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总复习学案(14篇)_第1页
第22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总复习学案(14篇)_第2页
第22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总复习学案(14篇)_第3页
第22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总复习学案(14篇)_第4页
第22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总复习学案(14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2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总复习学案(通用14篇)

2022-12-02

第22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总复习学案(通用14篇)

第22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总复习学案篇1

班级姓名

复习内容:九年级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

复习目标:

1.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2.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复习重点:

1、词类活用:朝,美,面,闻等。

2、古今异义:地方,左右,讽,谤讥等。

3、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考点过关:

一、文学文体常识: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历史著作《》,由西汉

编订。“讽”的意思是O

二、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趺丽()朝服衣冠()窥镜()孰与

弗如()谤讥()寡人()间进

期年()进谏()

三、解释文中加点的字或划线的词:

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映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

孰与城

()()()()()()

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

齐国之美丽

))

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

公何能及君

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

客曰:“徐

()

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

而自视,又

()()()()

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

者,畏我也;()()()()

)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

畏臣,

()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宫妇左右

()()()()()

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

之,王

()

之蔽甚矣!”

()()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上书谏

()()()

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

初下,群臣

()()()()

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

无可进者。

()()()()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

四、重点句子翻译: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3、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五、课文内容理解

1、文中写邹忌相貌美的句子

是:,。

2、文中写邹忌有自知之明的句子

是:;,

O

3、文中侧面写齐王纳谏而达到国内大治的句子

是:«O

4、邹忌劝谏齐王的原因的句子是:。

5、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

9O

6、邹忌先以切身经历设喻,再将家事与国事类比,最后得出

“”的结论,使得齐王心悦诚服的采纳了他的谏言。

这以后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取得了“”

的成效。

六、连接中考

(一)湖北襄樊市: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⑴朝服衣冠()⑵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邹忌修八尺有余乃重修岳阳楼b.窥镜而自视

下视其辙

c.王之蔽甚矣重岩叠嶂,隐天蔽日d.皆朝于齐朝而

往,暮而归

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4、课文内容理解填空。(2分)

本文先写邹忌在与徐公比美的过程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接着

写邹忌以设喻讽谏齐王,最后写及其结果。

5、邹忌善于进谏,齐王虚心纳谏。请借用《出师表》中一个四

字词语来概括齐王的行为。

6、邹忌成功说服齐王纳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着

这样的启示?

(二)天津市:

7、下面对选文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之妻私臣私:偏爱

b.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刺:指责

c.闻寡人之耳者闻:使……听到

d.时时而间进间:间接

8、下面句子中的“于”字解释为“在”的一项是()

a.皆以美于徐公b.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c.能谤讥于市朝d.皆朝于齐

9、下面这个句子朗读时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b.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c.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d.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10、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节文字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弊纳谏。

b.第二节文字写齐王纳谏的态度和措施,以及纳谏后取得的巨大

成效。

c.“王之蔽甚矣”中的“蔽”指齐王接受“私王”“畏王”“有求

于王”者的蒙蔽。

d.邹忌敢于直言进谏,这是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根本原因。

七、课堂检测:

1、《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1分)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闻寡人之耳者()(2)时时而间进()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4、威王一“善”,政局迥异,初时“门庭若市”,后来“无可进

者”,请根据“无可进者”写出“门庭若市”的反义成语。

“门庭若市”体现了威王的“广开言路”,在我们学过的古文中,

也提到了“广开言路”的问题?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中的“此”指代什么?“战胜于朝廷”

的意思是什么?

O

6、邹忌劝谏齐王的策略,高明在哪里?

7、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本文中的邹

忌的忠言并不逆耳,齐威王痛快地接受了。请问那句俗语是不是错了?

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第22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总复习学案篇2

[开场白]

话说战国时期诸侯林立,尔虞我诈,一批某臣策士周旋其间,因

势据时为国君“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运亡为存”邹忌便是其中

之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九课《邹忌讽齐王纳谏》。

[检查作业]

一.首先,让我们来检查一下预习作业1:大声朗读课文三遍,

疏通文章的字,词,句。大家给老师推荐一位嗓门较大的同学,请

他为我们读一下课文,(同学推荐,朗读课文)

读得不错,声音洪亮,语句流畅,看来是有备而来,但在某些字

的读音上还稍欠准确,其他同学能否帮他更正?(谤,bang读第四

声;燕,yan读第一声)

二.很好,更正得既完整又准确。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几组需

要特别注意的字,词,句的练习,检验一下自己课前预习得怎么样(预

习2):

