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全国乙卷02)(考试版A4)_第1页
语文(全国乙卷02)(考试版A4)_第2页
语文(全国乙卷02)(考试版A4)_第3页
语文(全国乙卷02)(考试版A4)_第4页
语文(全国乙卷02)(考试版A4)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2024年高考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卷02高三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分数: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出发,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之上而形成的成员明确、产权清晰、发展环境开放、参与主体多元以及收益分配合理的农村公有制经济,其发展逻辑包括如下四个维度:以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驱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推广,打破了集体统一经营的发展模式,催生出家庭和集体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模式。目前,农村地区仍面临人口老龄化、空心化、劳动力短缺等问题,同时伴随着现代农业发展的社会化、专业化、规模化等要求,如何有效发挥双层经营体制中“统”的功能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而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就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在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驱动下,应积极构建包括股份合作制等在内的成员利益分配机制,并向农户提供现代专业化的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以让农户在股份红利和集体帮扶中真正感受到集体的价值。以新发展需求驱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把强化集体所有制根基、保障和实现农民集体成员权利同激活资源要素统一起来,搞好农村集体资源资产的权利分置和权能完善,让广大农民在改革中分享更多成果。”在这样的发展要求驱动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集体活动的组织者、农村资源的所有者、经济建设的参与者、农村发展的利益相关者,应发挥出比其他农村组织更为突出的资源挖掘优势、活动组织优势、规模发展优势,要通过整合资源实现入股分红、建厂租赁、出租发包等,从而引领农村发展。应确保乡村土地资源、生态资源、历史资源、人文资源、农产品资源等得到有效整合、盘活、利用,从而实现创收;确保乡村文化功能、乡村生态功能、新型化的农业生产功能等得以充分发挥。以城乡要素流动需求驱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大量城市资源要素开始向农村流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对集体资金、资产、资源(即“三资”)的所有权优势,和对外吸纳整合资源要素的信息优势、管理优势、信用优势、组织优势等,另一方面要通过对内实行产权归属清晰、主体明确、分配明晰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对外构建促进各环节主体积极参与的合作机制,来有效确保村集体、集体成员、外来主体之间的密切合作和科学分工,以确保其成为城市资源要素下乡的合作对象,成为能够承接城市资源要素的平台。以共同富裕远景目标驱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实现共同富裕的难点在农村,核心问题在于着力解决农民群体收入低、创收难等问题。而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对于解决以上问题就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共同富裕远景目标的驱动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要通过充分发挥公有制优势,盘活闲置的集体资源资产,以福利共享、入股分红等途径,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并实现合理分配;要通过完善公共服务、建设公益事业等途径,实现农民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富裕。(摘编自孙晓凯《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发展模式探索》)1.