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高考Ⅱ卷02)(考试版A4)_第1页
语文(新高考Ⅱ卷02)(考试版A4)_第2页
语文(新高考Ⅱ卷02)(考试版A4)_第3页
语文(新高考Ⅱ卷02)(考试版A4)_第4页
语文(新高考Ⅱ卷02)(考试版A4)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卷02语文(新高考Ⅱ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①我们一直说中国乡土小说的黄全年代是鲁迅先生一手实践、一手缔造的。它以深广的历史内容、高超的艺术手法和人性的呐喊,高度凝练地阐释了五四文学精神。这是中国新文学发轫期铸就的现代乡土文学现代性的基石。这样一种写作规范至今不能逾越,其生命力昭示着乡土文学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都是在这一框架中运行的真理。②时代在变,山乡巨变更是毋庸置疑的,但重要的是,旧的乡土中国社会的崩溃所造成的乡土社会中人的文化身份认同已无处可依,新的乡土秩序尚不健全,因此,乡土人在失去土地的空巢里的生活状况应该成为乡土文学,尤其是乡土小说描写的焦点。然而,令人感到沮丧的是,乡土小说反映当下尖锐生活矛盾的作品越来越少了,从历史题材切入的越来越多了,我们当然知道一个机智聪明的作家是要回避什么。所以,当你看到那些皮相描写乡土题材的小说时,只能哀叹百年乡土小说的沉沦。③迟子建曾说:“我们熟悉的乡土,在新世纪像面积逐年缩减的北极冰盖一样,悄然发生着改变。农民工大军一批又一批地离开故土,到城市谋生,他们摆脱了泥土的泥泞,却也陷入另一种泥泞。乡土社会的人口结构和感情结构的经纬,不再是我们熟悉的认知。农具渐次退场,小城镇建设让坎烟成了凋零的花朵,与人和谐劳作的牛马也逐次退场了。供销社不复存在,电商让商品插上了翅膀,直抵家门。这一切的进步,让旧式田园牧歌的生活成为昨日长风。”作为一个带有浪漫主义书写气质的作家,对于日益衰败的田园牧歌的深刻眷恋,成为其乡土文学创作永远不能抹去的抒写内容,当然,这样的抒写可以是颂诗般的浪漫描写,也可以是悲情浪漫主义的长歌抒写,这完全取决于作家审美风格和题材的选择。④我们无法避开的是:面对沉沦的乡土社会如何发出自己的声音,如何选择自己独特的表现方法去还原当下的真实世界,如何给文学的真实性一个满意的答案。⑤当阎连科把乡土文学又拉回到一个沉重的话题之中时,我又一次感到了乡土文学的危机感时听在敲打着作家和批评家的灵魂。我们能够在历史的、人性的、审美的维度上为乡土文学世界贡献些什么呢?⑥阎连科在列举和检视中外古今,尤其是这几十年来许许多多抒写乡土的作家和作品时,访问:“乡土把‘聊斋’丢到哪儿了?”其中之奥妙的确发人深省:⑦“我所理解的(聊斋)的想象和浪漫,不能简单说是孤仙妖异、动物植物可以幻变为人到人间来,而是《聊斋志异》中非人的人和人的互动、共生和对人的苦难的拯救与抚慰。这才是聊斋的独有和精髓。当格里高尔一夜之间变成甲虫后,我们看到了埃梅、博尔赫斯、马尔克斯、卡尔维诺们的写作中,东方与西方、现代与古典的相通和相连,也看到了中国的《山海经》《搜神记》《聊斋志异》等,尤其《聊斋志异》的491篇小说中,有一百八十余篇鬼为人,八十余篇狐为人,将近二十篇的其他动物、植物、虫豸变为人的‘变形记’。这种东方与西方、古典与现代的‘变形记’,彼此联系的不仅是蒲松龄让幼物武鬼成为了人,卡夫卡们让人在几百年后又返祖成为动物的发转与文学圆环的对接或对应,更是在这千年的写作中,我们从来都没有断绝过的——文学的不真之真之写作。