朝服衣冠,窥镜________________

于是入朝见威王________________

能谤讥于市朝________________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____________________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燕王私握臣手曰___________________

已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________________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上述这样同一个字根据不同的情况,其解释不同,通常我们把这

种情况称为(一词多义现象。)

翻译以下各句,特别注意黑体的词与划线处的译法。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一词在《廉》中已经学过,温故而知

新)

2.忌不自信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

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5.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6.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

7.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交流体会]

相信通过预习,我们对这篇文章一定有自己的体会,下面给大家

几分钟时间4

人一组交流各自的感受,然后自由发言。(2位同学进行了阐述)

[小结与引导]

刚才我们的同学各抒己见,有理有据,谈出了自己的想法,由于

时间关系,还有一些没有机会发言的同学,我们课后还有时间。一篇

好的文章,能给人一多方面的启示与感受,那么,老师有一个问题,

提出来与大家商讨:本书的编者将这篇文章放在第二单元,而不是高

二,高三,同样也没作为课外读物,我想并不是很随意的,你们同意

吗?(深思片刻后点头)

好,那么你们想想编者究竟要让我们从这篇文章中学会什么?

(互相讨论,在座位上发言,大部分同学都能在短时间内得出答案,

让我们学会品味语言)

非常正确,把书翻到单元主旨(打幻灯):

“品味语言,除了要理解词语的含义,体会它们在表情达意中的

作用外,还要重

视句子的品味.句子是语言的使用单位,“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

篇”,理解句子,

才能进而理解篇章的含义。

品味句子,对于看似平常但含义丰富的句子,要作深入的理解和

辨析,要细

心体会它们所具有的表现力。

[示范阅读]

史老师先来体会,把我在这方面对这篇文章感触最深的部分提出

来,我们一起来感受一番:有感于邹忌的三问

三问,邹忌问了哪三个人,他们的回答分别是什么?

(问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问妾:“吾孰与徐公美?”

问客:“吾与徐公孰美?”)

可千万别小看这三问,先来体会

第一问: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轶丽-------“修”引申为身高;

1,“八尺”请问有多高?

(同学可互相讨论)

“八尺":1尺=10寸,但古代的尺寸比现代短(古代尺寸小),

1尺=7寸;1寸^1.33厘米

所以,八尺=1.86米左右

形貌轶丽指容貌与体形光艳照人。由此可知邹忌是个美男子

2,朝服衣冠,窥镜。

试问一位相貌堂堂,风度翩翩的美男子,早晨起床,对着镜子一

照,问他的妻子“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心里应该是对自己的美貌

充满信心,并且并不用妻子回答便知道结果。

所以,这第一问的语气应充满自信,沾沾自喜的。(模仿)

第二问: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

对自己的美貌略有怀疑,因此问此句的时候,应带有疑虑,并且

急于知

道结果,另外,考虑到所问的对象是小妾,

因此,语气是:严肃,疑虑,急切。(模仿)

第三问: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

设想一下当时的情景。客,外人,看问题可能更客观,但问这样

的问题

似乎又不好意思,因此,即使问,也是试探着小声问到。(模仿)

这三问,看似平常,普通,问的都是同一个问题“我和徐公比谁

美“,但由于问的对象不同,问的背景情况不同,因此问的语气与神

态都会不同,细细品位这些语言,人物的形象更鲜明,能帮助我们进

一步掌握文章。

老师就体会到这里,接下来,请同学们四个人一组,讨论一下,

文章中还有那些语言可供我们品味的。(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参与,

时间10-15分钟,按情况而定)

分别请同学发言:

学生1:既然刚才说的是三问,那么我来说三答

妻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妾答:“徐公何能及君也?”

客答:“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妻,就像妈妈一样,有哪个母亲不喜欢自己的孩子的,即使孩子

是最丑的,她也会说他是最好

看的。和丈夫待的时间长了,会有一种关爱。(或是情人眼里出

西施)

妾,回答时自然要有所顾忌,否则的话可能会失宠,所以直接就

用反问的语句加强肯定语气。

客,他是有事拜访,有求于邹忌,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所以回

答总得让对方满意,其实客人

是能分辨谁更美的,从他的否定句的语气中能体会到这一点。

所以,这三句话的意思也是一样的,但由于身份不同,想法不同,

因此他们的回答,语气与神

态也就有差别。(言为心声)

老师:这位同学分析的很有道理,并且能运用日常生活的点滴体

会进行论证,有理有据。为了进一

步体会人物的不同心理,不妨四人一组,分角色朗读一下,品味

品味这些看似平常的语句所

体现出的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学生四人一组投入朗读

请四位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老师读旁白。

学生2:文章中除了一些看似平常的语句值得品味外,邹忌进谏

的话语同样是非常值得细细品味

的。2句整句3个对照

邹忌齐王

妻------()-------宫妇左右

妾------()-------朝廷之臣

客------()——四境之内

老师:好在什么地方?

