是因为,他想讲给他的学生听。就在几天前,他又带着他的学生去了东北角的那片松林,那是我的墓地。是的,很多人来祭奠我,为我献花。我知道,人们没有忘记我。每年的清明节,他也会带着学生来,让每个人在我的墓上放一朵白色的小花。这一定是孩子们亲手做的。我听到,孩子们叫他崔老师。我站得很高。雕塑家为我设计的这个铜像,创意很棒,我很喜欢这个姿态,一只脚蹬着一块岩石,左手扶着膝盖,右手按着腰间的盒子枪,挺直上身,注视着远方。就在昨天,崔老师又带着一个学生来了。看上去十多岁,应该是新转学过来的孩子,操着江西赣南的口音。以往也是这样,每当有新的学生来这边,崔老师就会带着来这里。这孩子的眼睛很大,而且黑白分明,看上去很清澈。他慢慢走到我面前,仰起头看了一阵,似乎在想什么,然后,回头问崔老师,他,是英雄吗?崔老师说,是,他是英雄,也是一位烈士,他叫崔筱斋。也许,崔老师这样为孩子介绍我是对的。但我不是什么英雄,因为在那时,我身边的战友很多,他们和我一样根本不考虑个人得失,甚至舍生忘死,把自己一切的一切都置之度外,在一次次的战斗中,他们很多人就这样默默地牺牲了,最后连名字也没有留下……那是1929年秋天,我奉命到六安、霍山地区指导农民运动,然后和徐百川同志一起,参加了诸佛庵兵变和著名的六霍起义。后来,仅独山境内,被追认的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530多人,如果说英雄,又何止我一个人呢。到1931年春天,合肥北乡一带的农民运动已经如火如荼。为了显示农民协会的巨大威力,肥北区委决定借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召开一次大规模的农民大会。那天早晨,双河集和造甲店地区的农民协会会员1000多人,从四面八方涌向李老家双土地庙会场。我在大会上做报告,给大家讲了五一国际劳动节的来历,同时号召大家发扬革命传统,同土豪劣绅做不调和的斗争。会后,我还带领农民协会的会员进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从这开始,农民协会就要带领会员有实际行动了。1932年春天,上级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决定,乘农民青黄不接、缺粮断炊的季节,先开展春荒斗争,然后在这次斗争的基础上举行暴动。这个方案定下以后,又派张志一同志来合肥北乡加强领导,当时张志一同志化名叫“李星三”。就在这年的4月7日,一场规模浩大的武装暴动拉开了序幕。在这片大地上,数十面红旗迎风招展,200多名赤卫队员,500多名红枪会员和1000多名农民协会的会员,手持步枪、红缨枪、大刀和长矛,冲向双河集的联保办事处和团防局。这就是合肥地区史称的“双河集暴动”。我身后就是“双河集农民暴动纪念馆”的展厅。里面不仅陈列着我们当年暴动时使用过的火枪和长矛一些遗物,还有一些当时的珍贵文件。这个展厅,崔老师带着他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来过。每次来,已经不需要讲解员,他自己就可以把当年的事一件一件讲给孩子们听。他的口才很好。其实口才好的人未必去刻意追求声音的表现力,平静的语气,也许更有感染力。崔老师的语气就很平缓,这样,也就不知不觉地将听的人带到那悠远的过去。这时,这个新转学来的孩子从展厅里出来了,他走得很慢,一边走,似乎在想什么事。来到我跟前,他忽然站住了。先围着我的铜像转了一遭,又用手摸着铜像的底座,看上面的文字。看了一阵,他忽然抬起头,对崔老师说,我会唱一首歌。崔老师看看他,什么歌,你唱,我听听。这孩子就唱起来:“红军哥哥你慢些走,小心路上有石头……”他的声音很稚嫩,也很清脆,随着春天的微风飘出很远。我听出来了,这孩子唱的是赣南地区的客家山歌。当年红军长征前后,这首歌在当地很流行。这个孩子是从赣州的于都县转来的。于都正是红军长征出发的地方,所以,他会唱这个山歌也并不奇怪。这时,我发现,孩子在微风里唱着,眼里已经闪出泪光。(选自《文艺报》2021年6月11日,有删节)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详写“我”牺牲时的感受,是为了突出“我”的视死如归,无所畏惧。B.“我”对自己铜像姿态很喜欢,意味着这个姿态能体现“我”的精神风貌。C.小说选取1929年“我”的革命活动,目的是引出像“我”这样的英雄很多。D.崔老师能将学生们带到悠远的历史中,主要因为“我”是革命活动的领导者。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标题语意双关,既指崔老师师生对“我”的景仰,也指他们追忆先烈的革命活动。B.首段对“他”的动作描写细腻,但是这些平常的动作隐含了对“我”的崇敬之情。C.崔老师是“我”的后辈,又是学生们的前辈,这一角色体现了革命精神的代代相传。D.小说中“我”否定自己是英雄这一细节,突出了那一代人的价值追求和牺牲精神。8.小说重点写新转来的学生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9.小说从雕像的视角叙述故事,这样写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进行赏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君讳平,字秉之,姓许氏。余尝谱其世家,所谓“今泰州海陵县主簿”者也。君既与兄元相友爱称天下,而自少卓荦不羁,善辨说,与其兄俱以智略为当世大人所器。宝元时,朝廷开方略之选,以招天下异能之士。而陕西大帅范文正公、郑文肃公争以君所为书以荐。于是得召试为太庙斋郎,已而选泰州海陵县主簿。贵人多荐君有大才,可试以事,不宜弃之州县。君亦常慨然自许,欲有所为,然终不得一用其智能以卒。噫,其可哀也已!士固有离世异俗,独行其意,骂讥、笑侮、困辱而不悔。彼皆无众人之求,而有所待于后世者也,其龃龉固宜。若夫智谋功名之士窥时俯仰以赴势物之会而辄不遇者,乃亦不可胜数。辩足以移万物,而穷于用说之时;谋足以夺三军,而辱于右武之国。此又何说哉?嗟乎!彼有所待而不悔者,其知之矣!(选自王安石《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有删改)材料二:夫南越之修簳①,镞②以百炼之精金,羽以秋鹗之劲翮,加强驽之上而彍③之千步之外,虽有犀兕④之捍,无不立穿而死者,此天之利器,而决胜觌⑤武之所宝也。然而不知其所宜用,而以敲扑,则无以异于朽槁之梃。是知虽得天下之瑰材桀智,而用之不得其方,亦若此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于是铢量其能而审处之,使大者小者、长者短者、强者弱者无不适其任者焉。如是,则士之愚蒙鄙陋者,皆能奋其所知以效小事,况其贤能智力卓荦者乎?呜呼!后之在位者,盖未尝求其说而试之以实也,而坐曰天下果无材,亦未之思而已矣。或曰:古之人于材有以教育成就之,而子独言其求而用之者何也?曰:天下法度未立之先,必先索天下之材而用之;如能用天下之材,则能复先王之法度。能复先王之法度,则天下之小事无不如先王时矣,此吾所以独言求而用之之道也。(选自王安石《材论》,有删改)[注]①簳:小竹,可以做箭杆。