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一生物沪科版期中必刷常考题之遗传信息通过复制和表达进行传递_第1页
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一生物沪科版期中必刷常考题之遗传信息通过复制和表达进行传递_第2页
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一生物沪科版期中必刷常考题之遗传信息通过复制和表达进行传递_第3页
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一生物沪科版期中必刷常考题之遗传信息通过复制和表达进行传递_第4页
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一生物沪科版期中必刷常考题之遗传信息通过复制和表达进行传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6页(共56页)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一生物沪科版(2020)期中必刷常考题之遗传信息通过复制和表达进行传递一.选择题(共12小题)1.(2025•武汉模拟)线粒体中mRNA含量调控的一种机制是:当线粒体中的核糖体遇到某些特定的精氨酸密码子时,识别这些密码子的tRNA会招募CCR4﹣NOT复合物,并使CCR4﹣NOT复合物降解mRNA。下列推测错误的是()A.编码精氨酸的密码子有多个 B.不含精氨酸密码子的mRNA更容易被降解 C.CCR4﹣NOT复合物具有催化磷酸二酯键断裂的作用 D.该调控机制可为治疗线粒体相关疾病提供理论依据2.(2025•四川模拟)miRNA是一类非编码单链小分子RNA,通过与靶mRNA结合调控基因的表达。第一个miRNA(lin﹣4)是在线虫细胞核中发现的,如图是线虫某细胞调控lin﹣14基因表达的具体机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过程①发生在细胞核,过程②发生在细胞质 B.RISC可以与靶mRNA特异性结合,促进其翻译过程 C.RISC中的miRNA与lin﹣14基因的靶mRNA的3'端结合 D.靶mRNA与Pre﹣miRNA的形成体现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3.(2025•长春模拟)遗传密码的破译是生物学发展史上一个伟大的里程碑。1966年,霍拉纳以人工合成的ACACAC……(简写为(AC)n,以下同)作为体外翻译模板,得到了苏氨酸和组氨酸的多聚体(实验一);而以(CAA)n作为模板,则分别得到了谷氨酰胺、天冬酰胺和苏氨酸的多聚体(实验二),由此得出了苏氨酸的密码子。据此分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上述体外合成多聚体实验没有用到起始密码子AUG B.由实验一可知苏氨酸的密码子可能为ACA或CAC C.实验二中的多聚体是由3种氨基酸交替连接组成的 D.综合实验一、二还可以得出组氨酸的密码子为CAC4.(2024秋•辽宁期末)SCD﹣1基因编码的SCD﹣1酶(一种蛋白质分子)能催化饱和脂肪酸去饱和生成单不饱和脂肪酸。这些单不饱和脂肪酸是合成磷脂、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等脂质的关键底物。SCD﹣1基因缺失会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SCD﹣1基因表达程度降低可能会使细胞膜的流动性和物质跨膜运输受到影响 B.若将SCD﹣1基因中的A/T碱基对替换为C/G碱基对,则(A+C)/(T+G)的值会发生改变 C.研发SCD﹣1酶的抑制剂可能对高血糖具有缓解作用,是治疗糖尿病的一种有效思路 D.SCD﹣1酶能降低饱和脂肪酸去饱和生成单不饱和脂肪酸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5.(2025•四川模拟)2023年12月22日,世界上首款RNA生物农药正式批准商业化,用于防控抗药性日益严重的害虫——马铃薯甲虫。RNA生物农药利用RNA干扰技术影响害虫体内某些关键基因的表达,阻碍害虫正常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甚至直接导致害虫死亡,从而有效控制虫害,其作用机理如图所示,甲和乙是其中的两个生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甲过程中会发生磷酸二酯键的断裂 B.乙过程中会形成A﹣T和G﹣C碱基对 C.RNA生物农药可抑制靶基因的翻译过程 D.RNA生物农药比传统农药的专一性更强6.(2025•射阳县校级模拟)温度突然降低时,机体适应过程中会产生多肽或蛋白类物质,其中一类蛋白在低温时高度表达,称为冷休克蛋白。冷休克蛋白作为RNA伴侣与mRNA结合,起到稳定RNA、防止其降解等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温度突然降低后,会引起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B.冷休克蛋白在高温条件下可能发生变性失活 C.多肽和蛋白类物质均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 D.冷休克蛋白与mRNA结合后使mRNA失去翻译功能7.(2025•柳州模拟)真核细胞的核糖体形成机制如下:先由核仁中核糖体DNA(rDNA)转录出前体rRNA,前体rRNA经过RNase等酶剪切加工得到成熟的rRNA,这些rRNA分别与蛋白质进行组装形成核糖体的亚单位(大亚基和小亚基),最后两个亚基在细胞质完成组装形成核糖体。图2﹣1、图2﹣2表示的过程均在细胞核中完成。下列相关推测正确的是()A.真核细胞的核糖体由蛋白质和4种rRNA组成 B.RNase等酶能够识别单链RNA,并断开氢键 C.图2﹣1中前体rRNA上相对应的序列是5'﹣UGGCA﹣3' D.图2﹣2中28SrRNA上的相邻的三个碱基成为一个密码子8.(2025•射阳县校级模拟)“学史可以明智,亦可更好的面向未来”。科学史包含了科学、技术和伟大思想。下列关于科学史的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学说揭示了动植物的统一性,从而阐明生物界的统一性,离不开科学家观察和归纳能力 B.光合作用碳反应中C的去向追踪,离不开同位素标记的示踪和不同培养时间的取样固定分析 C.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离不开那只突变的白眼雄果蝇和假说—演绎法 D.DNA半保留复制的证明,离不开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和密度梯度离心技术的使用9.(2025•贵州开学)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艾弗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中,自变量的控制利用了“减法原理” B.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 C.利用同位素标记和密度梯度离心技术,验证DNA半保留复制假说 D.将二苯胺试剂加入含DNA的溶液中水浴加热5min,冷却后出现蓝色10.(2025•长安区校级一模)许多抗肿瘤药物通过干扰DNA的合成及其功能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例如羟基脲能阻止脱氧核苷酸的合成、放线菌素D能抑制DNA的模板功能、阿糖胞苷能抑制DNA聚合酶的活性。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羟基脲处理后,肿瘤细胞中DNA复制和转录过程都出现原料匮乏 B.放线菌素D处理后,肿瘤细胞中DNA复制和转录过程都受到抑制 C.阿糖胞苷处理后,肿瘤细胞DNA复制过程中,子链无法正常延伸 D.将药物精准导入肿瘤细胞的技术可以减弱它们对正常细胞的副作用11.(2025•柯桥区模拟)真核生物线粒体基质内的DNA是双链闭合环状分子,外环为H链,内环为L链。大体过程为:先以L链为模板,合成一段RNA引物,然后在酶的作用下合成新的H链片段,当H链合成23时,新的L链开始合成,如图所示。下列关于线粒体DNAA.DNA内外环的复制是不同步的,但子链都是从3'端向5'端延伸 B.DNA分子中的磷酸二酯键数目与脱氧核苷酸数及合成时脱水数相等 C.推测DNA复制时需要RNA聚合酶、DNA聚合酶和DNA连接酶等 D.用15N只标记亲代DNA,复制n次后含14N/15N的DNA占总数的112.(2025•重庆模拟)人体细胞中P53基因编码的P53蛋白是一种转录因子,其控制着细胞周期,参与DNA修复,维持细胞基因组的完整性,相关调控途径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在正常情况下P53基因对细胞分裂起着监视的作用 B.P53蛋白的合成过程中存在反馈调节机制 C.抑制P53基因表达的药物具有抗癌细胞的作用 D.该过程体现了基因之间及基因与表达产物、环境存在复杂的相互关系二.解答题(共3小题)13.(2025•广东开学)2024年诺贝尔生理学奖表彰科学家发现“miRNA及其在转录后基因调控中的作用”。其实早在2006年,诺贝尔奖就颁给了一项极其相似的研究——siRNA.miRNA和siRNA能通过对mRNA进行干扰,介导基因沉默即RNA干扰(RNAi),是表观遗传学的研究热点。miRNA是由基因组内源DNA编码产生,其可与目标mRNA配对;siRNA主要来源于外来生物,例如寄生在宿主体内的病毒会产生异源双链RNA(dsRNA),dsRNA经过核酸酶Dicer的加工后成为siRNA。据图回答:(1)催化过程①的酶是,过程①所需的原料是。(2)Drosha和Dicer都可以催化键的水解,Exportin5的功能是。(3)过程③中miRNA可与目标mRNA配对,进而会导致终止。(4)利用siRNA特异性地作用于致病靶基因的mRNA,可达到精准治疗疾病的目的。但siRNA具有亲水性,且化学性质不稳定,在体内给药后会被迅速清除,因此科学家尝试将siRNA药物包装在脂质体颗粒中,目的是。(5)寄生在宿主体内的病毒通过形成siRNA实现基因沉默,其意义是。14.(2025•潍城区校级开学)计算题:绝大多数生物都以DNA作为遗传物质,DNA是以游离的单体脱氧核苷酸分子为原料,经过脱水聚合而形成的双链生物大分子。根据所含碱基的不同,组成DNA的脱氧核苷酸共4种:A、T、C、G。如图所示,在双链DNA中,A与T配对,C与G配对,即符合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当细胞进行连续的有丝分裂时,细胞每分裂一次,DNA就会复制一次。