学生2:一—对照。都是由于私,畏,有求。

老师:这些原因导致的最终结果是什么?

学生2:受蒙蔽。

老师:很好。其实像这样由此及彼,由私事推而谏国事,由小及

大的设喻令齐王广

开言路,纳谏除蔽,修明政治的方法,我们称为

学生齐声回答:讽

老师:书本上对“讽”字的解释是什么?读出声来,

学生:用暗示,比喻等方法委婉地规劝。

老师:很好。其实历史上还有许多进谏的方式,我们对此了解有

多少?(请同学交

流)

第22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总复习学案篇3

说课的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这是鲁教版语文九年级下

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20课),选自《战国策》,是古典散文中的

名篇。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记叙了邹忌从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

生活小事中悟出治国的道理,进而讽劝齐王纳谏,使齐国大治的故事。

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由已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

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明白邹忌劝说艺术,及齐王纳谏而使得

国势强盛的意义,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这篇文章文字易懂,语句流畅,人物生动,故事性强,便于课

堂上反复诵读;文章中还出现了许多典型的文言句式和语法现象,也

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因此,它在本册中的重要地位是显而易见的,

是重点讲读课文。

二、说学情:

初三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文言文学习基础,但大多厌烦文言文

繁索的学习。因此在制定本课教学目标时,一定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

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如何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依据他们的认知特点和语文素质,本节课将赏读作为重点,把赏

析作为难点,目的是在教学中以读带赏,以赏促读,让学生跳一跳就

能摘到桃子,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说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和本课重点,结合学生实际,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

标及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了解《战国策》有关知识,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

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⑵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讲究说话艺术,能虚心接受别人

的建议,并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

教学重点:

1、理解文意,整理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掌握重点语

句的翻译。

2、理解和把握人物形象。(因为这篇文章要让学生在疏通文章内

容的基础上,归纳分析人物形象,将人物身上的闪光点内化成自身的

东西。既欣赏和领略了我国语言文学之美,又能在做人做事上给学生

以启迪。)

教学难点: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四、说教法:

依据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节课我采用以下

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一)、朗读法

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并学

习课文的语言艺术。

(二)、讨论点拨法

从不同角度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发挥自主、合

作、探究的精神,解决疑问,把握课文内涵。

(三)、情景激励法、比较法、分析法、诠释法、循序渐进法

针对重、难点,把课文分为三部分,逐个层次分析,使学生把握

重点,突破难点。

五、说学法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

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使

作用,激发学生质疑、辨疑的意识,学生学法重点应放在自主、合作、

探究学习上,而整体把握课文时,可采用朗读法,圈点勾画法,讨论

法,问答法,分析法,比较、仿写法等。

六、说教学设想

根据新课程标准,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并尝试让学

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

本课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学生自主活动。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遇有不通的地

方,提出疑问,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合作探究,或查找资料、请教老

师,以完成学习、能力目标。

第二课时:师生交流探讨。在课堂中,将课文的方法目标、能力

目标及课文的重难点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引用典故,解题导入”、

“理解内容,探究写法”、“分析人物,拓展延伸”三个步骤展开教学,

分别从内容、结构、写法、思想意义等方面给予分析,在活动中逐步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下面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第一步:引用典故,复习导入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可曾了解“一鸣惊人”这个成语的故事呢?

齐威王一一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

淫乐,不理故事结果“百官荒废,诸候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幕”。

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

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

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

鸣惊人。”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今天我们将要继续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邹忌讽

齐王纳谏》中的讽是指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

(设计意图:引用“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

情,破题导入,请同学们解题,老师补充,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概念。

对题目的这个“兼语短语”的破解,让学生对语文内容的理解产生“豁

然开朗”之感)

第二步:自主研习,整体感知

(一)学生朗读课文,用圈点勾画法找出文中采用奇特的“三叠

式结构”手法来表达文中主要内容的关键语句。(邹忌三问,妻、妾、

客的三答;邹忌解蔽的三思;入朝见威王的三比;齐威王纳谏的三赏;

纳赏后齐国的三变。)

在内容上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在句式上整散结合,

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

(二)课文中的“比”

①类比、喻比(如:以“家事”比“国事”,私,畏,求)

②详比、略比(如:“邹忌进谏”写得详;“臣民进谏”写得略)

③侧比、正比(如:“三问三答”侧面比;“四国朝齐”是暗比)

(设计说明:“一字经纬式”的教学方法,加深对课文理解由点

及面,力图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

第三步:分析人物,互助探究,拓展迁移

①结合课文,分析邹忌人物形象,并让学生思考,邹忌是如何

向齐王纳谏。

②分析齐王这一人物形象。齐王纳谏效果怎样?臣民怎么进谏?