②镞:箭头。③彍:拉满弓弩。④兕:兽名,独角犀牛。一说雌性犀牛。⑤觌:显示。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若夫A智谋功名之士B窥时C俯仰D以赴势E物之会F而辄不遇者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爱,指喜爱,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百姓皆以王为爱”中的“爱”词义相同。B.事,指事情,与《答司马谏议书》“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中第一个“事”的词义不相同。C.智力,指智慧和力量,与《六国论》中“可谓智力孤危”的“智力”词义相同。D.所以,指“……的原因”,与《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所以”词义不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许平年少即展露才华,得到了诸多贵人的欣赏和举荐,他也踌躇满志,渴望一展宏图。B.王安石以离俗独行之士和趋势窥利之士的不得志,来衬托许平的不得志,情调慷慨悲壮。C.《材论》运用驳论,表达王安石对“天下无材”这一观点的不认同,态度鲜明。D.《材论》针对性强,类比史实,妙用对比,逻辑严密,说服力强。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善辨说,与其兄俱以智略为当世大人所器。(2)然而不知其所宜用,而以敲扑,则无以异于朽槁之梃。14.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说人才需要人主“陶冶而成之者”,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二)古代诗词阅读卖(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愁①杜甫江草日日唤愁生,巫峡泠泠非世情。盘涡鹭浴②底心性?独树花发自分明!十年戎马暗万国,异域宾客老孤城。渭水秦山得见否?人今罢病虎纵横!【注】①此诗与《登高》同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②盘涡鹭浴,描绘的是白鹭在漩涡中洗浴的景象。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运用拟人手法,描写春草日生,唤起无边愁绪,巫峡江水泠泠流淌,不近人情。B.颈联写十年战乱使天下陷入黑暗动荡,而自己客居异乡,年迈孤独,可能终老于此。C.尾联表达了诗人因深陷战乱、疲困多病而思念长安亲友的哀伤和身老难归的无奈。D.本诗语言含蓄蕴藉,用词精妙,运用饱含情感的意象,营造了一种沉郁悲凉的意境。16.本诗以“愁”为题,点明情感主旨,请赏析颔联是如何表现诗人之“愁”的。(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_______,_______,咏而归(2)王安石认为只有拒绝正确批评才叫拒谏,他在《答司马谏议书》》中指出“_______,_______”根本算不上拒谏。(3)《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两句,用疑问语气指出了秦朝在财富搜刮与挥霍上的反差行为。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6小题,20分)(一)课内基础知识Ⅰ(本题共3小题,9分)1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及含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以吾一日长乎尔②加之以师旅③宗庙之事,如会同④如其礼乐,以俟君子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19.下列对课文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毋吾以也:因为率尔:急遽不加思考的样子会同:诸侯朝见天子三子者之撰:才能B.牛羊何择:区别有复于王者:禀报挟泰山以超北海:用胳肢窝夹着权然后知轻重:称量C.莅中国:统治恒产:不变的财产放辟邪侈:逃避救死而恐不赡:足隐其无罪:痛惜D.春服既成:穿定衣服端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以王为爱:吝啬诚有百姓:确实2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①冀君实或见恕也②今君实所以见教者B.①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②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C.①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②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D①今君实所以见教者②故今具道所以(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互文”,就是词异而义同:你说明我,我训释你。双音词中“互文”现象很常见,这是()汉语形声文字的特性。我们必须把两个近义词中的重叠义项拴在一起,()能将语词的含义固定住,彰显出来。互文作为一种修辞,在古诗文中也很常见,指上下两句(一句或短语的前后两部分),上句或下句(一句或短语的前部分或后部分)隐含着下句或上句(一句或短语的下部分或上部分)里出现的词语,使上下句(一句或短语)中所用的词相互补充、相互渗透。(),互文的特点是通过上下句(一句或短语的前后两部分)表意相互呼应、相互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的语义内容。比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将其理解为“烟雾笼罩寒水,月光笼罩沙”就错了,因为“烟笼”和“月笼”、“寒水”和“沙”互相补充,正确的解释应是“烟雾和月光笼罩着寒水和沙”。21.下列句子中“通过”与文中加点的“通过”,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路太窄导致汽车不能通过。 B.该提案以多数票获得通过。C.他顺利通过了学业水平考试。 D.通过老艺人收集民间故事。22.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因为就因此与其 B.缘于就于是如果C.因为才因此如果 D.缘于才于是与其23.请参考并根据画波浪线部分解释互文现象的方法,任选下面一个成语并解说其互文现象。