(3分)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我国公有制经济的组成部分,它是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出发的。B.20世纪80年代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导致农村地区出现人口老龄化、空心化等问题。C.确保乡村土地、生态等各类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利用,实现创收,是新发展需求的要求。D.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现代农村产权制度和构建合作机制,利于承接城市资源要素。2.(3分)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述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意在阐述新发展需求。B.文章论述驱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四个因素时按从体制到需求再到目标的顺序。C.本文是总分结构,先阐述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内涵,然后从四个维度论述其发展逻辑。D.文章运用了对比论证法,将双层经营体制、新发展需求、共同富裕远景目标等进行对比。3.(3分)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发挥双层经营体制中“统”的功能,有利于应对现代农业发展的社会化、专业化、规模化的要求。B.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整合资源实现入股分红、建厂租赁、出租发包等,从而引领农村发展。C.只要确保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为城市资源要素下乡的合作对象,就能确保村集体、集体成员、外来主体间的密切合作。D.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要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并实现合理分配,要实现农民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富裕。(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作家王蒙的新书《治国平天下——王蒙读荀子》,日前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从作家的视野出发,交织着思想感悟与人生厚度,细读传统经典的作品。由是,我们组织了本期访谈,期待读者与王蒙一起,进入荀子的精神世界。记者:《治国平天下——王蒙读荀子》是您点评老子、庄子、孔子、孟子等书籍出版之后,解读中国传统经典的又一著作。是怎样的契机,让您在文学创作之余,有盎然的兴致,解读传统经典?王蒙:与其说是解读,不如说是一个写作者的阅读学习心得,兼有发挥和开掘。先秦经典的特色之一是言简意赅,抽象概括,一以当十。我们文学人最喜欢讲的一句话是,生活是文学的源泉。我要说的是,生活也正是思想的源泉,理论的源泉。生活之树长青。我越来越体会到,孔、孟、老、庄、荀等大家,他们著书立说,并不只是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地著述,更是要为帝王师,为君子士人、社会精英的导师与模范,为圣为贤,为家国天下的权力系统与民间社会,指出一条内圣外王,至少是玄圣素王,治国平天下的路子。他们不止于认识世界,他们意在改变世界,回答混乱变局下面临的种种新问题、新挑战,助导君王、卿相、士大夫作出正确的选择,以亲民之心,行顺应之道。我试做的是,把源头性圣贤大师的典籍,与古代的、其后的、现代的、当下的生活源流与经验教训打通,理解传统,弘扬传统,拓展传统,尝试一点传承、弘扬、发展与创意。比如荀子对四种臣子的论述,生动活泼,宛在眼前。他说,一种臣子叫“态臣”,他们做不成多少事情,但是善于表态,易获宠幸;接下来,“功臣”则富有执行力,忙于事务,成绩卓著;“篡臣”最坏,篡夺权力财富,是野心家;而最理想的是“圣臣”,他们不但有良好的态度,事功厚积,而且以其圣贤人格,成为万古流芳的榜样。这样的“臣子论”在他处很少见到。荀子有的不仅是忠义、清廉、公正、智慧、顾全大局、明镜高悬般的概括,更有逼真如实的描绘。这样的描绘,自然能激发起读者包括我在内的阐扬兴趣。我个人长期缺少对荀子的认真关注与足够重视。近四年来,我读荀思荀,发挥荀,极有兴趣,痛感需要看重,再看重,多多看重荀子。记者:在书写《与庄共舞》时,您曾提出一个有趣的观点——您是在与2500年前的庄子对话,但这绝非“我注六经”,而是“六经注我”,而且,这个“我”,又并非某一独立的个体,而是当下的现代人。您认为以怎样的方式和人生阅历读书,才能让“六经注我”?在解读《荀子》时,您又如何做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王蒙:庄子十分神奇,但其实他的想象也脱离不开生活。