③总结,补充相关资料对比分析人物形象。

④请同学们谈所了解到的历史上的“进谏”故事。

⑤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应该怎样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接受别人的

意思。

(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分析人物形象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表

达能力,开阔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

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并在拓展迁移中达到本课要达到的能力及方法目

标。在互动中进往创作探究性学习。)

(三)赠记名言,师生共勉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现实谈自己的体会,引起他们对生活的思

考,在帮助学生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基础上,引用名

言以加以共勉)

(四)课堂小结,①小结知识要点

(五)检测题

1、背诵课文

2、设计话题,实践一下讽谏的艺术:

1、讽谏同学不要迷恋网吧。

2、讽谏长辈不要吸烟、酗酒。

3、讽谏教师不要歧视后进生。

4、讽谏上级领导注意环保。

(六)、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触龙说赵太后》比校触龙与邹忌的讲话艺术

七、板书设计

妻私:偏爱赞扬

三问三答妾畏:卑微畏怯三赏三变

客有求:逢迎敷衍

第22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总复习学案篇4

江苏省金湖中学梁万年

学习要点:

1、掌握有关《战国策》的文学常识;

2、能背诵全文;

3、重点掌握多义词:朝、修、孰、诚、方、善、间、旦;

4、掌握文中的词类活用、古今异议词,及特殊句式;

5、理解本文设喻说理的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多义词:

朝:朝拜;朝廷;早上

孰:谁;仔细;什么

诚:诚心;确实;如果

方:方圆;地方;正

修:高;修理;修建

善:善事;好的;擅长;好

间:时候;间或;参与;夹杂

旦:早晨;第二天;天天

二、古今异议:

谤讥:指责一一今:讽刺

地方:土地方圆---今:处所

明日:第二天一一今:将要到来的下一天

左右:身边的人----今:表方位

修:长、高——今:修理

私:偏爱----今:自私

讽:委婉规劝一一今:诽谤

三、词类活用:

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早上

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当面

暮寝而思:暮,名词作状语,晚上

闻寡人之耳者:闻,使动用法,使…听到

吾妻之美我者: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

朝服衣冠:服,名词作动词,穿戴

四、特殊句式:

王之蔽甚矣。被动句,动词“蔽”直接表被动

忌不自信。宾语前置,否定句中,用代词作宾语,往往前置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定语后置

五、设喻说理能变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单,

变逆耳为顺耳,委婉而有较强的说服力。提意见成功的条件:既有善

于进谏的嘴巴,又要有善于纳谏的耳朵。

六、奇异的“三”构

本文的结构层次从头到尾一直用三层排比的手法来写。妻、妾、

客是三层;私我、畏我、有求于我是三层;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

境之内的百姓是三层;上、中、下赏赐是三层;令初下、数月之后、

期年之后是三层;邹忌早上、旦日、明日是三层;邹忌的思想转变也

是三层:自以为不如、有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全部事态的发展也

是三层:邹忌讽谏、齐王纳谏、诸侯入朝。

七、比较阅读:见《语文读本•召公谏厉王弭谤》

1、厉王被放逐的原因是什么?

2、召公规劝厉王,他的观点是什么?

作者邮箱:

第22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总复习学案篇5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教学目的]1.继续学习文言中一些实词、虚词的用法。

2.学习本文运用设喻讲道理和表明见解的方法。

[教学重点]文中出现的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难点]本文第二段邹忌以自己的事情设喻,劝说齐王纳谏

是教学难点。

[教学安排]课内自读课文一课时可完成。

[教学方法]启发式提问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看过《封神榜》的肯定知道,在殷商时代,有一位大臣比干因进

谏国君而被纣王剖心致死,像这样悲惨的结局足以使谏臣望而却步。

但是,各朝各代仍有不少智勇双全的忠臣义士,为了国家的前途而勇

于进谏,在那伴君如伴虎的时代游刃有余的生存。今天,我们就来学

习这样一位杰出的人物邹忌,看看他是如何讽谏齐威王纳谏除蔽,修

明政治的。

请大家把课本翻到《邹忌讽齐王纳谏》(着重号内容板书)