南征北战神出鬼没名缰利锁游山玩水四、写作(60分)24.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魏征敢于犯言直谏,王安石不避众议汹汹,杜牧勇于借古讽今。第八单元课本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古人面对国家社会时的理性思考,并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古代士人的担当与理想思考,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本单元课本内容,并联系当下青年人的实际,写一篇以“青年人的责任与担当”为主题的议论文,理性阐述你的观点。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符合文体特征;不套作,不抄袭,不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河北省张家口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如果圣人为王,他的治道就叫做王道。照孟子和后来的儒家说,有两种治道。一种是“王”道,另一种是“霸”道。它们是完全不同的种类。圣王的治道是通过道德指示和教育;霸主的治道是通过暴力的强迫。王道的作用在于德,霸道的作用在于力。在这一点上,孟子说:“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后来的中国政治哲学家一贯坚持王霸的区别。用现代的政治术语来说,民主政治就是王道,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自由结合;而法西斯政治就是霸道,因为它的统治是靠恐怖和暴力。圣王的王道为人民的福利尽一切努力,这意味着他的国家一定要建立在殷实的经济基础上。由于中国经常占压倒之势的是土地问题,所以据孟子看来,王道最重要的经济基础在于平均分配土地,这是很自然的。他的理想的土地制度,就是以“井田”著称的制度。按照这个制度,每平方里土地分成九个方块,中央一块叫做“公田”,周围八块是八家的私田,八家合种公田,自种私田。公田的产品交给政府,私田的产品各家自留(《孟子·媵文公上》)。孟子进一步描绘这个制度说,各家在其私田中五亩宅基的周围,要种上桑树,这样,老年人就可以穿上丝绸了。各家还要养鸡养猪,这样,老年人就有肉吃了。这若做到了,则王道治下的每个人都可以“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梁惠王上》)。这不过仅仅是王道之“始”,因为它仅只是人民获得高度文化的经济基础。还要“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使人人受到一定的教育,懂得人伦的道理,只有这样,王道才算完成。行这种王道,并不是与人性相反的事情,而恰恰是圣王发展他自己的“恻隐之心”的直接结果。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孟子·公孙丑上》)在孟子思想中,“不忍人之心”与“恻隐之心”是一回事。我们已经知道,照儒家所说,仁,只不过是恻隐之心的发展;恻隐之心又只有通过爱的实际行动来发展;而爱的实际行动又只不过是“善推其所为”,也就是行忠恕之道。王道不是别的,只是圣王实行爱人、实行忠恕的结果。孟子对宣王所说的一切,没有别的,就只是“善推其所为”,这正是行忠恕之道。在这里我们看出,孟子如何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孔子阐明忠恕之道时,还只限于应用到个人自我修养方面,而孟子则将其应用范围推广到治国的政治方面。在孔子那里,忠恕还只是“内圣”之道,经过孟子的扩展,忠恕又成为“外王”之道。(摘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第七章《儒家的理想主义派:孟子》)材料二:孟子的政治哲学与孔子的政治哲学有一个根本不同之处。孔子讲政治的中心学说是“政者,正也”,他的目的只要“正名”“正己”“正人”,以至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想的政治。孟子生在孔子之后一百多年,受了杨墨两家的影响(凡攻击某派最力的人,便是受那派影响最大的人。孟子攻杨墨最力,其实他受杨墨影响最大。荀子攻击辩者,其实他得辩者的影响很大。宋儒攻击佛家,其实若没有佛家,又哪有宋儒),故不但尊重个人,尊重百姓过于君主(这是老子、杨朱一派的影响。有这种无形的影响,故子的性善论遂趋于极端,遂成“万物皆备于我”的个人主义);还要使百姓享受乐利(这是墨家的影响,孟子自不觉得)。孟子论政治,不用孔子的“正”字,却用墨子的“利”字。但他又不肯公然用“利”字,故用“仁政”两字。他对当时的君主说道:“你好色也不妨,好货也不妨,好田猎也不妨,好游玩也不妨,好音乐也不妨。但是你好色时,须念国中有怨女旷夫;你好货时,须念国中穷人的饥寒;你出去打猎,作乐游玩时,须念国中的百姓有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的痛苦。总而言之,你须要能善推其所为,你须要行仁政。”这是孟子政治学说的中心点。这可不是孔子“正”字的政治哲学了。若用西方政治学的名词,我们可说孔子的是“爸爸政策”(Paternalism);孟子的是“妈妈政策”(Maternalism)。爸爸政策要人正经规矩,要人有道德;妈妈政策要人快活安乐,要人享受幸福。故孟子所说如“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这一类“衣帛食肉”的政治,简直是妈妈的政治。这是孔子、孟子不同之处(孔子有时也说富民,孟子有时也说格君心。但这都不是他们最注意的)。后人不知道这个区别代表一百多年儒家政治学说的进化,所以爸爸妈妈的分不清楚:一面说仁民爱物,一面又只知道正心诚意。这就是没有历史观念的大害了。孟子的政治学说含有乐利主义的意味,这是万无可讳的。但他同时又极力把义利两字分得很严。他初见梁惠王,一开口便驳倒他的“利”字;他见宋牼,也劝他莫用“利”字来劝秦楚两国停战。细看这两章,可见孟子所攻击的“利”字只是自私自利的利。大概当时的君主官吏都是营私谋利的居多。他所主张的“仁义”,只是最大多数的最大乐利。所以孟子反对“利”的理由,还只是因为这种“利”究竟不是真利。(摘编自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第十篇《荀子以前的儒家》)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道与霸道是中国古代的两种治国之道,它们分别采用德行和暴力作为治国的策略。B.孟子认为“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是因为实现王道还需要道德指示和教育。C.孟子的思想不仅来源于孔子,而且还有受到其他学派思想的影响,比如杨墨、佛家。D.孟子对君主的个人喜好没有进行道德评价,而是希望君主从个人感受出发施行仁政。