DNA进行复制时,两条链将解开,然后以每条链为模版,以4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按照同样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新的子链,这样1个DNA经过一次复制后将形成2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子。若某个DNA分子中T的数量为m,脱氧核苷酸总数为a。(1)该DNA分子中G的数量为。(2)该DNA分子经过n次复制共需要个游离的T。(3)该DNA分子进行第n次复制时,共需要个游离的T。15.(2024秋•重庆期末)RNA介导的基因沉默是生物体内一种重要的基因表达调控机制。miRNA是真核细胞中的一类具有调控功能但不编码蛋白质的短序列RNA,其作用机制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由图可知,真核细胞过程①发生的主要场所在,过程②最终合成的三条肽链的氨基酸序列(填“相同”或“不同”)。与过程①相比,过程②特有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是。(2)由图可知,miRNA调控目的基因表达的机理是:miRNA与mRNA的序列结合,形成核酸杂交分子,进而抑制过程。该RNA介导的基因沉默属于表观遗传,判断依据是。(3)若5′﹣CCCGCGGGA﹣3′为DNA中某基因的部分编码序列(非模板链),C为编码序列的第157位,突变成T后,蛋白质序列的第位氨基酸将变成。部分氨基酸密码子:丙氨酸(GCG)、缬氨酸(GUG)、色氨酸(UGG)、精氨酸(CGC或CGG或CGU)

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一生物沪科版(2020)期中必刷常考题之遗传信息通过复制和表达进行传递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题号1234567891011答案BCCBBDADBAC题号12答案C一.选择题(共12小题)1.(2025•武汉模拟)线粒体中mRNA含量调控的一种机制是:当线粒体中的核糖体遇到某些特定的精氨酸密码子时,识别这些密码子的tRNA会招募CCR4﹣NOT复合物,并使CCR4﹣NOT复合物降解mRNA。下列推测错误的是()A.编码精氨酸的密码子有多个 B.不含精氨酸密码子的mRNA更容易被降解 C.CCR4﹣NOT复合物具有催化磷酸二酯键断裂的作用 D.该调控机制可为治疗线粒体相关疾病提供理论依据【考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专题】正推法;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理解能力.【答案】B【分析】密码子具有多样性、通用性和简并性。【解答】解:A、密码子具有简并性,所以编码精氨酸的密码子有多个,A正确;B、依据题干信息:“当线粒体中的核糖体遇到某些特定的精氨酸密码子时,识别这些密码子的tRNA会招募COR4﹣NOT复合物,并使CCR4﹣NOT复合物降解mRNA”,所以不含精氨酸密码子的mRNA更难被降解,B错误;C、CCR4﹣NOT复合物能降解mRNA,mRNA是由核糖核苷酸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而成,所以具有降解mRNA功能的CCR4﹣NOT复合物具有催化磷酸二酯键断裂的作用,C正确;D、线粒体中mRNA含量调控的机制可以反映基因的表达状况,所以该调控机制可为治疗线粒体相关疾病提供理论依据,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基因表达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作答。2.(2025•四川模拟)miRNA是一类非编码单链小分子RNA,通过与靶mRNA结合调控基因的表达。第一个miRNA(lin﹣4)是在线虫细胞核中发现的,如图是线虫某细胞调控lin﹣14基因表达的具体机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过程①发生在细胞核,过程②发生在细胞质 B.RISC可以与靶mRNA特异性结合,促进其翻译过程 C.RISC中的miRNA与lin﹣14基因的靶mRNA的3'端结合 D.靶mRNA与Pre﹣miRNA的形成体现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考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专题】正推法;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理解能力.【答案】C【分析】1.过程①物质变化为lin﹣14基因→靶mRNA,为转录过程,过程②物质变化为lin﹣14基因→lin﹣14基因,为DNA复制过程,过程③为核糖体与靶mRNA结合合成肽链,为翻译过程。2.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是指:针对多细胞生物而言,其体内不同的细胞有许多蛋白质不同,是不同的细胞选择性表达不同基因的结果。【解答】解:A、过程①物质变化为lin﹣14基因→靶mRNA,为转录过程,过程②物质变化为lin﹣14基因→lin﹣14基因,为DNA复制过程,均发生在细胞核,A错误;B、RISC可以与靶mRNA结合,阻止翻译过程发生,B错误;C、根据图中肽链的长短可判断A端为5',B端为3',因此RISC中的miRNA与lin﹣14基因的靶mRNA的3'端结合,C正确;D、据图可知,靶mRNA与Pre﹣miRNA的模板均是lin﹣14基因,只是两者形成的RNA结构不同,不属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基因表达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作答。3.(2025•长春模拟)遗传密码的破译是生物学发展史上一个伟大的里程碑。1966年,霍拉纳以人工合成的ACACAC……(简写为(AC)n,以下同)作为体外翻译模板,得到了苏氨酸和组氨酸的多聚体(实验一);而以(CAA)n作为模板,则分别得到了谷氨酰胺、天冬酰胺和苏氨酸的多聚体(实验二),由此得出了苏氨酸的密码子。据此分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上述体外合成多聚体实验没有用到起始密码子AUG B.由实验一可知苏氨酸的密码子可能为ACA或CAC C.实验二中的多聚体是由3种氨基酸交替连接组成的 D.综合实验一、二还可以得出组氨酸的密码子为CAC【考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专题】正推法;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理解能力.【答案】C【分析】根据“mRNA上3个相邻碱基编码1个氨基酸”,分析题干信息:实验一说明,苏氨酸(组氨酸)的密码子可能为ACA或CAC,实验二说明,谷氨酰胺(天冬酰胺或苏氨酸)密码子可能为是CAA、AAC或ACA。【解答】解:A、结合题意可知,体外合成多聚体实验时不需要AUG作为起始密码子,A正确;B、根据mRNA上3个相邻碱基编码1个氨基酸,由实验一为(AC)n排列,可知苏氨酸的密码子可能为ACA或CAC,B正确;C、实验二中以(CAA)n作为模板,其内的密码子可能有CAA、AAC、ACA三种,因此合成的多聚体由谷氨酰胺、天冬酰胺和苏氨酸中的一种氨基酸连接组成,C错误;D、实验一说明,组氨酸的密码子可能为ACA或CAC,实验二说明,组氨酸的密码子不是CAA、AAC或ACA,因此组氨酸的密码子是CAC,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基因表达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能结合所学知识正确作答。4.(2024秋•辽宁期末)SCD﹣1基因编码的SCD﹣1酶(一种蛋白质分子)能催化饱和脂肪酸去饱和生成单不饱和脂肪酸。这些单不饱和脂肪酸是合成磷脂、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等脂质的关键底物。SCD﹣1基因缺失会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SCD﹣1基因表达程度降低可能会使细胞膜的流动性和物质跨膜运输受到影响 B.若将SCD﹣1基因中的A/T碱基对替换为C/G碱基对,则(A+C)/(T+G)的值会发生改变 C.研发SCD﹣1酶的抑制剂可能对高血糖具有缓解作用,是治疗糖尿病的一种有效思路 D.SCD﹣1酶能降低饱和脂肪酸去饱和生成单不饱和脂肪酸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考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DNA的结构层次及特点.【专题】正推法;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理解能力.【答案】B【分析】1、脂质分为脂肪、磷脂和固醇,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与糖类相比,脂肪分子中的氢含量多,氧含量少,氧化分解时产生的能量多,因此是良好的储能物质,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生物膜的基本骨架,固醇中的胆固醇是动物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也参与脂质在血液中的运输。2、酶作用的实质是降低化学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解答】解:A、SCD﹣1基因编码的SCD﹣1酶(一种蛋白质分子)能催化饱和脂肪酸去饱和生成单不饱和脂肪酸,这些单不饱和脂肪酸是合成磷脂、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等脂质的关键底物;可见SCD﹣1基因表达程度降低可能会使细胞膜的流动性和物质跨膜运输受到影响,A正确;B、由于A=T、G=C,若将SCD﹣1基因中的A/T碱基对替换为C/G碱基对,则(A+C)/(T+G)的值不会发生改变,B错误;C、SCD﹣1基因缺失会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故研发SCD﹣1酶的抑制剂可能对高血糖具有缓解作用,是治疗糖尿病的一种有效思路,C正确;D、酶作用的实质是降低化学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基因表达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5.