二.相关知识介绍

1.解题参照注释⑴明确:邹忌是齐国人名。讽:是讽谏的意思,

即用暗示、比喻之类方法委婉地规劝。纳是接受、采纳。谏是臣子向

国君提建议。全题合起来就是邹忌委婉地规劝齐王采纳臣民的意见。

2.《战国策》初三学习《唐雎不辱使命》时作过简介。可参照

预习提示内容。

注意:这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与前面学的《史纪》(纪传体)、《资

治通鉴》(编年体)不同。

三.教师范读课文

四.学生齐读全文后自己理解其内容

五.课文重点内容讲解

教师串讲一段,请两名学生串讲两段,在此过程中将重点字、词、

句随时讲解并板书。

1.实词

zhao早晨(名词)私人,自己(代词)

朝chao朝廷(名词)私私下,偷偷的(形容

词)

chao朝见(动词)偏爱(动词)

身长,长(形容词)古义是两个词:土地方圆

修修建(动词)地方

整治(动词)今义是一个名词

2.虚词:莫:无定代词,指人。译为“没有谁”。弗:fu,否定

副词,译为“不二

3.词类活用

a.形容词意动用法吾妻之美我者(“以……为美”“认为……美”)

b.形容词作动词私我也(“偏爱”)

c.名词作状语面刺(当面)

d.使动用法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

4.句式

a.固定句式(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2)吾与城北徐公孰

美?

这两句都是比较相关两项得失高下的选择句,是文言文的固定句

式。其中(1)句中疑问代词“孰”由于受强调而被提前,是(2)句

的倒装句。

b.宾语前置忌不自信(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动词宾语,前置)

c.状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

欲有求[于我]也(欲[于我]有求)皆以美[于徐公](皆

以[于徐公]美)

能湾讥[于市朝](能[于市朝]谤讥)皆朝[于齐](皆[于

齐]朝)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所谓[于朝廷]胜)

d.判断句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者也。判断句

(补)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者,……也。式标志

e.省略句(邹忌)与(客人)坐谈

(学生结合讲解再默读全文)

六.课文难点内容分析

紧扣题目,理解课文。首选设问文章开始没有直接写邹忌讽劝齐

王,而写了什么内容?写的是由一件家庭琐事引起的联想,然后围绕

这件家事展开提问:

1.这件家事是什么?

——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与徐公比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不同,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问题时的口气有所

不同,注意揣摩各自的语气所含的感情色彩。

问妻:我孰与徐公美?(亲昵)问妾:吾孰与徐公美?

(严肃)

问客:吾与徐公孰美?(平淡)

3.由于邹忌的妻、妾、客各自的身份与心理不同,所以回答问题

时语气感情色彩有明显差异。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热情地赞扬)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地位低微,拘谨,害怕)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逢迎应酬)

4.面对妻妾与客的赞美,邹忌态度如何?得出什么结论?

——他并未得意忘形,很有自知之明。(从“忌不自信”……内

容可知)。

他思之的结果是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也。

5.反复思考,分析邹忌“入朝见威王”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齐王进谏,而是将比美这件生

活小事讲给齐王听,谈自己体会,然后同国家大事进行类比,将妻、

妾、客与齐王的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一一类比,推理委婉

地进谏,得出一个结论:“蔽甚(这里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采

用了设喻手法。)

6.讽谏结果如何?

——最后齐王纳谏。文中写到齐王纳谏决心之大,行“三赏”朝

廷内外出现了“三变”,使得“四国朝齐

(板书着重号内容):

邹忌——妻--------妾--------客

私--------畏--------求讽

齐王一一宫妇左右一一朝廷之臣一一四境之内蔽甚

设喻(委婉)

三赏--------广开言路

纳三变--------政治修明谏

四国朝齐——国家强盛

七.学习借鉴

1.设喻手法在今后生活学习中可借鉴,需注意的是设喻要精妙,

比喻要切当。

2.详略处理写作时借鉴,注意该详的地方定要泼墨如水,该略

的地方要惜墨如金。

3.通过对话表现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文中的

三问三答

4.思想内容借鉴文中的“纳谏除蔽”这种见解在当时有积极意

义,虽然邹忌讽谏与齐王纳谏都是为巩固封建统治,但在客观上有利

于人民,有利于社会进步。今天,我们为实现“四化”有借鉴意义,

同时也应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培养多谋善断能力。

八.总结全文

九.作业设计(略)

第22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总复习学案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目标: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

2.品读课文,赏析人物形象。

德育目标: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掌握重点文言词语。

2、品读课文,赏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品读课文,赏析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安排1课时

一、导入,走近文本

同学们听说过“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

个成语吗?南方的的土山上有一种鸟,三年不飞不鸣,但一飞便可冲

天,一鸣便可惊人。比喻有才华的人,平时默默无闻,一旦他们施展

才华,就能做出惊人的为绩。据说战国时候,齐威王继位之初,不务

正业,不理政事。谋士淳于髡(k口n)就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

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

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以后,齐威王励精图

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也是跟齐威王纳谏有关的,不过

这一次进谏的人物换成了谁呢?