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主张实行“井田制”,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土地问题,让民众免受阶级压迫。B.孟子认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君王只要用爱的实际行动去推广,就能实现王道。C.胡适认为孟子在不知不觉中借用了墨家乐利的观点,在使用时,对“利”又有区分。D.胡适认为,不能区分孔孟之间的不同,就不能准确分清“仁民爱物”和“正心诚意”。3.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孟子“乐利”观点的一项是()A.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B.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C.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D.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4.冯友兰和胡适在引用《孟子·梁惠王上》中“五亩之宅”的材料时,有何不同?5.冯友兰和胡适二人都对孔子和孟子的政治哲学进行了分析,请结合材料谈谈二人观点的异同。【答案】1.C2.A3.D4.(1)冯文是间接引用,旨在提出让百姓提高经济水平的方法。(2)胡文是直接引用,旨在说明妈妈政治的效果。5.同:都认为孔子“仁”的思想对孟子产生影响;都是从发展的角度分析孔子和孟子政治理想的之间关系。异:冯文是从对象的角度来分析,认为孔子强调个人自我修养,孟子强调对国家的治理;胡文是从结果的角度分析,认为一个是强调正经规矩,一个强调快活安乐。【解析】【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通过引用冯友兰和胡适的观点,分析了孟子与孔子政治哲学的异同。材料一侧重于描述孟子如何扩展孔子的忠恕之道,将其应用于治国的实践,强调王道的德服人和经济基础。材料二则指出孟子的乐利主义倾向,受其他学派如杨墨思想的影响,以及他与孔子“正”字哲学的不同。文章展示了儒学内部思想的发展和分化,为读者提供了理解儒家政治思想变迁的视角。【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而且还有受到其他学派思想的影响,比如杨墨、佛家”错误,根据原文“孟子生在孔子之后一百多年,受了杨墨两家的影响”“宋儒攻击佛家,其实若没有佛家,又哪有宋儒”可知,“佛家”在文中只是一个类比,“荀子攻击辩者”和“宋儒攻击佛家”都是胡适用来说明某种思想影响原则的例子,而非实际指出孟子受到了佛家的影响。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让民众免受阶级压迫”错误,原文“圣王的王道为人民的福利尽一切努力……王道最重要的经济基础在于平均分配土地,这是很自然的”中,“井田制”的目的是在平均土地的基础上解决经济问题,“让民众免受阶级压迫”没有来由。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意思是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是为什么呢?由其中的“恩”可知,强调推行仁政,与“乐利”无关。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材料作用进行比较分析的能力。(1)材料一种,冯友兰论述“孟子进一步描绘这个制度说,各家在其私田中五亩宅基的周围,要种上桑树……则王道治下的每个人都可以‘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对应的正式孟子《孟子·梁惠王上》原文“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由此可见,冯文是间接引用。而结合后文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这不过仅仅是王道之‘始’,因为它仅只是人民获得高度文化的经济基础”可知,作者在这里引用,是旨在提出让百姓提高经济水平的方法。(2)根据原文“故孟子所说如‘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这一类‘衣帛食肉’的政治,简直是妈妈的政治”可知,胡文是直接引用,旨在说明妈妈政治的效果。【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观点进行比较、分析的能力。相同点:两人都认为孔子“仁”的思想对孟子产生影响。冯友兰提到“在孟子思想中,‘不忍人之心’与‘恻隐之心’是一回事。我们已经知道,照儒家所说,仁,只不过是恻隐之心的发展”;胡适也提到孟子的政治学说虽与孔子不同,但孟子的思想也有受孔子影响之处。根据材料一原文“在这里我们看出,孟子如何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孔子阐明忠恕之道时,还只限于应用到个人自我修养方面,而孟子则将其应用范围推广到治国的政治方面”和材料二原文“孔子讲政治的中心学说是‘政者,正也’……孟子生在孔子之后一百多年,受了杨墨两家的影响……故不但尊重个人,尊重百姓过于君主”可看出,两者都是从发展的角度分析孔子和孟子政治理想的之间关系。不同点:材料一“孔子阐明忠恕之道时,还只限于应用到个人自我修养方面,而孟子则将其应用范围推广到治国的政治方面”“在孔子那里,忠恕还只是‘内圣’之道,经过孟子的扩展,忠恕又成为‘外王’之道”,明确提出了孔子的忠恕之道的对象是个人,而孟子与之不同,重点在于国家治理。由此可知,冯文是从对象的角度来分析,认为孔子强调个人自我修养,孟子强调对国家的治理。材料二“若用西方政治学的名词,我们可说孔子的是‘爸爸政策’(Patemalism);孟子的是‘妈妈政策’(Matemalism)。爸爸政策要人正经规矩,要人有道德;妈妈政策要人快活安乐,要人享受幸福”明确提出了孔孟之间的不同,而对于这不同,作者是从“要人……”的结果来阐述的。可见,胡文是从结果的角度分析,认为一个是强调正经规矩,一个强调快活安乐。(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回眸王松他就这么站着,仰着头,看着我,两个胳膊垂得很直,肩膀端得很平。春天的风吹来,撩起他的头发,把眼镜也带了一下。他戴的是黑色方框眼镜,有些松。他抬手扶了一下镜框,胳膊又垂下去。他每次来,都是这样站着。有时,一边仰头注视着我,还会慢慢抬起右手,放到自己的左胸上。我想,他也许是在想象我当年那一刻的感觉。当时,我平静地看着那颗子弹从行刑士兵端着的枪筒里钻出来,然后径直朝我飞过来,我甚至能看到它拖出的一溜耀眼的火光。就在听到那沉闷的砰的一声时,我意识到了,这颗子弹已经钻进了我的胸膛。在它钻进来的一瞬,我的心脏也轰的一下,好像猛的一热,又一凉,我知道,它已经穿过我的身体,将我体内的一些血肉也一起带走了。