(2025•四川模拟)2023年12月22日,世界上首款RNA生物农药正式批准商业化,用于防控抗药性日益严重的害虫——马铃薯甲虫。RNA生物农药利用RNA干扰技术影响害虫体内某些关键基因的表达,阻碍害虫正常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甚至直接导致害虫死亡,从而有效控制虫害,其作用机理如图所示,甲和乙是其中的两个生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甲过程中会发生磷酸二酯键的断裂 B.乙过程中会形成A﹣T和G﹣C碱基对 C.RNA生物农药可抑制靶基因的翻译过程 D.RNA生物农药比传统农药的专一性更强【考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专题】正推法;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理解能力.【答案】B【分析】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DNA主要在细胞核中,通过RNA聚合酶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这一过程叫作转录;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就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这一过程叫作翻译。【解答】解:A、根据图可知甲过程属于dsRNA被D酶切割成小干扰RNA(siRNA)的过程,该过程中RNA的主链会被切断,而RNA的主链是由磷酸基团与核糖交替链接形成,磷酸基团与核糖是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所以甲过程中会发生磷酸二酯键的断裂,A正确;B、乙过程是RNA与RNA之间发生了碱基互补配对配对的过程,该过程中会形成A—U和G﹣C的碱基对,B错误;C、根据题图可知RNA生物农药最终的目标是将靶mRNA降解,抑制翻译过程,从而干扰目标生物的正常生理功能,C正确;D、RNA生物农药通过特异性干扰害虫、病原菌或杂草的关键基因表达,抑制其翻译过程,从而实现精准防控,比传统农药的专一性更强,是一种有潜力的环境友好型生物农药,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基因表达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能结合所学知识正确作答。6.(2025•射阳县校级模拟)温度突然降低时,机体适应过程中会产生多肽或蛋白类物质,其中一类蛋白在低温时高度表达,称为冷休克蛋白。冷休克蛋白作为RNA伴侣与mRNA结合,起到稳定RNA、防止其降解等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温度突然降低后,会引起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B.冷休克蛋白在高温条件下可能发生变性失活 C.多肽和蛋白类物质均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 D.冷休克蛋白与mRNA结合后使mRNA失去翻译功能【考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蛋白质的检测;蛋白质变性的主要因素.【专题】正推法;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理解能力.【答案】D【分析】蛋白质变性是指天然蛋白质因受物理、化学因素的影响,使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发生了异常变化,从而导致生物活性的丧失以及物理、化学性质的异常变化。蛋白质变性时氨基酸构成的肽链并不发生断裂。【解答】解:A、温度突然降低时,机体适应过程中会产生多肽或蛋白类物质,其中一类蛋白在低温时高度表达,称为冷休克蛋白,A正确;B、高温会导致蛋白质变性失活,据此可知,冷休克蛋白在高温条件下可能发生变性失活,B正确;C、多肽和蛋白类物质均含有肽键,因而均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C正确;D、冷休克蛋白作为RNA伴侣与mRNA结合,起到稳定RNA、防止其降解等作用,但并不能得出冷休克蛋白与mRNA结合后使mRNA失去翻译功能的结论,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基因表达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学生具备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7.(2025•柳州模拟)真核细胞的核糖体形成机制如下:先由核仁中核糖体DNA(rDNA)转录出前体rRNA,前体rRNA经过RNase等酶剪切加工得到成熟的rRNA,这些rRNA分别与蛋白质进行组装形成核糖体的亚单位(大亚基和小亚基),最后两个亚基在细胞质完成组装形成核糖体。图2﹣1、图2﹣2表示的过程均在细胞核中完成。下列相关推测正确的是()A.真核细胞的核糖体由蛋白质和4种rRNA组成 B.RNase等酶能够识别单链RNA,并断开氢键 C.图2﹣1中前体rRNA上相对应的序列是5'﹣UGGCA﹣3' D.图2﹣2中28SrRNA上的相邻的三个碱基成为一个密码子【考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专题】模式图;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理解能力.【答案】A【分析】细胞核包括核膜(将细胞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染色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核仁(与某种RNA(r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核孔(核膜上的核孔的功能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解答】解:A、由题可知,真核细胞的核糖体由蛋白质和4种rRNA组成,A正确;B、RNase等酶的作用是将长链的RNA水解为短链的RNA,故RNase等酶能够识别单链RNA,并断开磷酸二酯键,B错误;C、图2﹣1中前体rRNA的模板链下面那条链,因此rRNA的相对应的序列是5'﹣ACCGU﹣3',C错误;D、mRNA上的相邻的三个碱基成为一个密码子,不是28SrRNA上的,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基因表达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学生具备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8.(2025•射阳县校级模拟)“学史可以明智,亦可更好的面向未来”。科学史包含了科学、技术和伟大思想。下列关于科学史的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学说揭示了动植物的统一性,从而阐明生物界的统一性,离不开科学家观察和归纳能力 B.光合作用碳反应中C的去向追踪,离不开同位素标记的示踪和不同培养时间的取样固定分析 C.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离不开那只突变的白眼雄果蝇和假说—演绎法 D.DNA半保留复制的证明,离不开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和密度梯度离心技术的使用【考点】证明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的建立、内容和发展;光合作用的发现史;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专题】正推法;细胞学说;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DNA分子结构和复制;伴性遗传;理解能力.【答案】D【分析】1、用物理性质特殊的同位素来标记化学反应中原子的去向,就是同位素标记法。同位素标记可用于示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同位素有的具有放射性,如14C、32P、3H、35S等;有的不具有放射性,是稳定同位素,如15N、18O等。2、假说—演绎法的步骤:发现现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演绎推理→实验验证。3、归纳法分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完全归纳法是由所有事实推出一般结论;不完全归纳法是由部分事实推出一般结论。科学假说(理论)的提出通常建立在不完全归纳的基础上,因此常常需要进一步的检验。【解答】解:A、细胞学说的建立运用了不完全归纳法,揭示了动植物的统一性,从而阐明生物界的统一性,A正确;B、光合作用碳反应中C的去向追踪,用14C标记的二氧化碳供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B正确;C、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C正确;D、梅塞尔森和斯塔尔以大肠杆菌为实验材料,运用15N同位素标记大肠杆菌的亲代DNA,在只含14N的培养基中复制后,再用密度梯度离心分离,通过观察子代DNA在离心管中的位置,证实了DNA的半保留复制机制,15N不具有放射性,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科学史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学生具备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9.