蒲松龄恣意汪洋地写出了属于他和整个中国文学的不真之真实。而20世纪那些充满探求精神的作家们,在他们诸多的探求中,有一条隐秘的隧道就是不真之真之探求。是这种不真之真把东方与西方、古典与现代,无形无踪地串联起来了。说今天的文学丢失了聊斋的精神,是说我们的写作除了从生活的经验走向故事的真实,从想象的真实走向文学感受的真实外,我们忘记了还有一条文学的路道是——写作是可以从完全的‘不真’走向真实的。”(阎连科《乡土把聊斋丢到哪儿了?》)⑧阎连科在农村的日常生活里,敏锐地捕捉到了时代巨变中那未变的部分,在小说《黑猪毛白猪毛)中用一个变形故事作载体,再现了现代知识分子的启蒙传统,用黑色幽默的笔触又一次掀起了“鲁迅风”。但这决不是简单的话语重复。当作品的人物已经变成比阿Q还要麻木,还要悲哀,还要可怜,还要不争,还要不幸的“虫鸟”时,人们还能保持那份写作的矜持与阅读的潇洒吗?还能沉潜于纯客观的“零度情感”的冷漠游戏之中吗?说句老实话,阎连科在谈“聊斋”的文学真实性指向的潜台词,仍然是曲不离口的作家人性深处的良知问题,发出的是人性的呐喊。⑨这让我想起了廖润柏的中篇小说《瓦城上空的麦田》。主人公李四是什么?李四深游在城市与乡村之间,他想融入这个高度物质文明的“现代的”都市里去,成为安装在这庞然大物中的一颗小小的齿轮与螺丝钉。但是,这个被物质所麻木了的城市却永远拒绝了他。李四真正看清了这个城市是拒绝亲情、友情和爱情的,尤其是传统的“乡村情感”只能遭到嘲笑、谩骂与拒斥。廖润柏思考的是:同时失去了城市和乡村双重文化认同的人,该怎样寻找自己灵魂的栖居地。⑩20年过去了,这样深刻思考乡土文学反映生活本质的作家作品还有多少呢?风景画的天空已然失色、我们的作家在画布面前彷徨徘徊,我们将向何处去?(摘编自丁帆《面对乡土,如何选择——从作家对乡土文学的观念视角谈起》)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鲁迅先生以深广的历史内容、高超的艺术手法和人性的呐喊缔造了五四文学精神,也铸就了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现代性的基石。B.“炊烟成了凋零的花朵”“与人和谐劳作的牛马也逐次退场”等语言体现了迟子建的浪漫主义书写气质,并流露出悲情色彩。C.阎连科所说的《聊斋》中“非人的人”,可以指狐仙妖异、动植物、鬼神变幻成的“人”,他们与人互动共生,并拯救、抚慰人。D.阎连科笔下比阿Q更麻木、更可怜的形象能让其他作家打破写作的矜持,让人无法沉潜于纯客观的“零度情感”的冷漠游戏中。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化身份认同可谓一个人灵魂的仰仗。在旧乡土中国社会崩溃,新乡土秩序尚未健全的当下,“李四”仍然具有典型性。B.在当下的乡土小说中,有相当数量的作品仅仅止于皮相描写,既回避触及生活的真相,也回避师尖锐生活矛盾的反映。C.无论是阎连科的《黑猪毛白猪毛》还是廖涧柏的《瓦城上空的麦田》,都在人性和审美维度上为乡土文学世界做出了贡献。D.作者认为“从生活的经验走向故事的真实”与“从想象的真实走向文学感受的真实”均不如“从完全的‘不真’走向真实”。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⑦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A.迟子建说:“作家命定的乡土只有一小块,但深耕好它,你会获得文学的广阔天地,它就像你名字的徽章,不会被岁月抹去印痕。”B.