我感觉胸膛上像开了一扇窗,在凉风吹进来的同时,一股热血也在朝外涌,我听到自己的心脏如同瀑布一样发出震耳的哔哗流淌声……我想,他一定很想知道我在当时是怎样的一种感觉。他想知道,是因为,他想讲给他的学生听。就在几天前,他又带着他的学生去了东北角的那片松林,那是我的墓地。是的,很多人来祭奠我,为我献花。我知道,人们没有忘记我。每年的清明节,他也会带着学生来,让每个人在我的墓上放一朵白色的小花。这一定是孩子们亲手做的。我听到,孩子们叫他崔老师。我站得很高。雕塑家为我设计的这个铜像,创意很棒,我很喜欢这个姿态,一只脚蹬着一块岩石,左手扶着膝盖,右手按着腰间的盒子枪,挺直上身,注视着远方。就在昨天,崔老师又带着一个学生来了。看上去十多岁,应该是新转学过来的孩子,操着江西赣南的口音。以往也是这样,每当有新的学生来这边,崔老师就会带着来这里。这孩子的眼睛很大,而且黑白分明,看上去很清澈。他慢慢走到我面前,仰起头看了一阵,似乎在想什么,然后,回头问崔老师,他,是英雄吗?崔老师说,是,他是英雄,也是一位烈士,他叫崔筱斋。也许,崔老师这样为孩子介绍我是对的。但我不是什么英雄,因为在那时,我身边的战友很多,他们和我一样根本不考虑个人得失,甚至舍生忘死,把自己一切的一切都置之度外,在一次次的战斗中,他们很多人就这样默默地牺牲了,最后连名字也没有留下……那是1929年秋天,我奉命到六安、霍山地区指导农民运动,然后和徐百川同志一起,参加了诸佛庵兵变和著名的六霍起义。后来,仅独山境内,被追认的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530多人,如果说英雄,又何止我一个人呢。到1931年春天,合肥北乡一带的农民运动已经如火如荼。为了显示农民协会的巨大威力,肥北区委决定借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召开一次大规模的农民大会。那天早晨,双河集和造甲店地区的农民协会会员1000多人,从四面八方涌向李老家双土地庙会场。我在大会上做报告,给大家讲了五一国际劳动节的来历,同时号召大家发扬革命传统,同土豪劣绅做不调和的斗争。会后,我还带领农民协会的会员进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从这开始,农民协会就要带领会员有实际行动了。1932年春天,上级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决定,乘农民青黄不接、缺粮断炊的季节,先开展春荒斗争,然后在这次斗争的基础上举行暴动。这个方案定下以后,又派张志一同志来合肥北乡加强领导,当时张志一同志化名叫“李星三”。就在这年的4月7日,一场规模浩大的武装暴动拉开了序幕。在这片大地上,数十面红旗迎风招展,200多名赤卫队员,500多名红枪会员和1000多名农民协会的会员,手持步枪、红缨枪、大刀和长矛,冲向双河集的联保办事处和团防局。这就是合肥地区史称的“双河集暴动”。我身后就是“双河集农民暴动纪念馆”的展厅。里面不仅陈列着我们当年暴动时使用过的火枪和长矛一些遗物,还有一些当时的珍贵文件。这个展厅,崔老师带着他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来过。每次来,已经不需要讲解员,他自己就可以把当年的事一件一件讲给孩子们听。他的口才很好。其实口才好的人未必去刻意追求声音的表现力,平静的语气,也许更有感染力。崔老师的语气就很平缓,这样,也就不知不觉地将听的人带到那悠远的过去。这时,这个新转学来的孩子从展厅里出来了,他走得很慢,一边走,似乎在想什么事。来到我跟前,他忽然站住了。先围着我的铜像转了一遭,又用手摸着铜像的底座,看上面的文字。看了一阵,他忽然抬起头,对崔老师说,我会唱一首歌。崔老师看看他,什么歌,你唱,我听听。这孩子就唱起来:“红军哥哥你慢些走,小心路上有石头……”他的声音很稚嫩,也很清脆,随着春天的微风飘出很远。我听出来了,这孩子唱的是赣南地区的客家山歌。当年红军长征前后,这首歌在当地很流行。这个孩子是从赣州的于都县转来的。于都正是红军长征出发的地方,所以,他会唱这个山歌也并不奇怪。这时,我发现,孩子在微风里唱着,眼里已经闪出泪光。(选自《文艺报》2021年6月11日,有删节)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详写“我”牺牲时的感受,是为了突出“我”的视死如归,无所畏惧。B.“我”对自己铜像姿态很喜欢,意味着这个姿态能体现“我”的精神风貌。C.小说选取1929年“我”的革命活动,目的是引出像“我”这样的英雄很多。D.崔老师能将学生们带到悠远的历史中,主要因为“我”是革命活动的领导者。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标题语意双关,既指崔老师师生对“我”的景仰,也指他们追忆先烈的革命活动。B.首段对“他”的动作描写细腻,但是这些平常的动作隐含了对“我”的崇敬之情。C.崔老师是“我”的后辈,又是学生们的前辈,这一角色体现了革命精神的代代相传。D.小说中“我”否定自己是英雄这一细节,突出了那一代人的价值追求和牺牲精神。8.小说重点写新转来的学生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9.小说从雕像的视角叙述故事,这样写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进行赏析。【答案】6.D7.A8.①这个学生是学生群体中的一个代表,他身上的特点就能代表当下学生的精神风貌。②他来自革命老区,承继红色基因,能主动唱红歌,表明红色精神在青年身上的延续。9.①提供全面的视角,便于详细地交待烈士牺牲的经过和革命斗争的艰苦历程。②历史与现实交织,虚实结合,便于揭示革命先烈牺牲的价值和意义,表现革命精神的深远影响和代际传承。③英雄的自我叙述,增强了历史事件的真实性,使小说更具感染力。【解析】【导语】这篇小说以革命烈士铜像的视角展开叙述,巧妙融合历史与现实。通过崔老师带领学生祭奠的场景,展现了革命精神的代代传承。作品艺术特色鲜明:1.视角独特,以铜像为叙述者,赋予历史以生命;2.细节描写生动,如牺牲时的感受、铜像姿态等;3.时空交错,将历史事件与现实缅怀自然衔接;4.情感真挚,通过师生互动和新转学生的反应,体现对先烈的崇敬。小说成功塑造了革命烈士群像,讴歌了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主要因为‘我’是革命活动的领导者”错。原文说“我奉命到六安、霍山地区……”“这个方案定下以后,又派张志一同志来合肥北乡加强领导”,说明“我”并不是领导者。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A.“对‘我’的景仰”错。本文标题《回眸》语义双关,“对‘我’的景仰”与标题《回眸》没有必然联系。事实上,《回眸》语义双关体现在:既指崔老师师生对革命历史的追溯和对先烈的深切缅怀,也指“我”回忆自己的革命活动。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①新转来的学生是众多学生中的个体,作者通过对他的描写来以小见大,反映整个学生群体的特点。