(2025•贵州开学)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艾弗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中,自变量的控制利用了“减法原理” B.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 C.利用同位素标记和密度梯度离心技术,验证DNA半保留复制假说 D.将二苯胺试剂加入含DNA的溶液中水浴加热5min,冷却后出现蓝色【考点】证明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专题】正推法;遗传物质的探索;理解能力.【答案】B【分析】在噬菌体中,亲代和子代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DNA,即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DNA传给后代的,DNA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解答】解:A、艾弗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中,通过逐步去除蛋白质、多糖等物质,单独观察DNA的作用,自变量的控制利用了“减法原理”,A正确;B、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的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而不是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B错误;C、利用同位素标记(如用15N标记DNA)和密度梯度离心技术,验证了DNA半保留复制假说,C正确;D、将二苯胺试剂加入含DNA的溶液中水浴加热5min,冷却后出现蓝色,可用于鉴定DNA,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相关实验,包括艾弗里实验、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DNA半保留复制验证实验以及DNA的鉴定实验等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经典遗传学实验的理解和掌握程度。10.(2025•长安区校级一模)许多抗肿瘤药物通过干扰DNA的合成及其功能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例如羟基脲能阻止脱氧核苷酸的合成、放线菌素D能抑制DNA的模板功能、阿糖胞苷能抑制DNA聚合酶的活性。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羟基脲处理后,肿瘤细胞中DNA复制和转录过程都出现原料匮乏 B.放线菌素D处理后,肿瘤细胞中DNA复制和转录过程都受到抑制 C.阿糖胞苷处理后,肿瘤细胞DNA复制过程中,子链无法正常延伸 D.将药物精准导入肿瘤细胞的技术可以减弱它们对正常细胞的副作用【考点】DNA分子的复制过程;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细胞的癌变的原因及特征.【专题】数据表格;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理解能力.【答案】A【分析】DNA复制、转录、翻译的比较如下:复制转录翻译时间细胞分裂间期(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个体生长发育的整个过程场所主要在细胞核主要在细胞核细胞质的核糖体模板DNA的两条链DNA的一条链mRNA原料4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4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21种游离的氨基酸条件酶(解旋酶,DNA聚合酶等)、ATP酶(RNA聚合酶等)、ATP酶、ATP、tRNA产物2个双链DNA一个单链RNA多肽链特点半保留,边解旋边复制边解旋边转录一个mRNA上结合多个核糖体,顺次合成多条肽链碱基配对A﹣TT﹣AC﹣GG﹣CA﹣UT﹣AC﹣GG﹣CA﹣UU﹣AC﹣GG﹣C遗传信息传递DNA→DNADNA→mRNAmRNA→蛋白质意义使遗传信息从亲代传递给子代表达遗传信息,使生物表现出各种性状【解答】解:A、羟基脲阻止脱氧核苷酸的合成,从而影响肿瘤细胞中DNA复制过程,而转录过程需要的原料是核糖核苷酸,不会受到羟基脲的影响,A错误;B、放线菌素D抑制DNA的模板功能,而DNA复制和转录都需要DNA作模板,所以放线菌素D处理后,肿瘤细胞中DNA复制和转录过程都受到抑制,B正确;C、阿糖胞苷抑制DNA聚合酶活性而影响DNA复制过程,即DNA聚合酶活性受抑制后,会使肿瘤细胞DNA复制过程中子链无法正常延伸,C正确;D、将药物精准导入肿瘤细胞的技术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由于药物是精准导入肿瘤细胞,因此,可以减弱对正常细胞的副作用,D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遗传信息传递过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遗传信息传递过程的知识的要点的理解,具有识记、思维的能力。11.(2025•柯桥区模拟)真核生物线粒体基质内的DNA是双链闭合环状分子,外环为H链,内环为L链。大体过程为:先以L链为模板,合成一段RNA引物,然后在酶的作用下合成新的H链片段,当H链合成23时,新的L链开始合成,如图所示。下列关于线粒体DNAA.DNA内外环的复制是不同步的,但子链都是从3'端向5'端延伸 B.DNA分子中的磷酸二酯键数目与脱氧核苷酸数及合成时脱水数相等 C.推测DNA复制时需要RNA聚合酶、DNA聚合酶和DNA连接酶等 D.用15N只标记亲代DNA,复制n次后含14N/15N的DNA占总数的1【考点】DNA分子的复制过程.【专题】模式图;DNA分子结构和复制;理解能力.【答案】C【分析】1、环状DNA分子没有游离的磷酸基团,环状DNA分子中磷酸二酯键数目和脱氧核苷酸数目相同;2、DNA复制的条件:(1)、DNA复制需要模板、原料、能量、酶等条件;(2)、DNA复制是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复制;(3)、DNA复制时,子链只能从5'端向3'端延伸,两条子链的延伸方向相反。【解答】解:A、合成子链的方向都是5′端→3′端,A错误;B、由于形成的DNA分子是环状的,因此子链中新形成的磷酸二酯键数目和脱氧核苷酸数目相同,但由于在该DNA复制过程中,先合成了一段RNA序列作为引物,利用核糖核苷酸合成RNA的过程中也要生成水,所以DNA分子中的磷酸二酯键数目、脱氧核苷酸数与生成水的数目是不等的,B错误;C、DNA复制需要先合成合成一段RNA引物,所以需要RNA聚合酶,同时需要DNA聚合酶合成脱氧核苷酸长链,需要DNA连接酶将DNA片段连接,C正确;D、若15N标记的DNA放在14N的培养液中复制n次得到2n个DNA分子,由于DNA是半保留复制,新合成的子代DNA中含15N的有2个,故14N/15N的DNA占22n=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DNA复制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12.(2025•重庆模拟)人体细胞中P53基因编码的P53蛋白是一种转录因子,其控制着细胞周期,参与DNA修复,维持细胞基因组的完整性,相关调控途径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在正常情况下P53基因对细胞分裂起着监视的作用 B.P53蛋白的合成过程中存在反馈调节机制 C.抑制P53基因表达的药物具有抗癌细胞的作用 D.该过程体现了基因之间及基因与表达产物、环境存在复杂的相互关系【考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专题】模式图;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理解能力.【答案】C【分析】图中可以看出,过程①是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过程②是转录。【解答】解:A、在正常情况下,P53基因控制着细胞周期,参与DNA修复,可以对细胞分裂起着监视的作用,A正确;B、P53基因控制合成的P53通过过程②合成IncRNA,进而影响过程①,该过程存在反馈调节机制,B正确;C、抑制P53基因表达,会使得细胞周期失控,不利于抗癌,因为P53基因能维持细胞基因的完整性,抑制癌细胞的产生,C错误;D、由题干及调控图可以看出,整个过程体现了基因之间及基因与表达产物、环境存在复杂的相互关系,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基因表达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学生具备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二.解答题(共3小题)13.(2025•广东开学)2024年诺贝尔生理学奖表彰科学家发现“miRNA及其在转录后基因调控中的作用”。其实早在2006年,诺贝尔奖就颁给了一项极其相似的研究——siRNA.miRNA和siRNA能通过对mRNA进行干扰,介导基因沉默即RNA干扰(RNAi),是表观遗传学的研究热点。miRNA是由基因组内源DNA编码产生,其可与目标mRNA配对;siRNA主要来源于外来生物,例如寄生在宿主体内的病毒会产生异源双链RNA(dsRNA),dsRNA经过核酸酶Dicer的加工后成为siRNA。据图回答:(1)催化过程①的酶是RNA聚合酶,过程①所需的原料是核糖核苷酸。(2)Drosha和Dicer都可以催化磷酸二酯键键的水解,Exportin5的功能是将前体miRNA2从细胞核转运到细胞质。(3)过程③中miRNA可与目标mRNA配对,进而会导致翻译终止。(4)利用siRNA特异性地作用于致病靶基因的mRNA,可达到精准治疗疾病的目的。但siRNA具有亲水性,且化学性质不稳定,在体内给药后会被迅速清除,因此科学家尝试将siRNA药物包装在脂质体颗粒中,目的是防止siRNA降解,协助siRNA跨膜进入细胞。(5)寄生在宿主体内的病毒通过形成siRNA实现基因沉默,其意义是使宿主细胞的基因表达终止,而病毒基因指导的蛋白质能顺利合成。【考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专题】正推法;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解决问题能力.