他说“虚室生白”,空屋子最亮,讽喻一个塞满了成见偏见、精神垃圾、情感病毒的人,只能是阴暗混乱、难以成事的人。他又讲,一种保护洗衣妇皮肤的药品,被精明的商人购去知识产权,成为吴王的军用物资,取得了江南水战的胜利,商人成功,裂土封侯。这应该说是彼时唯一的对知识产权的关注,而这故事竟然来自“南华真人”庄周,请读者们为庄老师鼓掌吧。《荀子》体量很大,荀子的政治经验不俗,他是儒家的大贤,又是法家的先行者。内圣外王,是庄子最先提出来的,它实际上也是荀子的理念提倡,乃至被中国的修齐治平文化传统所接受,这是古代中国对于权力系统中的君王的理想。内圣是指人格、德性、仁政、教化等取得民心的软实力,外王是指战车、武备、奖惩、权威、震慑的硬实力。这些想法,至今仍然有效、有力。至于如何让“六经注我”,解读《荀子》时如何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我想,待读者人生经历逐渐丰富时,自然会懂这句话的含义,会有源源不断的经典,来注解大家的人生。(节选自韩寒《荀子不那么浪漫,更求真务实——王蒙谈治国平天下》)4.(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孟、老、庄、荀等大家著书立说,很重要的目的之一是给天下人指出一条内圣外王,至少是玄圣素王,治国平天下的路子。B.荀子将臣子分为四类,其中他最推崇的是有良好的态度,事功厚积,并以其圣贤人格,成为万古流芳榜样的“圣臣”。C.商人将保护洗衣妇皮肤的药品用为吴王的军用物资,由此说明远在战国时期,庄子就重视知识产权,值得后人赞誉。D.荀子提倡的“内圣外王”理念实际上是庄子提出的,但它被中国的修齐治平文化传统接受,成为古代中国君王的理想。5.(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记者抓住王蒙的新书《治国平天下——王蒙读荀子》出版时间是在点评老子、庄子、孔子、孟子等书籍出版之后这一特点,使提问更加尖锐深刻。B.在王蒙眼里,先秦时期的圣贤们不止于认识世界,还想改变世界,回答面临的种种新问题、新挑战,助导君王、卿相、士大夫作出正确的选择。C.理解王蒙的观点,就要理解“我注六经”与“六经注我”的关系,记者借此将王蒙写的《与庄共舞》和新书《治国平天下——王蒙读荀子》联系起来。D.这篇节选的“访谈”,围绕王蒙的《治国平天下——王蒙读荀子》出版的话题展开,两个问题看似没有多大关联,但都能引导挖掘王蒙的创作思想。6.(6分)王蒙针对如何解读中国传统经典提出了哪些观点?这对我们学习经典有什么启发?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欲栽大木柱长天黄晖“何谓修身?修养一己之道德情操,勉以躬行实践,谓之修身。修身是一个人,一个读书人,一个想成为堂堂君子之人成材的第一道门坎。什么是修身的第一要务呢?两个字:立志!”教室里,杨昌济[注]正在给学生上第一节修身课。他在黑板上用力写下“立志”二字,转过身来继续:“凡修身,必先立志,志存高远而心自纯洁!”他走下讲台,到学生中间,说道:“我想请在座的各位同学谈一谈你的志向是什么。”他看看身边课桌上贴着的学生姓名:“周世钊同学,就从你开始吧。”周世钊笔直地站起来,朗声答道:“我的理想,是当一个学校的校长。”杨昌济颇感兴趣地问:“哦,为什么?”“我小时候每天早上都看到学校的门口,所有的学生向校长敬礼。我想我长大了,也要像他一样,那么威严,那么受人尊敬。”“很好。”杨昌济微微一笑,说,“下一位,罗学瓒同学。”“为国为民,舍生取义,做一个像戊戌君子中的谭嗣同那样的人。如国家有事,则奋不顾身,死而后已。”杨昌济点点头,说:“舍身成仁,高洁之至,很好。易永畦同学。”易永畦有些紧张地站起:“我……我不知道该怎么说……”杨昌济鼓励他说:“不要紧张。你从小到大,总有过这样那样的梦想吧?不妨一说,姑且言之嘛。”“我……我想当三国里的关云长大将军。”易永畦话音才落,教室里就有不少同学小声笑了起来,易永畦那副单薄如纸的身材实在不能让人把他跟武圣人关云长联系起来。“嗯,纵横沙场,精忠为国。虽童真稚趣,却存英雄之气,好!下一个,刘俊卿同学。”刘俊卿显然早已准备好答案了,他站起来,很自负地回答:“学生的理想,就是要好好读书,将来做一个学识渊博、为世人所景仰、为政府所器重的社会精英,凭自己的学问和才能,傲立于天地之间。”“傲立于天地之间?因为学问而傲吗?”杨昌济问,“是,老师,只有学识出众之人,才能为人所敬重,学生就是要做这样的精英。”杨昌济似乎想说什么,想想又收住了口。他看看桌上的姓名,认真打量了毛泽东一眼,问:“你的志向是什么?”毛泽东站起来,犹豫了一下,茫然地回答:“我不知道,”“不知道?”在全班同学的窃窃私语中,杨昌济皱起眉头,问:“一个人对自己的未来怎么会没有一点想法呢?难道你从来就没有想过?”“我想过,经常想。可是,我找不到答案。”毛泽东望着老师,他的目光清澈如水,他的话显然出自真心。“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毛君亦在求索之中么?”“求学即求索。”杨昌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对毛泽东说:“你坐下吧。”“老师”,毛泽东刚坐下,却又像是想起了什么,站起来问,“能不能问您一个问题?您的志向是什么?”