他对英烈事迹的好奇与追问,如询问“他,是英雄吗”,以及认真观看展厅、围着铜像打转、读底座文字等行为,展现出当下学生对革命历史的关注与探索精神,体现出他们积极求知、渴望了解先辈事迹的精神风貌,让读者看到年轻一代对历史的尊重和对英雄的敬仰之情并未缺失。②这个学生来自革命老区赣南,那里是有着深厚红色文化底蕴的地方,他承继着红色基因。他能主动唱起赣南地区的客家山歌,如“红军哥哥你慢些走,小心路上有石头……”,且在唱歌时眼里闪着泪光,这表明红色精神在新一代青年身上得到了延续。【9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小说叙述人称的作用的能力。①小说从雕像的视角叙述故事,为我们提供全面的视角,因为烈士已经死去,按照常理,不能够向我们叙述牺牲的经过,从雕像的视角叙述,便于详细地交待烈士牺牲的经过和革命斗争的艰苦历程。②“我”已死去,成为历史,但世上还有更多的人崇拜我,革命精神代代相传,从雕像的视角叙述故事,巧妙地将历史与现实相互交织,有实有虚,虚实结合,便于揭示革命先烈牺牲的价值和意义,从而表现革命精神的深远影响和代际传承的主题。③从雕像的视角叙述故事,全文以英雄的口吻自我叙述故事,使历史事件听起来更加真实,增强了历史事件的真实性,使小说更具感染力亲和力,读来栩栩如生,引人入胜。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君讳平,字秉之,姓许氏。余尝谱其世家,所谓“今泰州海陵县主簿”者也。君既与兄元相友爱称天下,而自少卓荦不羁,善辨说,与其兄俱以智略为当世大人所器。宝元时,朝廷开方略之选,以招天下异能之士。而陕西大帅范文正公、郑文肃公争以君所为书以荐。于是得召试为太庙斋郎,已而选泰州海陵县主簿。贵人多荐君有大才,可试以事,不宜弃之州县。君亦常慨然自许,欲有所为,然终不得一用其智能以卒。噫,其可哀也已!士固有离世异俗,独行其意,骂讥、笑侮、困辱而不悔。彼皆无众人之求,而有所待于后世者也,其龃龉固宜。若夫智谋功名之士窥时俯仰以赴势物之会而辄不遇者,乃亦不可胜数。辩足以移万物,而穷于用说之时;谋足以夺三军,而辱于右武之国。此又何说哉?嗟乎!彼有所待而不悔者,其知之矣!(选自王安石《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有删改)材料二:夫南越之修簳①,镞②以百炼之精金,羽以秋鹗之劲翮,加强驽之上而彍③之千步之外,虽有犀兕④之捍,无不立穿而死者,此天之利器,而决胜觌⑤武之所宝也。然而不知其所宜用,而以敲扑,则无以异于朽槁之梃。是知虽得天下之瑰材桀智,而用之不得其方,亦若此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于是铢量其能而审处之,使大者小者、长者短者、强者弱者无不适其任者焉。如是,则士之愚蒙鄙陋者,皆能奋其所知以效小事,况其贤能智力卓荦者乎?呜呼!后之在位者,盖未尝求其说而试之以实也,而坐曰天下果无材,亦未之思而已矣。或曰:古之人于材有以教育成就之,而子独言其求而用之者何也?曰:天下法度未立之先,必先索天下之材而用之;如能用天下之材,则能复先王之法度。能复先王之法度,则天下之小事无不如先王时矣,此吾所以独言求而用之之道也。(选自王安石《材论》,有删改)[注]①簳:小竹,可以做箭杆。②镞:箭头。③彍:拉满弓弩。④兕:兽名,独角犀牛。一说雌性犀牛。⑤觌:显示。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若夫A智谋功名之士B窥时C俯仰D以赴势E物之会F而辄不遇者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爱,指喜爱,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百姓皆以王为爱”中的“爱”词义相同。B.事,指事情,与《答司马谏议书》“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中第一个“事”的词义不相同。C.智力,指智慧和力量,与《六国论》中“可谓智力孤危”的“智力”词义相同。D.所以,指“……的原因”,与《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所以”词义不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许平年少即展露才华,得到了诸多贵人的欣赏和举荐,他也踌躇满志,渴望一展宏图。B.王安石以离俗独行之士和趋势窥利之士的不得志,来衬托许平的不得志,情调慷慨悲壮。C.《材论》运用驳论,表达王安石对“天下无材”这一观点的不认同,态度鲜明。D.《材论》针对性强,类比史实,妙用对比,逻辑严密,说服力强。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善辨说,与其兄俱以智略为当世大人所器。(2)然而不知其所宜用,而以敲扑,则无以异于朽槁之梃。14.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说人才需要人主“陶冶而成之者”,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案】10.BDF11.A12.B13.(1)(他)擅长辩论,与他的哥哥都凭借智慧谋略而被当世地位尊贵的人器重。(2)但是不懂得它所适宜的用法,而拿它来击打,那它就和一根枯烂的棍棒没有区别了。14.①选拔人才;②人尽其用,为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空间。【解析】【导语】这篇文言阅读由王安石的《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与《材论》两则材料构成。材料一叙许平生,才华横溢却未得施展,透露出作者对人才埋没的感慨。材料二以比喻类比,强调人才需得其用,否则难展价值,反映王安石对人才选拔任用的深思。两文共显王安石对人才问题的关注,既有个体悲悯,又有国家用人之道的理性分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至于那些富有机智谋略、追求功名利禄的读书人,企图利用时世的变化去营求权势和物利,却往往不能得志的。“若夫智谋功名之士”作句子的主语,因内容较长,其后B处应断开以表强调;“以”为连词,表目的,一般位于句首,其前D处断开;“而”为连词,表转折,一般位于句首,其前F处断开。故选BD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词义相同”错误。友爱/吝惜,舍不得。句意:先生不但与兄长许元相互友爱而被天下人称赞。/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B.正确。事情/动词,办、做。句意:可以用事情考验他。/如果说我现在什么事都不该做。C.正确。句意:何况那些才能、智慧和力量卓越出众的人呢?/可以说才智极高,处境却孤立危险。D.正确。……的原因/用来……的。