【答案】(1)RNA聚合酶核糖核苷酸(2)磷酸二酯键将前体miRNA2从细胞核转运到细胞质(3)翻译(4)防止siRNA降解,协助siRNA跨膜进入细胞(5)使宿主细胞的基因表达终止,而病毒基因指导的蛋白质能顺利合成【分析】1、RNA是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这一过程称为转录。当细胞开始合成某种蛋白质时,编码这个蛋白质的一段DNA双链将解开,双链的碱基得以暴露,细胞中游离的核糖核苷酸与供转录用的DNA的一条链的碱基互补配对,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依次连接,形成一个mRNA分子。2、mRNA合成以后,就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中。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就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这一过程叫做翻译。【解答】解:(1)①过程是转录过程,由RNA聚合酶催化,以核糖核苷酸作为原料。(2)Drosha和Dicer在加工前体miRNA的过程中水解了磷酸二酯键;前体miRNA在细胞核合成,Exportin5将前体RNA运出细胞核,进入细胞质。(3)mRNA是翻译的模板,miRNA可与目标mRNA配对,会导致翻译的终止。(4)将siRNA药物包装在脂质体颗粒中,可防止siRNA降解,协助siRNA跨膜进入细胞,从而达到治疗相关疾病的目的。(5)病毒通过形成siRNA实现基因沉默使宿主细胞的基因表达终止,而病毒基因指导的蛋白质能顺利合成,有利于病毒的大量复制。故答案为:(1)RNA聚合酶核糖核苷酸(2)磷酸二酯键将前体miRNA2从细胞核转运到细胞质(3)翻译(4)防止siRNA降解,协助siRNA跨膜进入细胞(5)使宿主细胞的基因表达终止,而病毒基因指导的蛋白质能顺利合成【点评】本题考查基因表达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作答。14.(2025•潍城区校级开学)计算题:绝大多数生物都以DNA作为遗传物质,DNA是以游离的单体脱氧核苷酸分子为原料,经过脱水聚合而形成的双链生物大分子。根据所含碱基的不同,组成DNA的脱氧核苷酸共4种:A、T、C、G。如图所示,在双链DNA中,A与T配对,C与G配对,即符合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当细胞进行连续的有丝分裂时,细胞每分裂一次,DNA就会复制一次。DNA进行复制时,两条链将解开,然后以每条链为模版,以4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按照同样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新的子链,这样1个DNA经过一次复制后将形成2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子。若某个DNA分子中T的数量为m,脱氧核苷酸总数为a。(1)该DNA分子中G的数量为a-2m2(2)该DNA分子经过n次复制共需要m(2n﹣1)个游离的T。(3)该DNA分子进行第n次复制时,共需要m•2n﹣1个游离的T。【考点】DNA分子的复制过程;DNA的结构层次及特点.【专题】正推法;DNA分子结构和复制;理解能力.【答案】(1)a-2m(2)m(2n﹣1);(3)m•2n﹣1【分析】DNA分子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新合成的DNA分子中其中一条母链,一条是新合成的子链。【解答】解:(1)在双链DNA中,碱基互补配对,即A与T配对,C与G配对,所以A=T,C=G。已知DNA分子中T的数量为m,脱氧核苷酸总数为a,那么A的数量也为m,C和G的总数为a﹣2m,又因为C=G,所以G的数量为a-2m(2)DNA复制n次后,DNA分子总数为2n个,原本有1个DNA分子,所以新合成的DNA分子数为2n﹣1个,每个新合成的DNA分子需要m个T,所以共需要m(2n﹣1)个游离的T。(3)DNA进行第n次复制时,是在第n﹣1次复制后的基础上进行的,第n﹣1次复制后DNA分子总数为2n﹣1个,所以第n次复制需要合成2n﹣1个新的DNA分子,每个新DNA分子需要m个T,所以共需要m•2n﹣1个游离的T。故答案为:(1)a-2m(2)m(2n﹣1);(3)m•2n﹣1【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DNA分子的复制等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熟练应用的能力。15.(2024秋•重庆期末)RNA介导的基因沉默是生物体内一种重要的基因表达调控机制。miRNA是真核细胞中的一类具有调控功能但不编码蛋白质的短序列RNA,其作用机制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由图可知,真核细胞过程①发生的主要场所在细胞核,过程②最终合成的三条肽链的氨基酸序列相同(填“相同”或“不同”)。与过程①相比,过程②特有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是U﹣A。(2)由图可知,miRNA调控目的基因表达的机理是:miRNA与mRNA的序列结合,形成核酸杂交分子,进而抑制翻译过程。该RNA介导的基因沉默属于表观遗传,判断依据是基因的碱基序列没有改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了可遗传的变化。(3)若5′﹣CCCGCGGGA﹣3′为DNA中某基因的部分编码序列(非模板链),C为编码序列的第157位,突变成T后,蛋白质序列的第53位氨基酸将变成色氨酸。部分氨基酸密码子:丙氨酸(GCG)、缬氨酸(GUG)、色氨酸(UGG)、精氨酸(CGC或CGG或CGU)【考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专题】正推法;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理解能力.【答案】(1)细胞核;相同;U﹣A;(2)翻译;基因的碱基序列没有改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了可遗传的变化;(3)53;色氨酸。【分析】基因的表达即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包括两个阶段:转录和翻译。【解答】解:(1)由图可知,过程①是转录,真核细胞中转录发生的主要场所是细胞核。过程②是翻译,由于三条肽链是以同一条mRNA为模板合成的,所以最终合成的三条肽链的氨基酸序列相同。与过程①(转录,DNA与RNA碱基互补配对)相比,过程②(翻译,mRNA与tRNA碱基互补配对)特有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是U﹣A。(2)由图可知,miRNA调控目的基因表达的机理是:miRNA与mRNA的序列结合,形成核酸杂交分子,进而抑制翻译过程。该RNA介导的基因沉默属于表观遗传,判断依据是基因的碱基序列没有改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了可遗传的变化。(3)5'﹣CCCGCGGGA﹣3'为DNA中某基因的部分编码序列(非模板链),则其模板链为3'﹣GGGCGCCCT﹣5',转录形成的mRNA序列为5'﹣CCCGCGGGA﹣3',mRNA上三个相邻的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其中154﹣156决定一个氨基酸,157﹣159决定下一个氨基酸,非模板链上157为C突变为T,则密码子由CGG变为UGG,因此159÷3=53,即53位的精氨酸变为色氨酸。故答案为:(1)细胞核;相同;U﹣A;(2)翻译;基因的碱基序列没有改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了可遗传的变化;(3)53;色氨酸。【点评】本题考查基因表达过程(转录和翻译)、miRNA对基因表达的调控以及表观遗传、基因突变等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因表达调控机制的理解,以及对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和密码子等知识的应用能力。

考点卡片1.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的建立、内容和发展【知识点的认识】1.细胞的发现显微镜之于生物学,犹如望远镜之于天文学,细胞生物学的变革无不和显微技术的改进息息相关。1590年J.和Z.Janssen父子制作第一台复式显微镜,放大倍数不超过10倍。1665年英国人RobertHooke出版《显微图谱》。观察了软木,并首次用cells来描述“细胞”1680年荷兰学者A.vanLeuwenhoek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他观察过植物、原生动物、水、鲑鱼的红细胞、牙垢中的细菌、唾液、血液、精液等等。1830s消色差显微镜出现,人们才对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有了新的认识。1831年R.Brown在兰科植物表皮细胞内发现了细胞核。1836年GG.Valentin在动物神经细胞中发现了细胞核与核仁。这些工作对于细胞学说的诞生具有重要意义。2.细胞学说的建立及其意义1838年Schleiden发表“植物发生论”,认为无论怎样复杂的植物都由细胞构成。但他以free﹣cellformation理论来解释细胞形成。Schwann提出了“细胞学说”(CellTheory);1939年发表了“关于动植物结构和生长一致性的显微研究”。Schwann提出:有机体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构成有机体的基本单位。但他也采用了的Schleiden细胞形成理论。1855年德国人R.Virchow提出“一切细胞来源于老细胞”(omniscellulaecellula)的著名论断;进一步完善了细胞学说。细胞学说是19世纪的重大发现之一,其基本内容有三条:(1)认为细胞是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2)每个细胞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它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有所助益;(3)新的细胞可以通过老的细胞繁殖产生。