肯尼斯·克拉克说:“我们可否通过再创造一个封闭的花园来逃避我们的惧怕感呢?不能。艺术家可以逃避战争和瘟疫,但他不能逃避思想。”C.《百年孤独》中连下四年十一个月的大雨冲刷了记忆,使人们忘却大罢工和被屠杀的三千人,作者用魔幻手法反映了人类容易忘却的真实本性。D.在沈从文的乡土文学世界里,自然界的一切都是有灵性的,狗儿理解人,禽兽在做梦,草木能谈吐,大自然的“神性”成为乡土世界沉默的主宰。4.迟子建说“农民工大军一批又一批地离开故土,到城市谋生,他们摆脱了泥土的泥泞,却也陷入另一种泥泞”、请结合文本分别分析此处两个“泥泞”的含义。(4分)5.虽然文章结束时作者发出疑问“我们将向何处去”,但文中仍流露出作者对于乡土文学创作所持的观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列克星敦的幽灵村上春树我在马萨诸塞州的剑桥城住过两年,结识了一位建筑师,名字姑且叫凯锡。凯锡五十刚过,花白头发,很有风度,同一个调音师杰里米一起住在列克星敦的旧宅里。凯锡家的三层旧楼,估计有一百年了,即使位于高级住宅区——那里尽是顾盼自雄的豪宅——也很引人注目。我每月去他家一次,得以欣赏绝妙的唱片藏品。凯锡已去世的父亲是个热情的爵士乐迷,四十至六十年代的唱片,收藏齐全得令人咂舌,对每张唱片都像给婴儿洗澡那样呵护备至。在那里,我能听到别处基本不可能听到的珍贵乐章。大约过了半年,凯锡求我替他看家,他因工作要去伦敦;住在弗吉尼亚的杰里米的母亲情况不妙,他回去了,“抱歉,想得起来的只有你”,凯锡说,“这看家嘛,只管听唱片。”提议不赖。凯锡走后,我调好音乐室桌上的电脑,把李康尼兹的唱片放上,伏在桌上写作。时间惬意地稳稳流逝,音乐沁入房间的角落,令人心旷神怕,晚上,我坐在客厅沙发看小说。这段时间里,除去钟声,只有偶尔的汽车声。从热闹的剑桥公寓搬来这里,竟置身海底一般。十一点,我困意上来,遂放下书,走进二楼卧宝,几乎马上睡了过去,醒来时,一片空白。我摸索着手表,借一道蓝光觑了眼时间:一时十五分。之后才好歹觉出它来,声音!一种仿佛涛声的喧嚣——是它把我从沉睡中拖出。有谁在下面。音乐样的声音隐隐传来。我走到走廊,欢乐的旧日音乐从楼梯下面如水蒸气般浮上走廊,说话声也传来。很多人的语声混在一起,听不清,笑声也不时传来耳畔,优雅而轻盈。楼下像是在开晚会,且正入佳境。酒杯相碰的“锵锵”声,如助兴一般款款回荡。有人在跳舞,皮鞋在地板上拖动,那有节奏的“嚓嚓”声也频频入耳。我怀疑凯锡佯装去伦敦,其实悄悄准备来吓我一跳,然而凯锡不会如此地无聊,他的幽默感细腻而温厚。不管怎样,至少不是小偷,小偷不至于那么大声。我脚不出声地穿过黑暗的走廊,沿楼梯下往门厅,拐进厨房,把沉甸甸的刀拿在手中,银亮的刀刃闪着冷艳而现实的光。但想象自己手握如此硕大的刀走进轻歌曼舞的晚会,觉得有些滑稽,我走出厨房,来到门厅,在一条长椅上坐下,音乐声、人语声持续不止,犹如波涛时而突兀而起,时而稍稍收敛,却不曾中断。要不要开门进去呢?我在此留守,肩负一定的管理责任,问题是并未接到晚会邀请。我把手插进裤袋,掏出一枚硬币,在手心团团转了几圈。银色的硬币使我联想到硬邦邦的现实感。有什么像软乎乎的木槌击了一下我的头。——那是幽灵!这时间,哪会有人开晚会呢!我一动不动,站起身,放轻脚步回房,钻进被窝。音乐声、谈话声仍绵绵不断,没法入睡,只好与之相伴。我开着灯,眼望天花板,倾听无休无止的晚会声。但后来还是睡了过去。睁眼醒来,外面在下雨。时针指向九点,我仍一身睡衣下楼。客厅并不凌乱,我看的书在沙发上扣着,椒盐饼干的细渣依然散落在茶几上。全然不见有开过晚会的痕迹——虽说我对此有所预料。在凯锡家客厅举行的那场莫名其妙的深夜晚会,仅限于第一晚。