他的大胆实在有些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同学们不禁一愣,杨昌济也有些意外地回过身来。他望着毛泽东的眼睛,那双眼睛平静却隐隐地含着让人必须面对的刚毅。一片静默中,杨昌济走上讲台,拿起粉笔,刷刷地在黑板上写了两行苍劲有力的大字:自闭桃源称太古欲栽大木柱长天一片肃穆中,杨昌济用极为平和但却坚定的语调说:“昌济平生,无为官之念,无发财之想,悄然遁世,不问炎凉,愿于诸君之中,得一二良材,栽得参天之大木,为我百年积弱之中华撑起一片自强自立的天空,则吾愿足矣。”一片寂静之中,周世钊、刘俊卿带头鼓起掌来,掌声立即响成了一片。只有毛泽东仍站在那里,望着老师,没有鼓掌。杨昌济挥手止住掌声:“毛泽东同学,今天你没有回答我的问题我也不要求你马上回答,但有一件事我希望你能答应我。五年后,当你迈出一师校门时,我想听到你回答我。能答应吗?”毛泽东还在揣度着老师写在黑板上的“志向”,想着能说出眼前这十四个字的人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想着什么是他眼里的桃源、太古、大木、长天……时至今日,他辗转上过好几所学校,见过数十位老师,却没有谁说过如此让他深思的话。毛泽东看着老师正凝望着自己的眼睛,郑重地点了点头,说:“我答应您,老师。”下午,杨家小院里,杨开慧正在送爸爸出门。她一边翻看着毛泽东的一篇文章,一边问爸爸:“他真的就什么也没说?文章写得这么好,怎么会没有理想呢?这个学生真怪啊。”“是的,他什么也没说。”杨昌济风趣地解释道,“当然他没说并不意味着他没有,而是不肯轻言——有时候,鸿鹄,也要岁月磨炼方成的。”“爸,你怎么知道他就有鸿鹄之志?说不定是燕雀之志呢?”开慧和爸爸开起了玩笑。“不会的。”杨昌济肯定地回答。“为什么?就因为文章写得好吗?”杨昌济已经出了院门,又回过身来意味深长地说:“不光是文章。还有那双眼睛,明亮、有神——坚定!那不是一般年轻人能有的目光。由目可视其心,那样的目光,必定心存高远。”“爸,你什么时候变成看相先生了?”“爸爸可不会看相,”杨昌济微微一笑,表情反倒严肃了,“爸爸看的,是那股精气神。”(节选自《恰同学少年》第五章,有删改)【注】杨昌济:(1871-1920),湖南长沙人,教育家。先后留学日本、英国,回国后任教于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7.(3分)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设置的场景很小,甚至在叙事过程中淡化了空间环境,这样更有助于将笔力集中在人物描写上。B.给学生们上的第一节修身课,杨昌济选择了“立志”的话题,他认为这是人修身的第一要务。C.杨昌济通过对毛泽东的眼睛和精气神的观察,断定他心存高远,杨开慧认为这跟看相一样不可靠。D.小说语言简洁凝练,富于个性化;尤其昌济先生的语言,文白互见,既典雅厚重又不失亲切随和。8.(6分)文本呈现出一堂师生“问志”、“言志”的精彩画面,最后出场的毛泽东如戏剧表演中的“大轴”,担任着最棒的角儿。试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9.(6分)本文节选自历史军事小说《恰同学少年》,其取材于新中国的开创者们青年时代的读书生活。请从真实性、虚构性的角度分析文本对材料处理的特点。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远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而贼语以国亡主灭。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外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所矣。远之不畏死亦明矣!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呜呼!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以此诟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战!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离之余,虽欲去,必不达。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愈尝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云: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进明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着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愈贞元中过泗州,船上人犹指以相语。(节选自《〈张中丞传〉后叙》)【注】本文是韩愈为安史之乱期间睢阳(今河南商丘)守将张巡、许远而作的。10.(3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爱霁云A之勇且壮B不听C其D语E强F留之G具食H与乐11.