【命题方向】典例1:下列关于细胞学说的叙述,错误的是()A.1665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虎克发现了细胞,并创立了细胞学说B.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C.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D.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分析:虎克既是细胞的发现者也是细胞的命名者。细胞学说是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内容:①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②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③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产生。意义:证明了动植物界具有统一性。解答:A、英国科学家虎克发现细胞,德国的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A错误;B、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B正确;C、细胞具有相对独立性,既有自己的生命,又对其他细胞构成的整体起作用,C正确;D、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D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细胞学说的创立者和内容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属于简单题。在此类题型中,注意不是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因为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典例2:细胞学说揭示了()A.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区别B.生物体结构具有统一性C.细胞为什么能产生新细胞D.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区别解答:A、细胞学说没有揭示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区别,A错误;B、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这说明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B正确;C、细胞学说表明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但没有揭示细胞为什么要产生新细胞,C错误;D、细胞学说没有揭示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区别,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的建立、内容和发展,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学说的内容,明确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体结构具有统一性,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解题思路点拨】本考点需要重点掌握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细胞学说的内容和本质。2.蛋白质的检测【知识点的认识】蛋白质鉴定用双缩脲试剂(A液0.1g/mlNaOH和B液0.01g/mlCuSO4),先向样液中滴加1mlA液,摇匀后加入4滴B液,摇匀后观察组织样液变成紫色,则证明该样液中有蛋白质。【命题方向】下列有关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检测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斐林试剂甲液和稀释5倍的斐林试剂乙液,可用于蛋白质检测B.梨匀浆与斐林试剂作用能生成砖红色沉淀,说明其含有葡萄糖C.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的组成相同,使用方法也相同,且都需要加热D.脂肪鉴定时,实验材料选用花生油,染色剂选用苏丹Ⅲ染液分析: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鉴定,呈橘黄色。解答:A、斐林试剂甲夜和双缩脲试剂A液都是0.1g/mlNaOH溶液,斐林试剂乙液是0.05g/mlCuSO4,稀释5倍浓度为0.01g/ml,与双缩脲试剂B液相同,所以斐林试剂甲液和稀释5倍的斐林试剂乙液,可用于蛋白质检测,A正确;B、梨匀浆与斐林试剂作用能生成砖红色沉淀,说明其含有还原糖,B错误;C、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的组成不同,使用方法不同,斐林试剂是将甲液和乙液混合,而双缩脲试剂是先加入A液,再加入B液,双缩脲试剂不需要加热,C错误;D、花生油成黄色,苏丹Ⅲ染液将脂肪染成黄色,所以脂肪鉴定时,实验材料如果选用花生油,染色剂不能选用苏丹Ⅲ染液,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有机物检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解题思路点拨】注意事项:①双缩脲试剂与斐林试剂浓度的相同点和不同点②先加A液1ml,再加B液4滴③鉴定前,留出一部分组织样液,以便对比3.蛋白质变性的主要因素【知识点的认识】蛋白质的理化性质:(1)蛋白质的水解:蛋白质在酸性、碱性、酶等条件下发生水解,水解的最终产物是氨基酸。(2)盐析:盐析为蛋白质在水溶液中溶解度的降低,不影响活性。加水后还可以溶解。蛋白质溶液⇌加水(3)变性:蛋白质的变性:受热、酸碱、重金属盐、某些有机物(乙醇、甲醛等)、紫外线等作用时蛋白质可发生变性,失去其生理活性;变性是不可逆过程,是化学变化过程。蛋白质溶液→一些有机物如:醛、醇或紫外线(4)颜色反应:遇浓硝酸有黄色反应。(5)灼烧:蛋白质灼烧有烧焦羽毛的味道。【命题方向】球状蛋白分子空间结构为外圆中空,氨基酸侧链极性基团分布在分子的外侧,而非极性基团分布在内侧。蛋白质变性后,会出现生物活性丧失及一系列理化性质的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蛋白质变性可导致部分肽键断裂B.球状蛋白多数可溶于水,不溶于乙醇C.加热变性的蛋白质不能恢复原有的结构和性质D.变性后生物活性丧失是因为原有空间结构破坏分析:1、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结构多样,在细胞中承担的功能也多样,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直接原因与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肽链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有关。2、蛋白质在高温、过酸或过碱等条件下其空间结构会发生改变而失活。解答:A、变性能使蛋白质的空间结构被破坏而变性失活,变性状态下蛋白质中的肽键没有断裂,A错误;B、球状蛋白分子空间结构为外圆中空,氨基酸侧链极性基团分布在分子的外侧,而非极性基团分布在内侧,故球状蛋白多数可溶于水,不溶于乙醇,B正确;C、加热变性能使蛋白质的空间结构被破坏而变性失活,且变性是不可逆的,故加热变性的蛋白质不能恢复原有的结构和性质,C正确;D、变性能使蛋白质的空间结构被破坏而变性失活,D正确。故选:A。本题考查蛋白质变性相关知识,属于基础题。【解题思路点拨】重点掌握蛋白质变形的原因是蛋白质的空间结构被破坏。4.光合作用的发现史【知识点的认识】一、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时间国家科学家(实验)结论或发现1771年英国普利斯特利植物可以更新空气.1779年荷兰英格豪斯植物更新空气的条件是绿叶,且在光照下.1845年德国梅耶光能转换成化学能.1864年德国萨克斯光合作用产生淀粉.1880年美国恩格尔曼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1939年美国鲁宾、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了光合作用.第一组向植物提供H218O和CO2,释放的是18O2;第二组提供H2O和C18O2,释放的是O2.证明:光合作用产生的O2来自于H2O,而不是CO2.20世纪40年代美国卡尔文通过同位素示踪法探究CO2的固定过程中碳元素的转移途径为CO2→C3→CH2O.【命题方向】题型以:同位素标记法的应用典例1:下列有关科学家的经典研究中,采取了同位素示踪法的是()①恩格尔曼发现光合作用的部位;②梅耶指出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光能转换为化学能;③鲁宾和卡门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水;④卡尔文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分析:鲁宾和卡门通过同位素示踪法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源水,设立的一组对照实验:H218O和CO2,H2O和C18O2.,卡尔文通过同位素示踪法探究CO2的固定过程中碳元素的转移途径为CO2→C3→CH2O.解答:①恩格尔曼利用好氧细菌的特性来探究的,①错误;②梅耶根据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把光能转换为化学能,②错误;③鲁宾和卡门利用氧的同位素来标记二氧化碳和水的氧探究的,③正确;④卡尔文利用标记C的同位素来追踪它的转移途径,④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课本实验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列实验的识记能力,难度较小.