那以后周而复始的都是列克星敦寂静安谧的夜。只是我几乎天天半夜醒来,暗暗期待再次遇到那场离奇的晚会。我决定凯锡回来时暂时只字不提,原因说不清,反正觉得还是先不告诉凯锡为妙。“如何,没什么异常?”凯锡在门口先这样问我“非常幽静,写作很有进展。”“太好了!”凯锡喜气洋洋,取出一瓶威士忌当作礼物。我们就此告别,差不多半年没见面,他来过电话,但我那时正忙于给一部长篇小说杀青,没特殊情况不外出最后一次见到凯锡,是散步途中不期而遇,一起喝了咖啡。不知何故,凯锡老了,老得令人吃惊,白发长得压住耳朵,下眼窝如小口袋黑黑下垂,手背皱纹竟也多了。“杰里米恐怕再也不回列克星敦了”,凯锡轻轻对我说,“电话打到弗吉尼亚和他交谈,但由于母亲去世的打击,他整个人一下子变了,除星座外不说别的,全是星座,在这里时一次没讲起什么星座的。”“怪可怜的。”我说。“我母亲死的时候,我才十岁。”凯锡望着咖啡杯沉静地谈起自己,“她年纪轻,身体好,不料一天她突然从这个世界消失了,倏地,像一缕青烟。丧礼后,父亲连续睡了三个星期。偶尔从床上下来,喝口水,把一点东西放进嘴里,活像梦游者或幽灵。百叶窗紧紧关闭,一片漆黑,空气沉淀不动,我站在枕旁,目不转晴地看父亲。我害怕得不行,那么大的屋子就我一个人,觉得自己成了世界的弃儿。”“十五年前父亲去世时,当然悲痛,但没感到意外。因为父亲死时的样子同酣睡中的样子一模一样。我爱父亲,尊敬也是有的,但更强劲的是精神和感情上的维系。父亲死时,我也一如母亲死时的父亲,昏沉沉睡个没完没了,俨然承袭了一种特殊的血统仪式。”“大概两个星期。那期间就是睡,睡得时间都烂了、融化了。对我来说,睡的世界才是真正的世界,而现实世界是短暂虚幻的,色彩单调浅薄。这样,我终于理解了父亲的感觉。就是说,某种事务诉诸以别的形式,不由自主。”凯锡随后沉思良久,季节是秋末,耳边不时传来米槠树杆儿“砰”一声打在柏油路面的声响。“有一点可以断定”,凯锡扬起脸,浮现出安详而俏皮的微笑,“即便我在这里死了,也绝没人为我睡到那个程度。”(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每月去凯锡家一次,后来又答应帮他看家,既说明了“我”对爵士乐的痴迷,也表现“我”和凯锡之间的友情关系。B.凯锡说“想得起来的只有你”,说明他除“我”之外并没什么朋友;“我”和凯锡分别后半年不见面,说明“我”也不喜交往。C.“我”是一个十分胆怯的人,遭遇了“幽灵”聚会的场面,感到恐惧,即使职责在身并手持利刃也不敢冲入客厅一睹究竟。D.杰米里母亲的死亡直接导致了凯锡的衰老,使他从一个风度翩翩的中年人,变为一个不修边幅、面色憔悴的垂垂老者。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介绍人物时说“名字姑且叫凯锡”,说明本文是想象之作,符合小说的虚构本质,颇为戏谑,有利于读者解惑。B.小说采用第一人称限制性视角,“我”作为故事的参与者却隐藏了故事的全貌,这使小说不可捉摸,充满了叙述的张力。C.“那里尽是顾盼自雄的豪宅”“每张唱片都像给婴儿洗澡那样呵护备至”,这两句话使用了拟人的手法,透露出赞叹之情。D.小说结尾凯锡露出“安详而俏皮的微笑”,这一外貌描写充满了人物的温情,也使得小说的情感基调转变得明快积极。8.“我”到凯锡家后,小说有多处关于声音的描写,请分析其作用。(4分)9.翻译者认为,这篇小说是以“幽灵聚会”和“死亡般的沉睡”等夸张虚构的情节来探讨“孤独与沟通”的主题。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材料一:凡追奔逐北,须审真伪。若旗齐鼓应,号令如一,纷纷纭纭,虽退走,非败也,必有奇也,须当虑之。