对,就是邹忌,《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请同学们

读课底注释1)

二、朗读感知

我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那就读来听一听,好不好?读的时候,

注意把握字音和节奏。

1、读准字音

有间进期年燕

2、读准节奏

(1)邹忌修八尺有余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3)今齐地方千里。

三、疏通文意

1、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2、找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并在组内共同商讨。

3、小组竞赛,抢答字词解释及语句翻译。

(1)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意义①孰视之孰:同熟,仔细。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以„;„;为美,意动用法。私:

偏爱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当面,名词作状语。刺:指责④闻

寡人之耳者闻:使„;„;听到。⑤今齐地方千里地方:

土地方圆。⑥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左右:国君旁边的近臣。⑦暮寝

而思之寝:躺着。⑧能谤讥于市朝谤讥:公开议论。

(2)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委婉地规劝齐王,齐王接受规劝。

②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个更美?

③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几个月之后,还不时有人偶尔来进谏。

④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许多大臣都来进谏,宫门前庭院内人多得像集市一样。

⑤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因为偏爱我。

⑥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⑦期年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四、品读语言,赏析人物

1、我们已经读明白了文章的意思。谁愿意给大家说一说文章讲

了一个什么故事?

文章写了邹忌用自身的经历同齐王的处境相比,告诉齐王应该纳

谏除蔽,齐王就接受了邹忌的进谏。

2、故事的展开主要是通过人物对话表现的,那么,总共写了几

处对话?是从哪里写起,又写到了哪里?

明确:文章从家里写到朝堂,先写邹忌在家中跟妻、妾、客的对

话,又写了朝堂上邹忌跟齐威王的对话。我们先来看第一处,在家中

邹忌跟妻、妾、客的对话。

(1)请同学们在组内分角色朗读课文,并根据文中人物的语言,

思考妻、妾、客赞美邹

忌是出于怎样一种心理?而邹忌连问妻、妾、客,又表现了他怎

样的心理?

(2)有请几位同学在前面分角色朗读,请同学们认真听,认真

观察。

问其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问其妾: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问客:吾与城北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确:邹忌洋洋自得,急于想知道谁更美的心理,通过“孰”的

提前便可明白;在客人跟前,他又不好意思表现得那么明显,所以就

用了正常语序。同是家人,他跟妻子与妾的说话语气又不一样,一个

亲昵,一个严肃,端着架子,通过“我”和“吾”的称呼便可体会到。

妻子是由衷地赞美与自豪。客人最是言不由衷,妻妾都是反问语

气,而客人只是一般的陈述语气。妾是因为地位低下,害怕邹忌,不

敢放肆地流露真情实感。

小结: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妻妾客因身份、地位不

同跟人说话的语气是不同的;而邹忌面对不同身份、地位的妻、妾、

客,他的语气和表达方式也是不同的。由此可见,面对不同的对象,

我们的语气、态度、说话方式都会有所不同的。毫无疑问,邹忌在这

方面是特别擅长的。当邹忌面对齐威王的时侯,他又是如何表现的?

而齐威王又是如何做的?

3、接下来我们就看一下在朝堂上,邹忌跟齐威王的对话,请同

学们朗读课文2、3段,并

根据他们的对话试着评价一下邹忌和齐威王。

善思:理清真相,小中见大

邹忌:善谏:类比讽谏,足智多谋一代忠臣

求实:爱美却不虚荣,实事求是

齐威王:善听:从善如流一代明君

善做:改革创新

小结:正是因为有了邹忌这样的贤臣,也正因为威王的善于纳谏,

齐国成为了战国七雄中盛的国家。正如文章结尾所说:“燕、赵、韩、

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五、总结,拓展文本

历史还有哪些类似于邹忌和齐威王的忠臣与名君?有没有与之相

反的事例?