句意:这就是我只说要寻求人才并加以使用的原因。/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情调慷慨悲壮”错误。材料一表达了王安石对许平的同情,也为他的不得志而愤懑,情感可谓慷慨悲凉,无“壮”的意味。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以”,凭借;“大人”,地位尊贵的人;“为……所……”,表被动,译为“被”。(2)“敲扑”,击打;“梃”,直的竹棒或木棒;“则无以异于朽槁之梃”,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则于朽槁之梃无以异”。【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材料二第一段“盖未尝求其说而试之以实也”,可见人主需要认真选拔人才;②由材料二第二段“古之人于材有以教育成就之,而子独言其求而用之者”,可见还要人尽其用,为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空间。参考译文材料一:先生名平,字秉之,姓许。我曾经编过他的家谱,他就是家谱上边所说的“现在任泰州海陵县的主簿”。先生不但与兄长许元相互友爱而被天下人称赞,而且从少年时就卓越出众,不可拘系。(他)擅长辩论,与他的哥哥都凭借智慧谋略而被当世地位尊贵的人器重。仁宗宝元年间,朝廷开设方略科,来招纳天下具有特异才能的人。当时陕西大帅范文正公、郑文肃公争相写信来推荐先生。因此他被征召进京应试,结果被任命为太庙斋郎,不久被选派做泰州海陵县主簿。朝中显贵之人多荐举先生能担当重任,可以用事情考验他,不应该把他放置在州、县(做一般官吏)。许君也曾经情绪激昂,自信自夸,想有一番作为,但终究没能得到一次显示自己智慧能力的机会就死去了。唉,真令人哀伤啊!读书人当中本来就有那种远离尘世、与世俗不合,一味按自己的意图行事的人,即使受到谩骂非议、嘲笑侮辱、困窘屈辱都不后悔。他们都没有一般人那种对名利的营求之心,而对后世有所期望,因此他们的不合时宜也是应该的。至于那些有智慧谋略、追求功名利禄的读书人,企图利用时世的变化,去营求权势和物利,却往往不能得志的,也是难以数计的。然而,辩才足以改变一切事物却在重用游说的时代穷尽,智谋足以夺取三军的统帅却在崇尚武力的国家遭受屈辱。这种情况又怎么解释呢?唉!那些对后世有所期待(遭受困厄)却不后悔的人,大概知道其中的原因吧!材料二:南越地区有一种长长的竹子,(把它削成箭杆,)用千锤百炼的优质金属给它安上箭头,用秋天鹗鸟翅膀上强有力的羽毛给它安上箭羽,再把箭安放在强劲的弓弩上,拉满弓弩射到千步以外的地方,即使是穿着用犀牛皮作皮质袖套的人,也没有不被立即射穿而死去的,这种箭是天下锐利的武器,是在决胜中显示武力的一种宝贵东西。但是不懂得它所适宜的用法,而拿它来击打,那它就和一根枯烂的棍棒没有区别了。由此可知,即使得到了天下奇伟杰出的人才,可是使用的方法不恰当,那结果也会像这样。古代君主懂得这个道理,于是精心衡量一个人的才能并慎重地安排他们的工作,使具备大的、小的、长的、短的、强的、弱的才能的人,没有哪一个和他们的工作不相称。这样做,即使比较愚昧、见识比较浅薄的人,也都能发挥他们的才智去做一些小事,何况那些才能、智慧和力量卓越出众的人呢?唉!后来处于上层地位的人,大概是不曾了解有才之士的主张并把它放到实际工作中加以试验,无故就说天下果真没有有才能的人,这也不过是没有思考罢了。有人说:古人对于人才是采用教育方法来成就他们,而你只讲寻求人才并加以使用,这是为什么呢?我的回答是:(这是因为,)天下法令制度未建立以前,就一定要先求得天下的人才加以使用;如果能任用天下的人才,就能恢复先王的法令制度。能恢复先王的法令制度,那天下就连小事也没有和先王时代不一样的了,这就是我只说要寻求人才并加以使用的原因。(二)古代诗词阅读卖(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愁①杜甫江草日日唤愁生,巫峡泠泠非世情。盘涡鹭浴②底心性?独树花发自分明!十年戎马暗万国,异域宾客老孤城。渭水秦山得见否?人今罢病虎纵横!【注】①此诗与《登高》同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②盘涡鹭浴,描绘的是白鹭在漩涡中洗浴的景象。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运用拟人手法,描写春草日生,唤起无边愁绪,巫峡江水泠泠流淌,不近人情。B.颈联写十年战乱使天下陷入黑暗动荡,而自己客居异乡,年迈孤独,可能终老于此。C.尾联表达了诗人因深陷战乱、疲困多病而思念长安亲友的哀伤和身老难归的无奈。D.本诗语言含蓄蕴藉,用词精妙,运用饱含情感的意象,营造了一种沉郁悲凉的意境。16.本诗以“愁”为题,点明情感主旨,请赏析颔联是如何表现诗人之“愁”的。【答案】15.C16.①颔联运用了反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内心愁苦。②上句描绘了鹭鸟在漩涡中自在洗浴的悠闲景象,表达了诗人对鹭鸟的不解与嗔怪,似在质问其为何能如此闲适,反衬了他内心的愁苦无奈;③下句描绘了岸边一树花开的景象,用鲜花盛开反衬自己的孤寂忧愁。【解析】【导语】本诗以江草、巫峡起兴,借景抒怀,表达了深重的家国之愁与身世之悲。凝练了战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寄寓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无奈。全诗情感沉郁,意境深远,展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C.“表达了诗人因深陷战乱、疲困多病而思念长安亲友的哀伤”错。尾联中的“渭水秦山”代指长安,“人今罢病”是指百姓如今因战乱疲困不堪,“虎纵横”比喻军阀苛吏横行。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朝廷的记挂、对百姓的担忧和身老难归的无奈,体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而不是表达“思念长安亲友的哀伤”。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①颔联运用了反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美好的自然景象与诗人的愁情形成鲜明对比,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其哀。②上句“盘涡鹭浴底心性”,鹭鸟在漩涡里自在洗浴,本应危险漩涡,在鹭鸟这里却成了悠闲嬉戏之处,诗人看着这般景象,忍不住质问鹭鸟为何如此闲适,这看似对鹭鸟的不解,实则是自己内心愁苦的宣泄。那时国家历经十年战乱,一片黑暗,诗人漂泊异乡,居无定所,而鹭鸟却能这般逍遥,这鲜明的对比,强烈地衬托出诗人内心的愁苦与无奈,他渴望安宁却不得,这种反差让愁绪愈发浓烈。③下句“独树花发自分明”,孤树独自开花,花朵开得明艳,鲜花盛开本是生机盎然的美好画面,可在此时,却凸显出诗人的孤独寂寥。