若旗参差而不齐,鼓大小而不应,号令喧嚣而不一,此真败却也,可以力逐。法曰:“凡从勿怠,敌人或止于路,则虑之。”唐武德元年,太宗征薛仁杲,其将宗罗睺拒之,大破于浅水原。太宗帅骑追之,直趋折墌围之。仁杲将多临阵来降,复还取马,太宗纵遣之。须臾,各乘马至。太宗具知仁杲虚实,乃进兵合围。纵辩士谕以祸福,仁杲遂降。诸将皆贺,因问曰:“大王破敌,乃舍步兵,又无攻具,径薄城下,咸疑不克,而卒下之,何也?”太宗曰:“此权道迫之,使其计不暇发,以故克也。且罗睺所将皆陇外人,吾虽破之,然斩获不多。若缓之,则皆入城,仁呆收而抚之,未易克也;迫之,则兵散陇外,折墌自虚,仁杲破胆,不暇为谋,所以惧而降也。”(节选自《百战奇略》)材料二:唐太宗讨薛仁杲,率左右二千余骑,追奔直趣折墌以乘之。仁杲列阵城下,太宗据泾水以临贼阵。贼徒气沮,无敢进战,其骁将浑干等数人临阵来降,请还取马。太宗遣之,于是各乘良马,须臾并至。唐太宗讨薛仁杲,乘胜逼其城下,仁杲婴城自守。太宗具知贼中虚实,将领大军继至,四面合围。因纵辩士谕以祸福,城中震骇,计无所出。诘朝,仁杲率其将士开门请降,得其精兵万余人。(节选自《武经总要》)材料三:仁杲勇而无谋,兼粮馈不属,将士稍离,其内史令翟长孙以其众来降。仁杲妹夫伪左仆射钟俱仇以河州归国。太宗知其可击,遣将军庞玉击贼将宗罗睺于浅水原。两军酣战,太宗以劲兵出贼不意,奋击大破之。乘胜进薄其折墌城仁杲穷蹙率伪百官开门降太宗纳之。(节选自《旧唐书·薛仁杲传》)10.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乘胜进A薄B其折墌城C仁杲穷D蹙E率伪F百官开门G降H太宗I纳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鼓,古代军中置鼓,用以发出进军的号令,文中“鼓大小”是指鼓大小不一。B.或,表示假设,与《蜀道难》“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中“或”字意思相同。C.未易,指不容易,与《六国论》“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中“未易”意思不同。D.婴,指环绕、围绕,与《陈情表》“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中“婴”字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武德元年,李世民征讨薛仁杲,薛仁杲部将宗罗睺进行抵抗,李世民把握住战机,派将军庞玉在浅水原将宗罗睺击败。B.李世民率领两千多骑兵追击薛仁杲残部,一直追到折墌城,将薛仁杲围困在城中,薛仁杲在折墌城下摆开阵势进行应对。C.李世民详尽掌握了薛仁杲实情,合围其困守的折墌城,在李世民的强大攻势和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薛仁杲最终投降。D.李世民在回复将领总结胜利原因时说,自己否定了开始制定的计策,采用权变之术,不给敌人以会合兵力实施计策之机。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仁杲将多临阵来降,复还取马,太宗纵遣之。(4分)(2)因纵辩士谕以祸福,城中震骇,计无所出。(4分)14.从材料三来看,除去李世民一方的因素外,薛仁杲最终战败的原因有哪些?(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小题。