比干:挖心商纣王

屈原:投江楚怀王

伍子胥:断头吴王夫差

司马迁:受宫刑汉武帝

小结:在封建社会,皇权不可侵犯,伴君犹如伴虎!有多少谋臣

良相因指责帝王的过错而惨遭杀身之祸!跟邹忌和齐威王一比较,我

们可以发现齐威王的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犹为难能可贵;而邹忌面对

一国之君,能小中见大,以自身处境类比齐威王的处境,委婉含蓄地

给威王提意见,这样讽谏说理的技巧即使在今天也值得我们学习。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抄写课底注释重点字词两遍。

第22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总复习学案篇7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宾语前置的句式特

点。

2.了解《战国策》。

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德育目标:

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自读、齐读、默读等各

种形式的朗读中感知课

文,理解课文。

2.讨论点拨法教学过程中,从不同角度多设疑,巧设疑,启发

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解题,了解《战国策》;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疏通

文意,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

人们常说: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历史上那些敢于进谏的大臣也

往往没有什么好的下场。请看大屏幕:(课件演示)

比干荒醯:比干因劝谏暴君商纣王而被剁成肉酱;屈原投江:屈

原因劝谏昏君楚怀王而遭流放,最终投江自尽;魏征死谏:魏征曾被

明君唐太宗李世民称为是自己的一面镜子,但有时也是冒着杀头危险

直言进谏的。由此可见,进谏成功要有两方面的因素:一要看做君王

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

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一

一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

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1、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

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3、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

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

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

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

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

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

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

书》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

33篇。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

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兼并战争比春秋时代更为频繁激烈,各诸侯

王纷纷招揽谋臣策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于是“士”这一阶层活跃起来,

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

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

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战国策》就是着重记述

这些策士们的言行的。

四、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多媒体显示:

联(yi)丽朝(zhGo)服衣冠(guGn)

窥(kui)镜期(ji)年朝(chdo)于齐

间(jidn)进

(二)译读课文,理解文意。

教师检查学生自读情况,对本文教学重点予以强调

1、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邹忌讽齐王纳谏(讽:委婉劝说。与现代汉语“讽刺”

不同。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2)能谤讥于市朝(谤讥:公开指责。)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刺:指责)

(4)上书谏寡人者(书: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

章)

(5)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2、一词多义

(1)修

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

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

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2)朝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朝拜)

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朝(zhGo)服衣冠(在早晨)

(3)孰

我与城北徐公孰美(代词,谁)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

(4)诚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确实、的确)

五、思读课文,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1、学生六人一组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从读音、语气、句读三

个角度进行指导。

(1)第一段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写起,三问三答,非常精彩,读

时应注意表现人物的情态,他们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

同:其妻由衷的爱恋之情、其妾畏惧拘谨之情、其客的阿谀奉承之情

都要读出来。

2、朗读课文:理清结构层次

思考:这篇课文记述了一个什么家庭小事?要说明什么道理?是

用什么方法说理的?

明确:第一段:问美比美,反思感悟,进谏的依据。邹忌与徐公

比美,发觉受蒙蔽,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并决定“入

朝见威王”。第二段:邹忌劝谏,齐王纳谏。邹忌以自己受蒙蔽之事

讽谕齐王,用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省悟到纳

谏的必要性。第三段:门庭若市,战胜朝廷,纳谏的举措及结果。齐

威王接受邹忌的劝告,立即颁布政令,悬赏求谏。齐威王纳谏除蔽,

政治清明,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小结:这篇课文记叙了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

谁美的问题的故事。要说明的道理是:劝说齐威王广开言路,积极纳

谏,改良政治。

邹忌不是像一般人那样正面讲道理,而是用一段具体的家庭琐事

为譬喻来阐明“纳谏”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3、多媒体显示背诵思路,学生齐背课文。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邹忌讽谏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检查背诵;品读课文,体味本文写作技巧之妙,邹忌劝谏技巧之

高;质疑解疑,培养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联系实际,对照反思,

掌握人际交往艺术。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

二、品读课文,鉴赏写作技巧之妙,品味邹忌劝谏技巧之高

1.鉴赏写作技巧之妙

提问:《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被人称赞有加的有两点,一为精

彩的对话,一为精巧的结构。请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成果展示:

(1)精彩的对话

品味邹忌的三问,问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问妾:“吾孰与

徐公美?”问客:“吾与徐公孰美?”