题型二:历史实验的还原典例2:下表为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光合作用的实验记录,据表判断甲、乙分别是()组号给物质提供结果产生的气体备注ⅠH2O和C18O2甲其它条件相同ⅡH218O和CO2乙其它条件相同A.甲乙都为18O2B.甲乙都为02C.甲为18O2、乙为O2D.甲为O2、乙为18O2分析:(1)光反应中水光解会产生O2,O2全来自于水.(2)同位素是同位素用于追踪物质运行和变化过程时,叫做示踪元素.用示踪元素标记的化合物,化学性质不变.人们可以根据这种化合物的性质,对有关的一系列化学反应进行追踪.解答:光合作用中产生的氧,全来自于水的光解.组号I,水中的氧是16O,则产生的氧气是16O2.组号II,水中的氧是18O,则产生的氧气是18O2.故选:D.点评:解题关键是光反应中水光解会产生O2,O2全来自于水.【解题思路点拨】恩格尔曼在实验的选材上、光照处理等方面有哪些巧妙之处?(1)选材方面,选用水绵为实验材料.水绵叶绿体呈带状,大而明显,便于观察.选用好氧细菌检测,能够准确判断出水绵细胞中释放氧的部位.(2)选用了极细光束照射,黑暗(局部光照)和曝光对比实验.(3)用三棱镜将白光分成单色光,才能得出叶绿体最喜爱的光线.5.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知识点的认识】1.摩尔根实验材料——果蝇优点:①个体小,易饲养,繁殖快。②后代数量多,便于统计。③具有多对易于区分且稳定遗传的相对性状。④染色体数目少,便于观察2.摩尔根的实验过程:【命题方向】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是摩尔根的果蝇杂交试验,所用科学方法是假说﹣演绎法,摩尔根在实验中所发现的新问题是()A.F1果蝇全是红色B.F2果蝇出现性状分离C.F2果蝇红眼和白眼之间的数量比是3:1D.白眼性状的表现总是与性别相联系分析:“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发现历程:萨顿通过类比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之后,摩尔根以果蝇为实验材料,采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解答:A、孟德尔和摩尔根用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都发现子一代是显性性状,A错误;BC、孟德尔和摩尔根用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都发现F2果蝇出现性状分离,且分离比是3:1,BC错误;D、摩尔根的实验发现白眼性状的表现总是与性别相联系,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孟德尔遗传实验、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探索历程。【解题思路点拨】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6.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知识点的认识】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体内转化实验):(1)转化的概念:转化是指受体细胞直接摄取供体细胞的遗传物质(DNA片段),将其同源部分进行碱基配对,组合到自己的基因中,从而获得供体细胞的某些遗传性状,这种变异现象,称为转化.(2)肺炎双球菌S型细菌R型细菌菌落光滑粗糙菌体有多糖类荚膜无多糖类荚膜毒性有毒性,使小鼠患败血症死亡无毒性S型细菌和R型细菌的鉴别方法:a、借助于显微镜观察有无荚膜;b、直接用肉眼观察菌落表面是否光滑.(3)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1)研究者:1928年,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2)实验材料:S型和R型肺炎双球菌、小鼠.3)实验原理:S型肺炎双球菌使小鼠患败血病死亡;R型肺炎双球菌是无毒性的.4)实验过程:①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②将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患败血症死亡.③将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④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患败血症死亡.实验过程如下图所示:4)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体内含有“转化因子”,促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2、艾弗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1)研究者: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等人.(2)实验材料:S型和R型肺炎双球菌、细菌培养基等.(3)实验设计思路:把DNA与其他物质分开,单独直接研究各自的遗传功能.(4)实验过程:①S型细菌的DNA+R型活细菌→培养基S型+R②S型细菌的蛋白质+R型活细菌→培养基R③S型细菌荚膜的多糖+R型活细菌→培养基R④S型细菌的DNA+DNA酶+R型活细菌→培养基R(5)实验分析:①只有S型细菌的DNA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②DNA被水解后不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6)实验结论:①S型细菌的DNA是“转化因子”,即DNA是遗传物质.②同时还直接证明蛋白质等其他物质不是遗传物质.【命题方向】题型一: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过程及分析典例1:(2014•泰安一模)下列关于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需对S型细菌中的物质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B.配制的培养基应适合肺炎双球菌的生长和繁殖C.转化的有效性与R型细菌的DNA纯度有密切关系D.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分析: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的区别是前者没有荚膜(菌落表现粗糙),后者有荚膜(菌落表现光滑).由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可知,只有S型菌有毒,会导致小鼠死亡,S型菌的DNA才会是R型菌转化为S型菌.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R型细菌→小鼠→存活;S型细菌→小鼠→死亡;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小鼠→存活;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R型细菌→小鼠→死亡.解答:A、需对S型细菌中的物质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以便进行确定转化因子是何种物质,A正确;B、配制的培养基应适合肺炎双球菌的生长和繁殖,以确保肺炎双球菌能增殖和转化,B正确;C、转化的有效性与S型细菌的DNA纯度有密切关系,C错误;D、艾弗里将S型细菌的各种成分分离开,分别于R型细菌混合,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方法点拨】1、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比较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不同点方法不同直接分离:分离S型细菌的DNA、多糖、蛋白质等,分别与R型菌混合培养同位素标记:分别用32P和35S标记DNA和蛋白质结论不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因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体内)相同点①均使DNA和蛋白质区分开,单独处理,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②都遵循了对照原则;③都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但都不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7.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知识点认识】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研究者: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2)实验材料: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等.(3)实验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4)实验思路:S是蛋白质的特有元素,DNA分子中含有P,蛋白质中几乎不含有,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放射性同位素35S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直接单独去观察它们的作用.(5)实验过程:首先用放射性同位素35S标记了一部分噬菌体的蛋白质,并用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了另一部分噬菌体的DNA,然后,用被标记的T2噬菌体分别去侵染细菌,当噬菌体在细菌体内大量增殖时,生物学家对被标记物质进行测试.