(3分)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远诚畏死”与“诚能见可欲”(《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诚”含义相同。B.“其绝必有处”与“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两句中的“绝”含义不同。C.“及其无救而且穷也”与“穷且益坚”(《膝王阁序》)两句中的“穷”含义相同。D.“此矢所以志也”与“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两句中的“所以”含义不同。12.(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远地位原比张巡高,但他把指挥权交给了张巡,最终二人都为守卫睢阳而死。韩愈依据实情反驳了两家的子弟认为许远因为怕死而投降做了俘虏的观点。B.许、张二人分守城门,城池从许远守卫的地方被攻破,议论的人因此指责许远,韩愈认为这是没有见识的,并以藏腑和绳子为喻来阐明道理,为许远正名。C.韩愈认为保卫睢阳关系着国家存亡,许、张二人居功至伟;而那些好议论者责备二人死守,是站在叛乱者一边,有意制造荒诞言论,帮助他们攻击爱国志士。D.贺兰进明担心张、许的名望和功绩超过自己,拒绝了南霁云的救援请求;但贺兰想要留下他,南霁云坚定拒绝,离开时表示如能战胜叛贼,一定要回来报仇。13.(10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2)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宪成小题。黄草杜甫黄草峡西船不归,赤甲山①下行人稀。秦中驿使无消息,蜀道兵戈有是非。万里秋风吹锦水,谁家别泪湿罗衣。莫愁剑阁终堪据,闻道松州已被围。【注】①永泰元年(765),成都尹郭英义被兵马使崔旰攻袭,全家遭屠杀。邛州牙将柏茂琳、沪州牙将杨子琳、剑南牙将李昌夔均举兵讨旰,蜀中大乱。落魄的杜甫为寻找安身之地,携家逃难,驾舟顺长江而下,抵达乐温县(今重庆市长寿区)的黄草峡。大历元年(766)秋社甫在夔州,未得成都来人之信息,心疑崔旰之事不解,作此诗。②赤甲山:原夔门北侧的高山,现属重庆市奉节县境内。14.(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既回忆逃难沿途行船的艰辛,也写所处之地环境的萧条冷落,引人伤感。B.颔联思接千载,思绪由写景转向关心朝廷的消息和蜀地战乱的是非争议。C.颈联以秋风万里、锦水生波极言征人思乡之情,以罗衣湿透极言思妇忧虑之苦。D.从“莫愁”看,诗歌情感走向是“以悲起,以乐结”,展现了杜甫积极昂扬的情怀。15.(6分)同为寄寓夔州之作,这首诗与《登高》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本题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认为莲花是“花之君子者也”,认为菊花是“”,认为牡丹是“”。(2)《劝学》中,木“虽有槁暴,不复挺者”的原因是“”;而君子“知明而行无过矣”的原因则是“。”(3)韩愈《师说》中的士大夫之族认为年龄相同,懂得的道理也一样的两句是:“,。”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不惜从网上高价购买所谓的“聪明药”。网传的“聪明药”叫利他林,其主要成分就是哌甲酯——目前治疗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主要推荐药物之一。哌甲酯为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能够拮抗5—羟色胺1受体,并使囊泡单胺转运蛋白重新分布。对于多动症儿童,它可以通过使大脑兴奋起到提高注意力的治疗作用,并不能增进记忆力或分析能力,不会①。利他林属于国家严格控制的第一类精神药物,除了②,不能用于其他非医学目的。无节制地滥用这些药物只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到头来不但影响了孩子的健康,而且影响了孩子的成绩。很多家长和学生③,为了提高学习成绩,盲目相信所谓的“聪明药”,最终导致药物依赖。青年期是容易发展为药物成瘾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贸然使用哌甲酯类药物,可能对个人后期的人际关系、学术成就和个人的事业发展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17.(3分)下列句子中的破折号和本文第一段中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说杂交稻是“三不稻”——“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B.“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C.“好香的干菜——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