第一问的背景是:“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吠丽,朝服衣冠,

窥镜。”试想一位相貌堂堂、风度翩翩的美男子,早晨起床,对着镜

子一照,问他的:妻子“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心里应该是对自己

的美貌充满信心,并且不用妻子回答便知道结果。所以,这第一问的

语气应充满自信,且沾沾自喜的。

小结:这三问,看似平常,普通,问的都是“和徐公比美”问题,

但由于问的对象不同,问的背景情况不同,因此问的语气与神态都会

不同。

品味妻、妾、客三答

妻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妾答:“徐公何能及君也?”

客答:“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妻,情人眼里出西施。答得自然非常肯定。

妾。地位低下,回答时自然要有所顾忌,否则的话可能会失宠,

所以就用反问的语句。表达更加肯定的语气。

客,他是有事拜访,有求于邹忌,正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所以

回答总得让对方满意,其实客人是能分辨谁更美的,从他的语气中能

体会到,客的回答较为平淡。比不上妻妾那样中肯有力。

上边三种答法的意思基本是一样的。但由于身份不同,想法不同,

因此他们的回答、语气与神态也就有差别,此所谓“言为心声

这些对话看似平常,但含意隽永,耐人寻味。

(2)精巧的结构

《邹忌讽齐王纳流》一文被人称赞的应为结构上的“三叠法”了,

从头至尾一直使用三层排比的手法写作:

三问:妻、妾、友三答

三比:妻私我一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一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f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中赏、下赏

三时: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

三态:邹忌以现身说法进行讽谏、齐威王“下令”广泛征求意见、

各国“皆朝于齐”

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但承转全文并

最能体现人物特点的应该是这两个字:

一是“思二邹忌在三问之后,从妻、妾、客得到美于徐公的答

案。可在事实面前,“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

甚”。此时,他一没有妒忌,要知道他对白己的容貌是相当看重的;

二没有大怒,不因为自己比不上人而生气。也没有因此而迁怒于人。

要知道妻妾都骗了他。相反的,他却是“寝而思之”。并能比较客观

地总结山个中的原委: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更难得的是,

他能进而类推到治理齐国的大王身上,指出“王之蔽甚矣”。这一点

正如《古文观止》编者的评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评

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

快哉!”可以说这一“思”是文章的深化,而且凸现了邹忌的智者形

象。

2.品味邹忌劝谏技巧之高

成果展示:

(1)为对方打算一一不暴露游悦目的。

邹忌向齐威王献策之时。齐国的政治比较腐败,大概到了非改不

可的地步了。如果邹忌向齐威王再三苦苦劝谏,甚至流下眼泪或者破

口大骂,以死谏君,效果不一定好。邹忌注意了进谏艺术,入朝后,

并未单刀直入,而是以“闺房小事”说自己的体会,小题大做。现身

说法使齐王也同理得证“蒙蔽甚矣”,于是一声令下,广纳谏言,终

于“战胜于朝廷”。

(2)用婉言相劝一一忠言顺耳利于听。

下级劝说上级,由于尊卑关系不得不谦言以谏,否则会招来杀身

之祸。邹忌实话实说“不如徐公美”,创设情境,取悦威王。邹忌谙

习“良药蜜口利于病,忠言顺耳利于听”。

3.讨论交流: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明确: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口语交际的频率很高,了解别人、推

荐自己、谈判求职、合作共事都需要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所以鉴赏

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提高我们适应社会交际的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游说别人时要不卑不亢。言语恰到好处一一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自

己尊严,是邹忌给我们的启示,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三、开放探究,质疑解疑

1、学生自由质疑,或指名同学回答。或全班讨论,教师相机诱

导、点拨。

2、教师收集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全班同学研讨解决。

如:邹忌劝谏成功,仅仅因为有较高的劝说技巧吗?《战国策》

中庞恭的“三人成虎”的进谏、百里奚的“唇亡齿寒”的进谏,可以

说与邹忌的方法不相上下。为什么失败了呢?

明确:唐代魏征没有讽谏艺术,每每获得成功。看来劝谏能否成

功。其决定因素在于谏对象一一王。由于君与臣之间的绝对不平衡,

导致君主成为在这一过程中的绝对权威。而臣下如履薄冰,稍有差错,

轻者丢官失命,重者株连九族。邹忌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齐威王的英

明,齐威王才是最大的赢家,他赢得了名声,也赢得了国家强盛。

作者的目的是强调游说之士的作用,所以有些地方未必合乎史实,

但邹忌的讽谏术值得我们学习。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给你什么启示?

学生明确:作为领导,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偏听偏信;作为群

众,提建议要讲究方式方法,既不冒犯对方,又要保护自己的尊严不

受侵犯;作为普通人。要善于接受别人的建议。

四、课堂小结

《邹忌讽齐王纳流》对话精彩,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