简单过程为:标记细菌→标记噬菌体→用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普通细菌→搅拌离心.(6)分析:测试的结果表明,噬菌体的蛋白质并没有进入细菌内部,而是留在细菌的外部,噬菌体的DNA却进入了细菌体内,可见,噬菌体在细菌内的增殖是在噬菌体DNA的作用下完成的.(7)结论:在噬菌体中,亲代和子代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DNA,即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DNA传给后代的,DNA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命题方向】题型一: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过程及分析典例1:(2014•泰安一模)下列关于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需对S型细菌中的物质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B.配制的培养基应适合肺炎双球菌的生长和繁殖C.转化的有效性与R型细菌的DNA纯度有密切关系D.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分析: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的区别是前者没有荚膜(菌落表现粗糙),后者有荚膜(菌落表现光滑).由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可知,只有S型菌有毒,会导致小鼠死亡,S型菌的DNA才会是R型菌转化为S型菌.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R型细菌→小鼠→存活;S型细菌→小鼠→死亡;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小鼠→存活;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R型细菌→小鼠→死亡.解答:A、需对S型细菌中的物质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以便进行确定转化因子是何种物质,A正确;B、配制的培养基应适合肺炎双球菌的生长和繁殖,以确保肺炎双球菌能增殖和转化,B正确;C、转化的有效性与S型细菌的DNA纯度有密切关系,C错误;D、艾弗里将S型细菌的各种成分分离开,分别于R型细菌混合,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型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浸染细菌实验的异同点典例2:(2013•镇江一模)下列有关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浸染细菌实验的异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实验材料都是原核生物B.都利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C.都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实验设计思路都是设法将蛋白质和DNA分开分析: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利体内转化实验是1928年由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等人进行,结论为在S型细菌中存在转化因子可以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体外转化实验是1944年由美国科学家艾弗里等人进行的,结论:DNA是遗传物质.噬菌体浸染细菌实验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测试结果表明:侵染过程中,只有32P进入细菌,而35S未进入,说明只有亲代噬菌体的DNA进入细胞.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的DNA遗传的.因此得出结论:DNA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解答:A、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利用的肺炎双球菌属于原核生物中的细菌,而噬菌体浸染细菌实验中的噬菌体属于病毒,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故A错误;B、只有噬菌体浸染细菌的实验中利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故B错误;C、这两个实验均只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不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故C错误;D、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艾弗里设法将S型细菌的蛋白质和DNA分开,然后单独的和R型细菌混合;噬菌体在浸染细菌的过程,DNA注入到细菌内,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故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浸染细菌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解题方法点拨】1、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比较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不同点方法不同直接分离:分离S型细菌的DNA、多糖、蛋白质等,分别与R型菌混合培养同位素标记:分别用32P和35S标记DNA和蛋白质结论不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因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体内)相同点①均使DNA和蛋白质区分开,单独处理,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②都遵循了对照原则;③都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但都不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2、“吃”细菌的病毒﹣﹣噬菌体:①噬菌体是一种能“吃”细菌的病毒,它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凡是有细菌的地方,都有它们的行踪.②噬菌体往往都有各自固定的食谱.像专爱“吃”乳酸杆菌的噬菌体,专爱”吃”水稻白叶枯病细菌的噬菌体等.③噬菌体是所有发酵工业的大敌,因为它们能把所有培养液中的有益菌体几乎全部吃光,造成巨大的损失.④人们利用噬菌体噬菌如命的特点,让它为人类造福.例如,在医学领域,医生们已经成功应用噬菌体来治疗烫伤和烧伤.烧伤病人的皮肤上很容易繁殖绿腋杆菌,这正好可以满足噬菌体的“饱餐”要求.8.DNA的结构层次及特点【知识点的认识】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名称基本组成单位核酸核苷酸(8种)一分子磷酸(H3PO4)一分子五碳糖(核糖或脱氧核糖)核苷一分子含氮碱基(5种:A、G、C、T、U)核酸包括DNA脱氧核苷酸(4种)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脱氧核苷一分子含氮碱基(A、G、C、T)RNA核糖核苷酸(4种)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核糖核苷一分子含氮碱基(A、G、C、U)【命题方向】题型:DNA分子的基本单位典例:(2014•天津一模)由1分子磷酸,1分子碱基和1分子化合物a构成了化合物b,如图所示,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若m为腺嘌呤,则b肯定为腺嘌呤脱氧核苷酸B.若a为核糖,则b为DNA的基本组成单位C.若m为尿嘧啶,则DNA中肯定不含b这种化合物D.若a为脱氧核糖,则由b构成的核酸完全水解,得到的化合物最多有8种分析:DNA和RNA的区别:英文缩写基本组成单位五碳糖含氮碱基存在场所结构DNA脱氧核糖核苷酸脱氧核糖A、C、G、T主要在细胞核中,在叶绿体和线粒体中有少量存在一般是双链结构RNA核糖核苷酸核糖A、C、G、U主要存在细胞质中一般是单链结构由1分子磷酸、1分子碱基和1分子化合物a构成了化合物b,则化合物a是五碳糖,有两种即核糖和脱氧核糖;化合物b是核苷酸,也有两种即核糖核苷酸和脱氧核糖核苷酸.解答:A、若m为腺嘌呤,则b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或腺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故A错误;B、若a为核糖,则b为核糖核苷酸,是RNA的基本组成单位,故B错误;C、若m为尿嘧啶,尿嘧啶是RNA中特有的碱基,因此DNA中肯定不含b这种化合物,故C正确;D、若a为脱氧核糖,则b为脱氧核苷酸,则由b构成的核酸为DNA,DNA完全水解,得到的化合物最多有6种(磷酸、脱氧核糖、四种含氮碱基),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是容易题,考查学生对DNA和RNA分子结构的相关知识的了解,要求学生熟悉核酸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解题方法点拨】①DNA和RNA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均有分布,只是量的不同.细胞生物体内的核酸有DNA和RNA两类,但遗传物质只能是DNA;②核酸初步水解的产物是核苷酸,彻底水解的产物是磷酸、五碳糖和含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