荔枝叹(节选)苏轼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注]①诗作于绍圣二年(1095年),当时苏轼贬谪广东惠州,惠州盛产荔枝,苏轼写了多首荔枝诗,往往结合朝政身世,抒发自己的感慨。②疮痏:祸害。③粟粒芽:武夷茶的上品。④前丁后蔡:指宋朝丁谓先任福建漕使,随后蔡襄继任此职,督造贡茶。⑤洛阳相君:指钱惟演,他曾任西京留守。他的父亲吴越王钱假归降宋朝,宋太宗称之为“以忠孝而保社稷”。⑥姚黄花:是牡丹的名贵品种。洛阳进贡牡丹,是从钱惟演开始的。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前四句直抒胸臆,诗人希望上天莫生尤物,最好的祥瑞是风调雨顺、百姓安乐。B.“君不见”之后,诗人由荔枝引出了武夷茶等其他贡品,叙写当朝臣子进贡之事。C.诗歌转入对当朝事情的述说后,直斥宋朝君臣贪于享乐、缺少忧民爱民的思想。D.作者从感叹荔枝拓展开去,评议历史又批评现实,使诗歌有了较浓郁的史诗意味。16.诗中的“前丁后蔡”“洛阳相君”作为大臣,有怎样的共同点?(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借“,”两句,感叹六朝因荒淫而相继亡覆的史实皆成过往,唯见秋草凄碧,触目惊心,空贻后人凭吊之资。(2)孔子在《论语》中指出自己并非“生而知之者”,而是“学而知之者”,肯定了学习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而韩愈《师说》中也用反问句“,”明确学习的必要性。(3)“猿啼”,高急之声,似哭似号,古代诗歌中写到猿啼时多指哀音,诗人心中的哀怨、愁苦、凄怆、孤寂无以出之,故借猿啼而写出。如杜甫的“”,白居易的“”皆为千古名句。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置身蓝天绿草之间,看天上云卷云舒,是露营追求的氛围感;明艳的阳光、清凉的泳池、手中的冷饮,共同营造出夏日的氛围感……可以说,氛围感既可以是难以言喻的情绪、气氛,也可以是①,但本质上是一种审美需求和生活韵味。翻看古人的文选、诗集,②。“抱琴开野室,携酒对情人。林塘花月下,别似一家春”,与今天的出行游玩有异曲同工之妙。“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和近年来流行的围炉饮茶意趣有相近之处。不同之处在于,古人捕捉“须臾之物”的意境,而我们称之为氛围感;古人诉诸文字,而我们往往③。今天,营造氛围感、享受氛围感,日益成为一种追求美好生活的方式,是越来越多人消费升级的缩影。随着物质的极大丰富,消费更加注重品质与个性,简单的商品消费更多从线下转移到线上,传统商业都在寻找新的“风口”。通过好的氛围感,使我们在沉浸式体验中获得饱满的情绪价值,在身心愉悦中创作出新的需求,为传统商业转型升级开辟出创新的路子。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风口”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A.鲤鱼“科学家”对那些提出在睡莲之外还有其他世界的鱼冷嘲热讽。B.水退之后,那个村里的人合送了他一块匾,就是那块“急公好义”。C.杭州第19届亚运会的火炬传递以“心心相融,爱达未来”为主题。D.“千金难买心头好”,你只要喜欢咱们就买,不用在乎它贵不贵。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