这是以乐景衬哀情,更添诗人无人理解、才华被埋没的苦闷。(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_______,_______,咏而归。(2)王安石认为只有拒绝正确的批评才叫拒谏,他在《答司马谏议书》》中指出“_______,_______”根本算不上拒谏。(3)《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两句,用疑问语气指出了秦朝在财富搜刮与挥霍上的反差行为。【答案】①.浴乎沂②.风乎舞雩③.辟邪说④.难壬人⑤.奈何取之尽锱铢⑥.用之如泥沙【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沂、舞雩、辟、邪、壬、锱铢。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6小题,20分)(一)课内基础知识Ⅰ(本题共3小题,9分)1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及含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以吾一日长乎尔②加之以师旅③宗庙之事,如会同④如其礼乐,以俟君子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和文言实词的能力。①“以”,连词,因为。句意: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些。②“以”,介词,把。句意:加上有军队来攻打它。③“如”,连词,或者。句意:在宗庙祭祀的活动中,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④“如”,介词,至于。句意:至于这个国家的礼乐教化,那就只有等待君子来施行了。综上,①②用法及含义不同,③④用法及含义不同。故选D。19.下列对课文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毋吾以也:因为率尔:急遽不加思考样子会同:诸侯朝见天子三子者之撰:才能B.牛羊何择:区别有复于王者:禀报挟泰山以超北海:用胳肢窝夹着权然后知轻重:称量C.莅中国:统治恒产:不变的财产放辟邪侈:逃避救死而恐不赡:足隐其无罪:痛惜D.春服既成:穿定衣服端章甫:古代一种礼帽以王为爱:吝啬诚有百姓:确实【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毋吾以也”意思是“不要因我年长就不敢说话了”,“以”通“已”,“止”的意思。C.“放辟邪侈”,指肆意作恶。“辟”,不正。D.“端章甫”意思是穿着礼服,戴着礼帽。“端”,古代的一种礼服,此处活用为动词,穿礼服。故选B。2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①冀君实或见恕也②今君实所以见教者B.①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②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C.①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②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D.①今君实所以见教者②故今具道所以【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都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样,我。句意: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B.都指缘故,原因。句意:但是议论起政事来常常意见不合,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多有不同的缘故啊。/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C.都是动词,认为。句意:我私下认为跟您往来交好的日子很久。/认为我侵夺官吏职权,生事扰民,与民争利,拒绝接受不同意见。D.用来……/理由,缘故。句意:如今您用来指教我的。/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故选D。(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互文”,就是词异而义同:你说明我,我训释你。双音词中“互文”现象很常见,这是()汉语形声文字的特性。我们必须把两个近义词中的重叠义项拴在一起,()能将语词的含义固定住,彰显出来。互文作为一种修辞,在古诗文中也很常见,指上下两句(一句或短语的前后两部分),上句或下句(一句或短语的前部分或后部分)隐含着下句或上句(一句或短语的下部分或上部分)里出现的词语,使上下句(一句或短语)中所用的词相互补充、相互渗透。(),互文的特点是通过上下句(一句或短语的前后两部分)表意相互呼应、相互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的语义内容。比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将其理解为“烟雾笼罩寒水,月光笼罩沙”就错了,因为“烟笼”和“月笼”、“寒水”和“沙”互相补充,正确的解释应是“烟雾和月光笼罩着寒水和沙”。21.下列句子中的“通过”与文中加点的“通过”,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路太窄导致汽车不能通过。 B.该提案以多数票获得通过。C.他顺利通过了学业水平考试。 D.通过老艺人收集民间故事。22.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因为就因此与其 B.缘于就于是如果C.因为才因此如果 D.缘于才于是与其23.请参考并根据画波浪线部分解释互文现象的方法,任选下面一个成语并解说其互文现象。南征北战神出鬼没名缰利锁游山玩水【答案】21.D22.C23.示例一:比如“南征北战”,如果将其理解为“只在南方出征,只在北方作战”就错了,因为“南”和“北”、“征”和“战”互相补充,正确的解释应是“在南方和北方到处出征作战,形容经历的战斗很多”。示例二:比如“神出鬼没”,如果将其理解为“只像神一样出现,只像鬼一样消失”就错了,因为“神”和“鬼”、“出”和“没”互相补充,正确的解释应是“像神和鬼一样出现和消失,形容行动迅速,变化多端,不可捉摸”。示例三:比如“名缰利锁”如果将其理解为“名声只像缰绳那样束缚人,利益只像锁链那样束缚人”就错了,因为“名”和“利”、“缰”和“锁”互相补充,正确的解释应是“名声和利益就像缰绳和锁链那样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